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1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052-01
1 基本概念
1.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概念,是指关于监测规范和制度构建的基本范畴。在广义上,进行监测的内容有:地质、人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等等。环保部门又把对环境的监测分为“人监测”和“小监测”。所谓“人监测”,是指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监测,并不局限于环保部门的监测活动:所谓“小监测”,就是主要山环保部门参与的,对具体污染活动和污染源进行的监督活动。这样的划分存在许多问题,并不能为政策的制订提供有力的帮助。
1.2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体系中的信息公开,即可通过依职权公开,也可以依申请进行公开,这样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满足民众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可以使民众对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虽然民众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知相应的环境监测数据,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能使信息得到及时的公开。例如,在民众申请公开监测数据信息时,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的回复,这样即使以后得到了相关信息数据,也因为时过境迁使得这些数据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又例如,在相关部门应当依职权公开相应监测数据信息时,没有公开,拖延公开,或是公开数据不真实,都会使信息公开制度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时,应该同时规定相应的救济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能使民众的监督作用得到最人的发挥。
1.3 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环境管理工作要求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去实施。所以,我们环境监测部门更要做出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代表性、精确性、完整性以及可比性的权威监测数据。环境管理工作如果脱离环境监测去执法,就意味着失去了依据和执法的准绳,也就背离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准则,就不能科学判定被服务单位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很难保证科学的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执法职能中起着技术监督与保障工作,主要是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标准方法与技术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测定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可靠、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做好服务工作。
2 生态环境监测的对策
2.1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库
计算机、3S技术与地面监测完美结合,可用于全面审视生态质量,为生态环境监测信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支撑。网络设计日趋一体化,可以构建生态监测信息库、全面统筹文字等相关数据,切实执行产业化管理,全面了解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各因素,实现对生态环境发展的监测和评价。
2.2 完善国家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
全球对生态环境监测都十分重视,中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把握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点,另一方面必须要生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结合现实情况,通过对新型技术的深入应用,将遥感、航照、监控等所有可利用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多维角度使生态监测智能化,构成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与常规生态监测网组成一个整体,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
2.3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监测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对中国而言是一项较新型的工作,很多新型技术和方法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传统的生态监测中,倾向于污染、灾害等方面的定性描述,无法实现具体化的描述。对于生态深入的发展方向、特性和造成破坏的各项相关因素的监测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执行动态监测分析,并且凭借3S技术对不同时间、多方位角度测得的数据予以深度分析,筹划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模型,从而实现定量描述、定量分析。完善比较成熟的监测方法和一些已经通过检验的仪器,日益形成系统监测能力。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1.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让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第一,应该建立明确管理制度,让各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并设立相应的能够量化的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采用多手段全方位的考核模式,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可靠性。第二,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健全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要做到合理分工,按照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分配合适的工作岗位:要做到分工明确,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避免工作任务出现重复交叉以及管理黑洞的现象: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尽力完成工作,确保工作的积极性。第三,要建立适应快速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制度和评价模式要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要建立起全程需的检测质量管理理念,把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延仲至等个监测站。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才能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检测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意识。加强监测队伍的专业素质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共组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要确保人才一的培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组织学习、培训、进修等多种加强监测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机制:其次要从源头入手,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定匹配的人才培养计划,如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等等,能源源不断的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输送人才第三,要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加强其思想教育工作,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工作。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张,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把全新的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系统,一以此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进行新的研究和探讨,研发新设备并加以合理运用,来全方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
4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态保护和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撑,也是生态保护和生态管理的基础,经过努力,生态环境监测将会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认识和掌握。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 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 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
2.3 3S技术
3 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主要包括GPS、GIS、RS。如今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已经广泛的应用3S技术。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因此将其和遥感技术进行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对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检测,掌握监测物体的具体情况,并做好信息的整理工作。在进行环境监测的时候需要充分的适应遥感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生态检测的效率,合理的控制人力消耗。
3 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 )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
2 )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
3 )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 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
1 )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
2 )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
3 )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4 )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
5 )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7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
8 )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 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兰春.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41.
[2]岳海萍.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53.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发展
引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环境的问题,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经济建设发展的水平,要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我国的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出现了垃圾围城、围村的现象,使居住环境的质量降低,同时不合理的污染排放也导致土壤、水源、空气等质量下降,需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提升环境保护的力度。
1.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指的是根据影响环境质量的多方面标准,辅助生态环境部门和机构全面了解环境的状况,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依据。环境监测是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环境监测工作要采集环境质量的情况,分析环境变化的趋势,为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提供必备的数据支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测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因为环境监测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工业、农业、畜牧业、服务业等产业,环境监测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包含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生物环境污染具备一定的空间排布规律和浓度信息,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实时掌握环境污染的数据,继而了解环境污染的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整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污染预测、土壤调查、环境容量等多方面的突破,促进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环境监测工作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环境监测的广度较低,大多是对水、气、渣、声等进行监测,但是对生物资源、热污染、放射性、电磁辐射等危害物质的监测拓展还远远不足。
2.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2.1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环境要素进行稳定的、可持续性的监测,比如可以监测土壤、大气、水资源环境等要素,在环境内出现了污染的要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同时环境监测还可以对还未发生环境污染的要素进行预防,在环境监测的范围内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各种污染问题进行治理、维护和预防,可以将环境污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继而提升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加快构建和谐、良好的、人类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2.2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使森林、湿地、山地地形等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打破了。与此同时,对环境产生污染的还有工业生产、经济活动等,这些经济活动或多或少会对生态环境构成污染,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则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不利的影响。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约束人们的经济活动行为,减少环境污染行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继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2.3有效控制区域内的环境污染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环境污染超标等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下发环境整改的通知书,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加强对区域内污染排放的控制。在处罚污染物排放行为时通过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合理选择环境监测的方案,从而计算出某一区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处罚。如果环境纠纷案件产生并且难以对污染的责任人进行判断时,要先确定环境污染的具体情況,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配合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好相关责任人。
2.4通过环境监测,掌握污染物的发展动向
环境监测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具体状况,实时掌握环境污染物的流向与排放量。比如在污染发生时,河流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河水出现枯化或者富营养化的现象,继而影响水质、危害水中的微生物。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则能够对污染物的源头、危害区域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快速地找到污染源以及相关的企业,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技术掌握污染物发展的动态方向,有效治理被污染的区域,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治理的盲目性,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的效率。
3.优化环境监测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严惩违反法律的不法分子,使企业的生产活动能够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规定,维护环境监管的法律与制度规定。合理选择环境监测的方式,加强对各个区域环境质量的监测管理,有利于提升环境管理的效率,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合理管控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执法不严格的问题,要提高对环境保护机构等部门的监督管理,健全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处罚和处理不良的工作作风,增强环境监测的实效性。
3.2创新环境监测技术
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应提高动态监测技术的创新,使相关部门可以实时了解环境监测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环境预警的能力,在污染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环境监测预警技术了解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应对方案;自动化的监控技术能够实现现场环境的实时把控,一旦出现污染问题则会制定相应的环境预警方案,以快速地响应和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3.3加快构建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涵盖了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监测的要素涵盖了噪声、土壤、固体废弃物、地下水、地表水、空气等,环境管理监测网络、监测信息网络也是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的管理分支。建立国家级的环境监测网络,可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化、精确化与全面化,通过构建科学的环境监测网络,可以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状况,从而及时发现环境问题,提升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
3.4创新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为了可以从本质上保护区域的环境质量,应注意创建科学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彻底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要注意从地区的实际情况着手,构建完善的环境监督预警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环境监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避免数据信息错误等问题出现。在环境监测方面要确保责任到人,制定科学的环境监测方案,结合对环境破坏力的大小,对危险信号源作出重要的指示,从而快速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结语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环境监测事业也开始步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时展的背景下,环境监测不仅仅限制在工业污染的监测领域,还开始朝着更加宽泛的方向发展。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是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生物、生态等,在鉴定污染物质时要分析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测量环境生态中的污染物质,并加强对相关数据的监测。
参考文献
[1]钱俊旺.探讨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J].环境与发展.2020,(1).55.
[2]胡必超,陈志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J].节能.2019,(4).55.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4
按照局《实施方案》的安排要求,我就如何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理顺机制体制,履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工作职能为题,于10月25日、11月1日到7日分别与__保护局,dd市、dd县、dd县林业局的有关领导进行座谈、并向其它兄弟单位函信征求意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本质,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标志。就本质和含义而言,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文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文明。
2、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根据各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情况,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首要地位。地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为0.5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2.6%。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巨大空间,其地上部分林冠可高达数十米至上百米;地下部分根系可深入土壤数米至数十米。无论从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面积,或是地理分布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都远远超过农田和草原,在自然界中有不可缺少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生物总量和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总生物量约为1.8万亿吨,其中森林生物总量达1.6万亿吨,约占陆地生物总量的90%,陆地表面约1/3被森林覆盖,其每公顷生物总重量干重达100—400吨,约为农田或草原的20~100倍,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产者,为人类和多种生物提供了最多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和栖息环境,对人类和各种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__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严峻性
__是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严酷、气候恶劣,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森林资源十分珍贵。主要表现为荒漠化威胁有增无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坏有禁不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当前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总体来说,我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荒漠化沙化形势逼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区。1994年第一次沙化普查,__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0.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1999年__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7.8万km2,沙化土地面积为11.1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2万km2,年均增长0.35%,20__年监测__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9.4万km2, 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1.6万km2, 年均增长1.7%,沙化土地面积为12.0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9万km2,年均增长1.6%,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二是森林质量不高,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全省林地面积虽然由802万公顷增长到981万公顷,净增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9.9%增加到13.4%,净增3.5个百分点,但增加森林面积以次生林、灌木林地为主,林分质量不高。且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御山10个林区,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 70%。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四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水源涵养功能退化,调洪蓄水功能下降,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掌握、正确认识__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工作现状
(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全省林业监测资质的单位70多家,甲级单位2家,乙级21家,丙级27家、丁级20家,专业技术人员1051多人,资质级别不同,要求标准不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高。除甲级单位外,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多数单位难以独立完成监测任务。
(二)、林业工程项目管理分散,科学指导林业建设不够,生态监测监督工作滞后。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是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自然、人文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全省依法对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的单位,要切实履行法律的职能,积极有效监测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在履行工作职能过程中,因职能不明确,存在项目管理分散问题。一是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存在部分作业设计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二是全省部分林业建设工程任务的下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的监理、完成任务的检查验收和检查验收,没有形成明确有效的互相监督的机制,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质量。三是重点公益林数据库、图形库的数据管理与更新,责权利不明晰,没有发挥出数据库的作用,影响科学发展。四是森林资源、荒漠化等监测技术成果、数据在使用、和报送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前,程序不够完善,数据口径不统一。处室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加之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监测职能没有落实到实处,影响我省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质量,影响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影响我
局为政府提供决策和服务的水平。
(三)、省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呈现出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国土等部门都涉及,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互不勾通,监测标准不一,数据不能共享,是单一的业务性专项监测,造成监测数据单一,保存分散,没有形成技术优势,造成数据精度低,缺乏科学性、严密性和连续性。
(四)、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经费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础建设差。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加之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资金扶持投入不足,影响我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四、为服务我省林业科学发展,全面履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职能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非法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制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保护条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要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监督管理,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切实负起生态环境监管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我省的开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严格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环境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认真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首先是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管保护工作。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__省综合生态管理系统信息中心设在我局,利用以gis为平台建立的全省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数据库信息的有利条件,做好国家地方纵向互动,与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13个部门横向联通,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做好生态恶化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剧的趋势;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保证生态用水,严禁对现有草场、植被的破坏;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是要细化处室和厅直各单位的职能,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并借鉴兄弟省区(如宁夏、河北、江西等)的经验,由监测监督单位组织依法负责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审核、工程监理和年度计划任务核查,对审核、监理、核查结果经计财、工程管理部门和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会签后,向省厅提交工程建设验收报告,作为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和调整建设任务的依据。
(三)、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同时,以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为依托,结合森林资源监测和荒漠化监测网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体系。 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确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5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74-0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1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2 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1.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1.4 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2.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
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2.4 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4.1 提高认识。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2.4.2 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6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62-1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继而提出预防或者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且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有效监测,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是指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有监测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值监测,在环境本底值不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项目建成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而言之,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是通过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获得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执行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是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
2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内容基本可分为两个部分: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监测和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2.1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项目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过程应遵循经济实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原则。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当监测方案在实际执行中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沟通联系。监测采样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2.2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竣工验收过程中监测与调查主要为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章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干扰限制,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得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亦或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再者,由于时间紧迫、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为了赶进度,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简化或省略,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参考:
一是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审查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时,让环境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评审监测方案和内容的制定。强化环境监测技术监督职能,强化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建立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程序和经费使用等相关制度,形成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等现象。根据环境监测方案,科学安排时间,全面统筹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监测机构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监测数据依法公开。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对科学评价、预测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提出环境保护方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