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1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财务管理; 规范

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社会热切期待的热点。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多视角地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七个重要方面,更加清晰地传导出政府主管部门新的政策取向和目标选择,必将成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一、时代内涵

《若干意见》是在我国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高校财务管理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的特殊阶段出台的,因此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高起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校基本完成了数量扩张的阶段性使命。“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将加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移。《若干意见》紧扣时代脉搏,紧贴高校实际,对高校“十一五”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引。明确要求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务工作全局”,将学校发展的目光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将财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来,引领高校财务部门加快推进稳健财务、安全财务、民主财务建设,拉动整个高等教育财务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多视角

《若干意见》涵盖指导思想、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规范财务行为、贫困生资助、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监督体系以及财会队伍建设等七大方面,多视角地提出了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的36条具体意见,较好地实现了广覆盖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对财务运行机制、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资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财务监督体系建设等作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的规定,既倡导“可为”,也规定“不可为”,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一改有的文件原则性与操作性相脱节的弊端。

(三)重规范

规范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首要目标和内在要求,也是《若干意见》的核心内容所在。为了充分体现其强制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若干意见》的不少表述是对以往规定的重申和强调,进一步彰显了财经政策的严肃性和长效性;也有的规定是将散见于其他规章中的内容集中到《若干意见》中,较好地体现了规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新视角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是财务管理内涵在新的层次上的丰富和发展,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也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在规范和强化的战略思考,突显出社会各界对政策效应的强烈预期。

二、规范之道

财务管理的改进总是伴随着对财务管理实践的不断反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决定于财务管理模式的及时创新,高校财务部门当然也不例外。客观地看,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总体比较扎实,内部管理制度量多且覆盖面广,内部控制机制总体比较完善。但也无庸讳言,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国家审计署近年来对部属18所高校的审计结果所揭示的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特别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财务运行机制失灵、操作失范、管理失控、监督失效等问题,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工作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对不少高校来说,现阶段规范财务管理的着力点主要在于:

(一)着力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高校处于规模扩展、外延发展阶段时,高校财务工作可能更多地关注投入和筹资,而管理则相对比较粗放。在高校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成功实现量的扩张的基础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将成为高校新一轮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与此同时,加快“建立注重效益、节约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将成为高校“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认为,高校办学效益可分解为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外部效益即其社会经济效益,内部效益则包括对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办学资源的投入与其产出的比较分析,而规模效益是高校内部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高校要实现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永恒目标,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财经工作,在全校上下真正树立起办学效益至上的新理念,花大力气营造崇尚办学效益的良好氛围,下大决心改善导致办学成本递增的激励系统,使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早日成为高校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衡量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得失的基本标准,以加快构建以办学效益为中心的事业发展格局。其次要大力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需求超过满足需求的手段是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相对于需求的无限性而言,高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总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稀缺的。因而,尽快改变长期存在的项目经费使用效益评价机制缺失的状况,逐步推进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将有助于建立起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动力机制,更充分地挖掘、利用、节约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再次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追求效益的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并非市场机制完全失灵的场所。当行政手段难以奏效时,适时引入、适度运用某些经济杠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试行对办学资源的有偿占用制度。这不仅会有效抑制人们的潜在投资冲动,而且将大大增强对办学资源占用者的经济责任约束,更好地促进办学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着力净化科研支出内容

应当看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难点,而且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科研课题负责制与科研经费个人所有制等同起来,科研经费个人所有观念持续强化;对虚拟经济业务、虚构经济合同、虚列科研支出熟视无睹,造成过多生活消费支出、超标支出堂而皇之地列入科研成本;科研经费大进大出、层层转拨现象屡见不鲜,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有效监控难以到位;规范、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氛围比较缺乏,相关制度约束乏力、财务监督弱化、内部审计监督淡化等。有鉴于此,《若干意见》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依据、管理主体和责任、内部管理制度和项目经费支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是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中的“三个严禁”,显示出政府主管部门严格管理科研经费支出的信心和决心。高校财务部门要和科研管理等职能部门一道,不失时机地对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和规范,尽快改变片面鼓励做大科研经费总量的做法,规范“大进”,激励“做强”,严控“大出”,着力规范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净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内容,优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着力规范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一般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迟效性的特点,因而往往成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十五”以来,随着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物力资源大幅度增加,怎样提高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资产管理中,尤以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突出。在某个时点开展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仍有可能只是解决长期存在的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技术层面问题,而对于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制度缺失、评价考核虚设、日常管理不到位等管理层面的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否则,资产管理领域势必出现前清后乱,只能指望过几年又来一次全国范围的资产大清查,盘盈的,补记入账;盘亏的,集中核销,然后实现静态意义上某个时点的账实相符,但动态意义上账实相符从来就没有实现。实际上,动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比静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更具战略意义,因为前者决定了后者,而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符号而已!因此,《若干意见》对高校首次提出了按照“三个结合”(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的要求。不少高校长期存在的房地产、设备、无形资产和图书资料等分别归口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块、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无人履职的局面应当尽快改变,要及时整合资产管理资源,组建对全校资产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的职能部门,以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具体规章,明确管理主体,统一管理标准,规范操作流程,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切实完善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实时、动态监控。要创新评价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预算安排、资源配置、岗位设置和经济责任等紧密挂钩,促进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四)着力化解财务风险

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是高校财务部门义不容辞的应尽义务和工作底线。否则,一旦在资金方面出了问题,无论数额大小,都没有人会同情你,也不值得同情。《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建立健全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以大额资金流动集体决策、常规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和银行对账单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双签制’等为重点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高校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以实现高校财务部门对货币资金的动态管理以及财务、审计等部门的静态制衡,切实防范资金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确保货币资金安全管理上的万无一失。

举债办学既是高校在规模扩展进程中为缓解、后延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状况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又是高校阶段性繁荣与生俱来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总是在一种经费需求膨胀与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中发展、运作的。目前,不少高校债台高筑、负重前行,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甚至十多亿的银行贷款规模。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这种资金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仍将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因此,偿债风险是高校规模扩展的阶段性使命基本完成后财务部门面临的最主要最现实风险。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财务部门将始终面临巨额债务化解、贷款结构改善和筹资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因而,对高校财务部门而言,保持现金的高度流动性和健康稳定的现金流、确保资金链的顺畅和偿债风险的最小化,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五)着力提高财务监督效果

高等教育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校是精英辈出、人才荟萃之地,因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以财政、审计、价格、税收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监督、检查、审计等外部监督大有制度化、常态化的态势,但外部监督大多属于事后监督。相形之下,高校内部监督的优势和作用急需扩大。内部监督主要体现为事前、事中监督,其中最主要最经常的是依靠财务制度约束、会计日常审(稽)核来实施的会计监督。高校从来不缺制度,制度建设从来就是高校的强项,各类各种制度不仅面广而且量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不少财务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严肃认真地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强化财务制度约束力和扩大会计监督效果等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此其一。第二,要大力提升内部监督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地位和刚性。目前,不少高校的纪委办公室和监察、审计部门“合三为一”,合署办公;也有的高校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这无疑有助于其整体协同效应的发挥,但有可能弱化甚至偏废某些专业职能的履行。高校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财经管理领域违规违纪案件频发,也有必要而且应当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来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将学校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审计范围,重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探索开展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评价审计”,以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监督,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第三,深化财务公开是提高民主监督效果的主要途径。高校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民主财务建设,真正树立起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的观念,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财务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民主监督。毋庸置疑,健全的财务监督体系、完善的财务监督措施和良好的财务监督效果,必将有力地保障高校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总之,《若干意见》的及时出台,为高校在新时期切实规范和改进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开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校规范财务管理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2

关键词:管理会计;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应用

当今,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我国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在管理方面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经济上的保障。本文详细分析与探究了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关于学校的财务管理情况没有太重视,认为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育人,在财务方面,只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贪图钱财,没有必要对财务工作进行太严格的管理,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单纯的记账,做报销明细和工资报表等,没有一定的财务管理意识,这样就不能将学校资金的支出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2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很多学校还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关的财务内容只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报销明细等,而且大多数担任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领导管理层,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的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大多财务管理人员并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办事,责任分工不明确;另外,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缺陷还表现在对相关建设资金和财务没有明确的划分,各种财务情况不具体、不公开,监管部门对财务管理监管不力等,这些导致学校的各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当学校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时候,无法为这项业务提供依据。

1.3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大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不是财务管理专业出身的,因此,他们对与财务和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了解,由于这些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也不够丰富,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误。此外,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岗位空缺的不合理现象也大大存在,这就使学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些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不仅管理水平低,其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比较单薄,面对利益的诱惑会有所动摇,甚至经受不住诱惑,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 管理会计的具体概念

当前管理会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法:

2.1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上个世纪中后期是管理会计得到新飞跃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现代会计的管理方法得到了补充和更新,作业成本管理方法(ABC)是其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是以“作业”作为管理的核心,对成本管理、编制成本预算和成本会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静态货币指标是其唯一信息来源,不利于对资源的消耗进行动态的呈现。

2.2柔性标准成本管理(GP K)

在六七十年代德国专家提出了柔性标准成本管理作为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手段和内容。这一方法是要建立相关的责任成本控制中心,并确定资源消耗的相应标准,并且要将固定成本涵盖其中,以标准耗费为基准,通过对成本控制中心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支出进行分析比对,对民办高校的成本支出和消耗的资源进行控制。柔性标准成本管理可以动态的对民办高校的资源消耗情况进行掌握并管理,但是由于缺乏间接成本的相关信息、更新系统时需要较高的成本、对资源进行评价需要的时间较长等原因,所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2.3资源消耗会计(RCA)

2002年,美国提出了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就是将柔性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结合为一体,形成资源消耗会计管理方法。在将两种管理方法融合的时候,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相互的借鉴和取舍,将成本核算和资源管理有机整合在一起,是对管理会计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和提高。

会计管理成本管理中的传统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虽然也是对资源进行核算,但是其核算的资源只是能够为作业过程提供服务的所有资源,而对于资源本身消耗的资源没有涉及到,对资源之间的交互消耗带来的成本未进行核算。资源消耗会计同样是对资源进行核算,但是其核算范围更为广泛而全面。资源消耗会计理论中,对于民办高校中为其他资源消耗提供服务的资源也是消耗资源的一部分,应当将这部分交互服务的资源在作业成本中加以完整的体现并反映出来,才能对整个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完整的表现,对资源成本的计算才更为全面。所以在资源消耗会计中将交互服务消耗的资源涵盖其中,对服务资源进行成本上应有的分配,对所有的资源动因进行核算。采用资源与作业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作业成本的资源动因进行分析,用主观方法对资源的交互消耗进行资源动因的确定。

进行成本的核算必须先对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将资源和产出的消耗关系清楚的反映出来。进行计算时,消耗的资源仅仅用货币这一种形式进行计量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这一点,资源消耗会计对资源消耗的定义进行了丰富,除了货币指标外,还用所有的能够计量的量化指标对资源消耗进行定义,当明确了消耗间的关系时,将其他非货币形式的量化指标换算成货币形式,用货币指标对产生的收益对象所用的成本进行计算。资源消耗会计是把核算成本过程中的价值关系和资源消耗的关系进行分离,对产出进行量化计算时也和货币计算分离开来,这一点是成本核算和资源消耗关系的体现。

三、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应用的模式和条件

管理会计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模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得以运用,其一是将管理会计的原理运用于现行的作业成本的核算体系中的部分区域,例如可以对资源消耗成本追加进成本对象中。另一种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对作业成本和资源的管理过程的计算都在该体系内进行。虽然第二种方法可以对作业成本和资源的管理过程结合计算,代替了传统的核算成本方式,但是通过大量实例证明,第一种方法中对局部作业成本进行核算过程中加入资源消耗会计的相关原理,能够获得更加优良的结果。

采用资源消耗会计进行管理会计的条件一般是民办高校中相关问题的存在,比如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并缺乏事先的预测,不能预测资源的需求及使用情况,或者在预算过程编制相应计划中对部门资源成本造成闲置,对于资源的使用及用量没有决策或缺乏对成本变动时的经济状态进行充分考虑造成预测比实际水平低,或者学校决策没有实现预期中的效果等。

3.2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优势和局限

资源消耗会计对于民办高校在复杂经营背景下对成本进行管理有重大裨益,可以改进成本管理的体系,首先,可以帮助民办高校更加精准的对学校的经费进行成本分配,提高在精确分配成本的基础上对成本的资源规划水平。第二点,可以对折旧使用部分的成本进行重置使在相关资源上的不均等分配消除。第三点,提供的量化资源消耗核算及对成本习性的扩充给编制资源计划工作提供了基础。

所有的成本管理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资源消耗会计也不例外,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局部和个人关注较多,缺乏对系统和团队责任的关注。(2)不管是为制定短期决策提供相关成本数据的支持,还是通过分配固定成本到作业的基础为制定长期决策提供支持,或是进行产业目的作业的预算,都需要较高的成本进行信息的获取。

结束语

总之,财务管理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其在学校的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校重视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合理有效的利用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措施,加强财务管理,从而满足新时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杨学娟.资源消耗会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商业会计.2009,5(16):63——64

[2]白明.资源消耗会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事业财会.2006,3(1):23——24

[3]李美叶,胡洁.浅析资源消耗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6(9):29——31

[4]于小五.浅议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0,32(11):20——22.

[5]王长明.浅析中等专业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4):11——14.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3

关键词:地方高校 筹资风险 筹资渠道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财务管理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尤为突出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的资金来源已由依靠财政单一拨款向多渠道资金筹集过渡,这种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使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相应地产生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高校抗风险能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地方高校筹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国有公办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所不同。企业一旦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畅,就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局面。目前我国地方没有并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存在高校破产制度,虽然很多高校财务上事实上已经破产,同时高校的资金来源中,仅有银行贷款是需要向银行偿还本息的,因此高校筹资活动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

由于国家教育投资增长缓慢,高校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主要靠银行贷款来填补。筹资风险是高校面临的各类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高校的筹资风险已经迫在眉睫,过度举债、偿债期限安排不合理,由于举债历史和举债规模的超标而导致的无法再筹资和到期无力偿还的风险已经逼近了许多高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财务风险,不得不提到的是,相比较于企业而言,高校财务风险是制度性缺陷在高校财务状况上的外化体现,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因此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更加强调的是从制度方面入手, 彻底得以解决。

二、我国地方高校筹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财务筹资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严重不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费标准又是社会无法承受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举债成为高校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必须的选择。一方面高等教育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之中。其扩张速度之快、竞争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高校的办学自进一步扩大。管理机制得以调整、改善,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教育规模对财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扩招带来收费增加的同时,更要求高校规模迅速扩大,没有规模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机会。但是银行贷款终究既不是国家的投资,也不是学校的收入,而是学校的债务,实际上银行贷款是学校预期收入的提前透支。这种透支必须建立在高校预期收入的基础上,否则,银行贷款就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必然会出现财务风险。现在大多数高校出现的财务风险都是由于银行债务引起的有效支付能力不足。

(二)主观原因

银行贷款作为学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资金性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属于自有资金,无需偿还,没有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前者属于借入资金,对高校来说是真正意义的负债,这就迫使学校运用贷款方式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目前高校贷款主要是银行提供信用额度,实施信用贷款。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如果学校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不但会冒着失去信誉的风险,还会造成失去后续贷款的危险。

三、 我国地方高校资金筹措风险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举债办事业已屡见不鲜,因为高等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国家资金供应增长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存在,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的筹资方式,其资金的成本并不相同,筹资的效果也不一样,因而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高校处于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筹资效率对高校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因而影响筹资效率的策略便成了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控制高校筹资风险,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

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是筹资策略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筹资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筹资成本,在需还本付息的资金超过高校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易造成偿还困难,增加财务风险;而资金筹措不足,又会影响用资项目的进展,从而影响高校目标的实现,严重地可能影响到高校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筹资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量进行科学测算,从而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

高校资金需要量的测算方法有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定性预测法主要是依靠现有的资料,参照市场信息资料,靠集体的分析判断,对未来资金的需要数量在一个大体范围内做出预测。定量预测法是运用需求资金和有关因素之间的系,通过精确的计算,获得所需资金的总体数量。高校需要的资金量根据需求的种类可分为固定的资金需求量、阶段性(或半变动)的资金需求量和弹性的资金需求量。固定的资金需求量主要是指定期发生、基本不变或变动不大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量,包括:职工基本工资、津贴、福利费用、社会保障、日常办公经费、水费、电费、电话通讯费、物业管理费、汽车费用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

(二)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高校经费多元化格局日渐形成,主要的筹资方式有事业拨款、学生收费、科技服务收入、社会捐资、金融贷款等。事业拨款即国家财政拨款,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是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事业拨款具有无偿性,它包括教育事业拨款、基本建设拨款、科学事业拨款、科技三项费用拨款等。地方高校应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扩大知名度,提高办学能力,以争取得到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学生收费是高校资金来源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或购买收费系统,节约人力成本,减少差错,创新对欠费的处理方式,尽可能提高学费收入预算完成率;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配合国家有关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政策,扩大教学规模,举办各类成人教育和培训增加教学收入;加强校际联系,利用资源共享增加教育服务收入;加强国际高校间教育和科研技术交流,吸引外资办学。

对负债性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必须充分考虑资金使用成本和筹资成本,在可选择的筹资方式中,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方式,同时积极发现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有利于高校发展的筹资方式。

(三)制定合理的资金结构,规避财务风险

资金结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办学的活力与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反映资金结构、衡量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的主要指标有自有资金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自有资金比率实际上是学校各类无偿使用的资金总和与高校总经费的比率,对于非营利的高校来讲,自有资金的比率越高越好;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对债务人来说,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合理的资金结构是高校未来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适度负债有利于加快高校事业的发展,但是举债过多容易导致财务危机,反而影响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争取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支持,提高学费到位率,尽可能多地争取捐赠的公益性资金。

同时,扩展科技服务收入,增加自有资金来源。要加强对有偿使用资金的管理,把握负债性资金的限度,采取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合理组合,制定规避风险的融资组合策略,尽量减少融资风险。在融资组合时,要注意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转换能力,一般来说,短期融资转换能力强,长期融资转换能力较弱,应使长、短期融资搭配好。在制定资金结构策略的时候,要在财务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达到平衡。

(四)选择最佳的筹资时机,恰当把握筹资机会

地方高校自身条件的不同,会对筹资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出现对高校筹资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因素,高校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影响的同时,须寻求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结合点,及时抓住机会。筹资时机的选择往往与筹资方式紧密相连,它主要体现在设备采购和基本建设等方面。

(五)制定恰当的筹资期限和金额,发挥结算中心的作用

学生各类费用的交纳相对集中在新学年开学之初,每年九月是高校资金最为充沛的时候,因此,在确定融资期限和金额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使各项资金合理分配,及时用到有关方面,防止一方面闲置资金,另一方面要付出高额的资金使用成本的情况出现。要积极发挥校内结算中心的作用,将校内所有实体、附属单位暂时沉淀的资金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定期编制现金流量表,及时反映高校的资金状况,并提高筹资计划的准确性和资金的运作效率。

目前,筹资已成为高校理财的重要内容,筹资策略日显重要。高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优质教育,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学校经费满足需要,促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筹资策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高校的后续建设奠定基础,使高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初.高等教育财政新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高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胡小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措施[J].山东纺织经济,2006.1

[4]许华芝.浅议加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制度[J].教育财会研究,2002.3

[5]曹长春.新时期高校资产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4

关键词:高校校办产业 财务管理 审计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校办产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校办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产权不明、制度不全、信息失真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校办产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给高校平稳运营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因此,高校校办产业当前面对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校办产业财务管理问题。

一、高校校办产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不分,产权关系不清,企业责任不明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大批校办企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相继创办。但是在创办初期,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于是一些企业就采取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方法。比如,有些高校拿出自己的部分实物、现金资产投入企业,但是这些实体并没有真正转移到企业,并且企业也不以实收资本入账;另外有一些高校以技术成果入股,却没有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量,并且无形资产也没有办理合理的入账手续;还有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固定资产设备、员工工资是由高校无偿支付与提供等等。这些现象无一例外的会造成企业产权不清、投入的资金资产状况不明、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力量

目前,很多校办产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财务人员无章可依,账务处理混乱。而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但领导层在做决策时也不遵循规章制度的规定,自己一板子决定,这样使财务制度流于形式,而且由于领导层不依章决策,容易使企业的资金遭受无谓的损失。再者,有些企业有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却由于监督不力,对资产疏于管理,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成本核算混乱,财务数据失真

很多校办产业在改制之前并没有进行全面的会计核算,在会计制度和核算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会计报表科目以及账目之间的设置也不完善,比如一些企业职工的工资由高校来支付,但是企业却不计入成本;还有一些高校的固定资产设备等无偿出借给企业使用,企业也不对这些资产计提折旧等。这些都导致了校办产业的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利润等信息完全无法真实反映。

(四)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专业水平不高

在财务活动中,人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一些高校校办产业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水平不高,有些甚至缺乏最基础的财务知识,而有些高校直接委派给企业的财务人员因为长期从事高校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而对企业会计核算业务不熟,导致缺少应有的职业判断,做出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更有一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利用企业的一些财务制度漏洞,侵占国有资产,导致企业资产白白损失。

二、解决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明确高校校办产业的责任,理清其产权关系

首先,高校应对校办产业的资产进行清查,明确哪些资产是属于高校所有,哪些资产是属于企业自有。然后做个整体的资产评估,全面调查以掌握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确定高校作为校办产业出资人的地位。其次,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公司法》的要求来对校办产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工作,使校办产业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这样使校办产业独立自主的运行起来。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等监督力量

首先,校办产业应在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适合校办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核算制度、领导层决策制定的标准流程等等,以促进财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其次,校办产业应加强财务监管的力度,包括建立并有效的运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等。企业内部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全的内控制度本身就是一张控制监督的大网,在哪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可以清晰的反映在这张大网上,这样企业就有了财务监管的第一层力量。当然这也少不了独立的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不定期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加之外部审计人员定期对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预评估,这样可以保证校办产业的生产经营财务活动有强有力的控制与监督。

(三)严格成本核算管理,力求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高校财务部门、产业部门应和产业的财务部门协调配合,明确产业成本核算的对象和项目,将需要计入成本的项目逐项逐个全都计入成本核算项目,如产业占用高校的固定资产设备等等,尽量不要遗漏。其次,在明确了全部的成本核算对象后,产业应制定并执行一套全面的会计核算制度,特别是成本核算制度,力求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最后,校办产业由于其服务师生的这一特殊性,需要均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综合衡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努力同时兼顾二者时才能达到双赢。

(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

财务管理工作究其根本是要靠人去完成,因此,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校办产业应制定一个针对财务人员的、具体的、全面的培训计划,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以完善他们的财务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其次,应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督促财务人员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再者,校办产业不仅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去约束员工,更要有相关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年薪制、期权股权的奖励等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后,要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员的培养与监督,使之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观念,更好的管理企业,并且能在有效的监督下做到职权分明。

(五)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财务的所有者对所属单位采取统一委派专业会计人员的行为,并且对委派会计的调遣、工资福利、考核、奖惩等实行统一管理。在高校校办产业中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使会计人员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更有效的维护学校利益和国家利益,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会计负责人可以参与到企业的重要决策会议中,对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实行监督管理,但自身的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并不与校办产业牵连,这样极大的提高了会计监督行为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三、结束语

高校校办产业由于既对内服务又对外服务的特殊性,让其在规模、资金等方面竞争较小,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性,让校办产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产生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采用规范化公司创办的一系列流程去规范高校校办产业的建设,明确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与约束力,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还要建立适宜的激励制度提高企业职员的积极性。这样使校办产业在商品经济市场中更好的占有一席之地,更平稳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润芳.浅谈高校校办产业的财务管理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

[2]赵丹梅.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5

【关键词】胜任力素质模型 会计 人才培养 高职高专

一、会计人才需求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分析

胜任力素质是指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力个体特征分为五个层次:知识(个体所拥有的特定领域的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能否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技能(完成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自我概念(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特质(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对情景或信息的一致性反应);动机/需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高职高专的会计类毕业的学生有综合职业能力,对其他三项:大专以上学历、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的要求大致比例相差不大,由此看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会计类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来源是多途径的,除了学校教育外,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不断的学习,接受社会再培训。此外,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小型企业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

行为特征——人会做什么。可以看作是在特定情景下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胜任力关联的行为特征即指在相似情景下能实现绩优的关键行为。

中小型企业不看中的不仅是学历更是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这就为一批有能力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调查显示企业所希望会计及税务人员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最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即掌握会计核算知识。此外,还必须拥有理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很好的社交能力。另外,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样重要,要想成为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外,还应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情景条件——胜任力是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体现出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胜任力概念置于人——职位——组织三者相匹配的框架中。

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最主要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良好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从业人员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性,会计人员经常面临来着各种各样诱惑,会计从业人员要对整个社会环境和从业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

二、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沿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外加“预算会计”的框架,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人才培养过于程式化,缺乏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如管理、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主辅修制等措施加以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

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学生对相关规定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后不能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描述性会计教学方法,对成本会计所存在的问题很少被提及,也很少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运用偏差和不适应性,也几乎不去考虑其对现时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尽管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对企业会计的运行认识肤浅。

(四)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组织上主要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案例教学较少。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的“合格”人才,扼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培养的人才能力不强。

总的来说,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可以简单用“统一、单一、专一”来形容,即“全国统一无差异、培养单一无层次、专业专一无交叉”。这种模式很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胜任力模型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模式的创新思考

修订和重新定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改革以后,首先应突出去向,高职高专会计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针对企业特点应特别重视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强调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性。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备完善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更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发展有专业的了解。

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从专业教学角度讲,会计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转变到既 “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会计源头”上加强会计职业教育,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

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从“精英教育”到 “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投资绩效越来越体现在专业适应对路上。会计专业教育的“产品”面对着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认同”和“接受”,已经不仅是供给方的单一行为和愿望。如何面对中小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是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二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所谓“靠前”是指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贴近企业的实际、胜任企业的操作。前者与中小企业用人的忠诚度和专业性契合,后者与中小企业的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总之,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是当今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6

关键词:财政性教育经费;科研费用;合作办学;筹集多元化

随着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龙头,肩负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教育经费是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的货币表现,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的财政性拨款,以及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成为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情况

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机制的变化可以看出,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已逐渐形成。从投入来源上看,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而积极的高等教育财政策略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发挥银行的功能,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教育体系之外的资金支持高等教育财政。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实施,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扩张的需求,许多高校通过向银行贷款筹得资金弥补经费缺口。据测算,全国公办普通高校扩大规模后,为满足基本办学需求,需安排基本建设投入约10385亿元,而同期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入(包括国债资金)仅840亿元,不到10%。在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贷款为支撑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2003—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分别为3850.62亿元、4465.86亿元、5161.08亿元、6348.36亿元、8280.21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分别为10.2%、16%、15.6%、23%、30.4%。其中,高等学校财政性经费投入规模分别为876.87亿元、1009.84亿元、1128.54亿元、1302.52亿元、1648.12亿元,高等学校财政性经费投入年增长率分别为11.4%、15.2%、11.8%、15.4%、26.5%。可以看出,近年来高等学校财政性经费投入年增长率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2003—2007年,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经费、事业收入(包括学杂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总规模分别达到996.81亿元、1247.81亿元、1529.32亿元、1755.25亿元、2114.18亿元,已经超过了当年财政性经费拨款规模,使高等学校经费投入年增长率实际达到18.4%、20.5%、17.7%、15.1%、23%,已经高于或接近当年教育经费年增长率。

二、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中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以至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日显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比例,各年都在2%左右,总是占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十几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5-7%,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4%左右。如要按人均教育经费算,中国更少得可怜。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财政投入的20%左右。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在国家总教育经费不足以及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比例不高的双重作用下显得捉襟见肘。

(二)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已经逐年递减,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偏高,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仍没走出市场化的道路,辅助渠道还没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中国对专门针对教育而征收的税费比例又过低,近年来一直低于1%,没有很好的发掘教育税这一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高等教育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应是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渠道,虽然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杂费呈上升趋势,但还是偏低,而且相当部分的学生是免收学费的,并且还能领取助学金,即所谓的“公费”生。

进一步分析财政性教育经费结构,我们发现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较大。从定义上来看,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有计划的划拨到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事业单位,并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那部分教育经费,具体来说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以及其他类型的经费拨款。尽管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定,国家要 “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但从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模式仅存在于理论上,实际上并未真正形成,在现有的多种筹措渠道中,除了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和以学杂费为主的事业收入这两种主要的渠道之外,其他的筹资渠道并不畅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建设有名无实,由此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

(三)科研经费增长缓慢,影响高校的科研水平。

无论是从地方还是全局的角度来看,高校都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当然科技创新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科研经费,这样高校才能够保证科研的可持续能力与成果。高校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对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科研设施的配备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也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高校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原创性成果、发明专利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经费分配的比例结构失调也对高校科研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本就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大多集中在“211”, “985”工程名校,普通地方院校拿到的科研经费较少,这种经费的划拨方式直接导致在科研方面本就基础薄弱的各高校难以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也因此受到影响。

(四)对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政府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的前提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中国虽然也颁布了捐赠法,但在具体税收政策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只是实行税前从所得中全额扣除捐赠额外,没有其他税收优惠以鼓励社会捐赠。企业投资也是高校经费、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自于社会的投资也不是很高,虽然近几年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但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长期受国家政策的制约,《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许多有眼光的企业家也看好这一产业,很想向民办高校投资,而投资必然要求回报。

三、针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保证高等教育投入主渠道的畅通。

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具有服务性、无形性的特点;从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又具有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的特征。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政府的投资仍应当是支撑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力量,需要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要坚持把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作为国家重要的基本建设投资,依法加入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例,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同时政府还应该为高等学校多元化、多渠道筹措经费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沟通平台。

(二)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转化,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

高校每年都有许多高新技术发明,但高校是教学和科研组织不善于把自身创造的技术发明转化成现实经济效益,这使高校创造出的高新技术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高校应依托自身的科技和人员优势,走出去和社会资金相结合,举办高科技产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诸多资金来源渠道当中,近年成为高等学校“其他教育经费”来源持续增长点的校办企业的发展应当成为拓宽资金来源的着力点。为了增强高等教育界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界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和协调高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还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在科学园中,由大学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开展高科技方面的应用研究,以促进的发展。这种校企合作获得双赢,既增强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又促进了产业界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为高校和企业双方赢得了利润。另外,校办企业的陆续上市,拓宽了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保证了高校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鼓励社会办学。

高校科研经费要继续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广开科研经费来源。高校科研成果和科技服务与企业生产的顺利对接,可以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反哺科学研究。因此高校要积极促进自身的科研成果和服务优势的转化,利用实验室和企业、公司合作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主动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需求直接转化为科研的方向,利用高校的知识和人才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高科技含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向企业推广科技产品和服务,在增加企业经济收入的同时,利用企业向学校的资金注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保障科研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教育市场的公平竞争。民办教育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各阶段对收费管理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前些年主要依托公立高校教学资源及个人成本补偿机制,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张,并采取相对宽松的收费政策。但在这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向教育事业,教育发展将会出现“滞胀”现象。一方面,公立学校资源的利用空间已趋饱和;另一方面,供求失衡及教育垄断又使收费标准居高不下,并因人员优秀学生无法跨入大学校门而造成教育质量的积累性下降。对此,我们首先应为社会力量办学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收费管理力面,要促使本科二级学院尽快与母体脱钩,真正成为的办学实体。

(四) 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鼓励社会捐赠。

社会对高校的捐赠可以作为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大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标志。社会捐赠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社会捐赠占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很小,我们应从以下5个方面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制度。(1)重视文化培育,提高社会捐赠意识。(2)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鼓励社会捐赠。同时在政策上对教育捐赠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惠,提高社会捐赠的参与率,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捐赠氛围;(3)高校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如:教育基金会),并安排专人负责,对学校接受的捐赠经费进行统一管理。(4)募捐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高校要破除陈旧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在接受捐赠的方式上,由过去单一的现场捐赠向现场捐赠、邮局汇款、银行汇款、网上捐赠、通过校友信用卡扣缴进行捐赠等多元化方式转变;在募捐手段上,采取大型筹资活动(如校庆)和小型募捐活动(如校友年度捐赠)相结合的原则。(5)重视校友的力量,设立专门的校友基金会,积极开展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参考文献:

[1]张小玲,对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设想,《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4期

[2]郭玲,浅析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01期

[3]张丽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