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社区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社区治理范文1
关键词: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困境;双维模型;整合模型;平等取向
1 引言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在社会困境中,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由于不一致而冲突,从而出现个体的理性决策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社会困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无论其他个体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个体做出背叛的决策相比做出合作的决策,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第二,如果所有的个体都选择背叛的决策,那么相比所有的个体都选择合作的决策,结果要更糟糕。
Hardinl968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公共的悲剧》一文,明确指出了个体对私利的追逐造成集体利益损害的社会困境问题。其实,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Hobbes就在他的《利维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霍布斯悖论(Hobbes Paradox):如果承认人性是自私的,那么群体和社会的协作又是如何实现的?无论是Hobbes还是Hardin都假设人性是自私的,只在意自己的利益,不会为他人考虑,因而面临社会困境的时候都会做出背叛的选择――这种假设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rational self-interest)。
然而,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实验研究,都表明理性利己主义的假设过于片面。Miller和Rather发现,人们常常过高估计利己主义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Megiino和Korsgaad认为利己主义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人们并不是同等动机地追求自我利益。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个人也会不同程度地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人取向,other-orientation)。即使在作为典型社会困境的单局囚徒博弈中,也有1/3到1/2的个体选择合作,在确定人们明确知道不同选择的意义以及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未来的联系时,结果也同样如此。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经常做出不同选择的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人格差异:选择合作的个体具有合作性人格,选择竞争的个体具有竞争性人格。这种稳定的人格差异,反映了个体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因而在面临社会困境的时候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2 社会价值取向的概念和分类
社会价值取向又被称作社会动机(socialmotive),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社会价值(social value)和动机取向(motive orientation),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也是社会困境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个体差异变量。
从理论上说,由于个体偏好的不同,社会价值取向因人而异。研究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了多种分类,但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了Deutsch(1958)的分类方法,即将其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型三类。合作型指个体追求群体利益的最大化,竞争型指个体追求相对他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个体型则追求绝对自我利益最大化,与追求相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型相区别。
3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模型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模型大致经历了从早期的双维模型(two-dimensional model)到后来的整合模型(integrative model)的发展。
3.1 双维模型
前面提及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同分类,大都属于早期的双维模型。在双维模型中,社会价值取向由两个维度决定:对自我结果的考虑和对他人结果的考虑。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根据双维模型,亲社会者既追求自身利益,同时也兼顾他人利益,具体表现就是在社会困境中常常采用合作策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实现,所以亲社会者又常被称为合作者。这一假设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释亲社会者的行为决策。但是,这一模型没有考虑平等因素,同时也无法解释亲社会者行为同化(behaviorassimilation)的现象:虽然他们常常做出合作决策,但是在多局博弈中,如果面对亲自我者多次背叛时,他们也会做出背叛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合作。
3.2 整合模型
由于早期的双维模型不能解释亲社会者行为同化的现象,VanLange提出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整合模型。这一模型加入了对平等(equality)的考察,把早期的两因素模型发展成了三因素模型,即价值取向是自身利益、他人利益以及两种利益间的关系(平等与否)三个因素共同考虑的结果。根据这一模型,亲社会者既关注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同时也追求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平等。竞争主义者追求相对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比别人获得最多利益,而个体主义者追求绝对的自我利益最大化,不关注他人利益,只在乎自己是否获得了最多利益。因为竞争主义者和个体主义者同样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只是前者在相对意义上而言,而后者在绝对意义上而言,他们又被称作亲自我者(proselfs),与亲社会者(prosocials)相区别。社会价值取向的整合模型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
4 社会价值取向的测量
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社会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分类界定,但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分解博弈(Decomposed Games)。
Pmitt(1967)以及Messick和Mcclintock(1968)各自独立地设计了分解博弈,为社会价值取向的分解博弈测量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从McNeel(1973)第一次采用分解博弈测量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开始,此后公开发表的38篇文献中所报告的47个研究采用了各种形式的分解博弈,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三分模型:合作型、个体型和竞争型。分解博弈的题目数量从6组到48组不等,最常用的是9组。分解博弈具有很好的心理测量指标: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稳定的重测信度,与心境和社会赞许无关,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例如有研究发现,亲社会者更多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而亲自我者更多选择驾驶私车的出行方式。
分解博弈一组题目通常包括三个选项,每个选项都是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收益组合,三个选项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被试需要在其中选出自己偏好的选项。举例来说,A:500,500;B:560,300;C:500,100。选项A代表合作的价值取向,因为自己的收益和对方的收益相同
(500=500),差别最小(500-500=0),同时自己和对方收益之和最大(500+500>560+300>500+100,且500-500560-300>500-500)。在9组分解博弈中,如果被试在不少于6组博弈中具有一致的选择,就会被归为相应的社会价值取向。一致选择少于6组的被试则无法被归类。
用分解博弈来测量社会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循环论证。从一个利益冲突的抽象情境中得到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然后应用到较为具体的模拟情境(比如实验室设置的各种利益冲突情境),甚至是更为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循环论证的嫌疑被避免了,因为各种情境的抽象程度不同,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情境是最抽象的,因此也就可以作为利益冲突的代表情境,从中区分出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而较为具体的模拟情境,例如囚徒博弈,最后通牒博弈,公共物品博弈,则可以检验和运用抽象情境中测量到的社会价值取向。现实生活情境作为最不抽象的一种情境,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自然也可以运用抽象情境中测量到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区分和界定。
5 社会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
5.1 采用博弈模型的研究
人们发现,亲社会者在各种社会困境中都比亲自我者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性。无论是在资源困境还是在公共物品困境中。在资源困境中,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的要求更少,对自己的约束更严,更多地考虑集体的利益;在公共物品困境中,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会做出更多的捐献。在重复博弈的社会困境中,亲社会者都会最先做出合作,只有在对方坚持背叛的情况下,亲社会者才会采取一报还一报(tit-for-tat)策略;而与亲社会者相反,个体主义者倾向于采取背叛策略,即使在对方合作的情况下,除非有特定的理由改变自己的策略,例如对方是非合作性的,但是愿意互惠;竞争者则自始至终都会采取被判策略,即使合作对他们本身有利时也同样如此。
5.2 采用模拟谈判的研究
社会价值取向对于谈判过程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谈判同样是一种利益冲突情境。那么,社会价值取向在其中有着怎样的影响呢?De Dreu和Boles发现,在谈判的准备阶段,亲社会者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的启发式(cooperative heuristics),竞争者更倾向于采取竞争的启发式(competitiveheuristics),而个体者则对两种启发式没有偏好。De Dreu和Van Lange的研究也表明,在谈判过程中,相比亲自我者,亲社会者提出的要求较少,做出的让步较大,利用更多的重组线索,做出更多支持他人的反应。谈判结束之后,虽然他们认为对方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但还是会认为谈判对手更公正和体贴。
5.3 来自现实生活的研究
除了实验虚拟的社会困境之外,研究者们同样在现实生活的社会困境中考察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效应,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对城市交通工具的使用偏好研究。正如其他的社会困境一样,私车的使用对个体来说是理性的,可是一旦越来越多的人都使用私车的话,就会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相比亲自我者,亲社会者表现出使用公交车的更强烈的偏好,更多地考虑到自身选择对环境的影响。
5.4 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
除了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之外,社会价值取向还影响人们在社会困境中的社会认知。研究表明,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困境进行建构。Kelley和Stahelski认为,合作者和竞争者发展出了对他人的不同观点:合作者倾向于认为人们具有不同的合作性和竞争性,有一些人倾向于合作,另一些人倾向于竞争,他们更多地预期对方会合作;而竞争者则认为他人都是同质的,而且都倾向于竞争,竞争者的这种认知偏差会使他们在动机冲突情境中一味选择竞争,而合作者则会根据对方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策略。
另外,不同取向的个体对合作与竞争的判断也是不同的:合作者更多地从评价性的好坏维度看待合作和竞争,而竞争者则更多地从动力性的强弱维度进行判断。具体而言,亲社会者更多地把社会困境看作是伦理问题,认为合作是道德的,竞争是不好的;亲自我者则把社会困境看作是权力问题,认为竞争是强大的,而合作是软弱的。对合作和竞争是否理性和明智的问题,合作者和竞争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亲社会者认为合作是明智的,他们期待明智的人更多地做出合作;亲自我者则认为合作是不明智的,他们更多地期待那些不明智的人做出合作。
6 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趋势
2000年之后,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在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新的趋势。
6.1 理论建构
以Kelley和Stahelski(1970)的相依理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为基础,Van Lange、DeCremer、VanDijk和VanVugt(2007)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社会交往中存在六种人际取向:三种亲社会取向,即合作、平等和利他,两种亲自我取向,即个人和竞争,一种取向,即攻击。合作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集体利益;平等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之间的利益平等;利他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对方和他人利益;个人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利益;竞争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相对他人的利益优势;攻击取向的目的在于减少对方的利益。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合作、平等、个人和竞争四种取向的研究,前两者是亲社会取向,后两者是亲自我取向,对利他和攻击取向的关注较少。这与利他取向和攻击取向的自身特点有关,前者要求个体之间存在人际依恋、同情和关系承诺的基础,而后者则常以愤怒为前提,并不是一个自我激发的现象(self-activatedphenomenon)。现有的研究多以陌生人为对象,他们之间没有情感联系,同时也大多在中性情绪状态下参与实验,因而很少表现出利他和攻击的取向。
对于六种人际取向,Van Lange和De Cremer等人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第一,大多数人都在社会交往中追求即时的或长期的自我利益,但这不是人们唯一的人际取向。第二,人际取向不但包括个人取向,还包括合作、平等、利他、竞争和攻击取向五种类型。第三,同为亲社会取向的合作和平等联系密切,经常共同发挥作用。第四,人际取向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交往塑造,受到个体、他人和情境的共同影响。第五,人际取向代表一种或多种决策原则激活和使用的概率。
6.2 实证研究
第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影响个体行为
的情境因素。Brucks和VanLange(2007)发现,在存在消极偏差(negative noise)的情境下,亲社会者甚至会表现得和亲自我者一样的自私,与不存在消极偏差的情境相比,他们更少做出合作的行为。启动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研究者们发现道德启动条件下,无论是亲社会者还是低稳定性的亲自我者,都会作出更合作的行为,但是高稳定性的亲自我者会变得更具竞争性。权力启动条件下,竞争者的合作性会降低,而亲社会者则不受影响,甚至合作性会提高。Giebels,De Dreu和De Vliert(2003)发现,与没有退路相比,存在另外选择的情况下,亲社会的谈判者会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解决努力,谈判的结果也更差,但是亲自我的谈判者没有这种差异。Poppe和Valkenberg(2003)发现,相比于有获得的情境,在有损失的情境下,个体的行为会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相比于确定的情境,不确定的情境会让个体变得更具竞争性。
根据勒温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函数。人格与情境对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强弱。在强情境中,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在弱情境中,人格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更大。De Kwaadsteniet,Van Dijk,Wit和De Cremer(2006)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在资源数量确定时,亲自我者和亲社会者都依据默认的平均分配原则做出决策,当资源数量不确定时,平均分配原则就失去了效力,亲自我者比亲社会者表现得更自私。
第二,亲自我者也会像亲社会者一样关注平等,但其动机并不相同。社会价值取向的早期研究认为,只有亲社会者关注平等,但是有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Van den Bergh、Dewitte和De Cremer(2006)发现在多次囚徒博弈中,亲个体者也会表现出和亲社会者同样的追求平等的倾向,但他们对平等的追求是功利性和工具性目的的,最终结果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Stouten,DeCremer和VanDijk(2005)使用公共物品博弈的研究指出,亲社会者对平等的追求是基于公正的考虑,而亲自我者对平等的追求则是基于效率的考虑。他们发现,违背平等原则而群体利益仍能保证的情况下,亲自我者没有多少情绪波动,但是亲社会者会产生消极情绪。Carpenter(2003)通过多局最后通牒博弈研究发现,具有公正取向的被试会做出公正的行为,但利己主义者则把公正作为一种工具,他们做出公正的行为是因为害怕不公正的行为会被拒绝。
第三,相比合作取向,平等取向被认为是亲社会价值取向更为核心的成分,这与社会价值取向早期模型的观点相反,后者认为亲社会取向的主要成分是合作。合作取向与平等取向常常是一致的,但是在彼此不一致的情况下,平等取向的影响更大,是亲社会取向更为核心的成分。Eek和Garling(2006)通过三个研究证实,在平等(个体收益差距最小化)和合作(群体收益最大化)之间,亲社会者都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一方面,相比其他选项(合作,个体或者竞争),亲社会者认为平等选项最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即使平等选项会降低自我和他人的收益,但亲社会者选择的还是平等选项而不是合作选项。而且,当被试要在一个改进的囚徒博弈中做出选择时,在对方选择合作的情况下,如果自己背叛就会使得集体收益最大化(合作取向),如果自己同样选择合作的话,集体收益却并不是最大的(平等取向)。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者会选择平等取向而不是合作取向。这一结论也在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中得到了间接支持。
城乡社区治理范文2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学 课程设计 中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依据护理职业临床护理岗位工作需求与职业能力和国家护士执业标准而设置,总体特点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发展职业能力,塑造专业素养。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及专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需要,在充分融合职业资格考试及本科妇产科护理学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校院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以后学历层次的提升打下基础。
2.资源整合
2.1资源开发
结合我校选定的中职教材、2014年护士资格证考试辅导用书、第5版本科教材及实训中心的各种教具,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共享。
2.2项目划定
根据《妇产科护理学》的课程性质及教材二次开发,将课程划分为以下4个项目:①正常孕产妇的护理;②异常孕产妇的护理;③妇科疾病病人的护理;④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又将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分块完成,进行项目整合,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最后将4个大项目组合,即完成整个《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任务,从而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1]。
3.项目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方案
3.1项目设计步骤
所设定的4个项目[2]是一个功能型整体,每个项目下都精心设计若干模块,完成模块任务,具体步骤如下:①完成任务:在每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各小组学生通过教师下发的任务书,完成既定任务;②小组自评与互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各小组相互评价及小组成员之间自评;③教师评价与点拨:针对学生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并对相关知识给予补充;④知识总结:采取“临床护士交接班”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整合本模块的重难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加以点拨;⑤总体评价:各小组就本次课各小组之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状态、合作分工状态及创新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学生的表现给予总体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开放实验室与临床见习: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⑦完成各模块教学后,还原整体项目: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整合。
3.2教学过程设计
3.2.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产科护士长、妇科护士长共同备课,明确各自职责。临床带教老师职责:提供各种临床病例,以供学生搜集、编辑及选取合适的病例;安排学生临床见习时间,带领学生见习;与本校教师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及每次课的课堂任务,共同上课。本校教师职责:创建学生与临床带教老师的公共网络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等);下发项目任务书及每次课的课堂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并协调与各组长之间的联系,设定班长为总负责人,负责全面协调;提供各种实训室开放式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及教具。学生准备:班长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通知各小组长随机抽签以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组长根据随机抽取的任务,与小组成员协商合理分配各自任务;各小组成员从老师提供的多种获取资料的途径中选取适合的完成既定的任务。
3.2.2具体实施过程
为区别于传统的以“组织上课―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总结―作业”为框架的授课模式,特设计以下课程实施过程,详见表1。
4.考核评价方法
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体系”的过程评价,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平时的随堂理论与实验考核,期末理论与实践考核项,评价指标由以往期末理论成绩转变为学生知识、技能、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总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占55%和期末成绩占45%组成,具体详见表2。
仪表:进入实训室,衣帽(护士服)整洁,禁止留长指甲、戴首饰。
课堂表现:就其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活跃性及正确性,小组合作团队协作性及创造性等给予综合评定。
案例分析:通过书面案例分析及随堂案例表达相结合进行评价。
笔试:题型以护士执业考试题型及案例分析题为主,随机由题库中抽出,实现教考分离,增强教学效果。
技能考核:考核之前开放实验室,由各小组组长自行协商开放时间,并自行管理实验室,最后随机抽检考核。
5.后期的改进与完善
对于平时上课不够积极主动及不善表达的同学,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实现集体动起来、活起来。鼓励学生在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学习心得发表于论坛之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从而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6.试行与推广
选取同年级人数相同且综合素质相近的两个班级,分别用“项目导向、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试点教学。以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及学生能力的提升为标准,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在充分改正不足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并加以推广,从而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确实养成“做中学,学中做,学贯始终”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学生技能操作,发展学生品质,提升学生能力及评判思维能力[3],塑造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圆满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乔伊斯,著.荆建华,译.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版社,2002.
城乡社区治理范文3
【关键词】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总体设计
一、引言
《物业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操作性的课程,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物业档案管理素质服务,不仅使其能够胜任现阶段的物业管理工作,而且能够适应物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发展和提高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物业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认识物业档案管理的意义,掌握物业档案实体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并能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然而,长期以来,高职物业档案管理课并没有冲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教学内容,还是传统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简单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灌输型:在教学重心上,还是偏理论,轻操作,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在主观能动上,没有导向,还是教师主动的在“教”,学生被动的在“学”,等等。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实用型、操作型人才的特点,有碍于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1]。
高职院校物业档案管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是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二、任务驱动的目标性教学
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使学生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以学习型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其核心思想是将物业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学习型工作任务整合进行学习。采用技能知识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知识分布于各个学习任务之中。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的每个学习情景,布置适量的物业档案管理工作任务,也就是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切入点,明确要获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有目的的在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理解物业档案专业知识,掌握物业档案管理技术与技巧,学会物业档案管理方法与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就业与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要与专业课程的进度相结合,从物业管理工程项目实际出发,收集、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既能促进、巩固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完成物业档案管理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分析
1. 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工作过程的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实现工作过程的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3]。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学科体系知识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的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意,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知识与工作的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六个步骤即基于实现工作过程的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相对固定的六步骤,相对而言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构成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2. 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与任务。物业档案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称档案业务人员)具体的工作过程:文件管理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编目与著录档案保管档案编研提供利用统计分析。
物业档案管理典型工作任务:文件编印与收发;档案的接收与征集;鉴定档案资料价值;档案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立卷;档案数字加工;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库房管理;档案检索调卷与利用;统计分析。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节。物业档案管理普适性的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物业档案管理教学环节:明确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工作策略执行任务调整修正完成任务考核评定。
物业档案管理专业抽象的普适性工作过程、具体的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比较分析见表1。
四、学习情境总体设计
学习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4]。
2007年以来,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的基于工作过程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改革中,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载体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设备、产品、构件、零件、部件、系统、工序、场地、材料、活动、现象、问题、症状、业务领域、客源……等等。
1. 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档案工作系统是由输入、输出、反馈三个子系统中的八个工作环节即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编研、利用、统计,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功能多样的档案工作系统。从档案的形成到档案的保管利用,是一个专业性的有序化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设计,根据档案管理职业程序性很强的特点,以物业档案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即以物业档案专业工作的程序进行设计。
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是课程的名称,即物业档案管理课,它是是完整的独立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是对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根据完整工作过程的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各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每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一个以上的学习型任务,每个任务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2. 学习情境总体设计。大多数的物业档案管理员都兼做文案,所以,在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景的设计在档案的工作环节前增加了文件管理,最后增加了现代化管理,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文件管理;学习情境2档案收集;学习情境3档案鉴定;学习情境4档案整理;学习情境5编目与著录;学习情境6档案保管;学习情境7档案编研;学习情境8提供利用;学习情境9统计分析;学习情境10现代化管理。每个学习情境都有一组,即1个以上的学习任务。见表2。
在学习情境的总体设计上,纵向的学习情境是以物业档案管理具体的工作过程为载体,组织各个学习情境之间的顺序:除学习情境10之外,从学习情境1到学习情境9,是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物业档案工作过程:文件管理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编目与著录档案保管档案编研提供利用统计分析;横向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也是物业档案管理职业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同样是基于物业管理工作过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雅南.以任务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工作过程化教学改革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23):91-94.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
[3] 姜大源. 职业教育与课程开发. ,2010-05-01.
注:
本文为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档案学科研项目论文之一,项目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校档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SB267。
城乡社区治理范文4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全市现有清、协管员、公益性人员189人,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10余万人次,分布在雒城镇各社区居委会搞好辖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清扫保洁。各乡镇党委、政府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及时研究制定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社区,并召开了各社区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要求各社区单位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日常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结合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要求各单位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修订了管理制度,对清、协管员工作职责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为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用制度管好队伍
全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各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问责制度,并与各单位签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切实加强清管员、协管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好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搞好我镇各社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楼、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了协管员、卫生清管员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并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方法,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工作实效,上下配合、齐抓共管、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用制度管好队伍。各乡镇的卫生清管员、协管员分布在城区、场镇各个社区,所在社区结合辖区内的实际路段情况,划分好卫生工作责任段,明确各卫生清管员的清扫保洁范围,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责任段落实,实行上班时间全日制保洁。并对他们的工作质量每天实施不定时检查,督促他们认真搞好责任段的清扫保洁工作。在做好清扫保洁过程中,还要做好责任段市民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卫生的管理工作,自觉遵守市民卫生公约,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城市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卫生清管员、城市协管员的工作质量,同时接受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和社区专干的检查考核,兑现当月工资报酬,从而加强了这只队伍的内部管理,提高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效率。
四、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和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天蓝、地绿、水清、家洁、城美”的环境目标,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和各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下,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曝光问责工作的实施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实施方案。各乡镇统一思想,明确该项活动的重要性,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按照工作部署,逐步实施,不留死角。形成了党委班子牵头,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负责人包片包组,将日常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镇环整办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安排、协调良好的工作局面。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乡镇机关干部和各社区干部、清管员战酷暑、冒严寒,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打了一场硬仗。特别是雒城镇环整办的同志,贡献了无数节假日。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佛社区“两委”一班人想办法、出主意,使佛山小区环境菜园变花园、旧貌换新颜。中山、金雁、汉口、桂花、佛山等社区都积极主动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辖区内有关基础设施建设。这期间市在雒城镇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工作会、雒城镇也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签字等一系列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的活动。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期间雒城镇共投入经费2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职人员工资﹚。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张贴标语100余张,悬挂横幅20余条,报送相关信息100余条。。全镇各社区居委会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专栏共计143期,及时清理乱贴乱画“牛皮癣”标语73056条,清扫楼梯护栏灰网20975处,清扫绿化区181160处,清扫路面80993处,清除各种垃圾10000余吨,疏通阴阳沟阴阳沟24816米,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了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在各社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量大。政府所在地雒城镇常住人口达15.5万余人,流动人口5.5万余人,居民小区多。加之配合职能部门开展“门前三包”清理、车辆规范停放,涉及工作内容多、范围广,工作压力大,人力不足。
(二)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三)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
(四)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由于各种垃圾多,社区无法清运;辖区内护城河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社区无力解决。保洁工作难。
六、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三﹚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常抓不懈、步步深入,一抓到底,逐步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
﹙四﹚加强队伍管理。组织好清管员队伍按照“全日在岗、随时保洁”的要求开展工作,组织辖区内的居民骨干、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及部份低保户,对辖区内卫生死角、“牛皮癣”、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对我镇城乡环境进行集中治理。
城乡社区治理范文5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9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06-01
治理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问题根本方法:
真正做到城市化,不断缩小贫富差距。社科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袁振龙曾指出,这部分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天量”流动人口,并不会因为城乡接合部的改造和城中村的拆除而离开城市,只是从一个地区又被挪到了另一个地区,始终生存在城市边缘,最终造成“城市烂边”的扩散效应。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点,必须打破“不完全城市化”束缚,实现流动人口有条件、有秩序、低成本向城市转移。只有真正做到城市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污染问题。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问题,还要从政府、社区和市民三方面来着手。
1、在政府方面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出租房制度。逐步实现以身份证管理制度替代户籍制度的转变;把房屋出租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产业来抓,有效地实施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
(2)建立健全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体制。明确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责任划分,完善规划,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3)切实做好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根据城乡结合部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要切实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4)大力开展环境执法工作。从污染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解决环境问题;坚决打击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排污企业和无证经营企业。
(5)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在街道办事处设立隶属于环保分局的专业环保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科学定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监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在污染严重的区域设立环境监测点,逐步建立完善的城乡结合部环境预警监控体系。
(6)强化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等形式,积极开展示范与推广工作;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
(7)改革管理体制。由市环境部门统管全市的卫生,做到环卫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考核,实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
(8)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必需的清运设施;对现有的环卫设施进行全面整修,以保证其正常使用。经费采取市里补一点、街道拿一点、村里贴一点的办法,由村具体组织实施整修,市环卫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组织验收,使“城中村”的环卫设施能基本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
(9)制定环境教育法,完善地方环境法律、法规。城市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要细化,加强可操作性;设置环境教育奖项,认可作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努力;将环境教育设定为学校的必修课程。
(10)治理手段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现代化信息系统,可提高城市周边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
(11)保障社区居民自治,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发展。
一、通过法规和规章,赋予城乡结合部社区各类工作委员会以一定的权利。 二、要通过各项制度,确立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职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对各组织机构工作的内外监督制度。
三、切实保障居委会的自治性、相对的独立性。
四、政府部门给环保组织提供经济援助;与非政府环保组织加强合作。
2、 在社区方面
社区要高度自治。社区的自我管理主要是通过居委会和村委会来完成的。居委会和村委会应从中介、协调和自治三个方面来治理城乡结合部污染问题。
(1)中介。将社区内居民对环境治理意见整合和当地的环境情况及时反映给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另一方面,积极向社区居民传达国家关于环境的方针政策、环境保护知识。
(2) 协调。当发生矛盾时,居委会应及时协调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达到和平共处。要使外地租赁者和本地人尽量融合,增强双方之间的交流。
(3)自治。一是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负责组织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环境建设规划和涉及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二是组织居民制定和修改村落环境自治的章程和民约,建立健全社区、村落的各项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完善社区的运行机制。三是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环境的管理,自己动手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3、对于公民
(1)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素质。不断通过广播、电视、杂志等社交媒体的学习和不断参加环保知识讲座等方式,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有害垃圾,学习生活中处理垃圾的环保方法,坚持分类丢弃垃圾。
(2)从自身做起,坚决不污染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注重保护和美化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
(3)积极向自己熟悉的人和社会宣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小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基于温州瓯海区梧田街道个案分析》,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6月21日
[2] 李元超,《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模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10月20日
[3] 姜洪,《着力解决城边农村垃圾问题-----牡丹江市城乡结合部环卫工作调查与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期
[4] 路全斌,《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机制研究----以新乡市渭滨区平原乡为例》,上海财经大学,2008
[5] 王雪梅,《社会治理的首都实践案例研究》,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论文集,2012年11月16日
[6] 福建城市建设网,《浅析城乡结合部垃圾处理及对策》,2010年5月25日
城乡社区治理范文6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不断增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付兴国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驻镇单位及村(社区)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于镇城管中队,由城管中队队长赵清明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和联络协调等工作。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特点和难点,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到问题找不准不放手、发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问题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坚持以专项治理行动、小区治理、卫生村创建等重大活动为契机,以点带面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健全机制,强化责任,不断探索全民参与、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新路子新方法
强化责任管理。在年初工作安排会上,对镇、村(社区)及驻镇单位各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责任明确、分工明确和职责明确,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明确了各单位负责人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全责,进一步增强的各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月汇报工作制度、月明查暗访考评制度、季通报制度、环卫人员工作制度,村(社)保洁员工作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健全奖惩机制。为切实抓好全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镇容镇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下发了《黄舣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对各村(社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单独考核。采取平时检查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镇上考核与区上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直接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经济挂起钩来,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突出重点,强化投入,不断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台阶
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针对南北干道人行道路面、休闲座椅等损坏严重的现象,政府投入20余万元对路面进行了修补,对休闲座椅进行了更换,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针对垃圾库、垃圾箱等环卫设施自然损坏现象,政府共投入50余万元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添置更换垃圾箱50个,维修垃圾库、垃圾箱43个,更换下水道井盖12个,硬化道路500米,修剪绿化面积约5000平米。
加强安置小区综合治理。政府针对五期安置小区四通八道无围墙,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情况,投入70余万元,修建了围墙200余米、物业管理用房100余平米,制作安装铁艺门5道、电动门1道,地埋式垃圾库2个、制作各种公示栏4块。成功引进物业公司对五期安置小区进行物业管理。完善了五期安置小区内综合文化广场的建设,安装了4组射灯和休闲坐椅以及相关健身器材。为广大群众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环境。
突出抓好专项治理行动。一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圆满完成了高速公路及国、省干道沿线非交通标示广告牌的清理拆除工作;二是针对“三线治理”要求,认真组织队伍,重点抓好了长江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机动车扬尘污染治理行动,及时向再建工程项目部下发了整改通知书,通过不断治理,成效比较明显。
深入开展卫生村创建工作。2013年我镇村和村被列入省级卫生村的创建,在接到任务后,及时召开了宣传动员会,成立了专门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了创建相关文件精神,做到统筹协调、分工明确,通过镇、村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验收,创建成功。
(四)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不断提升全民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素质
创新宣传形式。在充分利用社区公开栏、社区阅览室、宣传画廊、文化站(室)等固定宣传点进行宣传的同时,专门组织宣传队伍利用赶场天,在车站、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流动宣传点。通过现身说法、发放倡议书及爱卫知识宣传单等,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一年来共发放宣传单12000余份,教育群众2万余人次。同时,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进村庄、进企业等活动,积极营造“治理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知晓率,营造浓厚舆论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到爱卫生、讲文明行列的热情。
加强文明劝导。随着黄舣的不断发展,场镇流动人口增多,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素养参差不齐,黄舣社区和黄桥社区分别组建了10人的文明劝导队伍,分布在主要街道、主要路口等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对乱丢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进行劝导,通过劝导行动,广大群众的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五)注重培训,强化队伍,不断提升城管执法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随着黄舣场镇建设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城管工作人员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党委政府及时补充了城管工作人员,针对新进人员业务不熟、法律法规掌握不足的实际,在自身加强学习的同时,集中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同志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同时,我们还组织城管队伍走出去参观学习,借鉴别人好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城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认真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仍有许多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一是在促进群众公共卫生意识以及素质的切实提高方面,任重而道远。卫生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够丰富,还必须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各村对群众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全镇群众的环卫意识有将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镇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群众的意识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一步增强,只有通过全民参与,城乡环境面貌才能得到全面彻底改观。三是城管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在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够。
三、明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层次管理,严格考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