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常见问题;检验报告;纺织品
一、前言
所谓纺织品检验报告就是为了确保纺织品质量,以纤维检测机构(简称“检测机构”)对纺织品进行检验,将最终结果以报告形式表现出来,检验报告是纺织品灵魂,也是该机构生存与发展之根本。而检验报告且是检测机构进行管理核心与主题,其报告质量更是检测人员努力之方向,更是检测机构发展基础与价值体现。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也就对检验提出更高更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探究纺织品检验报告常见问题以及策略具有实际价值。检验报告中所包含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1 检验报告中所包含信息
二、纺织品检验报告中常见问题
要提升纺织品检验报告质量,必须要从纺织品检验报告中分析常见问题,进而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强化措施。
事实上因为纺织品产品的种类比较多,各种检测项目比较多,并且其分析方法比较复杂,各种因素造成纺织品检验报告中极易出现差错,而且出错率比较大,比价常见问题有:
(1)报告中各种基本信息不健全,一个完整的检验报告中基本信息应该包含,样品名称、商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批号、质量等级以及生产单位与委托单位名称与地址,检验日期、样品数量及检验类别等等各种相关信息。如果是一份完整、合格检验报告就必须要包含了上面这几个基本信息,因为检验报告就是样品身份特征,缺少了上面任何一个项目都会给认定样品造成争议,必然对样品报告法律效力造成影响。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编制报告时常常出现了填错、漏填等各种现象,例如按照规定样品名称就一定要明确出具体实物名称,可是许多检验报告中常常看到纺织品一块等一些混淆不清表述;而有一些产品需要质量等级要求,可是在许多检验报告之中并没有得到翔实体现,还有一些将生产单位中漏字错字,表面看似乎就是少了一些字而已,但却体现出不严谨性,这些问题看似比较小,但是就会对检验报告的完整性、科学性及准确性与有效性造成一些漏洞。
(2)检验依据不符合要求;纺织品检验依据主要是产品的标准与国家对纺织品产品所制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同时还包含了规范性的文件。如今从我国的标准来看,主要分为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几个等级,而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同时也分为了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因为纺织品的种类较多,必然造成各种产品标注数量达到千千万万,因此不但要对产品基本情况做一个全面了解,还必须要熟悉各种标准所适用的范围,适用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从实况来看,纺织品检验报告中的检验依据所出现问题占据了较大比重,归纳总结起来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同样的检验结果所应用检验依据存在差异,而最终所产生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纤维成分含量、标准,其中70羊毛/30的腈纶精梳毛的针织绒线,所应用的强制标准为GB5296.4一l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按照纺织品的使用说明作为了检验判断的依据,同时所采用的产品标准为FZ/T7100l一2003《精梳毛针织绒线》,依照检验判定的依据情况如下表所示:
其二部分的检验项目,在引用检验依据之中没有作为要求;根本原因在于一些老产品所用标准之中并没有将检验报告作为依据,并且把产品的标准当成了检验依据,同时也没有把检验项目当成了所涉及标准,也没有将标准当成检验的依据。
(3)填写数据单位与技术要求等各种项目上都存在一定缺陷;数据单位必须要和检验标准要求之间存在一致,必须要注意的是是不能够把“%”当成计量单位,其中技术要求是判定需要检验项目是不是合格唯一的依据,在填写上“技术要求”非常重要,一旦没有及时了解更新相关信息就可能会造成判断出错。同时在“检验结果”上所填写数据处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其检验结果同样也是检验报告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重要栏目,但是从实况来看所填写的数据有效位数和标准要求常常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有一些检验报告之中还并没有按照检验方法是要求进行修约以及随意修约等各种现象,因此这样必定会给临界值的结果造成一定错判,甚至对检验报告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加入检验的结果低于了方法检出限,那么检验结果之中就应该标明“小于检出限”,而不能够标示出具体检测数据;如果标示成“未检出”,那么就应该在“备注”的栏目中标示出应用这个方法检出限。
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准政策性;贷款;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5-05
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是由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自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是现有信贷产品中一类特殊信贷业务,介于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之间,既具有政策性贷款刚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业性贷款自担风险特征。在现阶段,开展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主要是为防止出现区域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以其特有的职能和优势,在履行支农职能、实现有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当前粮棉油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信贷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问题,对于做好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推动全行业务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基本特点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的特征,准政策性贷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贷计划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足额供应,实行基准利率。
2.承贷主体多元化,包括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集团客户等。
3.对借款人要求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
4.实行封闭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统一,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财政不兜底,自负盈亏。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作用与成效
(一)鸡西市2006―2008粮食年度粮食生产情况与总体趋势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鸡西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详见图1。
(二)近几年准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2006粮食年度收购准政策性粮食72万吨,占商品量的28.57%;2007粮食年度收购44万吨,占14.33%;2008粮食年度收购16万吨,占5%;虽然受2007粮食年度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2008粮食年度国家全面启动托市收购等因素的影响,准政策性贷款发放逐年减少,但其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1.政治作用巨大
前几年粮食丰收,物价连续上涨,粮食销售市场价格低迷,受产业政策、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外地粮商少,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利润空间狭窄,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鸡西市分行迅速确认辖区内收储企业的贷款资格,核定最高额度,及时发放准政策性贷款,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保证了农民利益,保持了社会稳定。正如虎林市市长所说:“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使广大农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售粮,并能卖上好价钱,从中获得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为农村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使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2.社会作用突出
粮食企业季节性收购明显,融资量大,有效资产少,融资困难,不采用全额抵押担保的方式,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农发行顺应粮改的需要,在推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准政策性这一贷款品种,填补了“政府想办的、农民所需的、商业银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领域的需求。仅鸡西地区2004―2006粮食年度在国家没有启动政策性收购的情况下,累计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2.31亿元,共支持43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收购粮食145.77万吨,收购辐射46个乡镇、459个村屯和11个国营农场,受益农户19.3万户。2006 年以来累计为地方增加税收达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 000余个。农发行也是当地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最高的银行,充分发挥了支农领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08年鸡西市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0.23亿元,支持收购粮食131.62万吨,帮助企业实现收入22.28亿元,获利1.05亿元,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农发行也实现收息7 459万元,间接带动了存款、中间业务等全面发展,为完成全行利润计划等各项经营指标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三赢。
(三)准政策性贷款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6年,将收购贷款的对象明确界定为在农发行开户并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其他具有相应资格的企业纳入了准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享受准政策性贷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从以上数据看,随着粮改的进一步深入,准政策性贷款支持的行业覆盖面有较大的拓展。
(四)准政策性贷款效率较高,杠杆作用明显
从鸡西市情况看,准政策性贷款占全口径贷款比的7.27%,虽然占比不高,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加工企业经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以质论价。有的还采用订单方式收购,如鸡西市兴达、海泰及农垦爱邦等公司均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购粮食全程参与,这样就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也获得更高收益。企业效益提高,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长,企业规模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仅鸡西兴达制米有限公司一家,在2004年接收鸡西市第一粮库下岗工人就达110余人,同时,对农发行经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年来,鸡西市分行此项贷款累计获得利息收入4 000多万元,中间业务收入50余万元。
本次调研重点针对连续三年得到鸡西分行信贷支持的5户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资产总额保持增长的有4户企业,占比80%;所有者权益保持增长的有5户,占比100%;实收资本增长的有1户,占比2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有4户,占比80%;利润总额增长的有3户,占比60%。可以看出,通过对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空间得到稳步提升。如鸡西市兴达制米有限公司,在农发行信贷支持初期,是单一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几年来,通过农发行信贷支持,成为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仓储为一体的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是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重点出口企业,企业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再如,黑龙江农垦爱邦实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发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粮3万~5万吨的小型加工企业,通过几年投放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现已成为年加工原粮近15万吨,集粮食加工、麦芽发酵、稻壳发电、城镇供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资产也由原来不足5 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以上,由过去抗风险能力较低转化成现在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保证充足的优质企业。
三、准政策性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续
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主要特点体现为:政策性强、制度规范、管理成本低、贷款份额高。
(一)目前政策性收购存在局限性
1.保底收购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购是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控市场等需要,而实行的国家及地方各项储备的粮食收购,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具有保底收购属性的最低价收购、托市收购和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是政府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鸡西市收购中央储备粮共46.36万吨。2007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水稻42万吨,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市场价格比国家制定价格(0.82元/斤,国标三等)低,而玉米未启动最低价预案,原因是当年玉米市场购销活跃,市场价格高。2008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指标218.4万吨(含佳木斯桦南县、七台河市),在鸡西地区实际收购160.8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经济动荡,粮食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国家推出临储粮收购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利益。从几年来的粮食购销实际情况看,政策性贷款应对粮食市场特殊情况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市场的常态下,发挥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
2.严格的质价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质价政策性强。2008年度粮食质量较好,2009年度粮食质量较差,等外粮多,农民如何销售手中的等外粮将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二是国家临时储备收购定价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在水稻市场形成稻强米弱的格局,加工企业不敢轻易入市收购,国家及时出台了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但计划指标分批下达和政策宣传不到位,既给相关部门协调运作增加了难度,又引起了大量农民恐慌性卖粮,使本来能保护农民利益的、较为合理的定价,却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大部分利润被粮食经纪人等中间环节侵占了,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场价格。当政策性粮食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较多时,指导价格占据了主导地位,价格信号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丧失调节和引导种植结构的能力,会使某一品种产量居高不下,收储压力增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各粮食品种价格定位的合理性进行调研,以达到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目的。
3.代储企业的被动投入容易转化成农发行贷款的隐性风险
有些企业原有条件差,为了达到临储库点的标准,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临时储存时间的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最后形成新的亏损或外欠债务的增加,直接给农发行贷款造成隐性风险。
4.实行政策性收购对加工企业乃至下游产品的冲击
一是政策性粮食大量收购后,对加工企业和相关的农副产品冲击加大。政策性收购启动后,市场粮食价格会被硬性提高,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成品价格无法相应提高,形成了不收购、不生产、不亏损,收购越多、生产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怪圈。以2008粮食年度大豆收购为例,国家收购临储大豆的价格为3 700元/吨(三等),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为3 300元/吨左右,差价400元。为了减少亏损,有的油脂加工企业被迫采购进口大豆进行加工,这对我国的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国进民退”的情况更加严重,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和粮食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政策性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而指定的收购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其他企业低于政策价格入市收购,根本收不到,高价收购又要亏损,由此,导致粮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这也是造成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投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购的必要手段
1.农发行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履行自身社会职责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财力的限制,以增加政策性储备规模来保障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国际国内粮食起价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即便能够启动,客观上存在着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限制;三是粮食产业属弱势产业,利润率低,季节性收购明显,资金需求量大,商业性贷款业务受到资金和计划的双重约束,难以对粮食收购提供有效的支持。总之,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都难以有效解决收购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2.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支持民族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粮食价格也形成对接机制,国际粮商和跨国公司正陆续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对我国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如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国内近70%的大豆压榨企业停产,大量企业倒闭,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和参股。目前,我国8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控制在国际大粮商手中,而且还有继续向其他品种扩张的趋势。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食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多家粮食加工企业,2009年在鸡西市也进行了相关布局的调研和运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有或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来农发行对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经形成了贷款投向的清晰化、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化。我们认为,这项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二是随着粮改深入,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将逐步健全,粮食物流将会逐步顺畅,国家除掌握必要的储备外,市场流通将成为主导,这是准政策性贷款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三是通过多年来的信贷支持,已发展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群体,继续支持,可把他们打造成大型的粮食骨干和支柱企业,实现农发行贷款业务持续有效的发展。四是通过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对农发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促进加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粮食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是农发行拓宽粮食收购渠道,积极支持多种形式收购的重要手段。鸡西市分行2006―2008三个粮食年度累计对16户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7.72亿元,收购粮食46万吨。
在实际操作中,加工企业真正能够提供优质资产进行抵押的并不多,为方便粮食收购,企业多建于县(市)郊区,部分经营用地的取得方式为租赁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按农发行现行规定,设定不了抵押价值或抵押价值较低,直接影响到地上建筑物的价值。受此限制,农发行投放抵押贷款的额度也较低,职能占到企业贷款总需求的10%~30%,个别甚至连10%都达不到。同时,加工企业自身流动资金不足,原因为:一是大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二是粮食原料收购季节性强,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三是粮食产业利润率较低,完全是靠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盈利;四是企业多采取先货后款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形成一部分结算资金占用,影响了资金的周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性贷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准入门槛较高,信用等级需达到A-级以上,一般要采取担保的贷款方式;②加工企业可办理有效抵押的资产较少,以全额抵押方式投放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满足企业收购资金在量上的需求;③找专业担保机构担保,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原本利润率就较低的加工企业获利能力将更加有限;④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粮食的,农发行仍采取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必须做到购贷销还,不能周转使用,这与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着明显矛盾。所以说,加工企业迫切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
四、当前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社会敏感度提高,政策刚性增强
2010年以来,受物价上涨过快、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支持粮食收购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全局,关系到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国家宏观调控、长远规划的重要一环,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市场环境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一是粮食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加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市场放开后,各类市场主体为争夺粮食资源而展开的“收购大战”频频发生,导致市场供求扭曲、价格波动频繁。二是部分农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突出表现在大豆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三是企业经营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目前,大部分市场主体实行“购加销”一体化经营。生产经营环节增多,市场风险点也在增加,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四是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从市场交易的方式看,目前,除了现货交易之外,还出现了期货交易、电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这在规避传统风险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三)准政策性贷款的对象基础薄弱,倒逼贷款现象使农发行监管责任加重
目前,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发育缓慢,导致准政策性贷款投放缺乏足够的市场载体。几年来,受应急、应季缓解局部性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制约,择优投放贷款的空间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鸡西地区全辖4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中,A级以上客户13户,只占31%。全市16%的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资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荐取得的,实际达不到农发行的认定条件,因而贷款的发放存在着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其贷款主要用于委托粮食收购,导致贷款的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如果市场价差超出风险保证金,委托客户续存难度大,就会将风险直接转嫁给企业和农发行。粮食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年一度集中收购,分期销售,光靠对报表、现金流、产成品的监督远远不够,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因此,只能靠加强粮食库存监管来保证贷款安全,农发行监管责任日益加重。
(四)准政策性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安全措施无法覆盖风险全部
粮食购销类企业一般以贸易为主,流动资金多,固定资产较少,因此,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较弱。截至目前,占用农发行贷款的粮食企业有效资产值仅为3.7亿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2.82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0.88亿元,有效资产抵押值为1.85亿元。而鸡西地区年均粮食收购贷款需求量为30亿元左右,有效资产抵押值仅占贷款需求的6%,而且变现难度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仅靠10%~20%的风险保证金来覆盖,贷款风险难以防控,一旦发生风险,安全措施无法到位。如果要求企业实行抵押担保的方式,一是抵押率不足,难以满足贷款需求;二是贷款费用支出较大,企业难以承担,并且个别企业也难以落实担保公司的条件。
(五)准政策性贷款的发展定位尚不够清晰,在操作中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作为农发行收购信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政策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对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来讲,如果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增加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就会使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增强,市场价格上扬,导致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下降,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并通过准政策性贷款向农发行集中。相反,如果采取从紧的信贷政策,压缩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削弱,市场价格下降,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上升,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增加,但同时政策风险增加。
(六)准政策性贷款承贷主体的多元化,使信贷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客户结构复杂。目前的贷款客户,既有购销流通企业,也有产业化加工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股份企业,也有上市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需要农发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二是客户贷款种类复杂。有的企业在农发行既有准政策性贷款,又有政策性贷款,有的还有商业性贷款,各种信贷资金相互交织,分类监管难度较大。三是客户市场复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涉农优质客户渗透,客户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新型市场主体增多,但发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或合作组织通过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等方式逐步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但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客户营销与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准政策性贷款性质界定的不足,限制其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范围界定偏窄,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农发行把准政策性贷款仅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贷款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收购也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二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范围与个别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交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收购粮食所需的资金,目前,既可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即收购贷款,也可使用商业性贷款,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由于对准政策性贷款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使得准政策性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要高于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综上所述,准政策性贷款在制度设计上需更加完善。
五、结合鸡西地区实际,提出推动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全局的高度,明晰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战略定位
一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收购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应该围绕“因地制宜、防控风险、力争多投”的指导思想,来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二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应有助于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从综合效益来讲,政策性贷款要优于准政策性贷款。对于粮食收购应尽可能地促成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以提高调控贷款在支持收购中的比重。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对既符合准政策性贷款条件,又符合商业性贷款条件的,应尽可能地选择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如加工企业就更适合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二)强化管理,准确把握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中心环节
在经营管理中,鸡西市分行始终严格执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要求,抓好贷款发放、贷款使用和收贷收息三个重点环节,明确工作职责:客户经理负责贷后管理,行长、主管副行长承担相应管理和监督责任,层层签订库存监管责任状。按程序操作,依制度管理,规定动作不得简化或省略,关键环节的制度执行必须有据可查,杜绝在坚持基本制度上走过场。支行承担贷款发放并按进度供应资金,监督收购,市行抽调力量监督库存和法人代表,并严格执行库存动态监管、企业法人离城报告制度。
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管力度,鸡西市分行创新了检查方式,成立了贷后督查大队,重点履行粮食库存督查职能。2009年1至8月份,督查大队对全辖13个新粮库点进行每月两次巡回检查,采取倒查法,直接深入到企业专职检查库存,如发现问题一查到底,直接追责到基层行行长、主管副行长、驻库信贷员,有力地保证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为全市粮食贷款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如虎林市农垦庆丰粮油加工厂异地储粮,督查大队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追回了1 000多万元粮款,避免了贷款风险的升级。截至2009年10月末,鸡西市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实现本息“双结清”。2010年,为加强对2009年度收购的新粮管理,在各基层营业机构正常监管库存的前提下,市分行组建了三个库存监管小组,配备专车,坚持每月50%的时间深入到基层检查库存。粮食库存是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库存有保证,准政策性贷款的风险就可规避。
(三)通过信贷手段创新,破解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两难”的问题
1.监管手段的创新
在加大库存监管的同时,鸡西市分行还加强对企业法人进行全方位的道德风险监管。一是在资格认定时,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据,根据出差日期看前后有无可疑资金流出或流入,通过企业纳税情况来判断企业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纪。如法人代表道德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在日常库存监管时,定期对企业法人代表的道德行为进行跟踪监管,并由支行行长最后做出判断,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如2009年,在对某企业监管时,发现一户重点贷款企业法人有做期货交易的传闻,市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最后发现是竞争对手制造的传闻。三是在贷款全过程中,重视并建立与“法人代表面谈”制度。四是在贷后期间,通过在粮食企业中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动,形成讲究诚信经营、防范法人道德风险的良好氛围。
2.贷款方式的创新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时,鸡西市分行在实行有效资产抵押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还采取了浮动资产抵押、保险和与法人代表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敞口。目前,鸡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业联保制,这是一种区域内加工企业联合会的形式,是在企业内部规范行为,形成互为制约的一种模式。
(四)引入准入与退出机制,净化信贷整体环境和提升客户竞争力
鸡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营销原则,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发展潜力以及对农发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在逐步收回存量贷款的前提下,稳步实施客户退出机制,对市场竞争力差、经营效益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资信不好的企业逐步使其退出鸡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围。2009年1至8月份,累计强行退出7户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差、抗风险能较弱的粮食加工企业;逐步退出6户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历史包袱重、内部管理混乱、不配合信贷监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确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对象时,始终坚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或遍地开花。特别是经过2008、2009两个粮食年度的审慎经营,明确重点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军供粮加工、外省地储粮收购等粮食企业;三是大型集团客户进行委托收购。禁止:一是对纯贸易类企业收购贸易粮赌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二是对国有购销企业自营收购发放贷款;三是对政策性与准政策性混收的企业发放贷款。通过实施分类排队和客户退出机制引入,进一步优化了客户和贷款结构,使鸡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动权,有效的预防和化解了信贷风险。
(五)立足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继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范围。准政策性贷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产品特性,体现的是国家政策和公共利益,受惠的应当是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因而不能把准政策性贷款简单等同于粮食收购贷款。建议根据农发行支农职能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内涵和外延。二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健全自我补偿机制。鉴于准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应该建立比其他贷款业务更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认同和认可,在财政不承担补贴责任的情况下,允许农发行提高对准政策性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比例,以区别其他商业性贷款业务。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从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运作成效,要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工资、费用以及其他资源分配挂钩。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3
一、主要目标责任
1、监督抽查计划完成率达到100%(按规定程序获得企业关停并转、拒检证明材料的,视同完成计划)
2014年,我院经过仔细调查论证,确定省级监督抽查计划15类产品516批次。至年底,实际完成监督抽查14类产品454批次,63家企业未抽样。未列入监督抽查产品是车速里程表,由于该产品标准换版,且我院该产品尚未按照新标准要求通过计量认证,所以事先报告省局监督稽查处,取消该产品全部计划50批次的监督抽查。其余12家企业中,5家为许可证到期注销,7家处于停产状态,并按规定获得企业关停并转等材料。
2、承检机构内部严格实行抽检分离(因现场抽检确需参与的除外)。严格按抽样范围和抽样程序抽样,不得出现影响检验结论的后果
我院严格执行抽检分离的规定,全部产品除仪表车床、数控机床、混凝土管桩三类产品属现场检验外,其余产品抽样都按抽检分离的原则进行。在产品抽样过程中,我院严格按抽样范围和抽样程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抽样工作实施前,各检测室按评价规则要求提交抽样方案至管理部门备案。管理部门设立专人对抽样方案进行审查,不合格有问题的,退还检测室修订;合格无问题的汇总后统一交至受理窗口。窗口受理人员按照抽样方案对抽样范围和抽样程序进行事中监控。监督抽查工作完成后,由管理部门对抽样活动进行最终审查把关。由于我院严格执行抽检分离的规定,切实按照抽样范围和抽样程序抽样,抽样工作完成良好,没有出现影响检验结论的后果。
3、符合所承担任务的计量认证能力要求,不得擅自分包或委托其他机构完成抽样任务
我院承担的省级监督抽查任务的产品均通过计量认证,具备计量认证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检验工作,抽样工作全部由我院自行完成,不需要,也没有擅自分包或委托其他机构完成抽样任务。今年年初1季度车速里程表抽样过程中,发现该产品标准换版,我院需通过计量认证后方能实施检验工作,于是马上报告省局监督稽查处,取消该产品全部计划。
4、不得出现检验项目缺项、检验结果判定错误及篡改、伪造检验数据等严重问题
凡是检测室出具的监督抽查报告及原始记录均要经过我院管理部门严格检查核对,未经我院管理部门严格检查核对的监督抽查报告及原始记录一律不得上报。2014年全年,我院管理部门严格检查核对,未发现检验项目缺项、检验结果判定错误及篡改、伪造检验数据等问题。
5、妥善保管备样和不合格样品,不得出现因失效或处置不当而造成受检单位异议无法受理等情况
我院样品库设有专门存放区,妥善保管备样和不合格样品,实行严格管理。全年来没有出现因样品失效或处置不当而造成受检单位异议无法受理等情况。
6、不得擅自公开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严格按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我院有制度专门管理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严格强调工作纪律,做到抽样前不事先通知被抽查企业,检验后不擅自公开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按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7、严格遵守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的各项规定,不得向监督抽查受检企业收取任务费用,不得以监督抽查之名进行与监督抽查无关的活动。
我院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对监督抽查人员的教育,要牢记使命,忠实履行职责,要求监督抽查人员不得接受被抽查企业的馈赠,不得利用监督抽查工作之便牟取利益。我院还加强对监督抽查工作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检查督促工作,确保监督抽查人员做到廉洁自律。通过廉政建设和强化检查督促,我院职工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没有发生违记违规情况,做到抽样工作零投诉。
二、各环节工作质量要求
1、抽样
一是严格按照抽查计划和评价规则执行,未出现超范围、超权限、超批次以及违反程序抽样等的违规行为。
二是通过对抽样单和企业信息调查表的检查,基本情况较好,做到填写内容基本准确,内容基本齐全,无漏填现象。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与错误:有的是部分行政区域填写错误,有的是抽样单和企业信息调查表中相同内容出现不一致等问题。对于发现的不足与错误,责令相关检测室重新核对抽样单及企业信息调查表,补充填入数据,做到正确无误。
三是抽样工作完成后,及时将抽样情况以快递形式送达企业所在地的市和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样按照评价规则规定要求封存放置,确保备样的有效性。
四是今年我院未在流通领域进行抽样。
2、检验
一是在检验中严格按照现行有效评价规则确定的检验依据、项目、顺序、判定原则进行检验和质量判定。对检验报告进行认真检查核对,发现有个别报告未按照评价规则中的检验顺序出具,责令相关部门整改,现已整改完毕,符合要求。
二是严格按本院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专人负责保存记录、检验原始文件及资料。
3、检验结果
一是在数据上报前,设专人负责数据审核工作,重点审核产品名称、是否指数代表品、所属行业、销售收入和综合判定等重要数据,经审核上报数据准确无误,方可上报。
二是加强监督抽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监督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我院召开监督抽查工作会议,培训监督抽查人员撰写检情分析报告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我院监督抽查人员掌握产品检情方法、分析情况,提高撰写检情分析报告,要求按编写格式上报的检情分析报告,做到正确、全面、深入。
三是我院按规定时间向相关县局、市局和质量分析牵头单位以快递形式报送数据材料,并保存发放记录。
4、样品处置
我院在向企业寄送检验报告同时,附有样品提取通知单,规定企业在6个月内前来领取样品,并保存领取记录;对检验不合格的样品,我院存放在样品库,单独保管。
三、存在的不足问题
1、有部分抽样单和企业信息调查表填写不够规范,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2、部分监督抽查人员撰写检情分析报告的能力还不够强,内容粗浅、重点不突出。
四、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1、我院拟对监督抽查产品所涉及的标准进行逐一核查,发现标准改版、换版等立即确认是否需要修改评价规则或申报计量认证。
2、加强对抽样单和企业信息调查表填写的检查,凡不够规范的,必须重新填写。
3、继续对监督抽查人员撰写检情分析报告的能力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检情分析报告的质量。
五、工作建议
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4
二、市检测中心必须严格按《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进行检验,检验中应执行被抽查产品明示的执行标准和该产品涉及安全卫生方面的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款。市检测中心在抽样前,应准确把握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情况,如发现该企业标准在涉及安全卫生的技术要求上未达到或未采用强制性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款规定的,应立即终止相关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市局质量监督科报告。
三、若企业已经接受省局安排抽查的,《任务书》中对该企业同种产品的检验任务自行取消。
四、市检测中心按《任务书》规定到企业抽取样本时,抽样人员应出示本人工作证、由市局统一印制并盖有市检测中心印章的抽样单、本通知和受检《目录》,否则企业有权拒绝抽样。《抽样通知单》中的第三联与检验情况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交回市局质量监督科备案。
五、《任务书》中每一序号栏内所列受检产品,只能对其抽取一个规格(或型号)的样本,各产品抽样三份,一份用以检验,二份备样。
六、市检测中心具体抽样时间,不得事先通知企业。不得由企业自行抽样、封样、送检,样品应在企业成品库房抽取。企业成品库房没有受检产品的,可以在流通领域抽取同种产品,但需经该生产企业对所抽产品确认。
七、用于检验后的样品,应按规定处理。
八、《任务书》规定的检验任务,市检测中心不得自行随意进行增减项目和时间变动。如确需变动,需报市局质量监督科批准后,才能执行。企业因转产、停产及其它原因不能抽取样品的,应由受检企业写出情况说明和申请报告,市检测中心核实情况后及时报告市局质量监督科。
九、受检企业应配合检验机构的抽查工作,凡无正当理由拒绝抽查的企业,检验机构应告知拒检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拒检产品将被判为“不合格品”,并当场书写拒检企业拒检情况说明,说明应由拒检企业签字或由现场抽查工作人员两人以上签字方能生效。
十、市检测中心应加强检验工作管理,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公正、准确。对检验结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十一、市检测中心不得在承担监督检验任务期间接受被抽查企业同类产品的委托检验,不得要求受检企业签订委托检验协议。
十二、市检测中心必须按《任务书》的规定按时完成任务,并严格执行资料管理和统计报告制度,及时向市局质量监督科上报检验结果。对检验出的不合格产品,必须在检验结束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将检验报告上报市局质量监督科。
十三、市检测中心要严格遵守工作保密制度,对其负责检验产品的合格或不合格结果,一律不得擅自向受检企业和任何单位或个人泄漏、通报或公布。
十四、市检测中心在执行《任务书》中遇到本单位不能处理的问题时,应及时向市局质量监督科报告。
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尿液检验;高质量;分析报告
1尿液分析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尿液分析标本的质量比分析方法更重要。尿液分析标本不合格,对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更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把好标本关。负责标本收集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和护士需对患者留尿进行指导,务必使尿道口保持清洁。收集和运送尿液的容器应干净、防漏,并由透明且不与尿液成分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容器及其密封装置不带干扰物质,用于标本收集和运送的容器不可重复使用。尿标本须在2小时内及时送检,以免发生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以及尿胆原等物质因光照分解或氧化而减少等。随机尿液标本的留取无规范时间规定,但必须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留取时间,患者必须有足够的尿量,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尿量最好≥50ml,最少不得低于15ml,适用于门诊或急诊患者。住院患者尿常规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尿,即晨尿,也可把在上午7时~8时留取的尿液作为第二次晨尿,适用于可疑或已知泌尿系统疾病的动态观察及早期妊娠实验等。午餐后2小时收集的尿液,即餐后尿,对病理性糖尿和蛋白尿的检出更敏感,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检查。保存、运送检测的标本应新鲜,不需防腐剂,尽可能在2小时内完成。假如标本收集后2小时内无法完成分析,可2℃~8℃冷藏,6小时内完成检验,在尿标本中加适量防腐剂,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选用不同类型的防腐剂。在工作中发现留取的尿液标本在25℃下,2小时后有时会出现改变,外观尿液颜色变深,透明度变混或尿气味带有氨味;化学成分出现葡萄糖,胆红素、尿胆原、维生素C下降,亚硝酸盐升高,pH与蛋白质升高或下降;镜检出现RBC、WBC管型下降,结晶或细菌升高。所以送检单上必须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
2尿液分析仪器与材料
尿液分析中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主要是尿液分析仪和尿试条,二者的使用、质量以及尿试条的方法学在尿液分析中很重要。尿试条的正确使用也至关重要,影响尿试条的因素很多,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的结果可靠性、准确性,在使用时应注重以下问题。不可使用已过有效期的试带条;应将试带条保存在生产厂家提供的容器中,不可更换保存容器;不可将试带条贮存在阳光直射或潮湿的地方;贮存试带条的容器应密封,保存温度应遵循厂家建议;每次从装试带条的容器中取出少量的试带条,取出后立即盖好容器;未用完的试带条不可再放回容器中,不同容器中的试带条不可混用,不可触摸试带条上的化学反应膜块。每天在做尿液分析前,应做一次质控,同时使用高低值两种质控物应先对尿液分析仪和尿试条进行检测,以使二者的质量得到控制,再检测质控液看其值是否在可检测的范围内。每更换一批试带条,要对比两批试带条的质控结果,质控物的值应在所使用方法学的可检测的范围之内,才可对当天的结果作出以正确的分析。
3尿液结果的正确分析
尿试条本身受方法学、干化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造成尿液分析结果与实际临床不相符的主要原因。一是试带的专一性与传统手工检测有不同之处,最常见的有以下特点:蛋白质膜块只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对本周蛋白不反应;葡萄糖膜块只对葡萄糖产生反应,对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蔗糖不反应;酮体膜块对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对β羟丁酸不反应;隐血膜块不但对完整和破损RBC均有反应,而且对游离Hb和肌红蛋白也反应;白细胞膜块只对中性粒细胞有反应,而对淋巴细胞无反应;胆红素及尿胆原膜块灵敏度比Harrison手工法低得多;比密膜块只能反映尿中阳离子多少与比密计结果不一,对婴儿等低比密尿则不敏感。二是干化学试纸条轻易受药物及其他物质干扰,可造成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4保存精确的尿液分析记录
保存精确的纪录是很重要的。实验室日志或记录本应该记录标本到达时间和测试时间。关于该标本的特殊信息,如病人所吃的药可能干扰测试等,都要记载在记录本上。标本和日常质控所进行的测试和获得的结果都应记录。另外,测试人员必须在记录本上签名,以便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与他联系。
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74-02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检测分析。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血液常规检查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也成为临床工作中重要的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检验指标[1]。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常规检验结果质量得到提高,但仍有众多因素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度。本文就18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将影响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180例血常规检验结果资料.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5-62)岁;住院标本112份(62.22%),门诊标本68份(37.78%);本组资料至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与疾病,性别及年龄分类等无相关性。
1.2 方法 所选血常规检验结果标本均采用真空采血管(EDTA-K2抗凝剂)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1.8ml,颠倒混匀8次,2小时内检测[2]。采取重复检测2次标本,并与临床诊断相结合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及准确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以P
2 结 果
血常规标本重复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检测结果与临床诊疗结果具有不符合率19.44%(35/180),分析影响因素有人为因素15例(42.85%),生理因素11例(31.43%),仪器因素5例(14.29%),试剂因素4例(11.43%)。
3 讨 论
3.1 人为因素及对策 ①标本采集运送不规范,标本采集存在标签不规范,容易出现错误采集,引发结果与患者临床诊断不符,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标本采集混匀次数不严格,出现血常规含有小凝集块,影响检验结果;无专人负责,交接不清,存在标本混乱现象;②采集血标本时由于责任心不强,存在抽血速度过慢或注入真空采集管时速度过快,导致标本溶血,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儿科护士存在用针管抽血后为去掉针头直接注入采样管,引起标本溶血;标本凝固或摇匀时动作过剧烈,也可导致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影响结果[3];③标本运送不及时,血常规采集后在2h内运送并检测,但由于护理工做繁忙而延误送检时间;④检验人员责任性差,混匀标本不规范或编号不清,导致标本错误结果。出现以上人为因素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以通过再教育,纠正错误的操作步骤。如不定期抽查及考核护理人员及输送标本的护工,同时结合采集标本和检验人员的责任心进行继续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减少人为因素影响血常规检验。
3.2 生理因素及对策 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受患者性别、年龄、种族、采集时间、吸烟及精神等生理因素影响。白细胞在清晨高于下午,甚至相差1倍;吸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长增高,尤其高低变化具有不同时间性;新生儿白细胞总数有明显增高现象;患者剧烈运动后或心情激动、紧张,可导致血球计数检测结果增加;孕妇易出现生理性贫血导致血红蛋白等降低;因此,在采集患者血常规标本时应注意不同生理状态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同时考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血常规标本采集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4]。
3.3 仪器因素及对策 目前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得到普及,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已于标准化管理。但受检验仪器原理、稀释液、染色剂、试剂有效期及仪器固有因素影响,也出现异常结果。所以决不能依赖仪器而放弃传统手工方法检验血常规并建立复查制度[5]。如在三分类仪器检测血常规时常受溶血及细胞碎片等影响,分类不严格出现血小板、白细胞等异常结果;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在检测如有核红细胞等病理细胞时也存在分类不准。在检测血常规受仪器因素的影响时,应及时采取手工显微镜复查及计数等方法,结合复查结果做出准确检验结果报告单。
4 小 结
由于血常规检验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疾病诊疗项目,而且在血样采集、运送及检测过程中易受各种的因素影响。因此,为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减少影响因素,降低错误结果的出现。应加强技术人员责任心培养、规范采集标本和检测操作技术、消除人为等因素所导致的误差,才能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0-141.
[3] 高丽娟.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哈尔滨医药,2011,31(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