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1
公司现状评估和目标确定,了解和评估当前的业务状况;评估核心竞争力和可被利用的能力及资源、确定企业核心能力;确定财务目标、预期的业务表现及企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确定战略方案选择标准。了解行业/市场发展状况,即市场规模、市场增长、产品生命周期、竞争状况、资源需要、利润率、市场进入的难易等;公司自身竞争能力评估,即市场份额、产品线、成本优势、公司形象管理能力等;结合公司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战略方案选择标准。
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 模型
[分类号]G250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四分之三的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在其政府机构中都运用过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实践模式和新理论范式,战略规划是一种用来确认一个组织的主要目标和具体行动的技术,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战略执行、战略评估的首要前提,是将战略思想、战略意愿转化为战略行动的必经之路。战略规划的确立,有助于公共文化部门正确处理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长远发展和眼前生存的关系,减少和避免短期行为的干扰,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地发展。
在当今图书馆所面临的繁杂而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战略规划变得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却根本没有进行战略思考,这种思考要求观念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过去从行动到结果的“前向式思维”模式必须朝着从理想未来向现实需求的“后向式分析”模式进行变革。事实证明,图书馆随着战略规划的开展而获得一系列的竞争优势,通过快速适应各类变革,能够从共同的目标与导向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我国图书馆界在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基础薄弱,学习国外先进运作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相关理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将客观现实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的战略规划模型的构建,更是当前亟需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尽管大量文献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但大多数均未讨论其中蕴含的理论模型。学界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构建模型的重大意义何在?具体如何构建?模型具有哪些类别和特征?怎样高效地应用模型?针对这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1 模型的价值意义
模型(model)是对真实想法、系统、概念的抽象概括或陈述。现有的事业发展表明,模型的主要价值是为管理者创建一种描绘图书馆未来的基础,通过模型使现实的抽象成为颇具价值的规划工具。具体而言,模型的使用能够降低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模型的构建可以提供一种通用框架来评定规划过程。模型能够模拟图书馆实践并被用以描绘通过规划实施的战略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方案的选择而言,模型在管理者的决策和分析过程中显得更为有用。
在战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WOT方法是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矩阵模型,目的是识别组织当前的优势和劣势与运营环境中的应对挑战或机遇利用的相关程度及组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小,旨在描绘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战略规划活动以来,SWOT分析模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特别的价值,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得到较广泛应用。除了战略分析,我国学者还构建了包括清晰的战略规划、合理的组织再造、架设公共服务平台、合理规划馆员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加强员工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风格、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内的7S战略,以此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为考察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由20至30项业务性能指标组成的平衡记分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广泛重视事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促进了战略思维的形成。相对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公共馆对于公民信息平等的制度性保障有着更充分的体现,环境的复杂性又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模型并非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图书馆规划事务和问题,许多基于隐性知识的直觉性决策和组织文化层面的管理环节,目前仍难以用模型的形式进行准确提示,但战略规划模型对于公共图书馆在愈加繁杂的公共文化环境中的指导意义却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变革需要借助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规律性的行为抽象,模型处理特定挑战和重大进程的特性也将更加体现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和价值。
2 模型的构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引入
成书于公元前g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被视为最古老的战略管理著作,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安索夫出版他的第一部战略管理著作《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公司战略理论的正式诞生。
战略管理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的实践,但是又超越了工商领域,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了促进思考和操作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众多学者和工作者一直在试图引入企业界的规划方案,如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总体质量管理(TQM)等。实践证明,战略方法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最为全面而众多的机会”,并有望产生更加理想的实际效果。事实上,不仅利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针对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对图书馆界的威胁和影响进行分析,而且基于Waterman RH的“7s架构”的规划过程也已在很多图书馆中得以应用;Bryson J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的模型,同样被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其高效率、低成本地应用绩效。
2.2 战略规划文本分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站展示对其未来的设计,这为战略规划文本的制定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考。Pacios通过网络调查,对34个公共图书馆和31个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认为:“对规划文本的元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构建一个基于最佳细节、元素、标题和段落的文本模板”。
笔者针对各国图书馆进行网络抽样调查,涉及国外图书馆210个,国内图书馆348个,前者的网站中公布有战略规划文本的占58.1%,而后者仅为10.3%。除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外,规划文本的外表特征和内容形态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经过统计,国外的战略规划文本中出现词语5000余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图书馆、服务、
信息、馆员、规划等;我国的高频词则分别是:服务、图书、图书馆、信息、文献等。另外,规划文本的有效期限涵盖了从1年到10年以上的跨度,制定者也出现了图书馆自身、学会、协会、联盟、专家、议会、基金等不同的团体和个人。这些现有的丰富样本和统计资料无疑为规划模型在文本结构方面的构建确立了实践依据。
2.3 战略实践实证研究
在管理科学越来越讲求实证研究的今天,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同样必须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要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最终获得关于战略规划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很多,适合规划模型构建的主要包括三类:①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考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和从业人员对规划的意义、程序、策略等方面的观点;②专家调查,具体可采用德尔菲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旨在运用专家的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符合国情规划模型做出性质和机理上的判断;③案例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典型规划案例的深入探查与跟踪分析,为规划模型的应用绩效提供评价依据。
较之寻求高度一致性规律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在应对复杂社会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有效地处理规划活动的有序与混沌的矛盾。具体方法应用中需要秉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准则,避免主观臆断和迷信数据的偏激。
3 模型的构成形态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建制与地区差异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然成为超越个体馆舍的复杂系统。以全局视角来看,规划模型应该“既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又要涵盖从国家层面的事业宏观战略到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从具体的模型构成形态来看,可分为规划文本结构、规划管理流程、规划技术方法和统计回归方程等类型。
3.1 规划文本结构
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框架由两大层面组成: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者分别对文本的版本要素和本质属性进行规范。
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文本的有效时长、制定机构、量化指标、体例结构等项,规范指标根据大样本的相关指标和高频词分析结果确定。
规划文本的内容特征包括“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实施策略、部门分工、评价体系、制定过程,以及成功关键因素等10个指标;后者包括服务承诺、经费支持、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建筑设施、技术应用、薪酬管理、危机管理以及可行性分析等10个指标。
3.2 规划管理流程
目前国外通行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management process)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中的战略制定(strategy formulation)包括拟定远景和使命,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决定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长期目标,提出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具体的战略方案。在研究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过程及阶段时,我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最终目的、PEST分析、SWOT分析等;战略选择的内容包括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
鉴于公共图书馆的运作特征和发展态势,本研究按其战略管理过程的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将各流程层层细化,提出管理流程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运作机制、反馈机制相互关联。战略规划阶段又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对图书馆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发展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彼此之间拥有基于战略思维的内在一致性。
3.3 规划技术方法
公共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应该掌握一系列的实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企业界的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摸索出若干可资借鉴的技术,如用于环境分析的PEST方法、用于战略定位的SPACE矩阵、用于方案选择的QSPM模型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因其有别于企业的特殊性,各项规划技术方法应呈现出公益、平等、文化等特色。
在战略规划分析环节中,战略环境分析是将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以此预测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组织变革预期矩阵在事业投入、运作职能和社会效益等一级战略功能下设资源、馆员、设施、管理、服务、用户、形象等二级模块,分别拟定各模块中的不同发展态势,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按主要社会功能确定分析框架,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
在战略规划制定环节中,全息化的SWOT矩阵将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旨在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全面匹配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同时,设置针对每一战略行动开始执行的临界触发点,如流动人口数、购书经费、图书流通量等量化指标,力求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来修正行动计划,及时应对战略环境变迁,进行规划方案的调整、替换。
3.4 统计回归方程
基于回归分折的预测模型旨在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通过控制或给定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可能的数值。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现象,研究一个行业的演进规律,应该同样考虑多方面的作用和关系。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社会因素在对图书馆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从宏观到微观的事业发展。GDP、总人口、高校在校生和出版图书(种数)等统计指标代表着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等层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历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剖析它们与代表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产出的经费支出和流通人次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面向关系强弱的判别。例如在相关分析中,与图书馆经费支出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次是GDP、出版图书、高校在校生和总人口,流通人次则与出版图书、GDP、总人口和高校在校生具有高度相关,二者的双尾(2-tail)显著性检测均达到0.000的高水平。在回归分析中,图书馆的投入(经费支出,Y)与产出(流通人次,x)可创建复合曲线模型:Y=1807.033*1.000 2X,(Ad.R2=0.875,Sig,=0.000,F=146.799),在极其显著的水平上保证了较高的拟合度㈨。
4 模型的应用策略
4.1 组织运行层面:模型应用的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方面,公共图书馆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职业精神、行为规范、符号象征、核心价值等一套复杂的概念,构成了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既保持核心理念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出不断创新的思想,成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奖励创新思维与质疑见解,设计畅通的建言、评议和采纳渠道,聘请外部专家监督测评服务绩效,规定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退休人员的隐性知识留存与整理,基本信念的明确文字化等。
・组织结构方面,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略环境,公共图书馆可能需要在结构体系中构建简单的规则以应对多元而易变的需求。契约、松散、弹性、柔性等理念伴随着业务外包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推动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科学化,增强了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样的组织能够将渐进的发展变化和偶尔的革命性跳跃结合起来。尽管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控制、秩序和可预测性,但支持混沌理论的学者却认为管理者所极力控制的混乱包含着重要的富有创造性的机遇,它有助于推动能突破既定战略思考模式的学习。为了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易被模仿,公共图书馆应该被视为一个持续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组织体系的波动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知识、自我颠覆或超越的有效途径。当然,设立足够的资源缓冲区,培养勇于把握机遇的人才,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举措都是必须的保障。
4.2 策略思维层面:战略考察的多视角
・个人观点视角,由于客观环境和资源分析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静态、局部、割裂的眼光以及决策者的偏好都会导致考察结论的差异,战略规划必将成为一个意见纷呈、思想碰撞的过程。德尔菲调查法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格式塔思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繁杂事务的实质。不同的观点应该得到集体的充分讨论,使每位规划参与者都能理解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及其理由,确保模型应用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团体思维视角,应避免在图书馆战略管理步调一致、协调行动、形成强大合力的同时,出现固守陈规、难以创新的“团体思维”。模型意味着行为的规范,但不排斥独立和变革,尤其对于战略考察,应该鼓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弘扬富有价值的创新精神,以此提高模型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利益相关者视角,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因涉及到众多的利益机构和群体,必然面临着类似、交叉或冲突的诉求。厘清法律责任是响应政治环境的首要前提,协同共建联盟网络是处理相关机构的最佳选择,平等对待用户需求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有效的内外沟通、透明的公示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评估等手段都将确保模型应用的稳定性与价值性。
4.3 规划研制层面:模型方案的次优解
规划模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概念和直觉,规划的分析与制定实质上是战略者的认识过程。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面对大量的含混信息和有限的判断时间,决策预期的准确性受到认知能力和环境变迁的限制,现实行为的“有限理性”将导致满意的准则必将代替最优化准则。“正确的过程不会是唯一的,不存在万能方案”。
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图书馆战略管理者还会受到各类主观偏见的误导,很难保证规划方案得到最优的设计。“决策制定陷阱”的实验已经辨识出很多偏见来源,如虽然事实上可得到新的信息,但仍然倾向于采取过去合理的决策来作为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以追求一致;当特定的统计值非典型时,可能不习惯统计上期望的值,而倾向那些似乎代表假设的数据范围。
尽管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决策状态,但规划方案还是应该提倡优化设计。保持对环境的密切监测,借鉴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规划流程的信息反馈,避免片面、静止地使用模型,这些举措都能促成一系列动态的决策,使规划方案在战略发展中得到持续的优化。
4.4 战略开发层面:规划模型的创新化
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
Abstrac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formulates the science reasonable strategy plan foundatio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lso is to th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pla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he goal is enhanc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risk management ability,adapts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plan goal reques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o the strategic risk continually recognition,the appraisal and should to,carry on the strategic disposition to the economical capital,promot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rporate business strategy plan goal smooth 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赌博。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陈中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4
品牌策划个人简历
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
出生年月:1987-04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
现所在地:福建
身高:189
体重:77
婚姻状况:已婚
政治面貌:团员
意向岗位:品牌策划
教育经历
厦门大学 本科 新闻传播/广告 XX-07
自我介绍
一个热衷打破常规的品牌策划人。一个喜爱剑走偏锋的广告设计师。集营销策划,品牌规划、策略文案、创意视觉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
个人核心优势:
1、个性沉稳,擅沟通,逻辑严密,创意思维活跃,判断力佳
2、对企业的品牌文化、产品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均有较为深度的认知
职业技能与素养:
1、本人精通ps,cd,i等常用平面设计软件,有丰富的营销企划理论和创意设计实战经验!
2、熟悉营销管理,对于企业人才战略规划、营销企划、产品开发等领域都有深刻的了解。
3、非凡的视觉美学修养,良好的品牌战略规划和传播执行能力
期待与贵公司共同成长,为一个品牌的壮大与辉煌,贡献自己智慧的光芒
工作经历
所在单位:泉州**商贸
职位名称:品牌经理总监│企划经理总监
单位行业:媒体/出版/文化传播
工作内容
1、参与制定营销体系整体发展规划,负责统筹规划品牌有效运作,建立高效的品牌管理体系。
2、负责公司品牌的建设与推广,组织制定品牌推广策略及品牌发展策略。
3、负责部门的组织管理工作,人才梯队培养。
4、指导公司的品牌经营管理及品牌相关活动和推广的执行方案。
所在单位:**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台商投资区分公司
职位名称:媒介专员
单位行业 娱乐/运动/休闲
时间 XX/8至 XX/8
工作内容
参与**年会、体博会、经销商会议等大型品牌传播活动策划案的撰写
**内刊杂志软文撰写及审核编辑
撰写各类新闻稿件及公关传播稿件
协助各终端门店撰写开业活动方案及品牌推广方案
媒介传播策划执行跟踪及媒体传播效果评估
个人联系方式
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5
在世界各国中,美国是对现代内部控制研究最富有成效的国家之一。美国发起人委员会(COSO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2004年,COSO委员会的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内部控制的要素进一步扩展为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2008年5月22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该规范吸收了美国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一些观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其中,三大目标分别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五大要素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指出,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包括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两个方面。长远发展目标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未来预期达到的目标;而战略规划是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即企业通过什么路径实现长远目标。发展战略是一个组织长期发展方向和范围。它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资源配置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和不断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发展前途,加强对经营环境的研究分析,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正确地确立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明确的企业长远战略目标。而内部控制是影响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它贯穿于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估、调整和信息披露等整个过程。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可以有效防范战略风险、促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中的要求,结合在调研中对某公司发展战略的内部控制现状的了解,分析该公司在内控视角下发展战略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二、SP公司现行内部控制与发展战略体系分析
(一)SP公司简介 SP公司是2002年底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时组建的全国性国有独资发电企业集团,主营业务为:电力生产、热力生产和供应;与电力相关的煤炭等一次能源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截至2010年底,公司装机容量90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总装机的24.55%;资产总额为4424亿元人民币;2010年发电量超过3500亿千瓦时。拥有全球首台百万千瓦超临界空冷机组和国内单机容量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百万千瓦超临界湿冷机组,国内首批60万千瓦级脱硝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39.5万千瓦天然气发电机组;积极开发建设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二)公司现行内部控制与发展战略体系 公司设立计划发展部负责研究企业发展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政策、法规;负责拟订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综合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公司制定了五年发展战略:以创造经济社会价值为使命,以做强做大为方向,坚持电为主体、煤为基础、产业协同,坚持优化结构、建并结合、内外拓展,坚持改革创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以电为主的一流能源集团。公司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到2013年实现“1118”战略目标,即发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控参股煤矿产能超过1亿吨/年,实现利润超过100亿元/年,资产负债率控制在85%以内。SP公司现行发展战略如表1所示。
(三)公司内部控制与发展战略体系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全面地分解该公司发展战略中的内部控制,我们采取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9份,调查对象包括所有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公司一线员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公司员工对公司战略部门的认识,对公司战略的认识等。访谈对象为计划发展部的主管,访谈内容主要为公司发展战略机构设置和相关的规章制度等。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三、SP公司内部控制与发展战略的缺陷分析
SP公司设立了计划发展部负责战略的制定等工作,但是在计划发展部的人员设置、战略的审批、战略的评估与调整和战略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战略制定部门设立中的缺陷 指引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履行相应职责。SP公司设立了计划发展部负责发展战略的管理工作,但是对该部门的职能设定不完善,战略管理部门职责的不恰当性可能会造成不能够履行其应有的功能,会影响到战略的制定和监督等;部门员工的管理不完善,人员的配备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可能影响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缺乏战略委员会类似机构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可能会导致战略相关决策的不科学。
(二)战略审批中的缺陷 指引要求董事会应当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建议方案,重点关注其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调查显示,SP公司的制定的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但是在战略的制定和审批等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批准是否相分离、执行与评估是否相分离、执行与调整是否相分离直接关系着发展战略的制定的科学性。
(三)战略实施中的缺陷 调查显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SP公司高管具有战略意识,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战略规划,但是公司并没有制定战略相关信息的收集机制,没有与战略实施相关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影响到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四)战略评估与调整中的缺陷 指引要求战略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并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SP公司在战略规划中对企业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事先的评估,但是并没有事中和事后评估机制, 没有进行有效的事中评价可能未能有效评估内外部环境因素重大变化对战略的影响,无法判断战略执行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到战略的调整,从而导致战略规划过时或者难以实施。战略期末,没有进行后评估评就无法结合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数据和经验。当公司战略目标没有实现时,也没有相应的调整机制以及向公司管理层汇报的机制。这些机制的缺乏对战略的及时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五)战略信息披露中的缺陷 SP公司在其网站上披露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但是缺乏披露重大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和相关职责分离的规定。公司没有披露影响发展战略实现的重大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会影响对战略重大因素的关注以及对战略的及时评估和调整,最终会影响到战略的实施。
四、SP公司发展战略完善建议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该公司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一)计划发展部的职责和人员管理制度 SP公司计划发展部职责不完善,应增加的职责有:负责战略规划的实施;围绕公司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经营环境的监测和分析。负责对行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研究,每年度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估并起草评估报告;跟踪和评价集团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建议,并在每年的经营计划中滚动调整集团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参与公司的战略性投资、资本运作、并购重组、产业整合方案的研究与制定并提出建议;负责组织协调集团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核心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方案等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对前述各款事项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制定对负责战略的人员经验和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出具岗位工作标准。应当制定战略方面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战略管理方面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提案审议、保密要求和会议记录等做出规定,确保议事过程规范透明、决策程序科学民主。
(二)战略的制定 调查结果显示,SP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战略的发展重点、核心竞争力、发展“短板”等问题尚无形成共识,所以公司应当重新评估公司目前的战略规划,分析在新的经济、政策环境下公司未来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挑战,就公司战略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这样才能使战略真正成为指导企业领导解决各种问题的决策依据和工具。
(三)战略的审批 SP公司缺乏战略审批的相关规定,因此,建议公司明确战略的制定和批准机构,以及战略的评估机构。明确战略规划的制定程序,和董事会审批机制。
(四)战略的评估与调整 SP公司对战略的事中和事后评估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建立战略评估制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追踪和适时调整。计划发展部和总经理的工作报告中应当对战略期内每一年度工作计划和经营预算完成情况,侧重对战略执行能力和执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计划发展部应负责对具有战略影响的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监控,对于公司战略规划需要调整的,启动调整程序。事后评估应结合战略期末发展目标实现情况,侧重对发展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进行概括性的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数据和经验。计划发展部应就战略实施和调整等问题形成专门的报告,及时向管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进行汇报。
(五)战略的披露 SP公司战略披露机制不健全,缺乏对重大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的披露。公司应当向管理层以及关键岗位员工披露影响发展战略实现的重大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企业应当明确相关信息披露的制定和审批的部门或人员,并将披露信息报告的制定与审批职责相分离。
五、结论
本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中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对SP公司战略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途径找出SP公司在发展战略控制中的缺陷,结合SP公司具体情况提出完善发展战略控制的建议。本文的意义主要在于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等对发展战略的要求,完善战略管理的工作流程及发展战略制度,实现战略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对其他企业构建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发展战略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6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战略”(Strate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Strategos”,指的是在一场战争或是战斗背后所隐含的宏伟的构想,是一个军事术语[1]。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必须制定并实施战略管理来生存并进一步争取可持续性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业在同其他企业竞争时,可以借助的竞争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物力资源,例如,企业所拥有的厂房、设备、技术和地理位置;一类是组织资源,例如,企业的组织结构、计划、控制、协作系统和群体关系等;最后一类是人力资源,例如:所雇用员工的考验、技能、智能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转变角色,参与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企业战略的形成和企业战略的实施两个阶段。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它可以被看做是“将组织的主要目标、政策和行为顺序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的模式或规划。”[2]也就是企业在进行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企业的竞争处境,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设计企业的行动计划,对企业的物力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进行部署和配置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联系[3]:(1)行政事务上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扮演着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角色,仅仅是处理一些文件,再加上招募、培训、考核、报酬、福利等各项制度的建立以及管理而已,单从这些工作的内容来看就已经同企业的战略方向失去联系了。这当然也是企业高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些行政管理日常活动上,以至于人力资源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对人力资源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行战略展望,自然企业的战略规划的形成也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何参与了。在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还只是停留在人事管理的范畴内,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企业战略管理绝缘了。(2)单向联系。在这种关系中,企业先制定出战略规划,然后告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许多企业认为,这种联系已经可以算是构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是设计出执行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度或者方案而已。尽管这种单向联系承认了人力资源在执行战略规划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它却在战略形成阶段将人力资源问题排除在外,这种联系往往导致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不可能得到成功的执行。(3)双向联系。这种联系是单向联系的进一步深化,战略规划制定者把企业正在考虑中的各种战略选择告知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对各种不同战略的人力资源内涵进行分析,再把这些分析的结果报告告知战略规划制定者们,最后,在战略决策作出之后,战略规划制定者们再把战略规划传达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设计出执行战略规划的方案。(4)一体化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高层也是企业战略规划制定者们中的一员,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企业战略规划制定者们一体化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融入企业的战略形成和战略执行过程中,寻求内部人力资本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拓宽企业高层的管理,确保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所以,一体化联系在双向联系的基础上又向前更深入一步,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融合。在这关系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战略决策者们的关系不再是先后顺序发生作用,而是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高层也是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参与战略形成的过程而且还参与了企业战略的执行过程。在一体化联系的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者们的信息交流是反复的,而不是双向联系中的先后顺序,这样战略的部署在应对多变的市场变化时可以快速作出反应和进行战略调整,并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充分考虑到每一种战略最终的执行情况会怎样,在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战略目标开发和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为企业提供具备战略实施所需要的那些技能的员工,协助企业成功达成企业战略规划。虽然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们为了同日本人进行竞争,已经提高了自己汽车的质量,但是它们的竞争对手这时却已经又开发出了能够对顾客的需要作出更快反应的极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制造系统。表面看来,似乎只是日本汽车的技术更具有创新性,其实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企业战略规划制定者们的融合,人力资本通过准确地掌握顾客的需要和期望,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企业战略制定者们信息交流沟通可以快速的地对市场作出反应,调整企业战略规划,从而赢得市场份额。
三、人力资源角色转变,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塑,以上四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相互关系的四种层次,大致表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现在许多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是被陷于烦琐的行政管理事务之中,并没有为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和创造价值。所幸的是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战略管理过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力资源职能的参与程度。一些企业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可在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眼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排除在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门外,因为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力不足:缺乏经营理念,不懂市场分析,当然就更谈不上企业的战略规划的制定了。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传统角色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人才也需在从传统意义上狭窄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拓宽为具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性管理知识。需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4]:(1)必须具备“经营能力”。企业的经营指标包括利润率,投资回报率,市场占有率,企业的成长速度,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了解企业的经营,并且知道企业的财务能力。毫无疑问,企业的战略的首要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长期内,企业必须有盈利,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当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必像财务人员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进行财务控制,但需了解的资本利润率是多少,从而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企业战略中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的比较,估计人力资本的现金流量,从而为企业的战略规划作出人力资本评估。除此之外,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要熟悉企业的业务,了解企业所属的行业,有更多的时间与企业一线人员在一起,把住组织的脉搏,充分理解经营业务将有助于人力资源人员更好地了解公司是怎样运作,弄明白企业运营问题及组织面对的问题。(2)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需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管理实践包括人力资源如何使用技巧与能力,使人员更好选拔、配置、培养及奖励,鉴定员工,从而匹配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最合适的员工。不可否认,人力资源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最大的挑战表现在如何寻找、使用、奖励以及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因为只有他们才能驾驭市场变动中企业的发展。这期间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与直线经理们形成一种伙伴关系,真正关心怎样有效地创造一个能使企业每一个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的环境,毕竟仅靠产品或技术并不能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3)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变革过程管理”的技能。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战略管理必然面临着战略规划的初试,组织变革的实施,再对结果进行评估的诊断循环过程,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融合,在企业战略规划的调整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然根据执行新计划或新方案进行人力资源调整,而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员工的不理解,感到因惑,抵制甚至发生冲突等极端事件,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在企业的变革中主动进行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对人员做好安抚,激励等管理,以确保企业在变革中的成功过渡。事实上,一项对《财富》500公司所进行的调查的发现,87%的企业将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一部分。(4)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即综合利用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在接受企业外部环境的变革中不断适应变革,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个专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把一个通才所应有的远见带入决策过程之中。这种要求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即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匹配在一起;并且能够有远见认识到人力资源职能体系中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也应用于做出相应的改变。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复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涉及的范围也已经不止是简单的归档,人事记录或只会照搬人事计划行事的行政管理工作,唯有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使其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思考,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真正价值。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新角色即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James N. Baron.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王垒,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J. Quinn, Strategies for Change: Logical Incrementalism[M].Homewood: IL:Richard D. Irwi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