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社区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社区的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60-03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载体,对于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建设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生活的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容,其推行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上,忽视了对社区养老环境的营造。本文就是基于实地调查,用城乡差异的视角分析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现状。
1概念界定
社区养老社会环境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是一个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的事业。从微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需要社区、机构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它们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的良好的养老环境才称得上积极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本文在对社区养老社会环境进行操作化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的现状进行测量:
11组织机构
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社区内部管理社区老龄事务的工作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组织,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核心,一切服务的实施,都需要它们去领导实行。
12制度政策
政策主要指社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老龄工作的情况,以及本社区为开展老年工作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灵魂,一切服务都是以它们为指导原则展开的。
13人员关系
这里是指与社区养老有关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从事老年工作的专业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内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关系等。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关键,只有各种人员关系和谐,才能够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14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为宣传老龄工作而营造的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二是社区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环境。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升华,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够真正保障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15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既指为增加老年人交往、娱乐而提供的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也包括为增加老年人互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开展的各项为老活动。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载体,没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一切社区养老服务都无从进行。
2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
为了明晰城乡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仍需从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五个方面加以描述:
21在组织机构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覆盖率上仍有城乡差异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有管理老年人相关事务的机构”的有265人,Mean=03212。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7人,Mean=02065。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
22在制度政策上,养老政策因种类不同既有城乡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以“孤寡老人的照顾政策”和“最低保障政策”作为“制度政策”的测量指标。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无儿无女的老人是有国家或集体负责养老”的有277人,Mean=03358。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252人,Mean=04098。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4(
然而,在城市社区调查老年中认为“村居里生活困难的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6人,Mean=06739。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中相应有390人,Mean=06341。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117(>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城乡社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差异。
虽然,城乡社区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时都重视制度的建设,注重落实和制定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低保”政策落实就较好,没有城乡差异。然而目前的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量”上来说,在回答“孤寡老人是否有集体供养”时,城乡老年人回答“不是”的人数近两倍于回答“是”的人数,因此必须提高为老政策的落实程度。此外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质”的飞跃,虽然城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然而在保障水平上还有高低之分,城市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社区也近两倍。
23在人员关系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但对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对所调查城乡社区老年人认为的“村(居)领导比较关心老年人”“村(居)成员比较关心老年人”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315(>α值005),不显著;Sig(2-tailed)=0351(>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村居成员关心老年人这一问题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然而,对比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社区领导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280%,认为社区成员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412%,可见社区领导的关心度相对于社区其他成员对老年人的关心度,老年人更加满意于社区成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者,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反思。
24在文化氛围上城乡社区有差异,类型单一
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重视尊老敬老宣传,注意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的有217人,Mean=02630。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6人,Mean=02049。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9(
虽然社区正大力加强为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且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比较重视助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但还可以看出,城市社区的助老内容虽然广阔,但还不足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大部分社区只考虑到了困难老年人的生活,而没有全面考虑其他老年人的生活,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化服务内容。农村社区跟城市社区相比,服务内容首先必须扩大,在扩大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深化内容、提高质量。
25在活动空间上问题较为严重,现有空间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中,活动空间的建设是载体,是其建设情况的直接反映。然而城乡社区在老年人活动空间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现有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运动设施以及活动内容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团体”、“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村(居)里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设备”,对城乡社区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都是:Sig(2-tailed)=0000(
3总结与反思
31社区养老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责任明确,那社区到底怎么养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居家养老。从养老类型的划分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1]划分养老类型有三个维度,除了“养老地点”和“养老服务供给”之外,还有就是“养老资金的来源”,直白地说,如果养老资金足够充裕,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养老问题许多都会迎刃而解。养老资金不充裕,政府埋单力度不够,社区如何提供养老服务?
一靠社区志愿者?中国不仅缺乏长期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更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依靠工青妇和大学生组成的临时群体身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性、形式性甚至功利性都说明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性养老服务是靠不住的。二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有地区要求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且提出一些软硬件的要求。事实上,要求每个社区单独建立一个机构,已经成为多数社区无法承受之重。它们所提供的硬件多数只能应付检查,所提供的软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数量与质量的落后使多数老年人无法从中获益。三靠抚养协议?相关法律对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已经对于子女的赡养义务有了明确规定,为什么还需要并不具有严格法律效应的抚养协议,法律靠不住,协议就更不可靠了。
调查显示出的全面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质上是徒有其表,实质低效的居家养老。村居层面仅仅满足于应付上级的检查与考核。实际情况是,这些考核指标反映出的也就停留在“有”的层面。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是低质量的,是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广泛需求的。
32社区养老中的政府与市场
虽然市场性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被提供服务者个人或其家庭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此市场必然广阔。但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却属于政府基本责任范畴,政府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直接购买服务来履行责任。但当前政府在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表现是值得反思的。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确立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拨付,社区服务组织培育、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虽然国家相关部委的各方面支持政策及资金已经出台并一定程度上落实,但是可以发现,现实中因为资金缺乏所导致的低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的大量为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后,不得不说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表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够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3社区养老的城乡差异如何缩小
城乡因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不同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在养老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巨大差异却应该被消除。当然,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思想观念等的差异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需要考虑。现行的按照城市的标准在农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不合适,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农村老人需要的应该更多的是福利性的养老服务而非市场性的养老服务。因此,城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硬件标准可以不同,但是在制度保障、服务安排等软件支持方面,城乡应该消除差别。对于农村社区养老,应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集居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一点上反倒不应该城乡一体,农村地区应依托乡镇敬老院服务平台,开展为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农村地区最应该进行的是为老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才是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1-59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42-48
[3]钱雪飞论建设社区积极的养老社会环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29-31
[4]宋君,张国平对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20(3):12-16
城乡社区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
一、什么是城乡结合部
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结合部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乡结合部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市民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条件,满足各方面功能要求。利用创新模式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大量涌现,从而出现了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乡村包围城市住区,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多种复杂情况。这部分新农村社区具有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开放性。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城乡结合部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日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二)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城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三)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四)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三、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重视的问题
(一)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在落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适当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仍得以保持。
(二)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与城市毗邻,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
(三)保留特色。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大多各具特色,构成了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以往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不少的建设性破坏,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社区景观。
(四)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渐进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宜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心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滚动式发展。
(六)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必然是综合性的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有利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去,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城乡社区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城镇 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1 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1.1 城镇化相关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镇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产物,是在农业生产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而商品交换扩大形成固定交易市场并与防御性城堡融为一体逐步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城镇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而城镇的产生使城乡分工越来越明显。正如马克思所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①
城镇化一词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塞罗达提出的,1867年他在《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d概念。20世纪70年代,由urbanization转译的中文术语“城镇化”开始在中国流行,形成了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学科的热门话题。不同学科从不同侧面对城镇化进行了不同解释。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②
城镇化质量涉及到对城镇化的深层认识和对其本质的探讨,在国际学术界和管理界尚属一个前沿的课题。朱洪祥认为城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质量应包括四个基本的内涵:推进城镇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因子”,认识城镇化系统差异的“公平因子”,度量城镇化水平的“质量因子”和城镇化发展的 “集约因子”。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魏后凯等学者在《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提出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的领域质量的集合。从本质内涵上讲,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化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荐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从构成要素来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
1.2 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需要。十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其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一方面,十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第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
2 临沂市兰山区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现状
2.1 制定了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政策,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方向
“根据临沂市城区“以河为轴、北扩东进、一河六片、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按照“提升中心城区,优化布局重点镇,重点谋划大社区”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兰山区城镇发展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有机结合、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8%以上。”
本次调研了义堂镇小城镇建设的情况。义堂镇地处临沂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总面积101.5平方公里,辖68个行政村。总人口28.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3.5万人。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义堂镇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依托改革试点平台,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加快了城镇化和提高了城镇化质量。
2.2 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统筹了城乡一体发展
兰山区围绕打造“大美临沂”标志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借助“两型社会”试点城乡一体化实验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试点两大平台,深入实施依城兴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配套设施一体化、居住模式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城镇化水平已由“十五”末的67.3%提高到73.13%(不含新划三镇)。截至目前,全区10个镇(街道)已全部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控制区,其中6个镇全部完成小城镇规划,规划大社区、中心村62个。农村主次干道和镇驻地主次干道硬化率均达到100%,全区道路通车总里程达1000公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7%,自来水入村率达92%。全区日用品便民店、农资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0%。
2.3 实施了两大战略,做到了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带动”和“城镇化主导”战略,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以水为魂,统筹发展,北部新城拔地而起,老城面貌发生巨变,成为全省和革命老区城镇建设的一张名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省土地执法模范县(区),被列入“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试点县(市);坚持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区建设,一手抓东部提升、一手抓西城突破,加快城中村、城郊村和镇驻地村改造,以连片改造带来大变化,促进大提升,进一步彰显“商之都、水之城、文之邦”的城市特色。
2.4 坚持了以民生为基点,保障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兰山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上学、就医、保障等问题,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推进城区基础教育建设三年连建工作,完成老城区和北城新区30所学校改建、扩建和新建,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今年全区所有镇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销售实行零差价,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贴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并相应提高报销比例,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目前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85%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4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2.5 保障了进城农民生活,提升了城镇化精神内蕴
兰山区多措并举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素质能力,提升了城镇化的精神内蕴。一是秉承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把强化中小企业培育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拓宽农民工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紧抓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全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吸纳新增劳动力,农民工就业数量倍增。二是把推进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政策要求,积极开展进城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三是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本着“以人为本,同享教育”的理念,按“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全部安排到相应公办中小学就读,并建立固定学籍,与城区市民子女享有同等权利。
3 临沂市兰山区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难点
3.1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对待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影响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最大体制障碍。虽然经过近年的户籍改革,我区已改称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为统一的居民户口,但基于居住地域形成的传统城乡壁垒依然存在,城乡资源配置依然存在不平等,农民与城镇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事实上的不平等,原则上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应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雇主不愿意为农民工投保,加上农民参保意识低的缘故,致使他们在城镇中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根本无法得到保障,由于缺少平等性的福利待遇,使他们缺少对城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和感,同时加剧了他们生活的困难度,阻碍了农民进城意愿。
3.2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对待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的相对差距,提升农民的市民化水平
进城农民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被征用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二是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三是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容纳能力已达极度饱和状态,“大班额”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招生压力巨大。
3.3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城镇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镇化质量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与城镇化数量相对的反映城镇化优势程度的一个综合概念,是特指城镇化个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兰山区各乡镇尤其是义堂镇的小城镇建设数量、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增长型的城镇化到质量提升型的城镇化的转变,也就是如何提高城镇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兰山区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3.4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利用资源和能源的集约化程度以及在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兰山区义堂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立足人的城镇化,建设宜居生态之城。如加快社区环建。将68个村统一规划为13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居民楼1467栋,现已建成459栋232万平方米。上半年新建、续建居民楼127栋63.5万平方米。加快基础配套。以新型农村社区“四上、五化”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水、电、暖、气等设施配套建设。同时,按照“东融西进、南接北连”的思路,规划建设“九纵六横”15条道路,与东部的商城、大学城,南部的工业园、高新区,西部的费县探沂工业园深度对接。加快拆迁改造。围绕重点项目落地、社区环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实践“三旧改造”,以拆促整,盘活存量,已累计完成拆迁面积162万平方米,腾空土地1160亩。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利用资源和能源的集约化程度以及在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仍是兰山区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4 临沂市兰山区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对策
4.1 推进社会改革,消除体制障碍
4.1.1 推进户籍改革
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就必须消除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各种待遇差别(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等),实现城乡一体化。
4.1.2 推进城乡统筹
当前,我区正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就是为了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区的“十二五”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作了描绘:“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村体系;创新城乡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美的城乡环境,发展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统筹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
4.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4.2.1 大力发展小城镇
按照加快小城镇中心区建设的意见,各镇驻地要与城区全面对接,全面融入城市,突出加快居住区建设,聚集人口,膨胀规模,加强对大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完成镇驻地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主要街道、重点地段和大社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道路、园林、环卫、污水管网等专项规划,加强主干道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对两侧各500米的建设活动严格控制,进一步加强城镇空间设计,彰显特色。加快住宅建设,建设大社区,以多层居民楼为主,适量建设小高层,每个镇建成1个不少于1万人的大社区。加快商业设施配套建设,各镇要分别建设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超市一处。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8平方米以上,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
4.2.2 扎实推进城乡住房建设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住房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城乡一体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以建立城区为轴心、镇区为节点、大社区为终端的三级城镇建设新格局,主要任务是开发新区、改造旧区,围绕住房建设,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加快治理、美化环境,积极打造宜居城市标志区。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要加快27个大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要重点推进李官土地增减挂项目区、半程土地增减挂项目区、汪沟土地增减挂项目区、义堂屠苏岛片区、枣沟头芦河社区、白沙埠沂河滨河片区拆迁建设,启动和推进朱潘、北坊、艾崮、玫瑰湖、丰源、团埠屯等26个大社区建设,全面推动全区住房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4.2.3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落实“大外环、大绿化、大治污”措施,带动城镇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同时,要精心组织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塑造亮点工程、精品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突出道路建设。主干道以打通梗阻为重点,突出外环路构建,北部以北外环、白陶路、高速公路连接线为界形成三环路,重点拓宽改造白陶路;西部以西外环、工业二路、葛九路为界形成三环路,重点贯通西外环北段,打通工业二路北段。城区以打通断头路为主,突出宏大路、开阳路等6条道路打通硬化,整治提升66条城市道路。镇驻地打通硬化一条主次干道、整治提升一条主要道路,镇驻地和大社区要按照规划,结合开发改造,完善道路系统。
突出绿化建设。加快绿化建设及改造提升,突出镇驻地、主干道道路绿化,补齐补全行道树,增加时令性花卉,完成西外环北段、北外环西段绿化和沂河右岸绿化提升,增强河流、湖泊、山体绿化,建设游园、街头绿地,创建花园式单位及花园式小区,带动村、社区绿化建设,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突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清洁城市。
4.3 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
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多的关注,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4.4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进城农民基本生活
由于进城农民是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的结构因素,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他们相当一部分人们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应有针对性的为他们构建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进城落户的农民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与市民同等待遇;二是制定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转接办法,使城乡社会保险可以顺畅转移、有效连接。
4.5 加大教育投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区
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每年需增加财政性公用经费拨款最低为500万元。另外,按国家规定编制,需增加教师近1800人,教师年工资总额约4300万元。增加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改建和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的需求。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在办学经费上给予补助。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
②《中国城镇化建设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③朱洪祥:《城市发展研究》第14卷,2007年第5期,第37-38页.
参考文献:
[1]连平.新型城镇化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03).
[2]苏会灵.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23).
[3]范力勇,赵美夫,吴明.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土地供应有关问题的探讨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1(16).
[4]巴图.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06).
城乡社区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开封 城乡划分 工作重点 研究
作为“郑汴一体化”、“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相应出台,中部崛起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作为其中的重要核心之一的开封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机遇面前迎势而上,实现自身发展在国家战略中高度契合、协调一致,并充分发挥副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开封地区的城乡划分工作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人通过对近年来开封市区划的变化进行了一些局部粗略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浅薄之见。
(一)城乡划分的难点
(1)城乡界线模糊,归属方向不明确。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县级城乡统筹方略的实施,城镇建设迅速扩大,居民生活日渐提高,大批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建设,使得城域逐渐扩大,各县政府驻地镇的建设已经延展到几个相邻的镇域上,变成了中心区和包括若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开始和乡村消失的明显的标志点。自加快实施“郑汴一体化”战略以来,开封市城区划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属的5个区不仅名称上有所改变,区所辖范围均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区域交叉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新城区及城乡结合部成立了一些社区,这些社区只对非农业人口进行管理,而这些社区与附近的城中村在行政区域上相互交叉,给日常统计及普查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因区划工作的不彻底,市内各区之间、个别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行政区域也存在着交叉现象,它们在社区(村)管理以及户籍管理等方面不能实行统一管理。如开封新区跨村(居)建设;新区的赵屯村与鼓楼区的五一办事处的行政区域就相互交叉;个别社区的日常事务由所在区负责,而对户籍等方面的管理则由另外区具体负责等等。
(2)地域连接交叉,纳入范围不清晰。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城乡划分的标准,划分的主要依据的是实际建设的连接情况,村内公共设施与镇政府驻地连接且没有农业用地的为全部连接、有部分农业用地的为部分连接,有农业用地和其它非建设用地隔开的不作为连接。但在实际划分工作中,县、建制镇政府驻地公共设施建设已超出驻地镇或街道办范围,占用了相邻镇或街道办的部分村级地域,而这些村域仅一部分被征用,一部分仍被用于农业耕种,如果我们将视点小范围近距离放大,那么在这个与县、建制镇地域相接的村庄里,一部分邻近县、建制镇的土地被征用,但仍有小块的土地间隔于村驻地之间,而这种情况在市区政府驻地的四周普遍存在,如果按照“连接”的意义,似乎又不连接,而事实上与城镇是近在咫尺,居民的生活基本城镇化,大部分人长期从事非农产业,这种情况是否应撇开概念,视同连接。
近年来,县、建制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域扩大、行政办公地点也随之迁址,但撤消后的原镇政府驻地城镇建设丝毫没有减少,如直接用连接的方式从镇政府驻地向外以实际建设延伸,有可能原来的镇政府驻地与现在的镇政府驻地之间被大片耕地所隔断,按照标准,就不能算做连接,只能归属为农村,但其居民又无耕地,都从事商业、服务业等工作,收入完全取决于非农业。在实际操作中,对城乡的界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流动人口增加,城镇人口难界定。我们划分城镇与乡村,最大的目的在于计算某一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计算时要运用到人口指标,我们通常采用户籍人口来计算。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流动人员的群体不断扩大,有的外出务工人员长年居住在城镇,而户口仍留在原籍,像这一部分人已经不是纯意义上的农民。另外,还有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学生等,如果我们在划分城乡的时候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则这部分人仍作为乡村人口而不参与城镇化水平的计算,这样计算出的结果就不能真正代表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按常住人口计算又缺乏必要的统计手段,难以准确统计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给城镇化的准确计算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对如何做好城乡划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城乡划分是客观反映社会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建设情况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城乡划分清查是由统计部门牵头,民政、建设、规划、公安、国土、农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全面清查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和联系。
(2)增强培训效果,提高业务能力。城乡划分清查工作业务性很强,专业知识很多,所以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城乡划分清查人员概念清晰、业务熟悉、工作有力。另外培训过程中,教材(及方案)中对“乡、村连接属性的判断”大都是文字叙述形式,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就非常直观了
城乡社区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处理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当前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践和政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转移、资金筹集等各种技术性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笔者通过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从个案出发,发现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试图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期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农村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的一项重要建设事业,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农村社区变迁规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较早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以上定义固然指出了农村社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实际上他们所指和我国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无异,探讨的可以说是农村地区以乡、村为单位的小型农村社会。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得不到学者们的认可,学者们关注的和我们当今社会所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2)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到小城镇,城市落户,农村社区成员从职业流动到地域流动,进入了一个高度流动状态。除此之外,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阶层处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成员同质的明显下降。(3)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4)新型农村社区多以居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现阶段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以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形式进行,便于集中农村社区各种资源,同时有助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也节约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
3.农村社区变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启示
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其变迁途径和过程具有多样性,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总结农村社区建设的变迁规律和变迁趋势,可以归纳出如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1)农村社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理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理性选择。(2)培育农村社区居民“合作”及“集体”意识,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化建设。(3)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机制。(4)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5)明晰和保障居民产权。(6)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要素自由流动。(7)重视农村社区意识形态的培育。一方面,对社区干部、领导加强敬业、奉献、虔诚精神的培育,利用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约束他们行为,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加强“合作”、“互助”、“家族声誉”、“荣辱观”、法制与民主等观念的教育和形成,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正向变迁。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2]姜惠莉 张翠红 王艳霞:当前农村信息需求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 2007(01).
城乡社区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社区商业 管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对社区的研究一般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部分,对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第三类社区研究较少,而这第三类社区一般被称为城乡结合部。这类社区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但由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和乡村,因而从概念上存在一定的争议。
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和伯德格①指出,围绕着城市边界和城郊之外的区域,是既有农村用地又有城市用地的区域,农牧用地与建筑用地交错,城市与农村在这一地区出现交汇。该地区没有城市与农村的明显界限,而是两个区域的结合。
周婕等②认为严格意义的城乡结合部应符合三个条件:首先是该区域与城市建成区连接,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功能与特点,但是在行政管理上属于郊区乡镇管理。其次是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在其经济收益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再次是人口密度高于农村,但与城市核心区相比仍然较低。
一般来说,城乡结合部应该在城市中心10―50英里的地方,或者在居住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的5―30英里的地方,但这一数字会随城市人口和面积规模的变化而变化③。
依据以上界定,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主要集中在以五环路为主线,五环路两侧的区域,包括五棵松、丰台五里店、卢沟桥岳各庄、四季青镇、清河到西三旗、北苑、来广营、朝阳管庄、南苑西红门等地区 ,地域分布较广。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这些地区从原本的乡村逐步发展为城市,大量新的社区出现,社区商业也随之出现,但是由于其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其社区商业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城乡结合部社区商业发展特点
(一)需求落后于城市,但领先于乡村
城乡结合部经济上落后于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更是差距较大,在经济发展方面,该地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造成这一地区商业需求与城市相比不够旺盛的情况。但是与乡村相比,该地区对商业设施的需求又更为旺盛,原因在于区域内居民结构的二元性。乡村居民的习惯是自给自足,而城市居民则对商业设施有明显的依赖。
(二)社区商业需求以生活服务业为主,但发展缓慢
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大多为新建社区,一部分居民从城市核心区拆迁而来,一部分居民则被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所吸引。新建社区往往商业设施不够完善,家政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缺乏,而这又恰恰是社区居民迫切需要的。需求旺盛,自然会吸引商家的到来,但是与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的房屋租金不具有优势,而城市核心区较为成熟的社区服务商家认为新建社区人气不旺,不愿意进驻,造成该地区的社区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三)商业业态仍然保留着农村集市的特征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需求旺盛,但受到经济发展不足的影响,购买力不强,居民需要的更多的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对蔬菜、水果 、粮食等的需求处于首要地位。城乡结合部距离农村较近,交通便利 ,一部分居民直接到村中的集市进行采购,一部分农村居民也会到城乡结合部的集市销售自家出产的蔬菜和粮食等产品,因而城乡结合部的集市贸易仍然大量存在,而且非常兴盛,乡镇企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周转快、成本低,能够取得高于一般乡村的收益。
(四)城乡结合部的商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
城乡结合部呈现城市农村与城市建筑的交叉和并存,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混居,城市、乡村风貌并存交叉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外观特征。城市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商业业态在城乡结合部不断出现,如大型的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大型超市等,这类商业业态一般比邻新建高端社区,满足高端社区的消费需求,但同时,就在大型商业设施周围也散布着一些定期集市和庙会以及农贸市场。两种极端的商业业态和谐共存,这也是城乡结合部商业发展的特征之一。
二、管庄地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模式及建设方案
社区商业由社区中心向延伸,其成型的模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社区底商发展模式,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和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管庄地区老旧小区较多,一般没有配建底商设施,而新建小区已经配套了较为完善的底商设施,因此根据管庄地区社区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建议采用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发展模式。
(一)管庄地区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及建设方案
目前管庄地区现有的社区商业街较少,主要分布在管庄路、朝阳路及双桥东路。朝阳路以北社区密集,但商业街匮乏,管庄路商业街发展较好,但其他商业街发育严重不足,导致社区居民购物相对集中,这也造成了管庄路的拥堵。给社区居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商业街的发展上,应考虑以管庄路为中心,发展纵横商业街网络。
目前,符合商业街发展条件的包括三间房东路北段、管庄路与管庄中心小学交叉道路、杨闸环岛北、京通苑社区主干道、朝阳路辅路与建国路和双桥东路交叉道路、通惠河南路与双桥路交叉道路东段等。这些街道地处社区中心地带,有一定的商业氛围,但商业发展还不完善,各类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提供社区居民所需的全部商业服务。管庄地区社区数量多,居住成分复杂,既有新建商品住宅区,也有老旧平房区,在社区商业街的建设上,应因地制宜,分期推进,逐步发展。表1中列出了新建商业街道发展的具体建设规划。
三间房东路北段。三间房东路属于新建小区底商自然形成的商业街,但其商业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主要的商业服务设施为房地产中介、养生馆等,由于其发展条件相对成熟,可以考虑优先发展。
管庄路与管庄中心小学交叉道路。该条街道较狭窄,道路两侧商业发展欠缺,但由于该道路连接了建东苑社区、管庄东里社区和管庄西里社区三大社区,其商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条街道西段是建东苑社区内干道,有一定的商业发展基础,但层次不高,多为低质量商业设施,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注重新型优质社区商业资源的引进。该条街道的东段地处管庄东里社区,区内有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等科研机构,对商业设施的要求不高,且过多的、喧闹的商业设施对科研机构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东段的开发应以与管庄路的交叉路口为主,其他区段可以考虑暂缓开发商业设施。
杨闸环岛北、京通苑社区主干道。该条道路相对狭窄,但发展潜力巨大。该条街道紧邻中百世贸杨闸环岛店,以及朝阳路商业街,在社区商业的发展上,应注意体现特色。由于朝阳路19号院为回民聚居区,但周围回民商业设施非常欠缺,因此该条街道应朝着回民特色商业街发展。在建设上应考虑配套建设回民超市、回民餐馆、回民小吃店及回民幼儿园等设施,与朝阳路南侧的回民餐饮店相呼应,形成回民特色商业街。
朝阳路辅路与建国路和双桥东路交叉道路。该条道路的东段地处瑞祥里社区,连接建国路、瑞祥路和双桥东路,已有社区商业设施包括超市、诊所、幼儿园等。该条商业街道路两侧店铺相对老旧,亟待改造,且由于其紧邻京通快速路,在建设中应注意提高商业街建设档次,引进优质社区商业服务资源。
通惠河南路与双桥路交叉道路东段。该条道路商业发展基础较好,附近有大型社区商业中心――永辉购物中心以及富华堂购物广场。由于其临近通惠河,水岸景观是该商业街的重要卖点。且该商业街已有商业用房等设施,道路条件良好,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相关社区服务资源即可迅速发展。该商业街可以打造成为管庄地区最具特点的水岸商街,成为周围社区居民休闲购物的首选。
(二)管庄地区社区购物中心发展模式及建设方案
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的分类,从商圈辐射范围看,购物中心可分为四类:邻里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广域型购物中心。管庄地区现有的商业中心包括适佰家大卖场、京客隆管庄店、万鑫佰隆购物广场、富华堂购物广场、中百世贸杨闸环岛店、华联常营购物中心和长楹天街等七处。这其中,京客隆管庄店、万鑫佰隆购物广场属于邻里型购物中心,适佰家大卖场、华联常营购物中心属于社区型购物中心,富华堂购物广场、中百世贸杨闸环岛店、长楹天街属于区域型购物中心,但同时也部分承担了社区型购物中心的职能。
管庄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正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型阶段,社区商业发展水平较低,社区商业中心发展数量有限,但受建设等条件的影响,新建社区商业中心相对困难,因此可以考虑对原有社区商业中心和邻里中心加以改造,使之适应新的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如针对管庄路上的京客隆管庄店以及万鑫佰隆购物广场,可以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服务设施,引进更多的商家,完善服务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管庄地区还有大片的处于转型初期的村落,如咸宁侯村,地处双桥东路南延长线,交通便利,居民稠密,但该地区商业设施严重缺乏,如果能在咸宁侯地区利用相对便宜的土地新建大型社区商业中心,这对管庄地区社区商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补充。
注:
①埃弗里特・M.罗吉斯/(美)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②周婕,邹游.大数据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研究思考[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人民政府,2015:5
③Dolores Hayden. A Field Guide to Sprawl. W. W. Norton,2004
参考文献:
[1]赵立华.北京社区商业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05(23)
[2]齐童,白振平 ,郑怀文.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J]. 城市问题,2005(2)
[3]辛宁.北京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08(5)
[4]康健.北京社区商业提升的主要路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2)
[5]付建羽.北京城郊社区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1)
[6]付承伟,陈明星.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本研究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3B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