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评估模式 指标体系
一、前言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绩效评估,这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因而,要不要绩效评估已经不再是争论的焦点,而评估什么、怎么评估才是目前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形成了五种主流的评估模式。然而,这些评估模式都是针对各自关心的电子政务需求问题、面向各自关心的评价对象以及采用各自的价值理念而设计打造的。它们有的是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有的是对电子政务发展程度的评估,有的是对电子政务实施后社会影响的评估。尽管这些评估模式各有优势,并且都归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范围内,但都很难做到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估。
在政府的责任和绩效日趋公开的情况下,电子政务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投入资金的产出效益,还会影响公民对政务的信任度和支持率。结合公民知情权高涨因素和“不可测量,则无法管理”的公共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只有通过科学、全面、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正确指引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上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道路。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提出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问题,以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估。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概念及意义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电子政务的实施存在着风险,电子政务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联合国在2003年《联合国2003年全球公共领域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电子政府》的报告中,就直接把电子政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浪费的电子政务,即“有投入,无产出”;第二类,无目标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无效益”;第三类,有意义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有效益”。该报告对全球电子政务的调研表明,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概率达60%~80%之高。鉴于电子政务的高风险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也日益受到重视。
所谓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和产效(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政府信誉和形象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是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的必要手段。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及其对比分析
在当前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中,OECD、IBM、世界市场研究中心与布朗大学、埃森哲(Accenture)、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t Harvard University)、INSEAD等机构的研究最具代表性。这些国际机构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和指标体系。基于目前国内外的具体做法,本文引用上述机构的实践成果和研究思路,根据这些指标体系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五种绩效评估模式:模式一,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如美国Brown大学、埃森哲咨询公司;模式二,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如IBM公司;模式三,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如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模式四,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如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模式五,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如OECD。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进行的对比分析见表1。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几种评估模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既各有优势,又各有缺陷。这些模式都是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多样性产物,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都是针对各自关心的电子政务需求问题、面向各自关心的评价对象以及采用各自的价值理念来设计而成的。因此,这五种模式对各自所关注的电子政务特定层面或对象的绩效都能很好地完成评估,但都难以独立地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评估。不过,在构建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之时,上述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可以借鉴的优势和特殊价值。
四、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构想
⒈集成评估模式的由来和定义
本文运用集成化的研究方法,借鉴每一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先进经验和特殊价值,以及各评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征,希望能够提出一种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系统评估的集成模式。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和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集成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多维的评估。
⒉集成评估模式的框架
根据定义,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包括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和影响的评估,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集成评估模式具有多维性,它从多种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进行评价。但电子政务建设内容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集成评估的对象和内容也是相对确定的。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集成评估模式能对电子政务这一相同的对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纳入评估内容后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框架如图2所示。
⒊集成评估模式的实质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实质应当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⑴产出(Output)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纯产出”方面,例如:政府网站,光缆、电话、电视等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操作平台等成果。
⑵结果(Outcome)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可以表现在建设结果的经济(Economy)和效率(Efficiency)两方面,也就是说,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能否节省政府的经济成本,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
⑶影响(Impact)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还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社会影响方面,最重要的有两方面:其一,效益(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ty)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社会的整体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进程;其二,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和代表性(Representation)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提升政府的责任,对公民的回应力,扩大公民对于政务的代表权限。
根据以上界定,我们对五种主流评估模式和集成评估模式的实质进行对比分析(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五种基本评估模式在实质上各有侧重,但又无法在三个层次上统筹兼顾,形成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集成评估模式综合了“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是比较全面、完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不盲目应用“产出”层次的指标来衡量整体的社会效应,而是突破“产出”层次的评估,向“结果”和“影响”层次的评估发展,并以此为重点而形成综合性的绩效评估。
⒋集成评估模式的意义
除具有其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所具有的意义外,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还具有以下特有的意义和优势:
⑴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从过去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了整体规划、网络整合、数据集中、应用层交互的阶段;从过去硬件主导、技术驱动的阶段,进入了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业务需求为动力的发展时期。过去那种单纯评估政府网站或硬件建设的绩效评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新特点,已经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绩效评估在电子政务当前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方向引导和及时监测的双重作用,其评估内容、评估方式以及引导方向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集成评估模式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多维性的特点,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它科学、全面、系统、准确、多维地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以评促建的方式,可以使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升。
⑵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
纵观五种基本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们既有各自的优势,又各有缺陷。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模式虽然便于测评和量化分析,并且突出了电子政务服务于民的思想,但其测评是针对政府网站的外在表现,而非全程的管理实况,因此有可能出现误判;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评估模式有利于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硬件方面的绩效提升,有助于政府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节省和硬件的可持续发展,但其采用“技术决定论”的理念,重“电子”轻“政务”,容易忽略公民对电子政务的期望,使电子政务的建设误入歧途;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考评电子政务的绩效,得出总体上的结论,但在汇总和加权时存在人为增加误差的因素;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评估模式能够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全面的社会整合,得出更加全面、综合的结论,但其评估的面广、类多,因而面临着评估数据的来源困难、精确性差、相关性低和整合困难的问题;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的评估模式有助于强化电子政务重在“政务”的建设思路,但比较笼统、宽泛,无法直接进行定量分析。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是借鉴上述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特殊价值和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它采用优势互补原则全面整合了上述五种主流模式,从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因此它既有各种基本模式的优点,又很好地避免了每一种基本模式的缺陷,使得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
⑶更有利于正确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而事实上更是一个指导体系。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效率、成本、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电子政务产出的质量,获取公民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多维度的标准化指标,可以全面、系统、多维度地指出各级政府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差距,以及国内各级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从而吸取先进经验,修正自身不足,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引领正确的方向。因而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更有利于正确指引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改善政府治理水平。
⒌集成评估模式的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需要在不同层次间操作,需要将各类人群的工作和其所在的组织职责连在一起,评估必须切实可行。为顺利执行评估,客观反映现实,正确引导方向,集成评估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⑴高屋建瓴原则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战略管理,通过绩效评估,引导电子政务为行政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高屋建瓴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全员参与。将绩效评估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一方面动员政府部门全员参与到电子政务质量提升的全流程中,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和公民的力量,使之以电子政务使用者的身份,提供革新的建议,甚至积极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②保持沟通。将绩效评估视为传递改革建议的通道,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保持沟通的机制,及时、准确、真实地掌握社会方面对于电子政务的意见和预期。③可持续发展。将绩效评估作为电子政务和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绩效评估作为推进改革最强势的外部动力之一,将积极和持续地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的可持续发展。
⑵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①科学性的评估体系。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评估体系必须准确体现出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电子政务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绩效集成评估体系要能够反映电子政务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平衡,体现电子政务不同时期的目标。因此,如何准确理解电子政务目标,如何将电子政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客观反映到评估体系中,是评估时需要首先注意的问题。②科学性的指标体系。电子政务集成评估模式的评估指标体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注重指标的明确性。每个指标的选取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电子政务建设的客观情况;其二,注重指标的全面性。建立指标体系时,应筛选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概括性的指标,注重指标的全面性、主导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力求全面反映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其三,注重指标的实用性。实用性指的是指标要易于理解,操作简单,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并且定性指标要尽可能转化为定量指标。
⑶一致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要始终保持外部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①外部一致性是指集成评估模式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目标等保持一致,准确体现出电子政务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符合这一原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才兼具可行性和指导性意义。②内部一致性是指评估体系、指标和数据要易于理解,要有统一的解释,不能够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解释,另一个人用那种方式解释,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评估标准。
⑷客观性原则
评估具有主观性,评估是事物价值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因此,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评估中的差异性是无法排除的,只能尽量将其缩小。在评估中,要尽量减弱和消除主观因素,使获得的评估信息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在市场经济中,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政府和市民都非常重要。评估结果既是政府绩效的有力佐证,又是市民选择的依据。评估的背后隐含着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客观的评估可以引导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方向,改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不客观的评估则可能误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引起公众的不满。因此,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
⑸透明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过程与评估数据必须透明,评估需要公开让接受评估的对象进行跟踪了解。如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与过程不透明,大家就看不出评估什么内容,也看不出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透明度势必削弱评估的执行能力,甚至会葬送评估体系。
⒍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
⑴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综合性和全面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电子政务水平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电子政务的情况,而不是局限于局部或某些具体方面;其次,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要有较强的逻辑关联;第三,在进行比较时,特别是在进行国家间比较时,如果指标过细,会带来许多模糊问题,难免会产生许多误差,而选用综合指标能够很好地规避误差问题。
②可操作性原则
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采集的可获得性。另外,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政府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以便于数据采集。
③独立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指标应可以独立地测评电子政务建设的某项具体内容,但不能与其他指标的内涵交叉、重叠,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评议,防止最终的分数含有重复增减的偏误。
④可比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估结果能实现客体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⑵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
依据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框架,遵循集成模式评估指标构建原则,结合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构建出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参考指标体系(详见表3)。
五、结论
在电子政务理论和实践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绩效评估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本文将集成化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在研究和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需求,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涵盖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和影响,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框架。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更有利于正确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它遵循高屋建瓴、科学性、一致性、客观性、透明性、综合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是一套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古汀,刘培一.中国电子政务2005年九大评价[J].电子政务,2006(1/2):56-75
胡大平,陶飞.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6):41-43
雷战波,姜晓芳.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综述[J].情报杂志,2006,25(12):13-17
李晓燕,孙晓娟.国内外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及评估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哈尔滨),2006(9):99-101
吕景刚.电子政务的模型与绩效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5
马连杰,胡新丽,张晓莲,等.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38-40
佟岩.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王德蓉.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及其指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3(2):9-13
王雪华,葛冬雪.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7(1):101-103
徐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杨云飞,白庆华.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8):61-65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21-23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J].探索,2004(02):36-40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05(24):38-44
周慧文.基于应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89-90
周慧文.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的评估与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6
朱慧涛.基于“民众本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范文2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源于心理学的一种学习理论,倡导学生的知识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发端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哲学思想。维柯将人们的创造性活动看成是人们认识活动和理解活动的基础。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以先天的理智范畴来综合杂多的感性材料而得到的一种思维判断,人是能动的认知主体。现代建构主义先驱皮亚杰提出的发展认识论,也成为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他指出人类认识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以主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关注以固有经验和认知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隐性知识)及概念掌握(显性知识)都可以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或知识,以促使其理解新知识。
二、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特点
一是以政府为主线。电子政务是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借以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因此,电子政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介绍电子政务是什么,为什么施行电子政务,如何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是围绕政府而展开。二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欧美国家的电子政务勃兴,以及亚洲国家电子政务的后来居上,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避免过于侧重对政府改革的论述,行政管理专业的电子政务课程内容应该交代清楚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和基本应用模块。三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电子政务课程涉及“政务”“电子”两大部分,应用性较强,故而,行政管理专业的电子政务课程不仅要对电子政务基本原理进行详细介绍,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或者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电子政务体验与理论知识相连结。
三、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提倡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结合。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子政务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当场或课后利用随身的手机、PAD等通讯设备登录政府网站或学校网站,亲身感受或模拟感受政府内部办公系统、协同政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经验感受相结合,阐述个人观点,再由教师加以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一是以网络为教学技术支撑。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不是笼统空洞地讲授政府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而是需要借助政府网站以及网络实训软件,让学生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处理有更直观清晰的认知。可以说,网络是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二是重视学生的体验。体验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现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的体验。通过网站或电子政务软件,学生可以以政府公务人员、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等不同身份,直接体验政府内部办公流程、服务公众流程及公众申请流程。三是师生互动较强。体验式教学方法还强调活跃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思考、探究,还要对学生体验后的观点进行深入的点评。借由师生交流、质疑中的思想碰撞和观点启发,双方都得以建构新知识。
四、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障碍及其突破
(一)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障碍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仍存在着阻碍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因素。
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革新教学观念。鉴于电子政务在多数高校并未被视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且大部分授课教师并没有电子政务的专业背景,或是懂信息技术却不了解政府管理,或虽熟悉政府管理却不清楚信息技术,因此教师缺乏创新教学观念的动力,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甚至照本宣科,以知识灌输为主。
2.学生学习主动性匮乏行政管理专业中电子政务的非核心课程性质,降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此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容易受到高校学生的心理抵制,仅有幻灯片的单一的教学辅助手段也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方法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3.网络软件支持乏力电子政务课程中的体验要通过实际情境或模拟情境而得。因此需要有电子政务的实训软件帮助学生模拟政府公务人员角色。但是很多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并未建立行政管理实验室,更遑论电子政务模拟软件。
(二)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路径
1.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仅仅是对知识进行展示,也不能自认为是知识权威,应该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以自身经历或体验来解读知识,倾听学生对政府网站、政府行为的看法,适时引导、解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知识发掘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学习伊始,就要使学生清楚电子政务在信息化社会里、电子政务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可设定时间,允许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知识查询,鼓励学生、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以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范文3
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要重新思考电子政务面向服务的结构和特点思路,采用组件化和面向服务的方法实现电子政务的需求,满足项目、成本压力、灵活性、敏捷性的要求,以面向服务的思考方式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转换电子政务实施方法和原则。
实施SOA的重要环节是将信息流程组件化,符合电子政务用户的核心业务。在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实施SOA。
应用SOA 实施方法论有利于电子政务实施中制定体系结构,定义服务编排、服务库和服务总线的模式。
随着SOA的发展,SOA的技术手段会更丰富和安全可靠,今后实施中会按照客户的需求或行业的需求提供SOA整体解决方案。有关理解框架如图1所示。
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SOA实施方法论在项目的解决方案的制定、方案评估、方案确认、实施策略、实施步骤、实施步骤评估、移交等方面提供一套方法和指导原则,为项目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具体指导因素包含:分析和确定实施解决方案的条件,分析和确定实施解决方案的风险,分析和确定实施解决方案的原则和思路;在明确实施解决方案的相关条件、风险和原则的基础上,明确解决方案所需资源和保障,提出实施的步骤和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评估小组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对实施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行评估;完善方案并与客户沟通,方案的最终确认;项目移交;针对方案实施进行培训和指导。
技术方面,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体系架构(SOA),整合应用体系架构,通过业务服务提供电子政务实施的各项基本应用功能,自由地排列组合、互通互连、融会贯通,适应新的需求调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封装,并成服务,以服务的方式部署在系统数据与功能整合平台上。任何一个应用要访问其他应用可以通过服务的发现和服务的表述来确定被访问的服务的属性和调用格式,实现标准化的应用之间的协作,满足应用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原则,避免因为单方面的系统、程序内部的调整而冲击到另一个应用。
通过建立SOA架构,实现电子政务应用中各个业务系统的信息服务,不论是旧的或新的,都能够通过服务的包装,成为随取即用的资源,以服务的形式对外,以松耦合原则实现共享,并可将各种服务快速整合,开发出组合式应用,实现对电子政务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
SOA实施框架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站建设;数字鸿沟;行政效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5亿。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网络的便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电子商务活动当中去,同时,对电子政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早在1999年,我国就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而在更早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大幕。经过2O多年的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快速增长,我国电子政务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抓住历史机遇,使电
子政务再上新的台阶,正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研究者们的新课题,本文拟在梳理我国电子政务过去的发展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相关问题的分析,对我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征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而兴起的政府工作方式的一种转变。但它并不仅仅只是工作方式的一种转变,从政府开始用上电脑,进行单机版的办公自动化,到组建政府局域网,进行联网协同办公,再到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和开展政府服务职能上网,电子政务已从一开始的一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升级为一种涉及政府组织结构转变的深刻变革。1993年,在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首倡“E-government”以后,全世界对电子政务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各种电子政务研究机构也纷纷建立,对电子政务的概念也各有理解,甚至对电子政务的提法也各式各样,如信息化政府、网络政府、数字政府等。
总体上来说,电子政务的概念可以表述为: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二)电子政务的特征
1.电子政务类型多。政府是整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是国家的统治机构,是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四个大的方面,具体又分为若干小项。每项职能的实现都属于政务的范畴,而电子政务正是要通过电子化的手段来实现政府的一些职能,因此内容也非常广泛,总体上来说,包括以下几个类型:《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简称G2G,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等;(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简称G2B,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务等;(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简称G2C,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等。电子政务繁多的类型对应了政府繁多的职能,不同类型的电子政务通常由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来完成。
2.电子政务发展具有渐进性。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与美国公共管理学会曾将各国电子政务的网站建设划分为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在线事务处理以及无缝链接五个阶段。电子政务能够达到的阶段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与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网民的数量、政府工作人员的电子政务处理能力等都有关系。其发展阶段是一个综合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务经历了这样五个阶段,政府不能脱离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环境直接开展最高级别的电子政务,由起步阶段到无缝链接阶段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更新,政府组织结构的配套变更,政府服务对象的习惯引导和形成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政府,因为如果真正是一个符合需求的系统,政府服务对象会自然选择,而几乎不需要引导,201 1年6月上线的铁道部网络订票服务即是一个例子,在2012年春运一开始,该网站就创造了每天1O亿次点击的记录,虽然网站不堪重负,致使网民订票体验极差,但足以说明网络订票业务是一个符合公众需求的事物(铁道部网络订票应不属于电子政务范畴,本文不讨论这一问题,仅作一相似例证)。
3.电子政务不是简单的政府工作电子化。电子政务需要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不能简单理解为把现有的工作完全照搬到网上。在网络环境中,时空限制被打破,可以使原有的一些复杂的程序变得简单,也可以使原来难以操作的一些流程容易实现。例如,工商登记的名称预核准,可以使申请者预先自行在网上通过数据库比对,查看所拟名称是否已经被使用。在传统工作条件下,这一点是难以实现的,而在电子政务中则会比较轻松实现,这一微小变化也会使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申请者得到方便;又例如,在电子政务条件下,交警处罚不用当场收钱,只开罚单,由银行代收罚款,这种工作流程的变化在传统工作条件下也是难以实现的,是电子政务中的工作流程创新。
4.电子政务包含政府内部工作电子化和服务职能电子化两个层次政府本身是一个组织机构,其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同任何组织内部的管理都是类似的,为了更高效率的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办公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的需要。通常情况下,要实现对社会服务的电子化,首先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办公。这与一个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是类似的。在实现政府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之后,再开展对社会服务职能的电子化。通常一个政府的电子政务需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如此安排实现这两个层次的电子政务。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状况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问题分析;对策
政府部门加强政务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是当前时代实现政府管理高效化的必然途径,从上世纪末电子政务出现至今已经为我国的政府管理改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电子政府起步较晚,在网络基础建设与信息化技术支持等方面都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国情,电子政务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对政府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发挥较为有限,对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子政务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来源于英文中的“E-government”,E-government的字面意思为“电子政府”,学者和媒体多将其译为“电子政务”,主要为了与“电子商务”概念相对应,国内的媒体基本上都用了“电子政务”这一名称。不同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概念理解也不同,结合我国政府管理的实际,可以将“电子政务”的概念界定为:国家各级政府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公开透明、高效便捷、打破时空限制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并通过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持续不断地优化与创新,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督,从而提高政府服务的传递能力和效率,最终促进公民的自我实现。
2知识经济时代对电子政务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1)知识型人才数量增加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支持:电子政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政府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知识的知识型人才有着强烈需求。经过多年努力,近年来我国知识型人才的数量得到了整体上的提升,每年都有大量高素质人才投身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这些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无疑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各级政府新招聘的年轻公务人员中,大多数都具有着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办公的能力,本科以上学历水平的成员在整个公务员队伍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知识和人才支持。(2)信息全球化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全球各地在时空上的距离,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全球各个角落之间实现快速的传播,信息全球化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全球各国间的信息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能够帮助我国相对落后的电子政务更好地学习国际上较发达国家的技术及经验,及时获取电子政务领域相关的科技创新信息,以便于更有效地进行技术革新与管理手段优化,弥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在技术、经验方面的欠缺,有效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3知识经济时代对电子政务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1)现有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发展本身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创新措施,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电子政务管理的体制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现有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仍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这也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具体来看,首先,我国目前还未能形成相对集中高效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统筹不足、政出多门、分散建设等现象仍然存在。尽管中央网信办成立后,各地也都纷纷成立了类似管理机构,但由于中央网信办“三定”未明确,地方上总体还在观望之中,电子政务业务职能和范畴都没有明确。其次,各相关职能部门间协调推进电子政务规划、审批、建设、运行等环节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多头立项、多头审批问题较为普遍,导致重复建设突出、资源难以共享、应用难以深化。最后,电子政务执行机构缺乏权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大都是由各级信息中心在负责执行,这些部门多是事业单位,属于技术支撑部门,在信息化推进中缺乏足够话语权。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结合我国知识经济时代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对原有体制机制的完善,明确电子政务业务的职能范畴,理清电子政务规划、审批、建设、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管理权责,并要从执行角度赋予各级信息中心实际的话语权,突出电子政务执行机构的权威性,从而建立起完善健全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2)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跟上知识经济时展的步伐:电子政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政府管理技术手段,其对于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如缺少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硬件支持,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无从谈起。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我国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据着高达2/3的比重,虽然近年来农业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仍有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网络覆盖还没有深入到村级,政府部门仍采取传统的办公方式,计算机及通讯网络等硬件设备配置不全,农民家中更是很少有条件能够购置计算机,对于电子政务也是完全不了解,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这也成为了限制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发展的数字鸿沟。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是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资源投入,国家应建立专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专项基金,为偏远、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建设,基本确保村级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硬件配置,结合人才输送,保证村级电子政务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步伐,通过农村产业升级、技术下乡、农产品推广等措施,促进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务的宣传及建设工作,使农村地区电子政务相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3)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及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产权也成为了国家间竞争的重要筹码,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来看,对相关产品及系统核心技术的掌握十分不足,一些关键技术及产品仍要依赖国外引进,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他人,我国电子政务的自由快速发展也就难以实现。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当前已成为全球各国要共同面对的威胁,电子政务需要以网络为基础,而网络黑客攻击、网络病毒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具有着极大地威胁性,一旦电子政务系统受到攻击,不仅可能导致重要的政务信息被窃取或损坏,还有可能造成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瘫痪,对政府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研发,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尤其要加强电子政务核心技术的攻关,摆脱在核心技术上受到的外部制约,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自主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组织建立起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01-309.
[2]侯卫真.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1-209.
[3]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著.电子政务建设方法与案例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0-129
[4]金太军,叶常林.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0-230.
[5]刘邦凡.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3-319.
[6]樊博.电子政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3-108.
[7]冯惠玲.我国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33-339.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服务过程 电子政务 服务质量 评估模型
[分类号]G202
1、问题的提出
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已日益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许多政府部门尝试进行自我评估和服务传递测量,2000年召开的欧盟公共部门质量会议就是佐证。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服务公众的一种新手段,其服务质量对公众满意度和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的必要性也由此日益凸显出来:①在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的提供已呈现由传统渠道向网络渠道转移的趋势,服务质量问题却是这一趋势发展的瓶颈;②质量方法正成为促进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⑧解决电子政务的现存问题及提供高质量的电子政务服务需要创造一个质量观点。
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电子政务发展及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提高具有以下几点意义:①是检验政府服务能力的试金石;②是构建服务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助推器;③是检验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因素;④可以保证投资及时收回;⑤提高公众的满意度;⑥改善政府形象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2、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现状及评价
2.1 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的研究主要以建立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提供一个对服务质量维度和维度之间关系详细说明的模型,将有助于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和增加电子公众满意度。笔者通过对ACM、Elsevier、IEE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评估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见表1)。
2.2 评价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模型分类如下:①测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表1中前3个模型属于间接评估模型,通过评估公众/用户满意度,间接反映出电子政务服务质量高低,从而实现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表1中其余模型均属直接评估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维度和具体测量指标建立模型,直接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进行评估。②按研究角度可分为:公众角度、网站角度、综合角度。从公众角度来进行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的模型有模型1、模型3、模型5、模型6,主要是通过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感知来测量电子政务服务质量;从网站质量角度来进行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的模型有模型2和模型8,主要是通过网站本身质量的评估来测量电子政务服务质量;从综合角度进行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的模型有模型4和模型7,主要是通过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的测量来评估电子政务服务质量。
无论是关注于网站质量还是公众的满意度,这些模型的建立无疑对认识、理解和测量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研究范围及研究视角来看,尚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模型对服务提供方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能力考虑不够充分。现有的模型研究内容都只是截取电子政务服务过程中的一个主题:网站或公众层面,并没有提及电子政务服务的供给方――政府。服务过程涉及政府、网站和公众3部分内容,单纯地从网站质量或者公众的满意度来反映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则是片面的。②现有模型未能从服务过程的连续性出发进行整体设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型选择的维度从总体上来看,呈碎片状分布。各个模型根据自身的结构选择维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各个模型选择的维度都只涉及到部分核心内容,没有从总体上把握测量的关键维度。
综上,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模型应该涵盖整个服务过程,主要涉及政府、网站和公众三部分内容,以下笔者将针对这三个部分选取关键维度和测量指标,构建基于服务过程的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模型。
3、基于服务过程的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
电子政务服务过程是政府部门根据公众的需求提供电子化公共服务,将其通过网络渠道传递给公众,公众通过网络或传统渠道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新的需求反馈给政府部门,再由政府部门根据公众的反馈意见及新的需求进行服务、网站和传递渠道的改进和重新设计,提供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通过对电子政务服务领域、电子政务服务质量领域和电子服务质量领域的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鉴别出政府方面、网站方面和公众方面的关键维度,基于电子政务服务过程构建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模型,如图1所示:
3.1 政府维度
・服务设计:主要涉及政府根据自身能力能够提供给公众的服务类型和提供方式。这里的服务设计是一体化的服务设计,建立在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各种服务整合基础之上的。服务的整合,可以使公众能够访问与单个事务相联系的所有服务,提高公众满意度。
・服务系统:主要涉及进程一体化框架结构和系统安全所需的技术和工具。政府必须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技术和业务模型制定统一的标准,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安全议题也是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服务系统中也要强调促进安全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服务领导:主要涉及领导对服务支持和对提供服务所做的远景规划。服务支持不仅仅体现在资金和技术上,还要体现在对组织结构和人事等进行的调整。远景规划不仅包括当前服务种类和方式,还包括对进一步增加服务种类和实现方式所做的战略性安排。
・服务管理:涉及对服务提供的日常问题进行管理和对战略性安排的执行。通过日常服务管理可以及时解决公众反映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公众对哪个部门提供的哪些服务感兴趣,从而可以根据公众偏好的变化提供服务和及时改进公众不满意的服务。
・人力资源:主要涉及拥有通晓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如何留住这些人才。要提高信息人才的待遇和实施其他激励措施留住人才,积极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提高给公众的电子政务服务的质量。
3.2 网站维度
・网站设计:主要涉及网站的布局、外观、与公众交流渠道和互动的网络环境等。网站设计要有较好的结构和分层,做到布局合理;色彩、动画和文字等合理搭配,有较好的视觉感受;采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创造与公众多渠道交流和互动的网络环境;链接启动和维持,避免破损的链接;实际内容吸引人等。
・信息内容:主要涉及提供准确的信息、提供可信的信息、提供及时的信息、提供相关的信息、提供易于理解的信息、详细合适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提供信息。获取所需信息是公众使用电子政务服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电子政府服务的主要内容。
・安全/隐私:主要涉及保护个人信息和资料的安全,不外泄公众的信息和资料。安全/隐私问题是公众是否采用网络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公众是否信任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采取信息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等措施保证公众信息的安全,克服公众心理上的担忧和障碍。
・易用性:主要是公众与一个网站打交道的容易程度如何。涉及到一个易于记住的uRL地址、组织良好的、结构良好的、易于遵循的目录、网站导航、简明易懂的内容、条款和项目。易使用的目的是减少公众的挫折感。
・效率:主要涉及表格等下载、搜索功能强大与否和网站导航功能,目的是提高网上相关信息和服务的效率。因此,网站要简便易用,结构合适,需要公众输入的信息最小化。
3.3 公众维度
・服务经历:主要是公众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公众通过服务经历形成对电子政务服务的印象,据此评判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经历的好坏直接决定公众是否再次使用电子政务服务。
・口头交流:主要是公众关于网上服务经历的交流。口头交流影响主要体现在潜在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使用上,积极的口头交流将促进潜在公众使用电子政务服务,反之,则阻碍潜在公众使用电子政务服务。
・信任:主要是公众对网站声誉、安全技术等信赖程度。信任与安全和隐私是紧密相连的,它影响着公众暴露个人信息和使用在线服务的意愿。信任的一个关键组成就是公众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电子服务提供者的意图和动机是有益于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