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文1

关键词 端午节日文化 文化大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40

Abstract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people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e Chines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the custom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memory and perception gradually indifferent. This situ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dedication of the Qu Yuan spirit of the country, while ignor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estival, a deeper level of cul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e; culture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端午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现状

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对端午节日文化的认识情况,来分析现今端午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现状,共回收了150份有效问卷,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知习俗的内涵

“蓄兰沐浴是对端午节风俗最早文献载录的内容,古代端午节又称为 “浴兰节(《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①)。采药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因端午前后许多草药茎叶成熟,正值采收时节,故形成此俗。但是调查问卷显示(图1)知道有此习俗的大学生仅占系4.7%,更不用说了解其形成的原因了。长命缕又称“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拴在手腕、脚腕、脖颈上,可以辟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亦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调查显示知道这个习俗的大学生占8.7%。这些都是我国端午节曾经盛行的习俗,但如今大多数的大学生听到这些时都是一脸茫然。此外调查显示,知道吃粽子为端午习俗的占98%、赛龙舟的占93.3%、挂艾叶的占72.7%、饮雄黄酒的占53.3%、佩香囊的占18.7%。部分端午风俗早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被人们淡忘,这些习俗背后隐藏的内涵也都被遗忘了,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这四个习俗。不过这些被淡忘的习俗一经提及之后,也引起一些大学生的好奇之心,想对古时候的习俗一探究竟,看看过去与当下的端午有何不同。

1.2 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误解

提到端午节,大部分大学生都会想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甘于为国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5.3%的大学生认为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爱国精神的节日,很少有人深思屈原爱国精神的真正意义,他之所以选择自殇,并不是用来证明他的爱国之情,死并不是他的目的,他是为了追求精神和个体的独立性价值。大部分人都忽视了端午节俗的真正意义也包括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其存在与发展历程充分表达了生存智慧的内容,展示了文化生态的内涵。

1.3 对文化强烈的占有欲望

至今提及端午节之争,网络上的骂战还是此起彼伏。那么,端午节究竟是“占有”重要,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冯骥才这样说:“中韩端午之争让我们反思,中国人自己是否拿传统节日当回事呢?是否一定要得到国际认可才当回事?如果自己不重视,评了文化遗产又有什么意义?”调查显示将近40%的大学生对待其他国家的端午节时,保持着坚信端午节是中国的,与其他国家斗争到底的态度。但是对文化的继承并不意味着占有,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当代大学生们何不换个角度想想,我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这恰好证明了端午节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优越性,否则它就不会被世人所接纳并传承。所以应该在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文化大融合,做到继承与创新相互结合,而不是纠结端午节到底是属于哪个国家,始终把他国看作是争夺端午节的敌对势力。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端午节日文化的误解主要涉及端午节日习俗、屈原爱国精神、文化传承三方面。这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承,提升端午节日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分析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端午节日文化日渐淡漠和误解的偏差的原因分析

2.1 片面追求商业利益掩盖了端午节日更深刻的文化意蕴

自从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媒体就开始增加在这方面的报道。每年随着端午节的到来,全国各大超市内商品琳琅满目,除了商家推出的各种类型的粽子与端午节传统民俗有着实际联系外,其他消费品都被打上了端午节的标签。②此外旅游也占据着端午消费的巨大比重,作为一个汨罗人,笔者对此有着深切地体会,每到端午时节汨罗江畔的屈原纪念馆就会迎来许多的游客,周边的商户都会趁着端午热潮在这个时候大赚一笔,这势必就造成了民众的另一种意识,即把端午节当成购物狂欢节和旅游假日,而遗失了许多有意义的端午节习俗,也遗忘了端午节日文化更深刻的文化意蕴。

2.2 传统端午节日过分强调为国奉献的屈原精神缺乏时代气息

几千年来世人皆被屈原的爱国精神与自我牺牲精神所折服,却忽视了屈原自殇的真正目的――为了追求精神的独立、彰显个体的独立性价值。但是从历代帝王对屈原的封号――唐代敕封“ 昭灵侯”;五代进封“威显公”;宋代封“忠洁侯”、“清烈公”,元代封“忠节清烈公”及历朝的沿用,都显示了对屈原牺牲精神示范性的强大凝聚力。③此外,许多貌似重视文化传承的功能性文化节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文化统一、民族认同等目的,使端午仪式成为 “一个强迫接受同一性(文化统一与国家的认同等)的机器”,④漠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被剥离了精神载体,与时代脱节只剩下空壳的端午节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2.3 端午节文化形象过于单薄

屈原在人们的印象中,只不过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忠臣之一。谁又理解他在放逐生涯中不坠的高洁和难眠的忧虑呢?更不用说真正理解端午节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端午节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质感、苍白无力的。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校“重理轻文”的思想比较严重,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⑤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缺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人们才会感觉端午文化形象如此“单薄”。要是不能理解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民俗节日的民族意义,端午节日文化只会越来越“虚”,传统节日对人们来说也只会越来越陌生。

弘扬端午节日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创新,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随时代进步不断创新传播的方式方法,构筑起广播、电视、报纸、局域网和手机短信“五位一体”的宣传网络,⑥深入挖掘端午节日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 端午节日文化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

3.1 丰富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我国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导向型的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强调了对个人利益的肯定,使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对部分人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⑦一些人开始走向追求物质利益的极端,而屈原拥有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则恰好给了我们警示,即使自身富贵,但也不穷奢极侈,不为声色所迷;即使自身贫困,但身虽贫而志不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做不仁不义之事。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文化资源。

3.2 拉近屈原与时代的距离

屈原强烈的爱国忧民及正直高洁的人品是其留给中华民族激励后世的人间正气。无论古今中外,谈到屈原,大都为其强烈的爱国忧民意识所折服。屈原对君主的忠贞,对国家的挚爱之情甚至已成为一种良好的教育素材。但在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下社会不良风气表现突出,道德败坏之人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将屈原精神与时代紧扣,使屈原精神充满时代气息,促进个人与社会同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3.3 挖掘端午文化中的生命与生活教育意义为思政教育指引方向

在激烈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人认为,拥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较强的能力就足够了,而看不到道德修养、个人品质在人生与成才道路上的积极作用。以屈原作品、屈原事迹为载体的端午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具有极大的生命与生活教育意义,两千多年来,传播海内外,不断彰显着屈原精神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圣人古训、宣扬的爱国、修身、养性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教育意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引方向。

4 结束语

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具有的精神力量不可小觑,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深远。新时期只有合理弘扬与传播端午文化,才可以使作为我们正确理解端午文化习俗,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端午节日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世世代代得以延续。

注释

① 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47.

② 宋素红,聂岑娜.端午文化的媒介呈现―以 《人民日报》《海峡都市报》为例[J].东南传播,2012(9).

③ 龚红林.从历代封崇看屈原精神软实力的生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12).

④ Keenth Dean.中国东南地方宗教仪式传统:对宗教定义和仪式理论的挑战[J].学海,2009(3):38.

⑤ 肖维华,杨昭,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2012(4).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文2

芬芳的祝福织成苇叶,温馨的叮咛碾作白米,诚挚的祈祷晒熟红枣,再以友谊的丝线紧紧缠绕,端午节送大家香甜的粽子,愿大家永远享受人生的美好!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2020_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总结优秀篇.欢迎阅读!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1】

端午节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由于托班幼儿年龄较小,为了能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结合我园的传统节日教育的精神,我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共度端午,扬民族正气”的主题活动,在大力宣传端午传统习俗和卫生常识中我们的幼儿过了一个“文明、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本次活动通过家园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环境布置

主题墙:挂满粽叶包成的小粽子、香包、彩蛋等使教室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二、教学活动

由于托班年龄较小的特点,我们通过故事、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爱国者屈原以及粽子、香包等风俗的来历。

三、家园互动

在活动期间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工作,如带来了粽叶、蛋袋子、彩蛋、艾叶等等。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主要目的可以让幼儿从小了解国家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培养我们的幼儿过一个“文明、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2】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幼儿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幼儿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幼儿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投入的样子,我想我们的活动是成功的。孩子们自己挑选材料,自己设计龙头,在装饰的时候,孩子们还主动合作,终于,在他们忙碌的工作中一艘艘龙舟成型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拿着,还争相摆弄,嘴里还不停的说“我的龙舟最厉害了,要是比赛肯定得第一”。当然也有部分孩子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脸上有些许失望,但我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在饭后、区域活动继续完成,所以孩子们还是接受了我的建议。选择孩子喜欢、感兴趣的活动就会收到很好的活动效果,所以我们要抓住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愿望在我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得到实现。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3】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明和谐节日新风。根据市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我们的节日?6?1端午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我们_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端午主题活动:

1、各班引导幼儿通过视频、绘本故事了解端午节起源、习俗等节日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各班的小朋友进行了形式各异的端午主题活动。

有的通过搓绳编织,编成了五彩绳,寓意驱邪迎吉;有的制作小小香包,寓意端午避邪驱瘟、点缀装饰;有的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小小蜜粽的制作过程,品尝端午美食;还有的班级用彩纸折叠小小的龙舟,在水池快乐玩耍。幼儿园里还有一群端午小使者,将家中的艾叶拿到幼儿园,插放在幼儿园的各个活动室门口,为各班的小朋友送来端午的祝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师幼齐动手一起布置室内外环境,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3、精心组织幼儿和教师一起洗粽叶额、包粽子、吃粽子,置身节日里品尝自己动手包的各种粽子,通过亲自参与洗、包、煮、品的整个过程,充分感受了解端午节,加深印象,感受传统,了解民俗,传承民族精神。

真正喜欢上我们的传统节日。包好的粽子被送到厨房蒸煮,下午一起品尝香喷喷的粽子,体验端午节日乐趣!

本次活动,小朋友们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更体会了端午节的快乐。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4】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一是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通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三是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四是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五是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让幼儿感受过节的快乐,做中国人的光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累幼儿的文化底蕴。在活动中让幼儿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个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015年6月9日,君融天湖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快乐包粽子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积极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快乐。

活动前几天,老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老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老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子,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文3

“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端午节独特的习俗,引起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初步的兴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园于6月10日上午开展了“粽叶飘香,情系端午”节日系列活动。

首先,我们进行了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赛龙舟”与传统游戏“玩皮筋”。在“赛龙舟”游戏中,孩子们在欢声笑语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游戏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而皮筋游戏分为小朋友的跳皮筋与大朋友的下腰过绳游戏,小朋友们不断地挑战不同的高度,感受传统游戏的乐趣同时锻炼了身体平衡感。而在大朋友下腰玩过绳游戏时,小朋友们热情地为他们加油,欢笑声充满整个活动现场。

接着,我们的__还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通过课件观察讨论,了解了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端午节习俗。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可积极了,我们还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文秀的古诗《端午》,感受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和民间节日的快乐。

然后,大家又来到了我们的美工室,进行我们的“我爱大朗,我爱我家”百米长卷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各显身手,他们将内心的喜爱之情,浓缩在手中的画笔上。绘画内容丰富多彩,画风多样、色彩明快、形象生动,洋溢着童心童趣,让小朋友们在绘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亲子创作的快乐。

本次端午节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知道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初步了解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同时体验到了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和民间节日的快乐,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一是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通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三是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四是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五是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过节的快乐,做中国人的光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累幼儿的文化底蕴。在活动中让幼儿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个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一年一度端午至,又是龙舟飞渡时,我园全体师生已经将传统节日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一项喜爱的活动,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喜爱传统节日,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追溯端午渊源,充分认识"端午节"的有关知识。

幼儿园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与内容,同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二、开展各种的活动,丰富"端午节"内容。

1、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端午节前夕,请幼儿和家长通过书籍阅读和上网查询,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学习。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园教研室对活动进行了部署,分年龄班开展专题活动:小班年级以自理自立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班以"尊劳爱幼"为主题,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有道德的人;大班重点讲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诵读着名爱国主义名篇佳作以及屈原和端午节的典故等端午节知识,共同纪念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让幼儿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主题活动之后,有的班布置了亲子活动,让幼儿在端午节当天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

2、网上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此外,幼儿园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主题活动,在班级群及幼儿园网站上进行宣传,积极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相关节日和爱国知识的网上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质。让学生幼儿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提高文明素质,做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文明人。

3、倡导健康防疫,开展除尘活动。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文4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大家普遍知道的是,为了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从端午节的习俗来看,这是个消毒避疫的日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蒿。佩香袋、薰苍术白芷、贴钟馗像……这些习俗已经流传到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的核心是驱邪除瘟。保持健康。

自古以来,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逐渐形成种种节俗,来预防五毒之害,祈求平安。消解灾害。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这个节俗流传至今,人们以雄黄酒洒在墙壁,门窗和房屋的四角,消毒杀菌。饮蒲酒、喝雄黄酒,再用酒涂在小儿的耳鼻、肚脐上。画额,就是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上,画个“王”字,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镇邪,驱避毒虫,以求小儿平安。

流传最广的是挂菖蒲、艾草。《荆楚岁时记》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中医的穴灸就是用艾草制成艾绒,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艾草还可驱虫灭菌、提神通窍。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端午节佩戴艾虎的风俗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各家各户都会将艾蒿、菖蒲和蓉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菖蒲的叶片呈剑型,被称为“水剑”,民间认为插在门口可以斩千邪。

三是佩香袋、带香囊,香袋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香袋的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小孩带了驱除病害,老人带了防病健身,青年人佩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四是沐兰汤。兰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五是采茶、制凉茶。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可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达到清热解毒、祛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养颜美容等功效。现在都可以到中药店去买配制好的凉茶。北方一些地区,也在端午时节采摘嫩树叶野菜叶,蒸十、晾晒,制成茶叶。

综上所述,端午节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们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日子。端午节的民俗在我国各地关于端午节的名称中看出,端午是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达二十多个,除了端午节,还有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午日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地腊节、诗人节、女儿节、龙日。夏节、午日、灯节等等称谓。

端午的所有风俗,最重要的就数赛龙舟了。龙船竞渡,遍及中国广东、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在苏州有端午赛龙舟,祭伍子胥之旧习,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来纪念曹娥。而众望所归的说法是端午为祭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忠臣屈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遭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这也许是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的出典吧!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龙舟竞渡的就更数不胜数了。

近年,端午节越来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也更深厚。京昆戏曲竞唱“端阳曲会”,民俗节庆活动遍及各地方社区,古今故事讲演纷纷在电视上登场,新闻媒体更多推介端午文化。端午的诗意词趣,能在历代各朝的诗歌中找寻意蕴。南l宋陆游有《乙卯重五诗》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宋欧阳修《渔家傲》描绘了端午风情:“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老舍的《七律》又云:“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害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这些文人雅客的笔墨,因循了屈原楚辞的遗风,继承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精神。

“楚”同样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姓氏。楚,丛生灌木,又叫荆。甲骨文的楚字,上部是一林字,以表示灌木丛生,下部则由不规则的口和止字组成,表示人们向丛林深处进发,在丛林中建立城堡。楚字引申有华美、曲美之意。

楚姓源出如下:说,以国名为氏,出自芈姓。《姓解・四八・林部》记载:“颛顼之后也。”据《姓苑》、《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封颛顼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城,始改国号楚。战国时,楚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

二说,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郑通志・氏族略》云:“鲁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后,以名为氏者。”据《万姓统谱》所载,在鲁国也曾出现过一支楚氏,出自殷朝比干所传的林姓之后。周平王庶子林开之裔,鲁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姓。

三说,出自上古贤者楚老,当为楚姓之始。郑樵云:“古有贤者楚老。”春秋时期,鲁国有掌卜大夫楚丘。楚姓人在列国之间神采飞扬了好长一段时间。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出自春秋时赵孟(即赵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后。楚国被秦始皇所灭之后,这个家族沉寂了相当长的岁月,一直到宋朝时期,他们才再度出头露脸。宋代有尚书员外郎楚芝兰等。

四说,出自他族。僳僳族害饶时氏,双姓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在西南的楚姓则有南入越南、缅甸等其它东南亚国家的。

历代楚姓名人,春秋时有鲁国卜官楚丘,唐代有画家楚安:楚南:唐代著名佛教高僧;楚衍:宋代司天监丞,音韵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著有《司晨星漏厉》等名著。宋代有枢密使楚昭辅,元代有管军总管楚鼎,明代有户部主事楚智。而最为脍炙人口的,却是古龙笔下虚构的一个风流侠盗――楚留香。

“楚”姓在现代生活中不多,但名字中用“楚”字的人很多,如:张楚怡、刘楚韵、徐立楚、王一楚等。肖兔,肖虎者姓“楚”的为上上格,他们举止文雅,有亲和力,商业及金融交易方面比较幸运,有个性,做事情有条不紊,热情大胆。肖鸡、肖猴的人姓“楚”的,少小以离开出生地,去外地谋生,个性灵活,善于交际,注重生活品位:肖龙者是典型的“怀才不遇格”,他们学非所用,勇于追求理想,主观且固执:肖鼠者形象不错,喜欢运动,兴趣广泛,部分人会从事餐饮酒店业:肖牛者姓“楚”的,他们祖上有阴德,注重生活品位;肖蛇者姓“楚”的,他们读书勤奋,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人云亦云;肖马、肖羊者姓“楚”的,部分人婚姻不理想,家庭烦恼不断:肖狗者姓”楚”的,他们是天生的组织者,走到哪里都是壳点,能言善辩,朋友多,注重家庭,姓“楚”的肖猪者。他们运气不错,赚钱机会多,喜欢买房,乐善好施,性格开朗。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文5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汉字及其韵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音律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虽然没有提出传统文化的概念,但是它要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汉语音韵美的同时完成传统文化渗透。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音韵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传统音韵知识。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识字部分的第一课选用的是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这首小诗不但朗朗上口,容易记诵,而且诗中巧妙地嵌入了从一到十的自然数,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材中还有许多古典诗歌,通过精心的渗透和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传统语言艺术的知识,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语言艺术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时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讲述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观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之下,更多的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较量,中国本土的许多优秀文化逐渐在较量中消失。七夕节、春节都被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所打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外语、电脑的热爱高过了对语文的钟情,再加上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语文注重技术操作,这都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消失。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那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可以在教室的墙壁张贴古代名人所创作的画像以及书法家所撰写的名言,也可以在教授传统文化课文时引用一些相关的典故和诗文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和影像,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诗歌朗诵、古筝、琵琶弹奏等方式来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课外阅读古典名著

古典四大名著,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很少,更别说是小学生,可是这些古典名著若是能够每天花点时间去阅读,对文化熏陶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阅读课,让学生去阅读古典文化的代表四大名著以及《论语》《三字经》等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优秀作品应该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去阅读。

三、诵读古诗文,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小学教材里的诗词小说等一些古代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巧妙利用这些诗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诵读是最基本的方式,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自由诵读、朗诵比赛、演讲等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通过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理解传统文化。

四、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传统教育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本身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开展传统教育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如今洋节大行其道的现状下,这种方法会更加有效。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以及其相关的习俗包括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等,让学生知道这些习俗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都有体现;在中秋节的时候,组织学生赏月吃月饼,并朗诵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进行诗文的熏陶;在端午节的时候引导学生查询端午节相关的资料,了解屈原、伍子胥的事迹,用这些有趣的活动来让学生去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发扬,尤其是在这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更是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创建书香校园,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遨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