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的特点

城市社区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彩色沥青 混凝土路面 作用

一、前言

珠三角在城市化迅速推进,人口和产业急剧上升和集中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9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文简称“住建厅”)与省委政研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广泛调研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议》,提出在珠三角率先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珠三角绿道网。

而随着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景观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显然,色彩单一、表面质感别无二致的黑色沥青路面和灰白水泥混凝土路面绝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宝安区城市和社区绿道的建设同样面临着游径路面选材问题。在种类繁多的铺装材料和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中,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特有的景观效果成为我们的首选。

二、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概述

1、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定义

所谓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是指脱色沥青与各种颜色石料、色料和添加剂等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混合拌和,配制成各种色彩的沥青混合料,再经过摊铺、碾压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2、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性能特点

(1)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在不同的温度和外部环境作用下,其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坏性及耐久性均非常好,且不出现变形、沥青膜剥落等现象,与基层粘结性良好。

(2)具有色泽鲜艳持久、不褪色、耐77℃的高温和-23℃的低温,维护方便。

(3)具有较强的吸音功能,汽车轮胎在马路上高速滚动时,不会因空气压缩产生强大的噪音,同时还能吸收来自外界的其他噪音。

(4)具有良好弹性和柔性,“脚感”好,最适合老年人散步,且冬天还能防滑,再加上色彩主要来自石料自身颜色,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危害。

三、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优点

1、划分不同性质的交通区间

城市道路的可辨识性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可以通过色彩变化划分不同性质的交通区间,这对交通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2、警示作用

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作用的实质是希望能让驾驶人员或行人很快发现,正确地辨认之后进入准确行驶,从而达到交通安全地目的。因此,交通标志的设计必须鲜明突出,具有足够的注目性和良好的视认性。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交通快速行驶的特点,弥补现有交通标志在快速行驶状态中的功能缺陷,根据驾驶人员的视觉特性,尤其是行驶过程中对路面的注视性和对色彩的敏感性,日、美、欧洲等一些国家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路面标示的研究中。在道路急弯陡坡处、分流合流处、隧道入口、行人过街斑马线、桥面、收费站、加油站等特殊路段或场所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或铺装,用来形成与普通沥青路面或铺装的对比,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充分发挥高速交通的机能,保证车辆和行人交通安全,适应城市高速道路发展的要求。

3、缓解疲劳

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长的直线公路,不但容易使驾驶人员造成思想麻痹和错觉,而且会产生视景与操作的单调乏味,使驾驶疲劳提前到来,这就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尽管我们可以从线性上改善驾驶条件,但驾驶人员在行驶过程中注视最多的还是路面本身,单调的黑色和灰白色路面对人的神经系统有镇静,会减弱驾驶人员的注意力。这是,如果我们在路面上做文章,适当改变路面色彩可以有效吸引驾驶人员的注意力,使其保持清醒头脑。这样,即使直线段长一些也不会影响安全效果,从而减少工程造价,减少运行时间。

4、提高亮度

由于人的视力与亮度有关,亮度加大可以增强视力,反之则视力明显下降,因此夜间交通事故发生率要远高于白天。而使用反光率较高的亮色骨料与无色沥青结合料形成亮色沥青铺装可以有效增加路面亮度,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5、美化街路及城市环境

长久以来,街道路面的发展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车辆和行人在通行,毫无美学色彩可言,黑色地沥青铺装和灰白色的水泥混凝土铺装占据着几乎所有的城市道路,这黑与白的条块使得做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平面单调乏味,毫无生气。

在公园、风景区等突出自然色调的道路铺装与环境协调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可以有效美化街路空间环境,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让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她可以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街路空间更具人情味与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使街路空间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

在城市和社区绿道上的广泛使用,可以美化城市、改善道路环境,展示城市风格效果,更加体现城市的人性化和宜居效果。

四、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国外已有较多的应用与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等国家便开始研究,并逐渐扩大应用范围,20世纪8O年代初,中国某些市政部门也进行过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探讨,但收效甚微,且在道路上应用尚少。近几年,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才作为一种新型的铺面技术,营造着21世纪交通的时代气息,在公路、道路或广场上等场所使用的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被全球工程界视为“新型绿色建材”。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之所以在国外发达国家获得广泛的推广,不仅在于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对于我们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省、市为了美化环境,展现城市的风貌,提高市民生活品味,体现城市现代化的步伐,都设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让城市环境“绿起来”、城市道路“亮起来”、城市交通“快起来”。而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又是城市现代化步伐中的一个标志,他对美化公共社区,点缀城市建筑、园林建筑,警示道路交通安全等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目前我国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已经成功地在厦门、广州、宁波、桂林、烟台、北京等20多个城市进行了铺设,效果颇佳,深受世人的好评。在国内应用最典型的有:厦门市府大道约4km两侧非机动车道和环岛路旅游观景道;北京市长安街延线、路新大成彩色篮球场和石景山游乐场;沈阳植物园彩色游览路、植物园彩色游览路(二期)、华星中学彩色操场和沈阳市北京街、北陵大街彩色景观路:上海市肇嘉浜路和太原路的慢车道、成都市数百米长的提督街、武汉的江滩将建起8m宽的机动车道、烟台市滨海中路彩色观景路、广州黄埔大道与车陂路口到广园东快速干线宝蓝色的立交人行道、辽宁大厦彩色广场和南京升州路人行道等等。

目前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游径上已经在广泛使用,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城市和社区绿道也已开始普遍推广使用。宝安区城市和社区绿道共长约330km,其中约130km里游径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游径,对改善宝安区的慢型交通系统有直接影响。

城市社区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产业;健身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是指由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范围内进行的自愿、自主身体健身娱乐活动,其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自主性等特点。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对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改善城市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城市社区人文环境等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一、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和财力基础,物质基础的改善为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活力,外界环境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又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和谐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

(一) 国民经济的崛起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崛起,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98 3万亿元,这一变化使中国迅速由一个经济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华民族的社会事业就难以繁荣昌盛。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了3 000美元时,这个国家的体育消费就会进入兴旺期。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2011年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我国人均GDP已远超过3 000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国民体育消费也步入了兴旺期。有研究调查指出,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8.84%,2003年这一支出上升了5.54个百分点1。另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以年均20.2%的增长率增长。实践证明,国民经济的崛起不仅提高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而且提升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和质量。换言之,没有国民经济的崛起,就没有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今天,更没有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美好未来了。

(二)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活力

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行为和消费水平。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消费结构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势必增长。近年来,体育消费在中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城市郊区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在过去,特别是在建国初期,我国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受限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多注重各种实物性消费,而往往忽视非实物性消费。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壮大崛起,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非实物性消费水平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才激发了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热情。

(三)巨大的体育产业潜在市场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预测,我国人口到2020年前后将会达到15.18亿人。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欧美人均年体育消费是在300至500美元之间,我国人均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我国人均体育消费达到欧美的一半,那么,我国一年体育直接消费就将形成一个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市场,这是一个不小的经济数字,而它带来的经济乘数将更加的可观。201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十二五”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 000多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所以说,我国是世界上体育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可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四)全球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根据《2011-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到2 000多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美国GDP的2%,美国联邦政府经济分析局发表的报告表明,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是美国的第六大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对澳大利亚GDP的贡献也超过1%;以“足球工业”为主的意大利,它的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英国的体育产业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年产值达70多亿英镑3。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于几千亿美元,这一事实给中国发展带来一定机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大主力军,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超过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这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城市社区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生态社区体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38-04

Abstract:

The city community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established "the person, the community, the sports, the nat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new idea. This article in discusses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cept under the frame,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material sports environment, the non- material sports environment and the inhabitant sports behavior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mutual functions and affect such viewpoint, in view of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difference and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sports three property, namely "society property,, the region and the paragenesis", elaborat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tent, and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pattern and the different typ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oncrete measure.

Key words: city; community sports;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激增、自然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一些学者开始用生态体育可持续的观点来重新认识、思考和解决城市社区体育建设问题。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作了大量深入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思想,对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3]。迄今关于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愈来愈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城市社区体育生态建设研究在我国较为滞后,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研究来了解如何实现城市社区体育的生态化。

1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内涵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体育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不仅要求社区中人的体育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更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从理论上讲,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意味着生态城市中以社区中人的体育生活选择与体育生活生态过程为主导,以社区体育中人―生物―环境这一生态链网为物质基础,以社区体育中人的生态伦理、情感、思维、行为意识、知识的形、质、象、式、景、态相融合的新型体育社区。根据这一内涵,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独立作用和内在联系性,我们认为, 体育物质环境、体育非物质环境和居民的体育活动,构成了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的整体。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而言体育物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体育因素的总体。对于城市生态社区体育而言, 体育物质环境因素也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社区体育所处地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社区地域所处的城市人工环境条件。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则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造起来的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具体表现; 体育非物质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产生的体育法律制度、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科学技术等非物质的意识形态等。这些体育非物质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人类社会体育的秩序,规范了人的体育行为,陶治了人的性情,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城市社区体育中的各种活动即居民体育活动。居民体育活动与体育环境的关系,可归纳为“适应、认识、改造、恢复、保护和共生”这样一个过程。居民在社区体育中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一起对社区体育的整体质量及可持续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中, 体育物质环境决定了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决定了居民体育生活的质量,同时决定了居民体育生活的未来。而相对应的体育制度、管理和居民的参与,则是城市社区体育能良好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城市居民的各种体育活动、生态体育意识等,则是实施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观决定因素。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3]。城市社区体育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体育生活共同体。它是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体育群体和体育组织,根据一套体育行业规则和制度结合而成的体育活动群体,是一个地域群体体育活动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反映了城市社区的地域性和社群性的特征。而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生态体育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以体育的生态功能为主旨,体现了城市社区体育中各种组成因素和社区体育本身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互协调,这里称之为共生性。因此,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具有地域性、社群性、共生性三大特征。它是由体育物质环境、体育非物质环境和居民体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的整体:第一,它是一个尊重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场所。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必须体现地域的特点,充分适应和利用周围的环境并与之相协调,使体育活动场地具有可持续性。第二,它是一个合理的、有效利用体育资源的聚落。它要求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它是一个为居民提供优质体育生活的场所,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尊重,同时也表示居民的健身活活、体育人口和体育文化生活达到了良好的水平。第四,社区体育中的各种组成要素构成一个开放的健康运转的生态系统,并与外部环境有能量、物质的交流和循环,而这种交流和循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旧城区的社区体育环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人体育活动的要求,而原来阻隔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逐渐城市化,并将各城市联通成呈网络型的城市群,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日显突出,在社区体育的演变上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悠久的老城市面临城市版图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郊区城市化的问题,同时一些新兴城市面临现代化与传统村镇在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2)居住的郊区化推动了大量的在原来郊区农用地上开发新的房地产楼盘,小则几十公顷,大则几百公顷的社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城市社区体育;(3)由于城市经济和居民体育活动的发展,很多城市传统的旧的街区或社区面临着更新和重建,而一些旧城区的工业地块也因为功能置换而出现新的社区体育建设。因此,本文在研究建设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过程中,按照社区体育的特征(地域性、社群性和共生性)去划分,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边缘社区体育建设,是指城市边缘村落在城市化过程中变成的新的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第二,.新建社区体育建设,是指房地产成片开发新建起来的生态社区体育建设;3.旧城社区体育建设,是指在城市社区体育中形成时间较长的街道所构成的生态社区体育建设。这三种最常见的城市社区体育建设, 从地域性、社群性和共生性三方面考虑,各有不同的生态特征,见表1。

2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内涵、基本模式和措施

2.1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内涵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是强化社区体育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地的作用,加强社区体育的自我组织及自我调控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水准,充分适应社会体育再发展的需要,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体育生活最优环境的人类居住地。

2.1.1 社群性、地域性和共生性的特征

社群性和地域性是传统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特征。对于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我们加上了“共生性”作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与传统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区别。这种共生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社区体育范围内各种要素的共生,二是城市社区体育本身与其外部环境的共生。城市社区体育范围内的各种要素,包括了物质体育环境、非物质体育环境和居民体育活动,这三者之间的良性作用及相互联系,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中能促进人与体育、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中,必须将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充分认识到三者的联系,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第一,对城市社区体育场地的熟知,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前提。平常我们所说的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气候的作用,用最少的消耗和对环境最小的影响去创造舒适的城市社区体育人工健身环境,实际上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物质体育环境是城市社区体育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否则会阻碍甚至破坏城市社区体育的进步和发展。物质体育环境的变化,促使城市社区体育不断地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制定相适应的体育制度和产生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城市社区的建设与自然相结合,是实现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基本前提。第二,物质人工环境的建设,是构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关键所在。城市社区体育的物质人工环境的建设决定了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景观。建立人与体育、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共处,安全、舒适和高品质的健身生活区,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追求的目标。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取决于我们将建设什么样的物质人工环境。城市社区体育的物质人工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和基础体育设施等,适当技术的应用,能使人工环境的生态更加高效和环保。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物质人工环境建设要求做到:充分尊重体育场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因地制宜,适应气候;按生命的程式去设计和安排各种人工景观;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机动车的要求;社区体育的物质应少一点输入输出,多一点循环利用,强调其自给自足性;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能耗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社区体育的运作对区内和区外的体育环境影响减到最少。第三,城市社区体育的非物质体育环境是建设生态社区体育的重要内容。非物质体育环境更多地依赖长时间的培育,而非短期的建设,运行良好的非物质体育环境对于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社区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其形成意味着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城市社区体育非物质体育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社区体育建设的作用,而各构成要素则是这个有机系统的组成物,相互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非物质体育环境所涉及的项目比物质体育环境更广泛,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境界等有形或无形的内容。第四,居民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态意识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能否实施的决定因素。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导致物质自然环境的改变,为政治、法律制度及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的源泉,也为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途径。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态意识,是行为的规范、行动的指南,对体育环境的影响最终起决定性的作用。社区体育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既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又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共生共荣的一体关系。首先,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开放的健康运转的体育生态系统,它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的交流和循环。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其次,城市社区体育范围内的生态健康是以不影响社区体育范围外的生态健康为前提的。体育生态学认为, 是体育--环境--人三者之间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支撑体育发展的主要的是体育环境因素。体育的生存和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其它自然环境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系统是城市生态复杂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体育的生态健康不能以牺牲其区外的环境、损害区外的生态健康为代价。这体现了生态整体性的思想。因此,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中,整体性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2.1.2 自然体育―利用层次,社会体育―功能层次,体育文化―意识层次

我们可以把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理解为自然体育―利用层次,该层次是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社区体育生态活动不断开拓和竞争平衡的过程,最终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随着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加剧,城市社区与自然环境的时、空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人们对改善城市社区体育关系、增强社会体育整体功能的强烈愿望,这就是第二层次,即社会体育―功能层次。第三层次,即体育文化―意识层次,旨在研究人的体育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必须从第一层次发展到第二、第三层次上,将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生态学、体育环境学、体育地理学、体育行为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进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中,变过去单纯的物质性的建设方式为社会体育需求、体育经济与自然体育融合的综合性建设方式。

2.1.3 个人、家庭(组织)、地方政府三种作用主体

个人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家庭或组织的形式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社区体育的社群性决定了当每个人要在社区体育建设中发挥作用时,首先应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其意见和建议才可能得到重视,才能在社区体育建设的范围内得以有效的实施。而通过家庭或组织,则可以将具体的个人的建议和意愿,给予充分的表达和体现,并且以某利益团体的身份反映出来。地方政府对社区体育建设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和自治的意识,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督实施。应该说,为了使三种主体充分协调地发挥其作用,提倡公众参与和居民自治是最有效的方式。

2.2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基本模式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不管是边缘社区、新建社区或旧城社区,首先要明确问题和目标,对社区体育的现状条件,包括体育物质环境、体育非物质环境和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等内容,进行测评分析并进行预测,然后设计出不同的规划去满足未来的条件,将所作的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最后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深化至可操作层面,然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跟综的监测和评估,不断给予调控。

2.3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措施

具体来说,对于不同的城市社区体育类型,可以提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见表2。

3 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首次写入大会报告,表明中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人、社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区体育新理念,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发展的科学化、网络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使生态体育面向每一个市民,从而促进了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进程,增强国民体质,使人类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丰降,宋杰.基于WSR思想的城市社区体育空间建设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6):43-46.

[2] 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4):99-102.

[3] 邓跃宁,李峰.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及其建设[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5,39(7):12-13.

城市社区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社区 健身人群 体育锻炼 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22-02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是我国组织全民健身的基本形态,社区体育的开展对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社会居民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可以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的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

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说明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与平衡。

(2)族别

乌鲁木齐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本次所调查的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有汉族、维族、回族及其他民族。详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锻炼的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9.5%),维吾尔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占调查总人数的21.5%,说明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3)年龄

从表2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之间。

(4)受教育程度

从表3可看出,在所调查的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中,专科以上为5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1.8%,说明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2.2 研究对象体育锻炼情况

(1)参与体育锻炼强度

从表4可看出,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

(2)锻炼项目

从调查结果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呈多样化趋势,所从事的锻炼项目为:散步、桌球、广播操、太极拳(剑)、瑜伽、健身气功、民族舞、民族舞、交谊舞、武术、慢跑、抖空竹、乒乓球、自行车、徒步、登山、国标舞、跆拳道、羽毛球、篮球、网球、健美操、游泳。按参与人数排名前10位的项目分别为:散步、羽毛球、慢跑、篮球、健美操、跆拳道、民族舞、乒乓球、国标舞、游泳。

(3) 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持续时间是衡量健身人群体育锻炼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调查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占28.2%;其次为21~30分钟,占27.4%;有21.4%的健身人群锻炼持续时间在31~59分钟。

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1~59分的人数比例最高,25~35岁之间及36~45岁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1~30分的人数比例最高,46岁后,各年龄组健身人群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延长,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最高。

经访谈了解到,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基本为学生,该群体年轻好动,运动持续时间一般在31~59分钟;25岁~45岁之间的健身人群由于工作及家庭的双重压力,运动持续时间通常在20~30分;46岁以上的健身人群有相当一部分人为退休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从事锻炼,所以锻炼时间通常在60分钟以上。

(3)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不同锻炼频度的人群分布是:“1月1次”为10.4%,“每月2~3次”为19.3.%,“每周1~2次”为 32.9%“每周3~5次”为22.9%,“大约每天1次”为14.5%。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健身人群的体育锻炼频度主要以每周1~2次或3~5次为主。

有研究表明: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与2次时,对机体变化的影响会很少。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

(4)体育锻炼的场所及锻炼方式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公园或道路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3%,其他依次为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单位、社区、收费的健身俱乐部、其他及自家庭院。有232人(占37.4%)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有155人(占25.0%)选择独自锻炼,有119人(占19.2%)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14人(占18.4%)选择与同事一起锻炼。

(5)体育锻炼的消费支出金额及项目

在所调查的621名健身人群中,有439人(占72.7%)的人有体育消费,全年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为139人(占31.7%),在101~400元之间的为146人(占33.3%),在401~700元之间的为40人(占9.1%),在701~1000元之间的为55人(占12.5%),有59人(占13.4%)的人全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最高,为47.3%,其他依次为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观看体育比赛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等。

(6)健身人群接受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在所调查的健身人群中,有228人(占36.7%)在体育锻炼方面接受过指导,其中,接受其他人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80人占12.9%),其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0.3%和2.4%。

从接受体育锻炼指导者的年龄分布特点看,25~45岁的中青年人群接受指导的较多(占71.9%),其次为46~55岁的健身人群(占17.5%),56岁以上年龄组的健身人群接受指导的人数比例为8.3%,明显低于中青年人群。

(7)健身人群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看,认为自己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很不齐全的健身人群占30.3%,认为较不齐全的占28.2%,认为较齐全的只占13.4%。

经访谈了解到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器缺乏,特别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活动中心较少。用于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辖区单位出资,但数目有限。场地设施器材和经费的缺乏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3 结论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且锻炼人群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所占的比例较少。

(2)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的年龄在25岁至55岁之间,总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3)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及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他们主要选择附近的公园或到路边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降低了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器材等实物消费为主。

(4)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社区群众体育的开展。

4 建议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

(2)社区可与附近的学校在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资源方面实现共享,扩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增强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时效性。

(3)调整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消费结构,从“实物型”消费适当向“体验型”、“观赏型”转化,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鉴赏水平[2]。

(4)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提高服务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开发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健身项目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为健身人群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组织与消费状况的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1(5):49-53.

城市社区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国外城市 社区管理 模式 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与矛盾越来越突出,适时推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任务。西方国家的社区管理具有较长历史,社区管理模式已日趋成熟和完善。综合国外城市典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共同的特点,需要在学习他们在社区的管理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法律法规,学习他们的服务理念。

一、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典型模式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目前情况看,发达国家社区管理有三种较为典型的模式。

1.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尤以美国最为突出,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特点是:一是城市社区发展绝大部分依靠非赢利组织;二是社区规划较为严格合理;三是依靠社会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四是强调法制功能,实施依法管理。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主要职能为协调以及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协调社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保障社区成员参与民主的权利,以间接的方式对社区行为进行干预。社区内的具体事务的管理则由居民选举产生的组织来行使,实行自主自治。社会组织具体承担社区服务,政府作为辅助资助,根据其成本和效果予以不同幅度资助,私人化的市场服务和政府购买的公益利服务由社区企业为居民提供。社区自治组织在享有对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的同时,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

2.行政型管理模式。新加坡作为行政型管理模式的代表,具有以下特点是:一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密切,政府对社区采用较为直接和具体的干预方式,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二是社区组织具有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三是公众很少主动参加社区管理,社区居民民主观念淡薄。行政型管理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较为紧密。政府对社区进行具体、直接且明显的干预,并在社区设计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管理具有很强的官方色彩,且行政性强。政府为社区把握活动方向,为社区组织提供物质支持和行为指导,并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给予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发育空间。同时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对社区群众的存在问题提供有效援助。由于政府与社区的紧密结合,使群众权益得到维护,形成了积极的社区风气。新加坡不同于中国,社会管理区域性基本单位是选区,不设市、区政府,“人民协会”是最高社区组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主管社区基层组织的机构。“人民协会”通过选举产生,对社区事务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进行上传下达,一方面负责把居民的需求反映给政府,另一方面也把政府的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人民协会下设组织机构,包括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负责社区治理基础工作。

3.混合型管理模式。日本是混合型管理模式的代表,这种模式是自治型与行政型的综合:一是政府干预,进行规划、指导、支持和监督,并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城市社区管理趋于民主自治化;三是建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识。混合型管理模式政府和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且分工合作。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制度,并提供基金保障,社区自治组织则是政策与制度的主要建议者。全面负责社区工作的“社会部”由市政府设立,具体执行社区事务的“地域中心”由基层区政府设立。另外社区居民自发建立“住区协议会”作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辅助地域中心对社区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对区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任务进行讨论,把居民意见反馈给区政府,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种混合型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使政府宽松有序引领社区建设,住区社区组织与居民也可以积极响应参与,通过政府与社区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为社区建设服务。

二、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共同特点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虽有不同模式,但总体来看,不同模式下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主要是:

1.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国外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是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和自治组织组成的,他们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形成了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密切合作的城市社区管理格局。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社区治理主要是行政性指导,地方政府的政策则需要取得区域内各种组织、团体的认可方才出台实施。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工作体系承担的主要职能是宏观控制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与立法,并通过规划来贯彻执行,提供财政支持并监督、检查社区各类社会的工作等。社区各类组织(包括居民)在社区管理中广泛参与。社区内的社会组织、驻区企业都广泛参与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中来。社会组织是社区管理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是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他们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独立开展社区内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以自己的服务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的支持。

2.法律法规健全,社区管理依法律法规和制度运行。在社区管理中,法制建设与民主自治是两大特色,城市社区管理中通过制定各项法律法规来协调社区中单位组织、家庭以及个人在城市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社区行为不仅受法律、法规的规定约束也受法律的保护。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企业,参与社区管理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行事。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国家和社区服务合作条例》,等等。除此之外,各个州、市政府和立法机构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法律,这些法律法规成为各类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行为准则。

3.服务理念突出,社区设计、设施建设强调人性化。为了方便居民,社区设计根据地域来划分,形成网格化和扁平化的管理,使社区管理和服务做到全面、全方位。新加坡和日本都是根据地域来划分管理。新加坡则根据地域范围划分社区管理层次,每个区域建立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本社区工作,在社区发展理事会下,以选区为单位设立公民咨询委员会,其最基层组织的社区组织是居民委员会,全国社区的总机构是人民协会。日本社区管理采用地域中心,地域中心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其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

4.资金渠道较广,政府购买和公益捐赠成为主渠道。在社区管理中,作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购买。政府除了在宏观上为社区发展制定政策、对社区进行管理、指导监督社会组织工作,还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给予社区经费资助,对社区进行建设及改善。政府支出按照政府预算以及政府条例规定执行,且必须有明确的使用要求,有完善的评估、检查和监督措施。公益捐赠也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除有政府拨款以外,也享受公益捐赠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其大量的资金来自公益捐赠。美国社会组织约有150多万个,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平均每12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人为社会组织工作。这些社会组织通过接受个人和企业捐赠及服务收费,能筹集大量社区建设资金,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在提供就业、缓解矛盾和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总体规划、机构设置、基层设施、资金投向等强调以方便居民活动、满足居民需要为出发点,对社区内的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则进行重点扶持与帮助。此外,防灾机构和设施,公共场所指示,居民防灾演示和演习等方面,也成了社区建设和服务的重要内容。

5.专业要求较高,社区工作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国外从事专职社区工作的人员,无论是在行政管理组织中,还是社会组织中任职,都要经过专业训练,一般要修完“社会工作学”课程,有的还需要严格的行业准入和执业资格认证。这些专职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从社区政策到组织、动员、宣传等技巧,能提供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在收入和待遇方面,政府工作人员与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大体相同。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社区(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搜集的123例城市社区居民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和123例农村社区居民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有80例男、43例女;平均年龄为(49.39±1.14)岁;学历水平:30例本科以及本科以上、42例大专以及高中、51例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对照组中有82例男、41例女;平均年龄为(48.10±2.25)岁;学历水平:10例本科以及本科以上、43例大专以及高中、70例高中以及高中以下。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予以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传染病的具体传播途径;②传染病的基础特征;③常见的传染病类型;④传染病的具体表现内容。详细记录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的传染病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社区居民对相关免疫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临床表现等)的了解度以及一年来传染病(乙类疾病、丙类疾病)疫情发生率。

2结果

2.1两组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的传染病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乙类疾病、丙类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对相关免疫知识的了解度比较

实验组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免疫知识的了解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