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1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530.6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2011年开始实施,目前各水泥企业正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我公司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拥有5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须在2013年前完成达标。我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的整体布置,于2012年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的现场评审,达到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标准。《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中第一章“安全生产目标”是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难点和重点,因为此章节考评内容及考评办法比较抽象,对标准的理解差异较大,在实施过程中无从下手,问题点较多,在评审过程中很容易扣分,一个企业连安全生产目标做不好,是很难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以至于会影响整个标准化系统的评审。为此,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就安全生产目标建设的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安全生产目标考评内容

在《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中,标准分值为12分,其中目标管理制度、目标各2分,目标分解、实施计划、考核办法2分,目标监测3分,目标考核、评估3分。

在具体的考评办法中,明确了各考评内容的具体考评办法。根据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在标准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完善的内容主要有:

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2、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3、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分解

4、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

5、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

6、安全生产目标监测记录

7、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记录

8、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效果评估报告

9、安全生产目标调整记录,调整后的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

在以上9项内容中,制度、目标、实施计划相对来说是又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安全生产目标建设的实施

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是第一章节内容的核心,在制度中应明确考评内容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明确考评办法中的具体实施细则。管理制度要体现符合性、适用性的原则,所以在起草安全生产目标的管理制度时,应理清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中的具体条款,简单明了,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评审组的审核。

一般来说,管理制度由目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职责、管理内容及要求、相关记录等组成。理顺了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后,先开始起草管理制度的“管理内容与要求”部分,该部分内容应包括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计划、实施、监测、考核、调整等环节:

(1)目标制定。明确目标制定的依据和目标的签发和,我公司目标制定的依据是根据集团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由总经理签发,以公司正式文件。

(2)目标分解。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根据公司各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能,分解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3)目标实施计划。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公司级的目标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各部门根据分解的目标制定本部门的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

(4)目标的实施。公司的安全生产目标以文件的形式发至各部门,各部门的目标下发到各相关岗位,各部门组织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目标的培训,根据实施计划组织实施。

(5)监测。各部门对本部门安全生产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规定具体的监测频次,并保存监测记录资料。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公司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规定监测频次,保存监测记录资料。

(6)考核。各部门对本部门安全生产目标实施情况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规定具体的考核频次,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对公司目标实施情况按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和评估,完成评估报告。

(7)调整。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出现如母公司安全生产目标发生变化、外部环境或安全标准化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目标未完成、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对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公司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以文件形式颁发,分解,各部门根据调整后的分解目标制定实施计划。

整个管理内容及要求涵盖了评定标准中的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然后在管理制度中“职责”的内容中统一按“管理内容及要求”中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即可。制度中的目的的内容包括深化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完成,适用范围应包括公司所属部门及相关方。按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要求,相关记录应附有目标的监测记录、考核记录、培训记录及调整记录的记录格式。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并入公司安全管理制度汇编,以受控文件形式下发。按照以上要求编写的制度能够符合评定标准的要求,具有适用性。

2、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要求,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应包括:零死亡、千人负伤率、隐患治理完成率、有毒有害场所监测合格率等,如: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事故不超过1人、新增加职业病为零、年事故隐患整改率为100%等。

3、目标的分解

根据各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能,分解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部门的目标应比公司的目标更严格,如熟料生产部门目标分解内容应包括伤亡事故为零、新增加职业病为零、年事故隐患整改率为100%。在目标分解的实施过程中,职能部门的目标与生产部门有一定差别,如财务部门的目标应包括伤亡事故为零、保证安全生产费用投入100%、保证专款专用100%、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账合格率100%等,供应部门的目标应包括伤亡事故为零、应急救援物资准备100%等。

4、目标实施计划、考核办法

(1)实施计划

目标实施计划包括公司级和部门级的实施计划。公司及各部门根据分解的目标制定实施计划,针对分解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如熟料生产部门的伤亡事故为零的措施应包括按照公司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完成目标、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应急预案的培训、考核,加强对部门隐患排查,及时完成部门的隐患治理,部门内危险源点按要求进行检查和控制,按要求组织本部门内应急预案的演练等;新增加职业病为零的计划措施包括重点监控有职业禁忌症者,对有职业禁忌症者调整岗位,保证不出现职业病,改善职场环境,对有粉尘、噪音危害场所按要求配戴防护用品。

目标实施计划应有编制、审核和批准人,内容应包括目的、目标和计划措施及责任人、确认人。

(2)考核办法

考核办法是对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措施,制定考核办法时即对计划措施的内容逐一制定奖励或处罚规定,如未按要求进行培训的处罚50元/次,未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处罚50元/次等。

5、目标监测、考核

监测、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安全生产目标的完成,所以在实施中要按制度要求的频次对安全生产目标监测、考核,依据考核办法进行。监测和考核的区别: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以隐患整改通知的方式告知相关部门或责任人予以整改,而考核除责成相关部门或责任人整改外,须根据考核办法的具体条款给予相应的处罚。

监测、考核的权限按照制度规定执行,部门的监测、考核结果须有部门主管领导、专(兼)职安全员等签名,公司级的监测、考核结果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参与讨论通过。

监测、考核的内容为目标实施计划中的计划措施的内容逐一监测、考核,监测中发现有不符合项时向相关部门或责任人发隐患整改通知单要求整改,考核中除按要求整改外,根据考核办法的实施条款予以处罚。

6、目标完成效果评估、调整及实施计划

根据对安全生产目标的考核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目标完成情况、目标考核情况、结论及改进意见。

完成效果评估主要是指公司级的目标完成效果评估,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组织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目标考核情况是根据考核结果统计分析,总结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并对考核结果排名,经安全生产委员会讨论,列出具体的奖励和处罚。结论应包括是否需要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调整安全生产目标,如需调整,应加以说明其原因,制定实施计划。改进意见主要是针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其他方面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2

2019年我们按照煤监局和煤管局的工作部署,在集团和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危害防治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和《关于开展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示范矿井建设的通知》,加大职业病危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2019年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累计投入1113万元。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全力推进职业病危害防治建设。

成立了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与日常管理机构,配备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11人,其中2人为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17项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完善了35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种操作规程,在335项岗位责任制中补充了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相关内容;对主要负责人1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11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人员7人进行了专项培训,劳动者上岗前和岗中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率达到了100%;在入井长廊附近设置了职业危害因素公告栏一处、在井上下产生职业危害因素地点设置警示告知牌58处;今年7月份,委托黑龙江安科职业健康技术中心完成了我矿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矿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772人,其中接触粉尘类危害人数714人,全部配备了防尘口罩,接触噪声危害人数473人,全部配备了防噪声耳塞;并为采掘一线职工配备了防砸胶靴、为采煤机司机和综掘机司机配备了正压送风式防尘口罩。接害职工772人已全部在劳动合同中告知职业病危害、后果、防护措施及相关待遇;2017年职完成职业健康体检442人,2019年完成职业健康体检510人,接害职工已全部体检完毕,并按照规定将体检结果书面告知本人、建立有专门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矿目前无职业病病人。

二、完善设施,加强职业危害治理

一是重点防治粉尘危害,采掘工作面、避灾硐室、主要机电硐室、带式输送机巷、主要运输巷均已均敷设防尘管路,掘进工作面业采用风机入风净化、湿式钻眼、冲洗巷帮、放炮喷雾、回风净化、转载洒水等综合防尘措施,采煤工作面采用尘源跟踪系统、煤体注水、风流净化水幕、采煤机内、外喷雾等综合防尘措施降尘。2019年对部分防尘喷雾进行了升级改造,在采掘工作面设置了风水联动喷雾装置12道,掘进工作面设置了放炮自动喷雾洒水降尘装置8道,各主要大巷设置了光控自动防尘喷雾装置10道,截止目前共计设置防尘喷雾装置135道,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尘措施,粉尘浓度大大降低。

二是减少噪声危害,对井下所有局部通风机均安装了消音器,购置带有消音装置的锚索钻机,在主副井绞车房、水泵房、钢带机硐室内安设了隔音间。局部通风机噪声由改造前的102分贝降低到目前的85分贝以下,掘进锚索钻机工作时下降至75分贝,主副井绞车房司机操作位噪声分别由原来的105分贝和102分贝降低到目前的80分贝和82分贝。

三是补充各类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能力。针对矿井监测点较多,监测仪器在使用上比较紧张的问题,2019年在原有监测仪器的基础上,追加采购了直读式粉尘检测仪、噪声检测仪、多参数测定器(CD4)、便携式一氧化氮气体检测仪、便携式二氧化氮气体检测仪、便携式二氧化硫气体检测仪等监测设备。

矿目前共配备了直读式粉尘检测仪4台、噪声检测仪4台、粉尘个体检测仪17台、CD4气体检测仪13台、便携式一氧化氮气体检测仪2台、便携式二氧化氮气体检测仪2台、便携式二氧化硫气体检测仪2台,安设粉尘浓度传感器14台、一氧化碳传感器11台、甲烷传感器48台、温度传感器23台,实现了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实时在线监测。

三、“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以数字化矿山引领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按照省煤管局“提高煤矿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集团与公司领导提出 “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煤矿发展难题” 的指示要求,在省煤炭生产管理局的安排指导下,引进了“人工干预自动化开采”项目,该系统配备有独立直饮水级别的水质净化系统,有效的杜绝了因水质问题造成的采煤机内喷雾堵塞失效;配备有尘源跟踪系统,机组经过时架间喷雾自动开启,保证了喷雾降尘的质量;配备有液压支架降架、移架喷雾系统,解决了降架、移架过程中降尘的历史难题,通过液压支架自动移架、推溜和升架,自动完成工作面跟机作业,减少了工作面作业人数,工作面劳动用工从原来的97人减少到现在的45人,比原来减少54%,生产班人数由原来的13人减少到7人,比原来减少46%,大大减少了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

在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了矿井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矿井综合自动化操控平台。将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等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实现矿井各个自动化系统间的无缝连接。目前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实现部分岗位的远程操控和无人值守,情况如下:

①地面压风机启停实现远程操控;②井下负190变电所、负300变电所、负450变电所以及北一采区变电所实现地面远程操控;③井下中央水泵房实现了地面远程操控,无人值守;④北一区、南一区系统皮带实现了地面远程操控,无人值守;⑤井下给煤机皮带实现了地面远程操控,无人值守。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逐步减少,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系数得以提高。井下部分关键设备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目标将逐步实现。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有关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加大职业危害防治方面的安全投入,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和各投入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管理水平,按照岗位工种,定期组织员工到定点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三是强化培训教育工作,进一步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职工职业健康防护意识,自觉遵守职业健康相关制度;督促职工不断学习并不断完善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严把培训考试关,严格准入条件。

四是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管理创新,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矿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3

关键词:职业伤害;监测;管理

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Injury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Hospital WU Ying-qiu,LIU Yue-xiu,WU Xu-qin,WU Chen(Department of Infect and Manag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to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of occupational injury in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hospital,and to provide the countermeasure for protection. [Methods] Use prospective monitoring and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47 cases suffered from occupational injury among 1 255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he hospital. [Results] 47 cases(3.75%)were suffered from occupational injury,in which there were 42 cases(89.4%)suffered from sharp instrument injury.But none of them were suffered from hemotagenic infection. [Conclusion] Relative proced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ion occupational injury,and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should be enhance actively.

Key Words:occupational injury;surveillance;management

医务人员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面临着职业伤害的危险,为了解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于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对本院医务人员职业伤害(主要是利器伤)进行了目标性监测,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为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期间在院工作的医务人员1 255人,其中手术科555人、非手术科692人、后勤8人(专门负责收取医用垃圾)。

1.2 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1 255名医务人员一年中发生职业伤害的47人及时进行登记和处理。

1.3 内容

1.3.1 设制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利器伤)登记表 ①由当事人填写,包括一般情况:所在科室、登记时间、姓名、性别、年龄、从事职业、职业伤害情况和暴露源追踪、日期与时间、暴露源追踪名称、来源;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毒(HIV)和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发生职业伤害经过;②由感染管理科填写职业伤害(利器伤)后处理意见,包括处理日期、职业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今后注意事项及预防用药处理意见。

1.3.2 制定紧急处理和预防用药方案 发生职业伤害后就地一般处理,包括让伤口血流出,无菌水冲洗伤口或接触部位,然后报告感染管理科。无论暴露源HBV血清是否阳性,伤害者需在24 h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同时进行HBV、HCV、HIV和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如血清乙肝表面抗体阴性,1周后预防使用乙肝疫苗;若暴露源为HCV阳性,则伤害者需用干扰素、病毒唑预防使用1个月;若HIV标志物阳性,则伤害者需预防使用齐多呋啶等;若暴露源为梅毒抗体阳性,则伤害者需预防使用青霉素;45 d后再复查HBV、HCV、HIV和梅毒抗体的血清。对发生职业伤害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均附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利器伤)登记表》上,对于接触暴露源为HIV阳性者,则受伤害者需医学观察2年。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4年3月~2005年2月发生职业伤害的医务人员共 47人(男16人、女31人,共占总监测人数的3.75%)。其中,医生17人,占3.6%(17/507);护士22人,占3.6%(22/606);技师1人,占1.2%(1/81);工人7人,占11.5%(7/61)。发生职业伤害的47人中锐器伤有42人,占89.4%;被病人血液、体液喷溅的有5人,占10.6%。

2.2 科室与各类人员的职业伤害情况

发生职业伤害涉及科室22个,将其合并成手术科(手术室、外科病区)和非手术科[内科病区、辅助科室(供应室、血透中心、血液研究室和妇产科实验室)]、后勤三大类科室。手术科与非手术科的职业伤害分别有27人(57.4%)、16人(34%)。其中,医生分别为16人(94.1%)、1人(5.9%),见表1。

2.3 职业伤害的暴露源在各科中的分布与各类人员的构成比

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暴露源以穿刺针引起的职业伤害有27人(手术科6人,非手术科17人,后勤4人),其中,以护士最多为16人,其次是缝针引起的职业伤害11人(以手术室护士和外科医生为主);②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有5人,均为参加手术的外科医生、护士、麻醉师,且未戴防护目镜,见表2。

2.4 不同工作时间与各类人员职业伤害的构成比

发生在6:00~9:59时间段职业伤害为8人(17%);在10:00~14:59时间段为25人(53.2%)较其他时间段为多;在15:00~19:59时间段为11人(23.4%);在20:00~翌晨5:59时间段为3 人(6.4%),以医生(夜间急诊)为主。

2.5 不同年龄段发生职业伤害在各类人员中的构成比

发生在19~30岁年龄段职业伤害有27人(医生11,护士16),占57.4%;在31~40岁年龄段有13人,占27.7%;41岁以上有7人,占14.9%。

2.6 不同技术操作职业伤害与各类人员的关系

引起医、技、护职业伤害主要来自拔针、诊疗、手术、套帽和清洗,医生、护士的职业伤害占36.2%;工人的职业伤害来自收集和转运垃圾(表3)。

2.7 不同技术操作引起职业伤害时暴露源血清学检测结果

暴露源血清学检测明确阳性结果有37份,其中HBV标志物阳性33份,HCV标志物阳性4份,一位外科医生所接触的暴露源血清既有HBV标志物阳性又有梅毒抗体阳性;不明的有10份(6份为处理垃圾)。职业伤害以手术操作最多(18份),其次为拔针(8份)、诊疗(8份)、处理垃圾(6份)。

2.8 不同职业人员进行操作时接触血清阳性暴露源情况(表4)

2.9 预防用药处理结果及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血清学结果

47人发生职业伤害后都进行预防用药,在伤害24 h内和伤害后45天均做血清学检测,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43人在24 h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4 h内血清学检测有11人乙肝表面抗体呈阴性,1周后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使用,有8人产生乙肝表面抗体;4 人接触HCV阳性暴露源,则用干扰素和病毒唑预防使用;1人接触梅毒抗体阳性暴露源,用青霉素预防使用。

3 讨论

医疗机构的职业伤害对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利器伤。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统计显示:美国每年大约有600 000~800 000专业人员被针头刺伤,通过血液传播引起严重的或者潜在的致命感染,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本项1年监测结果表明,锐器伤的职业损害比其他职业损害多,医生和护士发生职业伤害比其他人员多,尤其是手术室人员和外科医生(见表1)。在手术室里,最常见的利器伤仍为针刺伤,这与医院其他科室利器损伤中针刺伤最多见[2]相一致,尤其是手术缝针的损伤,手术逢针粘有较多的血液,危害也较大[3]。

调查中发现,医务人员易发生职业伤害的年龄在40岁前,尤其在30岁前,这可能与他们年纪轻、工作经验少、在一线工作的机会多有关。监测显示,职业伤害与工作时间段有相关联系,10:00~14:59时间段发生职业伤害的百分率最高,达52.2%,这可能与该段时间内的各种技术操作(如抽血、输液、拔针、手术、清洗等)集中,接近中午和下午工作开始,人的精力体力有所下降有关。 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针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极易被锐利器械刺伤[4]。表3表明引起医技护职业伤害主要来自拔针、诊疗、手术、套帽和清洗等操作。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5]。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HBV、HCV和HIV的重要途径[6]。表3中反映了6位工人的职业伤害均来自收集和转运垃圾中的针尖,所幸他们通过及时处理,无一人发生感染。另有5人发生血液、体液的飞溅职业伤害,这与不戴防护目镜有关。椐报道,大颗粒气溶胶的散播距离在1 m之内[4],防护目镜的不规范使用可造成血液、体液等污染医务人员的脸面等部位,而增加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让医务人员免遭职业危害,最关键的是教育全体职工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因此根据监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制定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2004年4月份制定了本医院医疗废物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内容包括组织、责任人、管理部门、责任范围、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要求、方法、登记制度、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意外事故紧急处置措施、医疗废物管理专业培训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监督管理;草拟了医疗职业暴露中防护目镜规范使用的暂行规定等。此外,各种安全防护操作规程,如锐利器械的传递程序、拔除静脉输液针的程序等,亦在酝酿之中。

加强职业防护的培训,实施目标性监测。本管理科以多种形式对本医院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利用信息网络转载国务院、卫生部法律法规;利用季度评估摘录一些国内外有关职业安全防护的知识;与科教医务护理合作进行全院性培训;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方法检查科室执行情况,在每季度医院质量考核时,检查各科室医疗废物的处置是否规范,询问医疗废物管理的基本知识、职业安全防护的措施等,同时不定期到废物暂放处、检验科、放射性核素、放射科、各实验室等查看医疗废物处置和锐器伤等职业安全防护的执行情况。适时开展锐器伤目标性监测,建立登记表,并不断完善职业伤害登记表及包括其中的处理方案;进行全院在职职工医疗废物安全管理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锐器伤回顾性的问卷调查。在目标性监测中,对于发生职业伤害的医务人员及时进行登记处理的同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指导。

提高主动安全防护意识。管理科深入临床第一线,了解科室情况尽可能为医护人员提供物质保障。与后勤、采供中心取得联系,寻觅采购优质防护眼罩和目镜、标准利器盒、防渗透隔离衣、袖套、围裙等,并分发给各科,及时沟通、反馈,督促医护人员规范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教育医护人员并言传身教演示如何使用防护用品。通过学习、培训、检查、督促,许多科室(参与手术的人员、口腔科、病理科、内镜室、供应室等)医务人员开始规范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并在发生职业伤害后,均能主动与管理科联系,及时进行登记处理。

总之,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既威胁个人的健康又造成国家的损失,仅47例职业伤害就支付了34 120元人民币。因此,职业伤害的防护问题是相当严峻的,尤其是艾滋病在我国的今天,正以几何倍数增加[7],因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从预防着手,加强监测,及时处置,最终达到保护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PREBOTH M. Prevention of needlesdick injuries[J]. Am Fam Physician,2000,61(5):1558.

陆边芳,孙惠娟.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508.

李柳英,张石红,毛晓萍. 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5.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 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2000:57,442.

周海波,周海鸥.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463-464.

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

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HIV的预防[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4

【关键词】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关爱职工,最大的关爱就是关爱职工的生命和健康,只有安全和健康得到保障,只有遏制重特大事故,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防范事故。据统计,我国实际发生职业病应在100万例以上,每年因职业病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0亿元。通过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一方面保护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减损功能”和“本质增益功能”,间接地为社会创造财富。《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修订)强调,企业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如何为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职工身体健康,做到“工作、健康、和谐”,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八个方面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了探讨。

1.档案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事相关档案内容

1.1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卫生档案应包括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产量、职业性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及其汇总、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转及维护档案等内容。

1.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含职业健康检查表、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相关资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还应包含个人剂量常规监测的方法、监测结果、应急或事故中受到照射的计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职业照射接触史、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资料。

1.3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档案:教育培训档案包括教育培训计划、教育培训组织部门、时间、地点、内容、授课教师、试卷、考核成绩、学员签字等。

1.4个体防护用品发放登记档案:个体防护用品发放登记档案应包括个体防护用品年度配备计划、发放的个体防护用品名称、规格、型号、有效期、领用人签字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监测及评价的监督管理

2.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按危害因素来源分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生物因素;2)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2.2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包括:类比法、经验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和实测法五种。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的监督管理:1)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价。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监测是职业病诊断、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治理和劳动卫生学评价的依据。企业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每年至少一次。检测、评价结果需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2)监测结果及时公布。企业应在作业地点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公告牌,噪声作业监测点应根据监测结果注明最长停留时间。各单位应在收到正式监测结果或评价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将监测结果在监测结果公告牌上向职工公布。

3.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管理

企业应严格落实新改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卫生设计审查、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过程监管要求,确保作业场所的环境和劳动条件满足职业卫生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做到三同时,通风、防尘、防毒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监督管理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以预防、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影响,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目的的装置。应根据工艺特点、生产条件和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选择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包括:防毒、防尘、防噪、防高温设施。

5.个体防护的监督管理

5.1按标准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企业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企业应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对人体的影响途径以及现场生产条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以及个人的生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为劳动者配备适宜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5.2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制度:单位在发放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时应做相应的记录,包括发放时间,工种,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名称、数量,领用人或代领人签字等内容。

6.警示标识的监督管理

6.1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按要求设置警示标识: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警示标识的设置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GBZ158)使用指南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设定。警示标识可分为以下四类:1)禁止标识:禁止不安全行为的图形;2)警告标识:提醒对周围环境需要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3)指令标识:强制做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4)提示标识:提供相关的安全信息的图形。

6.2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设置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上,提醒操作者注意安全,避免发生危险。

7.健康监护的监督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依法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结合实际及时、妥善处理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诊断,做好职业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人的权益。

8.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兴产业、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引进和广泛应用,强化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现实意义日益提升。职业卫生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只有企业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全面落实职业卫生的各项工作要求,严格监管,不断完善,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发展、职工幸福”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5

【关键词】手术室(部)管理;质量安全;控制

手术室(部)是由若干手术间及为手术服务的辅助区域组成,是手术患者获得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面临以下危险因素,自身基础疾病、手术麻醉插管、留置导尿、皮肤和组织完整性被破坏、失血、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皮肤消毒不符合要求等,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必须加强手术室(部)的管理。

1手术室(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1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成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制定和落实相应制度、职责。由专人负责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定期对手术室(部)的工作进行检查,对本科室的感染环节进行监测,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1.2布局合理手术室(部)严格按照洁污分开的原则,明确分区,设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标识明显,避免交叉污染。

1.3环境卫生管理要求每日手术前用清水湿拭擦拭各种设施、物体表面及地面。术毕对物体表面、地面先用消毒剂擦拭,再用清水擦拭,保持干燥;如局部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先清除污染物后再用合适的消毒剂消毒后清水擦拭;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设立每周卫生日,对天花板、墙面、地面、物体表面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尤其是通风系统(空调)的出风口、进风口;不同区域清洁、消毒的抹布、拖布应分开使用。

1.4手术室(部)工作人员管理限制进入手术室人员的数量,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教学和观摩手术人员也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并服从手术室(部)管理人员的安排,在手术室(部)内不得串手术间。进入手术室后按规定着装,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及拖鞋,戴好帽子、口罩,头发和口鼻不能外露,参与手术者应按规定进行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1.5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手术器械属于高度危险品,必须灭菌处理。灭菌前务必清洗干净,手术器械的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此整个洗涤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洗涤程序,按照回收、分类、浸泡、洗涤、漂洗、干燥等步骤认真落实,同时在打包前认真检查器械清洗是否彻底,清洗不彻底的物品不得包装,应重新进行清洗;根据灭菌方法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或容器,包外与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可追溯记录;清洗、消毒监测资料保存期≥半年,灭菌质量的监测资料保存≥3年。

1.6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必须由医院统一采购,包装符合要求,有灭菌方法、批号、有效期标识,生产批号等,必须除去外包装放置于无菌区内,不能与有菌物品混放,灭菌物品必须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2定期检测手术室清洁消毒效果

除日常检查外,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同时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等进行微生物监测。如遇医院感染爆发,应及时进行相应指标及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3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患者可能作为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染给手术室(部)工作人员,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接触传播,最重要的是经过血液传播,因此手术室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培训,还需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如发生职业暴露,根据具体暴露的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①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②如有伤口,应当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5%乙醇溶液或者0.5%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④进行血清学病毒抗原、抗体检测。⑤立即向科室、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评估损害程度,以便进一步处理。

4医疗废物管理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6

1、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卫生监督体系标准化建设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回头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成果。强化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应用,确保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以及卫生行政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投诉举报等全模块应用和全员使用,保证系统功能得到全面发挥。

2、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狠抓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卫生监督协管的考核和指导,规范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内容、操作程序、考核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和深化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内涵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卫生监督协管力量配备,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覆盖率力争达95%以上,形成以市卫生监督所总牵头,县(区)卫生监督所为主导,卫生监督分所为依托,乡镇及村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服务基层”的卫生监督网络。

3、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与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以及我市卫生监督员培训规划,制定卫生监督员培训计划,建立市级卫生监督专家培训师资库;开展基层卫生监督复合型人才及卫生监督紧缺人才的培训工作;按照卫生部要求做好卫生监督员网络培训工作。认真实施新修订的《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以规范行政处罚和执法文书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稽查工作力度,强化卫生监督机构行风建设,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

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工作

4、打击无证行医。不断拓展各种排摸渠道,加大日常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取缔无证违法行医行为,持续保持对无证行医的高压严打态势;抓好大要案件查处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重视投诉举报,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5、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继续采取“天天到、周周查、月月清”的方式不断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力度;加强医疗技术许可后的监管,深入开展医疗技术分级监管工作;加大医疗事故行政处罚和事后监管力度。

6、采供血监督执法。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日常检查,规范采供血行为,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三、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工作

7、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进一步规范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加大饮用水和二次供水监管力度,严格供水单位卫生管理要求;认真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全面落实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任务;健全完善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机制和规范,严格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加强县级以上疾控机构饮用水实验室检验和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检能力建设;加强饮用水卫生宣传工作。

8、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认真贯彻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范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扩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覆盖面,住宿场所、美容美发场所、游泳场所、洗浴场所量化分级实施率要达到100%;继续加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相关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工作。

9、学校卫生监督。认真贯彻《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加强同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学校传染病防治及饮用水为主要内容开展监督检查,指导、督促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管理、晨检措施、教学设施卫生与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有关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设施与环境、消毒管理等监督抽检力度,保障广大学生身心健康。

10、放射卫生监督。以创建环保生态市为契机,加强对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放射性危害控制和防护情况、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督促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开展放射工作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11、职业卫生监督。强化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做好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全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县(区)覆盖率力争达90%以上。

12、传染病防治监督。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以医疗废物处置、消毒隔离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为重点开展督查,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分类、交接、收运等工作,确保集中回收处置工作运转有序;加大对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卫生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的卫生安全;组织开展“放心餐具”工程行动,加大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管力度,完善与工商、食药监等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