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1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关于电子政务( 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政府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其基本的内涵是一样的。即“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隙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后,通过政府网站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根据上述界定、电子政务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发展。二,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府服务进行简单网上移植,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政府管理的重组、整合和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社会的全面创新。三,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大力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精简、更公开、更透明的政府,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终构建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和谐互动的关系。电子政务堪称政府管理的革命。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之间的关系

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子政府构想集中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则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不但其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比电子政府丰富得多。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电子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要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非特定的时间及地点,与政府进行沟通。

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的根本转变。

电子政府名称直译自英文单词Electronic Government (简称 E-Government,有的还称Government Online即政府在线),原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各类政府服务。

电子政府总的来说,更多地是放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服务的提供方式,即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之上。

我们在探讨电子政府这一概念的时候,同样偏重于政府服务的电子化,而很少涉及几乎同等重要的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电子。这种倾向之所以出现,主要是 “政府”这个词本身就有实体的含义,而且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经常是与社会相对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多地是从民众接受服务的角度来探讨电子政府,也就是很自然的结果。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并为此项工程的实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工作组,划拨了专门的编制与经费。

从总体来说,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初期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初期发展又有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小阶段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最近一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2

电子政务功能价值取向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政府政务进行处理及实现机构的职能。电子政府的发展,是政府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客观需要,其实质上是使用了通信与网络技术,改造和重组了政府机构办事流程,并打破了时间、空间和部门间的限制。电子政务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政府机构的管理效率,实现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化的进程。电子政务包括了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公务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发展电子政务时应该首先明确其的价值取向。

二、电子政务的不同功能与价值取向

1、电子政务的不同功能

在不同的国家类型中,电子政府展示的主要功能特征并不相同。有学者将电子政务的功能分为信息、透明、咨询和参与四种。

首先,信息是指在民主化程度较低的国家中,由于对民利和公民责任的追求是一种奢望,其电子政务的首要目标是,由政府在网络中公布及时有效的信息,满足公众的需要。第二,透明是指在民主化程度较低,但电子化较成熟的国家中,电子政务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要提供有效率的公共服务。由于较低的民主化与较高的电子化之间的矛盾,这类国家的电子政务更加注重透明性,即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接受公众的监督。第三,咨询是指在民主化程度较高,电子化程度还不成熟的国家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全面有效的信息交流。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时需要和公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向公众提供及时的信息,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上,就会偏向于咨询的功能,即政府发起的与公众的咨询互动。最后,参与是指民主化程度较高,电子化程度也较为成熟的国家中,由于技术上较为成熟,因此,政府与公众之间有着较好的沟通平台,电子政务的发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去,公众甚至可以提交政策提案。

上文分析可以明确几点:(1)电子政务的功能有不同层次,由低到高分为信息、透明、咨询和参与。(2)不同类型国家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的表现,受到本国具体国情的影响。(3)上一个层次兼容了下一个层次的功能。

2、电子政务的不同价值取向

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是指,其在发展时目标、原则、思想等方面的价值倾向性,也称作电子政务的“价值观”。不同价值取向的确立,会影响和表现为电子政务具体的主要功能。一般来看,电子政务以政府网站、政府论坛、信息公布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借助信息化与网络化,分割的政府各部门被连接起来,业务流程也可以以项目形式得到重置。发展电子政务,一方面可以降低行政管理时的交易费用,大大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面向公众,为其提供更高效和质量的服务,并提供政府与公众互动的平台。总的来看,电子政务的信息、透明、咨询和参与四种功能,集中反映了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两个价值取向:成本效率与公共服务,前者面向政府机构,后者面向公众。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功能与价值取向

2003年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深化发展,2004年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诞生。2006年我国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正式开通。2007年,总书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将“电子政务”的作用定义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从2003年以来的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我国政府从权威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中,政府部门行政职能转变和执行能力提高,都需要电子政务的配套支持。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改革时期,考虑到我国的民主进程和信息化发展状况,当前,政府发展的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信息和透明,即开通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网站,发挥窗口和信息的功能,同时,规章制度的,也意味着政府行为将受到公众的监督。但仅仅是信息与透明两种功能并不能满足我国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这意味着,电子政务需要发挥更高层次的功能。同时,鉴于目前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不足,表明,信息与透明两种功能的背后,实际上更多的表现出政府部门追求成本效率的价值取向,而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则实际上表现的不够明确。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行政管理需深入改革,相应的电子政务应该发挥更高层次的功能,例如咨询和参与。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同时,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不应着重于部门利益和减少行政成本,而忽视了面向公众的服务这一核心的价值取向。只有如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才能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春年,娄策群.电子政务概念解读[J].情报科学,2004,(05).

[2]娄枫.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

[3]董礼胜,雷婷.国外电子政务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6).

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64-02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核心的方法是“个性化”的营销管理和服务,核心技术是工作流管理、系统集成和个性化技术。这些理念、方法和技术都值得电子政务借鉴。把CRM的这些管理恩想应用到电子政务中,就是将政府类比为企业,将公众类比为客户,把政府工作看成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

2 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是衡量电子政务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来理解:一方面,可以把政府的服务对象――社会公众看成是政府的“客户”,改善政府的服务,就是改善政府对公众的关系;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在“以客户为中心、更好地提供服务”这个目标上与客户关系管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并逐步进入到成熟阶段,CRM水平就显得越来越重要,CRM水平可以说是电子政务未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在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同时,要充分运用CRM的指导思想。

3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策略

3.1 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企业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传统的政府上作模式是以政府的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和公众围绕政府部门转。基于CRM思想的电子政务运行模式,“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灵魂,以便民为目的”。把企业和公众真正作为客户,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着企业和公众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3.2 要了解客户并对窖户进行细分

电子政务要体现客户关系管理思想,首先要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电子政务的客户可以分为政府上作人员、社会公众、企业单位、其他政府机构、非赢利组织等。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客户的细分也是具有阶段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细分的原则和标准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而调整另一方面,客户细分会增加服务的成本,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

3.3 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

这要求政府网站在完成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把信息和服务也进行细分,把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及时提供给需要的用户。这种个性化服务,目前采用的方式是让用户从一个预定的主题词表中选取,通过用户自选关键词任意指定,通过各种布尔逻辑进行组合,达到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山于网上用户填写的随意性,这种方法往往效果不佳。也有一些电子商务系统采用自适应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3.4 要全面考虑客户的生命周期

如同企业的产品有生命周期一样,客户同样也有生命周期。比如,企业从新设立到经营,再到歇业,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政府的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是不同的。

所以,电子政务系统要考虑其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要按照客户的“生活事件”来动态地组织信息和服务内容,并且按照用户所处的不同时期及时调整服务的内容。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及时维护一个用户信息库,跟踪用户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个性化信息和服务。

3.5 要创新与整合服务提供渠道

无论公众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网站还是面对面的交流,都要能保证得到一致、标准的服务。同一个客户通过不同渠道与政府交互,在政府看来应该是同一条客户记录。这就需要避免“信息孤岛”,实现渠道和服务后台的全面整合,从而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希望每个公民都通过互联网与政府打交道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渠道选择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要制定渠道策略。

3.6 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用户请求而提供的被动服务,另一种是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提供价值。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信息公开规定》就把政府信息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大类。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增值服务,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这也对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7 要消灭信息孤岛。实现系统整合

为了实现“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必须整合政府服务内容,实现政府从职能型组织到流程型组织的过渡。使用户只关注服务种类与提供服务流程,而不必了解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各自职能。

具体就是实现“单点登录”的政府门户,用工作流管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对新建和已经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对各政府部门分别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全面整合。

3.8 要实现类似于商务智能的辅助政策决策功能

基于CRM的电子政务系统也要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分析广大用户的网上行为,获取用户深层次的信息和服务需求,及时把握用户偏好和需求的变化,调整服务的具体内容,从而达到为行政决策服务的目的。

3.9 要采用市场营销的应用推广策略

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公众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其应用效果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广泛使用。因此,电子政务也需要进行市场营销。另外,还可采用网络营销的方法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做宣传推广。如网络广告、电子邮件营销等。在电子政务的规划阶段就要确定应用的宣传推广策略。

3.10 要充分考虑和妥善解决隐私保护问题

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税务 电子政务建设 服务型政府

一、电子政务对税务部门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1.电子政务适应了税务部门提高办事效率,进行科学决策的需求。

税务部门是社会经济信息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要求税务行政更加透明,对建设廉洁、勤政、高效税务部门,提高办事效率,进行科学决策管理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将经济热点、难点以及行业、地区发展重点等各类涉税信息及时、准确地汇集起来,形成决策支持的可靠依据,显得越来越重要。

2.电子政务适应了税务部门面向公众服务的需求。

为适应税务部门从执法管理型向纳税服务型转变,以及在新形势下政务公开的需要,税务部门与纳税人的互动服务必将日益增长,例如简化各类申报、申请的审批程序,网上办税服务厅、涉税信息、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投诉与监督等面向纳税人服务的需求

3.电子政务适应了税务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

政府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经济信息资源,加快税务电子政务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保证税务政务公开、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基础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利用,税务部门在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将电子政务建设与业务整合进程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税收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需求。

4.电子政务适应了税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的需求。

随着政府职能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要求政府部门减少管理层次、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政府与公众(包括企业)的互动,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不断增强。作为政府经济管理的核心部门,税务部门需要交换信息的主要部门就涉及工商、财政、海关、国库、公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很多。

二、税务部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1.改变思想观念,把握税务电子政务的核心。

税务电子政务的核心是“税务”,电子仅仅是手段。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税务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若要保证信息化的一体、高效,前提是要梳理出一体化的业务流程,然后再有计划地逐步将业务流程以信息化的方式加以实现。由于我国税务系统垂直管理的特点,统一规范的税务工作模式是有可能做到的。

2.尊重客观规律,用科学方法论作指导。

税务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税务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内在规律的一些问题。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科学的工程管理架构,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工程风险的可控性。二是推动立法与电子政务建设相配套,为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设计、实践运用、成效评估等方面全面考虑“顾客”的满意程度。四是税务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充分评估业务需求的实现边界和技术的满足能力,保证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变革的有序推进。

3.顺应发展潮流,正视电子政务对税务部门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

当前,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加快税务组织制度变革,关键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要推进税务系统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将业务管理权提升到数据集中层,逐步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使依托于信息优势的决策组织高端化和集中化,使执行组织基层化和分散化。另一方面要重组业务流程。围绕业务行为的增值能力对税务管理组织体系进行再分析,对征管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全面优化税务机构功能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新设计征收、服务、管理、评估、调查、稽查、救济等税务机构,并辅之以纳税户规模、管辖地域范围、征管业务专业化等设计指标,建构一套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适应的税务管理组织体系和业务模式。

4.建立科学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

高效的税务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专业计算机技术人才。税务系统缺乏吸引社会上高级技术人员的软、硬件环境,目前税务系统高层次的税收信息技术人才捉襟见肘。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打破传统的管人、用人模式,要体现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公平、公正,发现能力、利用能力、开发能力,把每个人的能力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科学的氛围,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5.加强部门横向联系,提高数据应用水平。

税务电子政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综合治税环境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发达的信用体系,社会化服务机构健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紧密协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系统的税源监控体系。在发达国家的这一社会化监控体系下,税务管理己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税务部门的工作职能,而是己经外延扩大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三、结语

税务机关借助电子政务全面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管理水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范围和深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极大促进了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志红.谈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绩效的促进作用.《电子政务》[J].2008(1)

[2]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27-02

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必然遭遇一系列棘手的、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新问题、新情况,“信息孤岛”现象正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正确分析、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是电子政务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信息孤岛”的成因

一般来说,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本文所提的信息孤岛更多被赋予政府间不能共享信息,部门信息处于一种割裂状态而没有很好的互联互通这一含义。“信息孤岛”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所有需要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系统之间。以往国内学者偏向于将“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归咎于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的不统一,认为只要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建立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数据库,或者搭建全国性的数据交换平台,“信息孤岛”现象就不存在了,部门信息就能畅通无责,互联共享。实际上这种观点仅仅是解决了“信息孤岛”形式上的问题,而阻碍信息畅通的深层因素需要进一步挖掘。

笔者认为,对“信息孤岛”问题的分析,离不开对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考察。“信息孤岛”问题是传统管制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透明型政府过渡的必然产物。从部门或个人角度出发,信息代表着一种权力或利益,与部门或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一些政府部门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作为筹码,进行信息寻租。同时,信息的分散性、扩充性、流动性等特点也决定了“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因此,“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不能仅仅从交互共享的角度进行考察,必须以系统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这里所说的“系统的视角”不仅仅指技术层面的缺陷和不足,而是综合了组织和技术两个方面的考虑,否则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可能会形成一个个新的“信息漏洞”甚至更大的“信息孤岛”,电子政务也就无法实现了。

二、“信息孤岛”的危害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目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大张旗鼓提倡电子政务、网上办公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是适应市场济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是投入再多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是没有出路的,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不但没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反而使应用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无法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的运营成本,也不利于政府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孤岛”的不利影响和危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吴敬琏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子政务的缺点不是工具不先进,关键是工作方式、组织方式,是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信息孤岛”是体制造成的特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施网络环境下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信息孤岛”的危害在于应用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无法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由此导致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建立在数据信息基础之上的信息化大厦也难以稳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赵小凡副司长认为,我国自1993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从数据集成方面来看,“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的多向采集和重复输入,影响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系统应用方面来看,“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反馈,系统之间不能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业务的顺利执行;从业务集成方面来看,“信息孤岛”无法有效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信息,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局部的信息不能提升为管理知识,决策支持只能是空谈;从产业链协作方面来看,“信息孤岛”使得政府与企业、公众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和协作均无法实现一体化集成。

三、“信息孤岛”的解决策略

自从“信息孤岛”的概念被提出后,就有各种各样针对其某些方面的解决方案。传统的信息孤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接口型解决方案

此方案认为,由于我国各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中采用的技术不同,技术开发缺乏相应的标准,所以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电子政务提供商统一不同系统之间的共享接口,建立一种在不同业务系统里都可以通用的标准软件接口,就可以使得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共享连同。接口型解决方案能够充分利用原有数据,投入低、周期短,但是如果系统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可能存在数据统计标准不一、规范性差、数据无法升级等问题。这种解决方案主要有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信息资源规划系统(IRP)等。

(二)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

此方案充分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经和目标要求,业务非部门导向,使业务功能设置更合理,更切合政府向服务型转变职能的需要。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特点是利用一个软件平台,一个数据库,一套软件,来解决电子政务系统的各种应用,对于原有系统具有颠覆性,完全替换原有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使系统的高度集成和信息共享,但可能造成历史数据无法继承,并且投入成本比较高,实施周期比较长。这种类型的应用系统主要有管控一体化的解决方案――HSMES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GFMIS)等。

四、建立资源共享的监督机制,赏罚并重

信息孤岛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缺乏资源共享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基础就是利益,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者是为了避免自己已获得的利益受到损害。发展电子政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道理也是一样,首先就是要建立政府部门的资源共享监督和奖惩机制,对于政府在电子政务中的资源共享行为予以奖励,违反法律法规的要进行处罚。建立监督机制,不仅可以促使政府主动将掌握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换,而且可以促进政府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电子政府;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一、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的关系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否则谈电子政务都是空谈。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权有关的公开事务,除了包括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事务;第三,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二)政府门户网站的定义。所谓政府门户网站,即是指一级政府在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与业务应用,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就具体功能来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主要是向全社会甚至是世界宣传和展示中国政府形象,让人们能够对中央政府的基本情况有个切实的理解和认识;向公众提供全面、系统、权威、详实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政府文件及其准确的解读和分析等,让社会有法可依;作为中央门户,向人们提供接入所有中央政府机构和省级地方政府的平台和通道;根据特定内容,向公众提供专门的服务。而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是直接面向本地社会公众处理与人们密切相关的那些事务,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搭建虚拟平台。

二、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现状

(一)国外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现状。在国外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国外(电子政务先进的国家)通常都十分重视政府门户的建设,并把它们作为“电子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主要渠道,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务和物力保障门户网站的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如:美国的联邦网站从2000年开始已经改进了多版,每次改版后,信息服务和网站功能都有明显的进步,在栏目设计上,更佳突出服务,并对服务更为细化,并根据当前一些服务重点予以调整。又如:美国的FIRSTGOV,其网站首页最醒目的地方,就提示公众,在网上直接处理业务。可以在这个网站处理几乎公众相关的问题。

(二)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提出“电子政务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以来,电子政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就开始显现,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我国政府网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时间为20世纪 90年代初。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始 陆续推出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内部信息办公网络,并开始在政府机关普及推广计算机的使用。第二阶段:推进阶段,时间为20世纪 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全球“信息高 速公路”潮流的推动下,1993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于1993年底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雏形,1996年我国第一家政府网站开通运行。1999年1月全国40 多个部委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并提出在当年实现 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到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 部门上网。此后,各级政府网站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为 2002年至今。一方面,在国家政策层面 上,2001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中国建设信息化政府要先行”;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明确了政府网站的地位,我国政府网站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后《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文件相继出台,为我国政府网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不断增强,网络问政已成风气,政府管理者通过网络的形式,满足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与参与权,这不仅可以扩大政府的公信力,还能减少对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依赖,政府网站的普及无疑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国政府网站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网站组成的政府网站体系。截止2015年7月,中国各级政府及组织机构网站数量已8.5万多个,其中,各级地方网站8.2万多个,国务院部门3000多个,一个电子化政府的体系日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