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1

(一)主体性原则

拓展式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均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主体性是其根本性原则。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实现对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充分调动,使其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获得提升。

(二)开放性原则

鉴于拓展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基本属性,拓展阅读教学必须构成良好的开放性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富有活力,充满激情。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在课本教材阅读外,适当地补充其他阅读物,实现内容的向外开放;注重教学手段的开放,通过多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教学设计的开放,确保教学过程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及学生与群体间的有效沟通。注重教学氛围的开放,教师应通过演说、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激发,进而促进拓展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1]。

(三)全面性原则

阅读的拓展教学必须针对所有学生,确保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对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有效保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对个别学生的不足,则应及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补充,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相互比较与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升,实现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确保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完善传承。

二、促进拓展阅读水平提升的措施

(一)控制拓展阅读数量,保证拓展阅读质量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拓展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拓展无度现象。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时不考虑学生实际,进行大量相关链接,使得学生由于自身课余时间的有限而多泛泛了解,对相关拓展内容的深层缺乏必要理解,难以实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促进阅读水平提升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材料的延伸上应紧紧抓住阅读的根本目的,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适量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同时确定合适的阅读材料后,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符合学生学习口味,从而有效降低阅读难度,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二)明确拓展阅读目的,避免功利思想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课本教材阅读量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实现其阅读视野的有效拓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修养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或为提高学生文学感悟;或为拓宽阅读视野;或为了解背景,促进课本学习;或为增强语言训练……只有进行精准的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促进拓展阅读的高效开展。此外,鉴于我国应试升学教育制度,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拓展阅读单纯为升学而学,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标准化、单一化,这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极力避免功利思想的作祟,以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为前提,开展拓展阅读教学[2]。

(三)提高学生兴趣,助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拓展性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水准的提升意义非凡,但目前多数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应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相应的认识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拓展阅读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参与其中,将拓展阅读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阅读,阅读内容则应尽量丰富多样,避免为考试而阅读的现象出现。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2

1.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和实效性的内涵

情境创设的艺术性,是指通过老师们运用丰富、美感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以及利用其它凭借来给学生营造美的感觉,美的情感陶冶以及思想意境。而情感创设的实效性是指老师们在营造情境时,能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里的知识,达到应有的教学成效。

2.达到教学目标与提高学生兴趣的统一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与假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多媒体、朗读以及表演讨论等活动带动学生进入到课文所要传达的意境之中,这是情境创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文章主旨、思想等教学目标穿去。

3.陶冶学生情操与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

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体会中文的博大精深。而实效性可以将具体的知识点、文字语言艺术以及文章情感等融入到情境创设过程中。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结合避免了情境创设的空泛、乏味以及知识培养的缺乏。

二、提升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方法

1.围绕文章主旨进行情境创设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只有围绕文章主旨进行的情境创设才会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意境、文章的美感以及思想。这样不单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同时也传授学生以知识,完成了教育目标。例如,在课文《望庐山瀑布》中,老师们根据文章的主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代大诗人的广阔胸襟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学生们通过老师优美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唯美的语言来感受文章所要营造的情境。

2.根据文章题材不同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

如果所有的题材都采用相同模式的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对上课产生厌烦,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例如寓言童话类,记叙类以及古诗类题材的文章,应该选用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情境创设。比如,寓言童话类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之前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通过表演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寓言童话主旨的理解,而像记叙类文章,老师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身边的人或事,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章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3.定期对老师开展专业培训

老师们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定期开展情境创设相关内容的专业培训非常有必要。老师们掌握情境创设的专业知识后,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也提高了情境创设的质量,有利于老师们抓住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结合。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3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树立自学的信心 [ ]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4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实质上就是将两件及两件以上相似的文章、片段、句子等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然后了解其中的相同与差异之处,这样可以有效地识别作品,帮助小学生辨别相似文章的意思,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形式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形式多样,有字词比较阅读、句子比较阅读、段落比较阅读、部分比较阅读和整篇文章比较阅读。另外,还有修辞手法比较阅读、情感比较阅读、关联词比较阅读、文章结构比较阅读等。提高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开展比较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让小学生学会阅读。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开展比较阅读已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三、开展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步骤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及文章创作、字词理解和掌握都是在语文阅读中完成的。随着学情的变化和新课改的实施,以往传统的常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会使阅读效果更佳。《我们爱你啊,中国》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相近的,都涉及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正好情感是一喜一悲。对于祖国而言,每一位公民对之都十分热爱,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都会有建设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两篇文章可以说都是作者情感的共鸣之作,都是对祖国母亲的真情流露之作。情感表达相似,所揭示的主题也相似。在阅读教学中,我就有效地将这两篇文章联系起来,运用“在读中比较,在想中比较,在议中比较,在写中比较”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比较阅读,效果非常好。

(一)在读中比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这两篇文章写作情感丰富,文章都比较流畅,通俗易懂,首先要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精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读《我们爱你啊,中国》,感受到诗歌的句式特点,在读中仿佛看到了灿烂的太阳,看到了繁星闪烁的夜空,看到了银装素裹的北国和春色盎然的南疆;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抓住“悲愤欲绝”“彻夜”“弥留之际”等词的品读体会肖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心系祖国,在读中感受到肖邦整整18个年头中那浓得化不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想中比较,体会浓浓的爱国情

1《.我们爱你啊,中国》: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中国!这一小节从地理位置显著的特征入手,描写祖国的雄伟,是仅仅简单地介绍祖国的地理位置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了自己的祖国,肖邦可能会怎样奔波?联系弥留之际肖邦对姐姐说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体会一下肖邦让姐姐带回祖国的仅仅是他的那颗心脏吗?还有什么?生:(思考,回答问题)师: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带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是问作者文字所表达的潜在的意思是不是文章所要体现的思想和情感,然后让学生寻找文字背后的真正寓意是什么?这样一比较,加上深入的体会,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两篇文章的思想主线不是浅显的外表,而是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眷恋之情、赤子之情、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三)在议中比较,激发爱国行动师:从《我们爱你啊,中国》中,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强大,作为中华儿女来说,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种荣誉感。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日夜思念,忘我工作,感受到他的海外拳拳“赤子之情”;肖邦异国他乡,与世长辞,感受到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两篇课文都是一种爱国情感的深情流露。作为一个中国人,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国家落后受欺还是强大受尊,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你还知道哪些爱国的故事?热爱祖国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想一想你会做些什么呢?生:各自回答……(整合)

(四)在写中比较,抒发内心情感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自己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各种物产、先贤、名人、美丽的风景,你还了解祖国哪些值得歌颂的风景?模仿《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结构,以赞美家乡为主题,写一首诗,试试看。如:我们爱你———(九寨沟风景)的______,(黄果树瀑布)的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_。了解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并写成文章,要求情感丰富,主线明确。比较阅读是有效阅读教学的方式之一,是在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进行的,而且比较阅读中选用的文本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它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关联的文本,走进文本的深处,更重要的是,比较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5

1抓好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光是学生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态度,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学得有效,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阅读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1.1精挑细选,培养学生兴趣。 当你接到一个新班级时,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当老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无所事事;当老师提问时,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集体朗读时,声音很小,没有气氛,也毫无感情。你的教学方法可能与其它老师有所差异,而学生又养成了等老师“送食入口”的习惯,你除了叹息,还会做什么呢?针对这种情况,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询问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需求,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了,才能把语文学好。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精选与课文有关的短小故事、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课中穿插学生讲演自己喜爱的故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要适当控制学生自主活动的范围。教师要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1.2计划指导,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采用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提高,也影响学生的成长。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拟定阅读教学计划和训练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精讲向学生传授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并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1.2.1还原朗读的真实价值。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我们要不管是课前预习,或是课中学习,都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内容,了解人物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的过程中,还原人物的心声,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穷人》一文中,在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就好像自己是文中人物一样,有情感的起伏变化。这样,对于理解文中内容和人物形象都有极大的好处。

1.2.2细细品读比较。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在语文教学中,比较范围很广泛,可以比较字形,比较句式,可以比较语序,甚至比较标点符号……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学生对形近字区别不开。比如“辨、辩、辫、瓣”,这四个字用于组词时,大部分学生都容易把前三个字弄混淆。在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字的用法。“争辩”与两人对话有关,“辫子”是把头发分股编成的条状物,而“辨析”是分析、区别的意思,“花瓣”与瓜果有关。经过分析、指导,学生就能很好的区分。在《穷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让学生讨论,用“挺、度、顶”等词语来换“熬”好不好?学生通过比较,知道用“挺、度、顶”来换不好,因为“熬”是极度忍受的时间很长,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通过细细品读比较,一个善良而坚强的渔夫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1.2.3通过想象,体验课堂。 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也是必备的品质。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让学生在更多样的课堂活动中收获惊喜与快乐,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比如在古诗教学中,短短的几句诗,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只有通过想象,重现诗的画面,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它的意思是又要送别远行的人启程,那茂密的野草也似乎都饱含着别情。首先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进行情景想象,然后让学生提问:王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第几次送他?作者是否举杯为朋友送行?作者这时会说什么话?神情、内心又是怎样的?教师再把学生的假设归纳,学生就会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离愁难消之情。

1.3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这里的评价指教学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阅读学习效率。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语文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的时间,然后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盲目的阅读,走入阅读的误区。

2.1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书。 书是人类知识财富的宝库,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它供人们利用、探求、吸取。但是,读书又须选择,开卷未必有益,学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供学生选择(如:名家的名言,经典小说,唐诗宋词等)。此外还可以教学生通过自己看前言、看目录、翻后记和抽样阅读的方法来选择书,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

2.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作圈点,作评注,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哪方面有所触动,或联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等等,引导学生用几句话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优美词句,积累一些知识,供以后学习之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6

1.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在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中。但是事实上,进入高年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部分情况是,极个别学生很活跃,部分学生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很多老师反映:高年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沉闷,很难让学生全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外,学生思维欠深入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每到体悟、体会环节,很多学生都在等待他人汇报。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