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文秘;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36-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它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而且也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从而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工学结合既是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也是教师作为行为主体把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融入其中的全方位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应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要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从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下手,搞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师资的培养几大环节。下面我仅对文秘专业在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认真理解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转变旧的教学模式,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文秘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根据文秘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文秘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设计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课程模块。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如文秘专业考试应在参照现有秘书类证书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所有专业课程按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调整

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技能体系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应严格按照教育部16号文要求,专业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方位地训练学生文秘技能,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模式设计中充分体现文秘岗位最新发展和未来趋势,将各门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通过仿真性实训环境来完成教学过程,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综合加以运用。

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工学结合的过程。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其次,在课程的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应打破传统的单课程教学形式,对若干个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干。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给学生开设充足的真实而有技术含量的实践实训课程,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具体来讲,本专业应将所有课程设计先通过工作分析获得文秘岗位的工作任务,然后通过组建工作任务或项目将工作化的教学任务转换成课程教学内容,在按照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使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具体设计要与文秘岗位要求相一致,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秘岗位真实的工作要求和职业心态,力求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注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为来培养和提高文秘职业能力。经过调整,这样就会达到各门课程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实训内容明显增加的目的,让学生可以利用大部分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小组总结、检讨和分析,教师在其中只需起到引导、提示、点评的作用。

工学结合给学生提供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社会、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因此,一些课程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或学院相关部门进行实训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甚至可以在学院职业实践类社团中加强该类工作的重视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如成立相应的职业实践类社团,除了指导老师以外,全部由学生组成,通过组织、承办、策划各类相关活动,实现文秘社会化服务宗旨。学生可以该类社团成员身份参与相关的承接活动,体验职场文秘人员的感觉,得到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

目前,档案数字化工作是许多企事业单位亟待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档案局及相关软件公司承接了大量此类业务,人手非常紧张。巨大的需求给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为数不少的顶岗实习机会。因此,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走出去和请进来,聘请档案局和企业的管理者与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对实习同学和社团学生进行业务指导。

三、完善校内实训设施和实训内容,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途径

该专业作为我院应用外语系商务和涉外方向的主要课程,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现代社会对秘书人才的职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专业素质教育,形成专业建设指导思想,面向中小企业,突出商务特色,常规高职教学方式与“师徒制”教学模式并存,着力强化学生的“三动”和“五会” 能力,即动手、动口和动脑与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做人、会学习的能力。逐渐形成优质秘书的品牌――“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办事”。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就要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中设置具体的训练项目,如办公设备操作、计算机软件操作、应用文写作、档案管理、公共关系实训、礼仪训练、网络办公操作等,失学生切实掌握操作技能。为此,我院应根据专业各科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和建设文秘综合实训室,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可行性的配套实训实验室。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管理实训区、速录实训区、会议接待管理实训区、档案管理实训区、商务谈判功能区、公共关系活动实训区,配套设施应有视频会议系统、电子白板、小型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网络系统、可变形和移动的会议台以及监视仪、一体机等。为学生提供公文写作、模拟会务组织、商务谈判、模拟接待、礼仪演示、文档整理、模拟办公、团队训练等各类专业实训项目。通过专门的模块式综合实训项目锻炼,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师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为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掌握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我院文秘专业应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实践,开展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关系。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五、工学结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

工学结合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堂外实训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与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面临新的工作、学习方式时要有吃苦耐劳、积极实践的精神。学校要给学生家长发信,向家长阐述工学结合模式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介绍学校对工学结合教学的具体安排,以取得家长的同意及协助配合,并与学生家长签署安全责任书,明确三方的责任。

学校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前,应该首先组织学生去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参观,感受企业实习基地的氛围,为即将开始实训实践做万全准备。采取学校安排与家长帮助联系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好顶岗实习的各项组织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工学结合规章制度,例如,工学结合工作条例、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学生实训情况检查表以及工学合作教育证书等,从而确保工学结合教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二、加强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管理

各院系将学生实习单位地点及联系方式等信息汇总制表,然后交给学院的产学合作办公室,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巡回视查,深入实地走访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将各种情况记录下来。遇到应急问题及时反馈,做好与各方的交流沟通工作。

三、实现课堂和工作的有效衔接

开展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学校给学生提供专业对口岗位,并做好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衔接。学校在安排工学结合工作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贴近学生专业、满足学生需求。所提供的实习岗位不仅要满足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的实习意向;学生实习岗位应该与专业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使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与专业有关的技术工艺、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实际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一项技能。

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实践后会对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实际操作有更深层次地感知,动手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对理论知识会产生新的理解与认识。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学院各专业与多个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并建立了相应的实践基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半年以上的校外顶岗实习,学院与这些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会与企业管理人员及工人师傅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未来的工作岗位也会有一个明晰的定位与认识,学习心态也会随之端正,他们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就能够养成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在工学结合学习中,工人师傅就是他们的教师,实训基地就是他们的课堂,师傅教他们进行规范化操作,学生的学习课堂从学校搬到了实习生产车间,学生在实习企业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要了解企业的文化,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身的工作职责及应该具备的职业意识,树立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就业观,为以后就业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与变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联合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实训,积极促进学生就业,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就业与工作。

另外,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实习企业沟通联系,做好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定期走访调查学生实习情况,教育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工作、虚心学习,逐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

[2]王全旺,周志刚.教育中介组织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的作用探究[J].学术论坛,2008(6).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3

关 键 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端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

1 引言

近年来,针对高校如何培养为社会、企业所需的高级别人才,实现就业的“零对接”、如何使教学真正卓有成效越来越得到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的)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深层次、多渠道的成功开展,将使目前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封闭的、经院式的陈旧办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模式来设计教学方案、进行实践的教育教学方法。

2 国内外现状

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比较成功的教育典型模式,有以下几种:1、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是世界上教育和培训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双元制”是其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 2、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一所大学提出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计划,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办学的全过程。工学交替是主要形式之一,实施主体是社区学院。3、英国“工读交替”模式英国的“工学交替”与学徒制。英国的证书模式与“工学交替”的“三明治”课程。目前,英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现代学徒制。4.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软件职业教育启示。NIIT在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导入印度成功的IT职业教育经验,借鉴如NIIT的培训模式,并将其与我国高等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对高职教育有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有着重大意义。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由于各国的教育史、职业教育史各不相同,其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各具特色。但他们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共同之处。都是把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结合起来,在生产实践中打造真正的技能人才,推进工学结合,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国内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教学研究,教育部在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许多院校也一直在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长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深蒂固影响,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后和企业的“零对接”、高薪就业还远达到,一方面高校毕业升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造成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相脱节,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3 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思路

3.1 创新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模式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以及辅助实验为辅,即使采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方法也不过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大屏幕或者更多地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进行教学。现代教学需要出新教学方法,教师有很高的素质,能够及时根据需要来进行调整,授课不是僵化的,是“动”的,教师有很强的机动灵活性,学生有较大的主动参与性。每节课、每个单元都要精心设计综合的实践内容,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课程授课初期就应该让学生清楚,在授课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考核的方式检验分阶段目标实现情况以便于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盲目学习,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3.2 加强校内实践 搞好企业实训

目前许多院校签订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保证在不同阶段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了增强企业实训的比例,许多培养方案都是按照 “2+1”模式,这在宏观上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要僵化执行,要进行充分研究制定明确的策略,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强化实践环节不仅仅是加大了企业实训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校内实践环节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企业实训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整体实践动手能力,要有一个系统的调研和详细的计划,要针对学生能力、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要从实践技能、综合创新和科学研究等层次来考虑,要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要由浅显到深入、由简单到复杂、由课内到课外,并且配合开放式实验室提供完备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校内课程实践环节打好坚实基础。

3.3 强化师资培训 提高“双师”比例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先决条件是是否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高素质教师团队的支撑,一切美好的设计都是空想。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有工程化经验。通过深化校企联合办学、引进兼职教师,使得教师队伍中既有工程教师,又有理论教师,能够满足学生工程化培养的需要。

3.4 注重个性培养 兼顾团队精神

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的专门人才。对于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其毕业生最终的就业方向可以是企业的各个领域,因此主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潜能,能够学有所长。但是对于具体的工作领域来说,许多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员工所承担的项目已经都不会是单兵作战了,必然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因此,在日常的培养当中,必须要把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很好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样的训练对于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是非常必要的。

3.5 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使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得到锻炼,逐步成为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更能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吻合,即解决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合适人才难觅的困境,达到“双赢”的目的,减轻政府和高校负担。

4 结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近年越来越受企业青睐。 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教学和任务与项目驱动等主要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并融入教学,把工程、职业化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进程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使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得到锻炼,逐步成为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更能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吻合,即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软件企业合适人才难觅的困境,实现“双赢”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减轻了政府和高校负担,这种模式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尤其对当前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现代四大职教模式(第2版)[M].邓泽民等.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8

[2] 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室内设计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职业规划 社区服务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为广州及周边地区培养以创意为核心,技术为支撑,服务于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展示设计行业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并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实施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一)基于兴趣、职业与生活一体化的理念

室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艺术生大多是基于兴趣起步走上艺术学习的道路。所以,室内设计师是个人兴趣和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的职业。这种一致性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室内设计师职业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界限非常模糊。基于室内设计师兴趣、职业、生活一体化的特点,在培养未来的室内设计师的时候,就应打破界限,将学习、实践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基于职业化生存的理念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就业,职业学习的阶段实际是职前准备阶段。该阶段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素质培养,而是重点培养职业素养与能力。学生需要在这个阶段,掌握能够迈入职业门槛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有能够维持职业化生存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养,掌握职业化生存的能力,适应职业化的生活。

(三)基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

1.课内课外一体化考虑

基于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不应局限于课程,而应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纳入考虑。从时间上来说,除了课程外,还应考虑到每日课后、周六日以及寒暑假的安排。课程以外的时间,除了课程布置的课外作业占用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如何利用。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指引,同时提供各种的协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课外时间的作用。

2.校内校外一体化考虑

基于职业人才培养在于使学生融入行业,掌握职业生存能力,适应职业化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职业环境就成为必须的条件。一方面,课程教学可在校内课堂和校外企业中进行;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时间,也可以在校内基地和校外企业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引,协助其走出校园,进入职场环境。特别是外地生源,不熟悉城市、没有人脉关系,十分需要学校引导其走出校园,融入行业。

3.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专业内部调查,在教学方法对学生所起作用的比较上,实践教学类的得分最高,课外作业练习的得分也高于课堂理论讲学。可见,职业院校学生不仅需要实践教学,而且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理论知识需要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做一体化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体化,而是针对整个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四)基于多目标达成的理念

多目标达成是指通过一个事件达到多个目的,追求1+1>2的效果。有条件的,应该在该项目中追求实现更多的目标,例如项目的真实性、客户的真实性、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不确定性等,使学生能够和真实的客户面对面沟通、能锻炼解决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等。多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不将教学目标仅限于单一的技能或知识学习,而是通过使教学单元更接近职业环境中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综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实施工学结合的要点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层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最为有效的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以设计师职业规划引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1.以职业规划引导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从职业培养的角度,相比于从小学阶段就实施职前普及教育的国家,现在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人生规划中起步很晚。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职业情况了解不足。在这样的职业理想下,大部分的课程将被学生判断为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程引入设计师职业规划,引领学生认识行业、企业和岗位,制定发展目标,然后通过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一步一步实现目标,并且及时发现学生的偏差进行及时调整,才能确保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顺利完成职业准备。

2.以职业规划引导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室内设计师的职业特点,开设了《设计师职业规划》课程。通过此课程,统领学生的职业学习、职业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

课程在三年内完成,贯穿整个高职人才培养阶段。第一学期侧重介绍职业总体情况和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规划三年的学习;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推进,及时给出改善学习的建议;第三学期侧重介绍入职准备和岗位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做好实习单位面试准备;第四学期重点回顾整理两年的学习情况,对知识和技能补缺强化;第五学期重点协助学生解决实习遇到的问题;第六学期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与学生共同调整和细化毕业后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在开学、期中与期末进行,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与监控。

课程教学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包括专业负责人、由专业老师担当的兼职班主任、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校友等。课程的实施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讲课、个别辅导、讲座、论坛、活动等方式。通过课程的形式,结合课外实训项目的布置,引导学生和职业结合、和行业结合、和企业结合、和专业项目结合。使学生在此课程引导下,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士的转变。

(二)以服务社区作为工学结合实施的突破点

1.以服务社区实现工学结合的优势

长期以来,工学结合一直强调与企业的合作。但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这种方式。以室内设计行业为例,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几乎没有企业能具有接收整班学生进行实践的规模;二是几乎没有企业能提供轮岗实践的条件;三是设计师与客户的独特关系使企业防备并非长期工作的实习生带走客户;四是设计原创难受保护使企业在合作中处处设限。因此,和企业合作开展的工学结合很难同时满足企业经营和学生学习的需求。而室内设计专业通过社区服务实现工学结合,则具有更多的优势:

(1)通过社区所获得的实训项目具有直接性。

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客户,和客户面对面沟通,获得宝贵的和客户沟通的经验,锻炼待人处事的能力,锻炼表达与说服的技巧。

(2)通过社区获得的实训项目具有全程性。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项目的全过程,了解到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够全面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通过社区获得的经验积累更具优势。社区所获得的实训项目相当于学生获得自己的客户,并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相当难得的经验,也是企业招聘所看重的经验。

2.通过课程实训服务社区的实施方法

通过服务社区实现工学结合,主要依托课程的实训来开展。根据每次活动对应的不同课程组合,设定与之对应的社区专业服务内容。

(1)开设《专业社区服务与实践》课程作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社区的平台,实现宣传、组织、策划等工作。

(2)活动由社区安排活动场地,并提供桌椅等必须设备。课程组织整个活动的实施,包括前期动员、学生组织与分工、制作宣传资料、布置活动现场、开展活动等。在学生与社区居民达成项目的合作意向后,《专业社区服务与实践》课程的任务完结,后续学生开展的相关设计服务由对应专业课程承担。

(3)挑选合适的专业课程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区服务根据不同社区的情况可选择不同的课程与《专业社区服务与实践》课程开展联合实训。另外,根据学期不同,同时结合对应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如《识图与ACAD制图》《手绘效果图》或《电脑效果图与3dsmax》。然后通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训在教师指导下为社区居民完成家居设计,然后配合《电脑效果图与3dsmax》课程的实训,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方案的效果图并提交给客户。

(三)以推动课外自主实践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点

1.通过课程管理和引导学生课外实践。通过课程的开展,布置课外实训项目,主要包含考察调研类项目和实践操作类项目。例如《家居空间设计》课程开展设计实训项目,分为两个课外实践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外时间对周边地区住宅小区的样板房进行考察,完成设计分析报告;二是在课外时间完成实训项目的设计方案,相当于课外作业。利用课程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规划和管理,引导学生在专业和职业的道路上前进。

2.建立课程体系外的自主实践引导体系。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实践。通过举办校内专业讲座;带领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外讲座、论坛、研讨、展览、年会等专业活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协助创建学生实践团队;创建专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业、兼职条件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校外参与专业实践没有障碍,且有足够的引导、支持和保障。教师、学生的相关信息和需求,都可以直接或通过学习委员汇总到专业负责人处,再通过学习委员传递到各班每个同学。

三、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实施工学结合的成效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创新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效果欠佳。要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跟进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创新。

一、对宏观管理机制的创新

当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中要素相对短缺,缺少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要解决这个问题,强化政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上的职责至关重要。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校企联合办学。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呈现“校热企冷”的状况,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医院对于工学结合畏首畏尾。政府作为主导,要找准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协助建立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同时要构建“大职教”思维,实施集团化办学,“院校合一”消除行业壁垒,解决工学结合中的政策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三大掣肘问题。

2.强化政府的督导作用

当前工学结合基本靠校企自主沟通协商,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要求行业企业承担相应责任。政府应在细化促进工学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有所作为,尽快推进建立行业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消除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存在的阻碍。尤其要应用好目标责任考核这个指挥棒,将承担工学结合责任纳入行业企业考核标准细则,与其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相结合,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l挥最大化的作用和价值。

3.弱化教学标准行政指令

当前,中职学校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选择体现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的自主性很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和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殊性、区域的差异性,在加强宏观性标准框定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空间,使中职可结合专业特点及地方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教学。

二、对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造成冲击,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1.构建服务型教学管理机制

要树立教学管理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新理念,从学生需要出发,以方便学生工作和学习为目的构建服务型教学管理机制。比如灵活设置学制,探索一学年三学期或四学期制,把专业课和基础课学习与工作时间在这几个学期内交替进行。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新的作息制度,将某些课程放在双休日或晚间。比如为解决工学矛盾,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对现有课程进行开发,制作成视频课件,供学生网上学习。建立网络教学交互平台,实现网上指导、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网上批改。

2.构建院校合作教学管理体制

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三方人员构成,集结三方意愿,结合地域经济社会特点、行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遵循,共同对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建立全方位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由学生代表、毕业生组成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子系统,由学校教师及企业(医院)带教教师组成的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及系统,由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及医院护理部、科教科组成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信息反馈子系统,由教学专家或行业业内专家组成督导人员信息反馈子系统。通过各子系统全面、快速、准确地反馈有关信息。

3.构建多元化评价管理机制

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技能训练结束时,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反馈给本人,实现考核的综合性。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将学生理论课成绩一部分权重列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实验操作、阶段测试等,力求学生将学习任务放到日常学习中去,强化学生日常学习过程。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施将人才评价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各要素相结合的全方位评价。

三、对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更早面临角色转换、环境适应、职场人际等问题,其心理将会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对学生的管理尤为重要。

1.管理重点适时调整

学生管理重点应放在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要强化学生对工学结合认知力的培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组织学生学习学校有关工学结合的相关制度,让学生明确自己具有学生与行业员工双重身份。要尽快让学生实现由中学生向中职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向一个职业人转变。要在入学教育中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职业前景。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刚进入企业半工半读的时候,要加强学生心理调适,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职场人际、职场心态等方面设置心理培训课程,引导学生对职场有理性认识。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企业心理通讯员,及时反馈处置学生心理危机。要引导学生感受“纪律”和“责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组织学生参加医院的专题培训课程和讲座,深刻理解医院文化,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作为“职业人”的综合素质。

2.日常管理适度强化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行业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世骇俗的伟大成就,其中,高职教育对于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一大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极强动手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殷实的补充了各线工作岗位,以“懂理论的动手者”的方式,承载着“动手型”经济建设者的历史使命。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度评价了高职教育的地位,肯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并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是国务院于1991 年 10 月《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 明确指出高职的教育模式改革方向,是学校理论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合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由原广西供销学校和广西区直机关业余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刚合并时,由于原广西供销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广西区直机关业余大学主要是进行成年教育,所以,高职教育的底子非常单簿,高职教育的经验非常有限,工学结合的实践非常不足,十年来,学院根据教学管理的具体情况,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与学习借鉴,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一系列的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为学院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使学院的办学规模由小变大,教学实力由弱变强,学校地位由低变高,学院建设和发展受到行业的肯定和称赞。

一、建立全新观念、创办行业特色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关系是隶属于广西供销合作联社,学院合并建立伊始,学院领导就根据农业发展对于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多数的事实,明确提出“三农”是职业教育的一片广阔天地,能为职业教育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市场,学院立足于“三农”,根据“三农”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法,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合“三农”岗位的专业技能人才,创办行业特色,也为农业的发展,尽到一份行业办学的责任。广大教职工也积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目前,学院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商贸,农业物流,农业租赁,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与三十多个农村企业、农村集体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每学期按时送出一大批学生和教师到农村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学习,此外还请农村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院上课,定期跟农村企业进行交流,掌握农村企业对于岗位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学院根据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培养,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学院的学生对“三农”岗位相当熟悉,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得到充分的肯定,行业特色也渐渐鲜亮了起来。

二、重视工学结合、建立制度保障

学院从领导到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派出大量的老师去企业进行调研,跟企业进行沟通,还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然后,定期向学院做出报告,学院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材料,制订出了《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条例》,对工学结合教学的各具体环节做出细化的规定,并要求学院各部门以工学结合教学为中心,互相沟通、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三、围绕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工学结合教学的要求,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任务,学院对课程体系的设计非常鲜明的突出了工学结合的主题,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计都必须得先通过《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答辩,还要通过《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审核,专业教学计划明确规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主动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工学结合,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学生毕业,一般都具备“双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课程的开设,都经过大量的岗位实践调查,根据岗位要求,重点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生明显感觉“学有所用,所用可学”,课堂学习能指导实践学习,实践学习反过来又会促进课堂学习,相互促进,相铺相成。

四、突出工学结合、促进教学改革

工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靠教学来实现的,教学改革是通向目标的桥梁,有了好的桥梁,就可以少绕弯路,更快捷的到达目的地。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就是学生岗位需要、岗位困难、岗位能力,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背书,不是让学生写文章,而是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事”能力,老师的授课不再是“填充鸭肚”式的理论灌输,而是使用各种案例、各种情景、各种条件,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老师的教学方式从让学生怎么记好,转向如何让学生做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样做得更好”。当然,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老师得先明白怎么做,所以,老师得先到岗位进行了解和学习,甚至是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一般都达到“双师素质”,再有就是引进企业优秀工作者进学院担任授课指导老师。

五、实施工学结合、创造实训条件。工学结合教学的实施,是得有一定的环境条件作为基础的,学院积极跟社会各界联系,首先是校内基地的建设,目前各专业都建立了模拟实验室,其中,物流基地实训室还荣获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称号,财会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国际商务实训室还荣获自治区建设性实训基地称号:其次,进一步加强与校外企业和合作,目前已经与一百多个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一百多个校企合作基地;再次,把企业引进学院,目前,有商品流通企业进驻学院,创办校企合作企业广西特色农品商场,学院还办了电子超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超市,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手段,满足了学生的实训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秀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