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费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消费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消费报告

低碳消费报告范文1

关键词 旅游;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6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6

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因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什么是低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低碳旅游概念是开展低碳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主要有5个方面,既包括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常规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使用排放配额“抵消”已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既实现行业发展并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保护气候环境,实现气候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 低碳旅游的背景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呈现剧烈增加的趋势。全球与化石燃料相关的CO2排放,从1920年的34亿t,增长到2007年的295亿t,增长了8倍[1]。根据不同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值,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为保证气候安全,各国应加强合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3]。减缓气候变化,防止因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重点。《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相对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每年整体减排5.2%,发展中国家此间相对宽松;而在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行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修路建桥、盖学校、建医院以及建住房等都需要消耗能源,也必然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在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找到出路,实现对两者的兼顾,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的构想。

低碳经济术语的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5]。

低碳经济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由社会经济的所有行业、多个单元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实施。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也必须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部门配合,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并受到关注。该报告由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组织联合研究完成。报告显示,世界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6]。报告同时也提出旅游业的减排目标,在未来15-20年内,将旅游业包括相关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控制在2.7%以内,并最终向整个行业的碳中和方向迈进。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在全球的快速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也被越来越多提及并研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行动。但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以及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区别等问题,尚存在不同看法。

2 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消费报告范文2

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暖,实现各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对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文章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既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将出现的一些不利条件应该迎难而上,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技术体系、消费模式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高碳”向“低碳”社会的转变跨越。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 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2003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了全球的共识。20世纪末至今,各国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不少国家采用粗狂式的发展模式用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使得全球整体碳排放量骤增(见表1)。气候变暖问题也就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低碳经济。

现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主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庄贵阳给予了低碳经济一个合适的解释,他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毋庸置疑的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的新的世界革命浪潮。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

我国能源结构具有以煤炭为主且生产和消费比重较大,石油产量低、消费高,新能源利用率低的特点(见表2)。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有着更大的需求,但是我国能源现状不容乐观:煤炭石油产量已经接近极限,对它们的过度依赖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缺陷问题,更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目前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2007年为例,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11.7%、49.2%、39.1%,而同期在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不超过5%,第二产业不超过30%,第三产业不超过65%,这种不合理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期我国特别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支柱结构,优化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构。

(三)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都是采用粗狂型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增长模式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使得污染排放物量高、资源能源消耗大,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这是实现我国“十一五”目标的重要措施。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一)能源使用效率低

我国的资源现状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也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从2000年到2007年间,能源消费量按照年均1.8亿吨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达到50亿吨。但是面对如此巨大能源消耗,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很低,有资料显示,每吨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相当于欧洲的16.8%、日本的10.5%。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仅为35%,比国际效率水平低10%。而且我国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2倍。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使我国GDP约增长10倍,但是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增长40多倍。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国家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经济部门,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能耗最多、排放最多的时期。也就是说我国现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过于依赖工业,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化工行业,而且能源低消耗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所占比重较低(见表3)。虽然自2000年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果,但都是依靠能源消耗来提高的。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三)低碳技术水平低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下,行业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政府企业仅看重眼前利益,对技术的重视不够,鲜有资金投入低碳领域,使得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和消化吸纳能力有限。同时这又涉及成本和市场方面,采用低碳技术减排温室气体的过程中将会付出额外成本,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将下降。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动向及经验

从世界角度观察,各发达国家都在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准备向低碳经济转型。

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报告认为,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代价可堪比一场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若世界各国现在以每年 GDP 1%的投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则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报告还认为要做到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为: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之后奥巴马提出了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预计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实现“碳中和”或“零碳排放”。

2008年6月,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福田蓝图”,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

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文件指出,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主要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

从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总结:以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经济增长同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开发新的新型的清洁能源;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约束。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产业结构调整

做好产业模式调整,首先应该在依据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在工业内部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在保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并努力占有一定的产业比重。其次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的准入制度。同时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政策法规支持

一国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和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应该率先规划并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建立起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经济朝低碳方向转型。现阶段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也缺少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相关法规。为了更好的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尽快建立相关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具体在政策措施中可以采用开征碳税和推行碳排放交易等手段。碳税的征收使得清洁能源更有成本上的竞争力。碳交易的推行对于促进我国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粗犷型发展模式,它采用:资源―生产―产品的单线流向(见图1),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产终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现在国际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模式,是采用循环的生产机制,即资源―生产―产品―资源的闭合生产模式(见图2),这样较之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将会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无形中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逐渐过渡。

(四)相关技术支撑

经过数年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拥有了较成熟的低碳技术,我国应该通过国际间协商与合作机制,加强发达国家与我国的技术转让力度,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以及技术创新。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尤其要依照我国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国内资源基础和形势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放眼中长期国家能源环境战略的发展。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产品的出口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还应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并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的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消费观念转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 80%。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对低碳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等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倡导低碳、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者节能意识,使全社会各个阶层人群都能够了解认可低碳经济,在平时生活中选择低碳环保产品。

综上,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将会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困难,但是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消费者低碳经济消费观念,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瑞钢,李由.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学术界,2010.3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

低碳消费报告范文3

【关键词】河南;低碳旅游;现状;对策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一)概念界定。“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对旅游饭店、景区景点的节能减排提出要求,为中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

(二)低碳旅游的内涵。低碳旅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低碳旅游对旅游者来说是新型的旅游方式,对于旅游业来说是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低碳旅游的实质是低碳排放强度的新型旅游消费方式,表现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品位、高体验、高责任,适用对象是所有类别的旅游活动。

(三)低碳旅游背景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由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故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和责任。2006年,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编制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每年以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 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自工业化革命以来,全球CO2的排放量一直快速增加,90% 是人类活动所致。旅游业全年的排碳量数以亿吨计,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5%,发展低碳旅游势在必行。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2005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106t和284×106t,至2035 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CO2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106t和728×106t。另外,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300L,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2000L,超豪华宾馆则更高,发展低碳旅游有很大空间。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引发的产业转型为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契机

近些年来,科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推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低碳经济提倡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理念,它将带动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在河南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这种转变也会影响到旅游业的组织和生产。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在低碳经济发展形态下,也需要旅游业承担起一份责任。旅游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旅游。实现低碳经济要求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选择低碳化的旅游方式,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

(二)降低能源投资成本以及增加经济效益

旅游交通和旅游酒店是旅游业中能源消耗的重点环节,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能源投资成本成为旅游交通和旅游酒店资金的主要流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旅游设施的更新。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电子技术的改造,可减少旅游企业的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三)树立河南省鲜明的旅游形象

随着低碳经济的概念在全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素质较高的旅游者都非常关注各地旅游发展过程中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产品会使旅游者对河南产生良好的印象,帮助旅游者将河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决策。在游客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旅游形象,增加亲和力。

三、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重经济轻环境

尽管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建设低碳旅游产品、实行低碳旅游管理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共识。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河南在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及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只注重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从而造成许多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坏与浪费。如为了经济目的扩大游客接待量而过度开发,盲目进行旅店、餐馆的建设,扩大旅游区及修建其他旅游设施,破环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使许多风景名胜区遭到建设性的破环等。这些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阻碍,使景区经营管理跟不上。

(二)发展低碳旅游技术门槛低

要实现低碳旅游,低碳技术的运用是很重要的。要将低碳技术用于改变现有能源的供应模式,这就涉及到新能源的供应,改变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对于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而言,这些是较容易实现的,而对于一般中小型企业而言,则没有能力或很难解决。况且,就目前河南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要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加上许多旅游设施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与利用明显不足,不仅增加了旅游业的运营成本,也增加了碳排放量。

(三)专业人才紧缺且行业组织不健全

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发展河南低碳旅游业的第一要素。河南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紧缺,初步成立的旅行社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模式,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严重制约着各个部门的统一发展。

四、河南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业的重点。建立低碳旅游景区的首要方向是运用低碳技术创建循环型旅游景区,把旅游景区的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融为一体。新景区建设过程中采取低碳环保要审批,提高技术含量的程序,新景区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都应贯彻低碳化技术达标的原则。大连市政府在旅游项目的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对项目的低碳环保方面进行必要的审核,应限制某些类型的旅游景区的建设,例如高尔夫球场应在限制的项目之列。同时鼓励某些类型的旅游景区的建设,如河南鸡公山风力发电,可以建立风电科普园,高新园区、软件园可以建立低碳旅游园,让旅游者直接感受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三)矫正游客“不低碳”的行为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对游客会有许多全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游客的许多惯常的旅游行为都需要做出改变。低碳旅游的理念虽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游客在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游客旅游行为与消费方式对旅游中的碳排放量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游客进行低碳旅游教育,矫正其违背低碳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四)制定低碳旅游标准

政府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在旅游行业推行循环经济,制定低碳标准,鼓励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消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引导旅游者选择低碳化旅游方式,促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身做起,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与意义。例如,每年5月20日是“全球低碳日”,可以组织大型活动开展低碳旅游宣传,通过举办徒步大会、低碳旅游博览会,扩大低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制定河南省绿色旅游饭店、低碳景区、旅行社的地方标准和考核奖励办法,引导旅游企业投入到推行低碳消费、发展绿色旅游中来。鼓励旅游企业、大中专院校研发低碳专利技术,激励引导旅游主体争创低碳企业、绿色企业,使广大旅游者争做“文明游人、低碳旅游者”。此外引入公共财政支持。对达到低碳标准的绿色旅游饭店、低碳景区、旅行社及优秀导游人员、文明旅游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秦宇雯.河北力争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20亿元[2]策马踏雪.发展旅游业政策惠及旅游经济关联产业相继受益

[3]网梓.旅游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低碳消费报告范文4

【关键词】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提出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创建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0年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5年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在2001年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的“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要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2.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3.低碳城市的构成

(1)新能源利用

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2)清洁技术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

(3)绿色规划

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4)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绿色消费

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二.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概念

虽然“生态建筑”的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但“当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生态建筑理论或被普遍认可的生态建筑的界定,生态建筑的定义和内涵,因不同国家的环境需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建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追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更重要的是都以生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达到人工环境的生态化。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提出并关注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被称为具有“深绿色环境观”的运动,重新界定和扩展了环境概念,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寻求其生态合理性,这种思想的视野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

“低碳筷行动”

3.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

城市建筑生态化不仅仅是节能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时,对人工环境的一种优化,其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使用者和其他人的身心健康。

毫无疑问,城市建筑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当代建筑的生态化是一种整体的环境概念:“建筑环境不仅要以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群体设计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我们认为,系统环境观下建筑呈现如下特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生态与技术的协同而不是排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筑作为一个过程而形成新的经济观;环境健康与文化功能的融合。

【总结】

低碳消费报告范文5

2012年4月,《中国消费风向标报告2012》显示,2011年7省份网购用户环比增速翻番。而2010年我国网购人数达到1.48亿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销售总额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在消费类型中,随着低碳生活理念的日益深入,果醋、花卉、竹木制品等以林产品为主的绿色产品已逐渐纳入消费主选范围。

然而,有关数据统计,传统零售商的人工率、租金率、折旧销售率,加上水电等综合费用率约占到销售额的17%,而一般网络零售商仅物流费用率就高达13.1%。也由此,许多绿色产品在消费量日益增长的同时,不断受到“绿色产品高碳消费”的质疑。

“物流费用率高,消耗的能源必然也高,而绿色产品的销售过程应该体现低碳生活的宗旨。” 中国小乔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经生认为,物流与供应链建设是低碳生活和未来致胜的关键竞争力。

BSC模式减少物流成本

为探寻绿色产品低碳购销的模式,小乔集团旗下的金乔网推出了“BSC”模式,通过建设大量的“S”点客服,使网络销售和实体店有机结合。“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环节完成后,我们会选择距离该消费者最近的实体店送货上门。极大限度地减少了物流的成本和时间,真正做到了低碳生活。”叶经生说。

事实上,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交易市场在广度和深度的扩展,网购诚信也逐渐成为人们购物所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叶经生对本报记者表示,电子商务网站的关键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服务是电子商务最为重要的环节,“BSC”模式中,“S”点的设置不仅可以使消费者更快捷地收到物品,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当场退货,“诚信度高的商家服务终端,不再是网上的虚拟服务。”

对于“BSC”模式的创新,叶经生表示,最初只是为了销售自己旗下的小乔苹果醋和晶乔有机啤酒,近期才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产品。

打造低碳绿色电商

谈到自己旗下的产品,叶经生说:“晶乔有机啤酒全部采用无污染的啤酒花,以及有机耕种的大麦为原料酿造。有机啤酒和普通啤酒的差别主要是原料,酿制方法并无差异。”

低碳消费报告范文6

[关键词]低碳发展;低碳行为体系;低碳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1.3;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6-0054-08

[作者简介]刘长松(1984―),男,河南项城人,经济学博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北京 100038)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建立低碳消费行为体系、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型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新型消费模式,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内在一致性。低碳消费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时期,但目前我国低碳消费的研究仍较薄弱,多数研究仅关注低碳消费的具体推行措施,尤其缺乏以系统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来促进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因此,本文拟从低碳消费的视角,结合低碳消费的各行为主体分析,通过综合性的政策设计,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一、建立低碳行为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高碳生产与消费行为是工业化、城市化及全球化的产物。为了促使人类社会由高碳向低碳转变,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用以建立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行为体系,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微观基础。①现实中存在的“吉登斯悖论”②,使得任何社会个体都难以主导低碳社会的建构,只有政府才因具有全局性视野、战略规划能力和强大的公共资源而成为低碳社会建设的推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推动,还需要每个消费者和企业都积极参与。通过设计合理的低碳发展微观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家庭及社会组织等微观行为主体自觉践行低碳发展,是更紧迫、更基础且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包括食品和衣着类)向发展享受型(包括居住类、交通通讯类、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类、旅游)转变,汽车、家用电器等日益普及,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导致能源需求与碳排放大幅增加,且未来增长趋势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变化已成为我国碳排放新的增长点。根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能源实验室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住宅能源消费量将翻一番还要多。因此,建立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对未来中国碳排放的路径影响较大。同时,伴随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与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日益凸显。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已不允许中国重复发达国家高消费、高能耗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道路,因此建立低碳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显得十分紧迫。

我国已有的低碳政策主要是面向生产领域,对消费领域重视不够。虽然当前我国生产排放比例较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排放的下降趋势是必然的。而对消费排放来说,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引导,排放就很难下降。因此,消费因素将成为决定我国未来排放路径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对消费行为的引导欠缺,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而低碳消费行为本身也具有经济合理性。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家庭日常消费行为,可以以极低的成本甚至负成本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③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能够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消费方式的转变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④

二、低碳行为体系中各行为主体分析

(一)政府

当前我国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过于强调GDP增长,导致官员任期内追求短期行为,如财政支出偏向地区经济发展,且大都投向基础设施、基建类领域,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以GDP增长为导向的政绩观使我国面临较大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压力。同时,社会公众由于缺乏参与机制、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对企业和政府的高碳行为进行监督,更不用说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为改变政府行为,必须从改变官员的评价方式入手,将低碳发展纳入考评体系,建立约束官员的长效机制,避免其短期行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投资的方向和范围,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必须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必须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必须积极引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二)企业

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受产业政策和碳排放管制政策的影响较大。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的发展成本,促进低碳行业的竞争力。产业排放标准就是常见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准入的形式拒绝高排放企业进入。此外,政府的碳定价机制也是影响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建立节能减排的经济激励机制,有利于碳排放征收碳税或建立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可以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有利于推进企业向低碳能源转型;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的实施,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三)消费者

家庭部门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准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迅速增加,其中以消费和交通增长最快。就消费来说,收入和消费习惯对碳排放影响较大,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消费习惯以及盲目消费导致较大的能源浪费,这个状况亟需改变。从消费过程来看,除了消费者,产品的碳足迹、国家的消费政策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制订低碳消费政策来约束高碳行为,同时加大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使居民充分树立低碳意识,主动参加低碳行动,从而改变能源浪费行为。此外,政府还可以及时听取企业和消费者在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和日常低碳消费实践方面的好意见和好建议,为低碳消费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大力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激励企业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鼓励社会居民使用低碳产品,能够从消费端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交通排放量的大小关键取决于选择何种出行方式。英国华威大学碳足迹项目研究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每人每公里碳排放为0.03,而使用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约为0.2,两者相差近6倍。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不仅使得小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逐渐上升并趋于主导地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如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从世界范围来看,未来小汽车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到2030年城市交通碳排放将以1.7%的年增长率递增,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4%和2.2%,这个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业、建筑等部门的排放增速,如果不进行尽早干预,未来我国交通排放就很有可能陷入“高碳行为”的锁定,到那时再进行减排,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成本更高,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也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必不可少。政府可以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同时降低公共交通出行成本,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度,双管齐下地促使居民出行方式从“高碳”向“低碳”以及“零碳”方向转变。

三、低碳消费将各行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国外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的概念与我国低碳消费的内涵基本一致。低碳消费在国外更常见的叫法是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首次明确界定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即在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材料的使用,使产品在其服务的生命周期里达到较少的污染排放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Tim Jackson教授在2005年对可持续消费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消费行为是理解社会对环境影响的关键。人们采取的行动和他们的消费选择,通常表现为选择某些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会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对个人福利产生影响。①国外低碳消费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分析、评估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环境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如针对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与温室气体排放高度相关),同时运用“碳足迹”来研究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②二是对如何实现低碳消费方式进行研究。通常认为,内部(态度、价值、习惯和个人规范)和外部(制度限制和社会生活方式,经济和规则激励)因素对低碳消费的影响较大。

国外研究表明,低碳消费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各个方面。从制度分析的角度,面向社会目标的制度设计必须具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与特定环境下博弈参与人的行为动机相兼容,才能形成集体行动。低碳消费是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约束下的博弈过程。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可以解决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与外部性问题。为实现低碳消费,需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改变各行为主体的行动策略,而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设计不可缺少,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但低碳消费的政策设计也面临较大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存在价值判断(value ladenness),如果对消费行为的制度和社会背景认识不够,就很难设计出富有成效的政策。

企业是低碳消费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生产的低碳产品与服务,是推行低碳消费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影响政府与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态度。政府建立财政支持等激励性政策是保障低碳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政府通过良好的鼓励,可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建立低碳、可持续的消费观,努力养成健康的低碳消费习惯。消费者具有监督、促进低碳消费实施的社会义务。消费者对企业低碳生产进行监督并反馈相关信息,他们的意见与需求,是企业推行低碳产品和技术的重要来源。③

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来看,需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行业协会自律、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等多种机制共同协作,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消费参与人员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低碳消费的推动,推进居民对低碳消费的参与,以此实现低碳消费。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需要强化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如消费者的低碳责任、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包括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或运用人际行为理论来研究如何实现低碳消费。推行低碳消费模式,意味着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行为的改变,可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来改变消费者高碳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行为受到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消费者保护等,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直觉、学习与记忆、态度、个性与生活方式等。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需要通过对这些因素施以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高碳消费模式,建立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模式的推进必须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因为诸如社会文化、媒体、政府政策等因素会对消费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实现低碳消费是各行为主体在以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见表1)。(一)政策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接受度及发展规划等,这是最基本、最底层的低碳消费实现因素,为其他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提供根本保证。(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财政支持、生产水平、收入水平等,这是实现低碳消费的经济基础。(三)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产业行情、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四)意识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意识、低碳消费意识等。在低碳消费的实施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都要受到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低碳消费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产生变化。在低碳消费的不同发展阶段,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表现、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相应地,低碳消费的引导政策和支持措施也应该考虑到消费阶段的差异,根据各阶段行为主体的内在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设计。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来干预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的干预可分为事前预防、事后干预和社会影响技术。事前预防包括提供低碳消费方式建议和相关信息,开展能源消费审计。其中,通过提供建议和相关信息可以促进消费者行为改变,而能源消费审计则是一种提供更个性化信息和建议的能源节约方法,通常由能源供应公司或专门机构提供,其主要思想在于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能源消费信息,使消费者考虑改变能源消费行为,并给予针对性的低碳消费建议。事后干预包括对低碳消费结果进行反馈、对低碳消费行为进行激励等。社会影响技术是指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让消费者自主设定低碳消费目标和承诺,鼓励他们参加环境保护组织,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

四、国外低碳消费政策实践与我国低碳消费发展现状分析

从发达国家推行低碳消费的实践来看,政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法律方面。法律先行是通常做法。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征收交通拥堵费用,并将税收所得用于伦敦公共交通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又于2007年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这是世界上首次运用法律来管制二氧化碳排放。日本先后出台了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系列法律法规,如《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绿色采购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实施令》等,还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和《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等政策草案的实施,以及大力推广家用太阳能等措施,推进低碳社会建设进程。

(二)财政补贴方面。英国通过财政补助、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居民用太阳能、风能电器,对低收入家庭则通过发放补助金的方式,帮助他们向低碳生活消费方式转变。日本为促进居民低碳消费,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商品的消费者返还“环保积分”,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

(三)信息、培训与辅导方面。英国政府通过官方网站提供二氧化碳在线计算器,为家庭或个人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同时,社会社团也提供低碳信息与知识,给家庭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四)标准建设方面。英国强调通过技术降低建筑能耗问题。对于冬季取暖,一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节能标准;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有效防止热量散发;三是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实现房屋节能。日本在“低碳社会”的构建中,建立了著名的“低碳领跑者制度”。政府选取汽车、电器等产品生产领域能源消耗最低的行业作为标兵,强制其他企业向其看齐。目前,日本已有21种产品实行了此项制度。荷兰政府也制定了环保标识制度,通过《节能电器法案》规范了家庭电器的能效标准,并且制定了相关的能效标识制度。

(五)政府率先示范方面。英国政府首先身体力行,为公众作出榜样,呼吁政府官员尽量购买环保汽车。日本政府也开展了类似行动,在公共设施中大量使用新能源设备,为建筑物安装太阳能设备,并选取节能环保车作为政府用车。

(六)政策制定方面。新西兰低碳消费的引导与扶持政策体系较为完善。首先,政府非常重视低碳消费方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高民众的节能环保教育,并建立节能咨询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其次,政府建立低碳技术服务中介机构进行碳核算。最后,政府倡议进行碳中和,把引导公众转变高碳生活消费方式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变消费行为和建立低碳化的生活方式。①

国外的经验表明,实现向低碳行为转变需要系统的政策设计,通过合理的机制和制度设计促进行为改变,并要考虑政策组合和一国的制度及社会背景。好的政策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因素:激励结构(税收、补贴、罚款等);提供便利条件和情境因素(回收、公共交通等);制度背景(规则、法规、市场结构等);社会和文化背景(社区的力量、家庭稳定性等);商业实践以及消费者和雇员的影响;帮助社区开展行动。

目前,我国的低碳消费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低碳行为体系,其发展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首先,政府的政策保障与支持不足,低碳消费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撑。政府对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传统消费观念仍根深蒂固。低碳消费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低碳消费的科技研发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资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其次,消费者自身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能够引导生产行为,但目前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薄弱,低碳知识匮乏,低碳行动的意识有待提升。再次,低碳消费的市场环境亟需完善。低碳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信心不足,低碳产品的认知度、市场接受度还不高,这对低碳产品的推广极为不利。第四,从国情出发,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这决定了我国低碳消费的政策要结合我国制度和社会背景,在坚持改善就业、确保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不能单独依靠政府、企业或是消费者的任何一方,只有这三个方面相互结合,才能有效推进。

五、建立低碳行为体系的途径

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实现低碳消费,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消费的推行方式也要相应改变。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来说,法律的指引与保障不可或缺。初始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积极转变行为的消费者和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等逐步过渡到普遍的低碳行为后,再通过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以控制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行为主体在此过程中都应积极作为。①政府应加强低碳消费的政策引导,加大低碳产品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企业应提高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让消费者有较多的产品选择。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促进消费结构向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

结合我国国情,推进低碳消费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需要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二是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众三方共同推动低碳消费。政府主要从政策、制度上引导居民低碳消费,通过减免税、提供财政补贴等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企业主要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低碳生产技术研发等促进低碳产品的社会需求;公众则应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调整消费行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三是需要结合政策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推动政策,引导居民将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行动。在各种低碳消费政策工具中,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对低碳行为的作用最显著,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对居民购买绿色能源行为、住宅节能投资行为和低碳化能源使用行为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制定引导低碳消费行为的政策时,考虑不同类型的政策措施对居民行为调节效果的差异,能够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③

(一)大力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实现消费方式转变

树立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是建立低碳消费行为的关键。我国现阶段粗放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为支撑的,因此要重视消费方式对生产方式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与改善民生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对低碳消费的理论、方法、手段认识不够,开展低碳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第三方万瑞数据公司《网民低碳生活调查报告》,仅有10.5%的网民能认知低碳概念,绝大多数网民对低碳消费存在认识误区。国外的经验表明,碳标签制在促进消费者识别与采购低碳产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居民低碳意识非常重要。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强化社会公众对低碳消费的认知,通过编制低碳行动手册指导社会公众开展低碳行动,为消费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改变奢侈性消费等不良习惯,从而将低碳行为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消费者自身也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建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消费观。消费观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价值的范畴。首先,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有助于普及低碳消费观念,改变社会价值,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某些消费行为作出强制性规定。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措施(如激励措施)引导消费者向低碳消费转变。

(二)完善低碳消费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低碳消费需要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体系,需要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制定低碳消费的法律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低碳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法律体系,可以使低碳消费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将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技术等各项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晋升的重要依据,以提高各级政府对低碳消费的重视程度。

第三,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建立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整消费行为,鼓励和支持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低碳消费方式的变革。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为低碳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创造低碳、合理的产品供应结构。需要引导低碳化发展,形成低碳产业链,为低碳消费提供保障。

第五,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政府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快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限制私人交通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第六,完善与低碳消费有关的配套制度。政府应建立促进低碳消费的税费制度,对低碳行为进行补贴,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同时对高碳产品及其消费行为进行惩罚,制定低碳技术和产品目录,积极落实碳标识与碳标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