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1

[关键词]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教育管理;美丽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35 — 02

随着高等学校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高校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各项思想教育和服务工作也成为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学生群体,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为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精神、建设和谐美丽校园,构建完善的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有助于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工作,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困难学生的主要类型

(一)学习困难型学生:学习困难型大学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无法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大学生。〔1〕这种学习困难是局部性的、短期的;只要采取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是可以加以克服的。

学习困难型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学习态度不端正。一部分学生经历高考的艰辛后,进入高校放松懈怠造成学业直线下滑;2.无法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有一部分同学在短时间内还不能适应大学独立自主的自学方法,会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3.自身某一方面能力的不足。由于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所以每个人的长处和弱势也不尽相同。自身的弱势导致学生在经受连续性的失败和挫折之后产生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态。

(二)经济困难型学生:贫困生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各个院校的贫困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就浙江某高校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2012年学校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4675人;贫困生总人数为2135人,贫困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4.5%。

这部分经济困难的同学需要学校予以特别关注。由于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困难大学生需要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自卑、敏感、封闭、偏激等都是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就业困难型学生: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部分同学学习中等、表现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特长和优势,在应聘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进一步来说,这些学生即使找到工作,就业的质量也不高。

应聘工作时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艰辛,正式工作时对现状的不如意和对未来的茫然无措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就业困难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社会。

(四)心理困难型学生: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有很多种因素。除了上述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个人认知偏差、感情挫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引发的内心情感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象有所增多,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采取的极端偏激行为也屡见报端,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心理健康与否从本质上来说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也是人们成长的基本保证。〔2〕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心理困难大学生任务的艰巨性,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我们应根据心理困难学生的不同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以上几种不同的困难学生类型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帮扶服务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目前而言,各个高校针对学生的各种困难已经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予以帮扶解决;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高校经济帮扶工作、心理帮扶工作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学习帮扶工作和就业帮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经济资助,要从受助学生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经济帮扶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他们思想素质、理想信念、竞争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援助。〔3〕由于心理问题的内容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对心理帮扶人员的专业性和处理问题的及时性要求,帮扶工作在展开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学习帮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有针对性的辅导;就业帮扶工作也不仅仅限于简历的制作、就业信息的筛选等基本技巧的传授。总之,这几项工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需要学校全体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任务。

二、创建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自身实际困难,而是由困难引起的思想困境。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面对困难、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采取实际行动解决困难。

(二)坚持全体参与与单独帮扶相结合。学生的困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需要积极鼓励全校的师生共同参与,一起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每个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单独解决。

(三)坚持严格管理与服务帮扶相结合。制定明确、规范的帮扶管理制度,让每一次的帮扶计划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摸索出一整套行而有效的帮扶体系。面对困难学生,高校更多的是做好帮扶服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将高校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关怀落到实处。

三、困难大学生帮扶体系的主要内容

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需要整个学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总揽大局、统筹规划。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变、具体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则充分利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日常管理等途径帮扶困难学生。学生可以采取实际行动帮助身边的同学,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寝室氛围,引导同学走出困境。从总体上来说,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是以困难学生为核心,学生、教师、学院、学校共同参与、层层递进的帮扶体制。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图:

(一)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帮扶制度,构建多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1.学校教育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立完善的以“奖、助、贷、减、免”以及“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将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规的教学进程中。同时,协调组织学校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助学帮困、就业指导、心理教育等服务工作。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学风能促使大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4〕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让困难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健康成长。

(二)学院因材施教,结合专业特点,形成行而有效的帮扶体系。

1.开展深入细致的帮扶困难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本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形式各样的、具有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2.在对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坚实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3.建立院级“学生困难帮扶中心”,帮扶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用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行动帮助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的 “传、帮、带”作用,有针对性地帮扶各种困难学生。

1.专任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给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困难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坚持辅导员“进课堂、进班级、进公寓”,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予以解决。〔5〕辅导员要时刻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困难学生档案,具体分析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教师、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的结对政策,对困难学生进行专人教育;做好纽带桥梁作用,及时与结对的教师和同学沟通。

(四)学生团结互助,采用专人结对政策和整体氛围影响策略帮助困难学生。

1.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选取品学兼优的党员和学生干部一对一地帮扶困难学生。根据困难学生的不同类型与特点进行选配,学习成绩优异的帮扶学习困难的同学加强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较强的帮助就业困难的同学加强就业时所需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心态健康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帮助心理困难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家境一般但品学兼优的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日常所面临的的日常生活问题,调整心态、奋发努力。

2.发动困难学生周围的所有同学伸出友爱、援助、关怀之手,给困难学生创造一个团结、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广大学生要树立大家庭观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温暖他们,让困难学生真正融入到班集体当中,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做好高校“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现阶段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多种思想观念混杂的情况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困难学生的实际帮扶工作、创建和谐美丽校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冼季夏,唐兴.浅析学习困难大学生的教育转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79-181.

〔2〕黄吉.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与对策〔J〕.新世纪论丛,2006(03),83-84.

〔3〕龚晓林,丁恒康.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3).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15%~25%,特困生占5%左右。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在签约率、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往往要低一个档次。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好与坏,不仅事关高等教育的成败与公平,还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

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顽强拼搏、爱岗敬业、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就业的态度更为积极主动,耐挫力强。

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自身相对弱势的地位时,出现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抑郁悲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感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处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逐渐对自己和社会都失去了信心,强烈的无助感涌上心头,由此引发抑郁悲观情绪,害怕竞争,对未来失去信心。

2.焦虑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父母乡亲的殷切期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他们内心较为敏感,因此焦虑和恐慌情绪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

3.逃避现实。随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过分夸大自身弱势处境,不敢正视现实,害怕竞争,为逃避就业挫折而采取回避态度,自我防御心理严重。

4.嫉妒攀比。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因为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强烈不满而生嫉妒。

二、高校促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形成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

第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一”服务。教育部要求,“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高校从学生进校就应该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起个人就业档案,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和预防性。对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团体辅导员和“一对一”帮扶工作。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时期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分年级、分内容、分步实施并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工作,通过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人辅导为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制定和完善求职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和创业奠定基础。

重视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明白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了解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做好相应的就业所需的能力准备,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相关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准备。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第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教育部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第五,开展个性化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些弱势,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应的课程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技能。

第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中的就业典型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的人物来引导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关注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千方百计,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俊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彭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云梦学刊,2010(4).

[3]翟纯纯.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5).

[4]郭薇,简福平,陈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0).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平(1977- ),男,江西宁都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法理学;黄敏(1978- ),女,重庆人,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统计学、灾害损失评估。(河北 廊坊 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课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1302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0-02

当前正是全球经济的“破冰”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紧缺,待就业人数激增,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依据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认清形势,了解自己,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融入社会。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实力的高低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同时也缺乏被认同感。强烈的自卑感迫使他们产生极强的自尊心,有时甚至达到敏感、多疑的地步;缺乏被认同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自我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饱受精神煎熬,一部分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极端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自信或自尊心过强。不自信与自尊心过强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自卑心态的两种极端表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面对机遇时也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推销自己,但当他人稍有质疑或问到家庭境况等一些敏感问题时,就会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认为他人是在刁难、羞辱自己,自我保护意识陡增,语气、态度变得不友好。这种自尊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由于自卑心理而虚张声势的一种体现。

2.急躁与忧虑并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匮乏带来的物质压力,另一方面背负着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精神压力。他们饱尝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辛酸苦辣,在毕业踏入社会之际,希望能通过一个工作岗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以及整个家庭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工作有较大的期望,对于金钱有迫切的追求,这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与忧虑并存的心理。对于工作、金钱的渴求,使得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希望应聘一次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对于试用期长、初期效益较低的工作单位,即使以后的发展前途更好,他们大多也不会选择。另外,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学无所用、用无所值,害怕不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改观,更在意别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价。

3.贪图浮华,协作能力较差。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仅仅把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无能、社会的不公。再加上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就业时也就不愿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更希望在大城市、大企业中任职,从而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自信心”。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自卑中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在进行团队合作时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不能客观地评价家世、样貌、能力优于自己的同学。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也不乏积极阳光、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但相比之下,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高校充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所高校中均有15%~1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的特困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国家早就制定了一些帮扶措施,如专项生活补贴、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社会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专项的助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可以概述为以下两点:

1.工作内容只抓共性,未能体现出个性。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钱物质帮助,二是思想理论辅导,三是心理疏通咨询。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两种。金钱物质帮助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时之需,缓解其焦虑情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使这类学生的内心强大起来。否则,好心的帮扶反而会滋生懒惰、贪婪的心态。在思想理论辅导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理疏导咨询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各高校虽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的辅导人员,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多,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难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影响了帮扶效果。

2.工作形式单一,未能形成环环相扣之势。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三管齐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未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校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有的工作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校内实践、勤工俭学来实现,而且即便是这几种形式,效果也不好。课堂教育的内容无区别性,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从内心产生共鸣,只当作一项学习任务来对待;课堂教育的形式单一、教条,教师滔滔不绝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多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认知空间使他们无法对社会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了解。另外,由于认知层面的差异,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只是培养孩子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多或爱莫能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学校错失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第一手资料的机会,也错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前,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也仅停留在物质帮助上,系统、专业的心理帮扶则比较少,可供学生锻炼及学习的机会也不多。

由此可见,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亟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是面对就业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微薄、进程缓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提出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三、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在加大经济帮扶力度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是必需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经济帮扶的力度,一方面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另一方面程度可以提高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帮扶对象的界定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能让一些“关系户”“投机户”浑水摸鱼,损害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的同时更应顾及他们的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能把贫困生的认定搞成一场场“诉苦大会”。对于他们应该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让这项工作闪耀人性的光芒。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心理追踪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要特别关注,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其次要把握共性,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一定的特征归类,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多样的形式让他们学会倾听与倾诉,找到归属感,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最后要突出个性,对于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健全心理追踪机制,一是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形成“院系―年级―辅导员―班级―个人”的责任体系,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实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掌握最新资料,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项工作在执行时要注意方式与弹性,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3.树立典型形象,培养自强精神。物质的丰富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精神的强大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终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高校可以对本校内涌现出的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正面的典型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片面、极端认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协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及时进行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疏导的基础知识,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根据自身条件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进行帮助。其次,学校要多与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关爱经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尽早熟悉社会、融入社会。最后,学校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明确自身的优势、价值的所在,从而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与努力,为千千万万个贫困学子带来福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recid=&filename=2007157761.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c0MzJ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WRtRnlqbFVMck5W

MTI3R2JLOUdkYks=,2007-05-01.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4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历经14年的不断扩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但也可以看出,由于当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加上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国内许多行业,现在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毕业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更是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等资源上已经处于下风,如何根据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做好就业帮扶体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 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 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 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 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

[4]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怡也”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街道扶贫协作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高度重视,确保资金拨款到位

按照区发改局关于扶贫协作工作部署,根据高庄镇给我办致函诉求,上半年解放路街道向沂水县高庄镇拨付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高庄镇王家庄子村病房楼项目建设,目前病房楼项目正在装修中,今年年底有望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同时,解放路街道将密切关注项目进展状况,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到位。

二、密切联系,开展互访交流

今年解放路办事处与沂水县高庄镇互访交流两次,其中7月份高庄镇领导到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开展互访交流,8月份解放路办事处领导带队赴沂水县高庄镇,。通过与镇党委、镇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座谈面对面了解帮扶意愿,并在扎实摸清沂水县高庄镇贫困人口就业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履行社会职责贡献力量,为高庄镇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三、提供帮扶,关爱困难学生

在拨付100万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解放路办事处不忘关注高庄镇困难学生。今年8月份,办事处联合辖区爱心企业山东大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网络教育课程卡1000张,价值28万元,极大缓解了疫情延迟开学带来的教学困难,为贫困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四、扶贫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力度略显不足。解放路辖区内企业多以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专业技术服务等为主,批发零售、劳务服务等类型企业偏少。因此造成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的批发零售、劳务和教育类型企业偏少,扶贫帮扶的主体略显单薄,解放路辖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帮扶方式还需更加多样化。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参与精准扶贫企业经营范围受限,辖区参与企业的主要贡献也仅限于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教育培训等方面,扶贫项目略显单一。不能够全面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五、下一步扶贫工作重点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6

1.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6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中贫困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6%。教育部在~2007年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中统计结果为: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87.9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39.3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95%。在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更高,帮助经济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困难生的思想实际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引导他们,是建设和谐校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2.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助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在济困中育人,多层次、有针对性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离开了思想教育,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困难生的资助工作,更不能使得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地开展。为确保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以国家为主导的高校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减、免、勤、资、补”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工作体系,有效地缓解了在校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在工作实践中,人们发现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更要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中重要的育人功能。

3.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经济、学习、就业上的压力。面临这些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就会更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对其今后发展势必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经济和思想压力,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心理、焦虑心理、内心敏感等心理特点,甚至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申报家庭经济情况时弄虚作假。受到资助后,仍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沉迷网络、厌学、心理失衡等异常现象,甚至有“等、靠、要”的思想。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特点,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经济和生活的压力,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

1.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健全

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开展不均衡。在教育活动中,对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得较多,但对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开展相对较少。学生处资助中心、贷款办公室、学生社团以及学校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缺少互动和统筹。有些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活动只是阶段性,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还未形成一个体系。

2.与资助育人相适应的资助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围绕如何深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实现其全面成长,各高校也结合自身情况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但这距离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资助育人的根本目的,还有很大差距。

3.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结合不够

管理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一种重要载体。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中,还存在与教育活动脱节的现象。比如,诚信教育已成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的开展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还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学生资助的主渠道。但是,由于一些高校缺少详细的学生信息管理和约束机制,使得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与教育相脱离。因此,仍有部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困难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及时还款,增加了放贷银行的贷款风险,从而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和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1.坚持助贫与育人相结合过程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在资助活动中,强化资助的育人功能。在日常的资助工作中利用报纸、讲座、征文、漫画展等形式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积极营造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如定期为新贷款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个人征信方面的讲座、免费发放宣传册。举办“与诚信同行”演讲比赛,成为经济困难学生现身说法和诚信感恩教育的活教材。在学生获得资助以后,要不断强化受助学生的理财教育和合理消费意识,指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他们通过志愿服务或义务劳动主动回馈社会。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

2.建立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组织体系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系部要通过节假日慰问、开展座谈会、主题活动关心经济困难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将管理、服务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班级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监督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怀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成立帮扶小组等形式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3.不断探索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目前,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制度导向安排、理论专题教育、资助过程教育、实践教育等。制度导向安排主要指可以通过资助政策的导向,强化学生对资助育人理念的认同,如规定拖欠学费的同学不得参与资助的评定,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受助者给予一定的惩罚性后果等等。理论专题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思想教育客体进行系统传播先进思想。理论学习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举办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理论学习等形式开展。资助过程教育是通过各类资助项目的前期宣传、工作安排、评定、公示等形式要素,体现教育目的。实践教育是可以通过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有组织、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网络、报纸等传播形式为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使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广泛接受的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