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文化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文化教学范文1
对外语教学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记忆宝库, 同时也意味着作为文化之网中的动物的人不得不生存在语言文化之网中, 受到语言文化之网的制约, 语言也因此而成为陷阱和桎梏。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外语是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含有丰富的文化教育的因素。因此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不了语言。
一、语言与文化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它所归属的文化异同,民族色彩。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持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 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外语的文化性
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语言教学以语用为目的,必然会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也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外语的内在文化性是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而外语的外在文化性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它因外语教、学者的思想基础文化阅历、思维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外语教、学者经过对文化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心理过程, 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观点。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和外在文化性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的辩证统一过程,构成了外语文化性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 第一,外语作品的混杂性。外语教材在选材上均贯彻了教学大纲的思想性要求,但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东西,用于泛读的外国原著中除优秀的东西外确有良莠混杂的成份。读外国原著须有正确的思想、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二,中、外文化的对比性。外语的内在文化性一旦显现出来,外域文化与外语学习者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之间便产生了对比的过程。第三, 文化因素的育人性。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已不再被单纯地当作人类文明的附带品,而是维系社会形态、关系到社会历史命运的灵魂与支柱的东西。我们对科学文化素质的理解,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要重视外语的文化育人因素。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与途径
1.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每一种语言都能够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如何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外语教学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 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好,并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2.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与途径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 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 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 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而言之,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 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如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雅的外文歌曲等。其次,除专业知识要学习,还要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另外,注重外语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在教育中方法得当,富于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从中摄取不同的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四、结束语
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忽视语域的文化特征,也极易导致“文化冲突”。萨丕尔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习得本国的文化系统;在内化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则的同时,也会内化文化系统中的规范。由此可见,明确语言和言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辨证统一关系, 通过语言学习言语并从言语中学习语言, 进而掌握其中的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主要的文化现象,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将语言纳入文化的大范畴之中。用这种科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兼顾语言与文化的3 种关系: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在传授学生外国语言系统内部规则及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同时,注重对词汇的联想意义、句法以及语域层等深层文化的发掘,将语言教学从文化的外显性转移到文化的内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学习成为一个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领域的“建构过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公槿,丁石庆. 文化语言学[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4.
语言文化教学范文2
关键词:多元文化环境;英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或者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便利,越来越频繁。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校教育时越来越强调多元文化价值观。但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教师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精神和创新力。其中,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因此,进行英语语言文化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1.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则是伴随着美国民族复兴的潮流,为了实现教育平等提出的。而从这一理念被提出后,便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1]。多元文化教育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基本国情,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但是,多元文化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强调学校对于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时,使学生形成尊重其他民族群体文化的理念。它至少具备了三层含义: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一种教育理念或者一种教育观点,同时它也是一个教育改革运动,或者一个教育改革过程。
2.高校英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方法陈旧在盛行多元文化的今天,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讲解时,只把学生单纯作为知识接受的客体,讲解的内容基本为教材内容的重复和堆砌,毫无新意,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技能性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以创造性为代价将是得不偿失的[3]。不幸的是,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高校都在一味的追求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最多的课。而且大部分时间以老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在此教育模式下,学生无法培养出适合全球化价值观的思维模式,无法达到多元文化教育应有的目的,不符合我国对于培养英语语言文化人才的要求。2.2学生本身的态度问题高校英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目前的现状除了与上面提出的教学方法有关,与学生本身的态度也有很大的联系。英语语言文化课程的综合性以及枯燥性让学生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不愿意迎难而上,反而得过且过,浑水摸鱼。加上老师的引导力不强,一味照本宣科,讲解的内容只是课本知识的堆砌,使得学生在课堂呈现出一种烦躁,忍受的情绪,这对课程的学习是极其不利的。
3.多元环境下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课程改革思路
3.1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关键内容。教师应该改变在课堂上以老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师适量引导。自主讲学、课上辩论。通过学生自己讲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以此来构建对于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理解,更有助对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把握。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生动的,要把课本与具体的实例结合,加强学生的兴趣。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扮演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去感受其中的氛围,充分的理解英语语言中文化概念,实现多元化教育的目的。3.2对于学生考核的改进学生态度不够认真是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一大致命因素。我们可以从考核入手,塑造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来达到课程改革的相关性目的。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为考核指标的模式,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鼓励学生互相组成讨论组,增强交流,互相合作。观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进行充分的训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提高。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意识的引导他们从跨文化的角度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科研项目。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尝试撰写一些文献内容,或者学会如何收集、整理资料[5]。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本身的潜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学生也能对自己本身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更完整的规划,培养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此外,在考核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既加强了优秀学生的相关经验,又能对于其余态度不够认真的同学进行引导,促进他们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塑造出整体向学的积极态度。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高校教学在未来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性;同时,对于教学模式的改进要有足够的重视,促进学生考核的改革,以达到促进英语语言文化课程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英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改革顺利的展开,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适应多元文化的英语语言文化人才,满足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舒莉,游振声,易兰.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2]律岚.从文化角度探究英语教学改革之路——评《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
[3]周帆.试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途径和意义[J]校园英语旬刊,2016(5)
[4]孟茂倩.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方法研究———评《英语语言文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9)
语言文化教学范文3
一、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有些英语学习者常把politician与汉语的“政治家”划等号。实际上,politician这个词在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指的是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圆滑”之义,汉语“政治家”应译为st at 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 atesman。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如有位女导游在一次带队旅游中,她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汉语的“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cl ot hing,汉语的“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bo at,汉语的“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汉语的“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bef or eyou?aCt,汉语的“蓝图”,英语为bl 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 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屑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学应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语言文化教学范文4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语言文化;动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能力,实施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合作学习式的语言文化教学遵循的原则
在探讨如何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式的语言文化文化教学之前,首先要确定其遵循的原则。
(一)同步原则
目的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同步并进的,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文化。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义等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时,应努力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涵义,同时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循序渐进原则
目的语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程度、分量,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
(三)文化和语言平等原则
文化教学首先必须树立文化和语言平等观。各民族文化皆具合理性。由于近代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青年学生容易羡慕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不知不觉中滋生一种崇洋心理,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甚至极力模仿西方文化,其结果既不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又失去了同母语文化的认同感,成了没有文化归属感的文化流浪汉。同时,也有少数人盲目陶醉于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排斥华夏文化以外的任何其他文化,唯我独尊,其结果是自我封闭,拒绝合作,这两种态度均不可取。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决不能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应该理智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语言平等观。
二、合作学习与语言文化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富有创意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主体内部需要的过程。青少年需要团体的归属感和影响力,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的舞台;动机理论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自身内在的动机以及同伴的激励来达成学习目标。认知论认为学生相互作用本身可提高成绩。以上的这三种理论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
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语言和文化信息进行储存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难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性学习手段,小组成员通过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浓度和密度之唯一出路。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的认识角度和观点有所不同,形成了Prabhu所说的“观点沟”,通过贡献和分享这些认识角度和观点,可以使学习者对事物形成更为丰富、深刻全面的理解。
在实施合作式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任务。即小组成员中的每个人要明确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任务。通俗地说,是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任务。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共同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小组成员要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要有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要帮助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配合、沟通与互动机制。这种机制是合作与相互促进的保证,是小组成员之间在各自承担学习任务基础上通过交流与互动,达成每个人整体发展的保证。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同时教师要对小组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是真正的主人,主动制订计划、完成任务,积极探究文化差异,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实施语言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有文化差异的典型现实生活情景。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向学生充分展示现实生活情景,设计开放性合作任务,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文化。例如在学完《The Widow》这篇文章之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西方的婚礼仪式,笔者给学生视频播放了走遍美国第19集《I do》,并对其中有关西方婚礼准备和举行仪式的内容进行了详尽地讲解。同时,笔者把全班划分成三个小组,请他们参照走遍美国第19集《I do》,在下一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西方婚礼。在课前他们积极准备,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挑选漂亮的女同学扮演新娘,英俊的男同学扮演新郎,还有两位同学充当了男女傧相,有同学扮演了牧师等等。从背台词,道具到化妆,每个小组成员都兴奋地为即将到来的表演做准备,生怕落后于其他小组。因为准备充分,每个小组都成功地演绎了西方的婚礼仪式。每个小组都不是完全模仿《I do》中的内容,有的小组增加了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臂走过红地毯,把新娘交给新郎,有的小组添加了新娘、新郎互相交换戒指,新郎、新娘共同点燃蜡烛等等场景。他们的表演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完全溶入合作学习小组这个整体。这样的英语课令他们兴奋并且难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语言文化教学范文5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中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较重视,忽略了语用能力的培养。每年国家都有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针对英语专业的专业四八级考试。从题型看,这些考试检测了学生的听力、阅读、语法、写作、翻译等各方面的能力。普遍推行的交际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尚缺乏跨文化意识,所操练的内容常常只是中国式的英语,或是带有中国文化内涵,不符合英语的句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当今,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成为普遍现象,而其中的非语言交际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文化、语言与交际
现代社会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一种文化会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其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因素影响最为关键。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某些语言形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比如说,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常常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尤其是对别人的称赞予以否定或是自贬。西方文化则不同,他们会把这种否认看做是对谈话对象的无礼。交际能力既包括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有效的交际不是仅仅学会语法、词汇和造句这么简单。它要求通过语言这个载体,透过文化内涵,促进交际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达到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因此,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3.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更准确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而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交际活动。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一旦接触,不论愿意与否,或者是否意识到了,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在交流着某种信息,即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信息和传出信息。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外语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交际者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或者说文化背景不同,经常会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比如:红色是中国人最常用也最喜用的一种颜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有兴旺、发达、顺利、成功之意。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犹如对白色的避讳一样,认为白色除了象征高洁、纯洁之外,更有表示低贱、凶丧之意。而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的红色概念中没有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却认为白色是高尚、纯洁、善良的象征。不同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不同,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障碍。因此,深刻理解词所包含的文化背景是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今,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结合成为普遍现象。现今的教育者认为,英语的教育不应只是单词和语法这么简单,应该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比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在交际的时候能够运用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
4.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人类交际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注意语言交际,过分强调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传统的外语教学也是如此,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交流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专家指出: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其话语音调、眼神的交流、姿态、手势、触摸及面部表情等都在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所谓非言语交际,是指借助非言语符号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无时无刻不用非言语符号进行交际活动,运用非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和意向。
4.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行为有五个功能:重复、替代、强调、抵触、协调。重复是指我们可以用非语言行为来重复言语内容。替代是指用非语言行为替代言语内容。强调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讲演者常用挥拳、鼓掌等动作和一些面部表情来体现语言信息,往往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抵触指的是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不一定相一致,语言传达的并非真正的信息,而非语言行为传达的反而才是真正的信息。协调是指通过用非语言行为暗示别人该做或不该做某事,起到调节两人之间传播交流的作用。
4.3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非语言交际研究包括四个领域:身势学、空间学、副语言研究及时间学。身势学研究的是身体动作,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和身体接触等。空间学研究的是人类和动物在交际中的空间使用。副语言研究关注的是交际中声音要素和声音信号的适应。时间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时间观念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5.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教育者们不断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差,师生间缺乏有效的非语言交际的后果是课堂效果不佳。
5.1眼神
人的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因此,目光是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英语教师要学会用眼睛说话,用眼神传意。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艺术地运用好眼神,用多样化的眼神影响学生,就会有利于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首先,教师上课时要保持视线的有意识的自然流转,而不是长时间停留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或是某个学生上。通过眼神的交流,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提高参与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如果发现学生目光呆滞,哈欠连连,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适当地调整课堂内容。最后,教师也可以利用眼神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感。总之,教师的眼神,应当是自然、亲切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切不可瞪、盯着学生,传达对学生的不满,让学生产生敌意或是压力。
5.2面部表情
教师的脸孔是放大了的晴雨表,是情绪的显示器。在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纵观整个课堂,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3手势
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往往对加强语气、语调内容、配合语气起到较好的突出重点的效果。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了手势语的配合,有声语言表达的重点就能够表示得更鲜明、更突出、更生动、更形象。此外,教师的手势在一定情况下能给学生以安慰和鼓励。如拍拍学生的肩膀,对学生竖起大拇指,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运用手势也有个“度”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宜重复,避免夸张、单调。
6.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应用不容忽视。教师要正确掌握非语言交际的运用艺术及其特点,使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非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更加完美地展现语言的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掌握语言,使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上充分发挥优势,更有效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语言文化教学范文6
一、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洽互动,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学生会获得情感的满足,掌握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例如在学生入门学"thank you"时,不妨利用中英美文化的差异,插入这样一则跨文化交际的笑话: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汉语中的"哪里!哪里!"另有自谦的意思。一次他参加一对中国新人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 you are beautiful today(今天您真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where where(哪里!哪里!)。不料,这位外国朋友听了大吃一惊,想不到笼统的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要举例说明,于是他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漂亮!"这样,相信学生都能在笑声中轻而易举地记住在英美国家中应用"thank you"来回答别人的赞美,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可利用的有效因素,兴致高了,学习自然就成了一种乐趣,对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就容易多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英语学习质量
学生学习外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即使他们对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时,仍会出现错误。如,在教学打电话这一内容时,学生会脱口而出Who are you?他们并非不知道如何应答,只是缺乏练习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语言背景及中英文化的差异教学。如,学完A Birthday Party一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编一段为某位同学过生日的对话。事先,让他们了解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在了解这一习俗后,学生的对话流畅而自然。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之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又如:1)--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wEi fang.2)--how old are you?--I'm twenty.听起来,形式正确,语法没毛病,也挺符合中国国情。可事实上,在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里,除了在医院,移民局等地,是几乎听不到类似的对话自然地与人交际,势必引起误会。尤其只在对话2)中询问对方年龄,在英美国家中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因为在他们国家文化中,年龄是属于自己的个人隐私。
由此可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印象的加深;另一方面,可以在以后跟外国友人的交流中避免类似的文化错误。
三、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教师适当地对文化背景讲解,有助于中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例如:我们在英语星期的教学中,可以简述每个星期后面所包含的文化含义:英国人采用他们自己所信奉的神的名字来称呼一星期中的多数日子。Sunday(星期日)太阳神之日,由Sunnandaeg变来的;Monday(星期一)月亮神之日,由Monandaeg变来的;Tuesday(星期二)战神之日,它来自天空和战争之神Tiw的名字;Wednesday(星期三)它是根据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者的最高之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Thursday(星期四)雷神之日,它是雷神(the thunder god Thor)的名字命名的;Friday(星期五)它是以Woden神的妻子Frigg的名字取的;Saturday(星期六)农神之日,它是根据古罗马神州中的崩溃神(Saturn)的名字命名的,据说这位农神是负责把农耕方法教给人民。通过介绍这些文化故事,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的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