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涵范文1
一、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科学的执法管理机制
一是改革监管执法体制,实现集中执法,避免执法扰民。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的要求,成都市工商部门对市、区(市)县、工商所三级执法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变三级执法为二级执法,同时将分散在各业务处(科)的执法职能进行整合,集中执法力量,打造职业化的执法队伍,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扰民现象。二是在行政执法中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体现执法服务的观念,实现行政执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导人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IS0O001质量管理体系对行政执法进行流程再造,在工商机关执法机构内部实行相对独立运行的办案执法体制,使行政执法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建立行政执法“四分离制度”,相对分离立案审查权,案件调查权,案件审核权及审批决定权,整个执法办案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行,环环相扣,形成各部门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这不但提高了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执法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二、优化注册登记服务流程,提高行政许可效率
成都市工商局注册登记部门导人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完整的P(Plan)-D(Do)-C(Check)-A(Action)(即服务策划一服务实现一质量检查一持续改进)的良性互动循环流程。一是抓标准化建设,使各项登记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注册登记业务过程控制程序》、《注册登记业务过程检查监督程序规范》等质量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注册登记质量体系。二是抓流程再造,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从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度,改变了以前“受理、审查、处长复审、局长核准”四个审批环节的模式,提高了工作效能。实行全员受理,申请人办理注册登记,在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直接申报,方便办事群众;建立“绿色通道”,将补、换照(证)、变更名称等简易登记,当场受理、当场核准、当场打印发照。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提供“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开展全程服务、延时服务、延伸服务、主动服务;实行“首办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打造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形象,营造西部领先的投资环境。
三、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实行企业分类监管。首先是依托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划分企业信用等级,建立完善对企业的分类信用执法监管体系,建立“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整合22个管理部门有关企业身份、业绩、提示和警示数据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具有54万条数据规模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其次是实行对不同行业的风险分类,对易发生违法行为、易造成较大社会危害的风险度高的行业企业,集中执法力量进行重点监管。二是推行网格化监管,深化市场巡查机制。在实行电子化经济户口分类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将基层工商所监管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作为责任区落实给每个巡查人员,巡查人员对责任区的经济户口和经济秩序对应承担监管责任。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涵范文2
一、全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
20__年以来,__市工商系统以深化监管执法改革,提高执法效能,规范执法行为为目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通过全面整合执法资源,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能,一举打破了全市工商系统行政执法工作长期处于低迷徘徊、消极被动的不利局面,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新突破。
(一)“服务发展”的理念有了新突破。针对长期以来广大基层干部由于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狭义理解和片面认识而造成基层行政执法工作消极、被动的现状,全市工商系统因时制宜,对依法行政与服务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审视和科学的定位,以“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为立足点,进一步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拓展和延伸了“服务型工商”的内涵。明确提出了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大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和发展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大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执法为民,服务发展”的工作主线,坚持执法与服务两手抓,两手硬的策略,有效消除了基层部门在监管执法上的思想束缚,彻底改变了基层部门不愿办案、不敢办案和不善办案的消极、被动现象。
(二)行政执!法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健全机构,落实职能,市、县(区)局分别组建了专司行政执法办案的经检机构,进一步理顺了执法层级,充实了人员力量,强化职能到位,加强对基层行政执法办案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建立起指挥有方,运转有序、执法有力的上下联动执法机制。二是以强化基层责任落实,提高监管执法效能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县、所(分局)、片区三级联动监管执法责任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突出监管重点,拓展监管领域,细化目标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推进执法前移,强化综合执法,大力营造人人会办案,全员能执法的氛围。三是以提高执法效能和规范执法行为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执法培训机制,采取分片轮训、全员参与、集中授课、个案指导、典型案例评析和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强化对基层的执法业务和知识更新培训,全面规范基层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三)行政执法成效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20__年,全系统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998件。其中,立案案件403件,案值1300万元,罚没款445.79万元。案件数比去年同期(419件)增加579件,增长率达138.19%;立案案件数比去年同期(191件)增加212件,增长率110.99%;案值比去年同期(87万元)增1213万元,增长近13倍;罚没金额比去年同期(42.89万元)增加402.9万元,增长近10倍。通过强化行政执法办案,全系统不仅在罚没款总额、个案罚没金额、总案值及个案案值上创造了历史新高,而且在查处大案、要案、新案、难案上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为全系统大力推进行政执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层行政执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全市工商系统在行政执法工作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但从辩证、发展和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全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在依然存在一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规范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晰。少数基层监管执法部门对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解与偏差,难以找准履行工商职能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切入定和落脚点,改革上瞻前顾后、执法上顾虑重重、创新上缩手缩脚,欠缺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及协调能力,不敢执法、不愿执法、不善执法等被动监管和消极执法现象依然存在。
(二)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在行政执法资源的配置与组合欠缺科学,职责分工不够精细。市、县(区)工商局内设机构过于重叠,职能过度复合,工作过多集中,基层执法人员疲于应付常规性、事务性工作,首尾难顾,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导致行政执法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难以取得新的突破。基层监管执法体制改革步伐与职能前移进度同基层人员素质及现实状况存在不相适应甚至是相互脱节的现象。在推进局、所、片区三级联动执法机制上,部分基层单位改革力度不够,创新意识不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等、靠、观、望、拖的消极思想,三级联动执法尚停留在“不联不动”或“联而不动”的空泛状态,联动、高效的执法机制内涵不够丰富,亮点不够突出,绩效不够显著。
(三)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行政执法案件的“六多六少”,即小案查办的多、大案查办的少;个体查办的多、法人查办的少;县(区)局查办的多、工商所查办的少;传统案件查办的多、典型案件查办的少;没收违法所得居多,罚款金额相对偏少;上级督促催办的多,主动请示办结的少。如20__年全市共查办一般程序案件403件,罚没收入445.79万元。其中涉贿案件27件,仅占总案件数的6.7%,但罚没收入占了近80%。在涉贿案件349.01万元罚没款中,罚款金额仅占26%,而没收违法所得却高达76%。如综合考虑治贿工作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全系统在行政执法的深度、广度和工作绩效上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程序不规范,质量不过硬。由于受行政执法考核激励机制功利因素和执法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一线执法人员往往因为片面追求工作绩效而导致滋生盲目执法现象,在具体查办案件过程中还存在有罪推定、超越权限、主观定性、曲解法条、盲目执罚、草率结案和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证据的不良倾向,少数办案机构和执法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违反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想当然”现象,甚至抱有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侥幸心理,从而留下了很大的诉讼隐患。
(五)后劲不够足,潜力不明显。从全系统近期行政执法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在案件性质、案件数量、罚没收入、涉案金额等方面与去年相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疲软”现象,再加上信息渠道单一、案件线索溃乏、地方干预突出、行政诉讼频繁和执行处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全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监管执法领域,确保全市行政执法工作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三、深化基层监管执法改革的对策
(一)“破”“立”结合,树立依法行政理念。一是要在“破”字上下功夫。彻底消除一切有碍于行政执法工作的思/!/想障碍和人为
因素的困扰,充分认识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和改革发展的固本之基、强身之举,是营造公平、公正、诚信、守信的竞争及交易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在“立”字上出成效。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树权威,服务树形象”的依法行政理念,增强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的服务发展意识。立足工商职能,客观分析并理解、把握好严格执法与服务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求得地方党委、政府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投资、发展环境对促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地方经济“软实力”的长期性、基础性作用的认同和支持,扫清思想障碍,消除人为因素,避免行政干预。
(二)深化改革,完善行政执法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理顺机构设置,避免因机构过度重叠,职能过度复合、精力过于分散而导致出现业务推进蜻蜓点水,改革创新浮光掠影的不良倾向。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联动执法机制,大力推进局、所、片三级执法联动机制,认真落实片区责任制,全面推行综合执法,实施全员办案,量质并重,积小胜为大胜。同时,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在案件线索和联合执法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联动执法。三是进一步完善基层执法绩效考核机制。针对当前辖区和片区责任制中普遍存在的宽领域、粗线条、形式化及作风漂浮、纪律涣散、考核不力、隐患突出等现象,以强化“四制”为基础,大力推行和完善经济利益与工作绩效挂钩的片区监管执法综合考核机制,改变奖惩失衡、苦乐不均、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的消极、被动局面。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涵范文3
一、充分认清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本意见所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全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执法机构(以下简称执法部门)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梳理管理事项,公示依法暂时不予许可审批等事项清单,引导交通运输领域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对照清单自检,鼓励其作出适当的行为,从而提高投资进入的效率,全面实现交通运输部门由管理型政府部门向服务型政府部门的根本转变。
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效能、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将政府部门不能许可和审批等方面的信息提前公示给投资人,变许可和审批过程中的告知为事前公示,提前引导投资企业和个人减少盲目投入,大大减少行政投资人由于不熟悉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及政策而造成的失当行为,从而减少行政争议,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扩大政府部门与民间沟通互动渠道,使政府的政策、决策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切合实际需要,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组织实施
(一)梳理公示“负面清单”。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交通运输实际,全面梳理行政许可和审批方面的“负面清单”项目,研究制定各单位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要求、方法、步骤,于4月底前形成“负面清单”具体项目清单,5月底前汇总“负面清单”具体项目清单并在媒体上公示,听取意见,全面推行。
(二)开展动员和学习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变管理理念,切实增强全系统推动“服务清单”管理模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建立工作制度和机制。建立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工作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及时更新清单内容,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基本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一项事关全局性的工作。为保障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法制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共同配合,保障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涵范文4
一、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改革面临的挑战
社会转型时期,地方政府不仅要“掌舵”,还要“划桨”;不仅是“权力型政府”,还是“责任型政府”;不仅是“管理型政府”,还是“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法治政府”,还是“弹性政府”。
1. 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
服务是各级政府管理活动的本质属性,又是政府管理活动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政府要确立公共利益理念。因此,地方政府要从过去的社会资源唯一所有者、计划者和支配者的角色转换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满足公众的合理化要求上来,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公正的配置。地方政府还应转变社会管理的行政性垄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借助投标、竞标等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方式,在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之间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调配。总之,政府要树立以民心和公共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
2. 技术型要求转型
网络时代给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全新的载体、程序和方法,要积极建设虚拟化、无纸化、即时性、技术性的政府管理模式。例如: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工程、网上审批与便民服务、在网络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政府采购电子化、应急反应和指挥信息化建设等等。
3. 制度性要求转型
经济全球化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立法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尤其要求地方政府集中社会管理执法权,建立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等,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
4. 主体性要素转型
随着改革的深入,单一主体性社会管理模式逐渐转化为多元化主体管理模式。当今,社会管理主体有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等。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社区、社会中介等基层组织建设,保证公民多渠道、多角度地参与和监督社会管理。
二、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几个要素
1. 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是互补关系。在共同的社会经济调整中政府对市场给予适当的引导、限制、支持或刺激。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务都要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应以弥补市场失灵为重点。政府与社会是合作关系。政府应该将社会能够自行管理的事务交给社会管理,培育和促进社会自治、自理、自组、自改的自我完善机制。但政府必须承担社会监管的责任,对社会基层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社会组织的调整制定法律制度来引导和规范。
2.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具有多目标性
首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展示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其次,要建设法治政府。2004年3月,国务院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设成法治政府。即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最后, 要建设创新型政府。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创新型政府。政府部门要将改革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手段。
三、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经济市场化,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产权保护和市场激励为依据,以法治为手段,通过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推动经济的持续繁荣。与之相呼应,政府一方面要承担保护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经济协调的职能,一方面要弥补市场失灵,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承担调节职能,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监管职能,在公共服务领域承担服务职能。
1. 市场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应发挥调节和监管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调节经济发展的角色介入社会管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思想教育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和质量的干预和调节。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应由微观向宏观、由数量向整个经济的均衡发展转变。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对市场各主体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和处罚,来维护市场秩序。首先,地方政府应严格市场准入监管,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性。其次,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采取强制手段纠正和处罚各种违法交易行为,这是各级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中心任务。最后,地方政府应监督市场交易行为,通过完善消费者保护立法,积极干预和教育引导企业自觉强化社会责任,加强监管力度,拓宽消费诉讼解决途径,保护好市场主体权益。
2. 社会基础事务管理中地方政府应发挥管理功能
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这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必要前提。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约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通过服务来行使,主要体现在建立法制,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和优化环境等方面。
3. 社会公共事务中地方政府应发挥服务功能
地方政府在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
4. 地方政府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要抓好“接、放、管”。接,就是把中央放给市场的权力接转放开,把中央下放给地方的职能接好管好;放,就是把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管,就是把地方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
首先,要接好放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央明令取消的审批事项下放到省级,省里要接好管好;放给市县的,省一级要及时下放,不截留,不梗阻,市县一级也要接好管好。其次,要最大限度地取消地方行政审批事项。国务院提出,本届政府任期五年内,至少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省级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再次,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服务职能。要把市场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市县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和力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逐步做到疏而不漏,防止再走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最后,加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搞好“控、调、改”。控,就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机构编制释放潜力。
总之,地方政府改革要寻找两个支点:一是理念上的支点,就是遵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从革命到建设、从政治到经济、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三大转变。二是机制支点,就是遵照体制结构的特点,使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明晰化、规范化;把握好分享机制,提高行为的有效权。
参考文献:
[1] 陈晓.论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组织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8,(20).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涵范文5
1.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以规范权力事项为前提,以权力全程网上运行为重点,以监察监控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拓展运行内涵,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切实使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成为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2.工作目标。在巩固“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使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实现“三个融合”,即:与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融合,与部门核心业务融合,与行政绩效管理融合,真正做到权力取得有据、配置科学、运行公开、行使依法、监督到位。市级机关各部门考核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年,要着重推进市级机关“三个融合”,提升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质量,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权力清理更加全面、网上办事更加便捷、监察标准更加严格、法制监督更加规范。各有关部门深化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级机关各部门考核优良率达到60%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完善功能。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健全“一库四平台”(即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政府法制监督平台)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完善相关信息报送与下发功能,提高网上政务大厅信息共享的时效性。充分依托政府网站,积极开展网上申请、办理、反馈、咨询、投诉等服务。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与部门后台业务处理之间的协同机制,加快实现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与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的有机融合。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进计算机、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等各类终端的综合应用。
2.拓展内涵。将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作为部门开展核心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扩展完善已建与在建业务系统,合理规划新建业务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与部门核心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有序推进政府采购、药品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与矿业权交易、产权交易等领域信息系统建设,选择较为成熟的领域作为拓展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内涵的重点。年,市里将组织对部分领域进行试点,总结实践经验,适时全面推广。
3.提升水平。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权力,统一行政权力事项名称和编码、行政执法规范和行政处罚标准,完善政府法制监督平台。推行跨地区、跨部门联动监管及部门内部联动监管,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的衔接,建立案件网上移送的渠道和机制,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共享。推动跨部门办事服务事项联合审批,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推行统一接件、一表填报、同步审批、限时办结,降低报审成本、提高审批效能。积极推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与行政绩效管理的有机融合,将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数据作为行政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提高绩效管理的客观性、准确性,同时充分发挥行政绩效评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强化监督。充分利用政府法制监督平台,开展网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行为监督、执法案卷评查等工作,对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及时发起督办。完善电子监察标准,细化监察规则,提高行政监察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按照层级监察的思路,创新监察监控手段,加大监察监控力度,确保所有行政权力全程在网运行。对权力不上网运行或网下办理、网上登记等现象监察不到位、纠错不及时、督办不得力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
2.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使其进一步转变施政理念和管理服务方式,更加重视支持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要加强对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法律意识、业务水平和信息化技能。要加强对各级电子政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切实增强其专业保障服务能力。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内涵范文6
一、在改进机关作风上下功夫,促进安监形象的大变化
一是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参加行风热线直播活动,将上线工作作为改进机关作风、树立部门形象的重要抓手,认真接受基层和群众的咨询、投诉和监督,及时做好答复工作。
二是落实“五办”作风。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健全“五办”工作机制,细化“五办”工作措施,落实“五办”工作责任,用制度和机制规范工作行为。
三是完善行风评议。完善行风民主评议、行风监督员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议,真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落实作风改进措施,切实转变机关作风。
四是开展明查暗访。健全局机关作风明查暗访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工作,利用工作简报、局办公会等形式,及时通报情况。对于明查暗访中发现的一般问题,立即提出要求,督促整改;对于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并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
二、在提升行政效能上下功夫,促进执行力的大提升
一是强化执行理念。结合深化“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提升机关执行力”专题大讨论,加强“执行就是效率”、“执行高于一切”、“执行不到位等于不执行”等先进理念的教育,促使全体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执行是一种纪律,执行是一种责任”、“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追求圆满”的执行理念。
二是强化执行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县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精神,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着力解决机关执行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监督检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工作制度,努力构建责任明晰、高效快捷、真抓实干、执行有力的运行机制,在行政许可、安全监管、行政执法等各方面做到“不挡道”、“不添乱”。
三是强化执行监察。调研制定《县安监局行政效能监察管理规定》,并逐步试点实施,规范并加强对行政执行力的效能监察。重点抓好年度安全监管执法工作计划的效能监察工作,各股室要认真制定、分解和执行好年度安全监管执法工作计划,并进行督查,并将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评内容。
三、在创建机关服务品牌上下功夫,促进安监事业的大发展
一是抓好学习型机关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的要求,以岗位需要为重点,切实抓好机关干部的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学习制度,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研讨相结合,定期组织集中学习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机关干部的高效服务、依法行政、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和快速反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