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教材范文1
一、客观因素
1.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课本中某些外国作品难以理解或难以引起共鸣
比如,在上外国诗歌单元的时候,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认为外国人写的诗歌最没劲了,其中也包括班上几个语文功底相当不错的学生。“为什么觉得没劲?”“看不懂,乱七八糟,说什么都不知道。”此位学生针对普希金的《致大海》愤愤而谈:“课本上的外国诗歌读起来没什么味道,太直白了,语言一点也不含蓄,感情抒发也显得粗糙,什么都挂在嘴上,还是唐诗有味道,我不喜欢外国的。”中西文化确实存在差异,西方人尚形象,东方人重蕴藉;西方人感情表露直白,东方人则显得含蓄深沉。这些特征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引起中国学生阅读上的不适应。
2.由于中西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以及翻译工作者个人水平等因素制约,翻译出来的外国作品在语言上多少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指代上的含混不明、个别字词生涩别扭、多重复句的连环使用、关联词的层出不穷等,这一切都使学生感到头昏脑涨,无心于外国文学的学习。在课文《鸟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在第一遍看课文时根本没有看懂,虽然课文中的每个字都认识,但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第二遍、第三遍时也只是朦朦胧胧、一知半解,真是雾里看花,始终没有看明白。
二、主观因素
1.教师方面
(1)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以考试为指挥棒,考哪指哪,主观上轻视课本中的外国作品。除了极个别经典篇目在考试中偶有涉及,几乎很少有考题是直接出自外国作品的。既然可考性不大,而且学生似乎也不大愿意学,一些教师也乐得轻松,何必花大力气做无用功呢?于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读读、看看、提提,就草草收场了。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似乎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时间大大节省了,学生分数也上去了,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不负责任的教法把学生的兴趣扼杀在外国文学殿堂之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最终也将影响成绩,是得不偿失的。
(2)由于教师个人对文学作品各有偏好,学术水平有高有低,知识面有宽有窄等原因,使得教师自身对课本中的外国作品也没有吃透弄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有所发挥。于是,对学生有疑惑的关键部分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有想法需要展开的部分则简化处理……长此以往,学生对外国作品的热情在枯燥无味的日常教学中被消磨殆尽。
2.学生方面
(1)学生心理因素。①应试型心理。迫于升学压力,学生哪门学科分数提高得快,就钻哪一门。语文工夫在平时,要靠长期的积累,考试分数上的提高不如理科明显,不少学生认为在语文上花大力气和不花力气分数相差也不大,不如多留点时间做数学、英语习题,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心态。整个语文学科尚且遭此冷遇,更不必说其中分量轻的外国作品了。②唯我型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读书。作为读者个体,希望多读到些符合口味的文章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学生却把阅读上的偏好无限放大,变成一种不可理喻的固执。对于他感兴趣的课文,可以读得很深,比如某些学生对古诗词十分着迷,读起来如痴如醉,但对于不感兴趣的课文,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的外国作品,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否定。③阅读心境的影响。学生阅读应该是在一种平和的没有压力的心境下进行,如果心头背负着一块大石头去阅读,能读出趣味、读出哲理来吗?有些学生说其实平时挺喜欢看外国文章的,但一旦选入课文就觉得兴趣大减。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教师提的要求过多,既要领会思想又要品味语言,还得揣摩特色,使学生一上来就感受到一个“怕”字,接着便是“烦”字。既让学生去“亲近”课文,又提出一些“难堪”的要求,学生会认为你“心怀不轨”,反而会产生一种抗拒、不合作的情绪,这又何苦呢?我们不妨采取老子“无为而治”的做法。
(2)从学生的知识构成看,阅读量小、知识面窄是现代高中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平时很少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脑子里有限的文学常识还是靠中考复习时强行灌塞入脑的。这样的记忆不可能深刻,形成的语文知识体系也不可能常用常新,日益丰富充实,只会越用越少。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例如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和风俗习惯等常识一无所知。
文学教材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文学性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语文学习更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单我们在人文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要结合现在的语文教材,转变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注重人文素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扩展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反复考证,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有必修课文还有选修课文,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非常高。比如高中人教版语文选择了有几篇《红楼梦》的选集,即《黛玉进府》、《宝玉挨打》、《香菱学诗》、《诉衷肠》、《抄检大观园》。《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这五篇文章只是这部鸿篇巨作的冰山一角,红楼梦大大小小的人物有几百个,以及上千首诗词和多个经典场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学习课文上几篇文章,是无法真正解读作者的意图。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要阅读《红楼梦》这本小说,了解这篇小说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自身的遭遇,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让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这样即便有助于扩展我们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当下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
二、扩展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学的文学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中国文化记录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等品德,是封建社会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儒家经典也被誉为国学。四书五经更是历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科目,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比如北宋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研究儒家文化主要作品。但是目前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学生仅仅只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而缺乏对它更深层次的了解。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增加了传统文学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混乱。比如人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上册是春秋时期文学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到下册的时候,就有战国时期的《离骚》,高二上册是李白的《蜀道难》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材的设置比较混乱,学生一下子从春秋到唐朝然后再回到战国时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设置一个学习课程表,以时间为轴,将课文从春秋到战国、先秦文学,再到唐宋诗词,元曲,按照时间表格,将课文梳理一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字表现形式和含义的变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古代文学,提高学习传统文学的兴趣。
三、开发语文教材的资源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变得功利化,很多学生学习语文、背诵诗词,分析诗词中的意境,诗人的表现手法,纯粹只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这完全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学性、思想性和结构展现艺术魅力的,而不是几句话就能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尽量避免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去解读文章,而应该尝试从艺术性、文学性的方式去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风格和艺术形式,从而发现语文的魅力。课余时间,学生还应该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作品,了解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些伟大文学家的作品。
文学教材范文3
关键词:美育 自然 人性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美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而且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美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上有变化多端的云海,浩瀚无际的宇宙,星光斑斓的夜空;下有波澜壮阔的江河,连绵起伏的高山,遮天蔽日的森林;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巍巍峰峦,也有“大漠孤烟直”的茫茫戈壁;有池生春草,曲径风荷;有皑皑白雪,莽莽草原……这些无限美景,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经典之作。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大自然之美描写的文学作品也俯拾皆是:譬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便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归来,一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
再如《荷塘夜色》中那流水一般的月光,以及月光下那绰约多姿的荷影,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和凝碧的波痕,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还有《再别康桥》中那多情的康桥,那云彩,那金柳,那清荇,那星辉斑斓的夜晚……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方面,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使人类变得更完美、更高尚。因此,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会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对美的形象进行发掘、开拓,从而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二、人性之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曾这样说过:“诗人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由此可见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呼唤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学作品是依靠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诠释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喟叹和期盼的。社会生活的主要贯穿者,便是人类,而人性又是永远无法完全、完整地揭示出来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文学家在不断地琢磨与探究中,在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中,都阐释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文学作品最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恐怕就是它所展示的入木三分的人性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就以其犀利的笔调,对国民的奴性、愚钝性、任人宰割的麻木性做了深刻的剖析。如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润土,少年时身手矫健,灵活自在,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磨砺之后,变成了一个拘于礼数、反应迟缓的中老年农民。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代表人物――《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在婚姻、生活方面终身都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束缚与奴役的妇女形象,她是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还有人人熟知的阿Q,更是整个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这些形象正如一个个制作精良并且个性鲜明的标本一样,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是那个时代人性受到禁锢的见证。
而另一位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则是以一种优美的、诗化的笔调将一副副湘西的风俗画展现给了大家。他的文章质朴清丽、含蓄自然,笔下的人也是向善向美的。如《边城》里的翠翠美丽、纯真、热情,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这种淳朴的爱与美的展示,能使学生领略到艺术赋予人物的人性之美。
三、情感之美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间真情、友情、温情的文章,它们就像一缕缕和煦的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引导着学生真切的体悟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的人间真情,从而激发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文学教材范文4
一、从文学价值角度体现儿童文学选文特色
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实际上具有基础性的审美功能。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阅历比较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关注教科书选文的平衡性,充分体现文学审美功利性特点。所谓的功利性,实际上是指选文需要注重选择作品主旨的鲜明性,让学生更好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此外,选文还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个性发展相契合,通过简单的故事来体现人类的美好品德,让学生体味到生命的巨大力量以及自然人类的包容性、坚韧性。教师还需要注重作品选择的文学价值,注重典型文学人物的塑造,特别是针对高年级小学生,需要选择具有优秀性格人物的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心理成长,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与成人相比,小学生存在着特殊性,性格较为单纯,并没有形成成熟的身心,因此,文学作品人物对小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从个体价值角度体现儿童文学选文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实现学生知识视野的有效拓展。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想象来进行世界认知完善的,很多的儿童作品加入了大象的想象成分,因此,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文学作品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由于生活环境局限性,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丰富的学习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文学作品来反映生活经验。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感悟来补充生活经验,发挥文学作品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引领作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获得愉悦感受,滋润读者灵魂,根据自身阅读思维来感受文学故事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从社会价值角度体现儿童文学选文特色
教师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美德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对形成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借助文学作品来实现传统美德的有效灌输和感染,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年级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增加科普类的作品阅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儿童故事,引导学生形成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学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儿童文学选文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对提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坚持责任意识,将儿童文学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儿童作物阅读来感悟文学情感。教师需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性格发展特点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实现文学选文的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教师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弥补课文中叙述内容、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注重教学多样性,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通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结合来突出学科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鸦鹊湖乡鸦鹊湖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
文学教材范文5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古典文学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Reduc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xtbooks
WANG Hongmei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plight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ers proposed tools and the times of the strategy emphasizes language education, nowaday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batement all components of classical and ancient poetry, replacing practical writing, Pearls of Wisdom when text or network works. This trend despite an increase in university language operability, but also makes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rack toward the fast food culture, from its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al essence" of course positioned lopsided.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自1978年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在全国高校重新恢复至今,大学语文已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程,然而它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仍不确定,很多学校依旧徘徊于开或不开的抉择中,开设了这门课的学校也面临着它到底有多少功用和成效如何的质疑。大学语文进退维谷的命运,进一步说明了在重利益轻情感、重技能轻人文的时代氛围里,大学教育在传递人文知识、传统文化方面的失利。
大学语文需要改革,然则改革应何去何从?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要突出工具性和时代性,即语文教育要与专业学习、学生爱好、现实生活、地方文化相联系,才能找到出路。①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时下产生的一批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自编教材,都大大消减了文言文、古诗词的分量,代之以应用文写作、时文选粹、网络作品、地域文学。以笔者所在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为2011年版校本教材,分学习篇、毕业篇、生存篇、情感篇、智慧篇、家园篇、娱乐篇和毕业生常用应用文写作八个部分,其中娱乐篇包括二人台剧目、小品、相声和歌词,而其它篇章的文章也有一半为网络作品和时文选粹,知名文学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只占到整本教材的四分之一,文言文和古诗词只能占到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古文中又有一半不是必讲篇目。这样的一部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也隔断了学生与古典和经典的对望。
可以断言,如果继续循着“用什么,就学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道路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短信、产品说明书、QQ聊天记录等大概都可能走进大学语文课本。
在经历了广泛的讨论之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已经基本确定下。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相关”、“它是在高校开展母语教育的主要方式”。②换言之,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伟大使命。
古典作品无疑是中国语言的根基之所在、民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中国文献,99%是用文言记载的。说得直白些,中国文化本身就存在于文言之中。文言文使用的本身就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几千年来,口语不断变化,而记载文化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永远不变,用文言文写出的文章,世代传承,千百年之后看到,还是能像跟古人对话一样清楚明了。这样的语言,避免了对文化传统的继承的中断或者误解,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一样,高等教育的受教者和施教者可以都无视文言。现在的大学生古文功底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次“古代文学”课程的监考让笔者记忆深刻,其中有一道题是要将“求,无乃尔是过欤”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同学答成:“乞求,我和你谁对谁错?”有的同学答成:“我错了,求你原谅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尚且如此,更遑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讲,文言文比外语还郁闷,因为字基本都认识了,可却还是不知所云。可以推想,如果任此下去,再经两代,文言文将有失传的危险。
五四催开了民族主义之花,也彻底终结了文言文的历史,其中之利弊得失,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群星璀璨,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黯然失色?为什么民国时期一个小学生的作品,今天的大学生都看不懂?为什么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每况愈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当代国人失去了“文言”的浸染。没有了文言,我们的语言和书写变得游离无根、进退失据。网络语和流行语的夹击使语言芜杂而贫薄,而语言一旦芜杂,智力与创造力,顿成空谈。
笔者在求学期间,有幸做过词坛大家叶嘉莹教授八十寿辰词学研讨会的听众。与会期间,九十岁高龄的数学家陈省身赋诗一首,并饶有兴趣地与诗词学专家们就李商隐的《锦瑟》进行切磋;八十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用英语献上陆游的诗句表达庆贺。在这些大师的身上,我们看不到文理的、古今的、中外的截然的界限。也许正是这样的情怀,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汉语又是一个整体。自古以来,识文断字与通晓文言从来都是一个涵义,不通文言也能称会汉语,是现代人偏颇的定义。
大学生已经错过了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时期,但是如果因为他们基础不好或不愿意学,所以学校就不教了,那就是讳疾弃医。我们应当做的是亡羊补牢,站稳大学语文这片语文教育的最后阵地,也许我们并不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几节课就让学生们在文言文里自由徜徉,但至少要向他们传达出文言的重要和可爱。有了这个意念,以后的岁月都是弥补的时机。所以,大学语文教材里必须保证文言文的一席之地。
当然,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不爱学文言文最关键的原因出在老师身上。大多数老师中国历史不通、古文修养也差,只能是照本宣科,解释字词语法,死板而凝重,又怎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呢?
笔者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感受,笼统地去说一个作者很伟大,一部作品很神圣,并不能让学生去亲近他(它)。比如讲李白,学生都知道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是大家对他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可是当你详细介绍他的身世,诉说他的飘零,他的孤独,他的高傲,而《静夜思》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家乡在何方的人在思念梦中的家乡。当你有些哽咽时,学生的眼里也泛着晶莹。
讲授文言文更需要感情,在经历了千百年之后,唯有感情的线,才能建立起今古的关联,让不同时代的人去相知和相通。在大学语文的文言文讲授中,我们应该注重这种感情的传达,因为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后一站,琐碎的语法学习和字词解释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对古人、古文有了兴趣和感情,他们长期以来对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才会逐渐释然,也才可能尝试着主动去阅读,而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字词语法的障碍也就不攻自破了。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做的,就是把学生领上这条去繁就简的路。
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言唯一的生机。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给文言文以足够的重视,而大学语文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课程定位。
注释
文学教材范文6
关键词:民国时期 建国以后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 民间文学 数量 内容 儿童心理 儿童经验
一.前言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悠久,到了近代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随着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波动变化,但纵观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相关篇目,无外乎是诗词、寓言故事、历史文化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传统节日及风俗、谚语、谜语这几个大类,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语言文字功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巨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看待民间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意义,如何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民间作品编入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现如今语文教材编写者以及语文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民间文学选材的流变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的数量上来看,受到不同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相关篇目总体呈波浪状起伏。时期以新文学新文字为主导,教材中关于时事政治、西方文化作品的内容有所增加,但究其时代根源,大部分教材采用的语言由半文半白渐渐演变为白话,教材中民间文化内容不再仅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学题材也被收录进教材,例如1919年出版的《新体国语教科书》中加入了儿歌、童话等题材,教材几乎完全采用童话、民谣、寓言为教学文本,大大丰富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i凸显出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笔者主要选取了十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教材版本来进行研究分析,总体而言,整个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民间文学的作品展整部教材五至六成的篇目,选自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比重远大于外国民间文学作品,有关于乡村的民间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并且在文化性别上在选材的类型上,男性所占的比例高于女性,选取的作品的文化年龄多偏向于成年人。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篇的数量减少,占总篇目四成左右,其中与城市有关的则大幅增多,并远超乡村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文化年龄也渐趋儿童化,女性相关内容增多,越来越注重儿童心理需求和正确性别意识的塑造。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的内容上来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多的是直接选取原汁原味的作品,例如唐诗、民间歌谣、谚语、谜语,如李绅的《悯农》、李白的《静夜思》和《小学国语读本》中的“麻屋子,红帐子,帐子里躲个白胖子”ii等;或者是一些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的白话翻译作品或改写作品,例如《守株待兔》和《晏子使楚》。受到“”的影响,一些选自外国语文读本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译文也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例如《波斯国王的新衣》。iii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延续了民国时期直接选取现有作品,同时收录了一些传统的文言作品的白话翻译作品和改写作品、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的译文、根据教育需求编写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童话、寓言、歌谣,这几种类型的作品选编数量较为均衡。
除却时期中断的文化教育,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民间文学作品选编数量上有增有减,总体而言起伏不大,教材民间文学的选编在不同年代、版本的教材中有所继承和删减,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比例高于高年级教材,作品的篇幅也随年级的增长而加大,低年级的选编篇目与高年级的选编篇目具有关联性,选编种类随着时间逐渐丰富。这些变化来源于不同时代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在篇目类型和内容选取上选取作品都体现出适应时代以及难度适应教育水平的发展的要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的篇目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儿童本位论”被不断提上教材编写的大纲中。
三.我国小学语文中民间文学选材变化对教材改革的启示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育是民族之根,无声的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iv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材承载着语文教育的重任,语文教材的改革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如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要弘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具有时代意识、眼界开阔的人才,就得抓好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的作用。
从二十世纪以来的小学教材中的民间文学的流变的分析为我们因此,在改革中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就小学语文教材民间文学作品的取材来说,需要立足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要,要选取能够凸显民族特色、展现民族精神的作品,又要选取能展示世界文明的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广阔的眼界;要立足世界格局,切合国情和教学实际,选取具有现实意义、贴近生活的作品;要继承发扬“儿童本位”v的教育思想逐渐被认同,在民间文学选材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儿童心理,要切合儿童的经验和环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取内容、篇幅,年级之间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在选材时要注重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摈弃民间文学中糟粕的部分,注重作品对人品德的培养,所取材料要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要兼顾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的本来目的,重视民间文学对社会弊端和民族劣根性的反映和推动纠正的作用;最后要总结前人教材改革取材的经验教训,在选材时不要一味追求创新,要在继承中发扬教材改革的创新精神,选取能够体现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作品,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总结
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民间文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数量、内容、类型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产生是源于世界格局、本国国情、儿童心理及教学目的的变化,这就促使教材编写者和教育者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小学教育中民间文学选材变化所带来的启示,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使其更适应时代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第11期。
[3]李巧慧:《关于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传承文化经典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徐春花:《民间文学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苏州大学,2014。
注 释
i李汉潮:《关于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传承文化经典的研究》,第14页,2011。
ii上海世界书局:《小学国语读本》,第五册,第28课。
iii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第79―83页,2007;
iv于漪:《开启门扉的智慧》第六编,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