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1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的方法

1.直接解释法

此方法是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方法。当老师呈现词汇的字面意义或在文章中的意义时,其文化背景能同时直接讲解。

英语中,“狗”用来指人时,它没有否定含义;它总是用来描写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例如,“Dog days”,“atop dog”等等。教师可直接结实这些词汇的文化背景。“Dog days”(三伏天)是指的是一年里气温最高的时期而词语“a top dog”指“重要人物”。这样解释完后,学生也许对它们会有正确的理解。通常说来,直接的解说灵活性大,且在课堂上易于采纳。

2.比较法

此方法能有效用于含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的教学中。利用这一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含相对意义的交际词汇。

以单词“individualism”为例,中国学生通常误解了它,并将它翻译成“个人主义”。众所周知,“个人主义”在中文里意味着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们总认为这个词有野心或好斗的意义。因此,对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讲,“个人主义”是个轻蔑语,但是这个词受大部分说英语的人们所接受。这是因为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自由,并且人们受鼓励追求他们的个人价值。因此,“个人主义”意味着自信并且含有赞赏的含义。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一文化差别,那么他们很容易学的更好。

3.启迪与指导法

不同的英语词汇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是文化历史的载体。由于中英文中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政策,词汇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知道学生学习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是个好方法。

以另一个单词“red brick”为例,根据其字面意义,在中文里它被理解为“红砖”。而在英语里“不流行的大学”是它另外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在英国,除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所有的大学教室都是由“红砖”建成的。这就是不同大学教室的建筑风格的反映。

4.错误分析法

在英语词汇内涵的教学过程中,错误分析法是另一种重要的方法。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正确回答所有问题是不能的。所以,课堂上一旦错误出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错误分析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发现那些错误容易出现,然后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另外当学生说英语或写作时,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犯的错误。

5.与母语使用者交流

对学生而言与,与母语使用者直接交流更有帮助。帮助学生交笔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他们能互相发信件,并介绍文化词汇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与母语使用者保持联系是很重要的。

二、给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1.提高学生跨文化内涵意识

我们在学习我们本国语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学习我们的文化和母语。它们是互补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很容易很快地学会第一习得语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英语的学习中,英语和英语文化的获得是不平衡的。这就导致了错误的交流甚至是误解。因此,一个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还必须记住的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2.改变教学态度和观念

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无意识对教育和外语教学持有的态度和观念将影响他们课堂举止和教学风格以及学生实际所学的。在我们处理文化教学时,教师有必要修正,改进或改变他们的态度。在颜色术语的教学中原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关系的处理就反映了这一点。

在英文与中文的文化内涵词汇中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但是,随着焦点转移至文化,学习英语时,中国人盲目地调镶嵌在英语词汇中的风俗习惯,社会传统和生活风格的获得。事实上,人们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而且要交流我们自己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他们的学生有关中文的文化信息以及英语知识和文化背景。

3.应用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这里,作者想引进如下三种主要的活动:角色表演,拼图游戏和分组戏剧表演。

第一,角色表演是指鼓励学生假扮不同身份的人或试着去想象他们自己在那种情景之中而非教室。学习一名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适当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模拟的语境之中,学习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给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奠定了基础。

第二,拼图游戏是一个合作性的学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小组成员将任务或论题分成几个部分。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分并成为一个专家。然后,来自每一组的关于同一部分的专家一起合作深入讨论主题,并且要找出帮助其他人学习这一主题的最佳方法。接下来,他们再回到原来的那个小组当中,并教其余的小组成员,最后,小组成员之一做一个概述性的报告。据证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是一个好法子。由于小组成员不知道彼此的资料,他们就想知道其他人的资料。专家们在讲话时,其他小组成员会全神贯注地听他或她发言。最终,每组的代表总结每一组的资料,并做一个详细的报告。拼图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第三,分组戏剧表演不同于角色表演,因为它有着戏剧的特征。它包括了角色,情节的发展和舞台。但是,由于它是一种课堂活动,所以仅有五个角色,场景也并不复杂,他不需要舞台设计,且戏剧内容也不是很长。例如,在学习“圣诞节”和“春节”这两个节日时,为比较西方国家和中国不同的节日文化,我们可叫学生表演一段短剧来展现西方人和中国人是如何度过他们自己的重要节日的。分组戏剧表演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作用,并能激发创新与参与意识。

结 语

作为语言的最重要的部分,词汇是一门语言重要的建筑材料。由于在世界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方面各种各样的差异,词汇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成为双语学者,就必须是双文化学者。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语言知识的教学自然地与英语文化的教学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优化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角色表演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而且通过角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语言的节奏,使学生在表演中逐渐对课文产生感情。《牛郎织女》是一个千古传唱的神话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学生也可以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比如,当牛郎织女分别多年后,在鹊桥上相见后会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模拟相关的对话。我相信用这样的方法,肯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更有激情。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关键看老师怎样进行开发。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差,大都依赖老师的课堂教学,这种灌输式教育,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因此,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很重要。所谓“点”,就是要抓住学习的“重点”和“要点”;所谓“拨”,就是为学生解答疑难,排除学习障碍。它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排除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逐步拥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智力。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应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不能机械地讲解课文中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有更深地体会。

在教《月光曲》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在导入时,播放了《月光曲》钢琴曲,使学生先对这首曲子有了最初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这首美妙的乐曲是怎样谱成的。在课堂中教师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情感朗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采用这样的文字激情引导:“盲姑娘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如此纯熟的钢琴声,而且酷爱音乐的她猜想眼前这位演奏者很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因此,盲姑娘又惊又喜地说……”学生仿佛已经和盲姑娘融为一体,很激动地朗读课文,感受盲姑娘的激动和贝多芬由同情到遇知音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复杂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轻松引导、自己的深入朗读中,明白了《月光曲》的旋律实际就是贝多芬当时的情感变化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四、审美教育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等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揭示了五彩纷繁的美好世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利用多种训练方法不断地调动学生情感,对他们进行美育渗透,才能收到最佳的美育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教师如果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进行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的受到美的感染。老师可通过创设意境、表情范读、看图想象、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总之,在语文教材中有优美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觉美、理解美、领悟美、发现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

五、丰富教学内容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51-02

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并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增强语文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

散落性与渗透性是教学过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节日、民居、服饰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现了民风民俗,蕴含着为人处事的准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传递着人们朴实的审美观念,彰显着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民俗教育的意义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俗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对民俗文化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貌失范,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遗失了自身优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记忆”的断裂,便会丧失自己民族历史的根脉,“这个民族很可能就会逐渐演化为无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文化。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1.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在考虑每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兼顾文本中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均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方可获得。《刷子李》语言朴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单口相声的风味,冯冀才在塑造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时,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语言来显现人物的形象与技艺的高超。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教学主要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点,这需要教师对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筛选、组合、归类,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都要讲解,应根据课文实际内容,参照课堂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处地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时机讲解民俗知识,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国的节日大多都有来历,遇上民俗节日的日子,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民俗知识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抓住了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还可以根据节日和学生开设民俗活动,如举办民俗主题班会课、民俗欣赏课等。节日习俗非常贴近生活,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节庆活动事项,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认识。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又充分体会到了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执着追求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厚情感。尽管这些制作工艺有难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乐于相互切磋手艺。

3.作文教学中,书写民俗。在小学语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两次习作课是关于书写民俗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抒写民俗。如在上《说说端午节》这一习作时,可先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等手段来激趣导入话题。也可让学生说见闻、讲风俗、谈过节感受等手段,激趣,引发想写动机。然后阅读课文素材,自选资料构思起草。本课没有“例文”,可以准备“下水文”,读议后把握基本写法:如何筛选需要的资料,怎样做到有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说写法,议写法,明写法,接着让学生仿照,或是模仿,对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馈、评价,鼓励那些灵活模仿有创意、内容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的习作。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课外教学主要是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延伸性阅读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①《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和“风俗宝鉴”,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游戏、酒茶、婚俗、丧葬、节庆、戏剧、建筑与园林等,内容之丰富堪称社会百科全书。学习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鼓励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阅读《红楼梦》,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人物及表达内容的理解。在汉文化中,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生,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每逢此日,民间有登高的风俗,又称“登高节”,是我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登高等活动。如今,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历来被称为是吟唱重阳节最脍炙人口的诗章。学完此诗后,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或文章,也可参加登高望远活动,既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印象,又受到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使学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此外,学校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关于民俗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民间,收集、调查民风民俗,把调查到的结果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探究式学习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小学语文课包罗万象,涉及知识多,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所能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来宣传民俗文化,所以各个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开发有关民俗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在教师方面,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可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加深教师对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等的理解,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生方面,可让学生在民俗选修课的学习与实践中,拓宽民俗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校方面,立足于当地资源的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有助于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开发与编写民俗校要课程时,必须关注民俗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差异性。课程内容宜就地取材,贴近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可以涵盖当地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及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编写原则与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总目标的第2条中明确表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中华文化”不仅指汉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即尊重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所有的文化。在校本民俗文化课程中,增加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既可弥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内容的不足,又可通过民俗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识和认同。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旨在使学生在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教育中获得对本“民族的记忆”,进而健全学生的人格,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标。

注释:

①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

②引《高中语文中的民俗文化教育》谌业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cn.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秦水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太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3]王彦章.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50-01

如今,高中课程的教学方式在不断改革,化学课程也不例外。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由教师传授知识逐渐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知识。这样的改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创设情景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提升化学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一、问题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设计一些较为新颖、符合学生爱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帮助学生将“苦学”转化为“乐学”,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师在教学前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情景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学生便会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利用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得到良好地发展。

3.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不是希望学生单纯地记忆化学的概念及原理,而是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具体方法

1.利用实验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立

化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在学生面前进行实验操作,能够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并没有机会亲自操作实验,教师更倾向于向学生讲解实验,将实验流程与实验结果全部讲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教授学生“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蜡烛、玻璃杯、火柴作为实验材料。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个实验:第一步教师准备出实验材料木条,并从木条上刮出一定量的木屑,尽量保持木屑重量与木条所剩重量基本一致。第二步,教师利用火柴分别将木条与木屑点燃,并要求学生计时。第三步,教师将学生所记时间写于黑板,令学生进行对比,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木屑的燃烧速度快于木条燃烧速度的原因。此时部分学生可以得出,木屑之所以燃烧速度快于木条,是因为木屑之中存在缝隙,氧气流通,所以燃烧速度较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实验,要求学生将蜡烛点燃,同时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令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此时学生可以得出,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且物质的燃烧会消耗氧气。实验还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从而为教师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利用实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教师只需在学生研究方向偏离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立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现实生活中,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当今高中生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加之网络信息传播迅速,许多学生对部分化学现象颇为熟悉,然而限于化学知识的匮乏,所以并不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学生不断被谜题困扰,学生也无法通过现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如能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则能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亲近感与熟悉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因此会在化学学习中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使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在教授学生“溶液的性质”一课时,可以对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教师询问学生:如果在冬天,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将清水放置在室外,水是否会结冰?此时大部分学生回答水会结冰。教师继续提问:是否所有液体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中都会结冰?学生可能会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水会结冰,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会。之后教师提问认为所有液体都会结冰的学生:如果所有液体都会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中结冰,那么为什么酱油与食醋却不会结冰呢?教师利用生活现象提问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溶液性质进行思考,拉近了化学学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更为感兴趣,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学习,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3.利用故事进行问题的设立

不可否认,高中学习过程略微枯燥与乏味,学生在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双重压力下,已基本丧失主动发现问题并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对其未来发展也将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积极改革教学现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利用故事中的现象提问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溶液酸碱度”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讲述故事,如:在古代,有一名道士,声称能够捕捉妖物,其在施法过后,会向一张白纸喷水,喷过之后,白纸便会显露一头妖兽。然而有一次,道士在施法中却被人识破,那人向道士手中其他白纸喷水,同样出现妖兽,请问这人为什么能够识破道士的骗局?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知学生,利用现在化学知识解答,实际上就是溶液酸碱度的相关内容。教师利用这一故事能够使学生产生疑惑,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当相应提升,教学方式应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成刚.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5:34-35.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5

一、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分析

多元化可以理解为思维多元化、教学性质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在目前的工作中,依然走的是传统的教学路线,不仅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多的帮助,甚至是造成了较大的阻力。通过对学生开展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较好的缓解目前的教学压力,同时还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强与学生各方面的沟通,这样一来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在此,本文主要对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展开分析。第一,初中语文利用多元化方法开展教学,能够促使教师从多个角度或者是系统的进行开拓教学。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开展工作,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由于我国对语文教学投入的力度较大,很多方面都趋向于规范化、多元化,因此经验教学应尽量的减少。第二,利用多元化方法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在知识传递以及情感人格的塑造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的促使学生掌握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加深思维的深度方面,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中具有较多的特色,其可行性较高,日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表演教学方法的实施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瑰宝,因而得以编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篇章均属万中无一的经典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教学中可以采取表演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表演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情感以及素养,更有利于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对此,教师在某一文章的教学结束后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课本内容改编成表演的剧本,要求小组内讨论将课文中的重点找出来,在这基础上谈论采取如何的形式表演来把课文中的情节以及人员角色的扮演分工等,其后教师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比赛。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有助于学生自行对课文内容进行良好的归纳总结,从而使得他们对于该课文的知识掌握更深刻,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改编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语文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二)主题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主题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在备课阶段构建一个中心主题实施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题,同时更利于他们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先将文章的中心主题抛出,紧接着提出几个围绕主题的问题,随后让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中自行寻找答案来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情况下,实现学生教学主题的准确把握以及分析能力的良好培养。

(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实施

文化教学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多元化

现代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更多要求,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通过不同教育模式的实施满足教育教学要求。由于目前多元化教学模式并不完善,再加上教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多元化教学实际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真正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现状

1.教学重心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高。

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这个主体,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这个关键点。现如今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强化,教师更多地充当教学中心。如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真实感受,以及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差异性,一味地串讲,不断灌输古诗文的中心思想,导致学生在对一些基本词语都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强行领悟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导致学生实际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影响多元化教学正常开展。

2.课堂讨论不完善,学生互动参与缺乏。

论是互动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有效的讨论对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语文教学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更不能忽视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多元化教学对学生互动讨论有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在讨论中总结知识、发散思维。然而实际情况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制度并不完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并不充分。如一些正常的互动小组讨论没有考虑到普遍性,普遍现象是一个小组讨论只有一两个人在发表意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这样的现象使得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大部分学生一味接受别人的意见,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讨论对多元化教学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3.教学方式不合理,学生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学习效率决定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而一定要把握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不够到位,导致一些不合理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如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一些游戏活动,甚至开放性教育方法。游戏活动中一旦忽略教学需求的中心思想,那么游戏互动就会失去价值,可是一旦游戏失去趣味性,则易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游戏互动。正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一些游戏互动失去教学价值,多元化教学的开展受到影响。

二、提高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方法

1.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计划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只有不偏离这个关键点,正常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开展。那么进行多元化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在教学计划中改变以往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学计划更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教学手段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的认同感,让学生更多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多元化教学发展。

2.改善课堂互动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活跃度。

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是多元化教学的一个关键点,传统课堂互动一般是老师提问或者学生主动提问,进行多元化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提问这个环节进行创新,采用新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并体现出课文中心思想。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节课教学时,传统方式是教师授课,然后提问学生为何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穿衣服。假如这节课让学生上,学生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这节课在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生通过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本节课要表达的意思,从而真正掌握这篇课文的关键点。

3.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多元化。

单一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由于长期形成的单一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因此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多元化教学方法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日常语文教学时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通过一些文化古迹参观进行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同时增长学生见识。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辩论赛形式进行知识碰撞,通过激烈的辩论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这种激烈的交锋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多元化教学实施。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就是促进语文教学多元化。

4.合理利用科技教学,强化教育教学实用性。

科技不断进步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科技力量的合理运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科技展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改变学生传统的认知观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如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串讲,而应该采取互动方式,每展示一组图片或者一段视频,就要求学生对这组图片或者视频提出不同意见,再通过大家的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观点,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能一改以往死板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具有真实效果,起到促进多元化教学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