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网上研修总结

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67-03

*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312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丁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网络研修的内涵

网络研修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它是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它不是对传统的教研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1]。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要素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交流与互动、管理与评价,其中网络学习共同体虽是建立在网络资源基础上的一种虚拟的学习型团队[2],但却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开展网络研修活动的主体。网络研修具有节省成本、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专业反思、专业发展等提供多样化选择机会与方式。

二、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网络研修平台技术薄弱

当前,网络研修平台主要采用以下几类软件系统:CMS(内容管理系统),以内容储存和分享为主要功能的网站较多采用的系统;BLOG(网络日志),网络研修平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软件系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试听感受;BBS(网络论坛),是一种交互性强的信息服务系统。一些网站会选择其中的某种技术系统作为支撑,或者将多种软件技术集合在一起,虽然上述几种软件系统的价格不高,但其功能却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一些非盈利性教育网站中。由于这些软件系统不是专门针对教育开发的,因而并不能满足教师研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比如教师研修是一个集体性活动,而BLOG是“由个人管理的发表文章的系统”,通常是由个人提供某一话题的相关资源,如果将BLOG作为网站的技术支持系统,显然存在技术与需要上的矛盾,这也是当前许多网络研修平台无法有效组织活动的技术层面原因。在课件领域,许多教师喜欢使用灵活简便的PPT,但对于一些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教师,效果无异于“小黑板”,甚至还不如小黑板让人印象深刻,而对于可以制作精美PPT的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课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由此可见,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技术工具的缺乏限制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建设。

2.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

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网络研修平台的核心,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经过有意识的设计,通过沟通、分享、合作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以求互相促进的学习型集体。其中学习者主要指广大教师,助学者包括研修员、网络班主任、辅导者、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等。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许多研修教师对其感受度与参与度较低,体会不到自己是在与其他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只是单纯地作为浏览者从网站上获取信息与资源,下载所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试题等。虽然获取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基本功能,但其更大的功能是通过系统有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人际交往,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研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参与,相比于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提升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协作组织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外,专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不足。由于学习者和助学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同,在讨论发生意见分歧时,经常需要专业教育人员对该问题在一定高度上进行解释和指导,使得研讨能够顺利进行。而实际上,被邀请来的教育专家很少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和帮助,当研讨活动遇到瓶颈时,往往被搁置或者烂尾,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3.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体系落后

创建规范的网络研修管理体系,是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当前学校网络评价与管理落后,管理力度明显不够。首先,教师网络研修缺少规范的评价制度。在一些教育网站上,网络管理者并没有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教师发表的博文、上传的教学资源等。因此参与教师不清楚自己在研修活动中的表现水平,长期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参与状态。其次,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有力的约束制度。参与行为处于一种无组织管理的状态,教师便自己决定参与的时间、地点、讨论内容、发言次数,部分教师甚至打游击战,网络上显示在线,但实际却在做其他工作,这些都是不利于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因素。由于缺少相关的问责制度,研修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都是随机的,不存在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当辅导员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时,就无法使研修活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高度,或者无法灵活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导致集体研讨活动程序混乱、分工不明,甚至偏题。此外,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激励制度。教师参与多半是由于学校考核要求,只有少部分教师是出于对专业发展的考虑或自身兴趣,加之表现突出或积极的学校、教师团体或个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表扬或奖励,因而并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网络学习与研修氛围。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质量的对策

1.开发综合性的网络研修技术系统

创建先进的网络研修平台和服务体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研修的物质技术保障[3],当前网络平台在架构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建设“教”“研”“修”一体化平台。“教”是指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真实记录;“研”是指将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修”是指以教学评价和案例探讨为主的教师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以个人日志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记录下来,并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实现更深度、更广度的交流讨论和专业引领。第二,建设立体化教育资源平台。立体化教育资源是指以网络为载体,服务于所有参与者在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教育资源。教师将自己的隐性智慧显性化,并通过校内网进行文件的互传、共享,帮助学校建立校内教育资源库。同时,学校还应与专门的资源库或其他校园网络建立资源联接,使得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料。第三,建设能够深度交流讨论的研修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总结不仅能够帮助自身专业成长,对其他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研修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对此,平台可以提供类似于QQ的聊天软件,方便在线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或小组讨论。

2.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研修互动机会

研究表明,教师更关注诸如观课评课、主题研讨这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4]研修平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网络交互深度:第一,丰富网络听课评课方式。教师先在现实课堂中进行听课评课,做好记录,再将其拿到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将教学视频传至网络共享,教师进行网络观摩和网络评课;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进行专家同步点评。其优点是,既不会打扰现实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又增加了教师听课评课的机会,使得普通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更多的交流伙伴。第二,增加网络集体备课的频率和效率。网络集体备课不同于教师单独备课,它的特点是统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同时还具有普通集体备课所不具有的灵活性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备课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集体备课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很高,组织者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合理的备课程序,同时加强备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提高网络研修的专业引领水平。在教师陷入实践僵局的时候,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从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打破自己专业视域上存在的局限,更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

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建设:第一,建立网络研修评价机制。网络研修活动效果的评价不仅需要总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时间、参与次数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形成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以及研修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新性等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第二,建立网络研修约束机制。每位教师的登录次数、浏览时间、上传资源数、发表日志论文数、回复评论、参与课题数等都可以通过软件系统转化成分数汇总到网络终端,并自动将其与所在学校或科室相匹配,网络管理者对于得分低的学校进行通告,以此督促学校加强管理。第三,建立网络研修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如对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小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或公开表彰,如博客之星、协作组之星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课件比赛、讲课大赛、基本功大赛等,同时对前几名颁发奖励证书。这些奖项或表彰都可以转换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积分,作为学校考核的参照。第四,建立网络研修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发挥校长领导力,校长不仅是研修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还是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将学校教师网络研修的发展水平视为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期促进网络研修早日成为教师常态化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3]马立,郁晓华.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4.

[4]关晓明,蒋国珍.教研员引领的网上教研活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Issues with and Solutions to School Teachers’ Network Research and Training

DING Yue

(School of Eduction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文2

一、网络研修,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平台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给学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应用信息媒体技术带来了方便。茶余饭后,教师可以坐在电脑前,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方法,完善能力结构,学习新技术,完善素质结构。从而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

二、网络研修,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渠道

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首要前提是备课。然而,受一定地域的影响,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人数少,教师配备只能一个年级一位教师,有的教学点直到现在仍然采取复式教学的做法,在这样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区”新体制建设切中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要害,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辟了渠道。不仅活化了教师集中备课的形式,而且为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七个学区,在各学区校长联席会议的有效组织和引领下,在致力于“校本研修”的大背景下,同一学段、同一年级的学科教师单元集中备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正在或已经成为桦甸“创建教育强市”的一股洪流。

三、网络研修,教育教学信息互动的窗口

随着“农远工程”的顺利实施,桦甸市教育系统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媒体网络建设,已形成了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网络格局。这种蓬勃发展的教育信息现代化形势,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致力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激发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使“物,服务教师,服务教学”逐步成为了现实,而且在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前提下,使网络研修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程度的发挥。

以桦甸市苏密沟中心小学为例。该校是一所农村中心校,下辖5个村完小,共有学生697人。2010年末,该校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网络媒体建设就实现了中心校与村小的“一键通”。

项目开发之初,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文稿演示,随着项目开发的步步深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项目开发由文稿演示逐步转化为如今的演示性“电子教案”。目前,这种“演示性电子教案”已在全市的小学范围内,在吸收——批判——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得到广泛而有效地利用。不仅成为该校大力开展网络研修的主打品牌,而且成为全市教育教学信息互动的窗口和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网络研修,学校教师共同提高的载体

在“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研修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作用,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的各学科教研员都建立了“教研员网络工作室”,基层学校的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地与教研员取得联系,沟通交流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解惑答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各个学区的每个学科都分别建立了教师QQ群,指定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的学校业务校长、教务主任或学科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任该学年或学科组的组长,组织带领学年或学科组的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这些措施,不仅使广大教师提高了积极参与网络研修的思想认识,更使一些年轻教师(新教师、特岗教师)在互动交流中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网上论坛”增加了见识;通过网络观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视频,增长了知识;通过教研员的“网上评课”,增强了信心,通过网络点评他人的博客、说说,增进了友谊。

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文3

做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很荣幸参加了XX年xx省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非常感谢网络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一个学习平台, 为我们展示自我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与网络共同成长。

一、网络研修,体验幸福

回首这几个月的教师培训,我克服了各种困难,认真观看了专家视频讲座、优秀教师交流现场,聆听他们的见解,也欣赏了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片断,内容很丰富,给我的感触也很多。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幸福,再多的压力也应该转变成教学中的动力,在失去中获得,在收获中幸福。

二、网络研修,提高认识,

通过短时间的网上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在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网络研修,反思创新

此次培训,我得以反思自我,寻找自己与“名教师”之间的距离。教育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位好的老师?怎样成为学生好的引导者?平时我们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很多问题都没有认真去探究和思考,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1、教--研分离。

“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成长”,要想成为一名教育科研专长骨干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要朝着教育特长型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调节机制放在教育活动的控制执行环节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做创新尝试,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应该从经验型逐步向研究型转变,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缺乏激情和创新。

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文4

全面建设二星级数字校园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例如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在区域统一平台上可以监控到学校每个点位的情况,实现了区域统一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区内信息实时到学校的LED、触控终端上,实现信息的点对点;无线网络方面,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广播方面,学校教师在操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广播播放内容及节目设定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二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四所高中三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今年底,预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8所二星数字校园建设及14所二星升级三星的数字校园建设。

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文5

关键词:城域网建设;教育管理;教学应用;应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73—03

南宁教育城域网于2007年5月启动建设,2008年3月31日正式开通。南宁教育城域网开通4年多来为我市近1050个(所)入网单位或学校实现宽带提速、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交流、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近5年来南宁教育城域网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建设情况

南宁教育城域网由城域网信息资源中心,市及县区教育局、二层机构局域网,各中小学校校园网组成。采用宽带IP城域网技术,以大集中式的结构建设。组网线路采用数字线路,通过光纤联接的方式组建。网络拓朴图如图1所示。

南宁教育城域网采用租用运营商的线路和硬件资源、市教育局自行建设软件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方式为:由线路运营商负责组网线路和资源中心机房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市教育局负责软件、各单位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设备的资金投入,各接入单位、学校负责分担租用线路运营商通信线路的租金。到目前为止,网站共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其中市教育局投入350万元,线路运营商投入650万元。

南宁教育城域网目前拥有服务器20台,教学资源和信息存储量超过2000G,通过100M光纤VPN专线接入城域网的教育部门或学校达460个(所),通过ADSL MPLS—VPN专线接入城域网的教育部门或学校达590个(所)。接入城域网的单位或学校都可通过城域网统一出口访问互联网。

二、资源共享和应用情况

1.实现教育公共信息网上服务

2008年3月我市建成开通市级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建立了综合性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在门户网站上我们开设了教育资讯、教育视频新闻、政务服务、科室园地、教育教学成果展台、素质教育成果展台、中小学数字地理信息、学生心理咨询、学生安全教育、教育论坛等10大版块,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数字场景仿真、网上审批(比如教师职称申报评审、教师资格申报审批、学校教学设备招标采购申报审批、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申报审批)、在线交流等媒体和手段向公众提供教育公共信息和行政审批服务。在门户网站上我们还通过整合构建了南宁教育网站群,实现“一站式”查阅我市各级各类教育网站资源。

2.实现网上办公(OA)

2008年12月我市建成开通全市教育系统网上办公系统(OA),现我市教育系统所有县区教育局,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都可以通过城域网或互联网访问教育局的网上办公系统,实现了办公的无纸化、信息化。

3.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

2009年1月我市建成开通教育管理系统,现我市教育系统党务管理、教师人事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校产管理、督导与评估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监控、教师奖惩管理都实现了信息化。

4.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

2008年3月我市建成开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现我市所有中小学的学生信息(学籍、获奖记录、学业成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填报、查询,实现了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我市中考报名、改卷,普通高中录取、高考模拟考试改卷,高中会考报名及统分也实现了信息化。

5.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2008年3月起教育城域网陆续建成开通总容量超过1000G的K12、国之源、清华同方、浙大网络、中教育星等5个国内知名厂商教学资源库,1套清华同方备课系统,1套藏书量超过10万册的方正Apab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1套教育期刊种类超过150种的国之源电子期刊库,1套题量近60万道的国之源网络智能组卷评测系统,1套影片资源数超过1400部的南软mod视频点播系统,1套研究性学习专题资源及视频课程资源库,1套班主任专题资源及视频课程资源库,1套本地教育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1套资源库统一登录论证系统,实现一次登录即可共享城域网内所有资源库资源。

6.实现网上教研

2010年3月我市建成开通了基于教育城域网的市级网络教研平台,该平台由市教研网、教研资源平台和教研交流平台三部分组成。市教研网主要用来教研活动及管理信息,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政策和引领性的教育理论与案例;教研资源平台主要用作教研资源的开发、、管理、应用,比如精品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点播)、教学参考、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作业、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的等;教研交流平台(以BBS论坛、博客、Moodle、Wiki等技术平台搭建)主要是为教研活动参与者提供在线信息、交流与讨论的相关信息。比如开展网上专题研讨、叙事研究、网络协作备课、网上相互听评课、网上教学诊断和教学反思交流、网上共办学生活动、网上教师业务实时交流等。

教师网上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研究;教师培训;转型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01-09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首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学院的教研与培训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研、教师培训工作要求,实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是摆在学院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适应时展的步伐,学院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吉林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以“研修网”的建设为着眼点,以学院“教研”“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机制,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

教研与培训工作为什么转型?应该如何转型?采用何种方式转型?这三个问题是摆在学院领导班子面前的亟待回答的问题。

教研与培训为什么要转型发展?其转型发展的动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教研方式的出现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诉求均给传统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主动变革传统的教研与培训模式,整合全省教师进修院校力量,打造出服务于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生态系统。

(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内涵分析

教研与培训工作的转型发展,指教研与培训工作内部结构要素与外部动态环境之间的调整变革。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核心是以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研培深度融合为导向,以“互联网+”教研与培训为基本方式,目标是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教研与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本次变革最终指向学院核心工作职能的重建,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并非意味着放弃或弱化原有的工作职能,而是重新整合原有工作职能的内部要素,对传统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信息时展的潮流,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并不仅仅是把原有的业务流程搬到互联网上那么简单,它涉及教研与培训部门的工作思路以及工作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学院承担着教研、培训、管理等多项职能,其中教研与培训是学院工作职能的核心所在,也是学院存在的基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并不是一味追求教研与培训的信息化,追求形式上的变革,而忽视教研服务质量与教师培训质量,教研与培训工作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将“互联网+”诸要素融入并贯穿于转型发展之中。

(二)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是实现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互联网+’培训与教研”实现“两转两改”。“两转”,即教研与培训管理由粗放式向标准化转变;教研与培训方式由“集中式”向“混合式”转变。“两改”,即教研服务与教师培训向普惠性改变;教研与培训分工明确向合作、协同改变。之所以提出“两转两改”统领学院工作职能的转型发展,是因为过去教研与培训工作已遭遇瓶颈,教研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普惠性较差,重教研过程管理、轻教研结果评估的现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重培训结果评估、轻培训过程监管的问题。无论是教研还是培训,粗放式管理普遍存在,合作与协同意识有待于提高。通过“互联网+”传统教研与培训工作,实现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全面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二、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

互联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等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承担全省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的成人高校,必须顺势而为,积极拥抱互联网,围绕学院及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核心工作职能,主动整合传统业务,建立贯通“省-市-县-校”的协同工作平台,以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传统业务的标准化与信息化,推动教研与培训工作的升级转型,进而打造高效的教研与培训生态系统。因此,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将以教师的需求为核心,以教研、培训工作标准化为基础,以教研与培训业务流程信息化改造为手段,以形成全省教师进修院校工作协同生态系统为目标,重构教研与培训诸要素,审视与改造传统的教研与培训工作模式,实现教研与培训工作的科学化,为全省各级进修院校及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教研与培训服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针对性

学院将“坚持顶层设计,坚持研培结合”列为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2013年,根据“建立队伍,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的工作思路,学院从教研、教学、培训、研究所、学院信息中心等部门抽调力量,组建吉林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建设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以下简称“研修网”),探索新形势下教研与培训的工作机制;为确保教研与培训业务的信息化改造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了由省网络信息中心、学院信息中心、教研室办公室、教师培训中心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办公室,合力攻关.梳理与审视传统的教研与培训经验,整体设计教研与培训的业务流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研修网”建设思路。

(二)围绕学院核心业务,系统规划,提出“三个平台,一个中心”的建设蓝图

经过院务会议讨论,学院将“研修网”建设作为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围绕教研平台、培训平台、管理平台以及资源中心建设,梳理教研与培训的业务流程,确定教研与培训工作标准,推进教研与培训工作的转型发展。

当前,学院承担的教师培训、学科教研工作正有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全省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业务流程已经基本完成标准化改造,基本实现了教研与培训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混合式研修氛围正在形成,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教研与培训协同工作的支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各培训机构正按照既定的程序规范执行培训项目。一系列的变革,是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发挥学院在教研培训中的传统优势、提升服务全省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真实写照。

(三)开放办网,引进优质资源,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教研与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创新体制机制是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的关键,管理制度改革是创新体制机制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业的省级教研与培训平台支撑,各类承担不同职能的平台、网站之间相互割裂,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使用效率低下。因此,教研与培训转型的落脚点表现为教研、培训及管理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学院将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理顺管理工作体制,盘活机制,按照“纵向联合、横向发展”的方式做好教研平台、培训平台及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管理员队伍,保障教研与培训工作做到上通下达,协同配合。另一方面,与全国各地的优秀互联网企业进行数据对接,为全省教师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目前已与中国教研网、学科网、超星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

三、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自1957年学院成立以来,尽管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是学院的核心工作始终以服务全省基础教育为办学宗旨,教研工作认真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职能,教师培训工作坚持研培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经过几代学院人的努力与探索,在教研和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吉林省教育学院特色的教研与培训传统。为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教研与培训工作,学院以“研修网”建设为着眼点,围绕教研平台、培训平台、管理平台及资源中心的建设探索新时期教研与培训工作的特点及规律。

(一)建设专业平台,为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提供平台支持。

1.建设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平台,探索“互联网+”教师培训的运行模式

在研修网上线之前,吉林省没有专业的教师培训平台,仅有一些供宣传用的门户网站,网站一般设一个或几个管理员来信息,以宣传或者通知公告为主,网站用户类型单一,交互性较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博客或者论坛,主要用于主题,供老师们交流。由于这些博客或论坛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功能,难以开展有组织的大规模教师培训活动,教师的研修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偶发的。对于一项完整的、有组织的教师培训,应该包括培训前的调研、培训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培训结束后的评价与考核,这就需要对教师培训的业务组织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建设多角色协同的教师培训平台。在培训平台中每一角色的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培训工作。以一项完整的县区教师培训项目为例,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要制定培训计划,分配培训名额;学校执行培训计划,推荐参训教师。县区辅导员建立班级,提供培训课程、发起研修活动,督促学员学习,批改作业,评估培训效果。而这样的教师培训就需要有专业的培训服务平台加以支撑。

(1)搭建“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大学区-研修社区”一体化、全系列的教师网络培训服务平台,为教师研修提供专业的平台支撑。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建成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服务平台。教师培训服务平台主要由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大学区和研修社区构成。

①个人中心。全省每位教师及辅导员均有个人中心,教师可以通过个人中心修改密码、修改个人信息、日志、参与活动、关注同伴、完善信息、上传及下载资源、参与培训……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中心管理工作坊、研修班级、批改作业、制作课程……凡是与教师及辅导员相关的业务,均可以通过个人中心完成。

②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是有组织的教师研修团队,主要以活动为主。工作坊的组织者是坊主,协助坊主工作的是坊管理。无论坊主还是坊管理均可以组织活动。工作坊是省、市(州)、县(区)管理员授权给某些用户创建的权限,由具有权限的老师创建的。工作坊既可以支持短期的教师培训项目,也支持教师长期的研修。通俗地说,工作坊就像一个区域内或者跨区域的教研组,坊成员可以就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研讨。

③大学区。大学区一般由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组成。教师上传的研修成果(日志、资源、图片等)可以在大学区中集中展示。区域管理员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提供的大学区组建工具,完成大学区的组织工作。大学区建立完成后,成员学校老师们的研修成果可以自动汇聚到一起,集中展示。

④研修社区。研修社区主要展示某一时间节点培训平台中发生的事件。如,谁评论了?谁发日志了?谁传资源了?大家在关注哪些话题?提供了哪些培训课程?研修社区是一个综合展示的空间,既有学前的教师,也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大家在一起交流,共同研讨与教学有关的话题。

(2)研制丰富多样的培训管理工具,确保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运行。

教师培训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从教师培训的流程来看,涉及到培训项目规划、培训项目招标、专家评标、中标公示、培训报名、培训过程管理、培训绩效评估等多个环节;从教师培训涉及的人员来看,不仅需要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配合,还涉及到对承担项目的各培训机构进行管理等工作。为了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科学.高效进行,在培训平台的建设中,对传统的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认真分析与梳理,确定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程序,针对教师培训的业务流程,研制了多样化的教师培训管理工具,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使用。

①项目规划与招标、评标工具。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可以利用该工具规划年度培训项目,投标机构的标书、专家评审以及中标公告均可以通过平成,为培训项目规划、招标及评标工作提供工具支撑。

②培训报名工具。培训报名工作具有培训项目多、数据汇总量大、任务繁重、时间紧等特点,涉及到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培训机构,是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针对教师培训报名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报名流程进行优化,建立了“省向市(州)下达培训项目及培训名额市(州)向县(区)下达培训项目及名额县(区)向学校下达培训项目及名额学校执行培训项目及名额”业务组织流程以及“学校报名县区审核市州审核省审核平台分发给培训机构”的培训名单上报机制,确保报名工作高效、有序、准确。

③培训过程管理工具。培训项目多、执行培训项目的机构多、培训项目执行时间不同是培训过程管理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为确保承担培训项目的各培训机构能够根据相关要求规范化实施培训,研发了培训过程管理工具。针对培训学习的方式,培训项目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短期集中培训;一类是远程网络培训。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管理流程也存在遇到的差异。对于短期集中培训,设计开发了“向培训机构分发学员名单(如需更换学员,学校可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机构上报各种材料及学员成绩省项目办审核培训项目执行机构打印证书”的工作流程;对于远程网络培训,设计开发了“学员统一由研修网跳转至培训平台培训执行机构定期上报成绩培训执行机构上报各种材料及学员成绩学员所在学校对学员学习绩效评估省项目办审核学员自主打印证书”的管理流程。通过培训过程管理工具可以实现对项目培训过程实时监管,确保培训质量。

④培训班级管理工具。一般来说,教师进修院校为了执行培训计划,会设计不同的培训项目。为了便于管理,培训项目的执行往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辅导员可以利用分班工具对参培教师进行分班操作。为了便于项目管理,每一个培训项目均设定了培训通知、培训简报、培训简报等栏目,供项目执行部门上报过程性材料使用。培训班级中的辅导员可以利用研修活动组织工具设计丰富的研修活动,利用课程制作工具方便的制作各类网络培训课程,利用作业批改工具对培训学员上传的作业进行批改,利用培训绩效评估工具,对每一位参训学员进行评估。

⑤网络培训课程制作工具。网络培训课程是教师培训学习的重要材料,由于网络培训课程的制作往往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而成为广大教师制作网络课程的瓶颈问题。为了降低制作网络课程的难度,研发了网络课程制作工具,任何教师或教研员均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向导制作出专业的网络课程。

⑥培训档案管理工具。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对培训档案的管理重视不够,导致出现“培训专业户”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研发了培训档案管理工具供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使用。培训项目结束后,自动转入培训项目档案进行管理,便于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对参培教师的信息进行查询、汇总及统计。

⑦调查问卷工具。调查问卷是了解参培教师培训需求的重要方法,涉及到问卷的制作与问卷的统计。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均可以利用该工具进行训前需求调研、训后满意度调查,确保培训质量。

(3)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管理体系,各级管理员协同配合,确保教师培训的各项工作上传下达、高效运转。

培训平台采用四级管理员体系,每一级管理员具有不同的权限。校级管理员负责录入、管理本单位教师研修帐号及密码、完成参培人员报名、督促教师参加学习;县(区)管理员负责管理辖区内学校的单位帐号、向学校下达培训项目及参培人员数、审核学校上报的参培教师名单、督促学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市(州)管理员负责辖区内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单位帐号、向县(区)下达培训项目及参培人员数、审核县(区)上报参培教师名单、督促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省级管理员负责录入年度规划的培训项目、向各市(州)下达培训项目及参培教师数、管理市(州)教师进修院校单位帐号、审核各市州上报的参培教师名单、向各培训项目执行机构分发参培教师名单、监管培训项目的运行情况。

2.建设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教研平台,探索“互联网+”教研工作的运行模式

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及吉林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信息化平台试点项目。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培训平台中已有的“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大学区-研修社区”框架以及全省24万教师及3000多名教研员的用户资源,依据教研工作的职能,建设“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平台。

(1)对“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平台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与培训平台深度融合,确保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研培一体化”。

教研平台的建设机制是将学校作为信息的采集与接收;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以及区域研修活动协调与组织;市(州)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室)及省教育学院(教研室)负责跨区域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打通由学校到省的研修活动组织通道。在教研平台的设计中,充分发挥我省完善的省、市、县三级进修院校作用,依托培训平台中已有的教师用户体系,构建一个全省性的、相对封闭的大社区,使全省教研员、教师研修使用。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研培深度融合,又把原来的信息孤岛连接成网,促进优质资源的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资源的效益,促进全省教育的均衡发展。

(2)研制丰富多样的教研工具,为教研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持。

教研工作承担着“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教研员,促进教研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加快教研工作转型。我们依据教研员的工作职能,研制了多样化的教研工具,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的教研员使用。

①教研活动组织工具。教研工作的核心是教研活动的组织。利用活动组织工具,教研员可以便捷地组织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教研活动,或者文本类、视频类(录播、直播)教研活动。

②教研档案管理工具。为全省每位教师及教研员建立教研档案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项工作得以实现。教研平台从培训平台中调取已有的用户数据,为全省教师及教研员建立了完善的教研发展档案,内容涵盖了教师的基础信息,例如姓名、年龄、教龄等,以及教师的职业信息,如工作经历,论文、课题等。教研员通过统计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细致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教研平台提供记录教师在教研平台及培训平台中的各种行为的工具,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提供数据支持。

③评选活动组织工具。“以评代研,以评促研”是各级教研部门常用的工作方式。传统的评选活动组织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如发放通知,提交作品、评审作品、公示结果等等。为了减轻教研员的工作量,我们对各种评选活动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研发了评选活动组织工具,确定了作品评选的业务组织流程:“通知发放教师通过个人中心自主上传作品_÷县区教研员审核同行投票专家评审结果评审”。评选工具支持省、市(州)、县(区)不同层级的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使用。评选工具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教研员的工作量,而且保证了评选参与者多元、评选环节透明,客观上保证了评选活动的公平。

④教师信息统计工具。教师信息统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传统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员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问卷、回收问卷进行统计,由于受到样本数据量、发放问卷地域的限制,统计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制了教师信息统计工具,利用培训平台中已有的教师信息,对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为各级教研员全面评估教师队伍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

⑤课堂观察研究工具。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由经验教研走向实证教研的重要方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业的课堂观察研究工具,课堂观察多处于质性描述阶段,缺乏必要的统计数据支撑。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型,研制了课堂观察研究工具,支持对视频片段进行精细化、多维度分析,并形成统计分析数据,为教研员开展精细化课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⑥教研工作记录工具。教研员的工作充满个性化特点,教研员一旦岗位发生变化,会导致原有的教研工作中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制了教研工作记录工具,全面记录教研员对教师评价的各种数据,以数据积累的方式保证教研工作的连续性。

⑦教研课题管理工具。教研课题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课题规划、课题申报、课题评审、课题结题等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交大量的材料。针对课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研制了教研课题管理工具,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流程,确定了“课题规划教师通过个人中心提交申报材料专家评审课题立项过程材料提交结题材料提交专家评审发放证书”的业务流程。

(二)依托培训平台与教研平台,构建培训与教研新模式,促进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

1.教师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探索。

(1)培训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①优化管理程序,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教师培训质量。2014年,我院承担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管理工作,在培训管理中,我们依托“研修网”建设了“提升工程监管平台”,采用“把住入口、统一标准、定期上报、多元评价、控制出口”的工作思路对承担该项目的各远程机构进行监管。以10天为一个周期,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绩效进行评估,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培训测评与校本测评有机结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培训目标。正是由于严格的过程管理,该项目在2014年教育部匿名评估中,取得了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2015年,我们依托“研修网”建设了“国培省培监管平台”,将这种精细化培训管理模式推广到省培及国培项目,将教师培训过程管理划分为“项目规划、项目招标、项目评标、项目公示、项目报名、项目实施、绩效评估”7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改造,采用“厘清职责、分类管理、材料收集、程序约束”的工作思路对承担省培及国培的各培训机构进行管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省项目办通过监管平台对各阶段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项目报名采用“分级下达项目及培训指标,基层学校执行项目并上报参培教师名单;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审核培训名单、培训名单分发给培训机构”的工作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通基层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采用“基层学校申请、教师进修院校监管、培训机构审核”工作流程进行更换学员操作。为了控制培训节奏,确保各承担项目实施的培训机构能够按照要求实施培训,采用程序控制,即培训机构须达到项目办要求,才能开通打印学员证书的功能。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确保了2015年国培及省培各培训项目科学、高效、有序进行。

②科学设计评价模型,激发教师参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领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基层学校的网络研修工作。科学的评价设计,能够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教师培训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模型,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研修当中。积分制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教师分享自己的资源,参与平台提供的课程学习,参与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组织的研修活动;粉丝数量的设计,能有效提高教师研修的质量,及时了解自己受到关注的程度;培训学分制的评价设计,能有效考核教师在参与项目培训中的表现,督促教师参与到项目培训中。“研修脚印”的设计,能够促进教师每天进入研修平台,进行自主研修。为了引领全省的网络研修工作,我们通过教师培训平台对各级教师进修院校辖区内的学校网络研修效果进行动态评估,督促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用好研修网,做好常态化校本研修工作。自“研修网”上线以来,每周均有几万教师同时在线,交流、研讨、分享自己的研修成果,每天都有2000多份资源上传到资源中心当中。

(2)培训方式由集中式培训向混合式培训转变;由“单打独斗式培训”向“协同式培训”转变。

①2014年以来,学院所承担的培训项目充分利用“研修网”培训班级及教师工作坊功能,采用“训前网络预热-训中指导-训后网络跟踪”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将培训向前拓展,向后延伸,确保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在教师集中培训中采用“线下集中培训-线上互动研讨-线下总结提升”的混合式培训方式,避免了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资源短缺的问题。当前,这种混合式培训模式在全省各级进修院校教师培训中广泛使用。

②以往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都是“单打独斗式”的培训,具体表现为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缺乏协同与合作、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之间缺乏协同与合作。“研修网”培训平台建成后,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使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之间、各级进修院校之间“协同式培训”得以实现。“协同式培训”有三层含义,一是培训业务协同,下级通过培训平台配合上级做好培训的服务工作,如学员选派、绩效评估等工作。也可以根据相关文件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项目,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培训项目协同,教师培训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平台相互借鉴,分享经验;三是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之间的协同,教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培训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研培一体化。当前,已经有多个区县通过研修网培训平台开展全员培训。

(3)建立体制机制,激发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积极性,促进网络研修由偶发低效向常态高效转变。

当前,全省网络研修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网络环境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氛围正在形成。教师自主研修、工作坊内研修、大学区研修、培训项目研修等正在进行,每周活跃在教研平台中的教师数量达到60000多人,高峰时达到100000多人。永吉县、辉南县、通化县等多个县区通过培训平台开展全员培训。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均已在培训平台中建立的工作坊开展不同类别的研修活动。长春南关区、长春汽车区、永吉县、桦甸市、公主岭市、梅河口市、抚松县、长岭县、白城洮北区、延边延吉市、长春宽城区、长春朝阳区、吉林磐石市、通化东昌区、白城通榆县、辽源东丰县、白山江源区、长白山管委会等在培训平台中建立了“大学区”实验区虚拟社区,开展常态化的网络研修活动。

2.教学研究工作转型发展的探索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的组织更多是线下集中式的,惠及的群体往往有限。教研平台的建立,这一现象会有所改善,有组织的、大规模、普惠性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成为可能。当前,全省各地教师进修院校在依托教研平台开展混合式教研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通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均建立了教师工作坊,全县的学科教师加坊。针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再如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学科以片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学科工作坊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人人有坊,人人参与,增强了教研服务的普惠性。为了扩大教研活动的影响力,教研平台提供了视频直播服务功能,为全省各地教研部门开展大规模教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活动前预热一教研活动直播一活动后总结”的混合式教研模式正在形成。依托教研平台建设的教研档案管理系统,囊括了全省从学前到高中全部教师业务发展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教研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教研工具,如针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的管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分析模型、教研问答、课题管理等等,这些教研工具的应用,势必会加快教研工作向精细化转变的步伐,使教研工作走向专业化。

(三)依托资源中心,构建资源建设新机制,资源来源由“单一”向“多元”转型。

为了有效支持教师培训以及教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省教师教育教学,我们建设了“吉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采用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思路,加快资源建设的步伐。经过近2年的建设,资源中心中已经有超过50万的研修资源,几乎涵盖了从学前到高中所有学科。

1.调动省内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学校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本地资源建设的步伐。在本地资源的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采用积分制,鼓励广大教师上传优质资源;二是实行区域资源中心建设,为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学校开通本地资源中心,展示本地资源建设成果;三是加强构建资源建设评估模型,对各地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考核。

2.利用国培及省培经费,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本地生成性资源的品质。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培训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省采用了招标的方式引入全国优秀的培训机构,如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中央电化教育馆、奥鹏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机构具有丰富的远程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资源的制作水平,进而提高本地生成性资源的品质。

3.与各培训平台对接,回收教师培训过程中生成性资源,保证资源不流失。“研修网”建设之前,教师在参加各种培训中的生成性资源因培训平台关闭而无法使用和流通。为了避免出现生成性资源流失,研修网与各培训平台对接,将教师的生成性资源回收到资源中心中,供全省教师免费使用。

4.通过开展各种比赛征集优质的资源。2014年、2015年省教育厅分别组织了两次全省微课大赛,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征集了20000多件作品供全省教师免费使用。

5.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制作的课程资源。舒兰市、通化县、辉南县等县(市)为开展全员培训,制作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供参训教师学习。

6.与国内成熟的网络内容提供机构展开合作,采用用户对接的方式,供全省教师免费使用。引入超星数字图书馆(内含30000多册图书),为广大教师提供大量的图书资源,供全省教师免费阅读;引入学科网备课资源(内含超过380万套、11000GB的高质量教学资料),供广大教师备课研修使用。与中国教研网深度合作,采用帐号互认,教师无须二次登录,为老师们提供丰富的研修资源。

四、对教研与培训转型发展的思考

(一)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广大基层教师学习方式、培训方式的变革,也涉及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观念的变革。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传统的教研与培训方式已根深蒂固。对于教师而言,多习惯于面对面的集中式研讨与培训;对于教研员或者教师培训者而言,多擅长于集中式教研与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对于教师进修院校而言,多侧重于对集中式教研与培训的次数及质量对教研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对学校及教师的评估多侧重于纸面材料的总结。这些工作方式与已有的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更多受到经验与观念的制约。因此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首先要做到思想观念的转型。

1.要从教师进修院校生存的高度认识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行政化的地域之间的界限将会被打破,各种网络培训机构不断侵蚀传统的教师培训业务,随着培训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培训师资的市场化,将会出现类似“培训淘宝”的系统提供教师培训的直供业务,“培训淘宝”一旦出现,仅提供师资和培训组织服务的培训机构可能会丧失生存空间。这就要求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以及教师进修院校之间加强业务协同,加快教研与培训转型的步伐,不断提高教研与培训的服务质量。

2.教研员要从职业存在合理性的高度认识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定位于“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作为区域内的课程教学领导者,教研员具有“专业话语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研员的“专业话语权”受到严重的挑战,教师自主成立的“跨地域教研组”、“跨地域工作坊”不断涌现。有所作为的教研员、专家将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会导致地域内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只有积极面对变化,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快教研工作的转型发展,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

3.教师进修院校要从教研与培训专业化的高度认识到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教师进修院校之间工作独立,缺乏合作与协同。教师进修院校设立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分明。互联网的本质是“数据的流动”,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是互联网中的节点,这些节点只有相互联通,“数据的流动”才能得以实现。“数据的流动”实际是工作的协同,这就要求教师进修院校对外加强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对内要对原有的分工加以调整,对各种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破除影响数据流动的壁垒,使之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快教研与培训转型的步伐。

4.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促进全省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到转型的迫切性。各级进修院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忠实地执行着教育行政部门赋予的工作职责,在教师培训、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支持和帮助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完成转型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区域内的广大教师。

(二)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不仅涉及到工作方式的变革,也涉及到教研与培训部门相关职能要素的统整与重建。在传统培训中,培训者是主角,学员被动学习。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新生代教师基本习惯于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非新生代员工主动学习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当前,很多教师已进入主动学习阶段,即使是由教师进修院校组织的现场培训,也越来越强调学员在课程前中后的积极参与实践。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训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只是传统的培训组织工作,而要通过运营高效的学习社区,不断推动教师学习互动、总结分享。学习社区的运营需要良好的课程、有深度的活动设计、及时的反馈及评价,而这些工作就需要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协同与配合。因此,教研人员不仅要有具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学科课程领导力、研修活动的组织能力、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便做好网络课程的开发、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与教研活动的评价等工作。

(三)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离不开教研平台与培训平台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对相关的软件进行更新与完善,还需要相应的硬件加以支撑。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为教研与培训工作转型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