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1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入学后所上的第一堂课,是高校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校园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活等方面最初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如何开好头,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对新一级大学生过好大学生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入学时的特点
高校大一新生经过高考迈入大学的校门,心理憧憬着大学的美好,向往着理想中的大学生活。自身在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暴露出自身的弱点。
1.思想开放、心态乐观,存在盲目性。“90后”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自己对大学的向往,步入了大学的殿堂。他们兴奋、积极,向往美好的大学生活。但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不十分明确,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目标及在大学学习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关系。
2.认知能力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时代,网络的畅通、迅捷使得信息传递更快、更准、更及时。这使得大学生能更好更快的理解并把握新的信息,更能及时的认知新事物。
3.角色转换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目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部分同学从未独立生活过,从未过过集体生活,甚至部分同学从未离开过家,这使得学生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不适应。学生若不能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会导致部分学生退学或成绩下降。
4.学生才艺精湛,个性突出。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每家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进步,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各种才艺的培养,唱歌、跳舞、乐器、演讲等诸多方面,这使得现今的大学生充满活力,能够在各种舞台上展示自我。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都能够在大学新生入校时对大学生进行校情、专业等各方面的教育。尽管如此,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入学教育的形式简单,仅从宏观上把握。新生入学教育通常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学生集中坐在一个大教室里,然后由专业教师、相关领导做一定的主题教育。这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必须的。但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其针对性不强,他们的领悟能力和接受力也不是很好,最后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达不到入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2.入学教育的时间短暂,缺少系统的长期的跟踪教育。部分高校的新生入校教育仅停留在新生军训的一段时间内,加上教育的内容不是很详细充实,使得学生在一段时间后能够记住和领会的不是很多,这也导致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3.入学教育的内容单一、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大部分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校史校情教育、系史系情教育、专业内容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这些内容通过讲座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猎取知识的效果不理想,也达不到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
4.入学教育缺少对新生学习生活的持续跟踪教育指导。大部分新生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中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学生缺少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进入大学生活后,面对自己独立生活的环境,学生感到素手无策;处理一件很简单的事件,需要走很多弯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结协助的思想,不会主动帮助他人。面对大学的学习,时间更加充裕,如何更好的利用时间,约束自我、加强自我的学习,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缺少系统的指导,学生不懂得如何分配安排时间进行更好地学习,仍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对大学的学习就会不适应。
三、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对策
为让大一新生更好地完成学业,顺利的进入大学生活的学习,高校应该更好地、全面细致的设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
(一)建立健全新生入学教育机制,坚持创新,建立长效考核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不是一次两次讲座或一两周就能做好的,要做到让学生真正熟悉并学会规划做好大学生活为准。
1.建立有效地领导机够,负责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安排。这是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得各项入学教育方案有效地实施,从而实现入学教育的目的。
2.建立新生入学教育的跟踪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对已经确定并要实施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要对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跟踪考核,了解和把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对认真实施入学教育方案,有良好效果的部门及人员予以一定的奖励。
3.建立新生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明确,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有详细计划的、持续的工作,要确保实现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
(二)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拓宽新生入学教育的渠道
1.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做”的形式,不能仅是学生听,而是要面向平等交流的双向乃至多向沟通的形式转化。如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主题班团会交流的形式;各种主题活动的举办等。
2.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渠道上也不能仅依靠现代的对媒体教室,仅停留于领导、老师的报告、讲座。要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渠道,从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如提前在邮寄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放入学校的简介、学生相关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及家长提前了解学校;新生军训过程中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网络平台的使用,如QQ、微信、博客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工具等。
(三)设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1.设计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上进
(1)大学生角色重新定位的思想教育内容。学生进入大学后,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导致这样种心理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发生冲突,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环境,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对此,应采用对集体新生做报告,辅以个别谈心式的教育方法,适时解答新生的诸多角色定位问题,如“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明确了新生的求学目标,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了新环境。并且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通过老生口耳相传式的教育,让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的同时,也对心目中的大学形象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定位自我。
(2)解决大学新生懈怠思想的思想教育内容。许多新生入学后,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怠慢、松散,导致目标、思想、方向的迷失,最终荒废大学的美好时光。新生入学后,其思想教育工作要跟上,使他们在入校伊始就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可以克服目标、方向、理想的迷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3)积极开展大学新生普遍要求进步的思想教育内容。高校大一新生入校时情绪高涨,思想积极上进,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如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工作、校史校情教育等。要充分引导他们把这种积极向上的热情投入到实际的学习、工作中去,化为爱集体、爱学校、爱荣誉、作贡献的行动上去,从而带动各班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2.设计大学新生的学业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
(1)加强对大学新生进行细致、全面的专业教育,促使新生了解本专业,使之产生专业兴趣。如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介绍、怎样学习专业知识、毕业时应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就业方向等,可以通过班导师、班团会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新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全方位立体的介绍,让新生有更加充足的信心,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2)加强大学新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新生尽早规划自己,明确奋斗目标。高校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尽早的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做好学习规划。刚刚经过高考步入大学的新生在实现了短暂的目标后,会感到茫然,不知上大学要干什么,大学毕业后自己要干什么,因而帮助新生尽早的明确目标有助于新生做好大学生活的学习,圆满完成大学的学业。
(3)加强大学新生的学业规划教育,帮助新生确立实现目标的举措。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后,或是就业,或是升学考研,考研也面临着就业,因而要让学生明白结合自身的就业去向,自己要如何提升自我,取得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本领。如大学期间要考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能力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要切实的设计大学学习时间的安排,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
3.设计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的能力提升
(1)积极进行大学新生学习方法的教育。进入大学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在大学里,师生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小学的方法差别很大,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因此,要向新生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能更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2)积极进行大学新生生活方式的教育。大学新生已是成年人,在脱离了父母的照顾,能否独立生活,自立、自强,关系到学生的思想稳定及是否安心学习,各高校都会有个别学生因为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是适应而有退学的想法。因而要积极跟进大学新生的生活方式的教育,要让他们尽快的适应环境,独立生活,学会自律、自理,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目标做好准备。
(3)积极进行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而相对于中学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这主要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语言等有一定差别,造成交往困难。于是,新生中常常会有大部分人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为此,要定期组织新生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讨论会及各种活动,增加他们的交往,增进他们的了解,使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
参考文献:
[1]刘月秀,邱冠文.大学新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
[2]林定武,王晓先,李璐瑶.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思考[J].科学论坛杂志.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2
考试
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
改革后的高考将考哪些科目是很多考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方案》,统一高考科目将为语文、数学、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3科,不分文理科。
其中,外语考试分为笔试和听力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我省不少高中教师认为,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将大大减轻考生集中备战高考的压力。而外语考试中的听力测试容易出现偶发因素,允许学生参加两次外语考试,这一举措比较人性化。
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与录取挂钩
为了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我省将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含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合格是普通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允许考生在未通过的前提下多次报考。
等级性考试包含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其中3个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各科目的等级性考试,高中学生只能参加一次。我省还将逐步探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向不同年级学生开放、提供两次及以上考试机会的可行性。
成绩构成采取3+3的模式
那么,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究竟如何与高考录取挂钩呢?这就涉及高考录取成绩构成的问题,根据《方案》,考生总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共同构成,作为普通本科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高考成绩实行3+3的构成方式,第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任选3 科。
高考录取成绩卷面总分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
录取
高校可提前提出选考科目范围
高考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增强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促进每个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促进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那么,如何保障高校招到自己最想要培养的学生呢?《方案》明确,我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0~3科),并提前2年向社会公布,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科,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未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普通高校,考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普通高校投档分数线的考生,普通高校既可分专业大类(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也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今后,综合素质评价也将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方案》明确,2019年起,我省将建立江西省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坚持方向、客观公正的原则,构建真实准确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经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按照新办法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学生被多所高校录取的可行性
我省将创造条件分步合并、减少录取批次。2019年起,合并文史、理工类本科第二、第三批次,合称为本科第二批次;2019年起,合并艺术、体育类第二、第三本科批次;从2020年起,进一步减少录取批次,优化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办法。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同时,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研究出台我省高校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实施办法。此外,《方案》明确,我省将逐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省属普通高校本科一批次专业的比例。
其他
义务教育学校取消特长招生政策
《方案》中提到,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划片入学,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阳光招生,禁止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认真清理并全面取消各种形式的特长招生政策,规范民办学校招生。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升学措施,通过采取扩大公办学校容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购买民办学校服务等方式,深入调查并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
高中招生也靠拢高考模式
《方案》明确,深化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积极稳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继续将优质普通高中的统招计划按不低于50%的比例,根据生源情况合理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初级中等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门权威人士:改革时间或有调整
根据《方案》,2019年我省将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试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与统一高考录取挂钩。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校入学教育必要性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入学教育为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待大学的最初的印象观。“从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来讲,将入学教育列入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其目的就是希翼通过前置性的教育手段和内容,让新生这个群体能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大学观’。”[1]因此,入学教育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1、入学教育对于大一新生的引导作用
从高中到大学,要分别经历管理制度的改变,学习环境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变。因而,作为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经历一定的角色转换。而这角色转换的必要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入学教育。大学的性质类似于小型的社会,在刚入学这一阶段,学生们并不能够以成熟的心智面对众多的复杂问题。而入学教育正是从这一角度,循序渐进,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使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这一身份特点。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目标,避免新生们在大一期间容易出现的迷茫现象,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2、帮助新生明确了解规章制度
在入学之前,许多大学生对于大学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大学里的气氛都是散漫放松的,没有太大的原动力。因此,要尽早使新生们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也便于学生根据各项管理规定及自身特点,制定出一套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方案。也便于他们安排日后的生活和学习计划,以及长短期目标等等。这对正处在叛逆期间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3、为人才培养质量求发展
一个合格的人才的标准,不仅需要在能力上有所建树,在思想道德、为人处事方面也至关重要。入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也与日后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入学教育作为大学里的第一课,也是大学里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在这期间,对懵懂的新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会对他们的以后产生很大影响。无论是从责任、义务、基本品质,还是准则,风范,必备涵养,都需要给予深刻的提醒。对于大学来说,良好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成功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平时同学相处中,学生会工作中,甚至是以后就业之后的发展,基本的道德涵养和高度的责任感都会给整个个人形象升值加分。
4、预防、培养工作落实到细节
步入大学,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问题继踵而至。比如,有些独生子女第一次在寝室入住,并不习惯过集体生活。比如有的人受不了打击,可能经不起一次小挫折,从此一蹶不振。还比如,有的同学在从事专业课学习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最后灰心丧气。这类问题总是有的,因此,做好防范工作很重要。当然,入学教育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入学教育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也同样会涉及到同学们的生活方面。在这些问题上,要及早想到,并及早给予提醒,及解决方案,避免因为部分学生心理过度脆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入学教育,是一段必要的磨合期。只有把这段磨合的工作做得完善,做得全面,并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度过艰难的适应期。并且成功培养大学生的“大学观”,培养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的身份,明确大学生的使命,并顺利脱离中学生的稚嫩阶段。为他们日后在学校内的四年生活打下基础,并且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迎接挑战。
二、大学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1、从依赖走向独立所伴随的孤独与焦虑
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开长期依赖的家庭与亲人,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强烈的思乡感加上日常很多事情需要自行处理,很容易导致焦虑、压抑、孤独、无阻感等心理障碍。也有部分高分考生,因为高考志愿填报或其他原因没有被理想或更高院校录取。总觉得有些委屈,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思乡。[2]
2、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知所措
面对新的环境、生活安排难免会顾此失彼、手足无措。新的环境,每位新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愿,但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不愿意结交朋友,从而阻碍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3、对大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都是靠自己、靠自觉。许多新生不适应大学“主动式”的学习模式,不懂得利用图书馆等有利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也不知道本专业技能、素质培养的途径及方法。另外对教学不适应,许多新生对大学课程多、课时短、速度快、听课人多、老师讲的粗教学模式不适应。
三、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针对入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入学教育工作:
1、学校各级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做好基础工作
学校党委与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精心部署、合理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项工作,为做好迎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新生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入学教育不要流于形式,仅仅利用几周时间学学生手册、学校规章制度等,这样几周过后,新生的入学教育就不再提起。学校应用一定的时间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从学校的制度到环境的适应、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交往和协调、学习方法、本专业的素质培养方向等等发面开展教育。
3、培养学生干部、加强班集体建设
新生入校,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会产生许多困惑和失措。而班干部的选拔尤为重要,一个合格的、积极向上的班委可以很好的做好老师和学生的桥梁作用,也会带动全班同学增强同学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梁芷铭《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其意义》2011-06-20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生入学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53-02
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是大学生活的起点。抓好入学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认同集体、实现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
一、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和推进新生入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入学教育安排随意,缺乏系统性
许多高职院校主观上都能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安排上却缺乏系统性。大多表现为片面地认为入学教育隶属于学生工作,和其他部门没有关系,以及学院对入学教育没有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入学教育的时间、内容没有具体设定和要求,对教育过程没有监督,对教育效果没有评价。这就使得在执行过程中,参与主体单一,且对于如何设置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比较模糊,从而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二)入学教育整齐划一,没有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机构比较多样,一般有普通高招学生、对口单招学生、提前单招学生、自主招生学生等,生源的不同,导致学情进一步复杂化。由于起点不同、基础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使他们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学院在入学教育的安排上,却仍是统一安排、统一要求,没能根据生源特点,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设置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入学教育时间短,缺乏持续性
入学教育应该是个系统的、持续化的工程。但是,很多学校入学教育的时间太短,主要是开学后的一两周内开展,被视为开学后的阶段性任务。此时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生理和心理都还未能真正适应新的环境,却在短时间内给他们灌输一些枯燥的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基础文明礼仪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虽然任务在短时间内填鸭式地完成了,可是对于新生的专业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班集体形成等缺乏后续的跟进教育,因此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没有持续性。
(四)入学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
在入学教育开展的形式上,多以课堂讲授、听报告、开大会等为主,大多枯燥乏味,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极易产生思想不集中、学生没有积极性等情况。单向的交流方式也使教育效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的诉求和现场反应,随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的侧重、任务的进度,进而使得教育过程呆板、单调,且引不起学生的共鸣。
二、改善措施
(一)建章立制,院系结合,提高入学教育的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充分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形成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或教育方案,对入学教育的具体执行进行指导和控制。明确入学教育并非一个部门的阶段性任务,而是学院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帮助新生更好开启新生活、适应新环境的引领性教育活动。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学院可以邀请优秀学生代表、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企业人员、专家等组成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常态化管理,并明确教育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使入学教育提升到一个系统、专业的层次上,将入学教育向课程化推进。只有充分认识到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各个部门、人员的积极配合,形成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入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
生源类型的不同,导致教育教学内容侧重不同,任务进度不同。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生源结构的组成,结合新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年龄、个性特点等,制定个性化和菜单化的入学教育方案,使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各高校提倡分层教学的大背景下,入学教育作为导入性的指引任务,理应走在前面,实施分层教育,让学生更有“获得感”,以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
(三)任务分解,模块教育,提高入学教育的持续性
在入学教育上,不要做疾风暴雨式的短时轰炸,那只是表面上看着热火朝天,学生却疲于应付,收效甚微。在分层教育的理念基础上,高职院校可执行“四象限法则”:即把工作任务按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来进行任务分解和归类,总体安排入学教育进程,使入学教育清风细雨、张弛有度,学生也能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有效的入学教育应该包含导入教育和延伸教育两部分,但是很多院校在执行过程中,却把导入教育和延伸教育合并,在短时间内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并希望以此来快速地实现新生角色的转换,事实证明是不可取的。学院应该在入学初期进行导入教育,使学生在有了总体概念和感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延伸教育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新生实际体验和感受的时间,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四)丰富形式,务求实效,提高入学教育的生动性
入学教育的组织开展形式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灵活多样的入学教育形式,可以增加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企业等体验形式,通过参观校史室、地方博物馆、规划馆、实训中心、合作企业等,来了解地域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对专业和就业的提前认知;通过参加“班级形成”团辅活动来接纳自己、悦纳他人,促进班集体的形成;通过观摩“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启发新生进行自我梳理、自我定位;通过“我的图书馆”等专题应用讲座,帮助新生学会正确使用校内资源;通过“我爱我家”“我型我秀”等评比活动,强化新生对宿舍管理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主题班会、个人演讲等形式,促进新生进行自我探索,更好地了解自我、释放自我、超越自我;通过传统节日和特殊日期,开展感恩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包容。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新生服务网站,设立咨询室、聊天室等,化解新生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隋丰阳.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3(14):188.
[2]刘轶群.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0-31.
[3]孟丽萍.完善入学教育模式提高入学教育效果团[J].科技信息,2010(04):187.
[4]李霞,徐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8)
[5]崔蜜蜜.美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
[6]张杰.提升高校入学教育品质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7(05).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5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12-04[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Y201225133)。
[作者简介]朱丽芳(1979―),女,湖南双峰人,硕士,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胡世文(1975―),男,湖南双峰人,博士,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辅导教育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班级团体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心理辅导人员或班主任、辅导员的主持下,全班学生都参与的辅导、教育。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既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也有许多迷茫和困惑。他们的这些迷茫和困惑来自对陌生校园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意识的调整等。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处于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而且他们也面临着共同的人生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非常适合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班级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必要性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全程教育的起点,是高校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而进行的预备性教育。目前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机制主要采取的是开讲座、听报告的单一形式,这些单向模式的确是新生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师资设备情况及专业现状及前景的快速教育手段。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主流,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坚持务实、重点突出、具有亲和力的教育风格。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形式,能使广大青年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通过活动体验、成员互相交流、彼此启发、相互支持,促进人格成长,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初来一个陌生的环境,人会本能地寻找一个集体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目前班级是大学里常见的组织形式,而且以前在中小学时就已经习惯了班级团体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保留着对班集体的渴望。如果这个集体是温暖的,他们可以获得帮助和爱,可以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大一上学期也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关键时期。[1]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以游戏活动为方式的团体辅导,可以在短时间里更快地增强班级凝聚力,帮助新生更快地找到集体的归属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始,新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发展性问题,适合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教育与引导。叶玉清(2005)将班级团体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发现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激发新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促进新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新生适应能力;能够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缩短入学适应时间。[2]钟向阳、张莉(2009)研究发现与没有团体辅导的班级相比,参加过团体辅导的班级后测的FARS(大学新生适应量表)总分和因子分、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分以及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的E(内向与外向)、N(神经质)分都有显著性的改善。同时,实验班后测的FARS总分和多数因子分、EPQ的E,N,P分都显著优于前测。[3]
二、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
班级团体辅导为了吸引团体成员的投入和参与,必须设计多种多样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活动对团体辅导有较大帮助,如可以增加辅导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活跃团体氛围,减少成员焦虑,促进成员投入团体,还可以增进成员的觉察能力及体悟等。[4]班级团体活动的方式很多,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类型。
1.纸笔练习
纸笔练习是通过用纸和笔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成员的观念和想法。一般先有活动的主题,要求成员深入思考,用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全班分成6~8人一组,与其他成员分享、讨论各自的观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深化自己对主题的认识和思考,也可以通过进一步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如在做探索自我时我会用“我是谁”“我的人格盾牌”等纸笔练习来促进成员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2.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是通过肢体活动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主题或思想,可以用来作为热身,活跃团体气氛,还可以用来改善成员之间的不适感,达到辅导的目的。如热身阶段常用“集体按摩”“模仿秀”来活跃团体氛围。在工作阶段可用“肌肉放松法”“呼吸放松法”使成员放松,减轻焦虑。
3.接触练习
接触练习指通过成员肢体上的接触来强化彼此的感受。研究发现,身体接触能使人减少防卫,增加融洽度。有些活动要求成员相互接触对方的手、脸、肩等身体部位,带来感觉上的刺激,增加彼此的沟通和信任,提升团体凝聚力。常用的身体接触练习有“信任跌倒”“盲人和拐杖”“突围闯关”“同舟共济”等。
4.美术和工艺
绘画是一种表达内心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法。绘画作品能反映出成员独特的人格特质或想法,有时可以比语言更真实地反映出成员的情感和想法。在运用绘画练习时,要选好主题。画完后,请团体成员分享自己作品,并解读作品的意义意义,从而达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目标。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常用到“小小动物园”“绘画接力”“T恤衫设计”等活动。
5.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较常见的角色扮演形式有心理剧和生活演练。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成员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生活演练通常由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学习人际关系的技术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
6.游戏
游戏是班级团体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活动形式,目的是调动参与者的情绪,使团体气氛轻松愉快,同时游戏也可以增加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游戏在开始阶段可以进行热身,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活动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作为主题活动。在热身时可以使用“马兰开花”“跑得快”等竞赛类游戏,在增强班级凝聚力时使用“组歌比武”“大合唱”等合作类游戏。
7.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一个共同问题,根据资料与经验,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在团体讨论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团体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意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团体讨论中领导者的基本责任是建立一个友善、接纳和融洽的气氛,使团体成员能自由地、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而不会被别人排斥,或者遭到别人的反对。
8.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指团体活动结束时,领导者特别布置给团体成员,在下一次团体活动前需要做好的练习。因为团体活动的时间有限,成员练习的机会有限。家庭作业可以让成员在真实的生活中尝试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也可以促使成员在没有团体和领导者支持的条件下发展自我控制的策略,达到成长的目的。
三、新生班级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新生班级团体辅导的领导者一般由接受过团体辅导培训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每次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左右,以班级为单位,在空旷的室内或室外都可以进行。一般一次完整的新生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共进行8次,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在大一第一学期内结束。
1.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方案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非常关键,详细科学的方案能使活动顺利进行。一般而言,针对团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方案设计与活动选择上要有不同的考虑。在团体初始阶段时,团体成员会有焦虑、担心、犹豫、拘束、缺乏安全感等,这时的方案应设计无压力状态下的互相认识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在团体的过渡阶段,成员之间彼此信任还不充分,信息分享不够具体、深入,因此应设计分享性的活动,引发成员中层次的自我表露,还可设计一些催化团体动力的活动。在团体的工作阶段,成员渴望学习、成长,方案的设计在于引发深层次的自我表露,可以设计探讨个人问题的活动、促进行为改变的活动等。在团体的结束阶段,成员常常有依依不舍、如释重负或问题悬而未决等感觉,因此方案设计应回到中层、表层自我表露,让成员有机会回顾团体经验,彼此给予,并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
2.每次团体活动的三步骤
团体辅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一次团体活动也可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环节。开始阶段也称热身阶段,目的在于为团体打破僵局,促使成员进入团体,增加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彼此的互动,为中间的主要活动做准备。一般热身活动采用小游戏,如“刮大风”“松鼠与大树”“无家可归”等。中间环节即主要活动,是团体的核心活动,是关系到团体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应按照团体内容目标而设计。在团体辅导结束前5~10分钟,领导者对本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让成员分享心得、感受等,还可布置家庭作业让成员巩固所学或预告下次活动的主题。
3.团体辅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活动过多
任何一种方案或活动,都只是团体辅导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目标。初次带领团体辅导的教师容易犯这个错误,为了避免冷场,设计很多游戏活动凑足时间,没有讨论分享。团体活动的目的是考虑活动结束后成员之间坦诚交流和分享,需要时间来讨论。
(2)避免不适当的活动
团体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团体成员的心态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调整的过程。不适当的活动会阻碍团体的发展。如成员的自我暴露,一般浅层次的暴露在前,深层次的暴露在后。还有,活动不要偏离目的。活动不应该只是有趣好玩,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活动需要为目标服务。
(3)避免只关注少数几个成员
班级团体辅导是班级内所有学生都参与的集体活动。但是因个体差异,在团体活动中,有的成员较活跃,有的成员较沉默,团体领导者不应只是关注活跃的几个成员,对其他成员也应给予积极的关注。
(4)注意掌控团体辅导的时间
班级团体辅导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时间太少活动无法深入,没有效果。时间太长成员疲劳,影响活动效果。热身活动也不能过长,以免影响主要活动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团体活动的参加人数不宜过多。如果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团体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或多采取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要尽量避免个人的单向度活动占用过多的时间。
四、班级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意义
大学新生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短暂的不安情绪,有孤独感,对于新环境中的许多新问题,会有迷惘和担心。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包括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特点、设施,熟悉老师与同学,同时还帮助新生在新环境里获得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技巧,对未来有新的规划。共同的困惑、共同的任务让新生有很多共同的语言,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非常适合解决这些问题。在高校入学教育中实施班级团体辅导能帮助新生克服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和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加强班级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团体辅导是班级所有成员都参与的活动,每个人都真诚地表现自己。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开始了大学人际交往,与班级同学建立了初步的信任。班级团体辅导能在短时间内使班级同学相识,相处融洽,能够帮助新生摆脱离家的孤独和寂寞。大学第一学期是良好班集体氛围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新生都满怀憧憬,希望自己在新的集体里和同学相处融洽,结交到知心朋友。在当今高校,班级依然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班级氛围能给学生带来归属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级团体辅导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彼此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团体的凝聚力也通过成员的交流分享而得到提升。
2.帮助新生解决共性问题,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此时新生最迷茫的是怎样适应新环境、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怎样完成中学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重新认识自己规划大学目标,这些问题是每个新生都要面对的。班级团体辅导完全可以以这些共同的问题为主题,进行交流和引导,他们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相同的困惑,大家有很多共同的语言,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在交流中他们进一步发现同龄人也有很多自己可以借鉴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和技巧,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找到自己的答案,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鄢呈,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236-239.
[2] 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76-79.
[3]钟向阳,张莉.高校新生适应性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8):707-709.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6
关键词 艺术类高职生 “心理绘画” 入学教育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做学生自身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关爱、服务学生,逐渐提高大学生的德育觉悟、思想品质、政治修养,让学生成为新一代的“四有”新人。高校学生的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它是引导新生进入新一阶段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今后的大学生活有重要指引作用。入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选的高校情况和专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学术理想和确定发展方向。
在当今社会形势日新月异的年代,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生入学教育是否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状况。艺术类高职生的入学教育,应该站在艺术类学生本身的角度去思考。本着这样的宗旨,结合实践经验,通过以“我绘我心――开启我的大学梦”为主题的入学教育方式进行探讨,以推进高职生入学教育的发展。
1 传统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1.1 入学教育交流的单向性
新生入学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交流,陌生环境下的双向交流能使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尽快建立有效的信任关系。作为大学新生,尤其进入异地大学,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难免会出现彷徨和失落,他们急需找到能信赖的个体来排忧解难。但在以往的入学教育中,我们注重“灌”而忽视“听”,很少聆听学生的心声,交流成效难以保证。
1.2 教育内容过时,创新意识弱
在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也极易“随波逐流”,我们的入学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刚入学的大学生感受到其新颖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入学教育的可行性。深入到新生的专业教育更是如此,填鸭式教学虽然能让新生在感性上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要深刻认同它,就需要我们的高校紧跟时代步伐,在体验式和“互联网+”等方面进行探索。
1.3 形式单一、效用不高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经几十年的时间,大部分高校从建校以来就遵循着课堂灌输、知名专家训诫等单一的形式。这样的入学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效果,但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这种方式下,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调动,也不能深入到新生的认知需求和真实想法,这就导致了入学教育很笼统单一,效用不高。
2 “‘心理绘画’之开启我的大学梦”拓展新生入学教育新形式
入学教育成功与否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开展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在入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对艺术类高职新生,引入“‘心理绘画’之开启我的大学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改变常规思维,激发学生们投入大学生活的激情;另一方面此种方式的入学教育与专业相结合,与实践相融合,促使大学生们在体验中感悟和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绘画,让愿意体验的个体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意向,在描绘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心理专家通过解读个体在绘画过程中所用的颜色、力度、明暗、绘画的事物、位置等细节,来探索深层次的想法(即潜意识)。在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不曾想过的事物,而且会重新认识自己,理解一些解不开的迷雾。
我们这里“心理绘画”式的入学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把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描绘出来,进而为自己设定一个形象化的积极目标,这个目标也会指引着新生健康度过大学生活。
“‘心理绘画’之开启我的大学梦”新生入学教育的具体操作如下:
2.1 入学教育中“‘心理绘画’之开启我的大学梦”的大赛主题和目标
入学教育不能遵从以前单一守旧的形式,应该在他们的专业基础之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新生来说,绘画是他们的专业特长,在此基础之上设计良好的入学教育,既能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又能达到入学教育的目的,做到双管齐下。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梦想是引领他们走完美好大学生活的风向标,梦想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所要追求的终极价值,也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一个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值得期待的。所以我们在设置大赛目标的时候特意以“大学梦”为主题,让他们尽情憧憬他们的大学生活。方案描述为:以“我绘我心――开启我的大学梦”为主题,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能对自己今后的大学生活做充分的构想和展望,这既能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点丰富其课余生活。
2.2 “‘心理绘画’之开启我的大学梦”的大赛形式
绘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相当丰富。所以为了避免形式过于多样给评定带来的困难,并针对学生们的绘画专长,我们的比赛为手绘形式,并分为三个参赛组,分别是:插画组、海报组和漫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