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河南;农村社区体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87-02

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城市社区建设,忽略了农村社区建设,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恰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的政策,十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又赋予了全民健身运动新的意义,也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注,对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社区体育内涵

农村社区体育是指在一定村落地域内,以农民为主体,自发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以提高村民体育素养、增强体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

二、河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实际的地理限制等阻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体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关注程度不够。西方评论家说的“中国的城市像西欧,中国的农村像非洲”道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较多关注的是城乡经济方面的差距,忽视了城乡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忽略了体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对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对新农村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也较少,专门针对农村体育的文件几乎没有。在对中牟调查的数据中显示,具备完善体育文件的镇乡,拥有比较健全的体育文件的乡镇仅占调查的42.6%,不健全乡镇占57.3%,没有的占0%。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农村乡镇一级政府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关注程度不够。

2.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宣传力度不够。农村体育要想良性持续的发展就要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宣传,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要想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就必须让其有强烈的体育健身意识。在县区的居民体育意识越来越强,体育场馆人满为患,但是在农村,居民多是“旁观者”的态度,并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更不要说花钱锻炼买健康的意识。所以在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体育的了解,造成了农民体育接触面的限制以及体育意识的淡漠与缺失,也抑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中牟乡镇的调查中,仅有有5.2%的乡镇经常进行体育健身知识、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9.3%的偶尔会进行宣传,绝大部分从来没有进行过宣传。另外,只有2.1%的乡镇能够做到经常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有91.3%从来没有收集过。

3.农村体育资金投入不够。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资金来做后盾。而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有:行政拨款、社会赞助、民间集资以及服务收入,其中行政拨款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行政部门的支持对农村体育的开展与规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过度依靠政府部门必然不利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自社会赞助形式的资金投入多用于重要体育活动的举办,也难以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求。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为4.8亿元,仅有2.7亿元是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其中城市群众体育就占去一大半,相对于人口、面积占大多数的农村来说,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

4.体育活动场所匮乏。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资源不足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自然不例外。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分布在乡(镇)村的仅有8.18%。城乡二元结构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受农村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型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县区,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县区的体育得到了较多的财政资金支持,而各个村(社区)只得到了有限的资金扶持。由于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域范围内,县城居民可以享受到诸多公益性体育服务及先进的体育设施,而农村居民获得的体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县城。研究表明,在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中,庭院、大路、运动场地排在前三位,自家庭院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年龄大、体弱多病的人多选择在大路上结伴锻炼,由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有限,也大大抑制了农民活动的积极性。

三、促进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关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乡镇政府应把社区体育事业纳入到乡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使体育、文化等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立明确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河南省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城乡体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的认识,加大经费投资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参加锻炼的积极性,指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使农村体育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确保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和宣传力度。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农民沉迷于打麻将、扑克甚至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也可以让农民积极投身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因此,社区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农民的“眼球”,注重以体验式引导群众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来提升社区农民的体育意识,使其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将他们吸引到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培育更多的农民体育骨干,建立“示范效应”,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3.加大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挖掘体育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和首要的条件是场地设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少,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社会服务水平低,体育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增添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层面为农村体育设施投资,为社区体育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与发展新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农民开展体育活动,也将带动健身休闲服务行业、体育服装器械生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体育的行列中。

4.加大开展体育竞赛力度,发展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竞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作用,结合农村的特点,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给农民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农村居民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如在节假日举办一些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农民体育竞赛来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增进农民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大规模的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社区,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文体设施进乡村、体育三下乡”等群体活动,给河南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意识到社区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掌握和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的动态和制约因素。制定适宜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战略,对河南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萌,李晓新.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3):64-65.

[2]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3]杨大铭.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0):128-129.

[4]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助农取款服务点 问题 对策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缺乏问题,人民银行、各地中心银行以及乡镇农村信用社共同组织相关金融机构,在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研究之后,提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助农取款服务点。主要是通过布设POS机或者具有转账功能的终端的方式,将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充分延伸,进而更好的解决农村群众持卡人取款、查询、消费、汇款、转账、缴费等等金融服务需求。与乡镇地区广大商户充分合作让农户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领取相应的补贴资金,例如:农村社保、农村医保、农村低保等等。但是农村信用社与商户合作的过程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果要加强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就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针对性采取改善对策,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建设。

一、农村信用社与商户反映出来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关于银行服务认识内容上,农民还停留在“存、汇、贷”这些方面,而POS机、ATM机等等比较新型的结算工具还不够了解,更谈不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关于银行卡助农取款宣传方面,当地相关银行虽然积极组织了相关金融结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如构建宣传咨询平台、LED宣传台以及悬挂宣传条幅等等,这些宣传仅仅只是表面的宣传,主要针对业务进行介绍,进而导致很多农民与商户在关于银卡助农取款业务认识方面还比较模糊。

(二)助农取款服务点营业时间无法保障

通常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在选择上一般会针对人群集中、具有一定经济能力、为人诚信的商户,也可以是当地的医务室,又或者是比较有威信的村主任家,但是部分行政村存在居住分散的情况,没有形成理想中集中的地区,而村主任家如果比较偏远。例如:江西省婺源县农村信用社就把服务点设在了村主任家,由于该村主任平时处理村委会的事情比较多,经常到乡镇参加会议,村民要办理取款或转账业务时往往不在家不能办理业务,那么不能保证能够村民办理业务的时间,这样给设点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办理助农取款业务手续费的问题

助农取卡服务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手续费,一般手续费是取款金额的0.8%来收取,最高标准是8元。虽然手续费并不高,但是精打细算的农民会觉得手续费比较高,不会考虑比坐车、耽误人工去周边地区银行取现更划算这些因素,宁愿选择花一元钱坐汽车到市区,一些农区的商户也愿意花上4元左右的摩托车汽油费到市区办理。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的对策

(一)提出相关制度并完善

农村信用社要配合各个部门制定能够充分支持助农取款业务发展的合理制度,针对农村地区开办借记卡POS小额取现业务涉及到的业务准入、现金管理、税务管理等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让助农取款业务有章可循。

(二)创新特色品种,真正做到惠农卡让百姓得实惠

所谓特色服务,必须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照顾一般情况的同时,还必须兼顾特殊情况;充分体现其共同性时,还必须强烈关注其差异性。第一,农民银行卡需要有特色的标记,尽量保障持卡人不会受到时间、地域范围以及银行机构的限制,进一步体现出特色服务之所在;第二,农民银行卡必然要有农民的优惠,相关收费应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进行调整,力求达到最优;第三,农民银行卡的特殊功能,要能快捷方便的实现查询、取款、挂失、转账等等业务;第四,实现服务延伸,让主卡与副卡,不仅能够在打工地使用,而且留守家属也能充分使用,真正意义上“一卡在手,享受无限”,进一步让农民群众也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现代金融服务。

(三)正确选择服务点地址,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保障营业时间

同一个地区必然有不同的金融机构其竞争也就比较激烈,因此,需要采取均衡性原则进行改善,不能要求每一个金融机构都是统一标准的模式,必须要全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相关的内容。例如:农村信用社需要对自身网点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必要区域要及时安装POS机、ATM机等等。改善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落实,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比较良好的支付结算环境,而且能进一步维护金融执行。涉农金融机构关于服务点选择过程中,首先必须针对金融服务盲区进行改善。

总之,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需要不断的完善,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广大商户合作,进一步提升助农取款服务水平,让农村客户可以在家附近可以领取相应补贴资金,如农村低保,农村社保、农村医保,可以享受快捷的金融服务,转账、汇款等等,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现代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广文.深入化解农村金融服务困境[J].中国农村金融.2012(03).

[2]史建平.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改善农村金融服务[J].中国农村金融.2012(03).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新农村建设 问题与对策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属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交通闭塞地区等。这些地区的落后主要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有的地方还长期干旱缺水等,由于经济状况的落后还由此引发了当地教育、科技、文化以及观念的落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这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短缺,自我“造血”能力明显不足,依靠内力走出贫困显然极为艰难。

2.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上,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小农耕作方式,耗费大,收入低,仅仅够勉强维持生计,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较慢。由于我国存在事实上的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因而导致了农村地区更加落后,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

3.资源开发和生态利用意识不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这些地区对资源开发和生态利用的意识不强,导致了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生态资源白白浪费,致使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机遇被耽搁甚至丧失掉。如有些地方的风景优美,却没有得到有效宣传,致使旅游业发展不起来,旅游市场冷淡;有些地方的天然矿产资源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开发,致使“养在深闺人未识”。

4.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科技意识淡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文化水平偏低,利用科学技术致富的意识欠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次是农民由于收入偏低,没有条件供养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再次是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短缺,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十分不畅;最后是欠发达地区的党政部门由于财政紧张,在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5.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在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数量方面要少得多,因而他们在思想上要保守得多,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效率观念、时间观念不强,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模糊。如有些农村落后地区出现了“贿选村官”的现象,与这些地方农民权利意识的欠缺有很大的关系。

6.不顾条件,盲目攀比。有些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和发达地区的农村攀比,如有些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要求农民把旧房全部拆除,然后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村镇图纸进行重建,结果农民陷入了由于资金不足既建不起新房又失去了旧房的尴尬和两难境地。

二、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对策

1.国家要加大外部“输血”的力度。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肌体”干瘪,无力“造血”,因此国家应采取财政支援(即外部“输血”)的方式使这些地方首先脱贫,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对一些西部地区农村的日常用水、交通出行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要投入专项资金进行统筹规划,逐步落实,让他们也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又可以把若干农户通过龙头企业连结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为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比较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3.要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其经济潜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资源环境生态优势都可以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酿酒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生态旅游业、文化产业、开采业以及高技术含量产业等。

4.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者的素质。首先,国家要投入一笔专项资金,专门用来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同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力重视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先进而实用的科技知识向农民传授、推广,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致富的理念。

5.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农民头脑。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而言,在当前特别要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活动:其一是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的教育。要教育农民把握好、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明确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不要有尊卑贵贱的思想意识;其二是法治观念的教育。要教育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不可软弱忍让,向强权和恶势力低头;其三是教育农民要自觉树立现代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观念、时间观念等。

6.欠发达地区在农村村镇统一规划中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跟风、不攀比。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镇的合理规划是完全必要的,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但必须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稳步推进,切不可盲目攀比、损害农民的利益。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问题;建议;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23-01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集农机设备、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力及生产资金于一体,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对于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设备的推广应用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1 桥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桥区已登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150家,各类农机具3 260台套,入社社员1 643人,服务农户18万户,农机作业服务面积7.87万hm2,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9.8亿元。主要建设模式有:农机大户带动型专业合作社66个,占全区总量的44%;种粮大户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全区共有44个,占全区总量的29.3%;村组干部带动型专业合作社25个,占全区总量的16.7%;农机部门牵头型专业合作社15个,占全区总量的10.0%。

2 主要做法

2.1 政策倾斜

加强与其他农业部门的协调配合,为农机户提供最新的生产作业信息,根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农机户提供农机具购置和使用补贴。同时,在安排农业项目实施时针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给予专项扶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激发其参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动性。

2.2 择优发展

桥区对于规模较大、服务能力较强、社会影响较好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给予重点扶持,并保证已成熟农机大户的综合发展,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为促进该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培养潜力股。

2.3 积极引导

积极推动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多元化发展,紧跟市场化经营步伐,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机械维修、新技术推广等多项服务,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同时积极向其他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学习,分析总结经验做法,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示范农机合作社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更多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高效、规范发展。

2.4 典型带动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宣传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及时总结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最新进展与成果,进行重点宣传,让群众了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改革,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农机户加入农机合作社的热情[1-3]。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合作社发展建设用地不足,基础农机设施缺乏。由于农村地区可供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建设的地域较少,限制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发展,并且由于资金限制,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购置发展所需基本硬件设备,并且由于农民集体组织性不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往往在制度建设、操作规范上不够完善,许多农机专业合作社真正能发挥的服务作用不强。二是缺乏专业人才。受地域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的合作社管理人员,基层农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低,并且由于信息闭塞,无法掌握最新的农业新技术,限制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三是发展资金不足。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其特殊性,购置大型农机、培训农机技术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现阶段我国对于农业机械的资金支持尚难以满足发展需要,资金不足限制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四是农机作业效率低。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可进行跨区作业的较少,作业效率不高,应用农机创收低。五是土地问题限制发展。我国农村土地田块分隔严重,连片可操作农机的土地较少,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高效作业。六是发展政策不到位。虽然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合作社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各项法律法规执行不严,导致农机专业合作社无法发挥作用,难以激发农民群众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4-6]。

4 建议

4.1 加大经济政策扶持力度

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发展,除了应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以外,还应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大机械”与农村“小土地”的矛盾问题。同时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使用方面,各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生产需要将闲置土地优先租赁或承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同时还应给予农机专业合作社充足的资金支持,根据国家农业扶持资金安排,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并实行奖惩制度,对于发展先进、表现突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资金鼓励,以激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

体发展。

4.2 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为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整体技能水平,应加强对入社社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各种类型的农机具操作技能、农机具故障维修技能和安全生产能力培训,并定期组织农机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现场解决广大农机户的疑问,帮助农机户了解农机具操作技巧,同时向广大农户宣传最前沿的农机具技术。

4.3 拓展作业区域,拓宽服务范围

一是加强横向联系。为突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区域发展限制,鼓励各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域作业,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强化纵深发展。拓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改变以往的“三夏”“三秋”作业模式,进一步向冬春深耕、深松进行延伸,并且作业范围由单一的主要农作物逐渐向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发展。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进行作业区域与服务范围的拓展,促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5 参考文献

[1] 刘雨欣,张梅.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运营机制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115-117.

[2] 冯学森.农机合作社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机监理,2010(3):45-46.

[3] 马云.科技引领农机专业合作社提质增量[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2(3):22-23.

[4] 黎合辉,何家朝.促进桂平市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3(4):20-21.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诸城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诸城市辖区内行政村共包括1257个,自2006年“农村社区”首次被明确提出以来,当地将这个行政村以农村社区的形式进行划分,最后规划了208个社区,且在每个社区内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及发展潜力的地方建立相应的服务中心。距离服务中心周围2 km内的村庄、单位等均被划分到同一个社区中。结合诸城市的实际,平均一个社区包括的行政村数量为5个左右,平均户数约1500户。近年来经过政府及其他各方面的努力,当地农村社区发展成效显著,在2015年山东省开展的“农村新型示范社区”活动中,潍坊市入选的社区数量为10个,其中诸城市就占到3个(辛兴镇辛兴社区、昌城镇昌城社区、相州镇相州社区),在整个潍坊市的各县市中排在首位。在2016年的2月,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网站并顺利开通使用,这在我国属首例,标志着当地农村社区服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新形势下诸城市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困境

1.社区组织的行政色彩较浓,组织体系不完善

社区刚建设时的初衷是发挥其独立性,运行时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但是从目前当地农村社区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参与较多,几乎所有的社区控制机构均为政府,造成其对政府存在过多的依赖,不能充分体现出其原有的自我管理的特性。目前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中,一般管理类发展较好,相关的服务类组织发展相对就较为欠缺,而能对社区中人们利益进行体现的恰恰主要就是服务类组织,但目前诸城市服务类组织实际的设置及提供的服务与农村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虽然消耗了不少物资,但是并没有真正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发挥的效果大打折扣。

2.社区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农村社区的服务没有计划性,服务内容单调,水平不高;加上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及时把握住社区发展的未来趋势及适宜的发展规模,不能将当前开展的详细计划融合到社区的长远规划中,造成开展的服务针对性很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并不能达到人类的预期目标,最终导致很多居民不愿参与。尽管目前诸城市政府通过在社会上公开招考的的方式择优录取了不少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补充到农村社区服务队伍中,大大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但是与城市中的社区发展水平相比,其整体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待于提高;而且这些招考的人员中,大多数是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队伍中,很多年龄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这些都对新型农村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内容的增加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保障性不强

近年来,虽然诸城市农村社区发展已经初具成效,但由于从运行至今也就不到10年的时间,还是存在发展规模小、涉及到的服务范围较窄、权限较为分散等弊端。此外,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发展不完善,存在缺位,未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不能对社区进行真实、客观地评价,造成一些社区组织的服务仅限于形式,一些活动也不能得到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发展对策

1.建立起完善的领导协调机制

诸城市党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做好规划指导,及时督促、检查,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并展开深入的调查,以掌握工作动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出一定的综合协调作用。各个部门的服务要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不断地完善基层社区组织,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的统筹发展。

2.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建设进行逐步完善

结合目前诸城市广大农村的基本情况,对基层的社区服务组织进行科学规划,以使其功能逐渐完善,进而为社区内的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针对一些与广大社区居民切身需求最紧密的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金融服务等,完善其在各社区内的网点建设;对于农村社区组织的政务,应采取公开的方式,真正让群众履行监督权,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创造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79-05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存在于农村社区之中专门针对农村社区成人建立的教育机构,是服务农村社区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与任何组织机构一样,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发展,要切实为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服务,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运行与发展正是在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目标的不断实现来获得进步与发展的。“组织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目标,每种目标又有不同的作用。”[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全面服务于农村发展的,农村发展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同样存在着多种类型且作用不同的目标。目标是引领组织发展的核心要素,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有序运行与发展受制于目标的清晰程度,因此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有序发展需把目标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从而形成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层级体系。从层次上看,目标可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目标,总目标、分目标或操作性目标。从时间上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主要包括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或阶段性目标等。我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仍处于初期,层级目标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有助于组织结构的稳定。本文主要讨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层级目标。

一、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内涵

从词源学的意义来看,目标由“目”与“标”构成。作为名词意义上的“目”主要指人的眼睛。《说文》中的解释为“目,人眼。象形。”即为此意。作为动词意义上的“目”主要指用眼睛看。《正字通・目部》解释为:“目,凡注释曰目之。”[2] “标”在古汉语中可释为“旗帜、柱竿”之类的东西[3]。综合上述两方面意思,“目标”的词源学意义可释为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由于眼睛与所见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要接触到所见之物需要积极参与行动。目标的引申意义为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所追求的结果,是对人或事物发展的预期结果描述。目标的实现过程即人与目标之间距离不断缩小的过程。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目标与组织结合而形成组织目标。鉴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关于组织目标的界定也存在差异。有学者把组织目标概括为五类:认知的、聚情的、象征的、辩解的和评价的[4]。认知性组织目标以理性组织分析家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目标是制定行动方案的基本准则,也是决策与行动的方向与约束。聚情性组织目标以自然组织理论派别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目标是组织人员获得认同感的动力源泉。象征性组织目标是组织获得合法性、社会支持以及资源的源泉。辩解性组织目标指组织目标制定是为过去的组织行为提供合理性论据。评价性组织目标指组织目标是评价组织运行结果的依据或参照。认知性、聚情性、象征性、辩解性以及评价性组织目标都是从组织目标功能的视角而言的,同一目标可能具有几种特性,而只是其中的某种特性占主导地位而已。

综合前面关于组织目标的分析,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可界定为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存在与发展预期结果的描述。鉴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仍处于发展初期,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主要倾向于认知性、聚情性、象征性以及评价性方面的特征。

具体来说,目标的认知性有助于组织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目标的激励性有助于把原本零散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目标的聚情性有助于组织成员产生心理上的认同;目标的象征性有助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获得社会的认同,并获得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目标的评价性指目标的可测评性,其有助于组织对资源的分配与调控以及调整组织的运行方向。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只有具备上述特性,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

一般而言,制定目标比实现目标更为重要,实现目标更多是根据已制定的目标进行技术上的操作,而制定目标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组织能否顺利运转。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主要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依据的确立与目标制定思路两个维度展开讨论。

(一)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

就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来看,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从普遍意义上看,有研究提出组织环境、组织自身以及组织成员三者是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5][6];有研究以教育组织为例,认为上级要求、工作实际以及外部环境是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7];有研究针对行政组织提出,上级要求、本单位具体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是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8]。

上述三种观点都把组织环境列入了组织目标制定依据的范畴,可见环境作为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无可厚非。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服务于农村社区发展的组织,是以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目的的,目标是问题的升华,而问题源于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第一种观点中的组织成员与第三种观点中的本单位具体情况有类似之处,因为本单位具体情况包括组织成员情况,组织成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目标源于问题,从问题的所属主体来看,所有问题的主体都是人,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人。人是教育组织必不可少的直接构成要素,教育组织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通过人的变化来实现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也就是关于人的目标,因此,组织人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

总而言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组织环境与组织成员。组织环境作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环境是问题的来源之一,问题是目标制定的前提和基础,环境是目标制定的依据;二是环境是组织资源的提供者,把其作为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可避免在目标追求过程中出现资源不济的情况。人员是组织的主体。从学员的视角来看,以其为目标制定的依据使得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目标更加贴近居民的现实生活,更有助于居民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使制定的目标不至于超出其接受能力的范围。从师资的角度来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把师资作为依据,其目的主要在于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师资进行预测,以使所制定的目标能顺利达成,防止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况的出现。

(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思路

由于组织环境与组织人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依据,在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环境与人员两个维度出发,制定的目标才能契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自身的需求。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致力于农村社区现实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发现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首要环节。问题主要源于环境与人员,问题的发现需从这两方面入手。问题的发现是目标制定的第一步,接下来需实现问题向目标的转化,修订并最终形成目标。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图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思路

步骤一,对组织环境与人员展开调查并提出问题。目标制定的第一步需要从环境与人员中发现问题,这里的人员主要指组织学员。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服务型组织,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社区居民,他们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主体,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主要任务。就组织环境而言,组织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组织学员的问题,学员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指学员自己能意识到的问题,而环境问题则可归为环境主体所认为的社区学员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农业部门认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落后,需要对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其中,农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可归结为来自环境的问题,而农业技术培训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提出的前提是发现农村社区的真实问题,这需要对组织环境与组织学员展开调查,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归类形成问题库,为目标的制定做好铺垫。

步骤二,根据问题拟定初步目标。问题库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制定的基本前提。由于问题库涉及到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区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把所有问题都转化为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问题库中的问题进行筛选,根据问题的紧迫性和价值来确定可能转化为初步目标的问题。首先对亟需解决的问题优先考虑,再对余下的问题进行价值评估。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以及需求,按照价值大小进行排列,最具价值的问题优先保留,价值很小或不具价值的问题放回问题库中。然后,把筛选出来的问题作为初步目标制定的依据,并制定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初步目标。如,在一个传染病多发的社区中,对居民开展卫生教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制定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初步教育目标。

步骤三,对目标进行资源评估。初步目标是基于社区问题而言的,能否作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最终目标,还需对实现资源与条件展开讨论,即进行资源评估。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何种资源。如果可供给的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则该初步目标只能作为组织最终目标的备选。如果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有充足的资源满足某目标对资源的需求,则该目标被优先纳入最终目标的范畴。对初步目标实现所需资源的评估内容主要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能提供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三个维度展开,对于组织目标而言,缺少任何一种资源都将直接影响到目标的成效。

步骤四,修订并确定目标。目标资源评估淘汰了实现可能性较小的目标。尽管被保留下来的目标已初步确定是组织最终目标的来源,但毕竟是初拟的,接下来需要根据前面的评估情况对初步目标进行修订。目标修订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根据社区现实情况,对目标的表达进行修订,以使其尽可能准确化;二是对部分目标进行方向上的调整,以使其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实际相吻合。此外,在目标修订过程中,根据资源情况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可酌情删除部分目标。

三、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体系的形成

达夫特认为,组织目标分为组织总目标与操作性目标两种类型。“总目标通常称为使命(mission),说明组织存在的理由。使命描述了组织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及组织存在的原因。”[9]“操作性目标(operative goals)指明了组织实际经营过程所要达到的结果,说明组织实际上正在力图实现什么。”[10] 就两种目标的关系来看,操作性目标可视为总目标的具体化形式,总目标的实现依托操作性目标的实现。操作性目标通常又可分为具体的子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这样总目标与操作性目标及其子目标就构成组织的目标体系。根据上述目标体系形成思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要符合农村社区发展的要求,同样要形成以总目标与其子目标或阶段性目标为构成要素的组织目标体系。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目标是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活动的导向,必须具有社区性与教育性两大特征。社区性指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必须是基于社区的,是为解决社区所面临的问题服务的。教育性指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必须具有教育性,既不是经济的扶持,也不是物质的资助,是一种智力的开发与技术的传授。由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共同构成了目标体系,其目标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符合社区性与教育性两条原则。从农村社区所面临的问题来看,问题领域较为广泛,总目标需要建立在社区层面上,可以从发展性的视角把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界定为促进农村社区整体发展。农村社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对应的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次级目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目标。次级目标仍不具备操作性,需要把次级目标分为更具体的三级目标。如,政治目标可包括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教育目标、国家政策教育目标、居民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等。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社区居民自治教育目标还可以分为更细的四级目标。一般而言,四级目标已属于课堂教学层面的内容,在这个目标体系中不把其作为主要目标来探讨。根据上述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可建立如图2所示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层级目标体系。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层级目标体系是从组织功能的视角或者说工具性视角而言的,强调的是组织对农村社区的发展和促进功能。总目标是从社区层面而言的,类似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具有笼统性与模糊性的特征。次级目标是基于问题的分类而制定的,政治类问题属于政治教育目标的范畴,经济类问题属于经济教育目标的范畴,文化问题属于文化类目标的范畴,等等。三级目标是次级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三级目标是课程目标转化的前提和依据,也是根据前提的目标制定思路直接能制定出的目标。总目标与次级目标事实上是对三级目标的归纳与概括,三级目标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层级目标体系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目标构成部分。总目标与次级目标存在的目的是推动组织的规范化、程序化运行与管理。

此外,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还有其自身的目标,即组织的自我保全和发展。组织自我保全和发展的目标需要依托于组织的功能性目标,功能性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组织建设的性价比是组织自我保全这一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功能性目标能按预期达成或者达成程度超出预期,同时资源的消耗量小,那么组织的效率则高。这样组织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组织自我保全的目标就容易实现。反之,其自我保全的目标则难以达成。

参考文献

[1][9][10][美]达夫特(Daft,R.L).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0版)[M].王凤彬,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6.66.69.

[2][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2467.1277.

[4]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9.

[5]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1-104.

[6]张新国,陈敏.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57-258.

[7]余新家.教育行政组织原理[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101-103.

[8]彭国甫.行政组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56.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al System of Rural Comunity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YANG Zhi

(College of Further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