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分析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分析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财务分析;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80-02
一、引言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及资产管理水平并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财务分析还可以正确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全面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效的财务分析可以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财务分析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是财务分析者的努力方向。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评价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财务分析不能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且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分析的目的不明确。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或者只注意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变化,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做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2.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二)技术问题
1.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被人为包装,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片面,分析的对象过于狭隘,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1)重客观分析,轻主观分析;(2)重成效分析,轻教训分析;(3)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4)重盈亏分析,轻资金分析;(5)重定期分析,轻专题分析;(6)在分析中注重资产总量而忽视资产质量;(7)注重盈利能力的表面分析,而忽视长期以来形成的潜亏分析。
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4.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5)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但都写得不深透。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乱,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做到恰到好处。
(三)素质问题
1.财务分析人员对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理性的分析。财务分析本身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通常只是将分析结果与一些常规标准进行比较,没有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滥用一些标准。
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够高,不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目前,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搞好财务分析的能力;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财务分析,这必然影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和分析质量的提高。
3.不了解业务经营情况,缺乏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把握。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所以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往往只讲资金变化,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4.缺乏财务分析报告写作功底。在错综复杂的资金活动中,不能熟练的运用专门技术对复杂的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分类解剖分析。因此,出具的分析报告不严谨,或前后矛盾,或不能自圆其说。另外,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分析产生的结果,经过综合整理写成的文字报告。好的分析报告,应当是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还要点出要害、说理充分、通俗易懂,而不是纷繁复杂,或者只简单排列几组数字,缺少实际价值。
(四)财务分析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存在问题
1.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攀营管理的积极性。
2.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的,财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应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在将财务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时,往往只重视分析结果的一个方面,而较少重视和考虑另外一个方面,其结果是,企业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的决策,使企业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中逃脱出来,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五)缺乏同行业水平间的比较,尤其是与国际优秀行业之间的比较
由于企业难以得到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相关比较资料,因此,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分析只局限于自身各期相同比率的比较或与计划指标的比较,很难判断出企业在行业竞争者中的地位,因此,将一个企业与类似企业和同期行业标准相比是非常关键的,忽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企业在财务分析时,往往不考虑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处于成长阶段还是衰退阶段,一律都套用同一种或几种评价指标,事实上,在企业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不同财务业绩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
三、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搞好财务分析工作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首先,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簿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4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作业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5.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如前所述,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6.政府应创造条件为企业定期提供国内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比较资料,使企业的财务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到较可靠的结果。
财务分析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ERP项目;可行性分析;财务分析;绩效评价
一、公司考虑投资ERP项目的背景
友信行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澳门,在广州、中山、珠海、越南、印尼、孟加拉设有分支机构,在珠海、中山、越南有工厂。主要业务包括为各种胶黏剂的制造与销售、专业化工产品的与销售。主要客户为大型鞋厂、电子厂等,业务散布大陆、东南亚、孟加拉和印度等地。公司年产值达到10亿港币。随着公司业务发展规模扩张,公司在管理上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采购的材料时而太多时而太少、各地销售部门得提前一个月订货才能保证客户的货物供应、应收账款的对账也要滞后等等。公司在管理上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公司急需一个可以让人、财、物、供、产、销全面结合、全面受控、实时反馈、动态协调、以销定产、以产求供,效益最佳、成本最低,流程式管理、扁平化结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相结合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具,这就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
二、ERP项目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的思路
ERP是一个基础性项目,不直接产出产品和服务,没有产量与价格,不能直接计算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但ERP项目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净利润和现金流量,因此可以使用现金流量增量进行评价,即分析ERP项目在其计算期内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计算相关指标,进行特殊的费用收益分析。在做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时候,最好是将无形收益转化为有形收益,即财务收益。其方法就是根据绩效水平对财务收益的影响程度进行估算,然后对项目的经济收益统一采用财务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由于企业所有的绩效最终都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财务报表上的指标数量少、综合性强,根据财务报表来评价ERP项目的绩效水平不仅有效,而且更易于操作。
三、ERP项目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的步骤
1.基于损益表评估ERP项目的绩效水平。由于ERP项目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而间接产生的,其综合结果表现为利润等财务指标的变化,因此,可以基于损益表对企业ERP项目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估。在评估企业ERP项目绩效水平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先进企业ERP项目的绩效水平;(2)行业内已实施ERP项目企业平均绩效水平;(3)本企业与同行在管理基础和员工素质上的比较;(4)本企业
ERP项目投资水平;(5)本企业ERP项目实施队伍水平等。
2.确定肯定当量系数。ERP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宏观经济、行业竞争、实施企业上下游节点的信息化程度、企业管理基础、员工素质、实施小组水平等都会影响其绩效水平的发挥,因此需要确定当量系数,将风险现金流量转化为无风险的现金流量。本文所指的综合当量系数αt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项目风险水平:通过ERP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然后参考风险分值确定其当量系数;(2)项目的生命周期:在项目导入期,ERP项目的绩效水平通常会低一些;在项目成熟期,ERP项目的绩效水平比较高;在项目衰退期,
ERP项目的绩效水平会有所下降。如果基本的风险当量系数为
0.8,把项目的生命周期考虑在内,可以假定1~6年的综合当量系数αt分别为:0.7、0.8、0.9、0.9、0.8、0.7。
3.估计ERP项目的现金流量。ERP项目的现金流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收益增量;二是项目费用增量。(1)项目收益增量=项目带来的利润额增量+折旧等非现金费用。(2)项目费用增量=项目直接投资+项目维护费用。(3)项目现金净现值=项目收益增量现值-项目费用增量现值。
四、友信行ERP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
友信行计划实施ERP项目,预计建设期初始投资为12000万元,投入使用后1~6年的维护费用各为1000万元;在实施ERP项目之前的3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00000万元;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判断,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折旧等非现金费用各项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0%、5.5%、8%、5%;贷款年利率为10%。根据同行业实施ERP的经验数据,实施ERP后每年可以增加营业收入10%,降低营业成本10%。根据以上的数据评价该项目的可行性。预计项目增量收益净现金流量计算表(见表1)、项目收益增量贴现(见表2)、预计项目费用增量及其贴现(见表3)。(1)项目现金净现值(NPV)。项目现金净现值(NPV)=项目收益增量现值-项目费用增量现值=21711.12-16622.80=5088.32(万元)。(2)项目内含报酬率(IRR)。在无风险贴现率为40%的情况下,项目净现值(NPV)约为33.73万元;在无风险贴现率为41%的情况下,项目净现值(NPV)约为-58.67万元;应用内插法可得:(41%-40%)÷(41%-IRR)=(-58.67-33.73)÷(-58.67-0),解之得IRR=40.37%。
根据上述测算,该项目内含报酬率(IRR)≈40.37%,只要无风险贴现率不高于40.37%,该项目的净现值都大于零,该项目都值得投资。而实际上现在的无风险贴现率只有5%,该ERP项目报酬率远远高于无风险贴现率,应该实施该项目。
参 考 文 献
[1]李兴苏.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管理成本[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金达仁.ERP应用绩效评价基本思想[J].电子商务世界.2003(6)
[4]姜金香.论企业资源计划(ERP)对企业会计变革的影响[J].商业研究.
财务分析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目标;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98-02
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蓬勃发展,战略理念及其要素开始进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 财务战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因筹资结构、投资方向等重大财务安排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教训提醒我们,财务管理并非局限于“战术”或“策略”层面,其运作结果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命运。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
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导向,便于诠释现代企业的利益形成和分配原则。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初由安索夫(Ansoff)在其著作《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确切地说,战略管理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从整体和长远立意出发,就经营目标、内部资源以及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并依靠企业内部的能力将这些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的过程。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构成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发展战略,在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为谋求企业资金的均衡有效流动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资金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谋划,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总体方略。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企业财务战略是以企业资金运动总体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财务的长远发展趋势而制定的,它规定企业财务的总体行为,追求企业财务的总体竞争实力,是指导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纲领性谋划。
2.长期性。企业财务战略是站在全局高度,以长远目标谋划企业财务活动,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财务战略会在较长时期对企业资金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各种重大理财活动具有长期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3.从属性。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从资金方面支持和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
4.风险性。企业财务战略注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强调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有助于企业抓住机遇,避开风险陷阱,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1.筹资战略。是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状况和未来趋势预测,对企业的筹资规模、筹资渠道、筹资方式和筹资结构等进行长期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企业战略实施和提高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2.投资战略。是指通过资金的组合及运用,确定企业最佳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的谋划,旨在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持续发展。
3.收益分配战略。是指以战略眼光确定企业收益分配原则和股利分配政策的谋划,旨在保证企业和股东的长远利益。
三、战略管理理论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目标的特征
前面提到,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涉及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战略结构和战略过程两个研究领域,战略结构旨在揭示哪些因素构成或支撑了企业的战略优势;战略过程旨在描述企业战略如何形成、如何实施的过程。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财务管理战略目标又有其特征。
(一)战略结构与财务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理论根据作用的层面和范围,将一个企业的战略分为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以此来构造企业战略结构。公司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它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公司经营什么业务;第二,如何在各业务之间分配资源,以实现企业整体的战略意图。竞争战略主要关注企业经营的各个业务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职能战略是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在企业各职能领域的体现,其目的是保证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实现。在企业整体运行框架内,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构成了自上而下的层次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探讨财务管理目标,前提是要对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运行结构中作合适的定位。企业战略构成财务管理一活动的环境,财务管理活动具有从属性特点,应该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并以其独特作用和贡献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与此相对应,财务管理目标必然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从属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逻辑关系,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不能等同,也不能替代,都应该高度重视。
(二)战略管理过程与财务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过程描述了企业战略形成、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一般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三个阶段。战略分析主要是明确企业远景和使命,分析企业的外部机会和威胁,明确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战略选择是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评价及抉择;战略实施通过具体行动,保证战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理论强调,在战略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环境、战略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挖掘和创建新的发展机会,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战略管理的前提是适应外部经营环境;战略管理的基础是立足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探索过程,要根据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不断修正战略,以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环境、战略和能力的匹配。
作为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财务管理目标存在于战略管理过程中,随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不断寻求新的均衡,表现为动态过程,通过“目标—手段”链的传递,财务管理目标也必然要求对变化作出适应性的反应。可见,确定财务管理目标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并随其变化而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第一,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从属性的特点,衍生并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第二,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层次性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多个目标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综合目标体系。第三,财务管理目标具有时限性。财务管理目标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动态变化的。
四、战略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战略目标的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理财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成效的标准。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从属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特征,构建财务管理目标应能体现其特征。依据财务管理目标涉及的范围和财务系统内在结构体系,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分为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从时间跨度上看,财务管理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标的层次性和时限性一般是相互关联的,层次高的目标常常是长期目标,层次低的目标常常是短期目标。因此,我们将两种分类结合起来,形成由整体财务管理目标、战略财务管理目标和基本财务管理目标三个层次目标组成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首先,是整体财务管理目标。整体财务管理目标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方向。从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企业战略展开的,以确保企业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衡量一项活动的成效是视其对企业战略和战略目标的贡献程度。作为企业战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活动也同样如此,其价值体现为对企业战略和战略目标的贡献程度。因此,我们认为整体财务管理目标是对企业战略和战略目标的贡献最大化。
第二是战略财务管理目标。战略财务管理目标是对企业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系列重大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配合企业经营战略而相应进行的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金管理目标和利润分配目标等。从其影响面来看,战略财务管理目标影响到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企业资源的配置、企业资源的运用效果等。
战略财务管理目标往往与企业战略选择有密切的关系。其常见的匹配关系如下表。
第三是基本财务管理目标。基本财务管理就是一般由中层和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完成日常财务管理,也就是为实现企业战略财务目标所作的日常资金管理工作,其核心内容为日常资金管理。因为现金流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所以,基本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保持企业现金流转平衡,确保企业资金流动顺畅,现金流入、流出平衡。既要保证生产经营正常所需资金,又要减少资金不合理占用,力争保持最佳现金持有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结语
战略融于财务管理,财务支持战略决策。以企业战略管理的观点来看待企业财务分析和财务战略目标的选择,重心就在于对企业管理发展战略的有效把握,并充分认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内在运行机制。
战略管理理论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构和过程,为从实践意义上讨论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了较为完整、清晰的概念体系。本文从认识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和企业财务战略的构成入手,在战略结构和战略过程的框架下讨论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并结合财务管理系统内在的体系结构,初步探讨了财务管理战略目标体系的构建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战略管理新思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和财务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陈元志.企业理论的批判与综合——经济学视角与战略管理视角之比较[J].当代财经,2004(5).
财务分析的目的范文4
存货是一项流动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尤其对短期债权人而言,存货量大优于存货量小。存货量大说明企业的生产储备充足,成品库存多,短期偿债能力强,这是优势。但并不是存货越多就越好,要正确看待存货的总量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情况 存货的多少要与其相适应,以储备存货量够日常生产经营所需为度,确定最佳的经济定货批量,成品库存也以市场需求为度,找到最佳的库存量,过小影响生产和销售,过大造成库存积压,形成资金占用,不利资产周转。另外,产成品库存量大,超出企业应有的库存规模,有产品滞销之嫌。
(二)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呈波浪式发展,有繁荣期也有调整期,在繁荣期时,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量大,产销两旺,企业的存货量小;调整期时,与之相反,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易发生三角债和产品滞销,存货量就大。因此对存货总量的分析要考虑到该因素,不能盲目下结论。
(三)企业市场地位按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有垄断性市场和竞争性市场;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之分,不同的市场格局,对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影响不同,若企业处于卖方市场,是市场找产品,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产品供不应求,产品完工后就能卖出去,存货量就会小;若是企业处于买方市场,企业在市场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是带着产品找市场,产品供大于求,产品的销路就会不畅,极易形成产品积压,存货的量就大。
(四)社会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以销定产等新的经营理念被企业所接收,减少甚至没有库存环节等新的营销方式出现并发展迅速,特别是快递公司等物流公司的蓬勃发展,为企业新营销方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如为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环节,一些企业和大型的超市合作或充分利用物流公司等,产品从车间完工后,就走向超市和物流公司,这样的企业虽存货量小,可资金周转快,盈利能力强,不能拿传统的分析方法来衡量。
(五)企业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呈现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行业之间存货量的差别很大,如工业和商业相比,工业企业的存货量就相应要小,而商业企业的存货量就大。即使相同的行业之间,行业小类不同差别也很大,所以在用比较分析法对存货总量进行分析时,只能采用本企业的历史数据、预算数据或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存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否则不具可比性,也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六)企业发展阶段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而采用的发展战略也不同,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实施是扩张型的发展战略,企业会加大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投入,所以从报表上来看,存货量会比较大;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产品市场成熟,经营规模稳定,盈利能力强,这时的企业多采用稳定型的发展战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反映的存货量就小;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由于产能下降,利润率降低,产品由新产品所替代,会出现销售业绩下滑,存货积压的现象,这时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呈现的存货量就很大。对于产品单一的企业这种现象明显,产品多元化及注重产品更新换代的企业此现象不明显。企业的发展阶段是对存货总量进行分析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存货的质量分析
存货的质量分析就是对存货的自然质量即自然状态所进行的分析,首先看存货是否物有所值,是否账实相符。其次应检查企业中的待售商品是否完好无损、产成品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产品的等级要求,库存原材料是否属于生产所需等。对存货的质量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企业存货的状态,为分析存货的被利用价值和变现价值奠定基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存货的真实性分析 存货的真实性分析就是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存货与库存实物的品种、规格、数量是否相符,所记录的存货价格是否是该项资产的真实价值等。对这一项目分析,应结合资产负债表附注信息进行。看存货的真实性,重点看有无账实不符的现象和虚列虚增存货价值的行为,因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能体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存货中的产成品又表现为一种成本,它转出会使企业的资产减少,销售成本增加,利润下降,所以操纵存货资产的数量,是许多企业进行财务数据粉饰甚至造假的手段之一。
(二)存货的时效性分析存货的时效性就是存货完成后的时间长短,存货中的原材料是生产产品所需的材料,一般来说,购置的时间越短,其利用的价值越大,利用的效率越高,若是购置的时间长,其利用的效率就要打折扣,就有利用价值下降的可能,产成品也是一样,入库的时间越短,使用的价值越大,库中积压的时间越长,就有是否过期、是否有新产品替代,使用价值下降的风险。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和它形成的时间是呈反比例的。一些企业往往把一些生产中不需用,失去利用价值的材料和一些残次品和淘汰过期的成品堆放在库中,列为企业的存货资产,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所以对存货资产的分析和它形成的时间结合起来,从时效性上来分析发现此类问题。
(三)存货的减值情况分析 在进行存货的质量分析时,应关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状况及减值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虽有明确的会计法规规定,可是这些制度执行的主体是企业自身,就易使企业不按制度规定执行,该提减值的不提或少提,因提了存货减值会使企业的资产减少,费用增加,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这就需要在进行存货分析时,结合财务报表的附注,关注该类存货或同类存货的市场价格情况,和该存货的成本相比较,来进行分析判断企业有无不提或少提存货减值的行为。
(四)存货的结构分析存货的结构是企业的各类存货在存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存货的结构分析是在存货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项目的质量不同而对存货总体质量影响不同所做的分析以及对前后期各类存货的比重变化所做的分析。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商品及周转材料等,这些不同的品种,质量不同,所占的比重不同,对总体质量的影响也不同,若是质量高的品种占的比重大,存货的总体质量就高,相反,质量比较低的品种所占的比重大,存货的总体质量就低。同样是产成品,有的品种利润率高,有的品种利润率较低,它们的比重不同,对存货的总体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再者也可对存货中各类存货在前后期的比重变化进行质量分析。
三、存货的计价分析
存货在购置时,按规定都计算有成本价格,在发出时应以购进时的成本价发出,可是由于存货的品种多,规格复杂,存货的购进与发出总是在不断的进行之中,这就为存货按购进时的价格发出带来了困难,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就有了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个别计价等方法可供选择,这些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影响也不同,就易使企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进行操作,特别是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存货的计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存货计价对企业损益计算有影响表现在: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二)存货计价对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计算有影响 包括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数额。
(三)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计算交纳所得税数额有影响因为不同的计价方法,对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企业当期应纳税利润数额的确定。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往往利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来实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因此,在对企业存货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企业当期的存货计价方法发生变更的真正原因及其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四、存货的流动性分析
存货的流动性是指购入存货支付货款、投入生产、存货销售并且收回货款的资金快慢程度,存货流动性反映存货的变现能力。表现存货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次数和存货的周转期。存货周转率反映了存货的周转速度,存货周转次数通常指存货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存货的周转期是指存货周转一次所需时间。这三个指标性质相同,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仅以存货的周转率为例进行分析。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对此分析可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货周转率不仅是考核企业存货运用效率的指标,它还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相关。一定期间内,企业的存货周转率越高,周转次数越多,存货周转天数越少,表明企业存货变现速度越快,企业存货的运用效率越高,资产流动性越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企业存货的运用效率较低,存货占用资金较多,企业的盈利能力则较小。
在计算分析存货周转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报表使用者在分析存货周转率指标时,尽可能结合存货的批量因素、季节性变化因素等情况对指标的影响。二是计算存货周转率时,使用“销售收入”还是“销售成本”作为周转额,看分析的目的。如果分析目的是判断短期偿债能力,应采用销售收入。如果分析目的是评估存货管理业绩,应当使用销售成本。三是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低越好。如减少存货量可以缩短周转天数,但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四是应注意应付款项、存货和应收账款(或销售)之间的关系。
财务分析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财务 项目管理 项目
一、项目管理概述
(一)项目管理概念分析
项目管理是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管理技术。最早兴起与美国。项目管理被经济学者这样定义:“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在项目管理方法论上主要有: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和优化管理三个方面。”由此可见,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负责人,依据项目现有的资源和特点,运用一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对项目的开始、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完成,已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二)项目管理特点
项目管理在社会活动中,有它独特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轨迹。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对项目的管理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和介绍。
项目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管理特殊性
项目管理活动是针对于一项事件进行管理的过程和制约。每一个项目都是针对于社会单位中的一个事件作出的规划与具体实施,已达到项目预期的目标,实现项目的管理过程。然而每一个事件都有它的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项目管理就需要针对这些因素和特点来进行适当的项目管理方案和规划的制定。因此,我们说项目管理具有特殊性。
2、项目管理标的性
项目管理通常都是围绕一个项目目标来进行的,并且在执行这个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我们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的事物和标的结果。例如,在项目的具体管理过程中我们有时间标的、结果标的、需求标的等等。其中时间标的是依据项目的周期和预期规划中的时间安排所作出的标的,一般的时间标的都是分为几种的,常见的就是短期和长期的时间标的。是对项目运行时间的管理和协调。
二、财务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与管理实施
(一)财务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1、财务是项目管理资金支柱
财务是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对项目管理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中财务预算以及项目预算费用跟进和掌控这两个部分。在项目管理中,财务最直接作用于项目预算的制定,财务会依旧项目的预期结果和预期收益,根据项目有关部门上报的项目预算收支,及其风险评估来对项目的预算表进行制定和分析。之后,预算表通过之后,财务还会在项目的预算花费进行跟踪的统计和分析,尤其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预算花费,要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掌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费用和资金的安全。
2、财务是项目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以及项目能力建设的基本体现
在项目运行和发展的整个流程中,财务是项目发展能力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展现项目运营部门项目建设能力的具体体现。财务对项目的监控能力,恰恰反映出来项目运营部门以及项目实施单位的核心力量的薄弱,是企业和公司项目承接能力和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项目的管理和运营,是公司或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集中展现。而在项目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就是贯穿于项目始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说财务是项目管理能力的体现和基本的保证,是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和项目形象的重要因素。
(二)项目管理中财务工作的具体管理实施及问题——以环保项目实施为例
1、项目核算
项目核算是财务在项目管理中的首要工作任务,如在环保项目管理中,财务部门会根据市场部门对环保项目的调研和前期的市场调查,收集和整理出与环保项目相关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部门会根据立项中的环保项目的预期收益和环保项目中提出的基本成本,来进行成本的核算和预期收益的核算,最终形成对项目的核算。在具体项目中,涉及环保的项目有例如EPC这样的环保项目管理模式,在过内采取EPC项目模式的环保企业有很多,像长业环保集团、索维集团、国电工设备总公司一类的公司,都采用的是这样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的管理模式中,财务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因为要从环保项目的预期核算、工程周期、采购等等多个环节加入到具体的项目管理和运营中去。其中对于项目成本的管理是最为关键的。在成本管理中,对于项目周期中的成本掌控是核心。
在项目核算的过程中,财务的主要作用就是核算成本,依据项目信息和数据的提供,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的申请,来进行项目管理中的预期核算。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项目的申请和项目的实际需求并非是不变的,然而财务对于项目成本的考核也就是一次或者两次,因此,面对客户变化的需求,项目实际需求的变换,财务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项目的预期核算进行更改和变化,这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项目的实际运行和发展。
2、项目管理(实施资金管理、预算管理)
对于项目管理,财务对于具体实施中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项目资金的监控和支配。例如在一些重大的环保项目中,由于涉及的资金比较大,而且资金的组成也十分的复杂,有国拨特设账户,有地方财政账户和公司账户的共同管理。因此,对于项目中的每一种钱的支出都要做好跟进和监控工作。一般在项目的管理中,财务手中有很多种类的表格,专门是为项目资金的管理和设置的,跟进实际需求设置表格中的单位和内容,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对于项目的跟进,特别是一些特殊资金的管理,在环保项目中,有很大一笔钱都是国家专门机构拨付的,因此财务还艰巨着对一些项目费用的审核工作。这样,从源头上进行项目资金费用的合理发生。
然而,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项目开销的跟踪机制的不健全,很容易造成了项目的资金费用花出去了,但是最后花在了什么地方,如何去跟踪这笔钱的发生和发展,没有做到实际性的跟进,这样就会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来可趁之机,为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来带了威胁。
3、项目合同评审
项目合同评审是财务对项目文件的审核,以及项目进展情况的掌握。在项目的实际运营中,财务对于项目合同的评审不仅仅包括合同这一个部分,还包括对于项目合同的销售清单和采购清单的实际审查,以及项目后期对于合同发票的开具和审查工作,对于一些不符合项目建设和国家法规要求的文件,将进行制约,为项目的实际运行提供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环境,严格执行正确的政策和项目的实际准则,也是财务部门在项目管理中,对于项目合同评审公司的主要贡献。
可是,在实际的项目合同评审中,也会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一些个别人员的卖弄人情,对于一些合同问题的视而不见,都会引起项目后期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财务部门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提高财务项目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项目管理方案及流程图的制定
在项目的管理中,由于项目涉及的部分繁多,因此,对于财务的具体工作而言,制定项目管理的实施方案以及流程图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重大项目的管理中,针对于项目实际需求在不断变化的问题,财务部门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对项目的预算和核算进行更改和完善,因此,财务部门要在项目运行之前,就有所准备,制定出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案,根据项目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项目流程图,将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以可视化的效果展现出来,当然,还要注意这些文件和流程图的保密性,毕竟是公司项目运行的具体规划,属于商务机密的范畴。
(二)项目跟进机制的制定
对于项目管理中的财务对于项目资金的跟踪,一直以来都是财务中的重大难题。特别是一些特殊款项的花销和费用的发生和发展,没有一个真实可行的财务管理机制来对项目费用的发展进行跟踪和分析。这样会为项目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和国家专项费用的浪费。因此,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要在财务环节,做好项目费用跟踪机制的建立,根据具体项目的规模和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跟进机制。以此来对费用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一定的有效管理。
(三)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流程的优化
加强财务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那么项目合同管理流程的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在不同的企业中,财务管理流程是不同的,但是都有一定的原则和基础。对于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流程的优化,就是要建立在这些基本原则和准则不变的基础上,对于项目合同完整环节的管理作出优化的方案。这是首要的步骤,其次就是对于财务而言,合同管理流程不可引起繁琐而是的流程简化,要不断的细致项目合同管理的流程,确保每一个合同管理流程中的细节的准确性,发挥财务管理的优势。
四、结束语
以上便是本文对于财务视角下的项目管理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使得对于财务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确,职责划分明确,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专业性质的特质和功能。因此,财务工作在项目管理中,只有被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的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对策的提出。期望本文的研究会对项目管理的发展和建设有所贡献,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黄玉坤,崔新媛.项目施工资源配置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 2005(18)
[2] Hiroshi Tanaka,薛岩.项目管理的变迁与发展[J].项目管理技术. 2004(09)
[3]寿涌毅.资源约束下多项目调度的迭代算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8)
财务分析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木材供不应求;依赖进口;经济发展;人工林;废旧木材回收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12-02
1 引言
木材资源是每个国家得到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也是个人口大国,对木材的需求量只增不减,而资源是有限的,木材的自我供应在庞大的人口压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我国的木材供需总体来说处于失衡的状态,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国进口。
据统计,2000年我国国内木材供需缺口为3600万m3,2004年已经达到1.09亿m3,增长了202.8%;2011年,我国的木材供需缺口达7103万m3。纵观中国近几年来的木材供需缺口变化趋势,预测到2020年,木材供需缺口将继续扩大到3.5亿m2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本文就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2 供给方面
我国的木材来源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国家本土生产,另外一个是通过从国外进口大量木材。
在国内方面,1999年全国木材的生产量是6395万m3,比1998年已经减少了12.2%。2000年木材生产在此基础上再减少654万m3,2011中国木材生产量只有7272万m3。根据我国2008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hm2,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的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木材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为了保护森林资源,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了对超限额采伐和乱砍滥伐监督处罚力度,木材计划产量每年呈阶梯形式下降,原本森林覆盖率已经不如全球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已经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再加上国家对乱砍滥伐现象的严令禁止,两者导致了我国自产木材的数量极其微小,因此,我国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求。
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本土森林资源的不丰富,木材极具缺乏,因此不得不依赖进口。中国目前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木,原木进口额近些年出现大幅增长,分别于1999年、2002年、2005年、2006年超过或接近10、20、30、40亿美元,1993~2006年累计使用外汇超过220亿美元[1]。2006年我国木材供给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4%,2011年进口依赖程度达到了49.41%。纵观近几年的进口依赖程度,基本稳定在50%。其中美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5个国家成为了中国木材主要的来源地。以最近3年从这些国家进口看来,总体比例基本稳定,没有很大的变化幅度(图1)。
以美国针叶树原木对中国出口为例(表1),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针叶树原木的出口量在不断扩大,上升幅度很大,因此,我国在针叶树原木的需求上对国外的依赖程度还是很高的。我国的木材在供给方面相当欠缺,对木材的供应主要还是依靠从国外进口。
3 需求方面
需求也分两个方面,国内国民的需求(表2)以及对国外的出口。
我国对木材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其中木材主要消耗在工业建筑、农民自用和出口原木中(表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获得提高,在2005年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使大部分人走上了小康的道路,与此同时室内装修和家具也将大大发展[2]。为了发展经济,保持国民经济的较高发展速度,我国已决定并正在努力实施各项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如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工程,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需要木材等作为主要材料。可见木材消费量届时突破上述预测水平的可能性极大。
放眼国外,现在的市场是个开放的市场,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WTO到现在,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走向了世界,综合国力的提高让中国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争创更多的外汇,融入世界,我国在进口木材产品的同时,也积极出口木材产品,2007年原木出口3721m3,2009年原木出口1.27万m3,比2008年增加349.56%,到了2010年,原木出口2.84万m3,比2009年增长123.62%,总体是呈上升趋势。
因此,不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对木材的需求是相当大的,木材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原料,小到普通家具,大到一幢高楼,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4 供求失衡问题
综合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可以看出我国供求失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图2)。
从图2中可以大致看出,我国近几年木材供需缺口有增也有减,但在大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计在未来这个缺口也将继续扩大。从2000年的3600万m3,到2010年的23200万m3,10年的时间,木材供需缺口增加了将近20000万m3,平均每年以20.5%的速度增长。而且,木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房屋建筑等基础设施都离不开木材,一定意义上说,木材的未来会影响国家经济的未来。因此,我国木材供需缺口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且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人工林和废旧木材回收两个方面进行加强。
5 解决办法
5.1 建设人工林
目前全球人工林面积已超过1亿m2。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大力发展工业人工林南方松,其栽培面积占全世界南方松栽培面积的2/3。此外,新西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人工林,20多年后不仅满足了本国需要,而且木材成为其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人工林建设是世界各国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经验之举[3]。但是我国的人工林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国家应大力发展林业科技,鼓励开发新技术,应用于林业生产中。对林业税费负担重的问题,国家应出台相关的福利政策,或者相应补贴,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更多人关注人工林,使其得到推广。
5.2 加强废旧木材和废纸的回收利用
现在我国对废旧木材的利用率还很低,只有19.5%,而美国为30%,德国为40%,日本为50%以上。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应加大对回收利用废旧木材的宣传力度,在学校、社区等对学生对居民进行知识教育宣传,达到全民行动的目标。
综合各个方面来看,我国的木材供需失衡问题比较严重,供不应求,自我供给不足,过度依赖进口,需求膨胀,而且人工林和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的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得不到推广应用。有关部门应及时注意到这些问题,加大解决力度,把重心放到真正解决木材供需失衡的问题上,缩小供需缺口,以达到木材供需平衡稳定的状态,进一步对中国的林业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 希.我国木材供需现状及海运市场分析[J].市场研究,2003(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