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入学教育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入学教育小结范文1
关键词:做好 ; 小学阶段; 英语入门教学
英语有“世界通用语”之称,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它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许多地区的学校从一年级便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思维模式,背离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开发小学生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可塑造性最强的时期,小学生不仅活泼好动 ,爱听爱说,而且善于口头模仿。因而如何在小学阶段做好英语入门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习兴趣,抓好入门开端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万事入门难,最难在开端,小学英语入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兴趣培养,为小学生英语学习“开个好头”。
1.顺应儿童身心发展,把握儿童学习语言特点
小学一年级入学儿童的年龄在6~7周岁,他们普遍好动、好奇、好问、好学、好胜,而且在语言学习上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这一年龄段他们尚没有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羞耻感较弱,因而并不害怕出错或者出错后也不会感到害羞。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教学内容简单丰富,教学手法灵活多变
小学生好问好学但缺乏耐性,枯燥复杂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将他们排挤在学习门外而产生厌学心理。小学英语教育属入门教育,这一阶段教学内容应简单而不失丰富,这样才能抓住小学生心理,将其引入英语学习的环境中,有力克制小学生“坐不住”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逐级推进,层层深入教学内容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则厌学,放之过慢则懈怠。小学英语入门阶段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深度,做到层层深入,这样才能为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二年级看读说
一二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英语教学属于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教学应结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以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方向,加强学习兴趣培养和教学引导。从ABC学起,与日常用于结合,让学生多看、多读、多说,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2.年级学音标、记词汇
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有一定的语感,会读会说一些日常交际用语,此时要顺应学生的好学心理,施以音标教学。掌握音标发音后,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遇到不会的单词时就可以自己独立去查词典,掌握单词的发音与用法。假以时日便可养成好学的习惯并积累英语词汇。
3.年级学基本语法
句子是单词的排列,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后,教师的教学重点就该转向“词汇的排列方法”――语法。汇词成句,汇句成章,英语语法是理解英文文章的前提条件。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应以英语基本语法教学为主,适当提高英语教学难度,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三、综合培养,做好英语进阶学习的衔接
入门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小学英语入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新课改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挖掘学生潜在学习能力。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1.态度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习态度培养要以引导和激励为主,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他们的心中有很强的好胜心和模仿性,看见学习好的同学会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头脑中便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支配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2.思维的培养
入学教育小结范文2
读书有欢天喜地的,有愁眉苦脸的,有轻松愉悦的,有负重如牛的。许多的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是蹦蹦跳跳,笑颜如花,可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一步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兴趣锐减;家长疑惑不解;中学老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结。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师对学生启发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一、交接时的过度
1.教材——了然于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教师教学节奏偏慢,教学时间相当宽裕,学生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一到中学,教学任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求高了,学习的密度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自然就快了。可学生经历了一个暑假之后进入中学,本来是兴致勃勃、满怀憧憬未来的,然而大量需要记忆,需要分析与理解的知识一下子涌了进来,老师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师那样慢条斯理地讲授,节奏变快了许多,甚至单个辅导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学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么此时,急需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好好利用教材这一工具,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的台阶。
2.沟通——从心开始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而人的心理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了。” [2]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环境完全不同,此时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们农村,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同一个村,或者临村,大家共同相处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彼此熟悉相知,培养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时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讲悄悄话的孩子,现在却在不同的班级,虽然还是在同一个学校,可孩子们心里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特别是那些较腼腆的孩子,总觉得很难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我曾问一个女孩子: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她说:“刚刚进入中学,那时的印象太深了。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在潘径中学读初中,只有我一个在南岳中学就读。看见别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块儿聊天,我却一个也不认识,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单又无助,很想逃离这里。”虽然她是较特殊的一个,但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恐惧感。此时,中学的教师就该抓好起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习惯与方法的衔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扬长避短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结果。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因为老师“抓”的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平稳过度到中学学习,不至于让孩子在中小学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那么大。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度”,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在小学阶段的中年级,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一直到高年级,学生都能坚持做摘抄。但学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师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对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说出“为什么抄”。少数较优秀的学生在习作中懂得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写作优点。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读面的广和生活的积累,他们会越来越懂得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学教师这时一旦让孩子养成看书独立思考,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的良好习惯时,学生将受益终生。
2.百花齐放
“教是为了不教”。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3但教无定法,老师们应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对阅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仅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在课后的习题中,也仅是以读悟为主要目标,研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较少。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课前如何预习,怎样做好基础知识,拿到语段怎么阅读,每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用几句话就可讲明白?课后师生一起质疑,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这才是真正达到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标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此阶段,教师教学的节奏以快半拍为宜。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节奏则恰恰以慢半拍才妙。从教学目标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所谓能力,就是把一系列有关知识经验加以联系、组合的能力和把它们加以变化,个别化,变种化的能力。例:在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时,不宜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巩固,完善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一同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对他们的任何一点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把这一个阶段当做过渡期,降低学习的梯度,由半抚半放的教学方式走向自主独立的探究,让学生在经验中学——实践中学——探索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为主的教学。
入学教育小结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衔接 原因 措施
初中刚开始一个月,好多学生反映不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数学课听不懂,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课后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有一些优秀学生成绩也开始下滑,经常出现课堂一听就懂,作业无法下笔或一做就错,逐渐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造成这种原因就是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与学衔接出了问题,我就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切身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明确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教材内容的变化:小学数学内容注重计算,生活应用知识少,图形简单,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虽通俗具体,多为常量,但也还含有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代数式、函数;还有不少图形类知识,多边形和圆等,知识点多且抽象多变,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初中数学与小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还有受中考的影响,老师往往提高了重难点的要求,加大了教材上的差距。
教学方法的变化: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着重基础,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反复演练,大多数学生能被动接受知识。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较多,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且在教学时多采用启发引导,开拓思路,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究合作发现定理公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提高了,刚开始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习困难,影响数学的学习。
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单调:小学知识点少,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只会机械练习,主动预习意识差,主要靠老师讲,学生练的多,练的勤,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牢记公式,就能考到高分。初中知识点多,注重理解,着重于灵活运用,学生必须勤于思考,精于探究,善于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二、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关键在教学上要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与学衔接
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体验成功分享喜悦。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若能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内容,使数学课堂松弛有度,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按照常规会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这种方式小结,已没有什么新意。不妨这样设计:“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就会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有趣设计,不仅让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抛弃小学那种只注重练习不注重过程的学习方法,进入初中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产生疑问,不断地探究总结,才会有不断地提高。学生一定要学会经常探究新问题,总结新规律。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认真听课习惯,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适当地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要整齐、清洁,还要有条理,必须独立完成。在做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初一年级抓起。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抓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那么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情景引入合理,要充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在课堂或课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课堂练习、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有重要的帮助。上习题课时课应有针对性,要选择学生易错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发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在课堂上老师要重视抓教材处理,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分析和扩散,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探究,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把握教与学的主动性。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入学教育小结范文4
一、寻找内容的契合点,帮助学生融入课堂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了词汇量的增加还有增加了很多的语法,因此,在面对这些语法的学习的时候,会有很多学生感觉十分地不适应,即使是那些在小学时期英语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于是,根据这种现象,我们老师就需要找到初中和小学英语的交接点,使学生克服这种恐惧感和陌生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这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良好地交接。比如:在教授初一英语的第三单元的时候,我们主要讲解的是Dream homes,但其实,我们在这个单元所涉及到的单词都是我们的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的,像一些表示国家的单词Chnia,French等。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需要去抓住这个契合点,用这个点去鼓励学生用英语说出他们熟悉的国家,进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增强课堂的活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时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能会采用很多的游戏教学去帮助学生提高兴趣。但是,在初中时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游戏教学不会使用。但是,我们可以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学生因为课堂趣味性而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迪斯尼家庭喜剧或者赏析英文歌曲。大部分学生他们可能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觉得初中的英语课内容多而且单调乏味。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迪斯尼的家庭喜剧,或者安排大家对英文歌曲进行欣赏。英语国家的很多影视剧的情节发展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有趣的,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会觉得新鲜刺激。同时,由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等和我们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选择的时候选择迪斯尼的家庭喜剧难度也不是很大,不??引起学生们的反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有助于学生不因为初中英语学习难度的增加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口语、听力等等。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入学教育小结范文5
《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在多种阅读方法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用图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乐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画图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更加丰富,调动起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运用图画,突破重点和难点图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展开联想。这不仅使学生较快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知道理的积极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运用插图,激发兴趣
与文本内容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再如,教授唐诗《山行》时,讲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光画一辆车,然后在车周围画上红色的枫树,问学生“在这美丽的枫林中,是论的车停下来呢?”答道:“杜牧”。继而又问:“他为什么要停下来呢?”答:“要观赏这迷人的枫林晚景”。再问:“谁来用因果关系讲一讲以是对话的内容?”学生们就会异口同声地讲:“因为傍晚枫林景色十分美丽,所以使杜牧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观赏美景”,从而讲解了“坐”字,也培养了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运用插图,促进思维发展
配合插图模仿,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让学生为插图配“画外音”,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讲《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我利用课文中优美的插图指导学生朗读、学习课文,让他们模仿,让他们自由地想象。“ 麦子是土地爷爷送给这三个小动物的,那土地爷爷对他们的做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我们先来看看小猪。”我刚提问完,就有学生举手了。“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找得真准确,我们来看插图,图上能看出来吗?”“能。”“谁能看着插图,模仿土地爷爷笑给大家听听呢?”图上土地爷爷捋着胡须正张着嘴哈哈大笑。我请一位学生起来模仿。只见他空握右手,放在嘴巴下,做出捋胡须的样子。“哈哈哈”,模仿得活灵活现。我心里暗暗叫好。在讲到土地爷爷对小牛的态度时,我也让学生看插图,想象一下老人会对小牛说什么呢?“小牛,你真节俭。”“小牛,你真会过日子。”……学生们的表现让人惊喜。可见,借助插图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三、借助图画,提高想象力
学生们不仅喜爱文中那一幅幅画,还喜欢自己动手创作,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常常让学生动手画画。如:学习《小池塘》一文中,引导学生想象:小池塘中除了有太阳、白云的倒影外,还会有些什么,小朋友动手画一画。孩子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认真地画了起来。画完后,他们还仿照课文向大家作起了介绍。有的说,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条小鱼;有的说,房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座座小山;还有的说,芦苇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根根海带……孩子们遐想联翩,对文中“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识字5(描述夏天的韵味)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用手中的笔画一画你眼中的夏天。孩子们兴致可高了。他们有的在作业本上画了粉红的荷花、雪白的茉莉,还起名为美丽的夏天;有的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画了出来,有的画上了自己和小伙伴在水中游泳,起名为凉爽的夏天;有的不仅画了画,还在一旁作了一段文字描述:夏天到了,桃子熟了,梅子熟了,西瓜也熟了。我和妈妈一起买了好多水果,吃得可开心了。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了自己眼中的夏天,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四、利用画面,培养观察能力
在看图作文时,学生面对多幅画或多景点,往往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形时,老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画面上的各种景物和观察整个画面的着眼点。如此,再让他们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如讲授看图作文《公园一角》时,光用彩笔画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喷水池,让学生写出喷水池的样子。然后再画出小亭、长廊、树木、花草、游人等,让学生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展开联想。
入学教育小结范文6
关键词:超限效应;删繁就简;循序渐进
我是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也许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总认为语文教学包罗万象,教学时总是事无巨细。可是,当做练习时,能举一反三的学生并不多,走马观花似的教育并没有起到良效。我的教学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有一天,我偶然读到《马克・吐温与牧师的故事》,我的教学陡然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这个故事讲:一次马克・吐温在听牧师讲故事,他开始认为牧师讲得声情并茂,很受感动,决定捐两美元。过了一会儿,牧师并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他不耐烦了,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可是,过了很久,牧师仍旧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到捐款时,马克・吐温不但没有捐款,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我们在笑牧师的不智之举时,应该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难道课堂上的我们不是牧师的化身吗?我们的行为与牧师一样――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牧师长篇大论的演解让马克・吐温烦躁不安、如坐针毡,而我们面面俱到的讲解又怎能吸引学生呢?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组,在每堂课中设置一两个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我也看过许多名家的教学设计,其中王崧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就给我很深的启示。他的教学设计极具“突破性”这一特点。如《草船借箭》一文的设计,他一堂课只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