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中学文化建设教育管理原则策略

1当前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中多注重行为管理,而忽视了知识的交流和传递,教师的思维受到层级、职能、职责等的禁锢;注重数量管理,忽视质量管理,以班级学生的达标率、优秀率、教师上评优课的次数量化指标来评估教师的工作;注重教学模式的统一,教师的个性无法合理发挥,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个人的个性、情感意志等相互分离;“教”重于“学”,注重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课堂互动性较低,学生没有掌握自主探索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重营造学习氛围、轻心理教育,重培养纪律意识、轻人文情感熏陶,重教育性、组织性、普遍性和继承性,轻娱乐性、自主性、独特性和创新性。这些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学教育难以健康、稳步发展。

2中学管理文化建设的原则

2.1立德树人原则

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实践活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因此,中学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正确把握教学价值取向,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养。[1]除了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培养,让学生了解和继承优秀中华文化,并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并保持发展。

2.2教书育人原则

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因“传道”、“授业”以及“解惑”而存在。教师除了教书外,还承担着授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的重任,因此,中学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将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用自己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品质去感化学生,向学生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中。

2.3激励和奖励原则

无论何时,激励都是促使人的潜力发挥的最好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则。因此,在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中,应采用激励原则,营造一种有利于中学教师和中学生释放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氛围,以激励性规章制度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师生不断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当教师或学生表现优秀时,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合理的奖励,通过奖励肯定师生的努力成果,进而促使师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以及释放。

2.4启发原则

虽说“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授之以鱼”远不如“授之以渔”,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仅可以解决一时之需,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中学教师应坚持启发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形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知识的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对学生进行点拨,分析学生困惑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在教师的启发性指导下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创新原则

新形势下,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学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管理意识,进而领导全体师生不断创新。采用创新原则,引导师生形成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品格。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创新能力是人的良好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形式,因此,教师应形成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当中。[2]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积极履行各种教育职责,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进而创新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策略

3.1深化学校的品质和内涵

新背景下,中学已经由规模扩张式发展为转变为内涵提升式发展。首先,中学教育工作管理者应明确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方向,引领全体师生朝着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其次,明确学校管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吸收和引进优秀的管理文化,引导师生不断学习优秀文化,提升师生的文化内涵。在管理层人员的管理、指导和带领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进而提升中学的内涵和品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2以质量管理为基础,强化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教学质量是中学的发展之基和立校之本,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中学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学教育管理中应立足于质量管理。除了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健康的体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的中学生,使师生提高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激发教师的潜能,解除教师的思想禁锢,适当进行个性化教学,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模式。张扬师生的个性,展现师生的特长,进而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3.3优化教育管理文化建设

首先,在中学文化建设中应注重组织性和自主性的结合,应充分将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个体需求考虑在内,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文化建设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其次,将文化建设的教育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提升文化的活性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学校应提高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激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形成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文化氛围。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增加文化建设活动的趣味性,在无形之中影响师生的内心,并使师生不断接纳校园文化。再次,学校应协调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一味地继承固然可以保持学校的传统文化,但如果不进行适当创新,那么学校很难跟上时展的步伐,如此,学校难以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继续前进。因此,学校可以继承积极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进行文化创新,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赋予文化建设新的内涵,从而使文化建设良好发展。

3.4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所谓无章则杂乱,若想提升中学的教育管理水平,必须依靠一定的规章制度。因此,中学管理者应研究学校运营的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校的管理实际和文化建设实际,集思广益,听取师生的可行性建议,进而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必要的刚性管理手段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可避免杂乱无章现象或局面的出现。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得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指引和保障,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学校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文化建设过程更加顺利,师生共同遵守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使师生形成道德情操。

3.5提升办学思想的境界

作为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观,办学思想是中学校长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校长思想境界的反映,是学校的办学旗帜以及全体教师和学生的行动纲领,中学的总体高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思想的高度。因此,中学校长应追求更高境界的办学思想,所秉持的办学思想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时展的要求相符合。此外,办学思想还应体现师生发展的需要、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体现学校发展的前进方向,进而促进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提高社会对中学的认可和信任度,最终使学校保持发展。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2

民族性原则

我国在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和年龄等基础上,包容了大量不同文化的意义并能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因此可称作多元文化国家。从音乐领域分析,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并将其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反映出该民族艺术创作的灵魂,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点,是该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习民族音乐不仅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音乐知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又成为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而更重要的在于完成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使命。民族音乐的教学近年来倍受教育部门重视,尤其强调民族音乐教学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

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范畴:纵向来看,传统音乐由古老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等这样一笔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组成,现代音乐更是包罗万象,与国际接轨呈多元化发展。横向来看,专业创作音乐,遍布大江南北的民间音乐,如三晋地区甜美欢快的左权小调,东北地区音调质朴的东北汉族小调,燕赵地区诙谐红火的冀东秧歌,刚柔并济的京韵大鼓,内蒙古悠扬的牧歌与气息宽广的舞蹈,齐鲁地区的小调,劳动号子以及歌舞调,唱红南北的豫剧,古朴悠久的西安鼓乐,安徽凤阳的凤阳花鼓,秀丽的江南小曲,歌颂爱情与劳动生产的畲族山歌,土家族的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两广地区的粤剧桂剧、铜鼓艺术等等。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多元音乐文化共存的现实,作为多元音乐文化国家的中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的代表作品层出不穷,成为瑰丽的中华艺术宝库,因此教学中注重民族性成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下的一个首要原则。

世界性原则

放眼全球,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均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北美洲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拉美音乐,亚洲音乐等等为我们展现了其特有的音乐文化特征。通过了解这些民族中音乐文化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民族文化的内涵。如在北美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中,学习音乐的方式依赖于幻想,认为音乐并非人类创作而是神灵所赐,习得一首歌或乐曲是被“赐予”而不是被教授,甚至音乐与继承生命相关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印第安人是崇尚神灵的种族这样的信息。再如非洲歌舞音乐,由于战争带来的移民、殖民统治以及对外贸易交流等现象成为非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源:舞蹈通常在露天环境中进行,节奏热情、激烈,歌舞中常伴有呐喊,用以抒发感情,增强火爆气氛,这种典型的非洲音乐特征与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此外,对非洲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音乐环境的熏陶,如学习者的模仿或亲自实践而非靠音乐教育机构,通过对以上非洲音乐文化中教育现象的分析,引申到其文化领域可知,口头语言不仅是日常的交流手段,还成为保存前人智慧的基本工具和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所愿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如今我国在实际教学中移植、借鉴,发展了多种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它们承认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提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这就使得其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呈现为一种开放性,在此沿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使得我国在对待世界音乐文化的态度上也呈现为融合、理解与尊重,本着世界性原则进行教学活动。

平等性原则

本土音乐文化、世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平等为其多元共存提供了平台,沟通成为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在对待本土和外来音乐文化的态度上应遵循平等性原则:平等的对待这些音乐文化,平等的接受这些音乐文化,“消除界限隔阂,克服陈腐偏见,建立公开性,建筑自身文化认同的支柱,并且支持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相互和平地共同生活。”这些将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促进本土与国际接轨。

平等性原则的另一侧面是,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广博的视野和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而当今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音乐教师对本土或世界多元文化了解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成为学生平等习得某一音乐文化的桎梏。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3

一、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意义

1、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基本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更为重要。人际交往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交谈、讨论、商量、会议……都离不开口头表达。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随着各种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从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一般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发展规律。心理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只有把话说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清楚、写通顺。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些列的思维活动。

二、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几个原则

小学说话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说话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听说读写是一个人必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听和读是理解、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表达。听和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和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因此,四项训练应该相互配合,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获得整体协调的发展。主要有四种形式:(1)听话说话。(2)说话写话。(3)情景说话。(4)即兴说话。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型,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结合与整体性。

2、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总是呈螺旋上升的。说话教学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特别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水平提出与之相应的要求。

3、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语言实践与运用是进行说话训练的最终目的。因此,说话教学一定要使学和用结合起来,不仅应在说话课上凭借教材进行说话训练,在其它各类课型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同样应进行和加强说话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把在说话训练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进行巩固和应用。

4、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得思维。说话训练除让学生达到教材中预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进行提高一个层次的训练,以让较好的学生在说话能力上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与提高。经过扎实的训练,学生说话从无序到有序,从无中心到有中心,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确切到确切。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向条理性、流畅性、完整性、深刻性等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小学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训练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应做到有内容、有条理,还应注意口齿清楚、声音适度。

2、要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说话是以听话人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一定要与受话者的反应相结合,切不能“旁若无人,熟视无睹”,应随时注意反馈并作适当调整,以提高语言语文的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路径;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68-03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务高职校”)高度重视“仁”文化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教育引导,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仁”文化体系,努力让校园文化成为孕育“仁”文化的摇篮。建设“仁”文化园,谱写“仁”赞歌,塑造雷锋像,开设雷锋精神宣传栏,大力弘扬雷锋仁爱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以“五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新)为目标的育人文化体系,浓郁文化氛围。

仪式文化感染。仁爱仪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心理内化力,可使仁爱理念具体化,融入现实生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以感染、启迪和塑造学生。[1]扬州商务高职校经常举办一些仁爱活动仪式,如爱心志愿者宣誓仪式、“5.12”慈善一日捐捐赠仪式、“三困生”结对帮扶结对仪式等“仁”文化教育。

行为文化示范。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师德师风的垂范作用,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身实践。通过“师德标兵”、“感动学校教师”等评选活动,号召广大教师做学生仁爱的导师,成为展现仁爱精神的典范。

仁爱行为示范。学校仁爱行为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扬州商务高职校从仁爱精神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帮扶计划,与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贫困地区合作办学,给予师资、技术、资金方面的扶持;长期接收海南儋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和新疆地区教师来校参加师资培训;实施“春蕾”计划,免费招收失学女童来校就读,千方百计帮其就业创业;利用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退伍士兵、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技能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这些仁爱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舆论导向。

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仁”文化系列宣传讨论活动,营造舆论氛围,使学生了解“仁”文化的内容、意义和要求。扬州商务高职校利用升旗仪式、周末素质大讲堂开展系列讲座,利用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组织开展学习和讨论。

编写文化读本。阅读对培育青少年的人文精神、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扬州商务高职校自编诗词读本,组织学生开展的经典文化晨读活动已成为一大特色,学生受益匪浅。

借力信息平台。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仁”文化教育,借助手机和网络信息平台传播“仁”文化,收效明显,如群发手机信息、开通微信公众帐号、组建QQ交流群、建设专题网站等。扬州商务高职校利用与移动、电信、联通等多家通信运营商校园厅的合作关系,定期向全校学生手机发送“仁”文化教育信息。作为江苏省“人人通”网络学习平台首批试点学校,该校积极尝试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分享互动平台,推进“仁”文化教育。

3.课程渗透。

课程内容与“仁”文化融合。课程教学是“仁”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扬州商务高职校教师在德育课、语文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中,将“仁”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植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对仁爱的认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取向,让学生自省,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超越自我。

4.活动领悟。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组织“仁”文化社团、文化沙龙等;开展“仁”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等。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仁”文化教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领悟“仁”文化的内涵。

开展专业展示活动。扬州商务高职校烹饪专业学生开发“仁”文化主题菜肴,旅游专业学生策划“仁”文化主题旅游路线,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网页制作,动漫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漫画创作,美术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剪纸创作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仁”文化教育融入专业展示中,一举两得。

5.实践体验。

扬州商务高职校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仁爱实践中体验爱的情感,内化仁爱意识,体会助人的快乐、爱助的温暖,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学校“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下,长期开展“学习雷锋,德润商校”的实践活动,已成学校活雷锋品牌。志愿者依托专业技能,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聋哑学校,各展神通:“小红帽”时常活跃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协管交通,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城;定期为社区清洁卫生,绿化家园;在街道进行普法宣传、营养咨询活动;烹饪专业的“小红帽”经常为社区、福利院老人们送去自己制作的点心和烹制的可口佳肴;美容美发专业的“小红帽”长期为老人们修理发鬓、修剪指甲;工艺美术专业的“小红帽”不间断为孤儿院、特殊学校孩子们带去亲手制作的剪纸和泥塑,带着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一个又一个的“小红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积小善成大爱,融化为心灵深处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一份深沉的爱。

(二)家校联合,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家长形成共识,共同参与“仁”文化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举行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发放资料等多种途径,让家长认识到“仁”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仁”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修养,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子女的心灵上烙下深刻的印记,父母对待人和事的评价标准也往往被子女作为自己判断是非的依据。因此,家长必须自觉加强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倡导教师率先垂范、家长也积极参与,给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3]

(三)挖掘资源,发挥社会正能量的教育作用

1.开展“社会讲堂”活动。学校应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以及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都是“仁”文化教育的重要社会资源。扬州商务高职校特别注重当地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把“扬州好人”“红马甲义工”“广电爱心车队”等学生身边的鲜活榜样请进学校,开展“社会讲堂”活动。他们的事迹洗礼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田播下了解仁爱的种子。

2.开展“社校联建”活动。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联合共建,共同开展仁爱活动。扬州商务高职校与社区、企业联建,与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聋哑特殊学校结对,弘扬仁爱精神,常年开展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菜品加工、家电维修、清扫清洁等服务,为人们带去精湛的技艺、良好的服务、诚挚的微笑、贴心的关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四)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外化的仁爱教育要完全为青少年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内化为自我的仁爱行动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仁”文化教育也必须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真正理解“仁”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自觉升华思想,从而主动践履。[4]

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各种“仁”文化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学生既是活动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感动商校学生”评选、“仁爱之星”评选,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的行动。

二、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主体多元化原则

“仁”文化教育是一项复合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一同行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仁”文化教育体系。“仁”文化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二)教育形式多样化原则

职业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仁”文化教育活动,如理论宣讲、文化熏陶、课程渗透、活动领悟、实践体验等;应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专业,依托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

(三)教育方式隐性化原则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而是隐藏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教育传媒平台构筑等。[5]

职业学校学生年龄较小,进行正面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有限,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将“仁”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渗透到教学过程及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仁”文化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内化。

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要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体谋划,系统构建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仁”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提高“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曹纺平.中小学生仁爱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8.

[2]廖宇,胡激.浅析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8).

[3]姚轶琳.90后青少年仁爱教育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杨艳.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09.

[5]张伟强.隐性教育争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aths and Principles of Benevolence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A Case Study

WANG Tao

(Jiangsu Yangzhou Busines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Province)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 文化教学 原则和技巧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文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一种语言是存在于文化之外的。另一方面,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它反映文化。语言反映一个国家的特点,它不仅反映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反映出其世界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英语教学中曾经走向了误区。英语教学被仅仅视为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英语教学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句型教学和语法讲解。学生们虽然学习了英语,但因缺乏文化知识,无法与英语为母语的人顺利沟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为了使英语学习者能够用流利的英语与全世界的人们沟通,我们就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所以提高英语教师对文化的教学意识,使其在语言教学中传授西方文化知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文献综述

2.1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我们应如何给文化下定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提出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信仰、艺术、风俗、机构的总格局和体现人类社会的技巧。“文化是由人类社会所共同享有的所有产品构成的”(Richards,1981)。

2.2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授语言但不传播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通信技术的普及,经济的国际化,所有这些都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

2.3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在过去大体上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直到最近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过去的20年见证了我国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日益重识。现在许多英语教科书都包括文化知识,语言教学大纲已经把文化教学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意味着从现在起,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文化教学。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他们的书中提出了更多的关于文化和文化教学的内容。《英语学习》(1981-1983年)和《世界的英语》(1982-1983年)等期刊上也出版了关于西方风俗习惯的文章。北京外国语大学自1979年以来已经把“美国社会与文化”作为一个课程,以学习西方文化(胡文仲,2002)。

3.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技巧

3.1文化教学的原则

3.1.1实用性原则。根据实用性原则,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与语言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还应与我们日常沟通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当我们设计文化教学的内容时,也应该把学生以后将从事的工作的需要考虑在内,这样做是防止学生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得过于抽象和空洞。另一方面,文化教学实践要和口语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3.1.2循序渐进原则。任何教学实践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教学也不例外。文化教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讲述中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主要的文化差异,介绍西方日常生活的表达手段,从而使学习者可以获得日常生活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在中间阶段主要介绍汉语和英语单词和习语的含义上的差异和因用法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在这个阶段,学生都应该熟悉英汉语义区别,并深入了解英文表达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在口头交际时正确地使用这些词。在高级阶段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知识,如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能力,深层次地了解西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模式,以便可以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1.3主流文化原则。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每一种文化都包含不同类型的亚文化。例如,一个国家内因地域差异可能造成一些亚文化;社会阶层的差异造成的中产阶级文化、下层文化和嬉皮士文化,甚至亚文化群体的贩毒者、吸毒者及罪犯。那么英语教学中到底应该介绍什么样的文化?正如英语教学的内容是英语的共核,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应是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中的共核部分,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所共有的主流文化。大多数的语言际活动用的英语可以在主流文化中找到根源。因此我们的文化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英语的主流文化上。

3.2文化教学的技巧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教学的学者介绍了一系列在课堂文化教学中使用的技巧(Seelye,1985;胡文仲、高一虹,1997)。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比较法。比较法指的是老师在讨论之前,先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讨论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沟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2.2文化同化训练。文化同化训练是作为一个有序的在课堂之外的将有助于个人适应新文化的技术。文化同化训练把一些情况下目标文化的人之间的互动表述与该目标文化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描述结合起来。然后把某种行为和言论的意义给出四种可能的解释,特别是要含有那些目标的文化所包含的意义。一旦学生阅读了说明,他们就会在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是正确的解释。当每一个学生都提出了他的选择,接下来就要讨论为什么有些选项是正确的而有些是不正确的。

3.2.3文化匣子。文化匣子是教师对一些细微的差异、教师中的误解和冲突口头上给予的一种简短的说明,通常是一个或两个段落的长度。老师在解释过程中可以使用照片、幻灯片等作为辅助工具,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该技巧可用于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中。

3.2.4全身反应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一些听力训练,由老师的口头指令组成,学生按照老师的口头指令完成一系列跨文化交际的练习。

3.2.5小型戏剧。小型戏剧可包含3至5集的内容,其中要包含一个文化冲突或误解。学生每看完一集,将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课堂讨论试图解释导致沟通不顺利的原因。在每一集结束时,老师提供一些文化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还远远不够用来解释确定确切造成问题的原因,一直到最后一集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明白并找出其原因。

4.结语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技巧,旨在引起人们对文化和语言、语言教学和文化导入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重视。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能对所有的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提供一些指导,毕竟文化教学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原则 文化导入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历来重视文化教学,众多学者都曾提出: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在文化的界定上,我们赞同张占一(1990)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达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即一个民族的哲学、历史、地理、文学、宗教等因素的总和。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因其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即对隐藏在语言系统之中,反映该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称。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是在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将内涵宽泛繁杂的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呢?我们同意李泉所提倡的将与语言相关的交际文化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和重点内容。从文化所包含的不同层面出发,在语言教学中导入与目标语相关的词语内涵、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体系等文化内容。本文打算从文化教学的原则出发,探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李泉(2002)曾指出文化教学有其根本原则: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即使是交际文化的教学也要考虑到四方面的原则:A.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时性;B.与文化教学服务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度性;C.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针对性;D.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我们同意李泉的观点,并愿意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教学的原则做进一步的探讨。

1.主流原则

文化是多元的,内容非常丰富,也很复杂。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产生不同类型的亚文化。我们所说的主流性原则,是把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目的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即该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的世界观、思维方式、是非取向、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另外,在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对文化的多元性、对亚文化之间可能有的区别有清醒的认识。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教授的我们国家的文化项目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语言教学已经有自身较为独立的系统,但文化教学没有进入大纲设计层面。教学的随意性很强,文化教学的内容没有统一,具体的要求,学生所学到的“文化点”基本都是授课教师本人对文化内涵的把握,文化导入过程存在盲目和混乱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制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大纲。大纲的制定应该在语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体明确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方法以及途径,以及学生所要达到的水平,使文化教学有纲可依。

3.客观性原则

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生活和行为方式,没有“是非优劣”之分,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价值观、传统、情感、文化,也都有让自己的国民值得骄傲、自豪的方面,是值得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在文化教学中应该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些差异,冷静地分析其文化的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理解、尊重、适应已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中逐步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宽容和吸收。

三、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外语教育学界学者胡文仲先生曾说“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同英语本民族语使用者亲自接触,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性认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同同本族文化进行感性比较时的同时习得目的语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达到文化教学这一目的。

1.在语言教学中,应自觉树立文化教学的意识

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时同步进行。

2.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法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帮助人们认识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同时,把文化差异说清楚了,有助于克服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如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是很大的,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诸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用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地位之高;“猪”在中文里有“笨”、“蠢”、“憨厚”、“富贵”这样的寓意,在捷克语和英语里是“粗鲁”、“脏”的意思;还有对“鸡”的比喻义也是不一样的,在韩国语和捷克语里表示“愚蠢”的意思。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窥见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特点在文化上的反映。

3.寓教于乐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学习语言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即使留学生身处中国的课堂之中,也难免保证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可以利用照片、课件、幻灯、录像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手段给学生展示和介绍汉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等。

5.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带领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而且可以内化课内的文化学习的内容。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限于以上几种,而且常常是几种方法互相结合、交相辉映,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增强留学生对文化的洞察力,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引导学习者学习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带领他们在中国文化的大地上游览、体验、探索的过程,所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即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能弘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尽可能的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