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范文1

相比较大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开展,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则存在基础差、起步晚、进展慢等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社区居委会就是多了“社区”两个字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巧妇”的烦恼:无米之炊怎了得

有的基层领导说,社区建设是好,但关键是一个“钱”字,兴建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需要钱,完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钱,安置老居委会成员以及落实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资待遇等问题都需要钱,而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大,保运转甚至保工资都非常困难,哪里还有财力物力投入到社区建设?所以,一切只能“从实际出发”,工作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只能以汇报迎接检查,以文件应付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艰难的适应:“单位人”何以转变为“社会人”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单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行政机关、厂矿企业和学校,在单位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中一般前面是办公大楼,后面是生活宿舍区,社区沿用的仍然是“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的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与外界几近隔绝,社区资源无法做到社会共享。而大量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的下岗失业人员、居民和农村进城人员虽然有“社会人”的身份,却缺乏社会化的管理,其管理仍旧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另外,许多社区居民总是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对下放到社区的保障和服务职能持不信任态度。

不和谐的音符:“行政化”、“形式化”的现象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这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但在一些地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延伸。一是区街政府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义,有的只换“牌子”不换“班子”,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片面强调社区内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高低、硬件设施的好坏,忽视社区建设的实质,不重视社区居民的要求和实际,不注意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对策和建议

强化责任,突破认识性壁垒。中小城市要做好社区建设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领导班子的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社区建设工作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使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城区政府工作的主题,作为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强化责任来抓认识、抓落实,要建立领导带动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政绩考评机制和责任制度等相应的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区、街道、居委会主要领导要成为社区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同时,通过抽查和考核相结合,调度和考评相结合的机制,将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的落实、社区管理体制的理顺、新开发区社区居委会的规划和建设等硬性指标以及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组织等社区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的提拔使用挂钩;对社区建设工作中避“实”就“虚”,进展缓慢,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的的责任领导不能评优,不能提拔重用。

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现阶段的社区管理是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其范围包括社区居民以及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整体。社区建设也必然要以这个整体为平台,形成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共驻共建的新机制。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区居委会要多动脑子(想办法),多跑步子(找部门),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要通过“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争取公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 到社区设立相关设施,要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方式鼓励社区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社区内的资源,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驻社区单位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城市社区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生态建筑 生态社区 建筑 建设

一、生态建筑概述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绿色技术的范畴。因此,生态建筑综合了绿色、信息、生物三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能否实现生态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区能否实现生态化。关于生态社区,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般都认为:生态社区是具有合理选址和规划,尽量维持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校循环利用,减少“三废”排放,使其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保证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实现人、建筑、自然相融合谐的建筑体系。生态社区包含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多功能的社区,它充分体现出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生态社区不仅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降低资源消耗,体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尽量使用再生资源,满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保证便利的生活设施,重视人类居住地各种非自然物质构成环境的生态作用。便利包括社区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2.生态社区应具备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生态社会应具备以下特点。(1)生态规划。居住区选址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气候等,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用最少的消耗和对环境最小的影响来创造能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人工环境。除此之外,要注意保护社区的生物环境。(2)生态建设。在创建过程当中如何保证生态社区的环保、节能、健康等特性,关键是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环管理。(3)生态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和社区管理制度,社区内的组织机构应立足于解决社区的问题,进行社区的建和管理;社区的制度应能最好地调控社区各项活动的进行。建立生态社区的管理信息系统,将社有关的人口、物资、住宅、服务设施、社区活动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集成,供社区管机构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同时要使社区组织和居民能够迅速查询和检索需要的信息。(4)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取向,从过去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转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从微观上看,生态社区系统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①良好清洁的环境,远离各种形式的污染(包括气体、水、噪音等)。②拥有便利的出行交通及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③绿化比例高,景观优美。④各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⑤社会自我管理高效。⑥低碳、节能、环保。

三、生态社区的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此,驻区单位如果能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功能,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应积极探讨发挥驻区单位作用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文化设施的建造方面、在保存社区文物、民俗方面、在丰富群众的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驻区单位如果能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以及整个社区文化建设发挥巨大促进作用。

一、驻区单位对城市社区文化的促进功能

第一,引导功能。企事业单位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和“文化示范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深广度。这些对于其所在社区而言,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势”和“文化航标”。企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和活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把社区文化发展引导到企事业单位文化所蕴含的主流目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引导作用。置身企事业单位文化环境中的员工,同时也是社区的成员,生活、学习、工作在社区居民之中,他们通过家庭、亲属、同学、朋友,与社会各个层面保持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他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周围居民产生示范效应。

第二,创造功能。企事业单位文化是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的一种浓缩,具有民主、开放、创新、进取的特性,具有更新和再创造文化的活力和条件,它既是社会潮流的追逐者,又是时代潮流的开创者。这是因为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主体是最富活力的中青年,企事业单位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具有相对敏感的特性,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十分迅速。企事业单位对这种变迁进行筛选、过滤、扬弃乃至超越之后,实现自身的创造和更新,同时传导给所处社区,促使社区文化实现发展。

第三,传承功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既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特定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个社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经过祖祖辈辈的创造、筛选、加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社区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由于社区对环境的作用传给企事业单位,使他们继承下来(当然,这不是继承社区文化传统的唯一途径),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第四,整合功能。由于文化的渗透性,不同文化既可能交相融合,又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区文化趋于多样化,文化碰撞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人们面临的价值冲突与适应问题十分尖锐。所有这些也必然反映到企事业单位中来。企事业单位文化因其突出的引导性、计划性、整合性等特点,对文化冲突的协调、平衡、化解、融合相对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将上述“整合成果”辐射、传达到社区,能够促进社区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趋向同社会主流文化保持良性关系,从而对社区文化发挥整合作用。企事业单位与所在社区是互为环境的,企事业单位文化的氛围及其内涵必然对社区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辐射、影响着社区居民。正因为如此,企事业单位往往成为社区文化的亮点乃至制高点之一。

第五,补充功能。作为现代化产物的企业文化具有天然的先锋性、敏感性、叛逆性、开放性,有些新的文化因子特别是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的文化因子,原来并不存在于社区之中,往往是由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中青年)首先接纳和吸收的,然后传达、输送到整个社区范围,这就对社区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社区与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互动对于加强相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加速社区的资源共享,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社区环境,促进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驻区单位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相当多的社区成员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尚未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还不适应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居民和驻区单位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看法有失偏颇,相当一些居民和单位的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社区建设尽一份责任和义务。甚至错误地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是政府投资建设社区,让自己坐享其成。

为了提高驻区单位的参与度,应该努力做到:首先,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驻区单位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这一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推崇、融合和奉献精神,使它们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通过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使它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精心营造社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驻区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形象,而且与单位员工的办公和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社区文化人人办的广泛共识,真正做到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二)设施与场地等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城市社区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社区内各部门与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捐款和提供各类设施的现象很少见。因此,一方面城市社区资源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被闲置不用或开发利用不够,这的确让人十惋惜。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心理因素有关。在城市社区中由于存在许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单位”,而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社区委员会、业主委会员、居民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与他们之间不存在上下级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城市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关心、重视、投入不够,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不愿意将自己闲散的物质性资源拿出来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资源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现有功能,为社区文化提供稳定、舒适的活动空间,实行资源共享,将是一件几全其美的大好事。这也可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上规模,上档次,谋求更大发展与飞跃。

(三)联手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

从各地开展的社区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太极拳、太极剑、台球、棋类、器械健身,到卡拉OK、戏迷演唱、养生功、秧歌、图书阅览、健身交谊舞等,达数十种之多,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由于以上活动内容多少缺乏一些现代气息及深刻的内涵,因此对青年群体等相对缺乏吸引力。如能在丰富活动内容上多动脑筋,挖掘新的活动内容,拓展新的途径,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融人到其中去,这将会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热情参与。而在这些方面,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的合作加盟,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丰富多彩,广泛活跃,就一定能生产出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社区文化产品,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

(四)加强组织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

从目前各地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性质来看,由于是新生事物,因此社区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社区文化人才。社区文化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以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如有的地方管理者往往由队伍中的活动积极分子组成,管理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核心,纪律的维持和活动的开展往往靠大家的自觉,随意性较大,缺乏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规模扩大与创新求变的集体力量。

有鉴于此,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组织应能有效介人,整合运行。因为各单位组织已经长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加盟,无疑会给社区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与不断创新,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提高社会知名度,也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居民、社区群众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这些社区基本成员的同心协力和共同努力。尤其在当前社区居民和单位主动参与意识较弱的状况下,更需要基层社区管理者及组织者的引导和动员,调动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并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春梅,谢守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经济师,2004(4).

城市社区建设范文4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社区居委会成了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最前沿、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基层社区自治组织。为此,无论是在组织保障机制、工作人员配备及福利待遇,还是在社区服务管理和活动等综合用房建设、工作经费保障力度,还是为社区居委会营造良好工作和社会环境上,XX区委、区政府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推进社区居委会建设,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了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健康发展。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保障有力、使用规范

早在20XX年11月,XX区的《区委常委会议纪要》就明确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相关意见,规定城市社区工作经费每年按社区住户(含居住一年以上外来居民)每百户1万元标准核拨,其中,经济基础较好的街道(乡镇)区级财政承担50%,差一些的区级财政承担70%。20XX年起,该标准提高到每百户XX万元,以后每年递增5%。

按照这一标准,到20XX年,全区社区工作经费达到XX万元,最少的仅有500多户居民的穿山社区居委会也有XX万元。社区居委会正常工作经费构成一般有:工资、奖金、社保、节日补贴,办公费用,培训考察费、宣传和文体活动,社会组织扶持,平安、生态、文明等社区创建等。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街道(镇)统一管理,即统一预算、统一划拨、统一会计。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福利待遇情况

自20XX年11月《区委常委会议纪要》下发之后,全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月工资统一调整到X元,年终奖金为XX元,社区居委会主任系数为1.5,副主任系数为1.3。20XX年7月开始执行XX市统一标准。20XX年起加大了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一是评先推优。每年评选一次“优秀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获得者按照全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年平均收入15%左右的额度,发放一次性奖金。每三年评选一次“模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获得者从评定的次月起三年内,任职期间参照上年度区社平工资50%左右的标准,每月享受岗位补贴。二是选拔担任“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任期一般为三年,任期内按照上年度区社平工资150%左右的额度,按月享受岗位补贴。

按照省里有关规定,目前我区有3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未达到5人以上。原因是社区居民人数少,分别在500户至1000户以内,但符合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社工要求。

三、社区居委会工作服务用房情况

早在20XX年,我区就在全国率先制订完成了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并一直在实施和完善着这一规划。按照该规划,我区城市社区居委会服务管理和活动等综合用房面积按社区人口数配置,即每百户30平方米,20XX年以来提高到每百户40平方米。如果按人口数配置未达到1000平方米的,就按1000平方米配置。目前,全区37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服务管理和活动等综合用房面积平均已达到1400平方米。

四、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情况

自200XX年6月北仑区委办公室印发《北仑区社区政府工作申报准入试行办法》的通知后,我区对政府公共服务项目采取申报、核准制度,具体由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审核事宜。然而,几年来试图通过“堵”的办法来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的做法,只是治标的多,治本的少,收效甚微,且随着政府工作的重心下移,不知不觉中,有很多部门把政府的一些工作直接延伸到了社区,造成社区居委会负担越减反而越重。

实施准入制度的难点主要有三点:

1.工作协调难。政府的很多部门大多因为工作任务或目标,纷纷将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街道或社区,尽管其性质是公共服务,利在社区居民,但实施的过程却依靠社区居委会。而街道这级层面因顾忌年度工作考核,即便有心为社区减负,也无可奈何。更何况有些工作达到了某种目标,就能评先进和加分,如一些创建达标活动等。鉴于这种情况,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处的尴尬地位不言而喻。

2.走程序嫌麻烦。按照《北仑区社区政府工作申报准入试行办法》规定,申请单位根据有关文件资料向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并写明申请事项、时间、配套的工作人员以及下放的相应权利(包括划拨的工作经费)等,由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并提交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经审批同意后,由申请单位持审批表与社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联系,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指导社区居委会按照要求落实。这样一来,一是申请单位嫌时间长,影响工作进度,况且有的事项属于创新性工作,可能拿不出文件依据;二是如果认真参照执行,申请单位就得制订工作方案,落实经费和工作人员等,缺少了灵活性和自由度;三是提交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在时间上的确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难以在时间上自主安排工作。

3.观念上的差异。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习惯性和机械性,加上潜意识里没能正确对待社区居委会的减负工作,有的甚至误认为社区居委会用政府财政,理 应当为政府办事,忽视了居委会的自治属性。

对此,近年来我区采用了变“堵”为“疏”,堵疏结合的办法,为社区居委会减负。首先,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了一大批涉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文体活动、居家养老、卫生教育、治安保洁等社会组织,为社区居委会减负提供人力、智力等条件。

其次,堵疏结合,有理、有节、有序承接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堵,区民政局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牵头协调部门,仍理直气壮地为维护社区居委会的自而呼吁,为社区减负而坚持政策把关着政府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审核和协调。疏,即梳理政府和居委会的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众多事项,明确哪些是社区社会组织能做和不能做的,框定了社区社会组织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事项,和在居民自治上承接联系居民和承载政府、居委会职能的辅工作,做到社区社会组织不越位,社区居委会也不错位。

第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社区居委会正确对待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在尽心工作,尽力而为的基础上,区别什么事该主动做,什么事该配合做,什么事转交给社会组织做,什么事可以婉转拒绝。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社区居民自治上。

五、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完善撤村建居社区的社区服务管理

近年来,北仑区在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上着重探索了社区化党建促居委会自身建设、区域化共建促社区自治的做法,今后将尝试着进行社区专职社工的管理探索,厘清专职社工与居委会的关系,促使社区居委会事务与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的明确区分,改变目前什么事情都冠以“社区”的现象,清晰专职社工身份。

在完善撤村建居社区的社区服务管理上,我区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社区居委会班子建设。通过依法程序,把具有农村管理工作经验的撤迁村干部选拔到社区居委会中担任主角,同时抽调优秀的城市社区专职社工充实其中,形成一个既有农村工作经验,又有城市社区建设理念的管理服务班子。二是提前介入。在拆迁居民未搬入社区前,充分做好相关的服务准备,让拆迁安置的居民一进入社区就能感受到社区温馨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三是强化服务。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在开展“四个面向”服务的同时,增加符合农民特点的服务项目,在居民的家政、就医、求学、婚育等综合服务上力求及时、方便、高效,同时开展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想方设法提高失土农民劳动技能,形成社区再就业工程一条龙服务。四是组建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吸引和凝聚居民,增加亲和力、归属感,逐步缩短农民与居民的距离。

六、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运用

目前,我区社会工作主要运用在扶贫帮困、居家养老、社区矫正、矛盾调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健身活动等方面。除了政府主导的扶贫帮困上有较为完善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相应政策外,以社会组织为骨干的服务活动也有自成体系的相应制度,而且一部分社区服务项目政府也有“出钱买服务”的支出。此外,区民政局还在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上也有一些“项目补助”政策,即每年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00万元予以资助。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主要是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刑释归正、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它对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社会工作状况而言,要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

一是要不断强化政府主导举措,建立健全或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服务机构,并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机制。

二是为社会组织的脱颖而出提供政策支持,如资金扶助、财税支持、行业准入等。

三是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会工作者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便利和条件。同时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呵护社会工作者在自律、勤勉的基础上有个茁壮成长的社会环境。

七、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相得益彰

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从社区建设工作理念出发,广义地说,在社区内居住的居民都可视作社区居民,那么,小区业主自然便是社区居民。而业主是指房屋物业的产权人,他具备房屋的使用权、所有权,因此,居住在小区内的居民不一定是业主。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中的主体,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理当担当起组织、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创设和工作。近年来,我区的主要做法有二个:

1.构建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服务、监督体系。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建,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所在地街道(乡镇)社区办和区物业企业管理部门配合或协调,业主委员会运作期间由社区居委会给予业务指导。当物业企业与小区业主委员会发生矛盾或难以达到一致意见时,社区居委会就予以协调。当然,平常更多的是指导和监督,尽最大努力确保两者和谐相处,避免有矛盾萌芽。

2.建立物业服务管理协调组织。如新碶街道芝兰社区成立了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协调小组,其成员均为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主任和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该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负责协调小区服务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办法。

在老小区物业管理上,我区虽有个别业主自治案例,但总体情况不很理想。往往是开始较为有效,但未能持续,主要原因是未能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单凭一腔热情难以为继。而“准物业管理”似乎更为有效。比较典型的是新碶街道办事处借助社会组织力量实行的“准物业管理”模式:

新碶街道共有小区143个,其中,1999年以前的老小区有80多个,建筑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这些老小区,一是规划“先天不足”,建筑年代久远、房屋陈旧、硬件基础设施缺乏;二是居民物业消费意识不强;三是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较差,个别物业企业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前些年,街道办事处都是委托营利性物业服务企业代行管理,而且每年都有100多万元经费补助,但收效甚差,居民怨声载道。20__年起,街道办事处另辟蹊径,向非营利性组织——新碶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无物业小区的初级物业管理。

城市社区建设范文5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失地农民社区的数量也十分庞大。失地农民社区分为“城中村”社区和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本文所讨论的是前者。“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遗存,其负面效应越来越突显出来。

一、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平台,建设和谐、文明的失地农民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社区建设也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重要领域。失地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利益严重受损,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被动选择的结果,他们在城市中的边缘化直接导致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失调,进而产生焦虑和不安,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既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是动员失地农民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城市化成果的关键步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通过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整合城乡文化人才资源,广泛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和优秀民间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周边及其他单位的系列创建活动,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让先进文化占领社区阵地,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二、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对失地农民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2、投入上:投入力度不够,投入方式单一。

3、宣传力度上: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够。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时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过程过程中出现了“上冷下热”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语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

4、队伍建设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虽然全部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但整个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数少。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女性工作者数量偏多。三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社区工作所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有一定差距。

三、             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但绝对不能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成为了城市的一员,如何使他们享受到市民一样的待遇?社区化建设就是一条很关键的途径。失地农民的社区化建设就是要依托城市这一重要载体。

1、认识上: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失地农民的社区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合理部署,积极规划,统一调度,稳步推进。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区化建设,即城中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

2、        投入上: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现阶段的我市失地社区管理是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其范围包括社区居民以及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整体。社区建设也必然要以这个整体为平台,形成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共驻共建的新机制。失地农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企事业单位多的优势,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驻社区单位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3、        宣传力度上:宣传舆论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社区化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努力为失地农民社区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化发展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全居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社区化发展的积极性。要加大对社区化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使各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促进政策的全面落实。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化发展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及时发现总结一些先进社区的好经验,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

4、        队伍建设上: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一要采取公开招聘或其他居民认可的方式,把一批热爱社区工作、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居委会中来;二要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以吸引一批知识化、年轻化的人才加入到社区工作中;三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鼓励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体现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还可以根据社区服务的实际需要和志愿者所具备的条件来安排服务项目和活动,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范文6

一、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1.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

现代化的工作节奏,增加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充裕的休闲时间,在工作之余,人们需要的是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其中就包括读书。一个完善的社区,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设施。

2.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如果没有社区图书馆,广大群众就缺少一个增长和更新知识的场所,群众的精神生活会比较贫乏。建好社区图书馆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的需要。它通过图书媒介向读者传播精神文明,完成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承载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

3.社区图书馆是学习科学发展观一种平台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是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工作迫切需要。因此,笔者认为社区图书馆是居民实践科学发展观一种平台,利用社区图书馆特有资源和优势组织居民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关文献,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精神内涵,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去。

4.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节点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文化、教育、信息中心,它对社区所有居民开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社区图书馆可以方便地与上一级图书馆实现联网检索,在上级图书馆的支持下,为居民提供比较完整的文献信息服务。这样,既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作用,又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延伸,使社区图书馆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节点。

二、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对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尚缺正确认识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还未明确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硬性目标当中。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较多,但图书馆(室)是其基本设施之一,完全可以统一纳入硬任务中,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如果地方领导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难以摆上重要工作位置,那么,城市社区图书馆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城市社区图书馆缺乏科学的规划

各地中心城市的高校及大型图书馆,应当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并就馆舍的要求、馆藏的内容、馆藏的数量、图书馆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提出统一规划和指导性意见。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级政府都意识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城市社区图书馆来讲,仍然缺乏远见地规划,缺乏严密、科学、人性化地认证,也缺乏与中心图书馆相配套而网点分布合理的规范社区图书馆。

3.社区图书馆建设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是制约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实质性问题。各地社区领导应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用房与藏书的经费。只有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想方设法,筹集起必要的资金。可以利用社区的服务项目,创造出的利润以补充图书经费的不足。

三、如何加强建设好城市社区图书馆

1.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是社区书馆发展的组织保证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的支持是实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地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社区图书馆经费上的保证与支持,加大政府行为力度。不仅要把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而且要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加速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服务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图书馆中,读者不仅可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而且还应方便地利用其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先进的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此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而社区图书馆服务除了现存图书馆设施的功能,对特定社区的定向延伸、辐射外,还要发展图书馆事业网。

3.走特色化、家庭化的服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