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监测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监测方案范文1
前言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环境监测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流程是: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编制验收监测报告。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现在有较为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但是现场调查、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编制等工作却相对薄弱。文章就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及其前期现场调查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验收材料不全面
很对企业对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不熟悉,申请验收时无法提供相应的验收材料。很对企业最多只能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有的企业能够提供初步设计报告,但是里面没有详细的关于环保设施的设计内容。提供给验收监测部门的材料有限,验收监测工作人员在进行现场踏勘时,就不能准确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使验收监测方案编制内容存在较大的遗漏[1]。
1.2 缺乏现场调查方案制定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之前,需要进行现场调查。而一些监测单位注重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的制定,对现场调查方案制定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进行现场调查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在具体工作时,难以对污染物治理情况进行有效检查[2]。
1.3 监测因子和评价标准不准确
项目监测因子主要根据项目实际生产情况,结合环评报告、设计报告确定的污染物来确定。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主要依靠环评报告、设计报告的分析结论,对项目实际生产情况没有深入了解,有时环评报告或者设计报告也会存在分析不准确的情况,最终导致验收因子不准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监测验收工作人员对每个行业的了解程度有限,深入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是企业有时候出于某些原因,想隐蔽一些污染物的排放。
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人员在使用标准时忽略了新旧标准使用时间,或者没有理解标准分级的含义,导致使用不当。
2 对策分析
为了更好地保证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现阶段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关于解决对策,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1 充分收集验收相关材料
一是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使企业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收集、统计项目验收中的材料,环评报告、环保设施设计报告,环境监理记录等;二是验收必须提供的材料提供全面后,再开展工作,不能盲目勉强开展工作。
2.2 制定现场调查方案
现场调查前,仔细分析业主提供的验收材料,提前做好现场调查的准工作,提高现场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有的放矢。
2.3 重视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验收监测方案标准的基础,验收单位应该重视现场调查,从资金和时间上向现场调查工作倾斜,不熟悉的行业可以请行业专家进行指点。
2.4 提高验收监测人员的个人专业技能
提高验收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是依靠个人学习,单位强培训;二是环保部门应提高验收监测报告(方案)编制人员的准入;三是验收单位应定期组织验收监测人员学习较新的政策、标准等。
3 结束语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的制定,对于建设项目能否准确顺利的验收,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监测工人人员本着实事求是、客观的工作态度,从项目实际建设情况着手,为环境保护把关。
参考文献
[1]唐松林,姚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制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5:63-66.
[2]高际玫,杨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环境,2012,2:40-42.
海洋监测方案范文2
关键词: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
引言
在当前重污染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战略[1]。核能作为一种具有清洁、高效、原料供应充足等一系列竞争优势的能源,对于完善国家能源保障体系,改善环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30台,在建24台,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由于核电站建设周期长(一般核电站建设周期为5—10年)、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多,施工活动新增污染排放对周围环境势必带来不小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加强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工程施工对周围生态与环境产生的影响,为管理部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但我国尚未出台有关核电站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规范。山东省在建核电站3座,包括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核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近年来我们定期对上述工程开展施工期监测,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核电站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本文就该类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方案编制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1核电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
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长、规模庞大,对工程区域周边环境空气、地下(表)水质、声环境、生态环境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该类项目多建于沿海地区,对近岸海域水生生态也会造成一定的扰动。大气环境: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土地平整、负挖、混凝土搅拌、材料运输及堆放等作业,易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施工场地大型机械作业,以及公路汽车运输产生尾气排放,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NO2);此外,核电站由于选址偏僻往往配套不完善,需建设力能区,配套燃煤或燃气锅炉,锅炉排放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烟尘等。水环境:核电站建设周期长,废水排放势必对项目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一般配套建设施工营地满足施工人员生活需求,会产生生活污水排放;施工区域作业亦产生生产废水;常规主要污染物为pH、悬浮物(SS)、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等。噪声和振动:按照相关设计要求,核电站核岛和常规岛应建于基岩层。目前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负挖阶段常规采取的作业方式为爆破,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振动影响;此外,大型机械(起重机、运输车辆)易造成噪声污染。水生生态:核电站由于需要大量的循环冷却水,一般建于沿海地区,需配套建设一定的海工工程,施工船舶作业过程会排放含油污水;炸礁以及铺排、水上抛石、取排水沟渠疏浚均会扰动近岸海域底质,导致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及鱼类的栖息和活动环境发生变化,对施工区海水水质及海洋水生生态造成一定影响[2]。
2核电项目施工期监测技术路线
通常将反应堆投料前的建设期视为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一般可达5~10年。整个施工期依据主体工程的建设进度,可分为场平(四平一通)阶段、核岛及常规岛负挖阶段、以第一罐混泥土浇筑(FCD)为标志的土建阶段、核岛及常规岛落成设备安装阶段、投料前设备冷试阶段等节点,此外,配套海工工程、辅助工程、生活区均与主体工程同步展开。因此,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方案应是动态的,每次监测应针对施工阶段特点,全面考虑水、大气、声、生态等多种环境要素,依据实际建设进度优化调整监测内容及监测频次。每次制定监测方案前,均应在收集技术及环评文件资料、勘察现场的基础上,重点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及变更情况,核实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的建设落实情况,核查监测期间工程影响区域内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包括数量、规模、与工程相对地理位置、主要保护内容等。现场监测期间,施工建设应处于正常作业状态;监测点位布设应尽量与环评现状监测和报告书中监测计划布设的点位保持一致,便于施工前后环境污染状况的对比,从而准确反映建设项目施工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开展施工期监测的频次一般应1次/季,具体时间应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力争全面反映施工期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核电项目施工期监测方案内容
依据实际建设进度优化调整监测内容,选取噪声、水、大气、水生生物指标等作为对施工期环境监测的指标;同时对固体废弃物处置、应急预案制定等环境管理内容进行调查。声环境:重点关注施工期厂界及环境敏感点。重点选取施工场界及其所建设的预制场、拌合场、取(弃)土场地外的环境敏感目标。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施工期间,存在环境保护投诉与纠纷的环境敏感点优先作为监测点位。水环境:重点针对水域环境敏感目标,分析项目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水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包括受项目施工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关注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施工区域外排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除在影响范围内设监测点外,还应设置对照监测点。大气环境:重点调查施工期扬尘、燃料废气的控制情况。包括施工场界及其所建设的预制场、拌合场、取(弃)土(石)场界;项目施工影响的环境空气敏感目标;施工配套锅炉等有组织排放废气排气筒或废气处理设施排口。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或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施工期间,存在环境保护投诉与纠纷的环境敏感点优先作为监测点位。水生生态:项目施工涉及水上施工等对水生生态环境有明显影响的项目,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涉及水生生态环境监测的,均应开展水生生态环境监测。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如果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未进行监测或工程变更导致影响位置发生变化时,除在影响范围内设点外,还应在非影响区设置对照点进行监测。固体废弃物:施工期固体废物重点调查生产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和去向;调查施工期水上施工工艺,重点关注项目的疏浚量、疏浚物的处置去向;炸礁的数量及炸礁废物的处理情况。核实固体废物处置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危险废物处置应作为调点。风险事故防范:调查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备案情况,国家、地方及有关行业关于风险事故防范与应急方面相关规定的落实情况,必要的应急设施配备情况和应急队伍培训情况。推荐环境监测指标见表1,实际监测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增删。
4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过程必须实施全程序质量控制。参与监测、采样及测试的人员均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3];监测设备均应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使用期内[4];样品采集、交接、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国家或地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中有关规定执行;按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优先选用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所选用分析方法测定下限应满足评价标准限值要求;监测报告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5结束语
随着核电建设的迅速发展,施工期环境监测显得越发重要。依据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其施工期监测方案应是动态化的,每次监测应针对施工阶段特点,全面考虑水、大气、声、海洋、生态等多种环境要素,优化调整监测内容,编制合理、全面的监测方案。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施工对周围生态与环境产生的影响,为管理部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5]。
参考文献
[1]孙勤.加快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J].中国核工业,2015,22(3):14.
[2]戴明新.水运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环境保护部.HJ630—20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周钧.浅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质量保证[J].污染防治技术,2013,32(3):65-67.
海洋监测方案范文3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形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00-02
1 引言
我国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为了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合理开发沿海城市海洋资源,同时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检测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的海洋监测工作在监测内容、技术手段以及科学预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总体技术水平依然相对滞后。基于近些年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的现状,本文就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及检测工作形势,分析了国内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提高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关建议。
2 海洋环境及监测工作现状
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海洋污染严重,每年由江河入海和陆地排污口直接排入大海内的总污染物高达5000万t,其中包括大量的重金属有害物质、有机污染物及环境分泌干扰物等,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海洋资源日渐衰退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海洋资源受到不科学,不合理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面积逐年减少,海洋溢油和危化品的泄漏问题频发也使我国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环境监测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第二产业也逐渐向沿海地区靠拢,海洋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经济对海洋的依赖程度也有所提升,这无疑给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不仅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用海安全、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影响评估等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还包括全球海洋经济布局调整、环境诊断、国际谈判等相关事宜。随着海洋环境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对海洋监测领域和范围进行了深度拓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海洋问题的认知。我国海洋环境评价技术同样发展迅速,但在海洋环境监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
3.1 涉海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1)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混乱。各个部门权责交叉问题严重,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造成环境监测工作机构设置、任务实施和网络布局出现重复,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海洋保护工作无法统一协调。
(2)各部门海洋环境保护信息不共享、不交流,使得获得的信息不系统、不全面,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环境信息,严重损害了涉海部门的公信力,制约了相关部门的发展。
(3)缺乏统一的应急响应机制。面对严重的海洋突发事件,各部门只顾单独行动,而不是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十分低效。
3.2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分级责任制落实不足
存在极个别海洋环境检测政府部门责任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好行政机构在保护海洋环境中的重要职责。相关涉海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分级管理机制和完善的考核体系,考核机制漏项、缺项情况严重,无法满足正常的监测管理需求。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机制响应滞后。
3.3 监测网络体系仍有待完善
基层监测机构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技术岗位上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这严重的影响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完成效率和质量。除了人员短缺,监测机构的硬件能力也十分薄弱,大型紧密的分析仪器数量少、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省、市级单位,基层单位几乎没有先进设备的使用,很难开展正常的海洋监测工作。
3.4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针对性不足
一些海洋监测单位海洋监测方案设计理念滞后,只是单纯地为了监测和评价开展工作,其方案设计针对性较弱,不能满足海洋监测工作基础、连续、长期及具备预见性的要求,无法进行科学监测和科学评价。且海洋监测的广度和深度普遍不足,凭借监测结果难以确定风险源的稳步特征,海洋保护政策配套的技术也尚不成熟,几乎无法满足海洋管理部门对长周期高频率实时信息的正常监测。
4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成效的有效策略
4.1 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
为了加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海洋局应发挥海洋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和海洋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负责入海水流和陆地排污口污染物的入海排放管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定期安排各部门进行信息通报交流会,由同一平台统一海洋环境信息。当发生海洋突发事件后,由海洋委员会统一协调安排,高效率进行应急响应工作。
4.2 深化海洋环境监测评价
对于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为了丰富我国海洋环境的监测内容,负责海洋管理的各级行政部门应逐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逐步完善评价技术、标准和方法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
4.3 积极应对海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
国家海洋局颁布的方案中明确指出监测中心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承担海洋环境的保护、执行和监测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及发生海洋突发事件和海洋灾害后对事后的亏损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和评估。以“大连7.16”溢油、日本福岛核泄漏、“8.12”天津港爆炸等突发事件为例,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项处理小组,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处理,积极参与事件全程的指导监测工作,实时跟踪事故动态,收集类似事件的的处理案例、技术文件,并在事故后开展长期的评价工作。在海洋环境评估方面,应拓展监测领域深入开展海洋变化的调查等,对于灾害和事故的监测也要拓展中心监测领域,为海洋监测技术和相关策略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4.4 加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了推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海洋局及其他涉海部门应客观总结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海洋监测工作的发展需求,派相关专业人员到国外学习交流,对海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评价、相关管理制度及技术进行深入学习,系统掌握全球海洋评估工作的具体运行情况,并深入了解海洋管理履行技术的支持工作,加强全球海洋事务的参与度,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海洋环境O测技术和评价制度,同时提升我国在海洋管理领域的国际地位。
5 结语
在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海洋生态系统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海洋自然灾害频发,这是海洋对人类敲响的警钟。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本身起步较晚,技术管理水平发展较为滞后,面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形势,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海洋开发和利用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峰,时文博,王秀芹,等.浅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及改进措施[J].天津水产,2013(1): 19~22.
海洋监测方案范文4
我国沿海地区赤潮集中发生的时间为每年6月至8月,成因主要包括浮游生物暴发性激增;人类活动如排污、废水等大量增多;海水富营养化;海水温度提高;海水养殖等五大因素。一般随着洋流或温度降低,5至7天就会消亡。研究表明,赤潮主要发生在港湾等水交换能力较差的区域,在大连主要集中在大连湾、普兰店湾、龙王塘等附近海域。因为国家加强了水质监测力度并加大了对排污口的管治,使大连海域近年来的海水质量明显转好,赤潮现象鲜有发生。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起类似案例,很具有代表性。2019年7月某日,接到相关环境监察部门通知,发现位于我市某区的一处近海自然水塘呈现粉红色异常。市监测中心接到该通知后,立即派出监测人员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并第一时间赶赴水塘现场进行调查和监测采样工作。
1现场情况调查
经现场人员调查,该水塘地处近岸,水塘内有呈粉红色的糊状物质,粉红色糊状物面积基本覆盖整个水塘。经核实,该水塘在大潮期间有海水倒灌现象,且在退潮时存在海水存留,同时排查有无其他污水汇入可能。经查实,该水塘上游有两个自然村,其生活污水汇入该水塘,另外有多家临近海带加工企业等生产废水的排入其中。
2水质监测与样品采集
通过调查,初步认定,是由于生活污水及多家临近海带加工企业等生产废水的排入,加之7月温度较高,造成局部地区的水华或赤潮现象。但通过经验判断,水华或赤潮现象,水体一般呈现红色,但根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呈现粉红色的情况比较少见。为弄清水塘内粉红色胡状物质来源及性质,监测人员现场制定监测方案。按照相关采样规范,对水塘中不同区域进行水质样品采集,送回实验室。分别对水中的化学指标及生物指标进行分析。
3监测结果与分析
3.1化学指标由于该水塘内混合了海水、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水,因此,在进行项目分析时,决定采用废水和海水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结果分析。监测中心实验室对采集的水样按照废水方法进行了常规项目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监测结果见表1。监测中心实验室对采集的水样按照海水方法进行分析,即营养化指数指标分析。分析项目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活性磷酸盐,监测结果见表2。
3.2生物指标监测中心实验室对海水样品中的生物指标进行分析。大连市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可参照《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1]中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方法,即当E≥1时为富营养化,E值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E=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06/4500。(式中: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单位为mg/L。)同样海洋监测技术规范第七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2007(5))进行浮游植物监测分析[2],结果表明该水塘内优势种为小环藻属,优势种半分比为20.6%,个体总数4.4×105个/升。
4监测分析
4.1水塘内化学需氧量和总磷超出《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中直接排放的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3],化学需氧量指标超标3倍,总磷指标超标1.4倍。
4.2近几年大连市近岸海域水体一直处于贫营养状态,富营养化指数均值保持在0.7左右。而此次水塘水质变色事件中水塘中浮游植物个体总数4.4×105个/升,且根据富营养化指数E<1,判断该水塘不具备发生水华或赤潮的条件[4]。这说明此次水色异常事件不是由于水华或赤潮引起的,而是由其他特殊原因引起的独立事件。
4.3经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咨询和和查阅文献[5-7],海带加工废水可排放出大量的多糖类物质、蛋白类物质及墨角藻黄素、叶绿素和叶黄素等色素,多糖类物质和蛋白质类物质大量存在,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量微生物滋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色素发生分解或微生物本身会导致水色异常。而文献中多有报道,在海带存放不当的情况下,易腐烂变质,微生物滋可生产生粉红色的糊状物质。因此认定,此次水塘水色异常事件,是由于上游海带加工企业将生产废水排入该水塘,废水中的海带残渣腐烂变质,造成水塘内微生物滋而产生的粉红色糊状物质。
5改善措施
5.1赤潮的应急监测作为赤潮应急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在各类应急预案中,无论赤潮灾害的级别高低,其监测工作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监测内容,监测方案临时制定,程序不可控,造成监测力量浪费及数据量不足等问题。为了有效了解赤潮灾情及动态,应急监测工作应该根据具体赤潮灾害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为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目标提供宝贵的应急时间[8]。
海洋监测方案范文5
一、档案的收集
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要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首先要重视档案资料的收集。作为基层单位档案人员,不仅仅是简单接收单位内各部门移交的文件材料,还要承担起文件材料形成质量的检查责任,对文件材料的规格、字迹材料、用纸、页数、签署盖章、文件逻辑关系、份数等方面都要进行仔细检查。档案资料除了文字资料、图表资料以外,还有照片资料、音像资料、电子数据等,都要一一做好签收登记。对不符合移交保存规范的档案,档案人员应该提出退档,要求重新补充更正。有时有的业务部门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将常用部份的技术档案留下,其他资料则移交档案部门,造成其他部门需要技术档案时无法在档案部门进行查询。有的业务人员虽然将文件归档,但未作任何清理,不管文件是否有价值,一个劲儿地成捆移交。这些在档案收集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况都将影响档案的质量。如果把住了这一关,就为开展档案管理下一步工作创造了较为有利条件。
二、档案的整理
根据监测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档案资料收集以后,档案人员必须对其进行鉴别整理。基层单位的档案主要分为人事档案,文书档案和业务档案。人事档案有着严格的编制和分类标准,一般由政府部门认可的有专职档案管理能力的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文书档案的分类编目也有规范的标准;业务档案的整理和编目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因为各个基层单位的业务千差万别,管理要求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各单位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和管理需要进行科学分类,使之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隶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
2001年,监测中心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2005年,又取得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颁发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监测中心建立了与承担的检测工作类型、范围和与工作相适应的质量体系,并进行了有效的运行和维护。监测中心质量体系文件分为四个层次,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计划与记录等。按照监测中心的作业指导书――档案整理规范的要求,中心的业务档案分为5个一级类目,一级类目下面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二级类目,二级类目下面在根据需要再设置若干个三级类目,如此类推,制定分类目录,经过鉴别整理后的档案按分类目录进行登记造册,使档案分类和档案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日后检索和利用。
三、档案的保管
实践证明,档案保管是一项非常严谨且责任重大的工作,也是实现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做好档案保管,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软件。所为硬件,是指有良好的库房,标准的装具,以及必要的保护设施。所为软件,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保护知识、保管方法、保密意识和需要认真执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基层单位的档案保管硬件往往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比较简陋,这就更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注意日常的巡查,注意档案库房的温度、湿度的控制与调节,注意防盗、防水、防火、防霉变、防虫蛀、防有毒有害气体等各种因数对档案的危害。
借阅档案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借出和归还时都要做到当面清点,归还的档案资料按顺序放回原位,以便日后次查找。保证巳归档的资料安全、完整。
四、档案的利用
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工作,编制出方便简易的检索工具,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急需的档案,才能改变人们认为档案室就是资料没有地方存放而存放的地方、是废纸仓库的错误观念,使档案管理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海洋监测方案范文6
【关键词】微波成像;资料同化;进展
0 引言
微波成像资料的同化一直是数值模式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国外利用微波成像资料进行同化最早采用的是先反演再分析的间接同化方法,但是间接同化由于包含了反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误差,使得观测误差来源复杂化,并带有系统性偏差,同化过程中产生背景与观测误差偏离正态分布较远等问题,因此目前在微波成像资料同化中通常采用的是直接同化的方式,研究表明直接同化的同化效果产生了一定的正影响,使得数值预报准确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目前,同化系统中主要应用的微波成像载荷有SSM/I,SSMIS和AMSR-E等。
1 国外研究进展
1.1 SSM/I
美国从1987年开始实施DMSP计划后陆续发射了搭载SSM/I,SSM/T和SSM/T-2的卫星,提高了空间对地遥感探测的能力。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利用SSI三维同化分析系统对大部分的卫星数据进行了同化,其中就包括SSM/I。对于SSM/I资料的应用,一开始采用的是间接同化,Treadon[1]对SSMI反演的降水资料进行了间接同化,研究表明加入同化资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某些地区没有降水的时候就没有资料进入同化系统中,此外Treadon发现采用间接同化大气可降水量(TCWV)会中断哈德莱环流。鉴于间接同化有这样的缺点,Okamoto通过实验发现相比间接同化海表面风速和大气可降水量,直接同化SSM/I辐射率资料效果更好,而且不会中断哈德莱环流。Jean-Deancois[2]采用SSM/I及TMI降水率资料和欧洲四维同化系统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SSM/I和TMI对温带地区的降水预报都有很大的改进作用,但相比较而言SSM/I的同化效果整体好于TMI。Okamoto[3]使用NCEP的GSI同化系统对SSM/I的辐射率资料进行直接同化,并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剔除了受云雨条件影响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为:(1)剔除亮温小于70K或大于320K的数据;(2)剔除水平极化亮温减去垂直极化亮温大于2K的数据。云检测方案为:(1)19GHz、22GHz、37GHz和89GHz各通道的云中液态水含量分别超过0.35kg/m2、0.27kg/m2、0.10kg/m2和0.024kg/m2时,剔除该数据;(2)观测场与背景场之差如果大于对应通道的特定观测误差,予以剔除。表1列出了各通道的云中液态水含量临界值和观测误差临界值。同化结果表明,热带地区和北半球的降水量得到了一定增加,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降水量有轻微减小。总体而言,SSM/I资料的加入提高了全球预报技术,尤其是测量热带地区200hPa的风矢量误差,并且在台风路径模拟方面也减小了误差(表1)。
1.2 SSMIS
目前,在DMSP计划中,SSMIS取代了SSM/I,SSM/T和SSM/T-2,实现垂直探测和成像遥感的有机结合,SSMIS在SSMI通道频率调整的基础上增加了17个通道。Kazumori[4]等利用日本气象厅全球数据同化系统,对SSMIS南半球500hPa高度数据进行低分辨率(TL319L60)同化试验,发现预报时间为一天时,加入SSMIS数据效果全面好于不加入SSMIS,而预报时间为3、5、7天时,加入SSMIS资料的绝大部分效果都好于不加入,表明SSMIS资料能够显著地改善预报的准确性,下一步计划采用日本业务系统进行高分辨率(TL959L60)同化试。Okamoto等研究发现经过偏差订正后SSMIS数据质量和SSMI非常相似,他们采用了和SSMI相同的质量控制和云检测方案,同化结果表明对分析850hPa温度和大气水汽总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同化SSMIS资料,NOAA还发展了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和云检测方案:(1)观测场与没有经过偏差订正的背景场的差值大于等于3.5K时,予以剔除;(2)第2通道(52.8GHz)与经过偏差订正的背景场的差值大于1.5K时,剔除12―16通道(19V/H,22V,37V/H)数据;(3)云中液态水含量临界值剔除方法,具体数值不同于SSM/I(见表2)。可以看出,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对非成像通道数据的利用,更具准确性。NOAA的全球预报系统同化SSMIS资料后,对提高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水平产生了较小的正效果。Bell[5]等基于MetOffice,ECMWF,NCEP和NRL四个业务数值预报中心对DMPS-F16的SSMIS成像资料进行同化,结果显示在南半球产生了正影响,1―4天的海平面气压预报误差减小了0.5%-2.5%(表2)。
1.3 AMSR-E
AMSR-E微波成像仪与SSM/I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有四个低频通道,即6.9GHz和10.6GHz(双极化),而低频通道对地表和海表面的气象要素非常敏感,因此研究人员针对这两个低频通道在同化系统的应用效果开展了许多工作。Kazumori[6]发现同化AMSR-E资料对海表面风速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6.9GHz和10.6GHz垂直极化通道对海温非常敏感,在高风速的条件下,6.9GHz和10.6GHz的水平通道敏感性迅速变大,同化AMSR-E资料对台风和暴雨等天气现象进行模拟,发现在所有天气条件下AMSR-E的风速数据都使得分析场中的表面风速增加,并增加了台风中心的强度和最大风速,提高了台风的预报水平。此外,Kazumori还发现在同化系统中加入AMSR-E资料使得数值模式对于降水的模拟更接近实际观测情况,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案和云检测方案和Okamoto对于SSMI的方案相似,具体数值见表3。
在微波成像资料的同化研究过程中,许多和同化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也同步得到了快速发展。譬如,NCEP针对AMSR-E的低频通道设计了一个新的微波海洋辐射模式,应用于CRTM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研究发现新的海洋辐射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从AMSR-E辐射率资料中获取海表面信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海洋辐射模式对南半球的正影响更加显著[6]。
2 我国研究进展
我国在微波成像资料同化方面起步较晚,对于微波成像仪,利用AMSR-E进行的研究较多,但对SSM/I和SSMIS等其他微波成像仪研究很少。例如郑祚芳等[7]针对卫星观测资料具有水平分辨率高,观测面广阔,测量误差易于掌握等优点,分析和总结了目前卫星观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付秀丽等通过研究发展一个数据分析方法,判断AMSR-E亮温同化系统土壤水分的预报误差[8]。史小康等利用AMSR-E亮度温度资料,估算了高原东北部的土壤湿度值;还利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型的WRF中尺度模式WRF-Noah,结合牛顿松驰逼近同化法对AMSR-E估算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同化试验[9]。皇群博设计了一个一维+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流程,并将其应用于云水污染的SSM/I资料的同化,发现结果好于不加入受云水污染的SSM/I资料[10]。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MWRI微波成像仪,陆其峰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系统对FY-3A资料进行了同化研究,结果表明同化FY-3A数据对预报准确度有一定改进[11]。
3 总结
相比于国外的研究进展,我国在微波成像资料同化方面发展水平和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DMSP-F16作为美国国防卫星,已搭载SSMIS成功运行多年,资料使用效果良好,在军事气象保障、天气预报、强对流监测和洪涝灾害监测、水文应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该系列卫星不仅已经更新多次,而且在美国未来的卫星计划中,同时拥有微波成像和微波探测两类通道的微波探测器将继续发展,因为通道细化后能采集到更加丰富的微波遥感信息,带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自主气象卫星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即将发射的气象卫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传感器,与SSMIS成像通道频率接近,针对微波成像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迫在眉睫,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完善的技术对改进我国微波成像资料同化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Treadon, R. E., H.-L. Pan, W.-S. Wu, Y. Lin, W. Olson, and R. Kuligowski. Global and regional moisture analyses at NCEP. Proc[Z]. ECMWF/GEWEX Workshop on Humidity Analysis, Reading, United Kingdom, ECMWF,2002:33-47.
[2]Mahfouf J, Bauer P, Marécal V. The assimilation of SSM/I and TMI rainfall rates in the ECMWF 4D-Var system[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5, 131(606): 437-458.
[3]Okamoto K, Derber J C. Assimilation of SSM/I radiances in the NCEP 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Z]. 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6,134(9):2612-2631.
[4]Kazumori M. Assimilation Experiments on Pre-processed DMSP-F16 SSMIS Radiance Data in the JMA Global 4D-Var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Z]. CAS/JSC WGNE Res. Activ. Atmos. Oceanic Modell,2009,39:1.23-1.24.
[5]Bell W, Candy B, Atkinson N, et al. The assimilation of SSMIS radiances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J].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8, 46(4): 884-900.
[6]Kazumori M, Liu Q, Treadon R, et al. Impact study of AMSR-E radiances in the NCEP 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08, 136(2): 541-559.
[7]郑祚芳,沈桐立.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1,27(9):3-8.
[8]付秀丽,施建成.AMSR-E亮温同化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03:342-345.
[9]史小康,文军,王磊,等.545 AMSR-E 卫星亮度温度数据在高原东北部土壤湿度观测和模拟中的应用[J].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