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中学文化建设教育管理原则策略

1当前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中多注重行为管理,而忽视了知识的交流和传递,教师的思维受到层级、职能、职责等的禁锢;注重数量管理,忽视质量管理,以班级学生的达标率、优秀率、教师上评优课的次数量化指标来评估教师的工作;注重教学模式的统一,教师的个性无法合理发挥,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个人的个性、情感意志等相互分离;“教”重于“学”,注重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课堂互动性较低,学生没有掌握自主探索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重营造学习氛围、轻心理教育,重培养纪律意识、轻人文情感熏陶,重教育性、组织性、普遍性和继承性,轻娱乐性、自主性、独特性和创新性。这些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学教育难以健康、稳步发展。

2中学管理文化建设的原则

2.1立德树人原则

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实践活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因此,中学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正确把握教学价值取向,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养。[1]除了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培养,让学生了解和继承优秀中华文化,并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并保持发展。

2.2教书育人原则

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因“传道”、“授业”以及“解惑”而存在。教师除了教书外,还承担着授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的重任,因此,中学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将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用自己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品质去感化学生,向学生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中。

2.3激励和奖励原则

无论何时,激励都是促使人的潜力发挥的最好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则。因此,在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中,应采用激励原则,营造一种有利于中学教师和中学生释放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氛围,以激励性规章制度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师生不断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当教师或学生表现优秀时,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合理的奖励,通过奖励肯定师生的努力成果,进而促使师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以及释放。

2.4启发原则

虽说“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授之以鱼”远不如“授之以渔”,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仅可以解决一时之需,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中学教师应坚持启发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形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知识的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对学生进行点拨,分析学生困惑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在教师的启发性指导下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创新原则

新形势下,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学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管理意识,进而领导全体师生不断创新。采用创新原则,引导师生形成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品格。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创新能力是人的良好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形式,因此,教师应形成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当中。[2]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积极履行各种教育职责,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进而创新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策略

3.1深化学校的品质和内涵

新背景下,中学已经由规模扩张式发展为转变为内涵提升式发展。首先,中学教育工作管理者应明确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方向,引领全体师生朝着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其次,明确学校管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吸收和引进优秀的管理文化,引导师生不断学习优秀文化,提升师生的文化内涵。在管理层人员的管理、指导和带领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进而提升中学的内涵和品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2以质量管理为基础,强化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教学质量是中学的发展之基和立校之本,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中学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学教育管理中应立足于质量管理。除了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健康的体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的中学生,使师生提高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激发教师的潜能,解除教师的思想禁锢,适当进行个性化教学,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模式。张扬师生的个性,展现师生的特长,进而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3.3优化教育管理文化建设

首先,在中学文化建设中应注重组织性和自主性的结合,应充分将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个体需求考虑在内,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文化建设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其次,将文化建设的教育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提升文化的活性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学校应提高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激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形成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文化氛围。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增加文化建设活动的趣味性,在无形之中影响师生的内心,并使师生不断接纳校园文化。再次,学校应协调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一味地继承固然可以保持学校的传统文化,但如果不进行适当创新,那么学校很难跟上时展的步伐,如此,学校难以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继续前进。因此,学校可以继承积极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进行文化创新,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赋予文化建设新的内涵,从而使文化建设良好发展。

3.4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所谓无章则杂乱,若想提升中学的教育管理水平,必须依靠一定的规章制度。因此,中学管理者应研究学校运营的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校的管理实际和文化建设实际,集思广益,听取师生的可行性建议,进而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必要的刚性管理手段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可避免杂乱无章现象或局面的出现。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得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指引和保障,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学校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文化建设过程更加顺利,师生共同遵守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使师生形成道德情操。

3.5提升办学思想的境界

作为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观,办学思想是中学校长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校长思想境界的反映,是学校的办学旗帜以及全体教师和学生的行动纲领,中学的总体高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思想的高度。因此,中学校长应追求更高境界的办学思想,所秉持的办学思想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时展的要求相符合。此外,办学思想还应体现师生发展的需要、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体现学校发展的前进方向,进而促进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提高社会对中学的认可和信任度,最终使学校保持发展。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2

民族性原则

我国在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和年龄等基础上,包容了大量不同文化的意义并能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因此可称作多元文化国家。从音乐领域分析,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并将其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反映出该民族艺术创作的灵魂,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点,是该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习民族音乐不仅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音乐知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又成为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而更重要的在于完成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使命。民族音乐的教学近年来倍受教育部门重视,尤其强调民族音乐教学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

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范畴:纵向来看,传统音乐由古老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等这样一笔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组成,现代音乐更是包罗万象,与国际接轨呈多元化发展。横向来看,专业创作音乐,遍布大江南北的民间音乐,如三晋地区甜美欢快的左权小调,东北地区音调质朴的东北汉族小调,燕赵地区诙谐红火的冀东秧歌,刚柔并济的京韵大鼓,内蒙古悠扬的牧歌与气息宽广的舞蹈,齐鲁地区的小调,劳动号子以及歌舞调,唱红南北的豫剧,古朴悠久的西安鼓乐,安徽凤阳的凤阳花鼓,秀丽的江南小曲,歌颂爱情与劳动生产的畲族山歌,土家族的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两广地区的粤剧桂剧、铜鼓艺术等等。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多元音乐文化共存的现实,作为多元音乐文化国家的中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的代表作品层出不穷,成为瑰丽的中华艺术宝库,因此教学中注重民族性成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下的一个首要原则。

世界性原则

放眼全球,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均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北美洲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拉美音乐,亚洲音乐等等为我们展现了其特有的音乐文化特征。通过了解这些民族中音乐文化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民族文化的内涵。如在北美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中,学习音乐的方式依赖于幻想,认为音乐并非人类创作而是神灵所赐,习得一首歌或乐曲是被“赐予”而不是被教授,甚至音乐与继承生命相关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印第安人是崇尚神灵的种族这样的信息。再如非洲歌舞音乐,由于战争带来的移民、殖民统治以及对外贸易交流等现象成为非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源:舞蹈通常在露天环境中进行,节奏热情、激烈,歌舞中常伴有呐喊,用以抒发感情,增强火爆气氛,这种典型的非洲音乐特征与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此外,对非洲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音乐环境的熏陶,如学习者的模仿或亲自实践而非靠音乐教育机构,通过对以上非洲音乐文化中教育现象的分析,引申到其文化领域可知,口头语言不仅是日常的交流手段,还成为保存前人智慧的基本工具和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所愿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如今我国在实际教学中移植、借鉴,发展了多种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它们承认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提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这就使得其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呈现为一种开放性,在此沿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使得我国在对待世界音乐文化的态度上也呈现为融合、理解与尊重,本着世界性原则进行教学活动。

平等性原则

本土音乐文化、世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平等为其多元共存提供了平台,沟通成为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在对待本土和外来音乐文化的态度上应遵循平等性原则:平等的对待这些音乐文化,平等的接受这些音乐文化,“消除界限隔阂,克服陈腐偏见,建立公开性,建筑自身文化认同的支柱,并且支持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相互和平地共同生活。”这些将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促进本土与国际接轨。

平等性原则的另一侧面是,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广博的视野和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而当今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音乐教师对本土或世界多元文化了解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成为学生平等习得某一音乐文化的桎梏。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3

一、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意义

1、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基本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更为重要。人际交往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交谈、讨论、商量、会议……都离不开口头表达。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随着各种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从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一般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发展规律。心理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只有把话说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清楚、写通顺。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些列的思维活动。

二、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几个原则

小学说话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说话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听说读写是一个人必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听和读是理解、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表达。听和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和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因此,四项训练应该相互配合,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获得整体协调的发展。主要有四种形式:(1)听话说话。(2)说话写话。(3)情景说话。(4)即兴说话。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型,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结合与整体性。

2、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总是呈螺旋上升的。说话教学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特别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水平提出与之相应的要求。

3、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语言实践与运用是进行说话训练的最终目的。因此,说话教学一定要使学和用结合起来,不仅应在说话课上凭借教材进行说话训练,在其它各类课型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同样应进行和加强说话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把在说话训练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进行巩固和应用。

4、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得思维。说话训练除让学生达到教材中预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进行提高一个层次的训练,以让较好的学生在说话能力上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与提高。经过扎实的训练,学生说话从无序到有序,从无中心到有中心,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确切到确切。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向条理性、流畅性、完整性、深刻性等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小学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训练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应做到有内容、有条理,还应注意口齿清楚、声音适度。

2、要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说话是以听话人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一定要与受话者的反应相结合,切不能“旁若无人,熟视无睹”,应随时注意反馈并作适当调整,以提高语言语文的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文化活动体系;活动文化;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41-0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精辟论述给我们的启迪是:大学即文化,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就是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学会思考、感悟和体验,进而健全素质,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实现“做事”与“做人”的和谐统一。通过对H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思考和凝练,我们得到启示: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环境,不失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大学增强办学实力、激发学校活力、彰显文明魅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

遵循这一教育理念,H职业技术学院在育人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拓展为总揽,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高品位校园活动文化,努力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建构平台,提供舞台,营造出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氛围。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校级活动届次化、院系活动项目化、日常活动社团化、重点活动精品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格局,并打造和培育了社会实践、非常对话、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文化讲堂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工作品牌。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人文艺术、学术科技、心康娱乐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了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与养成,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

(一)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教育活动,既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课堂、于活动。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组织观看《感动中国》等教育片,开展以“学感恩、知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及征文比赛;结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图片展等活动,为青年学子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责任奉献意识

1.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学校每年寒暑假期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进社区”、“辅助执法”、“边远山区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辅助执法、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企业、民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对大学生受锻炼、长才干,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运会”、“家博会”、“美食节”等志愿服务工作,每年有近5000人次志愿者活跃在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以及重要的展(会)场。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品牌,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而且也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服务社会,传播文明,提升自我”_辟了有效的途径。

(三)以人文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文化艺术素养

1.文化艺术活动,育才展艺。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每年一届“艺术节”的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戏剧小品团体大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之民谣吉他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现艺术才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供了舞台。

2.文化讲堂活动,崇文尚德。为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崇文尚德,学校推出“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几年来,共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人文、风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讲座50多场,参加学生已达30000人次,在全校形成了一股“向名师学习,尚文化品位”的热潮。“文化素质大讲堂”已经成为学校能够实现雅俗共享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影响深刻。

3.高雅艺术活动,提升品位。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艺术活动能对受教育者起着情感感染、综合强化、舆论导向和人格塑造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度、高投入地抓好抓实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工作。高雅艺术的熏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艺术修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四)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打造科技创新品质

1.科技文化活动,培养技能。科技文化活动建设,以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这一闪耀着科技精神与人文思想光芒的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项专业技能大赛等,带动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蓬勃开展,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从而形成浓厚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在创新文化熏陶下,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项科技竞赛捷报频传。截至目前,仅学生获得的国家专利就达40余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金、银、铜奖50余项。

2.非常对话活动,助推创业。学校与区域青年企I家协会携手合作,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加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对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做好准备,为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以心康娱乐活动为载体,培育健康和谐身心

1.社团活动怡心益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文学创作以及公益服务等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举办“创业一条街活动”,各学生社团通过竞标的方式,和公司合作,开展买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拓宽求知领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巩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民谣之夜吉他大赛”、“财经论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拓展素质,发展成长的有效平台。

2.健康教育明亮心田。涵盖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七项心育工程”为青年学生明亮心田,撑起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心理学必修课的开设和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系列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学生中形成了正确面对并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氛围。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图片展、“5.25我爱我”万人签名、“心心相连”N人N1足球大比拼等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三、创新工作实践,寓“三个渗透”于文化素质教育

(一)课堂学习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紧扣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2.课程建设突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包括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模块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哲学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旨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成人,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成人。一方面,引导他们去探究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树立理想,坚定信仰,净化心灵,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识,避免在喧嚣的俗世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并使之能够知人论世,德技双馨。

3.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为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学校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精神陶冶功能,同时把人文艺术融和在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校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建设,在各院系组织的学生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确立了以专业实习带队老师为主,院(系)党总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机制,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列入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中,在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程参与。

(二)生活体验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生活体验是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思想。

1.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健全实践教学协作机制。学校以“明确目标、工学结合、强化技能、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积极拓建校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务部门组织的“工学结合”专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工部门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暑期活动做到组织实施一体化,形成协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

2.丰富生活体验,提升人格素养。(1)培育良好的习惯,提升道德素养。学生通过排队候车、文明就餐、尊老爱幼等生活体验,秉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培育良好的习惯。(2)明确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使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有的责任担当。(3)端正就业态度,培养创业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搭设良好的平台,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端正了就业态度,培养了创业精神。

(三)环境熏陶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W校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品位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以景观文化建设浸润学生心灵为例,学校以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为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体现出整个校园建设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以优美高雅、寓意丰富的景观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一位学子,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正林:教育景观的构建与教育舆论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4,(8):8-16.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3-186.

[3]韩冬梅.浅谈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38-39.

[4]龚克.素质教育知与行[J].中国高教研究,2015,(5):8-13.

[5]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院校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34-39.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 文化教学 原则和技巧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文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一种语言是存在于文化之外的。另一方面,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它反映文化。语言反映一个国家的特点,它不仅反映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反映出其世界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英语教学中曾经走向了误区。英语教学被仅仅视为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英语教学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句型教学和语法讲解。学生们虽然学习了英语,但因缺乏文化知识,无法与英语为母语的人顺利沟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为了使英语学习者能够用流利的英语与全世界的人们沟通,我们就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所以提高英语教师对文化的教学意识,使其在语言教学中传授西方文化知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文献综述

2.1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我们应如何给文化下定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提出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信仰、艺术、风俗、机构的总格局和体现人类社会的技巧。“文化是由人类社会所共同享有的所有产品构成的”(Richards,1981)。

2.2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授语言但不传播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通信技术的普及,经济的国际化,所有这些都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

2.3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在过去大体上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直到最近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过去的20年见证了我国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日益重识。现在许多英语教科书都包括文化知识,语言教学大纲已经把文化教学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意味着从现在起,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文化教学。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他们的书中提出了更多的关于文化和文化教学的内容。《英语学习》(1981-1983年)和《世界的英语》(1982-1983年)等期刊上也出版了关于西方风俗习惯的文章。北京外国语大学自1979年以来已经把“美国社会与文化”作为一个课程,以学习西方文化(胡文仲,2002)。

3.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技巧

3.1文化教学的原则

3.1.1实用性原则。根据实用性原则,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与语言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还应与我们日常沟通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当我们设计文化教学的内容时,也应该把学生以后将从事的工作的需要考虑在内,这样做是防止学生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得过于抽象和空洞。另一方面,文化教学实践要和口语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3.1.2循序渐进原则。任何教学实践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教学也不例外。文化教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讲述中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主要的文化差异,介绍西方日常生活的表达手段,从而使学习者可以获得日常生活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在中间阶段主要介绍汉语和英语单词和习语的含义上的差异和因用法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在这个阶段,学生都应该熟悉英汉语义区别,并深入了解英文表达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在口头交际时正确地使用这些词。在高级阶段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知识,如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能力,深层次地了解西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模式,以便可以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1.3主流文化原则。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每一种文化都包含不同类型的亚文化。例如,一个国家内因地域差异可能造成一些亚文化;社会阶层的差异造成的中产阶级文化、下层文化和嬉皮士文化,甚至亚文化群体的贩毒者、吸毒者及罪犯。那么英语教学中到底应该介绍什么样的文化?正如英语教学的内容是英语的共核,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应是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中的共核部分,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所共有的主流文化。大多数的语言际活动用的英语可以在主流文化中找到根源。因此我们的文化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英语的主流文化上。

3.2文化教学的技巧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教学的学者介绍了一系列在课堂文化教学中使用的技巧(Seelye,1985;胡文仲、高一虹,1997)。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比较法。比较法指的是老师在讨论之前,先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讨论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沟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2.2文化同化训练。文化同化训练是作为一个有序的在课堂之外的将有助于个人适应新文化的技术。文化同化训练把一些情况下目标文化的人之间的互动表述与该目标文化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描述结合起来。然后把某种行为和言论的意义给出四种可能的解释,特别是要含有那些目标的文化所包含的意义。一旦学生阅读了说明,他们就会在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是正确的解释。当每一个学生都提出了他的选择,接下来就要讨论为什么有些选项是正确的而有些是不正确的。

3.2.3文化匣子。文化匣子是教师对一些细微的差异、教师中的误解和冲突口头上给予的一种简短的说明,通常是一个或两个段落的长度。老师在解释过程中可以使用照片、幻灯片等作为辅助工具,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该技巧可用于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中。

3.2.4全身反应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一些听力训练,由老师的口头指令组成,学生按照老师的口头指令完成一系列跨文化交际的练习。

3.2.5小型戏剧。小型戏剧可包含3至5集的内容,其中要包含一个文化冲突或误解。学生每看完一集,将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课堂讨论试图解释导致沟通不顺利的原因。在每一集结束时,老师提供一些文化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还远远不够用来解释确定确切造成问题的原因,一直到最后一集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明白并找出其原因。

4.结语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技巧,旨在引起人们对文化和语言、语言教学和文化导入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重视。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能对所有的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提供一些指导,毕竟文化教学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原则 文化导入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历来重视文化教学,众多学者都曾提出: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在文化的界定上,我们赞同张占一(1990)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达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即一个民族的哲学、历史、地理、文学、宗教等因素的总和。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因其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即对隐藏在语言系统之中,反映该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称。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是在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将内涵宽泛繁杂的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呢?我们同意李泉所提倡的将与语言相关的交际文化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和重点内容。从文化所包含的不同层面出发,在语言教学中导入与目标语相关的词语内涵、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体系等文化内容。本文打算从文化教学的原则出发,探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李泉(2002)曾指出文化教学有其根本原则: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即使是交际文化的教学也要考虑到四方面的原则:A.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时性;B.与文化教学服务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度性;C.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针对性;D.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我们同意李泉的观点,并愿意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教学的原则做进一步的探讨。

1.主流原则

文化是多元的,内容非常丰富,也很复杂。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产生不同类型的亚文化。我们所说的主流性原则,是把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目的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即该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的世界观、思维方式、是非取向、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另外,在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对文化的多元性、对亚文化之间可能有的区别有清醒的认识。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教授的我们国家的文化项目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目前,语言教学已经有自身较为独立的系统,但文化教学没有进入大纲设计层面。教学的随意性很强,文化教学的内容没有统一,具体的要求,学生所学到的“文化点”基本都是授课教师本人对文化内涵的把握,文化导入过程存在盲目和混乱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制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大纲。大纲的制定应该在语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体明确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方法以及途径,以及学生所要达到的水平,使文化教学有纲可依。

3.客观性原则

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生活和行为方式,没有“是非优劣”之分,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价值观、传统、情感、文化,也都有让自己的国民值得骄傲、自豪的方面,是值得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在文化教学中应该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些差异,冷静地分析其文化的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理解、尊重、适应已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中逐步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宽容和吸收。

三、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外语教育学界学者胡文仲先生曾说“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同英语本民族语使用者亲自接触,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性认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同同本族文化进行感性比较时的同时习得目的语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达到文化教学这一目的。

1.在语言教学中,应自觉树立文化教学的意识

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时同步进行。

2.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法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帮助人们认识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同时,把文化差异说清楚了,有助于克服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如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是很大的,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诸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用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地位之高;“猪”在中文里有“笨”、“蠢”、“憨厚”、“富贵”这样的寓意,在捷克语和英语里是“粗鲁”、“脏”的意思;还有对“鸡”的比喻义也是不一样的,在韩国语和捷克语里表示“愚蠢”的意思。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窥见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特点在文化上的反映。

3.寓教于乐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学习语言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即使留学生身处中国的课堂之中,也难免保证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可以利用照片、课件、幻灯、录像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手段给学生展示和介绍汉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等。

5.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带领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而且可以内化课内的文化学习的内容。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限于以上几种,而且常常是几种方法互相结合、交相辉映,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增强留学生对文化的洞察力,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引导学习者学习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带领他们在中国文化的大地上游览、体验、探索的过程,所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即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能弘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尽可能的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