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的基础

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人事;电子政务;业务基础平台;定制开发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基本策略。推进政务信息化、推广电子政务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政务工作的效率,使政务工作更好地为居民和企业服务, 还可以使民众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推动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发展。而对于涉及众多业务对象的政府人事部门来说,想要实现公共人事管理,向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人事行政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迫在眉睫,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与实施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显得更加突出。

背景项目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人事人才服务管理理念,着力打造先进、实用、持久的人事部门电子政务系统,为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复用性低、开发效率低下、业务与技术的高耦合度等问题,引入基础平台作为业务系统开发的技术框架,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底层功能复用问题,统一为各业务子系统扩展各种通用功能与接口,而由专门的定制开发人员根据接口规范,设置接口属性,处理各业务系统的业务逻辑,达到各业务子系统的建设目的。

2、 软件开发平台

软件开发平台是基于功能强大的开发平台之上生成的一个面向业务人员使用的工具,即:业务定制/开发基础平台,它以通用技术架构(如MVC)为基础,集成了常用工具、二次开发包、基础解决方案等内容。在软件的平台化和配置化的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平台被定义为:软件开发平台=通用业务组件层+应用支撑层,即:通过业务组件实现软件的共性功能,而通过应用支撑层,将组成应用的业务组件整合在一起,显示给用户。软件开发平台的引入可以大幅缩减编码率,使开发者有更多时间关注客户需求。业务人员用简单易用的业务平台来完成一些基本的功能,技术人员用底层的平台来完成复杂多变的特性。如此,业务设计人员不需要考虑技术实现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业务逻辑上,通过设计更加有效的业务流程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而软件开发人员则着眼于系统性能的提高和接口功能的扩展,为业务实现提供灵活、高效的实现途径。

3、 业务基础平台的总体设计

人事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几乎涵盖了全市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继续教育等,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单位及人员管理;涉及的用户包括:单位、个人、各级各类人事业务主管部门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解决采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独立开发、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的无法快速响应用户频繁的需求变化,开发质量难以保证,项目的开发周期长,学习与维护成本高昂,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与灵活性低等风险,引入了软件开发平台的思想,将业务系统的业务逻辑与技术平台相分离,开发过程采用模块化和构件化的开发思想,尽可能通过抽象公共模块与复用构件实现软件的重用,并通过使用分层次的开发方法,使系统对数据库的操作与业务处理逻辑分离,便于扩展与维护。本平台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平台总体架构图

平台采用分层架构模式,其中:

* 表现层:通过业务系统展现、收集信息。因为平台采用所见即所得的处理方式,因此,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可以随时调整应用系统的相关配置;而二次定制开发人员可根据平台提供的辅助工具,即时修改定制并查看结果;对于用户展示的功能,则永远保持最新状态。

* 业务层:用于处理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通过配置底层平台提供的相关组件的开发接口,并接收由表现层输入的采集信息及交互控制,将完整的业务逻辑处理结果输送到表现层。

* 数据层:平台统一提供的数据访问接口,用于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转换及数据封装等功能。

* 资源层:数据存储中心,用于存储数据或提供与其它数据资源系统的连接,数据资源类型可以是数据库、外部系统或文件系统。

4、 业务基础平台的应用设计

业务系统及其功能模块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平台进行二次定制开发,其中,业务功能模块可以由开发人员进行自主开发,也可以由平台提供的定制开发工具进行构建。基于平台构建的业务功能模块采用参数法构建,如图2所示:

图2业务系统功能模块构建方案

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构建过程主要是通过平台定制开发工具将系统或者模块的各种参数保存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身份认证、登录业务系统后,权限控制层根据用户的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读取数据库中该模块的配置信息,并最终将该功能模块展现到系统界面,从而完成模块与数据库的各种交互操作。

在业务基础平台与业务系统之间共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定制开发层、业务组件层、功能模块层以及业务系统层。其中:在定制开发层,开发人员根据逻辑需求,在页面上拖拽、挂接由平台封装好的、特定逻辑与实现模型的业务组件,并设置其属性,从而完成该业务模块所提供的功能;在业务组件层,平台统一解析挂接在页面上的组件,完成相应的功能;在功能模块层,通过在页面挂接的组件的处理,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业务系统层,由所有的功能模块按照层次关系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业务系统。在整个业务系统的实现过程中,由于平台实现了对业务组件的封装,开发人员只需按照组件的接口规范,设置属性即可完成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

5、 结论

电子政务是当前信息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而软件开发平台又是当前软件开发模式的一种趋势。将业务基础平台构筑为人事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业务基础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软件复用思想,通过组件化、平台化与配置化的开发方式,为基于平台进行二次定制开发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将业务与技术相分离,技术人员通过开发、维护底层平台来完成复杂多变的特性,大幅缩减了编码率,降低了开发难度与成本;而业务定制人员只需要关注业务需求的变化,并通过简单易用的平台定制工具即可轻松实现需求,应对变化与改革,从而降低了业务系统的开发难度,提高了业务的实现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红旗,王志凌.面向电子政务环境下的行政理念创新研究.经济师,2006,5:13-15.

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2

1 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涵义

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是与电脑多媒体和投影机相连的大型交互式显示设备,是一个较好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人进行多重交互的智能平台。它主要由硬件(白板、投影机、计算机和电子白板笔)及软件(白板操作系统)构成。当投影仪把电脑桌面内容投影到白板上面时,用户可以通过使用电子白板笔、手指或其他设备在白板界面上进行相应的操作。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课程整合,就是将电子白板、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在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实现物理高效教学。这样既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还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好地发挥出来。

2 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只有深刻体会和理解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资源整合,才能很好地把握物理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质,知道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实验教学过程,促进物理教学的课程改革,让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新课程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改后,许多物理教师积极投入到实现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电子白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也必然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3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应用

通过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探究活动,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能够更加扎实地记住物理概念,体验事物的规律,把握物理学科学习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此,教师上课时,积极调动学生的活跃性,设计好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利用网络、电子白板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并注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创新意识与探究方式。

利用电子白板设计的课单,可以为物理师生互动教学以及参与小组合作等活动提供极大的优势。如在教授“杠杆”时,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对杠杆的五要素作出演示,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演示作出记录,都成为今后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此外,电子白板还能够对教师的课件进行原始的恢复与保存,这样能够超越原始课堂对教学的限制,使得课堂更为民主,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

充分利用好情景化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物理学中好多情景导入的环节,都可以很好地借助于计算机和电子白板来进行操作和完成。例如,在讲授浮力时,给学生播放水中游泳的鸭子、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正在下潜的潜艇、鸡蛋的悬浮与下沉,可以非常形象和生动地描述情节。并且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感官刺激性,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较好地实现边做、边想、边看、边学的良好循环。很好调动兴趣,增强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趣。

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在问题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领下,更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如在讲授分子运动论时,液体、气体之间的扩散时间长,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使现象更直观,收到演示达不到的效果。其次,在讲解例题时,各小组之间利用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进行展讲、质疑、补充等活动,瞬间也很精彩。

利用多媒体进行实时反馈和监督 通过拓展作出的练习,是检验物理课题效果的有利办法。但因为时间原因,效果具有滞后性。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电子白板,学生进行练习,其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局域网传到教师终端机,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分析,学生也可以通过局域网对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改。这样就可以及时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及时释疑解惑,以免造成问题积压,影响后面环节的学习。

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可以较好地实现寓教于乐 新课标要求下,教师的定位由原来的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气愤,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产和社会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播放专业人员释放探测气球的视频,向学生提问:阿基米德原理除了适应于液体,还适应于什么物体?

4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应用举例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这节课为例,谈谈电子白板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节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质量概念的建立、意义;2)测量物体的质量。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大体是:通过铁钉、铁锤情景化导入,然后介绍质量的相关基础知识,最后把全班分成4人8小组,分别测量铜块、铝块质量,冰的质量和冰融化后质量,橡皮泥变形之前和变形之后的质量,白糖质量、水的质量、白糖融化在水中后的质量。上述4组实验各有2个小组在动手操作。

下面具体来说电子白板如何能很好地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之前,首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天平的构造、功能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读数等。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天平的使用,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称量物体的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电子白板中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表格内。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数据,通过每个组内的数据得出: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又掌握了质量是物体本身一种属性的重要知识点。

5 结语

笔者认为,电子白板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确实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大大增强,应大力推广电子白板的应用。其实,现在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教学策略,使这一技术真正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朱舸.互动教育新装备: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26.

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价 模式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59-02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一定运营期间的运营效益和运营者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1}。目前国际上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中,许多都在从事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工作,但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模式也存在差异。根据其研究思路和模式的不同,本文将国外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研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聚焦政府网站绩效型

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程度,聚焦政府网站绩效评价的主要有埃森哲咨询公司、美国Brown大学、世界市场研究中心等。世界著名的埃森哲咨询公司(Accenture){2}在2003年对22个国家级电子政府进行了量化测评,并首次采用了电子政府“总体成熟度”的概念,将政府网站的绩效类同于电子政务的整体流程绩效,以此综合考察政府的网络战略和国民利用电子政务的具体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是便于测评和量化分析,首次从客户与服务的角度来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符合电子政务为公众和企业服务的根本目的,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测评针对的是网站的外在表现,而非全程的管理实际情况,因此有出现误判的可能。此外,其评价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难以保证其客观性。美国布朗大学(Brown)与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orld Markets Research Center){3}公布的第三份全球电子政务测评报告指标体系包括如下内容:测评内容、具体考察特征与指标权重,但各指标采用相同权重(100分),总分为各指标积分之和。可见,各指标采用相同权重明显降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注重基础设施技术型

电子政务系统可以看做是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信息通讯技术(ICT)便成为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中运用的切入点,其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也因此成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之一。如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就从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角度专门对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设定了三类实用的技术标准,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思路。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于2007年提出一份《评价电子政务绩效》(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Government)的研究报告,报告主要研究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问题。该报告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平行分成三个部分,即投入(Input)、产出(Output)和效果(Outcome)。另一方面,报告认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在导向上有两种评价体系,一个是技术导向型的评价,另一个是服务导向型的评价,而后者是今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4}。IBM公司的电子政务研究院、电子政务的战略和对策小组等部门从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角度专门对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设定了三类实用的技术标准,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思路。三类实用的技术标准具体为:灵活性(Flexibility)、可升级性(Scalabil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

三、兼顾软硬件结合型

电子政务不仅是基础设施这些硬件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将设施和技术与具体操作的人力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即电子政务的硬件(基础设施、技术等)与软件(人力资源能力)相结合。因此,一些国际机构在研究电子政务绩效时采纳软硬件结合的指标体系,如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等。2002年,联合国的公共经济与公共行政署(United Nations and Division for Public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与美国行政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5}对联合国190个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比较,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从三个方面评价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一是分析各国政府网站提供的内容和一般公众最经常使用的在线服务情况,即政府网站状况(Web Presence Measure);二是对各国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即基础设施状况(Infrastructure Measure);三是评价人力资源能力,即人力资源状况(Human Capital Measure)。根据这些指标最后加权平均得出电子政务指数,从而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环境(制度、人力、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衡量。并且还将以上三方面指标汇总,把全球的电子政务分为四个层级:高电子政务能力(High E-government Capacity),中等电子政务能力(Medium E-government Capacity),基本电子政务能力(Minimal E-government Capacity)和缺乏电子政务能力(Deficient E-government Capacity){6}。该评价体系的优点是,所衡量的指标都能从公开出版物上找到数据,但该报告对于“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素质”三个方面的权重分配情况以及各子方面的权重分配情况未作详细说明,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因此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此外,要使用这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被评价的国家必须满足一些条件,可见该指标体系对被评价对象的要求较高,因此不具有普遍意义。

四、聚焦电子政务社会网络效用型

电子政务本质是政务的信息化,网络绩效为电子政务推行的最直接成果。从社会的网络绩效出发,能够在社电子政务本质是政务的信息化,网络绩效为电子政务推行的最直接成果。从社会的网络绩效出发,能够在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中真实地考察电子政务的绩效。从事该类研究的有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美国New Jersey Newark州立大学电子政务协会和韩国Sungkyunkwan大学等。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7}对网络就绪指数(NRI) 进行研究,提出了两部分的分析框架:第一部分是网络使用情况(Network Use),考察信息通讯技术使用方面的数量与质量问题;第二部分是“加速”要素(Enabling Factors),具体包括网络获取(信息的基础设施、软硬件与支持要素),网络政策(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商务与经济环境),网络社会(网络学习、机会与社会资本),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相应的基础设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网络就绪指数研究提出了三部分分析框架:使用状况(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使用状况)、就绪状况(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就绪状况)和环境状况(市场、政策或管制、基础建设因素){8}。他们的研究从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出发进行电子政务就绪评价,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中真实地考察和全面地评价电子政务绩效,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此外,美国New Jersey Newark州立大学电子政务协会与韩国Sungkyunkwan大学全球电子政务政策协会主要从“安全/隐私、可用性、站点内容、在线服务、公众参与”五个方面评价社会的网络绩效,Gartner从公民的服务水平、运行效益以及政治回报三个方面来评价电子政务项目的有效性{9},即网络对社会的事后影响。

五、强调公共价值与服务导向型

电子政务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向公众提供更加完善和便捷的服务,展现其公共价值。因此,强调公共价值与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以服务为中心,让公众得到广泛、便捷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将给民众以更高程度的满意感受,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公共服务思想{10}。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发了公共服务导向型的测评模型和方法,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公共价值框架”和美国1994年提出的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方法。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究中心(CTG)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公共价值框架”,着重强调以公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观点作为评估的基础{11}。美国1994年提出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ACSI) 模型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其模型由六个变量构成,顾客满意度是最终所求的目标变量,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1994年美国将政府和公共部门纳入ACS评价体系中时,对原模型进行了修正:第一,政府的公共服务基本上由“过程”、“信息”和“客户服务”三方面来决定;第二,由于绝大部分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无偿提供,因而修正的模型不再考虑价格因素而去除了“感知价值”这一变量;第三,由于公共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难以体现顾客忠诚,故以对政府的“信任”来代替{12}。此外,强调公共价值和服务导向型的研究还有瑞典的SCSB模型、德国的DK模型、韩国的KCSI模型、马来西亚的MCSI模型等。

综上所述,上述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模式基本代表了当前的主流评估思路和具体的做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它们既有各自的优势,又各有缺陷,具体如表1所示。这些模式都是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都是针对各自关心的电子政务需求问题、面向各自关心的评价对象、采用各自的价值理念来设计的,因此,它们能很好地完成对各自所关注的电子政务特定层面或对象的绩效评价,却难以独立地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评估{13}。但上述每一种模式都对我们构建适合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动态的绩效评价模式具有可以借鉴的优势和价值。根据研究,平衡记分卡的精髓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之间有着内在切合性,根据电子政务绩效战略目标对平衡记分卡进行修正和整合,可以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框架支撑。因此,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可以更好地将财务测评指标和业务测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框架,以建设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为最终目标和核心,基于成本效益、内部提升、公共价值及公众满意四个维度对绩效进行快速而全面的考察,从而实现财务与非财务、领先与滞后、长期与短期、外部与内部指标的平衡。因此,将平衡计分卡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可有效解决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的难题,从而取得理想的评价结果。

注释:

{1}互联网实验室.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R].2002:9-10.

{2}Accenture. E-Government Leadership Rhetoric vs Reality-Closing the Gap[Z]. 2001.

{3}Brown University (West DM). Global-government. http:/ / Inside Politics. org,2004.

{4}Joan C. Steyaert.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services[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4,(4) :41.

{5}United Nations. World public sector report 2003: e-government at the crossroad[R]. 2003:12-14.

{6}Tommy Stinson. June 2003. Measuring Us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unicipal websites [R]. UN,2003.

{7}Kerteszs.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e-government investments[R]. Harvard University,2003.

{8}Padmava Thig, Annadural S.A. Security Framework for Content-Based Publish-Subscribe System[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5, 4(11): 16-19

{9}Gartner Corporation. The Gartner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Strategy Assessment. Strategy Analysis Report[R].2002:5.

{10}南志红,邢俊德. SOA促进资源整合,建设服务型电子政务.生产力研究[J]. 2008,(4):73.

{11}CTG. Advancing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 for Government IT: A Public Value Framework [EB] September 2006.

{12}赵国洪.电子政务评估标准的视角分析[J].2008,(5):55-56.

{13}万道濮.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07(9):35-37.

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4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建议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概述

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之时,审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涵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不同的认知将会导致不同的战略部署。总体上来看,在我国特有的转型期社会特征下,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涵义:

首先,必须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看作是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动态过程进行的评价,这种过程即包括对电子政务硬件建设的评价,也包括对在电子政务硬件基础上的政务活动进行的评价.

其次,必须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当作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孤立系统。要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框架中去思考,明确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地位。

再次,必须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互动的关系。

二、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程度不平衡制约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和完善

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是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体系中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从过去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了整体规划、网络整合、数据集中、应用层交互的时期,其绩效评估内容、评估方式以及引导方向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逐步推进”[1]。然而,时至今日,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评估过程中依然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其实,电子政务,关键在政务,即利用电子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与公众互动,而不仅仅在于政府部门单方面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总的来看,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分流出不同着眼点的多种绩效评估体系,“其中包括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平台系统、信息安全系统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等要素的绩效评估体系,但大多数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仍然停留在围绕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2],严重阻碍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二)、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脱节以至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不科学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的定性评估主要包括两部分:基于政务的评估和基于网站建设的评估。对政务评估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政府机构、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效益产生的重要影响;对政府内部的运作效率、政府外部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宏观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网站的建设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该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因此政府网站的建设对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定性评估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中固然占有重要地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叧一重要手段—--定量评估也不应被我们忽略。所谓的定量评估即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项目投资决策前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就是权衡项目启动开始到最终结束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总收益与花费的总成本之间的关系。电子政务所具有的高投资、高收益及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估测电子政务实施的经济效益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综上,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是电子政务绩效率评估最理想的方式,也是获得科学的评估结果的最理想方式。然而,目前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要么以定性评估为获得评估结果的唯一手段,要么以定量评估为获得评估结果的唯一手段,使得电子政务成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大打折扣,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科学化与法制化程度不高

首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科学化程度不高。这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估主体构成不科学,相关评估主体的缺失。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社会组织还没有成为评估的主体。客观地说这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其往往是为了组织内部控制的目的,有时甚至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或公众的呼吁,为了树立表面的形象。其评估的结果往往具有欠客观、欠公正、欠科学的特点。影响我国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健康发展。

其次,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制化程度不高。我国在实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管理的过程中,虽也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但这些法律条款大都零星分散于其它法律体系中,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自成系统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和框架。从而使得“有法可依”相对来讲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领域成为空谈,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制化程度的提高。

三、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几点建议

(一)、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制订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统一规划和标准

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飞速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与我国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吻合的绩效评估的规划和标准。在各地区、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已陆续都建立起来后,这一问题将会严重障碍电子政务的发展。因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这不仅会引发条块利益之争,而且会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发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国家要制定宏观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评估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实际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实际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决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而是强调其在未来的可连续性和整体布局,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我国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前瞻性,也要考虑能与国家间电子政务进行比较、相接轨的因素。总的来讲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应具有计量性和可操作性

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将难以测量的电子政务状况转换成为可以量度、计量和比较的符号、数字和数据,它是电子政务状况与规律的一种具体而明确的再现,并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同时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

2.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应具有导向性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体现电子政务各方面的具体状况,指示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差别,引导政府清楚认识自身建设的情况,与其他政府的差距,未来发展的目标,甚至发出预警信息。可见,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将对电子政务实施起到导向作用。所以,我国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可靠和可行的基础之上,以便更好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应具综合性和全面性

首先,要求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电子政务的情况,而不是局限于局部或某些具体方面;其次,应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要有较强的逻辑关联。

(三)、坚持内评估与外评估相结合,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以及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理念的提出,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注重民意,并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纳入群众评价政府绩效的内容。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开展的网上评价政府绩效、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实施的电子政务环境评价、政府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评议等等。客观地说,这对树立以顾客为导向、推动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仍然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绩效评估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因为,地方政府主导的绩效评估往往是为了组织内部控制的目的,有时甚至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或公众的呼吁,为了树立形象。然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往往是由民间自发进行,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基金会的资助下,由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或媒体来组织进行。而政府往往只是对由其提供经费支持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社会自发成立的评估机构的作用在于,一方面,由于其具有独立性,使得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而客观、公正是评估结果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今后我国还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更多社会评估机构,既可以鼓励大学、科研机构成立评估研究中心,也可以鼓励社会成立非营利性的评估机构,从而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四)、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健康发展

“加强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想适应的行政法律建设,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目前,中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将与之想适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应用于电子政务绩效率评估,将极大地促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健康有序发展。所谓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行政法律体系,就是要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所必须的一些外部条件和环境,包括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进行立法。现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立法工作:一是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化建设步伐。但从实际情况看,单独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比较困难,因为民众呼声高涨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完善与颁布都步履维艰。所以要使“政府信息公开”获得法制化保障,应例外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以考虑地方层面在不违反地方规定的前提下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其次,在其他新颁布的有关法律中加入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规定。二是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有关立法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立法捆绑起来,以加速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武晓鹏,陈海鹏.《绩效评估‘电子’与‘政务’一个不能少》[J].塞迪网-中国计算机网

[2]塞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2-2003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年度报告》[R].2003

[3]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 2005.2

[4]王键等.《电子政务与行政法律建设》[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1

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5

教育电子政务工程的具体目标:

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能力;

整合教育政务信息资源,构建集成、共享的教育公共数据库;

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构建集中的教育电子政务基础保障环境;

建立教育电子政务安全防范体系,摒弃失密与滥权隐患,确保网上政务的安全;

建立教育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认证等手段强调贯彻实施;

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促进教育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

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行机制,促进教育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

通过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的建设,最终建成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基础设施整合、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教育行政电子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

针对中央级电子政务系统具体目标,结合过去学校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中央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思路。

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全局发展:组织进行教育电子政务平台顶层设计,在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用户模型、权限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架构。

强调服务导向,坚持应用驱动:以服务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为目标,以提高政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能力为目的。

整合基础设施,确保稳定运行: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整合原有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教育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编码规范,提供统一的机房、服务器与存储资源,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容灾备份体系,采用统一的运行维护服务。

统一技术架构,促进持续发展:建立统一的IT架构,建立系统开发遵循的统一技术规范。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专业队伍: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建设与运行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与规范,推动金教工程的有序实施;通过建立合理的教育电子政务运行服务机制和专业的建设与运维服务队伍,确保教育电子政务平台能够长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根据整体规划部署了系统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

网络建设:升级完善教育部机关局域网(内外网);升级改造CERNET传输网和主干网;

数据中心建设:教育部数据中心、容灾备份数据中心;

门户与软件平台建设: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统一的门户系统,数据采集与交换平台、工作流管理系统、报表中间件等公共基础软件;

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全局统一的各级各类教育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库;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

标准与规范建设:完善教育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开发标准培训、应用和测试,修订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6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息化;信息共享

[作者简介] 闫丰,河北省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71

[中图分类号] D0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03-000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加速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当作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单个政府机构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实现基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功能。

第二阶段:单个政府机构在门户网站的基础上,对内(包括机关内部及其下级机构)实现集成的网上办公功能,对外实现网上业务受理,并与内部办公业务集成,实现简易交互功能。

第三阶段:多个政府机构在信息交换平台上实现数据处理、在线互动,为公务员和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形成面向社会的政府服务职能。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信息交换与共享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曾明确指出“当前电子政务的重点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规范政府管理和服务创造必要条件”。

二、当前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来看,电子政务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四大职能,能够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政体制的演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应当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务的重要手段。针对新时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应当以技术与需求作为发展电子政务的驱动力,要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模式,要突出各部门政务信息的职能,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并要转变思想,建立服务的理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强调面向公共服务,解决信息共享协同的难题。

(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绩效评估机制

要正确认识电子政务开展过程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由于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必然会招致各种势力的关注和攻击。因此,在实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风险,明确电子政务内外网的限制和作用,做好防护、预警、监测、应急、恢复、反击的安全保障措施,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构建一个电子政务综合安全体系。

要向坚持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业务需求导向、坚持完善发展环境、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同时,重视对电子政务项目的绩效评估,把绩效评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纳入到部门的考核中去。

(三)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由于多年来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各地区各级部门已经基本建成了本部门的业务和应用系统,下一步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是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强调面向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整合相关各项业务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依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享,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

根据各地区的不同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形成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数据基准,并通过建立交换与共享平台,解决信息交换共享的难题。同时,还要加大对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标准建设,由统一的标准规范出发,推动电子政务的规范建设,并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的建设,形成保障电子政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先进经验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虽然各地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是加速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积极推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建设,是各地电子政务工作者的普遍共识。通过对一些地区先进经验的了解和考察,笔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工作中存在着共性的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一)信息是基础

通过开展电子政务较为领先省市的经验,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地区的法人、人口、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其中上海、广州等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已经完成。各地都很重视共享信息的质量,确保信息满足应用的需求,这就为梳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相关业务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打下了基础。

(二)平台是依托

全国大多数地区基本都是采用一个平台支撑多个应用系统的方式,集约化建设平台,发挥集中统一建设的成本优势、资源共享优势、管理优势。通过平台推动部门间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享,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促使新应用、新服务的产生。

(三)应用是抓手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强调面向公共服务的理念是全国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共识。他们都是以应用或者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切入口,由主管部门牵头,运用以各种规范和制度,明确了部门共享的责任,围绕需求迫切、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领导关注的政府热点工作开展信息共享。

(四)制度是保障

以满足需求为目的,重点协调业务系统对信息共享的需求,并制定专项应用信息共享制度,保障各部门协同应用运行,促进信息共享常态化。围绕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的建设,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问题。

四、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协调力度

各地的电子政务工作基本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普遍提出了希望国家和各省市对电子政务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面对当前工作的难点和各地的实际情况,要理顺上下机构关系,完善省、市、县各级支撑部门的相关机构建设,并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立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推进和协调,加大对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推动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支持立法规范

要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要抓紧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建立电子政务规范、标准的实施机制,确保标准在电子政务各个建设环节中的应用,为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提供保障。

(三)调整资金投入

应用于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所有财政性资金要统筹安排使用,进一步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电子政务投资的审计和绩效评估,防止盲目投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确保电子政务投资效益。

(四)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各地需要制定统一的安全技术方案和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建设CA认证体系,建设电子政务授权管理体系,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等基础设施。还要抓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五)积极开展培训与考核

要组织制定科学的电子政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评价各地、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并纳入到对各地、各部门的整体工作考核体系。考核结果将按分数进行名次排序,并在内、外网站公布;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单位将予以表彰,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进一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纳入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内容。

(六)推动信息共享和整合

积极推动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的开展,以应用需求为抓手,由业务部门牵头开展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作用。

1. 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整合开发信息资源。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在“阳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建设中的作用,要整合已有资源,着重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围绕基础数据库应用,推进公文档案、政策法规等基础性、公益性数据库建设,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2.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应用主导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国家、省、市有关信息公开的规定,确保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强化在信息资源的采集、登记、备案、共享、、安全、保密等环节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

3. 切实发挥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的作用。通过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共享,以“协同办公”、“公共服务”等应用为主线,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支撑,推动各项相关业务间的数据整合与服务整合,支持互联、互通、互操作,可促进政务流程优化再造,实现政府、企业和公民信息资源共享,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完善民主政治。

五、结 语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电子政务发展局限在IT领域的应用过程,更要从社会公共管理变革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思路进行总体的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