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说明文的作文

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文1

一、写好事物的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写出了某一事物的特点,才能让人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例如,有人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时就这样写道:“据科学考察得到的结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它又长又深又窄,全长504.6千米,两侧高峰与低谷的相对高差达到6009米,最窄处宽度仅二十几米,可以隔着峡谷交谈,但从这边走到那边最少也要三天。雅鲁藏布大峡谷比号称世界最长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154.6千米,比号称世界最深的秘鲁的大峡谷还要深两千多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长又深又窄;多长:全长504.6千米;多深:两侧高峰与低谷的相对高差达到6009米;多窄:最窄处宽度仅二十几米。如此写来读者就很清楚了。

二、安排好顺序。说明的事物不同,采用的顺序也就不同。说明的顺序很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外到内、由近及远等等,只有按照恰当的顺序写才能条理清楚。一般来讲,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例如,《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采用的是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相组合的逻辑顺序,《颐和园》中作者对颐和园的说明则按从大门、长廊、万寿山到昆明湖的空间顺序来写。

三、灵活运用说明的方法。为了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我们还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方法很多,写作时要灵活运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举例子:“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然后很快地吃掉它们。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十几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鲸》)

列数字:“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两千五百倍。”(《太阳》)

作比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了。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有其中的五分之一。其实,人类生活的范围是很小的。”(《只有一个地球》)

打比方:“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新型玻璃》)

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文2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应该承认,近年来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外练笔这块荒芜的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从表8可以看出,经常练笔的学生只有36人,占总数的8.8%;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人数较多,占有62.7%;很少写和不写的却有117人,占有28.5%,呈现出头小、中间大、尾巴也不小的态势。我们应大力提倡、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使“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学生向“经常练笔”转化,而不致滑向“很少写”乃至“不写”;使“很少写”和“不写”的向“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甚至“经常练笔”转化,形成人人经常练笔的可喜局面。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浏览后兴之所至写点评语,重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沟通感情;2.

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文3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按表达方式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

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

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 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

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

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 散文的常识: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

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

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学生日常准备的环节:

①写作的良好习惯养成:

书写的规范;文体的规范;标点的规范;成文短长的规范;开头结尾的规范;断段的规范等

②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的积淀: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语感,并能把日常所读与写作有机的集合起来,做到该精读的精读、该背诵的背诵,储备厚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③观察与写作,做生活的有心人:家庭与学校、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我、人间百态、社会风情,入眼即思考,落笔即成文。养成随时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写随笔,将好的文辞语段积累,并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内的文章即写作的好例子。时时处处是教益、课内课外皆熏陶。

④抒真情、有思想:作文最忌假大空、抄袭、讲故事、文体杂糅等等,优秀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活水、来源于真诚的思考、来源于性情的表达、来源于说真话、抒真情,平时写作就要养成很好的基本功,努力形成健康积极、品位高尚的人格。 ⑤掌握作文修改技巧【附作文修改方法】,并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⑥家长参与,可给孩子推荐好的经典、时文,提供生活素材(如小时候的故事)、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写作机缘(如旅游、访友、买书等)、可以给孩子写批语、写阅读感受、共同鼓励孩子,甚至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另外,我们还会通过《绽放》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它们包含六个方面:

一关于标题:拟题的好处?(悬念、线索、人物塑造、主题、结构等) 二关于文本:

写了什么?(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写了什么事?归纳梳理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

写了什么人?归纳梳理人物形象的塑造;

想表达什么?(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怎么写的?(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

关于细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圈地勾画具体细节中的具体词语(可参考中考圈点勾画题的具体要求)

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社会环境(社会缩影)

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写作;写作课程;课程内容;写作知识

【作者简介】周子房,博士,上海知明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教学总监。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论。

写作课程内容与写作课程目标紧密相关,是写作课程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在我国,中小学写作课程目标主要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研制与之配套的写作课程内容标准。毫无疑问,这一缺失正是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无序、低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应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质上是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达到相应写作能力标准所必须掌握的写作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这些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哪些写作知识?二是如何组织这些写作知识?

一、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们讨论在写作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应该选择哪些知识。

目前,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套基于“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系列。这些知识基本上是采用“取类分点”模式进行选取的,是“文体组合”与“知识点组合”的结合。文体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实际教学中还有抒情散文),每种文体下都包含若干知识点和训练点。

先看在“文体”内容方面如何进行选择。 在当下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不是“实际文体”,而是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为主的“教学文体”。这就导致了写作教学中不少问题的出现。潘新和教授指出,“教学文体”与“实际文体”的分离会带来诸多问题:一是无法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教学文体”是只写给老师读的。老师往往不是作为读者存在的,只是评判者。老师注重的是“文从字顺”,求“通”是其首要的标准;二是努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用的“审题”能力。教师在命题上不惜以种种刁钻古怪的题目来测试学生的“审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一种“伪能力”,因为真实的写作是不需要“审题”的;三是“教学文体”的封闭式写作对学生言语、人格、心理、行为方式的建构也存在消极影响。学校这样的写作教学实际上是绕了一个弯路, 甚至可以说是误入歧途。

问题出在哪里呢?创设“教学文体”的出发点原本是希望借助三、四种简单的文体,来呈现所有文体的一些基本要求,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好把握。其基本假设是: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几种文体的写作,会运用“记叙”“说明”和“议论”等表达方式,便具备了一般的写作能力,再学习其他文体的写作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实践证明,我们仅仅进行“记叙”“说明”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训练是无法保证学生能写好各种“真实文体”的。

关于一般能力,杜威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其实我们并没有所谓的一般的看、听或记忆的能力;我们只有看、听或记忆某种东西的能力。离开训练所用的材料,一般的心理的和身体的训练全是废话。”同理,所谓的“一般写作能力”实际上是没有的,写作能力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不同目的的写作活动中,自然也只能与某种真实文体相关联。

David R. Russell 在类似的语境中也有一段话可以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的实质。

教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希望通过基本的打球课程来提高乒乓球、排球、篮球、曲棍球等球的球技一样。这样的课程必然有一个内容的问题:教打哪种球能教出一般的“打球”技能?然而,一般的“打球”技能又如何能教呢?除非教学生进行具体的球类活动,因为球技只有在特定的球类活动中进行运用才有目的和意义。这种课程还将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些真正精于某种球类活动的人将会带着充满怀疑的眼光,看着这样的课程到底能教什么(特别是那些需要某种器械的球类活动)。这样的课程还会产生脱离实际的期望,因为在一门课程中教全部的甚至是几种球类游戏都是不可能的。最困难的是如何评价这类课程的效果,因为对所谓的一般的“打球”技能的评价只有在特定的而不是一般的球类活动中才能进行。有些打球的方式在一种球类活动(如排球)中好使,但却会给另一种球类活动(如足球)带来致命的麻烦。

遗憾的是,在写作教学中我们长期致力于教这种“一般的‘打球’技能”。 对这种一般写作能力的追求,导致我们在写作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只重视教学文体的“普遍性”知识,而忽视真实文体的“特殊性”知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某一种“真实文体”进行。

社会生活的写作中所存在的“真实文体”种类繁多,如何将适当的“真实文体”知识选入写作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这是必须解决的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需要对“真实文体”进行适当的类型划分,然后进一步确定各种类型下面的具体文体种类和知识。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写作应以帮助学生理解交流的本质及语篇的功能为目的,语篇的功能主要有表达、文学、信息和劝说。正是根据这些功能目的,他们组织了常用写作体式(作文体裁)。

再看“知识点”的选择问题。目前实际构成中小学写作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有关上述“三大文体”下面各自具体的知识点,如记叙文中的六要素,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等;二是侧重于 “主题”“材料”“结构”等文章学层面的静态知识;三是形形、五花八门的应试写作技巧。

在这些知识类型中,文章学知识和应试知识需要全面改造,改造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引入“过程写作”的知识。已有的这些知识之所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帮助不大,主要是因为这些知识难以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这同时也是导致教师无法指导“怎么写”这一过程的重要原因。

顾黄初先生曾痛称:“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指导不得法;有人说是命题不恰当;也有人说是批改不起作用,如此等等,大家都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是在这众多的原因里头,什么是最根本的原因呢?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不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先前乃至现在的写作教学,大多从事着“半截子训练”,缺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的日常作文训练过程。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缺少有关“过程写作”的课程内容。顾黄初先生提出可将写作教学分为三种课型:一是“构思训练课”,主要强调“想清楚”;二是“起草训练课”,主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已经“想清楚”了的内容;三是“修改训练课”,主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作文。这些课型的实施,都需要与之配套的课程内容,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过程写作”知识应成为写作课程内容选择的重点。

我们来看看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美国的许多州都有自己的写作内容标准。例如,影响力比较大的《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阅读/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框架(幼儿园至十二年级)》中,每一个年级都贯穿了“过程写作”的理念:学生通过以下写作步骤获得进步,如预写、起草、修改、编辑等。下面具体呈现七年级写作内容标准中围绕过程展开的“写作策略”。

写作策略

学生写的文章清晰、连贯、重点突出。作品能表现出学生具有读者和写作目的意识。论说文包含正式引言、论证、证据和结论。学生能根据需要完成写作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如预写、起草、修改、编辑)。

组织和中心

1.1文章结构合理,句子衔接自然,文意流畅。

1.2用逸事、描写、事实、数据和特定的事例来论证所有的叙述和观点。

1.3起草时使用记要点、列提纲、作概括等策略来表现文章结构。

检索技术

1.4分析话题,讨论并评价问题,利用咨询调查和研究改进自己的观点。

1.5鼓励学生使用引语,引用并解释信息,前后一致且规范。

1.6使用文字处理技术和出版程序写文章,利用简单的数据库和展开表来管理、组织报告内容和信息。

评价与修改

1.7检查文章的逻辑思维和词汇使用的准确性,进一步修改作品以改进文章结构和词汇运用。

这些写作策略将重点放在写作过程的预写(组织和中心)与修改阶段(评价与修改),同时兼顾其他阶段;并将写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检索技术”纳入“写作策略”之中,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二、写作课程内容的组织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如何组织这些已选择的写作知识。

先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视角来观照中小学写作课程的现实状况。就学生实际学习的文体而言,小学学习的主要是记叙文(包括想象故事),有少量的说明文和应用文;初中继续学习记叙文,同样有少量的说明文和应用文,有些地方到了初三开始学习议论文,如一事一议;高中则以议论文为主,有少量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这些内容中,虽说记叙文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涉及,看上去也在“螺旋式”上升,实际上是有那么一些有关记叙文的知识在不断“盘旋”,而没有多少“上升”。由于考试一般不考说明文,说明文部分基本上被边缘化。同样受应试的牵引,高中基本上以议论文为主。因此,从总体上看,学生实际学习的文体内容基本是按记叙文――说明文(少量)――议论文这一线性方式组织起来的,基本上属于直线式课程的组织结构。

从各种文体下面的具体知识点的组织来看,它们也在试图体现某种逻辑序列。其中,常青的“分格写作”最具标本意义。该模式试图通过繁复细密的“格”来编织一张严密而有序的写作课程内容之网。常青将记叙文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类,每一类均分若干“格”。例如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按人物出场顺序、人称、人物对话、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及情节矛盾分四十余格;在记事类记叙文中,把叙事的六要素、线索、写景、记物等知识分为五十余格。“分格写作”教学实际上就是在课堂中逐一传授这些关于“格”的知识。这些“格”,经过连点成线,最终构建成一个写作课程内容的序列。这种序列追求严密的逻辑体系,避免内容的重复,同样属于直线式课程的组织结构。

无论是文体序列的组织方式,还是具体知识序列的组织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将事物分割开再试图组合起来构成整体的分割式思维,这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的思维模式。我们原本以为,学生学习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就等于学生自然学好了“三大文体”;学生逐一学习了叙事的六要素、线索、写景、记物等五十余个知识点,就一定会写叙事记叙文。然而,我们期待的结果并没有出现,写作教学并没有大的突破。

虽然从课程组织方面来讲,“直线式课程”强调逻辑体系,能够避免课程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但是用这种方式组织写作课程,显然低估了写作学习的复杂程度,没有将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较好地结合起来。写作学习的心理规律集中体现在写作学习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矛盾统一上。每一次写作学习活动都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写作学习心理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但写作能力又是逐渐发展的,不能一次性完成写作能力的整体性建构。矛盾的解决要寻找到一种系统方法――“结构性发展”的办法。相比之下,用“螺旋式课程”或者“逐步深入课程”来组织写作课程内容更加合理,更有优势。下面以美国加利福利亚写作课程内容标准的相关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结合表2,我们可以根据两条线索来理解其中知识内容的组织。一是对于特定的学段而言,呈现出课程主题的变化,即每个学段都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文等不同的文体内容;二是几个课程主题在不同年段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其具体内容都有复杂程度的变化。前者为小循环,后者是大循环,大小循环在不同层面上不断推进,构成真正的“螺旋式上升”。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课程组织方式,首先强调搭建构架,强调成形;具体知识点可以是不完整的,可以是不清晰的,更可能是不丰满的,然后随着学段的上升,而渐地完整起来,逐渐清晰起来,逐渐复杂起来,逐渐丰满起来。这一点从三种文类的三个学段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第一步追求成形,满足了写作能力培养的整体性要求,第二步和第三步是对这一个初步搭建的构架不断地加以完善,这满足了写作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可以这么认为,写作课程内容应该有多种组织方式,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目前看来却一定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一种方式。

这里还存在着三种文类在各年级的具体分配比例问题。从美国《2011年NAEP写作说明》来看,三种文类大致各占三分之一,只是12年级中“为了传递经验”类减少到只占20%。

这种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在课程内容组织上保持三者适当的比例,同时进行写作考试方面的改革,以此来保证这些课程内容在实践层面的落实。

对上述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写作课程内容的组织两个方面进行整合,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写作课程内容开发框架。对于其构建思路,笔者有一个明确的倾向,就是借鉴美国NAEP写作评定框架涉及的相关概念系统。基于“写作的本质是交际性”的理念,美国2011年NAEP写作评价试题的编制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取向,重新划定了三种写作类型――三种交流目的:为了劝导说服(To Persuade)、为了解释说明(To Explain)、为了传递经验(To Convey Experience)(真实的或虚构的)。”我们可以尝试按照“为了劝说”“为了解释说明”“为了传递经验(真实的或虚构的)”三种功能设计一个写作课程内容开发框架。这个框架融合功能、文体和过程三个维度。具体而言,一是将功能维度融合在文体维度之中,文体的分类按功能进行;二是将功能融合于过程之中,在过程内容的开发中,时时处处照应功能,体现功能;三是将文体与过程融合起来,在内容开发中,既要关注各种真实文体各自的关键特征,又要同时关注写作过程的共性知识内容和各种文体个性知识内容。这样就设计出了一个写作课程内容开发框架(见表4),表中的空格表示写作课程内容可能的落脚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开发框架选择和组织中小学各学段的写作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文体”“教学文体”及其他[J].中学语文教学,2007,

(12):3-6.

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考;复习

中考是对学生初中三年,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效果的检测,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未来,所以 每年的中考都牵动着无数人,其中包括考生,考生家人以及教师。因此,中考总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愈发突出,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中考总复习?如何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关于这一问题,多年来,教师们、教研员们一直都在研究,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带来了我们学校全体英语教师在多年的中考总复习中获得的经验、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希望我们能够相互学习,相 互借鉴。

一、树立信心,确定目标

信心是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没有信心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在总复习开始之前,课任教师有必要给学生做一次中考复动员,把复习计划,预期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认识,增强自信心,这样的话,在总复习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在这一阶段,教师还必须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按平时的成绩分类给学生 确立复习目标,当然,这一目标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应该是通过努力,大都可以实现的。

二、制定计划,抓好实施

众所周知,中考总复习一定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一个好的计划不仅能保证总复习有序地进行,更有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应按照新课标以及中考说明的要求,制定一个切实可行且扎实有效的复习计划。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当遵循教学规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种复习方法更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这里,我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即以课本为依托,利用40天左右的时间把课本中的单词、短语,重点句型等进行梳理、巩固,使学生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讲练结合,采用自查、互查、测试等不同方式,加强检测力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轮复习应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切不可流于形式,走过场,否则将收效甚微。第二轮复习,即对学生进行专 题训练。时间约一个月。这一阶段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系 统地进行词法、语法专项复习和训练,讲练结合,使学生对词法、语法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更牢固地掌握,更准确的运用。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突出重点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知识点,又要有综合面,做到结构清楚,层次分明。第二步,按中考要求分题型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这期间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一些解题要领和技能。譬如,在做听力部分时,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切不可出现慌乱情绪,应沉着冷静,然后,乘空隙时间,快速浏览听力试题,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听录音的过程中, 切忌顾前落后,顾此失彼,应整体把握,还应随听随记,将听到 的有关时间、数据、地点等信息快速记 录下来,这样做对答题很有帮助,特别是当听力材料较为复杂时,这样做就更有必要。第三轮复习,即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查漏补缺阶段,时间约十五至二十天左右,通过综合训练和考试及时 发现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学生的听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或提高 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听力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总复习过程。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说明文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培养和形成学生得任何一种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够从实践中摸清这个规律,并找到适合这个规律所要求的训练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自然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规律和进行作文训练的程序应该是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困惑。我认为解决这种困惑应跨出以下四步:

第一步:多看看,提高观察能力

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主观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得第一步。

观察什么?观察社会,包括人、事;观察自然,包括景、物。

就观察的方法而论,似应有如下相互关联的四点:

一是随意观察,或称之为兴趣观察。从心理学上说,学生的求知意识是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抱负与胆识等一类思想意识的总称。指导学生观察,应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意观察开始。让学生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趣而乐于观察,这种随意观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作文的积累过程。

二是专意观察,或称选择观察、责任观察、定向观察。这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专门观察,这种观察不再是走马看花那样漫不经心,而是下马看花,格外地精心和细致。从心理学上说,有意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知觉",因此,教师应当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学生从隐蔽的细节中去探索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专意观察应该是随意观察的深化,应当成为练习写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是比较观察。在随意的广泛观察和专意的选择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学会比较观察,因此只有比较,才能显示出事物之间不易觉察的差别、异同。一位心理学家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比较观察在整个写作练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是反复观察。现实生活是如此纷繁复杂,而学生的水平又是那样粗疏肤浅,要想切实把握客观事物的真谛,必须对事物进行反复观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王国维语)才能使他们把观察所得的一大堆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变为本质的、全面的系统材料。由此可知,反复观察应当是学生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即让学生刨到木之"本",挖到水之"源",找到炊之"米";其次,要把观察和练笔结合起来,养成写作习惯,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见闻录"、"日知录"、"随感录"之类的小作文,以作为此后组装机器的"零件"。清代文章大家王夫之说:"身之所历,日之所见,是铁门限。"不以观察为前提,不以生活为基础,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钥匙,写作"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第二步:多想想,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依傍与感性材料,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没有充分的观察,就没有思考的原料。观察生活,汲取材料,是思考的本原;而思考活动,又是对千变万化得生活情态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得加工过程,这犹如母鸡孵卵而后得雏,犹如蜜蜂采花而后酿蜜。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当代作家孙犁主张"沉潜下去思考",学生由积得材料而后构思成文,思考是一条必经之路。

第三步:多读读,提高鉴赏能力经过"静观默察",取得了写作的素材,经过"凝神结想",把素材化为题材,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下一步自然应当研究"怎样写的问题了。

怎样写?在学步阶段,应从阅读中求得借鉴。俄国作家惠列赛耶夫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学生学习作文,应该借鉴课文中作家的范文,借鉴报章上应时得范文,借鉴老师"下水"得例文,借鉴学生的模范作文。

第四步:多练练,提高表达能力

坡说:"观物之妙,不能了然于心,"这说明了观察与思考的关系。他又说,"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与口与手",这说明了借鉴与表达得关系。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得头脑来想,用自己得眼睛来看,用自己得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我们作文教学策略的四步,正符合苏、郭二位的"看看、想想、读读、写写"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得要求。在整个写作教程中,观察是写作的眼睛,思考是写作的中枢,借鉴是写作的手足,表现才是写作得全身。【1】

表达什么?观察、思考得来的生活知识,阅读、借鉴得来的书本知识。怎样表达?在中学阶段,应当掌握以下四种表达手段:

一是记叙和描写。人物记叙文应当学会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综合描写;事件记叙文应当学会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事件片段描写以及单一事件得记叙、复杂事件的记叙。

二是议论。要学会怎样确立论点、怎样选取论据、怎样组织论证,学会立论,学会驳论,学会归纳、演绎与类比,学会怎样写读后感及小评论。

三是说明。要学会写事物说明文,学会写程序说明文和文艺性的说明文。

四是抒情。要学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发真实得情感,学会即景生情、托物言情、因人见情、和因事缘情得表达方法,学会在抒情中是情景交融、情理交融。【2】

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在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