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总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总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1
【关键词】财务总监 委派制 企业集团
一、财务总监制的概述
所谓的财务总监制,是指在分离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凭借其对股权的绝对控制,聘请人员或机构,来对企业的财务收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重大财务事项与总经理联签制等相关制度,由此保障出资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与企业责任的实现的制度总称。而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就是由集团母公司、委派财务人员以所有者的身份到子公司,增强子公司与集团母公司目标的一致性,维护集团母公司利益的一种控制方法。
在分权管理体制下,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整合效应,消除子公司管理目标的逆向选择倾向,确保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结构与目标政策贯彻实施的高效性,成为摆在管理总部或母公司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甚至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此时,作为企业集团资金运动的控制枢纽,财务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而能否有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对整个企业集团运行机制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财务集权制与分权制融会的过程中,由母公司对子公司直接委派财务总监的控制方式便由此而产生,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企业集团的认知与采用。
二、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实施
(一)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实践成效
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财务总监已经完成了战略转型,其由从传统的财务功能演化成为公司经营者的合作伙伴,与公司一起肩负着保障股东权益的责任。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也有一段时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充分发挥了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方面的优势,在这些财务总监的监督之下,经营者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1.对于一些产权制度有缺陷的企业集团而言,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可以起到防止企业资产流失的作用。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出现,正是由于在经营用企业所有者权益不能被完全保障,有的甚至受到了极大损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财务总监委派制度针对了这些企业集团存在的严重“缺陷”,并在实践中弥补一部分问题。
2.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总监委派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并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在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总监委派制中,财务总监的职能除了监督以外,还能够参与企业决策过程,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项目决策中,他们通过科学分析权衡利弊,及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协调沟通公司、CPA和经营者,保证了财务状况的真实可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企业财务状况虚盈实亏和虚亏实赢等情况我出现,提高了会计报表和年度决算的可靠程度。
3.内部财务总监委派制缓解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导致的所有者“信息孤岛”现象。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之下,所有者明显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但是,如果加入了委派的财务总监,他们定期直接向所有者负责汇报企业经营情况,一旦企业遇到重大情况,他们还能够及时进行对于所有者进行传达,方便所有者及时获得真实的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使得协调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其部门的利益相对容易,对于母公司集团的精神及企业中心文化的贯彻都有很大的帮助。
4.内部财务总监委派制降低了集团母公司对集团子公司的监督成本。这些监督成本一般包括集团母公司为获取了公司内部信息所开支的费用,以及由于反馈的滞后和委托经营者私利行为给所有者带来的损失。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子公司信息的反馈速度,透明化委托经营者的行为动向,保证了集团母公司采取对策的时效性,从而可以避免一些经济损失的发生。
(二)我国实行的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不足之外
在我国,财务总监委派制虽然已经有几年的发展历程,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制度本身出现了与企业方面的一些不协调,这些不协调逐渐暴露出来,成为了我国采取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企业集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对于委派的财务总监的定位不准确
在我国,大部分委派的财务总监还只是扮演着传统“管家”角色,与一般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区别性不大。他们的工作范围只限于相关的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以及定期为企业集团的经营者提供数据报告。因此,财务总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了数据核算与日常的财务管理方面,与一般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只需要为经营者提供一份较为满意的报告,他们的工作任务就可以算是顺利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务总监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也没有涉足企业的风险与信息管理,没有成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力量。
2.缺乏客观、公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从目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角度出发,财务总监不能只作为企业财务核算的一种补充性职务,其工作范围要跳出财务管理的领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但是,相关的人才选拔仍然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的能力考核,而对于企业管理方面能力的考核严重的不足,这使得在这种任职资格制度下所产生的财务总监人才不能与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3.财务总监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拥有素质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具备一定的修养与道德情操,其与企业经营者相处时,往往抵制不住诱惑,而成为腐蚀的牺牲品,违背了所肩负的责任,其与经营者的合谋一旦达成,所有者的权益就无法得到维护;第二,没有树立起有效的全局意识,一些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在其与子公司经营者对于一些问题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没有灵活的化解矛盾,有的是直接将问题反映到母公司,这种处理方法会造成母公司对于下属子公司事务过分干预,从而不得于企业集团的有效运作;第三,鉴于财务总监所承担职务的特殊性,对于财务总监能力的高求往往高于一般的财务人员,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一些财务总监的基本能力离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大部分财务总监在组织协调能力、服务意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方面都有待提高与改进,同时他们分析判断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缺乏;第四,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财务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流动的市场机制,要从人才市场上聘用到适合企业需要的高质素人才,难度较大。
三、强化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对策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之下,财务总监要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高强度压力。为了保证母公司可以更好的通过财务总监掌握子公司的发展状况与轨迹,从而有效率的完成企业集团战略计划,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一)摆正财务总监的位置
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系统而言,财务总监在抵制子公司不规范财务行为,解决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财务总监在子公司中的地位,不应该用传统的财务管理角色来定义。对于子公司经营者的不诚实或欺诈行,财务总监可以完全向上反映,与经营者发生分歧时,财务总监完全可以从企业的大局出发,对于经营者的决策判断造成重要的影响,而这种监督行为的合规性应该在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被进一步的保护。
(二)建立财务总监的有效激励
要保护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有效运行,科学、稳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从委托理论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运行机理也委托理论的内在要求。由于财务总监作为集团母公司委派到子公司监管代表,于是在财务总监与母公司之间形成了一层新的委托关系,既然也是委托与的关系,便不可避免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那么很难保证委派的财务总监会忠于职守、履行职责。有可能还会出现,财务总监与子公司经营者“合谋”,从而使财务总监委派制没有效果。
(三)健全财务总监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财务总监评价体系需要对战略决策给予足够关注,不仅涉及财务领域,也涉及非财务领域。第二,财务总监是集团母公司委派到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公司最高行政领导的战略合作伙伴,应该参与公司经营决策过程中去。因此,在财务总监评价体系中,他们的决策、沟通、领导等技能方面要有所侧重;第三,由于伦理道德会直接影响到财务总监的“守节”问题。因此,在完善财务总监评价体系中伦理道德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唐亚美.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独立性浅析.财会月刊, 2002(01).
[2]于长春,李娜.对财务总监制的认识.财会月刊,2002(09).
[3]李莹,谢永军.对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实行财务总监制度的若干思考.国有资产管理,1999(05).
[4]李小平.加强财务总监监督职能的思考.国有资产管理, 2000(04).
[5]于长春,伍中信.弥补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监督缺位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0(06).
财务总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2
关键词:财务总监;国有集团;财务管控;管理发展
一、提升国有集团财务总监管理水平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型企业集团已成各国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主要角色,我国国有企业集团把握国家关键资源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庞大的体制以及随之产生的巨量数据、复杂纠缠的内部关系成为了限制企业集团效率与决策质量的锁链。这对企业管理,尤其是对作为集团枢纽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国有企业集团而言,外国先进的财务总监管理体制与国内就此延伸出的财务总监委派机制都是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和可以效仿并继续发展的思路,将这些进一步与国有企业集团的实践相结合对国有集团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国有集团财务总监管理基础条件的发展现状
1.理论思想的发展现状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文明早已频频进行知识与思想的交融,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现在,在经济管理的领域,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家们在获取信息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障碍。在委托理论、公司治理理论、财务治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等与财务总监相关的理论领域中,中国都不缺乏研究者和“发出声音”的人。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西方在经济、管理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一方面当今的经管领域思想毕竟源于西方,一方面论经济和企业实践领域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目前而言也更具优势。纵观数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中国还未能脱离跟随者的角色,虽然能够获得先行者们的经验,避免很多错误与损失,但推陈出新的能力确实有待提升。此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短时间内跨越了经济发展的多个阶段,在理论思想与我国实际情况的深度匹配上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挖掘。
2.体制建设的发展现状
财务总监管理体制源自公司治理思想,是现代公司管理体制的一环,深刻的体现着规范与制衡的思路。在当今的中国,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到公司企业的章程制度,无不体现着现代公司管理体制起码在形式上已经在全国普及。但需要注意的是,形式上的广泛使用只能算是完成了体制建设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发挥作用,还需要思想、文化和行事规则等方面的匹配,一种体制很难一开始便完全适应各种类型公司的发展需要,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如现代公司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国有集团的治理上就遇到了疑难。当前中国的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在形式上都采用了现代公司管理体制,建立董事会、监事会,但作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独资的企业,包括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在内的诸多治理架构的组成和运行都和来自西方的概念设想有所差异,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并不理想。可以说当前国有企业集团的体制建设还处于缺乏清晰治理思路的状态。
3.国内环境与物质、人力条件的发展现状
信息系统的发展,极大的加强了人们处理大量、复杂信息的能力。发达国家的公司企业很早就进入了电子办公乃至信息办公的时代。而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进,国内公司办公的物质与技术条件已经迅速的与发达国家公司拉近,各类的信息系统纷纷上马,但在信息办公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上,我国也还处于模仿跟随的阶段,很多公司在开发和应用上还不成熟。而大量数据的处理、复杂情况的应对,除了硬件条件需要提升之外,还需要大批合格人才的跟进,一方面这需要社会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升,一方面企业需要增强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我国很多企业在人才的培养和晋升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国有集团财务总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概念混乱和地位不匹配
如上文所述,国内经济管理领域还处于追赶、学习的阶段,也不乏自己的领会与创新,所以在经济管理的实践中,会出现各类理论概念杂糅的情况。学自苏联的总会计师制、习自欧美的财务总监制、政府部门通用的行政管理理论思想、当前公司流行的现代公司管理理论等在国有集团管理中合流,常常出现概念混杂、定位不清的问题,这对财务总监发挥作用有着很大的阻碍。而经过实践调查,虽然国内公司复杂度提高、财务重要性提升,但财务总监的地位与在决策中的作用却普遍没有得到正视,财务总监们缺乏“权威”。这是财务管理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能力素质及选评培养机制不匹配
对财务重视程度的提升,对管理质量要求的提高,这一切最终还要落实到人,卓有成效的财务总监必然需要具备足够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财务主管者的领导指挥能力,具备公司决策参与者的眼光视角,具备令人信任的道德素质水平。但考虑当前的社会教育的培养方向,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者的培养能力尚不足够,职业经理人市场都不健全更何况财务总监的人才市场,企业更多需要依靠自身的选评培养能力。但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在人才选用、绩效考评、人才培养方面或有限制、或遇阻力、或难推行,这与想要加强财务管控力度、提高质量的初衷大相背离。
3.思想与体制、环境的不匹配
中国近年来确实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我们追赶的太急,很多体制与体制之间并未完成“交接”,思想、体制、环境之间多层错位,没能实现匹配。比如现在国内已经通行的现代公司管理体制,它来源于西方公司治理思想已趋成熟、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程度较高的环境下,对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来说,这一步的跨度太大,以至于当前国企之中存在以现代公司管理体制为壳,以行政管理体制思想为核的怪现象。同时,技术与办公物质条件的提升也需要适应期,至少也需要对应的准备与训练。没有相应的知识、技能与习惯,即使配上了“跑车”也只能安全跑出“跑步”的速度。
四、进行国有集团财务总监管理优化的对策思考
1.理念与思想的变更
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变不足以求存,但妄变,却更可能在偏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要有变革之志,但能做到不妄求突破。就国家发展而言,需要登高望远,学习更先进的模式与经验,不过现在来看,思想是跑的远了些,那么步子自然要跟上来,脱节的思想和现状只会更多的积下隐患。管理需要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顺时势而行,无势则蓄势,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就国有集团财务总监的管理而言,则要深刻认识当前总监的位置与角色,从缺乏的“权威”入手,寻找内外部能够借力的地方,夯实财务总监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强化关联沟通,强化人力、影响力等多种资源积累。
2.人性及科学管理的双管齐下
这里的人性和科学,分别强调对人个体的重视和对规律规则的重视。在当前这样对工作效能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单方面的重视已然不足,两方同重且互联互合才是正道。体现在财务总监管理的实际优化中,一方面从人入手,在总监选用、评价、奖惩、轮换、培养中充分考虑职务担当者与后备者的需求与成长、履职与约束,进行程序、规定上的合理设计;一方面从制度与条件入手,将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内控管理等财务管控强化策略相结合,并充分考虑组织内人的适应因素,逐步推进、合理培训。在人性和科学的结合下推进“人员素质”“制度”“物质条件”的互联共通发展。
3.强化财务总监自身的参与意识
在财务管控以及以财务视角切入企业决策方面,作为财务最高首脑的财务总监心态与意志是否与角色匹配至关重要。制度与人事的考虑只是为财务总监发挥作用搭起了平台、保障了前路,但效果如何还要看站在舞台上的人。财务总监需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在履职过程中、在制度建设中、在变革推动中都要主动积极的发挥作用,这是生硬的制度和信息系统办不到的东西。要把握周边的资源,沿着建成的脉络继续生发,达到体制系统推动人的发展、人的进步完善体制与系统的建设这样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财务总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3
近年来,国内外经常出现上市公司将财务报告公布后不久,又重新补充更正公告的现象,这说明了补充更正公告(又称财务重述)之前的财务报告是存在瑕疵的,或者说补充更正这一做法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体现。美国学者Scholz(2008)曾以1997年-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财务重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企业发生财务重述的次数每年都在递增,2006年发生企业财务重述的次数几乎为1997年的18倍,Scholz还指出资本市场对财务重述一般很敏感,表现为股价下降、投资者遭受损失等。我国学者姜英兵、崔刚等(2010)对2004年-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5年间共了425份财务重述报告,财务重述报告的原因大多是违反了会计准则或对以前年度差错进行更正。除了财务重述公告的企业,一些未财务重述公告的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也令人质疑,王春峰、李吉栋(2003)对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一年的盈余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为了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来操纵利润。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问题,而财务总监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负责人,其能力的高低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很大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来阐述财务总监的能力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很少有学者用定量分析法来研究财务总监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程度。
(一)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一词最早出现在Littleton(1953)的一本书中,他指出财务报表要遵循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披露重要的会计信息。他认为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做到充分披露。随后,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质量做了研究,并给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Joseph M. Juran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它对使用者的有用程度,对使用者越有用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就越高;Philip B.Crosby站在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与会计准则要求相一致的程度,信息提供者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生产出的会计信息一般具有较高的质量;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将会计信息质量定义为,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各种需求的特征总和,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等;葛家澍、刘峰(2003)将会计信息质量与产品质量作比较,认为二者存在一些相似性,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解释为会计信息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如果会计信息达不到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它对消费者来说就是无益的、无用的。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生产者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向使用者提供的能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会计信息产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应以使用者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能够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就高,反之,误导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就低。
(二)财务重述 在我国,一般将财务重述看作是对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或对以前财务报告进行补充、重新表述。财政部2006年将“前期差错”一词首次引入《企业会计准则》之中,说明我国政府、企业、学者等都将财务重述同前期差错联系在了一起。关于财务重述的具体含义,由于我国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理解也有所不同,但大都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了我国财务重述自身的特点。如,周洋(2007)在对国内外财务重述进行对比研究之后,认为我国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针对以前财务报告差错,进行修正、重新表述的一种行为;辉、魏志华(2008)认为财务重述是上市公司为了弥补以前财务报告存在的缺陷而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措施,财务重述的目的是纠正错误信息、减少投资者的损失。笔者认为上述学者的观点不够全面,财务重述公告不仅包括对以前错误会计信息的更正公告,还包括对以前财务报告的补充公告,财务重述的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最为可靠、有用的决策依据。
二、财务总监能力要求
目前,国内外关于财务总监能力要求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其中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包括:汤谷良、顾黎(2005)构建了财务总监能力框架,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三种能力,分别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理性;美国H&S公司通过和财富1000强的一百多位首席执行官交谈,了解到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六种能力,分别是战略规划能力、领导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国2006年颁布了《央企总会计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会计师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财务类工作8年以上、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财务总监的具体特征,认为财务总监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财务总监作为企业高级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是指充分正确地与他人交流信息的能力。随着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多,财务总监不再只是财务监控和财务信息的加工者,还需要承担与企业内外部沟通的重任。影响力是指能够以理服人的能力,既要能够获得下属人员的支持和信赖,又要能获得其他管理人员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与CEO等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相比,财务总监的决策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如果缺乏影响力,即使拥有再强的能力,也可能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财务总监这一职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教育程度、专业资格认证、工作经验。教育程度是指取得相关专业的学历文凭,可将其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类。财务总监必须是财会专业出身,掌握最为先进的财务、会计知识,能够利用财会知识为企业创造效益、规避风险;专业资格认证是指获得一定专业技术职务的证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我国财务总监一般应具有以下几种专业资格:CPA(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工作经验代表着从事业务的熟练程度,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越长,业务经验越丰富,只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就如同“纸上谈兵”。
(三)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决定着财务总监能否干好本职工作,除了具备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外,财务总监还应具备宏观视角,能够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否具有核心能力关系到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总监。笔者认为财务总监的核心能力包括战略规划能力、分析与思维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是指财务总监不仅要为股东、董事会等提供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和意见,还要能够成为战略决策层的一分子,能够参与战略决策的制定;分析与思维能力要求财务总监要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足,能够找出具体的原因并向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财务总监处于价值的中间位置,既要对上级领导负责,又要兼顾下属人员的利益,所以领导与管理能力是财务总监取得卓越成绩的重要因素。
三、财务总监能力的度量
为便于判断财务总监能力的高低,可将财务总监能力进行量化。根据上文对财务总监胜任能力要求的研究,构建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将基本能力下的沟通能力、影响力,专业能力下的教育程度、专业资格认证、工作经验,核心能力下的战略规划能力、系统思维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均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出财务总监能力综合值。
(一)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内500强公司的CEO等进行问询,请他们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对财务总监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打分,通过两两互相比较得出9个数量标度,数量标度越大说明越重要,假设用P1表示基本能力、P2表示专业能力、P3表示核心能力,则两两相互比较的结果如下:
由表1可得到判断矩阵P,具体如下:
P=1 1/7 1/5
7 1 3
5 1/3 1
计算矩阵中每一行数字的几何平均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7%、64%、29%。
(二)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向青岛海尔股份公司、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股份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向普华永道、毕马威2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发放调查问卷3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89.44%,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对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如下:
表2中,每个一级指标下的各项二级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以计算基本能力下沟通能力和影响力的指标权重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W1i=(i=1,2) (1)
其中:W1i表示基本能力下第i项指标的权重;V1i表示基本能力下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
(三)计算财务总监能力综合值 假设用AFD表示财务总监能力的综合值;用W1表示基本能力指标的权重,W11表示沟通能力的权重、P11表示其取值,W12表示影响力的权重、P12表示其取值;用W2表示专业能力指标的权重,W21表示教育程度的权重、P21表示其取值,W22表示专业资格认证的权重、P22表示其取值,W23表示工作经验的权重、P23表示其取值;用W3表示核心能力指标的权重,W31表示战略规划能力的权重、P31表示其取值,W32表示系统思维能力的权重、P32表示其取值,W33表示领导与管理能力的权重、P33表示其取值。则,财务总监的能力综合值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AFD=(W11×P11+ W12×P12)×W1+(W21×P21+ W22×P22+ W23×P23)×W2+(W31×P31+ W32×P32+ W33×P33)×W3 (2)
上述公式中,各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1=7%、W2=64%、W3=29%; 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11=80%、 W12=20%, W21=
32.14%、 W22=42.86%、 W23=25%, W31=31.58%、 W32=31.58%、W33=
36.84%。
四、财务总监能力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模型构建
财务总监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从20世纪初至今,理论界关于财务总监的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这些研究成果从较为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财务总监的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是存在影响的,如Aieretal.(2005)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证明了,财务总监能力越强,企业发生盈余类财务重述的概率就越低。Li、Sun and Ettredge(2010)通过研究发现,财务报告没有达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的企业,其财务总监能力一般都较低,企业应该通过聘请能力较高的财务总监来改变这种现状。而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笔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构建财务总监能力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一)因变量的选择 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将其量化为一个具体的数值,因此可选取财务重述作为因变量,主要是因为财务重述频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一般来说财务重述次数越多、越频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低。财务重述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财务重述会加大企业的不确定风险。GAO(2002)通过研究指出,企业发生财务重述之后的三个交易日,其股价将比发生财务重述之前平均下跌10%。Anderson and Yohn (2002)认为,发生财务重述的企业,其股价的买卖价差将大大增加。Hirschey et al.(2005)研究指出,有财务欺诈嫌疑的企业,一旦发生财务重述,该企业之后三天的累计回报约为-21.8%。王萍、尚应霞(2010)研究指出,企业发生关于核心会计指标的财务重述,会导致财务重述期内的累计回报为-4.15%。因而,财务重述同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一样,会给企业造成不确定性的损失。第二,财务重述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会计信息质量低,企业一般很难从外部融到资金,或者融资成本会高于会计信息质量高的企业,财务重述同样也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Hribar and Jenkins(2004)采用资本成本计算模型对企业发生财务重述后的融资成本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财务重述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会较之前提高7%到19%。Graham et al.(2008)对财务重述原因不同的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因欺诈而发生财务重述的企业,其融资成本要大于其他原因而发生财务重述的企业。第三,财务重述会导致管理层的频繁变更。Desai etal.(2006)研究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样本企业中,有60%的企业平均每两年更换一名或一名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
(二)变量选择 变量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明显影响的财务总监能力综合值为变量,这一变量受财务总监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多种因素作用。二是以传统意义上代表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财务指标为变量,主要选择资产负债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自由现金流量、独立董事会比例五个变量。因而,本文的变量共六个,分别为财务总监能力综合值、资产负债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自由现金流量、独立董事比例。则,财务总监能力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如下:
Restate=a+λ1AFD+λ2LEV+λ3PB+λ4ROE+λ5FCF+λ6RID+δ (3)
其中:Restate表示财务重述;AFD表示财务总监能力综合值;LEV表示年末资产负债率;PB表示年末市净率;ROE表示本年净资产收益率;FCF表示本年自由现金流量;RID表示独立董事比例;a表示常数项、δ表示残差;λi(i=1,2,…,6)表示回归系数。
五、结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对财务总监的能力、职能、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没有将财务总监的能力进行量化。国内关于财务总监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不是太多,尤其是采用量化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的更少。为了弥补这一领域的缺陷,笔者构建了多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用于评价财务总监能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之上,以财务重述替代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因变量,构建了财务总监能力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目的是研究财务总监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程度。但本文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搜集样本数据对已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影响财务总监能力的各项二级指标的赋值问题等。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编号:2012GGJS-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财务总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4
一、财务总监制度的内涵
务总监制度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由企业所有权者委派并独立于被监督单位的机构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
财务总监作为投资者的“人格化”代表,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担负监督职责。是所有权者强化对经营者约束,管理和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较好地解决维护产权所有者和企业自主经营权矛盾的选择。
二、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权监督、维护企业资产所有者权益的需要
现代产权制度条件下,产权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当的监管,这种监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包括对资产调配与处置)的审定和制约以及经营者日常行为的监督。
一般会计理论认为: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对企业负责人负责。《会计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从内容看似乎给财务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
现实中此条的真正落实仍有一定难度,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大多数不是产权所有人,另一方面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大多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当经营者即为所有权者时,我们认为上述理论是正确的;当经营者与所有权者分离时,显然,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不仅仅应对经营者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所有权者负责,这就是财务总监制度的实质。
企业日常经营中所有者主体的缺失和经营者行为的失控虽然可以通过建立纪检,监察,审计,工会等制度进行监管。但现实表明,这种监管往往是事后的,监管的力度与效果明显不足,监管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有限。而经营者日常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约,、滥收乱支、假公济私、资产流失等等,就成为可能。可见,及时发现和制止经营者违反财经法规或可能造成产权所有者资产流失的经营行为成为必然。由于财务总监长期坐阵于企业,具有参与企业决策、制订企业财务计划,监督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工作职责,对企业财务监控具有及时性、经常性的特点,因而财务总监在沟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相关信息,增强内部监督约束的有效性,弥补企业外部监督非及时性的缺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实现了所有权者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三、委派财务总监的目的不是取代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财务总监受董事会或所有权者委派厂主要目的是监督企业经营及其财务活动,但是,财务总监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并不意味着财务总监可以替代、减轻或者免除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财务会计应负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仍应站在总经理的位置上行使其经营管理职责。
财务总监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决策中的分工不同:财务总监以财务监管为手段,在企业决策中起参谋和辅助作用,应元条件为企业提供服务,不能干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自;企业经营者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除企业重大的经济事项应与财务总监共同决策外,其他经济事项均由其拍板定夺。同时,企业决策中实行财务总监的财务权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相分离原则,达到两权制衡的目的。
四、财务总监制度的实现形式决定了其生命力之所在
1、经营状况的实时报告制度: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决定了产权产所有者不能进行直接干预经营者的经营权,但并不是放弃相关经营信息的知情权,因此,财务总监的即时报告制度,较好地实现了所有权者对其企业经营状况的实时了解,较好地使所有权者对所属企业财务实现日常控制,维护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2、重大经营决策、投资决策的特别报告制度: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的特别报告制度是实现产权所有者保护其产权或资产安全的重大举措,确保了对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经过所有权者认可。所有权者与所属企业之间是一个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所属企业拥有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投资的决策权,所有权者不能直接进行干预。但为了预防不正当决策给企业财产带来负面影响,及时掌握所属企业重大决策动向却是必要的,财务总监作为所有权者行使监督权的代表,负责任地向产权所有者报告企业做出的任何重大的经营与投资决策,对产权所有者而言,显得特别重要。
3、财务总监控制是内部审计控制的重要补充:财务总监坐阵于企业并将职责落实于日常工作中,较好地实现了事前与事中控制,与内部审计控制相比,它更为及时准确。内部审计控制多属于事后控制,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性。当然,财务总监在所属企业内直接行使经济监督及参与决策的职能,其监督与评价难免存在个人主观偏差及认识上的局限性,内部审计却可以从所属企业的外部米评价该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总监的评价相互印证,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五、当前财务总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规滞后,跟进不力。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正趋向于成熟。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无财务总监地位、职权、任职资格的法规条例,导致了大部份所有权者对此仍认识不清,行动迟缓,直接减弱了财务总监制度在我国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中的推广力度。
2、职责定位不明。财务总监应是体现产权所有者意志,全面负责对所属公司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与晋理的高层决策人员。但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经营者或员工仍将财务总监与财务部经理、会计主管等职务混为一谈,混淆了财务总监的性质,导致了财务总监实际操作职能上的弱化,降低了财务总监的定位,财务总监职能实现也因此产生了较大偏差。
3、责权利不对等。一些由产权所有者或董事会确定委派的财务总监,在确定其权责范围时常常出现偏差。如有的提出委派财务总监要对该企业的总经理行使经济监督权,有权采取措施制止企业总经理和决策失误行为;有的则临时派一名财务总监到下属企业进行事后查帐,或基本上只授予其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职责,在待遇上也仅相当于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责权利的不对等导制了“有名无实”或“无名无实”,与真正意义上财务总监监督与管理活动相距甚远。
财务总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5
一、影响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因素
(一)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主要指外部财务监督所掌握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有限性。
1.外部财务监督者(以下称为“监督者”)对经营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在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权由经营者(经理阶层)控制。经营者具体组织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市场调查、生产经营决策、生产经营计划的实施与控制,以实现经营目标。监督者不参与经营者活动,因此对市场份额的大小与占有程度、产品的成本、质量以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实时信息知之较少,只能获取有限的历史数据,考评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实施监督。
2.监督者对财务信息获取的有限性。经营者具体组织日常的财务活动,以实现所有者拟订的财务目标。虽然重大财务决策由所有者或股东大会作出,但财务决策的实施与日常的财务活动,包括一般的资金筹集和正常的资金营运活动均由经营者控制,因此日常的财务收支信息是监督者无法及时获取的,只能通过审计等手段获取有限的历史数据,考评经营者在特定的经营时期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3.风险信息获取的有限性。监督者对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决定了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认知的程度与经营者认知程度的差别。一旦法律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等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监督者无法准确测定收益实现程度、难以把握现金流量,无法控制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更无法保证债权人的利益,企业资产的价值便难以准确衡量。其表现在于监督者判定的风险,与企业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体现出的风险大小不同。这些因素导致监督者不得不将精力放在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的监督上,对于风险监督的力度减弱。
(二)经营者的利益驱动使得外部监督力度减弱
由经营者实现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经营者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行为目标和所有者并不一致。在利益驱动下,经营者的目标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追求实际报酬。经营者实际报酬的提高,包括年薪的多少与增幅大小、配置的办公设施、交通工具的优劣,甚至绩效股的多少都会成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在所有者看来这些支出不可避免,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度;在经营者看来这些报酬是越高越好,因此,不惜弄虚作假通过提高经营业绩来提高其实际报酬水平,影响了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加闲暇时间与享受度。较少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内较多的闲暇、较小的工作强度等,成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之二,可能导致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很好地规划、组织与实施,资金运作的难度加大。
3.避免风险或漠视风险。一般企业里,经营者的利益水平是确定的,其努力工作并不会得到额外的报酬,其努力程度与所得利益不匹配,而且努力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经营者总是试图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希望获得稳定的报酬,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与长远发展能力。经营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可能会设法提高其经营业绩,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此,总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不适当地降低成本、增加负债比率等,以提高每股收益,提高社会认可度,由此带来额外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监督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对经营者行为不加干涉,导致其行为目标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背道而驰。
(三)外部制约机制不健全影响外部财务监督力度
我国企业的经营者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命,并对其负责,但对经营者的外部制约机制未能到位,使得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相左。对经营者的外部制约机制一般由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营者市场构成。
1.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在健全的资本市场,股票大众化的程度高,一般以业绩作为投资的依据,投资者通过股票的买卖行使对经营者的“投票权”,以促使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的行为趋于一致。
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不过十几年的历史。尽管短短的时间内,规模可观,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暴露出严峻的问题:以政策市为特征,国有股一股独大;在庄家的控制下投机猖獗,一般投资者跟风炒作等。这些因素导致股价不能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经营状况,投资者以题材炒作股票,而不是以业绩作为衡量股价的标准,使得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难以在资本市场体现,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投票权”无法真正体现。由于股票的分散,经营者的投机行为也难以控制。投资者与经营者相互影响,导致资本市场难以对经营者起到制约作用,财务会计信息虚假也就见怪不怪,财务监督的作用难以体现。
2.产品市场:在产品市场中,经营者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则追求货币效用最大化,为此,经营者必须生产消费者认可且优质的产品,才能实现经营目标。因此,经营者只有锐意创新、改善经营、降低成本、确保质量,才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对经营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使得经营者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营运作,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就目前而言,一则,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高档消费品,如家用汽车等消费有限,只是追求一般消费品,其数量和质量有赖于生产者的有效供给,弹性较小;二则,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实际上还是不足,不少产品存在价格背离现象,利润空间太大,如空调利润可以达到30%;三则,消费者对产品相关的信息知之甚少,科学鉴别产品的水平有限,导致购买产品存在盲目性。三因素导致产品市场对经营者起不到激励作用,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监督只是一般的、被动的监督。
3.经营者市场:经营者市场,是为满足各个企业对专业型经营者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通过经营者市场,经营者与所有者签订平等契约,确立双方的责权利,使经营者为其利益而努力实现确认的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经营者市场形成潜在的经营者群体,对经营者形成竞争性压力,利于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在相互博弈中取得一致。
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者一般由董事会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命,是官员式的经营者。他们对企业情况不太了解,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且大多只注重其任期内的经营效益,其经营决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即便是外部的财务监督力度再强,其监督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知识经济对外部财务监督产生冲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研究与应用、产品的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交易方式的多维性变化等因素,导致外部财务监督的难度空前加大。相关财务监督主体不得不追赶时代的潮流,采用先进的监督手段,但由于知识的爆炸性与获取的有限性,总是滞后于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外部监督力度更加弱化。
二、加强企业外部财务监督的措施
目前我国为了加强外部财务监督,早已开始尝试财务总监委派制,对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监督。深圳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家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需认真研究,笔者认为,加强外部财务监督的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财务总监市场,在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通过财务总监市场,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派,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监督,并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机制。财务总监由所有者委派进驻企业,代表所有者参与并控制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和日常的财务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出谋划策。财务总监委派制有利于保证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广大的投资者服务,为提高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务总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6
【关键词】财务信息;监督力度;监督措施;风险控制
现代企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为了保护所有者的自身权益,防止过高的投资风险,财务监督应运而生。
1.影响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因素
1.1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主要指外部财务监督所掌握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有限性。
(1)外部财务监督者(以下称为“监督者”)对经营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在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权由经营者(经理阶层)控制。经营者具体组织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市场调查、生产经营决策、生产经营计划的实施与控制,以实现经营目标。监督者不参与经营者活动,因此对市场份额的大小与占有程度、产品的成本、质量以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实时信息知之较少,只能获取有限的历史数据,考评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实施监督。
(2)监督者对财务信息获取的有限性。经营者具体组织日常的财务活动,以实现所有者拟订的财务目标。虽然重大财务决策由所有者或股东大会作出,但财务决策的实施与日常的财务活动,包括一般的资金筹集和正常的资金营运活动均由经营者控制,因此日常的财务收支信息是监督者无法及时获取的,只能通过审计等手段获取有限的历史数据。
(3)风险信息获取的有限性。监督者对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决定了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认知的程度与经营者认知程度的差别。一旦法律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等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监督者无法准确测定收益实现程度、难以把握现金流量,无法控制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更无法保证债权人的利益,企业资产的价值便难以准确衡量。
1.2经营者的利益驱动使得外部监督力度减弱
由经营者实现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经营者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行为目标和所有者并不一致。在利益驱动下,经营者的目标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追求实际报酬。经营者实际报酬的提高,包括年薪的多少与增幅大小、配置的办公设施、交通工具的优劣都会成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在所有者看来这些支出不可避免,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度;在经营者看来这些报酬是越高越好,因此,不惜弄虚作假通过提高经营业绩来提高其实际报酬水平,影响了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加闲暇时间与享受度。较少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内较多的闲暇、较小的工作强度等,成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之二,可能导致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很好地规划、组织与实施,资金运作的难度加大。
(3)避免风险或漠视风险。一般企业里,经营者的利益水平是确定的,其努力工作并不会得到额外的报酬,其努力程度与所得利益不匹配,而且努力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经营者总是试图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希望获得稳定的报酬,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与长远发展能力。经营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可能会设法提高其经营业绩,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此,总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不适当地降低成本、增加负债比率等,由此带来额外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1.3外部制约机制不健全影响外部财务监督力度
我国企业的经营者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命,并对其负责,但对经营者的外部制约机制未能到位,使得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相左。对经营者的外部制约机制一般由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营者市场构成。
(1)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在健全的资本市场,股票大众化的程度高,一般以业绩作为投资的依据,投资者通过股票的买卖行使对经营者的“投票权”,以促使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的行为趋于一致。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不过十几年的历史。尽管短短的时间内,规模可观,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暴露出严峻的问题:以政策市为特征,国有股一股独大;在庄家的控制下投机猖獗,一般投资者跟风炒作等。这些因素导致股价不能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经营状况,投资者以题材炒作股票,而不是以业绩作为衡量股价的标准,使得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难以在资本市场体现,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投票权”无法真正体现。
(2)产品市场:在产品市场中,经营者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则追求货币效用最大化,为此,经营者必须生产消费者认可且优质的产品,才能实现经营目标。因此,经营者只有锐意创新、改善经营、降低成本、确保质量,才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对经营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使得经营者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营运作,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就目前而言,一则,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高档消费品,如家用汽车等消费有限,只是追求一般消费品,其数量和质量有赖于生产者的有效供给,弹性较小;二则,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实际上还是不足,不少产品存在价格背离现象,利润空间太大,如空调利润可以达到30%;三则,消费者对产品相关的信息知之甚少,科学鉴别产品的水平有限,导致购买产品存在盲目性。
(3)经营者市场:经营者市场,是为满足各个企业对专业型经营者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通过经营者市场,经营者与所有者签订平等契约,确立双方的责权利,使经营者为其利益而努力实现确认的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经营者市场形成潜在的经营者群体,对经营者形成竞争性压力,利于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在相互博弈中取得一致。
2.加强企业外部财务监督的措施
2.1建立财务总监市场,在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通过财务总监市场,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派,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监督,并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机制。财务总监由所有者委派进驻企业,代表所有者参与并控制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和日常的财务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出谋划策。财务总监委派制有利于保证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广大的投资者服务。
2.2在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行的同时,全面实行财务会计人员委派制
财务总监委派制只是控制财务信息质量的手段之一,其重点在于防范财务收支的失控,但由单个财务总监解决单个的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失控,其力度值得怀疑。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已经实行多年,全国范围内优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遍及各地,并分别由各地的会计事务管理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因此实行财务会计人员委派制的条件已经成熟。由所有者委派财务会计人员,并由财务总监领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乱收乱支、利用会计手段虚增利润的现象,从而根治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2.3确立财务总监和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
从过去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财务总监的工作重心在于财务活动,它包括重大的财务决策、日常的财务活动、重大的经营决策。因此,委派的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中心应是:在财务总监的领导下,按照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和规章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