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1
在中国的财政体系中,涉农资金是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也是关系到每个乡村的资金。但长期以来,“撒胡椒面”现象造成涉农资金难以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
怎么办?整合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选择。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试验田与先行区,正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机制,通过实践尝到涉农资金整合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甜头。安徽的整合是如何开展的?收获了什么样的红利?《决策》记者来到先行试验区六安市金寨县和阜阳市颍东区,从两地的涉农资金整合实践中,探寻答案。
碎片化的弊端
“涉农资金来源渠道广,涉及项目分布多,上级拨付下来的涉农资金,分散到各个镇、村,犹如‘撒胡椒面’一样,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群众因而得到的受益十分有限。”颍东区财政局副局长邵爱华在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涉农资金碎片化,是长期存在的首要问题。资料显示,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拨付财政扶贫资金660.95亿元,看起来很多,但分散到全国2800多个县级单位以及成千上万个项目,实际上就如同“大水漫灌”一样,发挥不出应有的支持作用。
部门间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是第二方面的问题。“过去涉农资金以条条管理为主,主管部门在安排涉农资金时往往从部门角度考虑,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致使项目交叉、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金寨县财政局党组成员、农发局局长冯俊对《决策》分析说。记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涉农项目的规划,往往是单项的部门规划,比如交通部门只做道路规划,林业部门只考虑林业规划,但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或现代农业发展的项目上,规划的单一性问题往往会被放大,因为这些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以及多种财政资金的投入。
第三个问题是监督力度不足,涉农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金寨县财政局局长胡浩告诉《决策》:“由于牵涉部门较多,项目建设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滞拨、缓拨资金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安全。”根据2016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披露,2013年至2015年11月,全国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辗缸镒苁的22.3%,全国共查办35240人。
第四个方面的弊病,是大量扶贫资金在“睡大觉”。审计署40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公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8.43亿元扶贫资金处于长时间闲置,其中有2.6亿元闲置逾2年,最长的逾15年。“在过去,资金按项目下达,分条线考核,专项资金专项管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邵爱华对《决策》分析说,一些资金由于找不到对口项目,只能陷入“睡大觉”的状态。
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陈维光在谈到涉农资金的弊病时十分感慨:“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分割项目管理体制下,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放权不彻底、指导跟不上、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近些年随着涉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越发明显,整合变得势在必行。”
“一个龙头出水”
作为安徽省率先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县域,2005年以来,金寨县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按照“规划引导、应整尽整、统筹安排、稳步推进”的思路,探索出“六统一”的规范运作管理模式。
“六统一是金寨县涉农资金整合的纲领。具体来说,就是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申报立项、统一下达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胡浩告诉《决策》,“通过六统一,不仅规范了涉农资金管理,创新了财政涉农方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项目和资金的碎片化问题,全部汇入到一个蓄水池,形成一个龙头出水。”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整合资金11.25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白塔畈镇油茶基地就是金寨县整合涉农资金“一个龙头出水”的真实写照。
2007年,金寨县政府结合白塔畈镇的自然生态条件、把握茶油产品需求量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机遇,决定把油茶作为绿化荒山造林的新型支柱产业。为此,金寨县先后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1.2亿元,引导大别山科技公司、映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大户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通过流转山场、发展油茶规模基地7万亩,选育适合大别山区丰产栽培的5个油茶良种,建立起200亩油茶良种培育基地,扶持发展1家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的油茶加工企业。
“涉农资金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整合,不仅要产生物理反应,还要有化学反应。”作为整合试点的颍东区,在区财政局局长任俊喜看来,要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必须从根本上破解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的小、散、乱和碎片化问题,集零钱为整钱,捏指成拳。
在顶层设计上,“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紧接着在5月,全国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邵爱华对《决策》说道。对于邵爱华来说,这“一文”的印发和“一会”的召开,就是工作的“定心丸”。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意见》,更是指明了整合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颍东区先后印发了《关于颍东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多份文件,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经过有序推进,2016年,颍东区统筹整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林业改革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社会事业方面8个涉农项目,清理回收以往存量资金,累计整合8858万元,其中直接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859.64万元,占资金总数的77%。任俊喜分析说:“整合涉农资金,实际上是为了激发颍东区内生动力,提高颍东的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整合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所需之处。”
从金寨县和颍东区两地扩大到安徽省来看,2016年6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将3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给予贫困县更多的自,最终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陈维光对《决策》分析说:“涉农资金整合从财政角度来讲,已经提出十多年了,十一五时期就开始提涉农资金整合,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这一次从中央到安徽省都在支持,所以现在是彻底地迈出了整合的步子。”截至2016年11月,31个试点县已整合使用涉农资金68.6亿元,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唤醒“沉睡”资金
颍东区的吴寨村,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设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成功吸引7家公司入驻,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循环种养带、设施蔬菜产业区、经果林经济发展区和现代休闲农业区“一带三区多点”的产业总体布局,实现村内400多人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平均每户租金及分红收入约4000多元。贫困户从2014年的280户、720人,下降到2015年的96户、192人,2017年可实现“村出列”。
“吴寨村目前所有的变化,都是整合涉农资金来做的,比如教育资金、林业资金、交通资金、农发资金等,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些在吴寨的每个地方都能体现出来。”吴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锐介绍说。
金寨县白塔畈镇油茶基地的实践,同样证明了整合的集聚效应。
“白塔畈油茶基地不仅将荒山变成青山绿地,还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每年茶树花开的时候,便是一个茶山花海,现在l展成为全县的一个旅游基地,2016年举办了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冯俊告诉《决策》。
据了解,早期栽植的13000亩油茶已进入结果期,预计2017年将进入盛果期,每亩产鲜果800公斤,产油50公斤,每亩收益可达2500元。当地贫困户通过劳务、地租收益,户均年收入5000元―10000元,25年后油茶基地无偿返还贫困户,户均收入1.5―3万元。目前全镇挂牌3家农家小院,旅游从业人数18人,接待游客6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万元。“白塔畈油茶基地建设,得益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投入,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冯俊分析说。
另一方面,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更能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截至2016年10月,金寨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25亿元,其中6.66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乡公路畅通工程176公里,解决29000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整合1.97亿元投入光伏等产业,分乡镇建设15万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分红收入3000元;整合0.82亿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74所农村中小学购置教学设备,为8.43万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险;整合1.8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从涉农资金整合的链条属性来看,在资金集聚效应迸发的同时,更使得“沉睡”已久的资金得到唤醒。截至2016年10月,颍东区清理回收2013年以前的存量资金6638万元,可统筹使用资金1755万元。任俊喜告诉《决策》:“这次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清除过去的存量资金,将其唤醒,充分发挥它的效益。”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2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国家支持《__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契机,以全县“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中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为抓手,以农业重点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通过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提高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一)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确定整合项目总体规划、审查确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各镇、各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整合办)负责统筹安排项目申报立项、资金整合工作。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监管。各镇、各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责任跟踪问效。
(二)提高效益,促进发展原则。整合涉农资金的政策、制度以及具体措施的制定,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紧紧围绕全县主导产业,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支撑、资金集中、连续投入的方式,使涉农资金向农业园区、合作社、种养殖业大户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镇村集中。
(四)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原则。选择便于整合的领域先行突破,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整合范围。充分发挥好整合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整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整合的范围是中、省、市、县财政安排的所有资金(中省市财政有严格要求、明确使用规定的资金,防灾救灾、保基本运转、社会保障及个人生活补贴等特殊用途资金除外),包括跨部门、跨行业性质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我县整合的重点是农业产业发展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类的涉农资金,整合具体范围如下:
(一)农业部门:蔬菜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园区奖补资金、畜牧业专项资金、农业专项资金、菜篮子专项资金、畜牧业大场大户补助资金。
(二)林业部门: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核桃经济林建设专项资金、核桃建园补助资金。
(三)水利部门:水利专项资金。
(四)扶贫部门:扶贫专项资金、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资金、产业扶贫资金、异地扶贫搬迁资金、三无户建房补助资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资金。
(五)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
(六)财政部门: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村级事业“一事一议”县级配套资金。
(七)住建部门: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八)环保部门: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生态建设县级配套资金。
(九)人社部门:再就业培训资金。
(十)妇联:春蕾计划培训资金。
(十一)残联:残疾人培训资金。
涉农资金整合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一)规划整合
各镇、各部门要依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全县优势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需要,编制本地区、本部门行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连片、产业园区优先的原则,搭建整合资金平台,将各级财政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产业发展资金捆绑使用,形成资金的合力。对规划内的项目优先支持,充分发挥规划对整合资金的统筹作用。
(二)区域整合
将全县产业发展划分为3个区域,每年根据规划和项目落实情况,提出年度项目资金整合建设方案,做到一个区域一个重点,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坚持点面结合,其中酒房为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园区,酒房、两亭、九成宫、招贤、丈八、崔木及页岭一带为核桃、林业、畜牧产业发展园区,常丰等为大棚西瓜、食用莓类产业发展园区。涉农资金集中扶持各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通过集中资金提高产业发展规模。
(三)项目整合
各镇、各部门依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行业规划,省市投资重点,
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确定年度项目建设计划报县整合办。县整合办与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年度资金整合计划,报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上报省市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一)制定行业规划
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县“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各涉农部门、县财政局依据行业规划向上级申报项目,安排使用涉农资金。
(二)建立项目库
各镇、各部门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需求,建立年度建设规划和项目库。凡需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都必须是进入“项目库”储存的项目,“库”外项目财政不予考虑;入“库”项目一律要履行前期论证、评审、立项、申报、审核等程序,并由政府组织财政和相关业务部门及专业人员队伍联合统一进行;“项目库”由财政与各涉农部门共同管理,所有入“库”的项目都必须严格按照项目指南的要求申报,特别要注明项目名称、申报单位、法人名称、实施主体及实施地址等内容,便于信息系统进行甄别、提示和“过滤”,避免同一项目多头要钱、重复安排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项目质量和财政资金安全有效。每年7月底前,各镇、各部门提出下一年度项目建设方案,县整合办对项目进行筛选汇总,开展论证评审,编制完成下一年度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建立县级涉农资金项目库。年度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及项目库经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整合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后,各部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向上级申报下年度涉农项目。
(三)项目变更
县整合领导小组批准向上级申报的年度项目计划,各部门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和更改资金用途,确需调整的须报经县整合领导小组同意后,按原渠道报批。
(四)项目实施
涉农整合项目及资金计划下达后,各镇、各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款项支付
整合项目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按照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和按进度拨付的要求,由项目实施单位填写《财政专项资金支付审批表》,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县长审批后方可办理拨款手续。对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资金直接支付给中标企业或商品劳务供应商。对先建后补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已将资金支付给建设企业的,县财政局根据竣工验收报告可将资金支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一)机构保障
成立__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整合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实施。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财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单位为各涉农部门。办公室负责涉农资金整合的组织、协调、管理制度制定等。
(二)经费保障
县政府每年在县财政预算中增加对涉农项目规划编制、包装申报和资金整合的专项投入,保障项目整合相关工作经费。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部门,要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安排必要的项目前期费用;对积极主动配合整合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管理部门,除依据财政法规安排规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支出外,可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
(三)制度保障
1.县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由县整合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主要研究确定整合项目总体规划、审查确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及申报和其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事项;如因工作需要,可由县整合领导小组组长决定临时召开联席会议。
2.整合工作协调会议。由县整合办牵头召集,相关项目单位及财政局相关股室参加,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整合工作协调会议。
(四)信息公开
县涉农主管部门根据拟整合的项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各镇政府政务公开栏、各村村务公开栏公布年度项目建设内容、地点、财政扶持政策及资金等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项目检查与审计
县发改局、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对年度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汇报项目检查情况。对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工作中,不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擅自申报项目或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实施计划的,给予通报批评,并依法依规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项目完工后,项目建设单位要将项目资料,提交县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出具项目决算审计报告。
(六)绩效考评
县财政局对财政投资3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对项目建设质量优、支出进度完成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项目建设质量差、支出进度没有按计划完成的单位进行通报,被省市检查进行通报的单位,减少下年度项目和资金数量。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3
已是面临的新课题。现根据审计署“积极探索创新”的要求,仅就二者融合审计模式谈点粗浅看法。
一、涉农资金使用与资源
农村涉农资金的使用中,较大占比的资金投向了与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项目建设,而这些项目建设又与当地的资源环境关联密切,反过来又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从而导致了跟进审计的难度。
一是涉农资金用途的多样性。从近些年来涉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在则政预算、转移支付、新增扶贫、综合开发、专项拨付的公共则政资金中,除了用于改善和保障贫困群众生活的公益性资金外,基木上投向了与农民生产和利益相关的种养加工项目、文化卫生建设项目、人畜饮水项目、乡村道路项目、水利防洪项目、农田改造项目、农业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项目。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为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将继续向农业装备、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大量公共则政资金。这说明,涉农资金的用途不仅旱现多样性,而且将持续存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同时,国家还明确了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下程的战略思维。
一是涉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在国家支农惠农的大环境中,有效调动了农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但是,在农村一此项日建设中,资源环境问题还没有摆上重要议程,存在着重建设、轻环保;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在全国环境污染源普查中,农业污染已旱加重趋势,水环境也已成为百姓非常关汁的问题。从日au来看,不少农村建设项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质现象;有的建设项日在影响甚至破坏着当地的生态和资源,城市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现象正在有意无意地向农村移植。涉农资金投向建设的不少项日,在涉及资源环境保护上口趋旱现出复杂性,从而引伸出审计监督的艰巨性和紧迫‘h卜。
三是资源环境审计的缺位性、随着投向农业农村的公共则政资金不断增加,对其答理使用效益普遍受到社会的关汁。由此,上级审计机关持续强化对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经常就某项重点资金组织自线式的审计。地方政府也对涉农资金的使用情况高度重视,交办审计事项.片基层审计机关年度项日计划的很大比例。但是涉农资金审计中,绝大多数限于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即使效益审计.片比也不是很高,属于资源环境方而的审计,更是屈指可数,资源环境审计在涉农资金审计中一自处于缺位状况。这种审计实践中的缺位,导致审计监督方位不全。
四是审计卜部技能的制约性、、资源环境审计是一种深层次的审计,是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较高的技能和手段。但是,不少基层审计人员仍然沿用传统审计的思维和既有审计的方法,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高要求明h4v不适应。因此,在部署年度审计计划时,往往汁重涉农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而回避绩效审计与资源环境审计。这种双向脱}j式的审计,只能就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作出评价,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则无从客观公正地提出建议意见以及应对措施,尚处于一种低端式的审计,而审计高端的建设性、“免疫性”作用还没有充分时之挥出来,需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
二、涉农资金与资源环境
进入低碳经济时期,资源环境保护在加速。基于这个大趋势,涉农资金建设项日的资源环境审计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需求。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针对涉农资金中的建设项日,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新的格局,明确审计日t,j、,丰富审计内容。考虑到基层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审计技能等因索制约,可就建设项日实行资源环境的单式审计,也可以实行真实合法、效益水平、资源环境为一体的复式审计。就基层来看,融合式审计有必要成为应该探索创新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只要搞好基木定位,明确基木日t,j、、创新下作机制,实行重点突破,融合式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就会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在探索融合式审计模式的路径中,需要把握好以卜几点:
第一,审计组织方式重组、在新的形势卜,涉农资金审计已成为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下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审计又是深层次审计的必然选项。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应跳出传统的审计组织方式,实行审计组织方式重组,加强科学答理。肖先,在项日计划上进行整合。基层审计机关具备了则政则务收支与经济责仃审计在计划上组合的实践经验,在资源环境审计的计划上可以借鉴。要把涉农项日与资源环境审计项日搞好衔接,在项日之间进行整合。其次,在审计内容上进行整合。坚持涉农项日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将着眼点向资源环境的高层次延伸,将其融为一体,各有侧重,实现内容整合的日j}。再次,在审计方式上整合。要针对涉农资金与资源环境融合审计的需要,选择有针对性地审计方式,探索规律,专业融合,务求实效
第一,实行审计复式跟进、涉农资金的大m:投入,尤其是公共则政资金建设的涉农项日,事关农业农
村基础的稳定。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4
一、整合支农资金以县、区为主体,以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实际,科学制定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计划,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
二、整合支农资金要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不改变部门预算安排,不转移资金支付方向,不改变资金分配渠道和资金用途。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原则上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主要包括乡村道路、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和示范村、乡村清洁工程、农田水利、三农信息服务、农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广播、村级组织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商品流通等项目资金。各县、区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整合资金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四、支农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实施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一是整合支农资金实行统一规划。各县、区政府要以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依据,重点围绕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建立支农资金投入项目库,统筹安排各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入。二是支农项目实行统一申报。除上级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所有申报项目均应从项目库中选择,并经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核同意。三是支农项目实行统一实施。支农项目资金到位后,按照所申报的用途统一打捆使用,集中投向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并对项目实行统一竣工验收。
五、对整合的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的制度,要统一协调,分类核算,各记其账。中央和省有关专项资金有特殊规定的,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拨付和管理。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5
一是搬迁土地难寻。以陕西陕南为例,人均耕地少,连片的耕地更少,落实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难度较大,为移民调剂耕地更加困难。二是资金需求量大,缺口明显,部分贫困群众无力搬迁。三是搬迁户达到“稳得住、能致富、过得好”的目标难度较大。
在这方面,应该从实行差异化补助,统筹协调整合资金,实行逐级分批、梯次推进的移民搬迁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 加大扶持力度难题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依然偏低。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市县财政涉农投入规模是增加的,但有些地方,增长的幅度低于财政增长的幅度,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和上年持平的现象。二是目前对粮食直补、种子补贴以及对农机具等涉农产品的补贴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但从实际情况看,还有些产业亦应纳入补贴范围。三是由于受中、省政府部门各自项目计划、下达渠道,以及项目检查验收规范标准和要求不同的制约,项目整合难到位、资金捆绑难落实的问题依然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全面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制度、着力整合支农资金、进一步扩大涉农产品财政资金补贴面、适度提高涉农产品财政资金补贴标准、建立独具特色的涉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方面下点工夫。
三 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发展难题
一是一些贫困县区至今仍未培育出一两个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很难谈起。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的能力非常有限。三是一些地方虽已形成了区域性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但连接和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能力依然不足,尤其与城市市场连接的渠道不够畅通,致使一些农产品难以进入大中城市,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
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贫困区域的县区与其他县区有差别的扶持政策,推广以创新服务方式为核心的“长安土地托管模式”,可降低省级贫困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
四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破解融资难题
一是目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别,农村金融网点严重不足,涉农贷款比例过低,加之农村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村金融难以有效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资金规模较小、贷款周期太短,难以解决农业产业及涉农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不能很好解决农业生产以及农时对资金的黄金需求期。三是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依然严重。以陕西为例:2010年,全省县域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只占存款总量的35.3%,而且大部分贷款没有投放到农业农村发展上。2011年1-7月,农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仅占全省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总额的29.92%。
对于这些突出矛盾,可加大对农民互助资金协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做大规模,规范运作,发挥应有作用。借鉴陕西省高陵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协商县域金融机构,允许农民土地、住宅、大型机械器具、中小企业厂房及设备等进行抵押贷款。
五 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难题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6
一、我国近几年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效应分析
2004 年以来,国家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财政政策。
这些财政政策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少取”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即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二是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即出台了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汽车、家电下乡补贴等支农工程为主的支出政策,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2~2009 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 20%。 2008 年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 1027.7 亿元,增长了 107.7%。 拨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 104亿元,累计拉动消费 9200 亿元,激活了农民购买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2009 年 “三农 ”发展的中心任务被确定为稳粮 、增收 、强基础、重民生,财政支农资金将紧紧围绕着该中心任务“保量”“保质”地被配置到每个必需的环节。 在 2009 年 10 月 12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温总理表示政府将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并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会议提出 2010 年白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将同比提高 3%,红麦和混合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同比各提高 4%。 会议还强调落实增加农民补贴,鼓励小麦、油菜和马铃薯的种植及购置农机具。 可以看到,国家连续多年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已初见成效,我国“三农”将继续朝着健康、稳定、积极的方向发展 。 然而,当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仍不完善,政府在财政支农补贴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偏少、结构不尽合理、方式落后、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甚理想、支农政策缺乏监督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能力,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因此, 应重视当前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对其加以研究分析。
二、当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财政涉农资金在分配、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008 年审计署对黑龙江、陕西、内蒙古 10 个省区市 2006 至 2007 年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以及相关涉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 调查发现 10 省区市财政和有关主管部门违规使用资金 26.93 亿元 (其中用于建造房屋购买车 5837.4 万元),不规范管理资金 45.75 亿元, 配套资金不到位 65.97 亿元。 审计重点抽查的 30 个县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审计抽查的 10省区市应于 2007 年底完成的 86 个财政支农项目中, 有 32个未达到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占抽查项目总数的 37%, 致使已到位的 8.24 亿元支农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如应于 2007 年完工而未完工的支农项目总投资超过4.87 亿元;重庆市林业局所属重庆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投资建设的昆虫博览园项目, 因决策失误造成投资失败, 其项目所有资产被法院拍卖用于抵偿债务,致使财政支农资金和国有土地增值收益 1444 万元全部损失。
(二)财政支农资金配套制度引发新的乡镇债务问题国家设计配套资金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当一个相关项目立项后,上级政府会事先承诺对超额或优先完成配套资金任务的基层政府予以奖励,但出现了基层政府不顾自己财力举债凑齐配套资金的情况后,上级政府的奖励就成了空头支票,出现的空缺负担只能由基层自己来背, 这给基层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债风险。 而且,上级政府在配套资金制度设计时存在“地区一刀切”和“项目一刀切”现象,这给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以及东部较贫穷地区的乡镇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直接增加了其负债。 而处于行政底层的基层政府,财权不够, 事权过多过重, 争取配套资金就成了它们完成任务、提升政绩的“救命稻草”,但是通过负债来获得配套资金,不但没有在获得配套资金后使负债减轻,还使基层政府面临难以化解的危机和风险。 这种配套资金制度造成长期的恶性循环,已引发新的乡镇债务问题。
(三)财政支农政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目前,财政支农政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比较严重,支农资金中的寻租等问题越来越多。 如违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规定,在申报财政支农资金时弄虚作假骗取资金;贪污、挪用支农资金,支农资金被随意进行再分配、再调整, 导致存在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检查验收中为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各部门财政支农投资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没有科学完善的监控评价体系,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没有落实。追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在国家政策制定施行过程中,很少甚至还没有把人民监督作为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支农政策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同样存在透明度不够、老百姓没有知情权等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支持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1.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不断规范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要通过財政涉农转移支付,将财政涉农资金直接转移给基层政府,尽可能将上级政府安排的各种涉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由基层政府根据需要统筹安排支出,同时反馈使用情况。 取消省以上政府和各行政管理部门都可以安排涉农专项资金的做法,由农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各级农业部门应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农业补贴的机构,整合财政补贴资金,彻底解决目前农业补贴多头管理的现象。
2.要努力整合现有的城乡一体化财政支持资金 ,对重要领域和重要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要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管理体系改革,减少职能交叉,多级次、多部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着力解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 要建立项目库制度,合理安排各项支农资金,着力解决无序申报、重复申报、随意向上争取资金等问题。
(二)解决配套资金制度引发的乡镇负债问题
1.坚持基层本位和农民本位原则 ,进一步调整配套资金制度,既考虑上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又考虑基层政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 每年初,区(县)要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测算好所需配套资金由下至上地制定中央的建设计划和补助政策。
2.严格手续,使配套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强化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审批工作,对一些 区(县)、乡(镇)一味地申报项目,以套取上级财政“启动资金”,但自筹的配套资金又难以到位的做法要予以制止。 要按照部门分块组织上报、专家审核评定、财政综合平衡、领导集体确定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审批工作,确保支农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此外,上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关注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对违规操作者将追究责任。
3.在 201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取消县及县以下相关资金配套要求。政府应继续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断降低乃至取消不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政府的配套资金负担,努力提高中央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监督机制
1.上级政府要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手续 ,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涉农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与改革上。 要致力研究制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不同时期政府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因此,要转变上级政府涉农部门工作职责,使其从过去主要批项目、分资金转变到加强对支农政策的监督管理上来, 不断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人大全程管理监督、社会公开监督、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合监督支付制度、实行严格的审计和责任追究等制约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确保支农政策有效的实施。
2.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 要建立资金动态管理机制,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 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管理等制度和措施;以“金财工程”等现代技术为手段,建立财政支农补贴直通车制度,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要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采用重点抽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检查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等方式,对财政支农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 还要把财政资金的有效性监督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各支农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控制。 积极研究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奖优惩劣制度,对效果好的项目和效果差或者达不到效果的项目, 区别对待, 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