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1

为进一步提升紫阳管理所应对道路突发事件处臵能力,

检验消防队上半年工作、训练成果,紫阳管理所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定于2012年6月27日晚22:00时组织实施一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具体安排如下:

一、应急救援演练原则

消防救援演练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将“预防为主、防消

结合”的方针落到实处。保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实施灭火救援,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和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内减少伤亡和损失,维护隧道安全和畅通。

1、听从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自救与助救相结合。

2、沉着冷静、服从领导、措施果断、有效灭火。

3、坚持“救人第一”与灭火同步实施的原则。

二、演练目的

提升管理所应对突发事件处臵能力,加强高交、消防、路政、监控各部门的联勤、联动处臵事故能力,从演练中找出日常训练中未发现的不科学、不合理灭火、救援方法,并及时纠正。建立和完善隧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预防和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确保隧道财产和人员安全。

三、演练时间

2012年6月27日22:00

四、演练地点

武家湾隧道左线ZK1045+ 800米

五、事故设定

2012年6月26日22:00时,一辆桑塔纳轿车由权河至

西安方向行驶至武家湾隧道ZK1045+800米处,因车辆发生爆胎,驾驶员处理不当使汽车撞向道沿,紧随其后的一辆皮卡因车速过快,制动不及撞向肇事车辆,造成油箱漏油,桑塔纳轿车起火,部分车辆被堵在事故现场以南。

六、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总指挥:王必琦 副总指挥:黄红旗

成员:卿路 南军 张涛 谢磊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于紫阳管理所

机电办公室

监控室报警电话:

事故现场指挥:张涛

消防摩托侦察组

成员:郭永杰(背负式)、张金华(车载式)

灭火战斗组(1号水罐车)刘伟凡负责

一号员:陶艺博、田攀

二号员:贺明、冯磊

三号员:黄全兴

驾驶员:刘恒伟

灭火战斗组(2号水罐车)贺闯负责

成员:狄龙、王珂、罗小康、

交通疏导管制组茹官理负责

成员:王乾志、陈玉伟、

现场布臵组:

现场记录组:王五七、闫冰、

七、准备工作

一、由路政中队派出巡查班在高交中队门口进行交通管

制,随即向指挥中心报告道路以封闭,同时对演练路段进行巡查,保证演练路段无滞留社会车辆。

二、路政巡查结束并报告演练路段安全无其他社会车辆

时,张鹏负责在22:20至22:50内将事故现场道具摆放就位(事故车辆、烟饼),确保车辆、人员到位。由张鹏报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演练现场布臵工作已就绪,请指示。”

指挥中心总指挥命令:“点火”

八、应急反应

1、接到火情命令后,交通管制组立即赶赴高交中队门

口进行道路交通管制。路政中队中队长卿路立即联系高交支队,在救援结束后处理现场事故。

交通管制一组:由茹官理带领消防三班负责在高交中队

门口进行交通管制,现场由茹官理负责,到达现场后摆放警示桶封路,并在警示桶上加装梅花灯4个。巡查车辆陕ALY319停放至封路现场开启警灯与应急灯进行警戒,所有人员就位后由茹官理向指挥中心汇报:“武家湾隧道南口已实施交通管制。”

九、现场救援

在进行交通管制后,两辆消防摩托车、消防水罐车1、2

号车、相继赶赴事故现场。两辆消防摩托车到达火灾现场以南20米处,消防水罐车在事故现场以南40米处掉头并停靠。

1、首先开展消防现场侦查,背负式摩托车驾驶员郭永杰着背负式灭火器,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并对事故车辆进行降温,并进入事故现场,引导碰撞较轻的桑塔纳轿车内的被困人员撤离至事故现场以南200米安全区域。

2、侦查结束后,侦查员郭永杰向现场指挥报告侦查情况:“事故现场2车连撞起火,已安全疏散4人,无人员被困,火势较大,请求进行灭火总攻。”

张涛向指挥中心报告后:“总攻开始”

灭火战斗1号车40米单干线双出水全力灭火。

灭火战斗2号车60米单干线单出水主要负责掩护作用。

十、救援结束

在确定现场火势彻底扑灭后,指挥中心命令机电维护人员胡勤由管理所出发到达事故现场,对事故现场电力系统进

行检查。

高交人员到达现场处理事故,路政队员王磊、蔺翔负责事故现场路产损失勘验工作,并配合张鹏组织布臵人员完成演练现场清理工作。

事故现场清理完毕后,张涛报告指挥中心:事故现场清理完毕,演练是否结束?”

指挥中心命令:“演练结束,恢复交通,安全返回” 各部门人员、车辆安全返回后,交通管制组解除交通管制。

十一、评价标准

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评定本次应急预案演练全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各部门是否协作一致;路政、消防、监控各部门应急救援措施是否有效得力;灭火救援人员专业技能是否娴熟。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2

[关键词]电力;应急;指挥;通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07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电力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电力应急指挥通信管理系统就是将实时数据及语音进行提取整合,在确保系统信息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下,充分满足电力公司系统内部的通信工作需求和人员调度指挥业务的开展,从而实现每个服务小组和每个工作人员的多层级、多维度、多数据之间的信息流转、实时采集、工作数据收发,实现指令、图像语音、消息的实时传送及,从而完成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高效传送。电力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

系统通过调度应急车载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实时采集现场的视频、语音数据,通过信息流调度平台及可视化调度指挥平台,将现场的图像、声音在显示系统实时播放,用于电力指挥调度人员对综合情况的分析、研判,及时确定处置行动方案。

系统主要包括以下设备。

显示系统:配置有大屏幕系统、液晶显示屏、标准配置4 500ANSI流明720 P投影机一台、100英寸投影幕一套以及1 080 P高清摄像机一台。

音响系统:配置有数字音频处理器、各类音箱及功放等。

会议系统:配置有控制主机、主席发言单元与代表发言单元、高清摄像机。

信息互传:配置高清通信终端一台,作为各级电力调度指挥中心音视频信息流互传的主要通信方式。

2 电力应急车载通信系统

由于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且企业周边环境的变化迅速,各类型突发事件的触发概率及频次逐步增加,同时电力行业也在不断提升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和危机应对的能力,因此,国家电网公司在编制完成的“十三五”通信规划中明确“必须要完善应急通信手段”的工作要求。电力应急指挥通信车载管理平台系统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选择。该系统以解决电力应急通信中的音频及视频传输互动应用与数据传输为主要设计出发点,对电力作业与指挥调度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应急通信方式及手段,电力应急指挥通信车载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电力应急抢险、工程施工勘查、现场监测评估等各类型环境下所需解决的临时音频、视频通讯传输问题,是电力系统内部通信网络与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有效延伸。电力应急指挥通信车载管理平台系统的应用将有效提升电力应急通信装备水平与反应速度,为电力行业对抗各种突发事件和突发状况提供坚实的通信保障。

系统通过车载式摄像机,对现场环境的图像、声音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录像和回放,并可用有线、无线、卫星等通信手段传输到其他场所。系统的集中显示、音响系统可以显示、播放计算机输出的视、音频信息,也可显示、播放摄像机输出的视、音频信息,各种信息可集中控制,便于操作。电力应急指挥通信车载管理系统能够构建出应急指挥小组工作平台,通过无线通信、卫星传输、有线通信等通信方式手段及时接收应急指挥命令,从而确保指挥和部署现场各种救援力量实施,并且能够通过系统实时监控现场状态,确保应急指挥中心对事件现场实施有效地指挥调度,并能与电力应急指挥通信中心及时形成指挥网络,实现远程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的有效沟通和实时调度。系统具有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手段,确保与各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之间的联网,实现图像、数据和话音通信。

3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保障各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和电力应急车的通信。覆盖范围:以国土范围为主。传输业务种类:话音、数据、视频等。传输速率:2.4 kbps~2 Mbps,最高传输速率可按需提升。服务形式:可按需提供话音通信、数据通信、视频传输、会议电视、数据广播等各种服务形式。组网:组网灵活,可按需构成点到点、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等各种网络形式。

3.1 地面站

地面站配置:1面4.5米Ku频段天线;1套20瓦Ku频段ODU室外射频子系统,普通地面站为4 W;1个SkyWAN IDU主控单元:提供1个局域网(LAN)端口和4个串行数据端口,可直接支持用户的TCP或IP、帧中继和同步透明数据传输。配有1枚FPG(帧计划生成器)卡,以提供全网的网络控制功能;1套70米L频段中频电缆。

3.2 车载站

车载站配置:1套25瓦Ku频段ODU室外射频子系统;1面1.2米Ku频段车载型天线;1个SkyWAN IDU从控单元:提供4个串行数据端口和1个局域网(LAN)端口,可直接支持用户的帧中继、TCP或IP和同步透明数据传输;1套Ll段中频电缆。

4 视频会议系统

本系统由多点控制单元MCU、视频会议终端、高清摄像机与高清录播等设备组成。MCU设置在一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数字专线与下级供电分局、变电站召开视频会议,实现即时声音和图像的实时互传。

5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球卫星定位及通信传输系统,是继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之后的第三个成熟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地面端、空间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时、全天候为各类用户提供高可靠、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具备区域定位、导航和授时能力,授时精度优于100纳秒,定位精度优于20 m。

电力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可在一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配备中心指挥机,在供电分局和变电站配备普通指挥机、车载机及手持机。该系统是运用GPS和北斗导航技术,集成了定位导航、移动监控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指挥平台。利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定位功能,可以将电力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关键设备进行位置标志,如输电线路、变电站设备、输电杆塔等设备设施,利用这些电力设施管理的规范性信息开展运行维护及检修工作管理。同时,通过在电力应急抢修车辆上安装北斗卫星数据接收机和发射机,相关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就能在几秒内自动传输到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这些实时的位置信息可以被应用于应急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撑。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独有的短报文通信传输功能,通过卫星导航终端设备的定位及数据处理,及时报告所处位置和故障情况,有效的缩短了故障的定位时间,确保了抢修的时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文峰,韩晓冰,汪仁,等.现代应急通信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山枝,郑林会,毛旭,等.应急通信指挥――技术、系统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3

关键词:应急管理制度;救援预案;处置方案;预案演练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一、加强应救援体系基础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增强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公路保畅能力,必须加强应急救援制度建设。当前我局已按照省市公路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规定、应急保障物资管理制度、应急培训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应急及综合值班制度演练制度等七大制度。成立了以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其他领导成员为副指挥长的应急工作指挥机构,并在应急工作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和调度下,成立了七个应急小组,在指挥部决定启动公路突发事件预警状态和应急响应行动时自动成立,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具体承担应急处置工作。

二、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演练方案,是检验预案演练及实战经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任何一项不完善、不切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一定不会在演练及实战中取得理想的演练和实战效果。为此分局及时对组织进行的各项应急预案演练进行总结、分析、评估,并及时对各项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目前分局已建立了一个应急救援总预案,五个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四个小型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三、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积极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是检验预案编制是否合理,应急工作指挥机构是否指挥得当,各应急工作小组是否协调配合统一、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是否顺利等因素的唯一体现,是检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锻炼综合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实战经验的关键所在。为此分局结合当年的演练计划,及时组织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并在实战演练前积极推行圆桌推演的基础上,及时完善演练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且保证每年的预案演练不少于2次。

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知识培训

任何一项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因素在于应急救援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上。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应急知识,只会造成在实战工作中缩手缩脚,处处被动,延误救援时机,因此加强应急知识教育,熟练掌握应急救援程序及救援工作职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愈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应急处置水平。

五、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稳定和高素质的应急保障队伍是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应急工作小组负责人(副指挥长)结合本小组应急工作职责,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演练,保证每一位应急救援人员都能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应急救援知识,提高自身应急救援能力和综合协调配合能力。

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应急保障物资

应急保障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保障。分局结合公路运行特点,制定了完善的应急救援物资保管、养护、补充、更新、调用、归还、接收等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应急救援物资齐全有效。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县内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保障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实现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七、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完善预警、接警、指令下达等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建设

结合公路特点,建立内外结合,面向公路行业的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的预测、预警支持系统和完善养护路政巡查制度、桥梁“四个一”制度、危桥动态监管报告等制度,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短信平台、应急移动通讯设备等向上级部门汇报或口头报告,逐步提高预测、预警的科技含量是保证应急救援工作正常开展的保证,为此分局成立了以办公室、养护(工程)科为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状态下所辖省道干线公路运行监测及有关信息的收集和上传下达、突发事件日常接警值班、应急状态下24小时值班接警等工作。机料安全科根据应急工作指挥部下达的应急预案启动级别,通过分局安全生产短信平台下达启动指令。其他应急工作组根据指令,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八、加强应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部门联合协作机制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4

摘要:高速公路的畅通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高速公路的畅通保障能力。加强路政、交警、安监、应急办、消防、急救等职能单位的工作协调,构建 “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由单一式应急救援转变为多方联动的“立体式”救援。对快速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道路安全畅通起到最佳的保障作用。

一、实施背景

青银(济青)高速公路历年来车流量不断上升,从日平均断面车流量来看,2010年35936车次、2011年34995车次、2012年49171车次,截止2013年上半年达57523车次;在淄博等个别繁忙路段2013年上半年达83398车次。受青银(济青)高速路面窄、车流量大、重型载货汽车及危化品运输车辆多等客观因素影响,各类交通事故发生较多,特别是重大危化品事故明显上升。单纯依靠分公司自身力量,难以满足现有的救援需要。为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营能力,提升道路畅通保障水平,济青高速管理单位从畅通预防入手,结合自身优势,联合当地职能部门,探索建立统一指挥,多方联动的高速公路救援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1、紧密依托二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

建立健全应急调度指挥系统,通过系统进一步发挥全程监控作用,确保在出现各类交通事故时“及时发现、科学调度、快速处置”,最终实现快速恢复交通的目的。

(1)以全程监控外场设备为基础,对路面实施全时监控,全面监控道路运营情况、发现事故及故障现场、事故及故障现场处置过程、事故及故障现场车辆通行情况等。

(2)以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分公司调度指挥分中心为基础建立二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监控全路网运行状况,掌握全路网的基本信息、动态信息等,统一调配全路网的应急资源,决策制定应急资源调配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分公司调度指挥分中心共享全公司的信息资源,完成本辖段日常监控调度和责权范围内的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所有应急调度指挥指令直达现场,为快速处置异常情况、合理调配有限资源、科学事实管控措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布驻点,全线联动,快速反应

(1)由单一式固定驻点向分布驻点转变。原来的救援驻点主要设置在各路政大队驻地,相对比较集中,到达现场时间较长。自2010年起,开始逐步增设驻点,在主要收费站设置执勤点,配备清障救援设备,从单一式固定驻点向分布驻点转变,分部驻点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加了救援驻点密度,提高快速反应效率;二是救援设备合理分布,最大限度的满足快速清障救援的要求。

(2)增设主线执勤点。以前路政执勤点均在收费站外,接警后需经过人员就位、启动车辆、通过收费站口、赶赴现场等过程,环节多、占用时间长。增设主线执勤点后,从主线执勤点赶赴救援现场,就可以节省人员就位、启动车辆、通过收费站口这些环节,每次出警时间节省约5分钟。 特别在节假日等车流量激增的时间段,主线执勤的优势尤为明显。

3、强化与当地职能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多方联动机制

当发生重大危化品及群死群伤事故时,借助驻地政府应急办的职能,联合高速交警大队、120急救、119消防及相邻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实现救援人员、救援设备共享,开展一方需求,多方救援的工作模式。

与交警、应急办、安监、消防、急救等当地职能部门建立应急救援联动、应急资源共享、应急机制保障、应急联合演练等多方面应急反应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整合辖区政府及高速公路应急和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发挥地方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方面的领导、组织、协调、救援、动员等综合优势和高速交警、清障救援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为保证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的顺利实施,建立了联动机制参与方日常协调制度。共同协调相关方应急联动协议事宜落实,相互交流应急管理工作经验体会、理论研究成果等,应急联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对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保障及应急救援提供了充足的社会资源和专业指导,为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

4、建立多元化应急救援保障措施,逐步实现应急救援标准化。

通过救援案例分析、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应急救援演练等手段,不断提升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与协作,实现高速公路(路上)、地方道路(路下)及驻地政府应急办等职能部门构成的立体式救援新模式。

一是建立典型案例分析推广制度。本着“客观公正、科学分析、逐步提高 ”的原则,对多车连环相撞、浓雾天气多点多车事故、危化品火灾事故等典型救援案例从主要措施、救援过程及重要环节使用时间 等方面综合分析,查证可修改提高环节,总结提炼救援过程中的提高项及科学经验,不断改进预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二是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紧急预警机制。受地方路网、城市规模及地理影响,同一条高速公路上各个路段的运行状况也不尽相同。在重大交通事故及道路堵塞情况处置方面,根据路段不同、通行环境不同,结合地方路网情况,完善相邻收费站之间、收费站与互通高速之间,具有不同处置方式的应急救援方法。通过整合各类信息,建立并完善《高速公路分段救援应急处置办法》,进一步增强应对能力,明确事件的防范、指挥、处置过程,强化高速公路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处置,切实提高动态管理和应急防范的能力,以保证应急保障体系的有效实施。

三是开展联合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协作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应急救援演练,不断验证应急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应急响应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升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与内外联动。

三、主要成效

1、通过救援新模式的开展,提升了救援效率。2012年,济青高速公路共发生交通事故1266起,其中影响道路通行的事故为1097起。影响道路通行的事故处置共用时1164小时10分钟,每起事故处置平均用时1小时09分钟;危化品事故平均处置时间2小时41分钟。截止2013年上半年,济青高速公路共发生交通事故656起,其中影响道路通行的事故为598起。影响道路通行的事故处置共用时549小时44分钟,每起事故处置平均用时54分钟,与2012年相比,同比下降15分钟;危化品事故平均处置时间2小时0分钟,与比2012年相比,同比下降41分钟。

事故救援效率的大幅提升,避免了主线及收费站的拥堵时间,进一步营造和谐、优美、安全、畅通的高速公路大通道。

2、多方联动“立体式”救援模式的建立,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安全畅通保障职能变化。当发生重大危化品及群死群伤事故时,通过强化外部联动救援机制,可以有效减少险情传达的环节,更加准确将第一手资料传达到安检、应急办、消防等相关部门。一是可以使政府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险情命令,有利于排除险情,降低影响和损失;二是我们可以提供相对专业的清障救援设备,有利于现场处置;三是我们可以采取适当交通管制措施,为事故现场的安全处置减轻压力。为现场的安全及时救援、快速处置奠定基础。

3、大幅降低安全风险。危化品事故现场的危险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外部协作机制和快速反应反应机制,可以保证专业抢险人员的快速介入,避免非专业人员长时间滞留现场,不仅有利于险情的快速处置,也可以降低相应的安全风险。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5

论文关键词 指挥权 不确定性 话语权 对口管理 效率原则

现有法律法规将地震部门定行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抗震救灾的“牵头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承担常态下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态下的具体指挥工作,震灾发生后,作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成员,协同其他部门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各方救援力量和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应急态非常态,震后救援是三大工作体系的核心,指挥权是应急权的最一线应用,它的科学、理性行驶和统一、高效决策事关大局和生死,理应体现地震部门在专业指导和行业管理上的权威优势。然而作为灾害对口管理部门,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法律地位不相称,履行应有职能多有掣肘,严重影响救援进度和效果。

常态下和应急态下地震部门的性质和职能都是法律确定的,但应急态下的法律法规须重视效率原则的把握,抓住《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契机,完善地震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和安排,形成制度衔接,明确地震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在指挥工作机制中的主要职能、职能行使方式和程序,增加地震部门的话语分量,确保指挥科学、决策高效、应对迅速,尽可能将灾情的高度不确定性置于可控范围,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损失。

一、明确地震部门对口管理地位的现实必要性

1.灾害和应急特点的需要。地震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影响范围广,次生衍生灾害多,大地震的应急往往是全灾种的应急。地震应急既是一项有高技术含量业务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地震部门的信息、技术、装备、队伍和管理经验等不断发展的软硬件优势充分展示出它在地震领域具备其他部门和行业无可比拟的权威优势和显著地位。

2.高度的不确定性的需要。震灾难预测,震后既要救人、防灾中灾,还要疏导、引导和指导各方非专业和专业、非官方和官方等救援力量,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性叠加,要求指挥工作讲时效性、协调性和专业性,而只有地震部门才能更科学衡量应急处置与救援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保障相应措施利大于弊,得大于失,掌握实施公权力行为的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法律法规和制度应为其提供通畅的职能履行渠道。

二、目前的制度缺陷

地震法律法规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都充分肯定了对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作用,但由于时间、效力等级、制定主体等等因素,措辞不统一,导致地位和管理权限不明。模糊的立法和不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各部门联合应急权力在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中的高效运转。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指挥管理中就暴露出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多多少少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影响救援进展和效果。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应急法律法律体系唯一一部综合性立法,规定了分类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地震部门应为抗震救灾的管理主体

防震减灾法作为单灾种法律,通篇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但涉及抗震救灾指挥部共计3条的规定中除需要地震部门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外,只字未提其管理地位和权限,分则条文除预防和监测明确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外,规划和救援兼为“会同”职能。

(二)法律规定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但这与其编制依据中的“管理”措辞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虽明确了中国地震局负责“管理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工作,管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却缺少上位法的原则依据,其“指挥与协调”和“紧急处置”置于“紧急响应”中,取向不明。

(三)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是唯一一部规范震后事中应急处置和救援等行为的行政法规,它关于应急管理原则、机构设置和职责的规定,如统一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的用语、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定位等等,已远远不能适应抗震救灾的实际需要。

规则的制定者或参与者都要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方能合法合理确定并提升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地位。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话语是有秩序的,并非任一主体都可进入或准入某一特定的语言领域,话语权则是一种潜在的现实的权力,在地震话语领域,地震部门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当之无愧的引领地位。地震部门应当借助地震立法回归并提升自己在抗震救灾领域的话语权。

三、建议

以《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修改为契机,通过综合性立法和地震单灾种立法、行政法规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形成制度衔接,确保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职能履行。

(一)单灾种立法要保持在综合性立法中的优势,明确地震部门的法律地位

1.地震应急往往是多灾种应急,在管理或主导的选择上,主导更切合实际需要。条文拟定上考虑精确表达这种价值取向,并将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指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中。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6条。

2.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应急救援力量配置方案的制定中须以地震部门为牵头部门,体现其业务管理职能;应对大灾巨灾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则要体现其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管理职能,如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则要突出其决策辅助职能。特针对《防震减灾法》第50、51条。

(二)行政法规根据法律规定,细化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并完善指挥工作机制

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震后应急”一章中,用11个条文规定了17个部门和机构(国务院机构未改革前,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形同常态下职能拷贝,无主次轻重和协商协调。该条例目前正在修改,可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将抗震救灾各部门主要职能和指挥工作机制规定下来,其中地震部门主要职能可以条款形式出现。

首先,要明确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并不是“谁指挥谁”,而是“谁科学、谁主导”,地震部门正确的决策建议和表达,应以其雄厚的技术能力支撑,以法律制度保障,方能主导决策走向。

其次,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主要是针对现场,现场管理包括救援管理、社会管理、新闻管理等,社会管理有包括了志愿者管理等,其中救援管理是核心工作。

因此,地震部门在震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中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主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信息沟通会,将监测到的灾情变化和发展情况及时通报并作交流;提出针对性救援方案,对其他部门的救援方案有建议权和保留权;根据灾情程度划分责任区,与其他部门协商救援力量的分配、配合和衔接;为志愿者救援队伍配备地震专业人士作指导;与其他部门合力疏导各方救援力量等等。地震部门履行职能是业务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体现。

再次,完善指挥工作机制可确保职能履行,现场指挥机构目的是应对大灾巨灾,对决策效率的要求最高,就以其工作机制的建立为例,如以章或节规定,要确定章节名称、内容和条文设计。

1.现场管理、现场指挥、现场联合指挥等名称。

2.指挥权行驶原则。

3.现场指挥机构组成和职责分工。强化地震部门信息沟通和救援方案建议保留权等职责。

4.决策方法、程序和时限。应对大灾现场复杂态势,联合指挥决策的果断和快速至关重要,程序的设定需简化并留有一定的灵活性。

5.不能决策的请示程序、时限、保留等。

6.责任,尤其是保留意见和保留措施的责任。

2009年刚修订实施的《防震减灾法》不可能再作大幅度修改,部门规章位阶低不能解决部门权力的协同使用,只有《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位阶和操作上都有利于把握,既符合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又能增加实施性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应明确指挥与协调的重要性,根据法律法规继续细化实化工作机制的运行,强化预案演练,弥补现实不足。

1.专章或节“应急处置与救援”,明确指挥部和现场指挥的运作机制,行政法规指挥机构工作机制是依据和指导。

2.在灾后反思中,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总是遭到质疑。采取“冗余技术”制定预案是希望“预料一切危机”,但预案毕竟是“预设”或“预想”,再完备也不能完全应对灾情变化,但预案演练可强化部门间的合作,提高地震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预案的修改也相对灵活,可考虑专条规定预案演练。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6

关键字: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援力量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5-0046-03

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是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根据应急救援工作涉及多部门联动,救援力量相对分散,不利于统一指挥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中的通信指挥工作已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必要性做了分析,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火灾、水灾、冰雪、地震、化学危险品泄漏、爆炸、恐怖袭击等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事件逐年增多,且各种灾害事故呈现出突发性、多发性、连锁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 给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消防部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因此,建立具备统一、高效、能实时远程掌握灾害现场的音视频图像,进行远程指挥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对于保障公共安全,预防、控制和降底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高地区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消防部队承担的任务和处置应急救援工作的成功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第(十)项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明文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参加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神圣职责,它为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主导机构实施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中心的必要性

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中心是当前加强应急救援工作迫切要求。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应用,以火灾、爆炸、毒害、垮塌和交通事故等为特征的各种灾害事故也不断增多,应急救援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应急救援的尖刀、骨干力量是消防部队,交通、电力、供水、医疗救护、地震、环保是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这些力量都是分散建设、分散管理,在指挥和协调上往往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很少进行必要的合成训练和演练,技术装备和预警、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近年来,消防部队参加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的次数和在接警出中所占比例每年都呈递增的态势。因此,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顺应形势,顺应民意,构建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这是节约行政成本与提升救援效能的最佳选择,是国外成熟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实现的功能

(一)扩展指挥调度系统

新型调度指挥系统应具有灵活而方便的事件生成以及处理流程;集接警调度、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信息通信、辅助决策及网络交换等功能于一体。强大的资源管理与调度指挥功能,多用户能够同时操作,全面提升接处警和指挥决策水平。

(二)建立移动通信指挥中心

建立移动通信指挥中心,配备卫星通信、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计算机通信、广播扩音、视音频采集与处理、图像实时传输、通信组网管理平台等技术系统和设备,开通现场有线、无线和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与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控制、交换、决策、查询、记录等多功能调度指挥。

(三)灾害现场图像传输系统

将建立从通信指挥车到指挥中心的双向语音、图像的实时传输,可以实现指挥员实时异地指挥,该系统能够保证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使每一级指挥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安全保密地及时监控火场状态,在灭火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可视化管理系统

系统采用分布式技术,适合大规模分级组网;视音频信息的数字化与传输;通过流媒体服务功能实现音视频信息;用户优先级分级管理;系统和用户进行密码保护;交互式双向语音交流;电子地图布防;提供远程管理服务,维护人员不必到达现场就可实现设备注册,系统维护,降低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