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监测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监测制度范文1
关键词:中高层异型柱;框- 剪结构;抗侧刚度;优化
在发生地震的时候,中高层建筑是否安全可靠,不仅要关注结构的强度,还要注意结构的变形能力、延展性以及刚度等性能。从抗震方面而言,应当多设计一些剪力墙,但是增加了剪力墙的数量必然就会加剧地震产生的作用,进而增加结构位移的情况,所以,为了尽量降低地震产生的作用,一定要对剪力墙的抗侧刚度进行优化。
一、对剪力墙抗侧刚度进行优化而建立的数学模型
(一)异形柱框―剪结构的微分方程
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之下,假设楼板在平面内的刚度是无穷大的,不去考虑结构扭转变形的情况,可以将异形柱框―剪结构的微分方程定为:
(1)
式中:EIq―剪力墙弯曲刚度
P(x)―水平荷载
H―异形柱框―剪结构剪力墙的总高度
λ―刚度系数
可以将其进行通解,公式为:
(2)
式中:B―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总宽度
对于其求解只是取决于相应的荷载形式,比如:倒三角形荷载的分布情况。根据水平荷载不同的分布情况,可以求得不同的解。比如,在结构底部没有侧移、没有转角以及剪力墙的结构顶部没有弯矩等情况相同的时候,在有外加力与没有外加力这两种情况下,就会有两种结果。
(二)变量的优化设计
将剪力墙的截面惯性矩作为变量进行相应的优化。当然,同建筑层高、异形柱以及框架梁结构相关的平均剪切刚度也能够作为变量进行相应的优化,但是,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建筑的材料以及结构类型都是已经确定的,异形柱框架轴线的尺寸也是已经被确定的,除此之外,异形柱的截面尺寸以及框架梁的布置也已经根据相应的结构设计要求确定了,我们就可以在这些相关条件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剪力墙抗侧刚度的优化。当剪力墙的高宽之比非常大的时候,剪力变形的影响效果就会非常的小,所以在分析与研究剪力墙剪切变形的情况下,对其弯曲刚度的变量进行相应的优化。
(三)剪力墙的抗侧刚度与结构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高层的建筑结构体系而言,结构的质量以及刚度均是沿着竖直方向进行分布的,并且通常情况下都非常均匀。所以,可以将倒三角分布的情况沿着总水平地震的作用作为考虑的条件。根据结构自振周期以及相关的计算系数计算出结构在主轴方向上的抗侧刚度。
(四)层间位移
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为了确保中高层建筑结构的刚度达到相应规范标准的规定,一定要控制好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其控制的主要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主结构处在弹性受力情况内,在承载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止混凝土柱以及墙发生裂缝的现象;二是,确保隔墙以及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整,防止发生出现明显损伤的情况。
(五)结构设计的要求
异形柱框―剪结构示意图,见图1。
1. 刚重比设计要求
在地震的作用之下,中高层异形柱框―剪结构剪力墙的变形多数都是剪弯变形,随着建筑结构抗侧刚度的不断减小,重力荷载的二阶效应也就随之呈现非线性的增长,进而导致建筑结构失去一定的稳定性而坍塌,其中,建筑结构的抗侧刚度同重力荷载之间的比值,也就是刚重比,是影响重力效应的一个重要参数。刚重比与层间位移的限制对于建筑结构抗侧刚度的控制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力非常小的情况下,其建筑结构的抗侧刚度尽管已经达到了层间位移的限制需求,但是没有达到相应刚重比的限制标准。所以,在进行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的时候,一定要使其达到建筑结构刚重比的限制标准。
2. 剪重比的设计要求
因为地震的影响系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并且会越来越快,其基本自振周期非常大的建筑结构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之下,所计算出来的影响效应是比较小的。为了确保中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在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时候,其水平地震的剪力标准值同上层的重力荷载之间的比值,也就是剪重比,一定要达到其最小的设计标准,使水平地震的作用计算值不会太小。
3. 异形柱框剪结构的剪力要求
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之下,异形柱框剪结构的剪力值是随着λ 值的减小而降低的,在达到剪重比标准的基础之上,异形柱框剪作为整体结构的第二道防线,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抗侧刚度的能力,所以,各个楼层框架的总剪力一定要达到最低的限值标准,通常情况下都会取0.2V0。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剪力墙能够承载大多数的水平剪力,异形柱框剪中楼层的最大剪力一定不要大于某一限值,通常情况都是0.45V0。
(六)优化数学模型的确立
综上所述,异形柱框―剪结构剪力墙抗侧刚度的优化数学模型就是:计算得出剪力墙的弯曲刚度,尽可能的降低水平地震的作用,使其影响最小,同时一定要达到结构设计以及层间位移等约束条件的要求。
二、实例实践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的异形柱框―剪结构,地下建设1 层,地上建设11 层,每一层的高度为3 米,总高度就是33米,柱网是3.5×5.4-6.6平方米,高宽之比2.76,建筑的总面积是5452.7 平方米。异形柱与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都是C40,抗震防烈度是7 度,地基的承载力是220 千帕,采取筏基,属于Ⅱ类场地。墙的厚度是22 厘米,使用陶粒混凝土进行墙体的空心填筑。
(二)应用分析
在中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中,经常将底部剪力系数与自振周期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在宏观上评价结构刚度是否恰当,计算水平地震的作用以及进行相应的取值过程是否准确科学。在一些老旧的规范标准中,对于设计的要求只是要达到抗侧刚度的下限值,没有考虑剪力墙框架结构的轴向变形以及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所以,进行相应取值的时候,就会出现普遍偏低的现象,太过片面,没有达到一定的安全性。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本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实现剪力墙的抗侧刚度优化,层间位移的值也是比相关的规范标准值稍小,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也是最小的。通过优化设计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应的成果,可以看出在中高层建筑结构建设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健康监测制度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生体质
一、大学生体质状况概述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高校每年例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可以看出,测试不及格率的大学生数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甚至有的高校不及格的学生数量占到了总人数的25.%以上。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19岁以上22岁以下的汉族大学生体质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女肺活量、爆发力、速度、耐力素质等与20年之前的水平相比都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5至2010的5年间,肥胖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学生健康指数明显下降。从上世纪末,大学生体质问题就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也给与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质状况。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将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同时人才质量也决定这竞争中的地位。高校毕业生将是这个世纪社会各界最主要的人才来源渠道。他们将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甚至还会成长为各领域各行业中的领军人才。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庞大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他们首先还要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各种工作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充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质作为支撑。以前曾有人这样提出,“学生的健康和他们的文化知识同样重要,必须兼顾二者,否则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同时也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不符。未来社会建设中,高校大学生作为主力军,必须应当具备健康的体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奉献自己的青春,因此,增强学生体质又是为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给与高度的重视。
二、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一)体育场地设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
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便是体育场地和设施。这些设施条件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将对体育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据调查,一些功能比较齐全的体育馆及各种体育场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基本建成。包括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等。但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数量不断增加,大量新生的到来,给体育场馆设施带来很大压力,人均体育场所面积不断下降。目前现有的体育设施,尤其是室内活动场地仍然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健身需求。这对于大学生体质的增强来说,无疑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利用率不高
设施场所利用效率不高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增强不明显的有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都是为体育课教学所使用,其他时间都是在校运动队训练和学校大型活动中使用,除此之外,体育场馆全部对师生正常开放。其中部分维护费用较高的体育场馆实行收费对外开放,也有部分高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完全对外免费开放。在这些完全免费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上,据针对体育设施管理的工作人员调查显示,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很少有人来这里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在体育锻练的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体育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进行锻炼的仅占少数。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质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缺乏体育健身氛围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
高校体育工作需要在相关校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方可开展有效工作。而且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与体育健身事业的开展程度存在很大关系。但是目前,高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以推动整个局面。例如,在学校工作计划中还没有将体育工作发展纳入到计划中来。体育工作内容和方针大都是体育教学部门自行组织与运作。同时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影响了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身体素质的增强,最终受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影响。影响体育锻炼意识强弱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因为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就成为当前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根本举措。在兴趣的引导下,在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保障下,在体育选项课当中适当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的内容,对于有利于身体素质提高的运动项目尽可能的都融入到选项可当中来,尤其需要加强力量和耐力素质的专门性练习。既要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要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增强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二)加强对学生管理和引导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最现实的路径便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监督和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质量,及时发现体育健身当中存在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增强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在这一过程当中学校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再辅之以监督管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也应当逐步完善,及时检查和监督学校体育工作,指派专门领导单独负责学校体育工作,建立严格的岗位职责,务必保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与时间。
(三)扩大社团和健身俱乐部的影响
高校社团和俱乐部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专门兴趣小组形式的组织。他们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专门的健身俱乐部,例如田径俱乐部,羽毛球社团等等,例如他们在学生中间的影响,不断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是增强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有力举措。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新时期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必须给与高度重视,以扎实的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2010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喜与忧[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
健康监测制度范文3
[关键词]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乙肝五项检测;HBV-DNA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11[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70-02
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是HBV表面蛋白的组成成份,是由HBV基因组S区编码的病毒衣壳蛋白,由119氨基酸组成,主要存在于传染性的Dane颗粒中。Pre-S1多肽的21-47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是HBV的肝细胞结合位点,通过肝细胞膜上的前S1抗原受体介导HBV对肝细胞的吸附感染[1]。Pre-S1抗原作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又一标志,逐渐显现出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检测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乙肝标志物五项检测,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检测,对三项检测结果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我院2006年3月~2007年9月间病房和门诊确诊乙肝感染病人共计980例,其中男580例,女400例,年龄5~78岁。
1.2标本采集
抽取病人清晨静脉血3mL,置一次性塑料试管中,37℃恒温水浴箱放置30min后,离心分离血清备检。
1.3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上海迅达XD-711酶标仪,洗板机为北京拓普DEM-3型自动洗板机。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检测试剂也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试剂购自山东威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乙肝标志物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试剂购自山东3V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检测方法
乙肝标志物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乙肝病毒前S1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进行操作。用上海迅达XD-711酶标仪450/630nm双波长读取吸光度值,根据S/CO值自动判读结果。HBV-DNA PCR检测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FQ-PCR诊断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进行操作。全自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判读结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我们把乙肝标志物五项检测结果,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结果,HBV-DNA PCR检测结果,三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980例乙肝患者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总的阳性率是40.9%(401/980),HBV DNA总的阳性率是40%(393/980),两者相关性密切(r=0.876)。在乙肝五项大三阳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为80%(204/255),HBV DNA阳性率为89%(227/255),小三阳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为39%(171/438),HBV DNA阳性率为32%(140/438),HbsAg(+)/HbcAb(+)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为14%(19/137),HBV DNA阳性率为19%(26/137)。在HbsAg(+)及其他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为5%(7/150),HBV DNA阳性率为0。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标志物五项不同模式中,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长期以来,检测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物主要有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近年来,由于检测Pre-S1Ag 对了解HBV在乙肝病人体内的感染、复制情况以及在乙肝病人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证实,使其成为临床检测乙肝病毒的又一重要的血清标志物。Pre-S1Ag不仅是HBV感染的标志还是HBV复制的依据。通常认为HBV DNA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通过本文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到,在980例检测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总的阳性率是40.9%(401/980),HBV DNA总的阳性率是40%(393/980),两者相关性密切,说明Pre-S1Ag检测结果比较好的反映了HBV的复制情况。而且,实验操作简单,价格仅是HBV DNA的1/5,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过去一直认为小三阳模式,是乙肝病毒感染慢性携带者,病毒没有复制,但是我们通过与Pre-S1Ag和HBV DNA的对比检测,Pre-S1Ag阳性率有39%,HbeAg阴性的标本中Pre-S1Ag仍然有这么高的检出率,原因是HBV为了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而发生HBV前C区A1890的变异,导致了HbeAg的阴性[2]。提示临床医生检测Pre-S1Ag的重要性,Pre-S1Ag具有很好的察漏补缺作用。本文Pre-S1Ag在大三阳模式中的阳性率高达80%,说明Pre-S1Ag主要在HBV活动期和急性期出现,其相对含量的消长可提示乙肝的预后,阴转较早的患者预后要好[3]。
综上所述,Pre-S1Ag是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存在和复制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骆抗先. 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 -32.
[2] 朱江,张树林. HBV前C区A1896变异产生和Hbc转换时相的关系[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4):217.
健康监测制度范文4
[关键词] 直接免疫荧光法;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015-02
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疾病,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呼吸道病毒可以侵犯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局部发生病变或者通过呼吸道入侵导致呼吸道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1]。目前呼吸道病毒感染不断上升,而传统病毒分离及鉴定的操作比较复杂,无法满足临床对其进行快速检测的需要。而直接免疫荧光法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的临床依据,逐渐应用到临床中[2]。为研究分析直接免疫荧光法用于多种呼吸道病毒抗原的快速检测,该研究对该院2013年1—5月间共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230例的多种呼吸道病毒采取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快速检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共接诊呼吸道感染230例患者,由患者的病史、X线以及辅助检查等结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得到确诊。年龄0~55岁,平均(31±2.8)岁。将其按照年龄分为成人组和儿童组,成人组105例,男67例、女38例,年龄23~55岁,平均(41±2.8)岁;儿童组125例,男80例、女45例,年龄0~12岁,平均(4.2±0.8)岁。
1.2 方法
样本的采集及处理:由专业的临床医生或者护士采取鼻咽拭子从患者的鼻咽部取的鼻咽分泌物,或者选取鼻腔的灌洗液,将样本置于无菌收集管中(含有缓冲液)以便送检。将样本置于离心管中,震荡均匀,在400~600 r/min转速下离心5~10 min后弃上清,在沉淀中加入1~2 mL的1∶20PBS缓冲液,再次震荡均匀离心,除去上清液及粘液层,直到粘液层被全部除去。在沉淀中加入0.5 mL左右的1∶20PBS缓冲液,用移液器反复吹吸来重悬细胞沉淀,形成一个略混浊的悬液。
直接样本制备及测试:在8孔板上的每个孔内滴加25μL的细胞悬液,风干,室温下用预冷的丙酮固定10 mL。然后将细胞涂片和病原体的对照玻片通过直接免疫荧光进行检测。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呼吸道病毒检出情况
230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出呈阳性85例,检出率为37.0%,其中最高为呼吸道合胞病毒50例(21.7%),其次为流感病毒A(16例,6.9%)、流感病毒B(14例、6.0%),见表1。
表 1 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检出情况
■
2.2 不同年龄呼吸道病毒检出情况
呼吸道病毒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其中儿童组检出阳性55例,阳性率为44.0%,明显高于成人组(30例,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表明大约80%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感染引发,并且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传染较快并且传染性极强,很容易导致局部流行或者大流行[3]。研究显示导致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原,比较常见的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4]。尤其是儿童,为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人群,再加上儿童的抵抗力低于成人,病毒感染对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5]。目前对病毒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检测、组织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法等[6]。其中病毒分离检测是传统方法,主要是采用电镜对病毒颗粒进行直接检测,但是该法的检出率较低,而且比较难以普及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检测逐步取代了10年前病毒检测的“金标准”—组织培养法,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在对病毒种群遗传学及抗原性变化等方面,组织培养法仍具有重要的作用[7]。目前免疫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免疫标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直接免疫荧光技术、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等,特别是直接免疫荧光法已成为一种检测病毒抗原的稳定、敏感及高特异性的方法。而标本是否合格关系到阳性符合率,因此应尽量采取鼻咽部较深处的分泌物,在制备标本时一定要将黏液去除干净,否则会造成非特异荧光从而影响实验结果[8]。
该研究显示,23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85例,检出率为37.0%,其中最高为呼吸道合胞病毒50例(21.7%),其次为流感病毒A(16例,6.9%)、流感病毒B(14例,6.0%)。并且呼吸道病毒的感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儿童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金玉霞. 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进展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959-960.
[2] 陆小梅,黎四平,何月敬,等. 呼吸道感染患儿1256 例多种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2):1733-1735.
[3] 陈晓琦,徐葛林,全家妩.几种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92-294.
[4] 黄凌,安邦权,周燕明,等. 直接免疫荧光法对七种呼吸道病毒检测的临床应用[J].贵州医药,2009 ,33(5):422-423.
[5] 黄秋琳,许翔,江淑芳. 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多种呼吸道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3):135-136.
[6] 李兵, 陈杭薇, 郭文忠, 等.两种取材方法快速诊断流感病毒感染的对比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5):750-751.
[7] 马红玲,王和平,郑跃杰,等.门诊和住院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比较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509-1510.
健康监测制度范文5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焦作 454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微粒法(CMIA)在梅毒特异性抗体低值结果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该院和门诊病人常规免疫检测标本5673例,使用化学发光微粒法(CMIA)对5673人份标本进行初筛,阳性标本进一步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凝集实验(TRUST)进行了对比检测。结果 使用CMIA法检测5673份标本中,阳性标本为347例,占总标本数6.11%。其中S/CO值大于10的标本为204例、S/CO值5~10的标本81例、S/CO值1~5的标本62例。在347例CMIA法阳性标本中,TPPA检测为阳性的305例(87.8%)TRUST检测为阳性的130例(37.5%)。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CMIA在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中,灵敏度较好,适合大批量筛查。对于S/CO值<5的标本,应结合TPPA和TRUST进行复检,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使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
关键词 化学发光微粒法;梅毒特异性抗体;低值结果
[中图分类号] R4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181-02
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此外,梅毒亦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呈快速流行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控制梅毒的院内感染,卫生部已规定凡是手术、输血及各种创伤性检查的患者,均需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测。自2011年以来,该院检验科开始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法(CMIA)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CMIA具有特异性好、敏感度高、可定量、全自动操作、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在长期的工作中,也发现CMIA法在检测中尤其是低值标本中具有一定的假阳性,因此,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该实验将自2013年12月—2014年6月间的住院病人5673人份标本分别使用用化学发光微粒子法(CMI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凝集实验)分别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住院和门诊病人常规免疫学检测标本5673例,其中男3125例,女2548例。年龄16~86岁,平均年龄39岁。
1.2 仪器与试剂
CMIA检测是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公司A2000化学发光仪器以及配套试剂。TPPA是采用日本瑞必欧株式会社试剂。TRUST采用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1.3 检测方法
使用CMIA法对5673份标本进行筛查,测得结果在S/CO值在1.0以上的为阳性。然后,阳性标本使用TPPA和TRUST进行检测。以上方法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对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使用CMIA法检测5673份标本中,阳性标本为347例,占总标本数6.11%。其中S/CO值大于10的标本为204例、S/CO值5~10的标本81例、S/CO值1~5的标本62例。在347例CMIA法阳性标本中,TPPA检测为阳性的305例(87.8%),TRUST检测为阳性的130例(37.5%)。经统计学检验,P<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2 CMIA法筛查阳性标本347例(S/CO值>10、5~10和1~5三种浓度),使用TPPA和TRUST方法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近年来梅毒螺旋体感染人群日益增长。因此,梅毒抗体的检查也成为各个实验室的一个重要项目。化学发光微粒子法(CMIA)是近年来开始应用的新型检测技术,由于CMIA使用全自动重组TP抗原(TPN15、TPN17、TPN47)包被微粒子检测血清抗体[1]。使用两步骤免疫检测,避免了钩状效应的产生。有报道称CMIA检测各期梅毒患者梅毒抗体的敏感性为98.7%~100%,特异性为99.9%[2]。从该试验中也可以看出,化学发光微粒子法(CMIA)与TPPA法相比较,敏感性较高,在低值标本中,差异性更加明显。CMIA法另外具有快速、高通量等优点。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是目前梅毒检测中比较常用的确认实验方法。TPPA是将经过提纯处理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包,使用明胶颗粒为载体,当抗原和血清中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就会出现颗粒凝集现象,凝集的强度与抗体浓度成正相关。除对I期梅毒敏感性稍低外,对其余各期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
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凝集实验)主要应用于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相比特异性抗体出现时间晚二周左右,非活动期或在治疗期间的梅毒患者非特异抗体浓度会下降或转阴,晚期梅毒患者非特异性抗体有可能转阴等原因[4],因此,对于Ⅱ期梅毒TRUST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对于I、Ⅲ期梅毒则检出率较低。治疗期或处于非活动期的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出率也较低,易出现假阴性。
该试验结果表明,CMI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浓度在1~5S/CO值时,TPPA的检出率仅为56.45%。主要原因是:① CMIA法的分子抗原主要选自梅毒螺旋体外膜的脂蛋白,多肽抗原是使用基因重组表达而获得。再用血清清蛋白与之相连接,试剂抗原所使用的合成多肽不做提纯,可能造成非特异性反应升高,从而导致CMIA法包含引起不符合的序列使检测结果出现不符合。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的标本中,含有一些干扰免疫检测的抗体而造成假阳性。③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的改变和免疫功能的异常,产生的一些抗体和蛋白质,从而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有报道认为使用CMIA法测定梅毒特异性抗体的最佳筛查Cutoff值为3.125。这样,CMIA法的特异性有显著的升高,并保留了原有的高敏感性[5]。
根据有关资料,TPPA在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中,IgG型抗体反应性与IgM型抗体相比较弱,而在一些感染性人群中,却主要以IgG型抗体为主。因此,这部分人群在TPPA检测中,常常出现低滴度的反应,甚至出现假阴性[6]。在该试验中,CMIA检测梅毒浓度在1~5S/CO值时,TPPA的阳性率为56.45%,对于这部分低浓度的人群,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最好进行观察监控。
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凝集实验)是检测非特异性抗体常用的方法,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是患者被梅毒螺旋体感染后释放出的物质而产生的自身抗体,称为反应素。非特异性抗体比特异性抗体出现要晚两周左右。因此,在患者被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初期,非特异性抗体在检测中常常显示为阴性。在经过治疗后,梅毒非特异性抗体会渐渐转阴,这也是I期和晚期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阳性率较低的原因[7]。非特异性抗体也受多种疾病的影响,例如一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此时,实验室检测中,假阳性的几率也较高。该试验结果显示,CMIA检测梅毒浓度在1~5S/CO值时,TRUST阳性率仅为9.67%,与有关文献数据相吻合[8]。
在该实验结果中,表明使用CMIA法检测梅毒抗体中,对于低值结果的标本,尤其是S/CO值1~5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复检,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能使用TPPA或免疫印迹法进行复检,并与临床诊断相结合。避免出现假阳性而导致临床误诊,消除医疗纠纷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郭慧娟,尚晓泓.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抗体阳性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0):2444-2445.
[2] 吴春颖,刘威,刘鹏.梅毒血清学检测适宜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4,38(1):68-70.
[3] 王华,李代渝,雷丽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6):660-661.
[4] 郑怀竞.室间质评与室内质控[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1997.
[5] 杜静,张泽芸,周薇,等.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应用于评价[J].广东医学,2012,33(8):1100-1102.
[6] 吉飞跃,钱开成,崔益祥.低浓度梅毒螺旋特的调查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22-23.
[7] 熊春莲,李方才,占小梅,等.梅毒血清学实验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99-200.
健康监测制度范文6
【关键词】地震作用;框剪结构;整体稳定性;抗侧刚度;优化设计;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0 引言
在设计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刚度(数量)时,要满足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避免在地震时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状态。假如在结构初步设计时,就能准确而快捷地确定剪力墙最优刚度,便能避免反复进行刚度调整。因此,如何合理准确的给定剪力墙最佳刚度很重要,目前工程界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关注。剪力墙数量布置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这种“刚柔之争”经历了20多年。
在进行框剪结构的设计时,首先应确定建筑的柱网尺寸,接着根据己知的竖向荷载及建筑高度确定梁、柱的截面尺寸,最后确定抗震墙的数量。这是在进行初步设计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剪力墙抗侧刚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结构能否做到经济、安全、合理。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抗震墙的布置数量,应符合这条要求:在结构单元的两个主轴方向,按照《抗震规范》地震作用下计算出的结构弹性阶段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不大于1/600,对具有高级装修的高层公共建筑不大于1/800,同时满足顶点侧移角限值。
1 框剪结构中剪力墙最佳数量的设置
框剪结构体系中剪力墙如何设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包括数量和位置,优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框剪结构体系能否达到经济、安全及合理。
1.1 剪力墙数量的确定原则
结构单元独立设计时,设置剪力墙的数量应符合下列原则和要求:
1)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框剪结构体系的结构特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按照第一振型计算的总剪力墙底部所承受的地震倾覆弯矩不小于50%的结构总地震倾覆弯矩的。否则,结构应按照框架结构对待。
2)在结构单元的两个主轴方向,按照结构弹性法计算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驻=uh,对高度不大于150rn的高层建筑,不应大于1/800;对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不应大于1/500;高度在150rn-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按线性插入选用。
3)对于单片剪力墙,其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框剪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
1.2 影响抗震墙数量的因素
对抗震墙进行优化设计时,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1)抗震设防烈度;(2)场地类别;(3)结构侧移限值;(4)刚度特征值?姿。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抗震设防烈度与场地类别由工程直接给出,结构侧移角由规范限制,而刚度特征值最为最活跃的一个影响因素,它由工程设计人员决定,也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性能和抗震性能。
2 建立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的数学模型
要进行剪力墙刚度的优化,可是以哪个作为设计变量呢?改变剪力墙的截面尺寸、调整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与框架梁柱建筑层高有关的框架柱平均剪切刚刚度,都是优化剪力墙抗侧刚度的有效措施,但是经过大量的工程设计实践工程师们已经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两,比如当建筑的高度以及竖向荷载已知的情况下,柱子断面尺寸基本可以确定。因此,当剪力墙的高宽比比较大,而剪切变形的影响又比较小时,可取剪力墙的弯曲刚度作为设计变量(即优化因素)。
2.1 建立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的数学模型
3 结束语
随着抗风及抗震理论的不断完善,加上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及建筑结构分析手段的不断完善,培养了设计人员的依赖性,他们习惯的认为只要计算的结果满足就可以通过,往往容易忽视结构的经济性及合理性。而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初选截面非常重要,对有经验的设计师能很好的预选初始截面尺寸,使计算能满足设计要求。但仅凭经验进行设计对整个结构体系缺少一个定性的评估,且直接影响着设计的效率。因此,在框剪结构体系中,如何布置合理有效的剪力墙刚度也非常重要。而如果我们能够给出一个优化程序或者优化模型的话,就使得设计人员在进行初步截面选择时,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也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