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K9,数据库,电子政务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atabase based on K9 build the urgency of the system and the importance; Meticulous build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iscussed the technological route of databas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atabase building of each key link;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atabase system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based on many years of a given line experience solving measures, the hope can give the reader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K9, database,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中图分类号:C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就是挑战之一。党的十六大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做出了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启动了一批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1-2]。

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的领域。而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又与改革、开放、发展等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搭建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已迫在眉睫。

1 主要任务与依据

1.1 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系统以“综合电子数据信息”为契机,通过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建立以基础地理信息、地政管理专题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基础空间数据库以及综合各项业务数据库为基础的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一张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土地综合监管平台,形成以管理业务流程改造优化为主线,支撑用地管理决策为核心,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政务管理、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体系目标[3-4]。

1.2 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2007] 54号)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2 技术路线

基于K9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搭建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1 基于K9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搭建流程图

从图1可知,基于K9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物理数据库主要分为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结果数据库;搭建平台分为搭建维护平台、运行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电子政务系统分为内网门户、远程报件、公文传输、全程 监管与政务审批等5个子模块。

3 数据库建设

3.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采用mapGIS K9平台,建设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保证各县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3.2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根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规范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利用计算机、地籍测量、GIS、数据库等技术,形成包括地形、地籍、影像、权属、文字报告和数据库等一整套城镇土地调查成。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数据转换,清华山维2008、CASS数据转换;

地形数据入库;

地籍数据入库;

权利人相关信息录入;

房屋相关信息录入;

宗地图件扫描挂接;

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等图件的输出。

3.3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在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特点,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规划成果实施管理、辅助支持日常办公自动化的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规划成果实施管理、辅助支持日常办公自动化及提供决策等为基本目标,建立集GIS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功能全面、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专业化信息系统。

3.4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

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搭建的主要内容如下:

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整理,包括农用地分等单元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农用地分等综合表等资料;

外业收集资料的整理,包括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土地调查报告、统计年鉴、历年气象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文本以及相关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调整等资料;

标准样地成果的整理,包括标准样地属性调查表、分布工作底图、标准样地照片、土层样品等成果整理;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应用;住宅区;办公楼

智能化系统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结合,从建筑物的角度来看主要由机关办公楼、商用写字楼和住宅园区等。有统计表明,只要用于智能建筑的附加投资低于基本投资的3%,建筑物的价值就可以提高15%,因此在保证低空房率的条件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化系统在建筑业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仅以办公楼和住宅区中的实际应用为例来说明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住宅小区智能化

建设部最新颁布的《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将应用智能化的住宅小区分为三个星级,其中三星级示范小区不仅具备一二星级小区所具备的全部子功能,如安全电子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等。住宅小区与智能化系统主要追求客户居住的舒适化、人性化、自动化、休闲化,建设部重点推广的科技项目主要包括“XIDM型三表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和“刀SA 6100宅职能中心网络系统”,小区可通过这些智能化系统与社区乃至全国连为一体,使小区变成一个资讯快捷,集家庭、娱乐、办公、休闲于一身的具有生命力的居住环境。小区的智能化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物业管理服务系统

不同的住宅区,除了考虑建筑上的空间分布特点,还应综合住户在年龄层次、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来考虑其物业管理需求。小区的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物业员工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小区各种资费结算系统、三表出户口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的自动化以及会所服务系统、巡更管理系统等方面。其功能实现主要通过针对以结构化布线为物理平台、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现场控制总线为操作平台的电话、计算机和数据信号等连接传输专门涉及到综合布线系统——拓扑结构模块设计来实现,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1.2小区安保监控系统

小区安保系统则包括周界防护和区内监视两方面:周界防护主要指小区周边所设置的报警探头以及摄像机。周界防护主要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当有嫌疑的人试图翻越围墙或者在作案后试图离开小区时,将启动报警系统并切换摄像机信号转至监视器,以便及时观察或留下证据;区内监视则主要是指小区在需要的区域安装智能摄像机,在需要的关键场合进行全方位的巡视,以避免忽略人工巡视中易发的周期性盲区,并在保证监控力度的基础上减少小区安保人员。

1.3小区自动化控制

小区的自动化控制主要是指小区内的公共照明、停车场管理、水电网络、绿化喷洒、电梯、办公室及会所的制冷供暖等系统的监测控制。主要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节省人手及降低耗能为目的。如小区供暖系统可采用再生能源技术——水源热泵机组,高效节能,同时还可利用热回收新风机组利用焓差对新风进行排风能量回收,可极大提高供暖效率。但是除紧急呼叫系统和宽带入户外,家庭自动化控制还有待普及。

2.办公楼智能化

办公楼与住宅区不同,住宅区以居民的家居生活为主,办公楼则以办公为主。因此对自动化的要求在功能、层次以及技术性能等也均有不同。在建筑层面上,办公楼大都是空间垂直分布,平面开放型空间,不同于住宅园区,建筑所属的平面区域范围小,这些建筑特点决定了办公楼便于布线、管理及监控的优势。总体说来其软件系统采用具有多级保密和图形化编程对于WINDOWS NT或WINDOWS2000具有丰富的软件支持能力的软件系统,硬件则要求具有灵活现场编程及扩展能力的DDC控制各模拟输入、输出点,开关量输入、输出点等监控点。具体说来其建筑智能化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通信智能化系统

通信智能化是办公楼智能化的首要要求,是办公楼内外联通的通信枢纽。办公楼的智能化设计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IBMS)、机关办公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办公应用系统这三大系统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汇集子系统信息,这一系统以专线内部局域网为平台,采用 C/M/S 三层结构进行开发,主要通过Ethernet TCP/IP协议各子系统集成,系统的响应速度小于0.5秒,极快,它是一个智能化办公大楼的“大脑”,建立在整个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之上,收集各种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管理最终做出决策的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机关办公服务系统则是指办公大楼中的一卡通系统,其作用主要包括:通过设定门禁点、电锁控制点、车库管理点及使用POS机[2]进行相关的身份识别、开关门、车库管理、餐饮管理等。以车库管理点为例,首先要求用户在挡风玻璃后放置感应车载卡,便可采用遥感控制的方式便于内部工作人员进入车库停车,无需停车;当有领导或贵宾到来,可通过远距离感应的装置预先将道闸开关打开,使车辆直接进入车库,并同时将消息上传至IBMS,由其发出专用电梯停至指定层面的指令,以确保人员安全。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则由电子政务内外网网站子系统和各部门内部应用系统构成,主要用于实现政府对公民、对企业以及政府内部的政务工作。

2.2保安监控的智能化系统

在办公楼中运用安保智能化可以通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道控制和门禁系统、主被动防盗警报系统等科技多手段多层面的保护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设置不同的设备布点和系统配置,便于采用现代化的摄像机监控系统对于现场情况进行监视遥控并进行必要的图像记录,可加强对周遍情况的防范及内部情况的监控。尤其要重视地下车库的防盗系统设置,利用停车场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对车库的内部环境和安全状况进行调控,使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用户对库内停车状况和安全状况一目了然,充分保证车库的安全性,舒适性,体现了智能系统的效率性和经济性。

2.3防火警报系统

办公楼中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一般采用美国的Honeywell EBI系统,具体防火警报系统说来,主要由火灾探测器、火灾警报控制器和消防器械三部分构成。火灾探测器是将火灾产生的烟雾、温度、亮度等物理化学现象转化为信号,上传至控制机构便于分析控制。火灾警报控制器是在火灾一旦发生的情况下,接收火灾探测器上传的信号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加上消防设备的保障,从而将火灾控制在最早时刻、将损失降低至最小范围。

2.4照明控制系统

在办公楼中将智能化应用于照明系统,是指预先设定系统工作的基本状态,使照明系统在预先设定的时间自动切换,整栋办公楼的照明系统能够在全自动状态下为用户提供照明工作。如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照明系统将发挥探测功能,自动关闭无人区的灯光,调暗工作区域的灯光,并将有人的区域调至合适的灯光亮度。同时,为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需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编程器改变相关区域的光照亮度,以适应不同工作并达到最合适的水平。

2.5多功能会议系统

办公楼作为集会议、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场所。具有视频会议系统(分会场与中心MCU呈星形网络结构远程连接)、音响及扩音系统(包括声音录入、传送及播放的音响设备以及包括一般会议扩声和音响扩声的扩声系统)、投影显示及影音系统、监控视频系统等。此外,为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和速度,可在调音室中通过ST-SC型跳线实现端接,完成六芯多模光纤敷设,光纤的路由则可通过垂直干线子系统进入三层配线间实现与层交换机的连接。由此就可使得会议系统真正达到智能化控制的理想目标,并在多媒体设备和环境设备的协调下大大提高了会议效果。

【参考文献】

[1]车焕文.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J].中国建设信息.2010(4)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下;城市测绘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化测绘,简单说就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现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即将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1 城市测绘工作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龙头,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建设就无从做起;没有城市规划,城市就会盲目地建设、盲目的发展,今天拆,明天建,觉得不合适就拆、再建,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才能防止出现恶性循环,那就是规划的同时重视由测绘工作提供的规划基础资料。城市规划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而每一个层次工作的开展都要有现势性很强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作依据,都要有以多种不同的测绘成果及数据为基础。城市测绘是实施总体规划的保证,如果说一个城市利用各种比例尺现势性较强的地形图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前期测绘工作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说如何实施规划,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城市测绘就显得更加重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地上地下管网,各种类型的建设等等。当其规划设计完成后进入实施建设阶段时,则要求把各种管网准确地规划意图放样到实地,而能达到此目的所依靠的唯一手段就是城市测绘。可以说城市测绘贯彻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建设的全过程,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否则规划不能进行,建设不能实施。

2 信息时代测绘技术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信息实现共享了,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技术早已彻底融入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对城市测绘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2.1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技术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众的信息需求量急剧上升。现代测绘为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国防建设以及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而随着社会大众对地理空间信息需求的增强,测绘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到每一个在地球上生存活动的人类。深入挖掘大众的地理空间信息需求,是测绘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目标,只有实现了为大众衣食住行的服务,信息化测绘才能真正走上产业化道路。

2.2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产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以制图和设计为主要目的的测绘产品标准,将会被以信息服务要求的多维多种表现手段新的测绘产品标准取代,产品形式更加复杂更具灵活性。如满足各种需要的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各种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各种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生产方法将不断改进,除传统的野外数据采集、航空摄影测量、遥感等方法外,低空摄影测量、激光扫描测量、车载3D激光成像测量等先进的手段将不断应用于实际的测绘工作中,以满足成果的多样化和准确反映现势性的地理信息,以满足信息社会变化快、需求及时准确的特点。

2.3 新的时代背景下测绘技术中更多地渗透入了网络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普及,使得人类社会空间在信息概念上逐步缩小,测绘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测绘成果可分布式地存储在各个地方,通过建立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用户只需访问一个网站、一个查询界面,就可以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检索、访问和浏览,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享受地理信息服务的目标。测绘信息服务的信息应用社会化是建立在信息资源集成化和信息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且需要首先生产公共公开的测绘产品,其最终目标是要让地理信息和测绘产品深入到平常百姓家,让测绘和地理信息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要。

3 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测绘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思考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城市的测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测绘体系也日益完善,但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测绘工作任然面临着很多困境,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急需认真研究和解决。

3.1 技术依赖性过高

城市测绘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不够先进,我国城市测绘技术创新任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一是自主创新不够,GPS系统、主流GIS软件、核心数据库等大多依赖于国外,技术安全隐患很大,需要集中各方面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二是成果转化不力,已经建成的各种系统应用不充分,技术优势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在推广应用上下工夫,提高地理信息和相关技术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2 目前我国测绘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就必须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测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很多城市测绘单位的人才知识面很狭窄,急需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测绘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测绘业务的拓展,增强测绘服务的针对性;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与电子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政务等开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适应GIS市场开发的多方面需要。

3.3 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不健全

城市测绘工作,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不健全是一直以来一个重大的问题。共享机制的缺乏已经极大地限制地理信息应用,一方面各部门在地理信息建设上的重复投资、多头管理,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许多的地理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封锁、利益不均、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共享机制的片面认识问题,无偿调用、单向共享,忽视了版权单位的合理利益,不利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续发展。为此,应加快建立各级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制,制定完善包括数据标准体系、信息共享与利益公平政策、信息服务收费政策在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政策,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4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展望

未来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时展变化到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测绘体系也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促进城市测绘工作的稳步发展。在改变传统的测绘生产意识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各种先进的测绘生产手段和方法,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各个生产环节,建设多维多尺度的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的实时获取、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的生产体系。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必须采用新的测绘生产方式和积极引进应用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根本目标,即实现面向空间数据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基础地理数据产品标准低、生产方式局限、产品表现形式简单、更新周期长、现势性差等问题,大幅度提高基础数据获取的速度和质量。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依据各自单位的实际技术与应用情况循序渐进开展,大体应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依托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基础,按照信息化测绘产品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种测绘产品数据标准,提高测绘产品的技术含量;完善和使用各种地理信息前端数据采集加工平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生产多样化多尺度的产品,产品现势性能力实质提高;初级产品以文件级形式保存,经数据转化完成数据库建立和更新,该阶段可简述为地图—数据生产模式。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以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延续现有生产模式,关注成熟的应用技术,夯实生产环节的技术基础, 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认识水平,逐步向下一阶段发展过渡。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发展,以数据库对数据的要求进行数据生产,弱化比例尺概念,强化元数据概念,生产的数据直接进入基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不同用途的服务目的;该阶段可简述为数据—地图生产模式。这一阶段以成熟的技术应用为基础,主要任务是改变内部生产模式,全面实现面向空间数据和信息的生产,进一步完善在新的生产模式下的技术形态;这一阶段的数据生产方式和手段更加先进,数据表现多样化,数据更新速度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现势性表现能力和服务能力极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肖建华,王祥.谈城市测绘信息化建设[J].中国测绘报,2011,(03).

[2] 王玉兰.城市测绘信息化体系与内容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范文4

    近年来,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众对政府问责的开始呈现常态化的状态,人们对公共部门的要求更加严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延伸,政府服务功能有所扩大。受公共部门性质影响,公共部门的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均来自于公民的纳税,由民众支付成本,而在政府内部的现有的官僚体系结构中,由于传统上的工作条件相对安逸,较少存在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及竞争压力,缺乏自我约束的机制和激励机制,难免会在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方面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是公共部门优化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到来,催生出诸多有关公共管理的新理论、新思潮与新主题,皆对公共部门的管理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改革势在必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而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制度犹如一剂良药,为我国众多公共部门所借鉴采用,用于改善并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水平,提高公共部门行政的效率和效能。目前,中央和地方许多部门都开始推行部门的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从绩效考评指标的体系化、常态化、可操作性加强,到公务人员的绩效考评开始逐步与领导责任挂钩等规定的完善与补充,都体现了公共部门试图强调坐实政府部门人员绩效管理,完善绩效管理的制度。但是目前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仍存在诸多难题,仍需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予以完善和创新。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相关含义及理论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涉及到诸多含义及理论,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及把握,能够为有效落实绩效管理提供助推动力。

    1.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共部门:是国家授予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负责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国际组织。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到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目标提升等持续环节中,从而实现个人、部门及组织水平的提升。

    2.概述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相关的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包括“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四个方面。

    激励理论:激励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与外部奖酬形式,并借助信息沟通来引导、激发或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活动。激励理论被视为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本功能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实施该项工作旨在提高绩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备四项基本功能:一是评估功能,绩效评估是一个利用追踪和评估手段实现绩效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估主要有计划绩效、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三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尤为重视组织绩效评估;二是衡量功能,管理者通过设计严密的指标系统,并将其作为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尺,从而实现对不同机关、不同时期的绩效衡量与评估;三是追踪功能,通过绩效管理,可实现对公共部门的持续检查、记录和考核,实现对公共部门整体工作情况的追踪,为绩效管理提供真实依据;四是约束功能,绩效管理需要在系统的约束机制推动下施行,绩效评估结果是奖优罚劣的有力依据,促使公共部门就社会及公民需求做出及时反应,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国内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现状

    如上文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有多重功能,需要予以重视。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改变。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生巨大转变,结构及职能得到优化,已然取得显着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绩效目标不明确

    公共部门的绩效目标较为复杂,受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性质与提供对象的影响,难以进行效益与价值难以量化评价且经常具有争议性,对人们的影响不能完全确定,更不能就责任、公平、素质等因素做简单的定量分析,绩效目标不明确。

    2.难以测量产品形态

    从产品形态上讲,公共部门产品以服务性质居多,且大多为无形的,难于为人们感受到。

    3.评价标准不统一

    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不同产品及服务受不同标准约束。同一产品,融合了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评价主体的主观感受不同。

    公共部门完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有着重要影响,人们认识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同时,也认识到需要改进与调整之处,可采取如下策略予以完善。

    1.转变绩效管理观念

    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旨在提高政府办事效能,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事。转变绩效管理观念,能够使看似较难的问题更为简单,主要有如下几个层面:一是摒除公共部门制定绝对量化绩效管理标准的做法,应该通过公共部门上下级协商、公职人员和民众协商两种协商方式来确定绩效指标,共同开展绩效评估工作;二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宗旨,将公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意施行的公共项目置于优先次序,将群众满意视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三是深入基层,消除动机障碍,激励并疏导绩效管理的顺利施行;四是善于利用先进的电子政务信息传播手段,实现高效、快捷、节约的绩效管理同时,也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五是加强有关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范围、管理方向及管理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培养专业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人才。

    2.公众担任评价主体

    公共部门为广大民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众最为清楚自身需要何种产品与服务,也最为清楚是否对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满意。因此,评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水平,可以由公众来评价公共部门的工作绩效情况,将公众视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主体。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水平的终极标准是公众受益程度及满意度。让公众担任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主体,能够引入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竞争化与市场化,有益于提升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又能够显现公共部门服务与公众间要求的差距,保障政府行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公众实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评价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一是可建立公众组织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情况予以评价;二是以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评价对象,通过灵活的绩效评估方式予以评价;三是对于最终的评价结果,公共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予以反馈。但应看到,并非所有公职人员的工作绩效都是由公众予以评价的,技术性公职人员与综合性公职人员既是如此。

    3.强化交流沟通作用

    绩效管理主要有绩效规划、绩效评价与结果反馈三个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上述每个环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的整体效果。因此,需要强化绩效沟通作用:一是达成绩效目标共识,制定并落实绩效沟通制度,使工作人员体会到深入开展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激发公职人员工作热情;二是使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绩效目标及工作任务,注重绩效沟通的方法及技巧,实现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动态管理和有效管理;三是通过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工作人员可以获知自身的绩效管理反馈信息,更好地消除错误认识与抵触心理,寻找潜在问题进行修正,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规划组织绩效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形成良性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循环局面。总体而言,不同阶段所做的绩效沟通是不同的,在绩效管理前期,通过绩效沟通可最终形成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在绩效管理中期,通过绩效沟通可寻找工作偏差,及时消除绩效管理中的诸多障碍;在绩效管理后期,就绩效结果展开交流沟通,形成一致性意见,将绩效结果信息做及时准确的反馈,为开展后期工作提供指导性依据。

    4.合理发挥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