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学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学习方案范文1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最后,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开阔视野,激发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2.转变教学观念,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师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学习、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于高中思想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不一,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不太明朗,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应该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评价学生?高考怎么考?……都是教师们密切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这就使得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的状态。因此,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确定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落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是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而设置了三个模块,而且以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了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地而且很好地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还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面对新课程,一些教师仍“旧情难忘”,热衷于把新旧课程对比,甚至把旧课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着力介绍新旧课程中有关观点的异同,而且将新课程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不但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4.优化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各要素、环节进行分析、描述、规划,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制订具体可行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是本学科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认为,协调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突出思想观点教育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这种认识当然就要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在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提高思想认识,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学过程,而且这些要素之间不同的联系和作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那么对教学进行设计当然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有效时机和条件,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说,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两个方向,而且信息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传播理论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理论中有关信息通道、信息结构、信息数量等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学习方案范文2
王增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2014年9月27日下午,由《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主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有两大议题:一是高考改革方案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影响,二是共谋《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的建设与发展。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山东、江苏、福建、安徽、广东、海南、湖北、河南、陕西、四川、贵州、新疆兵团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教研员,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专家、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编委会主要成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吴向东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吴向东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2014年新版杂志在版面、栏目、编辑流程、稿件评审、发行等方面的改革情况,并恳请在座专家对杂志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一、高考改革与学科教学
福建省教研员刘文川认为,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对政治学科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考试方式及课程教学上。首先,考试改革使得学科的考试要求有所变化,政治课考试由高考变成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高考和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同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合格考试功能,二是等级考试功能。因此,在今后的考试当中,不同学业程度的学生将通过合格与否、不同等级来划分。这种考试方式使得政治学科变得多样化、多层次化。第二,对教学来说,政治课教学同样面临学科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挑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贯彻分类教学的高要求成为一大难点。北京教育考试院石芳认为高考改革将为政治课考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她指出,就北京而言,文综考试的题型和出题样式已模式化,题型设置灵活性相对不高。新方案要求政治课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成为单科卷,并且在试卷难度上没有太多硬性要求,这使得题型和试题可以更加鲜活、更加有趣,有助于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上海教研员叶伟良指出,研究高考改革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关系,应当理清新方案的变化和新趋势,但不能仅仅关注考试方式的改革,关键在于探清改革的目的。他认为,新方案强调的是“育人”目标的实现,应从该角度考虑教育的新变革。首先,现阶段重点推出的“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得学科当中具体的“育人”目标能够落地。对于思想政治学科,如何找准其“核心素养”,应尽早讨论和判断。其次,继续找寻学科共同基础。新方案仍然重视“基础”的价值,尤其强调“共同基础”。哪些算是政治学科的共同基础值得大家研究。第三,增加高中学生的选择性。不仅针对不同学科,而且针对学科内不同内容、模块间的选择。第四,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等。总之,政治学科的新发展一定要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建设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与会专家都表达了多年的喜爱之情。为改善杂志质量,专家们积极献言献策,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宝贵的建议。
关于杂志定位。湖北省教研员傅华强指出,应坚持高品位办刊,走高端路线,争做学科教学的制高点。保持杂志的高端特色,避免杂志间的同质化问题。安徽省教研员丁学武指出,要高品位办刊,也要针对教师喜好办刊。其中,教学指导是重点。广东省教研员陈式华指出,杂志要“雅俗共赏”,坚持侧重理论化研究,坚持高水平办刊。河南省教研员杨伟东指出,办刊也可以借鉴“近、小、时、亲”的原则,即主题离学生近、问题切入点小、文章时效性好、与人亲切感强。要走“上下求索”之路,不仅要加强思想性和政策性内容,更要增加亲切感,做到实时有效地给予一线教师教学支持。陕西省教研员段威指出,既讲理论又讲实用是个难事情。二者难以兼顾时,鉴于杂志的特点和优势,应该坚持走高端路线。海南省教研员邓楚君指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过分“高大上”的文章或许会与其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因此,当理论性和实用性相悖时,应多选用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文章,这对一线教师会有更强的指导作用。重庆市教研员刘奕指出,坚持高端办刊,要设定合适的高度,不能选用索然无味艰涩难读的文章,同时要避免选用说教式的文章。四川省教研员李淑英指出,要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提供实实在在、拿来能用的东西。贵州省教研员费怡英也认为,在定位上要与其他期刊有所区别,理论研究高度应保持在教师能够把握的程度。
关于栏目设置。人教社思政编辑部副主任张天宝认为,杂志应结合学科的理论热点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引领性作用。除常规栏目以外,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理论热点选用一些研讨性的文章引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相比教材而言,杂志办刊空间更大,可以更多地表述作者观点,引领教师加以思考。北京西城区教研员杨灵指出,在专栏的设置上,可以借鉴报纸的专栏形式,邀请领域内专家针对教学的疑点难点、考试评价等问题撰写小篇幅文章。
关于栏目内容。江苏省教研员陈宗杰指出,当前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缺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缺考试试卷的分析,缺的是在教学中遇到的苦恼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这些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杂志应该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在视野和实践上要给教师一些解决方法和指导。北京教育学院陈红认为,要强调杂志内容的引领性,应对基础性理念、概念进行重点研究,并通过概念与实践的结合,使概念的阐释更为清晰。山东省教研员张彩霞指出,有必要梳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组建专家委员会,做主题划分,还应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组稿,提升杂志文章的时代感。海南省教研员李洪山指出,选用的文章要真正能够指导教师教育好学生。可以结合教育、心理等领域的高端文章,找出教学研究的重点,研究德育形成机制,从更深入的角度指导教学工作。
关于互动性问题。北京市教研员金利指出.可以开设论坛,增加讨论环节,根据论坛反馈信息办刊,提升杂志与读者、作者间的交互感。新疆兵团教研员王富荣指出,可以与各省市论文评选工作建立合作关系,还可以通过放手放权的方式,将一些板块放手给国内一些知名教师和专家,由他们带领的教师队伍全权负责该板块。这即给教师提供了展示优秀成果的舞台,也加强了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会议最后,吴向东教授做总结讲话。他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作为中学政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窗口,体现了政治学科的发展水平,办好它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办刊中存在若干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理论化与实用性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杂志定位的问题,杂志既要“上档次”又要“接地气”,二者的张力不易解决。其次是常规性与前沿性的关系问题,在保证优秀的常规栏目质量和分量不变的基础上,还要多迎合新时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开设新的栏目。第三,规划与时效性的关系问题。办刊应根据实际教学有节奏有计划地规划栏目设置,但也要根据热点问题做出实时有效的变化。第四,互动性问题。新增专栏模块,邀请专家点评,通过论坛、新媒体等形式加强杂志与作者、读者等多方互动十分必要。
思想政治学习方案范文3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生与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其自制能力明显不够,毕竟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并存、“鲜花”与“陷阱”同在的虚拟世界。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包括像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更多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帮助,但也为思政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现阶段国内高中生的行为特征现象分析
1.1情感丰富,观念开放。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步入了青春期,而这个时期正是高中生心理发育的强盛期,任何事物对于他们而言都极具神秘感、好奇感。也正是因为这种局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的比较关键。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情感比较丰富,思想观念也过于开放,包括一些打架斗殴、谈恋爱等行为,都是思想易受波动的表现。
1.2彰显自我主义,价值取向利己。
高中生在校园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经常呈现为一种不良状态“心理上的断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叛逆”行为。高中生大多处在14岁到18岁之间,“心理上的断乳”这种状态在他们的身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是学生家长经常反映,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生这种我行我素、自诩独立的思想状态就充分的体现出来。通俗点讲,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太过自我,不懂得体谅家人、关心同学。
1.3严重迷恋于网络世界。
在我校,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周末,基本都是进入到了自己的网络世界,其中包括看电影、打游戏、聊天等,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空余时间在网上下载一些学习资料。但是,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所上网的内容基本与学习无关。很多学生常常因为晚上玩游戏,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精神恍惚,有的学生甚至直接逃课。
2.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积极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大众化、教育对象自主化。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往往拥有着学生不可置疑的“高深理论知识、思想权威、教育特权”,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摧残之下,虽然学生没有受到外部不良信息、价值观意识的侵害,但是学生所接触到、学习到的教育信息实际上是一种无中心主义思想。当下,随着网络多媒体更多地应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当中,这种教育主体大众化以及教育对象自主化的程度被进一步增大、增强。
2.2负面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由于互联网络本身固有的开放性、自由性、隐蔽性等特点,再加上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致使学生过多地处在一个极度复杂化的网络环境当中。主要表现现状如下:
2.2.1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资源掺杂着大量的有害信息,而高中学生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其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淡薄,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毒害。
2.2.2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学生群体网上道德严重弱化,青少年行为失范。长期以往,学生会慢慢的被吞噬着,最终变成一个缺乏责任心、粗言恶语、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的失德青年。
2.2.3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学生,由于缺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3.网络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3.1转变教育方式,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传递者,而学校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传递者。当下,互联网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崛起发展的新型教育媒体,理应当成为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新途径、新选择。面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与矛盾,必须直面的去解决,在策略选择与实施方面,可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基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在校园内开办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文化实践活动来正面宣传网络信息、交流互动、学习生活等相关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行为。
3.2净化网络文化。
各级政府和学校单位要切实结合着校园教学实际,针对当前网络环境所呈现出来的道德弱化等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方案,以此来倡导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去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利用校园内的传统媒体,例如校园广播等,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一些不道德现象行为进行谴责,并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去对这些不道德行为现象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实践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
3.3加强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宣传。
之前对我市几所重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过调研,调查资料显示,71%的高中学生对现行的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不理解,并且有将近40%的高中教师对网络管理法规知识不了解。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了当前国内高中学校“只顾教学、不懂教育”,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这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些相关的法制案例与学科教材内容进行联系,在丰富学生网络法制法规知识理论的同时,更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以后应当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尤其是在一些多媒体课堂或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兴趣开发的教学模式,游戏是高中生这个年龄段最受欢迎的一项内容,学校可以开发出基于思想政治学习的游戏软件,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将游戏中潜在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达给学生,最终达到并实现一直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镜秋.网络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思想政治学习方案范文4
对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学科特点来说,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知识点涉及的范围广,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同时政治学科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功能。政治学科的有效教学首先应体现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公民意识,让学生关心国事家事,热爱生活。其次在能力维度上应以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改革后,教学的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低效或无效教学问题的分析
首先,一些教师仍停留在“教教材”的传统观念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处理教材方面应该学会“用教材”教学。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本身严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如果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上,学生不仅学得枯燥,教师教起来也辛苦。
其次,教学重难点不分,学科性质被淡化。一些教师在政治课上就所谓“天下大事”泛泛而谈,甚至纠结于一些琐碎小事,这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且知识点教学不突出,学科性质被淡化。或者为了所谓的形式,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教学重点一带而过,难点也没有向学生解释清楚。政治学科重难点时间的合理安排是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例如对于《经济生活》之股票、债券、保险中关于理财方案的探究性活动,一些教师把更多时间安排在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上,这种在形式上互动的探究活动不仅占用学生课余时间,而且也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之前,如果没有对该框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解析,本框探究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无法体现的。
第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班级、每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有的教师采用同一方法、模式、问题用于不同的班级教学,显然是不尊重学生认知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平等的。
第四,提问方式机械,互动形式化。政治学科的时政性很强,教师的提问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对于政治学科学习兴趣的下降,一些教师所谓的互动是请学生起来念课本,这种无效的教学还反映了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
第五,大多教师缺少教学反思意识。现实的教育关注的是怎样有效地提高或维持学生考试分数,其他的总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对于教学工作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退,重复式的应试教学使得不少教师无法腾出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没有花更多时间思考怎样教学才会更加有效。缺少教学反思意识,也导致教师整体创新教学意识不强。
二、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的措施和策略
(一)发展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及理论水平
教师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主导。发展教师继续教育,首先应培养教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学科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独特教学风格。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课改理念,有效教学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施。其次要通过继续教育培养教师较强的专业素质。政治学科知识点严谨,不能出现逻辑缺陷,各部分之间讲解应环环相扣,不能出现知识点漏洞或条理不清,重点要突出,难点应讲清楚。此外,内容要精练,结论、明确、生动且富有文采,适合中学生的审美口味,不求空洞式口号,又得深入浅出,使学生德智美体协调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较强的专业功底。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艺术和探索教学策略
1.教师应从预设性上创新教学
政治学科效益的体现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强调学生过程性的体验,感受学习的成就,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学政治教师要形成“用教材教”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本学科的特点,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正确理解课堂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关系,设计好教学教案,灵活运用,创造更多有价值的教学生成。例如,福州某中学探究性活动课《班级理财风波》,教师结合班级废旧矿泉水瓶回收问题及由此产生涉及校卫生人员额外收益的矛盾,让学生开展互动性探究性学习,并将内容扩展为广大垃圾回收群体对于环保的贡献与政府相关政策之间的矛盾联系起来,并采取现场辩论的形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巧妙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验了生活。
2.将知识点融入有效教学情境中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政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和学生共同探讨,并解决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整体与部分、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复习知识与讲授新课之间的关系。一切的知识源于人的感知,即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学能够尽量让人的几个感官去感知,人便会主动运用感官去接触,从已知推出未知,特别是刚上高一年级的学生,政治教师更应该创设教学情境。
3.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与艺术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点。古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提前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例如在讲解《消费心理面面观》时,针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似乎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过时了:有些学生认为当今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同时国家鼓励扩大内需,再强调艰苦奋斗似乎与鼓励消费之间相互矛盾。因此,如何在这环节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上进行设疑引起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共鸣,问题可以这样提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否与合理消费相互矛盾呢?勤俭节约是不是抑制消费?如果教师提问得当的话,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辨析事物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从而有利于对于学生更好接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成功地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三)教师要善于开发政治学科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校本研究、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等概念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延伸。校本理念使得教育资源的开发权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移到各学校,对于中学来说应该具备更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自由权。政治学科历来是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主要原因是政治课枯燥、无趣、杂乱、背的东西多等。教材改革后,政治科目的生动性、探究活动性并未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作为政治教师应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角度探索构建政治学科教学的影响力,凸现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政治学科的校本教学应该围绕生活、贴近生活、回归原生态教学。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教会学生面对生活,学会生活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唯有如此,政治学科教学才能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思想政治学习方案范文5
一、“整合”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的整合是国家课程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指出:“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置于社会生活现实的主题之中”。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政治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必然。
2.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现代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理解、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及时、迅速、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适时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是政治课改革的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理论较多,部分内容枯燥乏味,教与学的矛盾十分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度较大。在信息技术化的大潮下,思想政治课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真正发挥其实效,无疑成为摆在我们所有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树之长青。”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中阐释理论,用理论去认识实际生活,才是政治课的生命和魅力所在。
4.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是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日益推广,势必推动基础教育整体的改革,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整合”的可能性
1.高中学校硬件的改善为整合提供了物质前提
近几年,各高中加大了对媒体的硬件投入。从我省高中情况来看,绝大对数县一级的高中和重点中学已基本上实现了班班配备多媒体,为实现整合和全面改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学校有专门的多媒体维护人员,保证了使用的顺畅。 转贴于
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是整合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教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加大了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力度,相关部门把计算机的考核作为教师晋级、职称的必要条件。这客观上促进了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为多媒体和学科整合提供了条件。
3.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整合的关键因素
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新的工具和手段;认识到寻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整合”的意义
1.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能使教学过程由单纯教师的“教”转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模式也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为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的学习模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整合”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及时的资源。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围绕某一主题,既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情境,又可以使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搜寻相关资料,这就为学生提高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3.“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思想政治学习方案范文6
关键词: 政治学科 创新能力 培养方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往无前的,因此,对于任何学科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它的使命,政治学科当然也是如此。然而,很多人对政治这样一门经典理论类的学科实施创新都显得不解。在很多人看来,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而政治学科中很多的理论观点都是传统而经典的,如何创新呢?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任何理论甚至是真理,都有创新的空间,一旦停止创新,必然不断走向衰亡。即使是政治学科,也要重视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生化研究,实现提高思想认识的目标,同时也要进行思想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让政治教学工作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注重实践
没有实践就不会出现理论,广大劳动者在实践劳动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反过来又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螺旋反复呈现出逐步提升的状态,有利于加深学习理解和具体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理论之中,而是结合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境,这样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必须对已知的理论进行创新。强化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当作为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基本要求,不能束缚学生,制约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牢牢束缚于理论之中,而是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走出校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等,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活动,如针对某些问题的演讲报告,撰写一些专题小论文等。为了实现实践活动目标,学生往往需要参与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新产生的预备条件,接下来再通过进一步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要形式的政治课堂,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充当聆听者,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客观上会促进学生被动接受心态的形成,一旦这种心态形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破解这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热烈的互动,充分汲取其他学校的经验成果,运用到自身的政治教学工作之中。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市场经济”这部分的内容时,就以测试学生的“领导能力”为课题,以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为实例,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拿出一个拯救濒临倒闭企业的方案出来,并针对各自的方案进行辩论活动,最终胜利的小组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方案。听到这种新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显得十分激动,大家都跃跃欲试,积极性明显高过以往。而在接下来的方案设计和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迸发出让人难以想象的能量,其中不乏很多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三、巧用多媒体工具
创新来源于思维的解放,而思维要获得解放,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眼睛。然而现实却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就是课堂,每天的生活情形多局限于“两点一线”,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见识受到很多的局限。眼睛都没有看到的情况下又怎能要求头脑有创新的举动呢?因此,努力拓宽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感性认知是最直接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多媒体工具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看世界不一定非要走出去,通过多媒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看世界的目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多媒体工具更成了为学生打开世界窗口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各类信息,当眼睛里充满多彩的世界以后,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而创新就在活跃的思维中不知不觉诞生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第一章内容“神奇的货币”时,就采用了多媒体工具。一走上讲台,我就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几段动画视频,视频内容是不同时代市场上人们进行交易的场景,从最初的以物换物逐渐发展到用贝壳等固定物体的交换,再发展到各类金属制品的钱币、纸质钱币,以及如今的电子货币。通过有趣的动画视频,整个货币发展史就这样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为这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上的第一节政治课,这种融入了多媒体工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学生奠定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以后,在接下来的听课环节中不仅更用心,而且更积极主动。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些学生甚至对未来的“货币”进行一系列的畅想,整个课堂充满创新的火花。就这样,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顺利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得到长足的提高。
综上所述,开展政治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将创新作为推动教学的首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创新拓展理念,创新融入自己的理念、精神及工作模式之中,让学生由内到外地发散创新气质,最终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保梅.论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2]吴小华.关于高中政治创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