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舆论监督;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16-02

一、引 言

信息化无处不在的当下,电视媒体的发展逐渐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型媒体,电视媒体与新型媒体的差异显现,新型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市场活力,电视媒体具有新型媒体所不及的舆论公信力和引导力。电视新闻若想增强竞争力,获得市场份额,必须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权威性、现场感等特点和优势,并且对互联网等新媒体中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其重新成为舆论监督的引领者。

二、新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分析

众所周知,社会舆论界对新闻媒体播报的新闻所引起的关注、产生的反响、激起的共鸣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理解成媒体或者媒介借助一种特定的传播手段向广大的受众传递相关的信息而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力度。让广大的受众及时准确地得到信息,同时受众可以理解并准确地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传播,就是媒介影响了的基本目的[1]。虽然影响力有大小之分,但是如果新闻媒体播报的新闻毫无影响力,那么这样的新闻媒体是不可能生产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影响力不但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同时也更加注重传播的结果,而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则是证实这一结果含金量的主要指标,传播力越大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反之则亦然,所以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影响力的大小还与感召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媒体的影响力越大则所具有的舆论动员的力量也就越大,这时就可以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感召力将聚集在媒体周围的受众召集起来参与相关的社会事务,从而对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影响。当然,只通过一两次干预是无法形成这种影响力的渗透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实现。舆论的影响力不是现在才形成的,更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独创的,而是为了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从古至今各个国家、社会团体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都极为重视舆论影响力。

三、在媒体融合时代积极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策略

1.不断优化新媒体融合时代中电视新闻媒体选题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电视受众的思维意识越来越强,电视媒体与新型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要在融媒体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其优势。热点、焦点以及难点问题是电视娱乐监督必须面对的问题,山西电视台《民生大接访》栏目已经在这方面率先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同时其也开创了电视媒体与紧密结合的先河。正是因为问题一直处在矛盾较多、政策性极强舆论监督下,使其一步步地演变成了舆论监督的雷区[2]。本来一些很小的案件,但是因为其受到了地方利益的保护而成了难案。随着电视媒体的全面介入,不仅将原有的事件格局全面打破,同时使部门也有了可以传话的嘴巴,并且让电视媒体的记者队伍深入到老百姓当中,不但全面地了解了矛盾产生的根源,同时还将群众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基层,而且激发出了民众对公共事务关注的热情,并自发形成互动。由此可以看出,电视新闻在选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小故事承载大问题的作用,要求记者必须用鲜明的问题意识形成自己的问题单,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电视新闻媒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不断地增强新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时效性

建立网络舆论检测机制,毕竟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社区、微博等网络资源发现舆论监督线索,同时电视媒体还可以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监督与参与。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必须具备敏锐的发现舆论监督热点问题的能力,已经发现问题后及时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的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反之如果社会热点已经通过网络大肆传播、人尽皆知时,再跟进就已经为时已晚;在面对重点的热点问题时如果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则会使观众失去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所以要求电视媒体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主动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督,从而保证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信息的一致性与及时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舆论监督传播的速度与效果,同时要求参与采访的记者在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及时与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只有电视充分地对网络平台加以利用,才能顺应目前媒体新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利用相关新媒体的技术对监督信息进行动态的跟踪、更新和披露,从而实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动性与电视新闻的深度和专业化、权威性的紧密结合[3]。并且电视媒体还必须直面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应该全面地对网络监督的群众基础与及时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虽然网络监督有其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其监督真假程度还有很多问题,不能真实反映信息原委,而众多的虚假新闻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流传出来混淆视听的。因此在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动时,必须要保持清晰的立场与准确的判断能力。同时还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强化其政治素养与责任意识,并且对网络监督所涉及到的事实进行及时的审核,在与网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筛选其中最有报道价值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

3.借助新媒体发展契机,提升与受众的互动性

利用新媒体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随着网络运营的不断普及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更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将网络作为了解新闻的首选媒介,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身对社会以及相关事务的观点与看法。互联网在当前的传播中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手段,成为群众参政议政以及真实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已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信息传播中更加顺畅了传播通道,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信息,更好地对我国当前民主政治提供民意直通车。而电视新闻这种较为简单的传统传播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其收视率和受众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以往电视新闻的市场正在不断被网络新闻所吞噬,电视新闻市场在这种环境中,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分析自身优劣势,转变电视媒体的传统观念,只有在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前提下,并且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在目前媒介融合的全新形式下,发挥自身优势确保电视媒介的市场地位。

4.借力新媒体发展潮流,拓宽电视新闻传播渠道

目前正处于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各种不对等的矛盾和经济扩张使得突发事件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趋高涨。相关的利益团体在社会语境中也出现了更多的利益诉求,从而使舆论表达越来越分散,这些对于目前以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媒介语境之下,才更加需要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营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舆论监督传播形式,不然就会严重地削弱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4]。没有话语权就无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因此只有将自己权威的新闻网站和相关的论坛迅速的建立起来,并且通过构建相关的网络平台进一步优化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舆论的话语权以及主动权。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电视媒体已经意识到融媒体的趋势下网络互动平台的重要性,其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而这也是电视新闻充分利用新媒体应对舆论监督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舆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5.借助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创新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

高科技时代,信息迅猛发展,舆论环境宽松、媒体竞争激烈,传播方式多变,电视新闻的发展遭遇巨大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要适应日新月异的融媒体发展环境,电视新闻在运用网络平台之外,还要预见性地对融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对互联网的发展格局进行准确定性。要本着做强做专做优的原则,搭建电视人才梯队,更新电视传播理念,创新电视传播方式,拓展电视传播渠道,打造电视传播平台,用新的机制、活的形式抢占互联网优势,发出传媒主流声音。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要基于实际,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术,以活动为抓手,突出传播特色,提升社会影响,实现传播作用与导向作用相统一。

四、结 语

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广泛应用,我们正处在社会经济与网络数字技术高手层出不穷的发展阶段,电视新闻传播行业受到融媒体的冲击正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已经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电视新闻要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力,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采取创新战略和有效措施,与新媒体进行共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发展的机遇,而这也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最有效的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璐.新媒介情境下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发展思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2] 王菲菲.当代中国舆论引导路径探析[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网络舆论 政府公信力 双刃剑

近年来,网络舆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革新,也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上频频爆出不少轰动全国的事件,诸如“华南虎事件”、“天价烟事件”、“70码”等等,甚至于最近的“钱云会之死”都实实在在地反映了网络舆论对于现实社会的巨大影响。而与此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在对事件进行干预时却存在滞后、被动乃至漏洞百出的情况,折射出目前各级政府薄弱的公共关系能力。笔者认为,如何理清网络舆论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提高政府的公共关系能力予以正确应对,已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严肃课题。

一、网络舆论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激增,普通民众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由于网络的普及与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及互动性,使得现如今许多民众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网络媒体上更能有效地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这也使得民众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普遍高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反映也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特点。从正面来说,网络舆论往往反映的是底层民众的声音,由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最终也将作用于底层民众,所以这种源于民间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民众客观地对各级政府施行有效的舆论监督,以及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但从反面来说,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是虚拟的,道德与法律在网络上难以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再加上很多网络媒体的自身管理未到位,网络舆论也时常会泥沙俱下,出现一些针对政府的非理性的谩骂与攻击,甚至是刻意散布虚假信息或谣言以图制造混乱的情况,从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说网络舆论对于政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舆论,是政府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网络舆论折射出政府在处理公共关系方面的缺陷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未能正确处理好公共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危机议题的干预上,各级政府部门往往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弱点:

首先是未能掌握最佳干预时机。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上来看,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危机议题的干预在时间上多是滞后的。由于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网民对于政府不满情绪已经积蓄到一定程度,舆论倾向已经不利于政府,所以即使干预机制已经启动,但是政府不良的社会影响却已经难以挽回。

其次是干预方式不够科学专业。由于目前多数政府部门往往不具备危机公关和议题管理的专业知识,亦没有制订专门的危机公关预案,所以在应对危机议题时多少显得过于稚嫩。此外,在缺乏必要的公关知识与专业公关人员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在面对媒体时,常会出现表述上的漏洞,引起舆论的误解,同样也造成了很多不比必要的麻烦。

三、政府应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重塑政府公信力

“危险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对于政府来说,危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是政府公信力走向衰亡的开始,也可能是走向新阶段兴盛的契机。政府对危机的态度、反应和措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政府在信息时代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有效传播,通过与公众充分地沟通与交流,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最终有效化解危机。

1、建立网络舆情检测机制,搭建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

政府与公众实现沟通互动的平台,最可行的方案应是建立“电子政府”。如果政府能够把握网络舆论的契机,迅速对其中反映出的民情民意进行细致分析,反思自身政务管理的不足,积极回应网民提出的建议,那么不仅可以避免信任危机,政府的运作也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网络舆论就能有效增强政府的行政活力。

2、及时公开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信任危机发生后,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有关危机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对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人心得到稳定,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为政府解决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重塑政府公信力,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催化的信任危机和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以化解信任危机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高普通网民的媒介素养,使网民在面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时,懂得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自觉审视信息本身蕴藏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抵制负面信息的影响,具备发现并有效地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笔者认为,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处理好公共关系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困难和挫折,但是如果各级政府部门能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着力于改善民生,同时依靠成熟的公共关系学理论,提高自身公共关系能力,相信网络舆论与政府形象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在不久的将来也必能消弭。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叶皓《政府新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陈力丹《舆论学一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薛澜,张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5]赵宇峰《行政改革中的政府公共关系建构》,理论建设,1999年3月版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文3

党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广大领导干部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存在问题。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对网络舆论引导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上网,对“网人、网事、网论”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为净,与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高涨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上的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上的大事件,然后又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最后酿成,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网络舆论引导措施上不得力。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对网络舆情比较重视,但在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墨守成规,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特点,不会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

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体强势发展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应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力量,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比如,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并把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机制,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开信息,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祸。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深入。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自媒体时代,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文4

《新闻联播》这些年也曾多次改进,今年又成立了新闻联播编辑部,并对节目的策划、组织、编辑、编排、言论等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改进,要求更加突出新闻性和信息量。经过半年多的运作,新闻联播确实发生了变化,宣传技巧也在不断提高。

看今天的《焦点访谈》,我们很难把它的内容与名字联系到一起,也无法想象它曾经有过的辉煌。2003年的全国“两会”上,主持人敬一丹曾说,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占到全年节目的47%;2002年,该比例下降到17%。“舆论监督内容历史最低,收视率历史最低,观众期望值历史最低”。

《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电视媒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电视新闻节目,而是承载了更多政治责任和社会功能的宣传和舆论工具。在内容选择上,两档节目首先考虑的是宣传任务的落实、舆论导向的正确,对社会上发生的重要新闻和百姓关心的重大事件,在报道上有太多的规矩和顾虑。近几年来,全国性重大宣传任务越来越多,时政类新闻和评论节目倾尽全力完成宣传任务,功能定位和内容定位逐渐上移,对观众的需求难以照顾,离新闻和观众越来越远。因此笔者认为,这两档节目在观众中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分强调了节目的社会功能、忽视了新闻的核心价值。

新闻的社会功能一般有报道新闻、信息服务、政治宣传、舆论引导、社会监督、议题设置等几个方面。新闻价值有大小,新闻栏目有主次,但或多或少,单条的新闻或整个的新闻栏目都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这是新闻的性质决定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新闻评论等各类新闻栏目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注重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特别是提高宣传报道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新闻传播是个公共行为过程,包括生产、传播、接收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传者、媒体、受众,我们对第一和第二环节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第三环节的重视,其实第三环节决定了新闻最终的传播效果,实现有效传播才是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是发挥新闻社会功能的前提。“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观众看到、听到了多少”。有效传播的要素除了传播的媒介和方式、受众的数量以外,主要就是新闻核心价值的大小。

新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大学教材把新闻价值要素概括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新闻的核心就要从这五要素里寻找。当然,一条新闻并不一定五要素俱全,但只要其中的一两个要素明显或突出,新闻的核心价值也就具备了。西方的同行把新奇与反常的事物看成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我们的都市报或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在选择新闻时,遵循的也是这个原则。根据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时政类新闻比较注重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民生类新闻比较注重趣味性、服务性与贴近性。从新闻要素看,两类新闻的核心价值有简单而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各自成为我们判断和选择新闻事实的标准。

新闻的核心价值具有时代或社会特征。任何社会时代都有一套基准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对于新闻事实的判断也同样如此。一直以来,新闻的核心价值要素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大小,重要性或政治人物的显著性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大小;到了资讯时代,新闻的信息含量及接近性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大小。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有新闻事实发生,然后才有新闻报道,事件是新闻的本体,价值是新闻的核心,其余都是新闻功能的延伸。

观众看新闻,首先是想了解我们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事,可是我们的时政类新闻栏目,有时是发生了事情不见报道,社会影响巨大的事情在网上早就被爆炒了,电视新闻才通报一声。每天晚上看半小时的时政新闻,形势一片大好,天天平安无事,于是大家亲切地调侃:“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

新闻的核心价值不仅是新闻行业内部标准,也是观众或读者公认的关于新闻价值判断的社会标准。新闻的核心价值标准与时代和社会标准是一致的。基于相同或近似的标准,记者或公众对新闻的判断和反应是相同或近似的。只有注重核心价值,实现有效传播,新闻才能担负起政治责任,发挥出社会功能。

今年6月21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着重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了五点意见,其中之一是:“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就是要坚持新闻的核心价值。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媒介融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05-02

随着十的召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健全的重要性,更在这个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转型的我国政府的发展中日益凸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作为引导社会舆论、构建社会公共空间的现代媒介广播电视,其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更是势在必行。本文以当下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为视角,旨在探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建构的利弊,以及如何利用好媒介融合的契机建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及对应的路径。

1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的优势背景

进入21世纪后,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广播电视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发动机,其广泛应用与网络传播等迅速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主流趋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也受到该洪流的诸多有利影响。

1.1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理念的强化提供推力

从传统媒体间的融合到媒介元素间融合乃至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的融合,媒介融合的各种形式、形态无不冲击着受众对于一个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需求。公共服务的概念在我国也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此背景下,更是强化了本身的服务理念。树立协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的基本取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公共服务先行相一致,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政府职能要求。

1.2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信息的多元化奠定基础

无论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的渠道,还是支撑公共服务体系的各类信息传播的渠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都实现了信息丰富、渠道多种、技术多样的多元化特点。正是通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与高普及率的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等试听新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交叉与融合,促使音视频资源、网络信息承载量、各媒体信息供给量的巨幅增加以及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上的极大丰富与多元。基于媒介融合,原来的一种信息传播途径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原来的一种服务方式可以在更多途径上得到实现,这种巨大信息量以及供给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的趋势,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条件。

1.3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形式与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自然随着数字化进程、新业态的产生而对服务形式、以及服务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服务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不仅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区域广度、覆盖面及便利程度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媒介融合,可以实现受众从体系的接受者向接受者与创造者并存的转变,使得服务体系更人性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一定背景支持。

2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这一变革,在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带来全新机遇与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境况与挑战。

1)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和大势所趋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技术、财力与法制等支撑保障系统脱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建立,必然面临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而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而媒介融合的快速性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假设速度、服务内容的供给薄弱以及对位服务的严重不足和服务条件的滞后性产生了鲜明的反差对比。由此而带来的体系建构的技术支撑、财力支持保障体制以及相关公共服务法规制度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软硬件发展不同步,在体系建构的实践中便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支撑保障系统。

2)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和大势所趋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舆论监督系统完善的要求更为迫切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关注最多的几个问题包括体系建构的长效机制、服务体系均等化的实现以及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规制问题等,随着媒介融合的迅速展开,包括以上问题在内的各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都受到更广泛的监督监管。所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的舆论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就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与挑战。

3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基于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策略研究

针对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巨大压力、重重机遇与全新挑战,为了更好的建立健全该体系,在其建构过程中便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抓住重重机遇,并且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契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系的真正价值所在,为我国政府由重经济发展向重服务转型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建构策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服务理念起到的强化推力功效,推进产业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服务理念,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引导和鼓励社会其他机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或有偿公益服务等形式,加上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来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丰富体系建构的内容,提高体系公共服务的效率。

二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基础作用,缩小城乡服务的距离,逐步实现均等化。

既然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所促进作用,则可以利用其广泛性与舆论监督作用,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的今天,以优势带其他,以城促乡,借着媒介融合,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服务资源,加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丰富的步伐,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成就逐步匹配,缩小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为城乡提供服务上的差异性与距离。

三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服务形式多样与质量提升创造的条件作用,完善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健全其发展的制度保障。

借助媒介融合促进了体系建构的形式多样化与质量提升的推动,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如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解决职能配置空转现象和公共服务的人员配置与编制分配不到位的局面,强基固本,使得无论是职能配置还是管理体制,都落到实处,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是从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新境况发现契机,加大技术发展投入、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并加强法规制度完善。

既便是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导致体系建构中的多种脱节,但从中发现问题并在新境况中寻找发现新契机、带来新思考,如怎样发展技术水平,如何建立筹资渠道以及怎样根据公共服务的长效、常态、高效运行的需要来逐步完善法规体系,慢慢拉近与媒介融合的速度,提高与大环境相匹配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能够稳步发展完善。

五是从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高压力转为动力,加强体系评估监管力度,健全舆论监督系统。

一个完善的舆论监督系统,能够大大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效性,一个有约束力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使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的科学规范。可以通过不同级别指标的设置来评估内容、公平、效率、渠道覆盖及影响力等,对体系建构起到督促作用,为体系的良性发展起到监管效用。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有良性的影响也有全新的挑战,利用优势影响思考挑战带来的机遇,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媒介融合策略的,与此同时,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路径也随此呼之欲出。在强化服务思想,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下,丰富服务内容投放,扩大覆盖范围以减小城乡服务差距,完善体系运行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支撑与相应的服务法制建设,做好评估监管系统,体现舆论监督效应,最后逐步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一系列体系构建目标。

也许,媒介融合只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中一个看似微弱的影响因素,起到的推力作用尚薄,但由媒介融合这个大趋势、大背景连锁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及效果,却不得不承认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的一剂强行针,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作用。如果加以好好利用,取其积极影响,克服或变压力挑战为完善的契机机遇,则在以民为本,重视为民服务的中国政府进行积极转型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借以此文庆十及两会的召开,新一届政府的成立。

参考文献

[1]袁正领,魏蕾.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1).

[2]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62.

[3]赵力平,洪永和,童欣.遵循广播电视规律 服务人民群众需求 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视听纵横,2008(5).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范文6

何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新闻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在受众本位思想越来越占主导的时代,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娱乐化与服务性备受观众青睐。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大胆地突破“我报你看”的基本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符合新闻的基本定义和标准,它对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因素的运用,是民生新闻兴起的最重要因素。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以民生为内容、媒介为桥梁、和谐为基调、发展为目的的民生新闻成为主流新闻的一部分。民生新闻体现了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比如时常见诸报端的房屋渗水、看病就医、买菜购衣、就业上学、物价上涨、好人好事、服务态度、消费意识等,无疑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从电信业与媒体沟通的实际情况看,对电信业的价格定位、资费标准、业务办理、售后服务等问题成为目前受众比较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来,电信业在我国的新闻媒体眼中都是相当低调的,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很难找到曾轰动一时的新闻热点话题。应该说这种埋头苦干、只求发展的新闻策略在通信大发展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随着电信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家运营商的群雄逐鹿,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日渐增强,民生新闻的风起云涌,面对媒体过度谨慎、刻意回避的主导思想将为公众所诟病。人们更加欢迎那些以有责任、敢担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企业。

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电信消费涉及到千家万户,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会十分关心任何影响其消费意愿的问题,也会积极参与到预防危机、化解矛盾的行动中。关键要转变企业内部的观念,形成新型的服务大众的文化氛围,以便形成良好的利益互动机制,形成应对公共事件的高效运转的机制。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多元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过程的常规运作。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担心把真实信息披露出来后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甚至把信息垄断起来当成自有资本而不愿意向社会公开提供。随着电信行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各运营商的品牌之战愈发激烈。品牌既是区别其他运营商的标志,又是对大众实施优质服务的保证和承诺。而维护良好的品牌,在公众面前打造一个和谐、进取的企业形象就是建立信息公开的坚实基础。

因此,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不同受众群体的关注点、兴趣点及接受媒体信息的习惯和心理特点,以正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另一方面,公众对自己选择的电信运营商的相关状况有知情权,媒体也有报道权、监督权,除了日常的品牌形象和业务宣传外,企业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邀请各新闻单位参观、采访,让他们代表公众实地体验、考察,把心中的诸多“疑团”逐一解开。电信企业要注意从媒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事先为媒体提供领导演讲的底稿、举办新闻招待会要考虑记者们的截稿时间、要用媒体可用的语言写新闻稿、要考虑记者照片取景等等,才能使企业的声音得以顺利进入媒体,并与之形成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从根本上杜绝对企业的负面猜测,整合和协调大众对电信业的认可。特别要重视民生新闻的搜集和反馈,建立回应舆论监督机制。从点滴小事入手,积极回应公众的各种质询,把这类新闻当成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塑造一个诚信、可亲的企业形象,让大众把企业当成自己的贴心通信管家。

第三,建立企业内部各环节联动的支撑运转流程。如同一项电信产品的推出,妥善处理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因为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客户反映的问题也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往往涉及业务、服务、网络、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所以建立以新闻管理部门为龙头、法律部、网运部、市场部等相关部门为支撑的内部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对待舆论监督应该以《电信条例》为法律准绳,在既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又维护企业良好信誉的前提下,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合作,确保及时让消费者了解信息、消除误会,进而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