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科技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1
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地方政策、科技、投入三方面,这三个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科技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科技的发展对于地方“三农”问题的改善是很显著的。当前,我国多地在林业科技服务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林业科技特派员可以在乡镇工作中提升农民的基础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以推行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最成功的浙江省林科院为例,截至目前,该林科院已经有1位法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8位团级代表的科技特派员以及20余人的个人科技特派员。截至2016年年底,浙江省林科院已经获得了包括“欠发达城镇发展小康项目”“省级林业科技特派员建设先进单位”在内的多个荣誉称号。2013年,浙江省林科院就已经被我国科技部门认定是“国家重点林业科技特派员培养点”,这对于浙江省开展林业科技服务,甚至我国整体开展林业科技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化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1]。
2创新举措
依据当前我国在林业科技服务“三农”建设的总结表彰活动以及部分地方所出台的政策,我国林业科技部门将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认定为促进当前“三农”建设的重要途径,并要针对林业科技服务进行进一步责任管理与实效的加强[2]。2.1高度重视,精心选派。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林业科技服务“三农”建设,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在选取人才时应注重选拔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并且要有一定的科技服务实践,整体个人素质水平较高。一旦特派员在3年内业绩不突出,则不能让其继续担任林业科技特派员。与此同时,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一定的调换。对于选取林业科技特派员的林业部门及地方林科院,应秉持“自荐连任、自愿报名、自主选择”的理念,让林业科技特派员有其自身独立的选择。同时,要对林业科技特派员加强科技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将科技项目渗透到“三农”建设中,让地方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并且在确定人员之后可以适时开展座谈会,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和义务,最大程度地保障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顺利开展[3]。2.2出台政策,创造条件。为了进一步提升林业科技服务“三农”的建设水准,在科技特派员的待遇政策上也应有一定的调整,从而让林业科技特派员可以安心地进行工作。例如,省内科技特派员可以将补助一次性发放至本人,并且每人每月可以报销一部分通讯、交通、生活费,完成一定目标后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奖励等。2.3明确重点,注重实效。在国家选取林业科技特派员下派工作之后,应注重开展地方“三农”建设,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围绕基层实际来开展工作。首先,应以林业科技项目为切入点,将“三农”建设作为助推的产业,并且通过开展相关项目促进地方部门发展林业项目,以尽快促进当地的主导产业转型;其次,可以优先培育典型的示范,以点带动面地发展,优先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从而带动新型品种及技术服务“三农”建设;此外,可以对林业科技特派员加强科技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将科技项目渗透到“三农”建设中,让地方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最后,运用信息服务可以让群众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动向及市场发展现状,提升农民的素质。2.4依托单位,抱团服务。我国林业部门一直以培养科技特派员为基础,及时处理林业科技特派员遇到的问题,这可以让工作人员与单位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还可以让科技特派员更加支持单位所开展的工作,并积极进行优势互补,让育竹专家和食用菌专家等方面的人员进行抱团服务,开展合作与交流,一起带动“三农”建设。
3业绩成效
3.1坚持项目载体,实现技术与产业对接。截至2016年年底,浙江省已经实施的林业科技特派员项目达到近200项,引用新技术约有500项。部分林业科技特派员人为需要进一步开展与当地农民产业相结合的项目,例如,浙江省部分地区农民对于土鸡的养殖热情较高,可以结合这种现状开展“雷竹种植与竹园土鸡养殖”项目。并且利用大批雷竹林作为基础进行土鸡养殖,以实现种养相结合,对于资源的利用来说也是相互的。对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来说,近年来实行了“油茶有机栽培研究”项目,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油茶产业发展的高效栽培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地方经济效益。3.2注重示范带动,促进林业增效和林农增收。林业科技通过在地方开展科技新项目,将新型的品种和技术引入建设基地中,并且近年来已经建设出包括食用菌、低产竹林改造等在内的万亩基地改造。在浙江省内这种项目建设更为鲜明,其中“云和雪梨栽培研究”项目也是通过以点带动面推进建设的,有较好的示范效果。而示范带动的发展方式可以优先培育示范的典型,以点带动面进行发展,优先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从而带动新型品种及技术服务“三农”建设,对林业增效及林农增收有较大影响。3.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林农科技素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林业科技项目技术的培训一直没有间断过。就浙江省而言,已经创办过200余场多种技术的培训班级,培训了将近5万多农民群众,让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许多。而以毛竹为特色的浙江省青田县,近年来参加国家特派员开展的毛竹高效经营讲座8场,培训了将近300人,有效提升了毛竹生产产值,而且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也是很显著的。3.4强化团队特派员工作,支撑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的服务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包括竹产业、食用菌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组织不同的科技研究团队,并且将地方的林科院作为研究基地,逐步推进科技项目的实施与推广。2017年以来,浙江省也在林业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申报了多个地方科技项目,促进多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省级创新企业。例如,浙江省东阳市开发团队就与当地的康大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对于植物种子假种皮精油提取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并进一步完成香榧开发造林20余hm2,使得多种珍贵用材的树种得以保留;同时也开展了森林公园的建设,对于地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3.5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与地方科技院合作。作为国家林业科技服务行业的佼佼者,浙江省对于省内的科技特派员实施县级的试点工作,将地方林科院作为法人的林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基地,开展适合当地产业的项目。而依据当前我国在林业科技服务“三农”建设的总结表彰活动以及部分地方所出台的政策,部分林业科技特派员人为需要进一步开展与当地农民产业相结合的项目,林业科技部门也应将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认定为促进当前“三农”建设的重要途径,并要针对林业科技服务与地方的林科院进行合作发展。例如,在开化县采取培育珍贵树种、油茶丰产开发的战略,深度开发当地应用较为广泛、成熟的无花果栽培、活性炭开发等项目,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就可以将项目发展情况反馈给省内林科院,立下专有科技项目以实现长远发展。
4结语
当前,我国多地在林业科技服务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提升了农民的基础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今后,应以林业科技项目为切入点,将“三农”建设作为助推的产业,尽快促进当地的主导产业转型;并积极开展适合当地产业的信息化服务,让群众了解最新的政策动向及市场发展现状,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徐 俊 黄瑞林 林永胜 单位:临夏州农科院林业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刘昌芬.老有所为服务“三农”——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工作纪实[J].云南林业,2016(4):58-61.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2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1.引言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就是森林,森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林业发展迅速,林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还承担着林业产品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要求。新形势下,我国已经开始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现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资源环境还面临着较大的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好减排、降耗、节能、经济之间的关系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大对林业的经济管理,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模型,从而促进我国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
2.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我国林业经济模式变化以及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国有经济的宏观发展战略。因此林业的经济管理受到发展特征、发展内涵、发展模式等的影响,以下就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所谓经济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指管理项目与管理结构组合形成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管理具有较高的调节功能,在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受到经营效益、管理质量以及发展水平的作用与影响,因此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可以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就是林业经济,林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区域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经济方面的管理,若是当地林业的经济发展、管理模式以及区域政策的重心偏移林业经济发展方向,那么就可以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内的所有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林业经济发展会受到资源的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林业资源为核心的经济产业结构,因此在生态环境的作用影响下,林业经济的产业发展会受到林业资源的影响,一旦林业资源受到自然灾害导致资源严重降低,就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现代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就是资源的开发,林业经济面临的资源开发压力较大,开发成本、开发能力、开发技术等都会极大的影响到林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在林业经济的实际发展中,面临着比较复杂的资源开发现状,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基本上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运营模式以及经济效应等都具有周期性。国家的政策也会影响到林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经营重心以及管理模式都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并且国家会根据林业资源使用以及分配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调整。因此国家政府会对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并且每个地区的林业经济都会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与干扰。
3.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3.1加大林业产业的资源经济管理
我们要围绕林业资源,展开林业生态的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打造林下优美景区、林下休闲旅游区域、森林公园、森林人家等时尚的林业休闲旅游。加大沼气的能源发展与建设,从而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根据林业的资源条件,创新发展资源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从而大力发展无公害的水果、无公害的蔬菜等林业附属的农产品。打造出优秀的林业与农业品牌产品,加大风能、太阳能等生态节能环保能源的普及应用与推广。从而培养一系列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效益。我们要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对象,加强林业市场的导向作用,从而对林业区域产业合理的布局。加大林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特色林木果业等的产业发展,实施集约化以及规模化的经营与生产,从而实现流通、销售、加工、种植等各个经济化解的可可持续发展。最后,林业的经济管理与发展,还要建立林畜、林禽、林茶、林果、林菌、林药等林业的经济基地,加大林业的经济产业化发展,从而增长资源,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居民的收入。
3.2提高对林业经济管理的观念认知
林业经济管理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知,不能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要在满足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林业企业要认识到林业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到林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就是良好的生态效益。在发展林业经济时,要将林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联系在一起,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有利于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以往人们为了过分的追求林业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就乱砍滥伐,这样对林业的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势必会给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而前提就是要保证林业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却忽略生态效益的思想,认清楚林业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林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此外还要加强林业资源过度采伐的管理,避免乱砍滥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合理的控制林木的采伐,从而提高林业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
3.3加快林业经济的体质改革
林业经济体制的发展既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条件,又要适合当今林业发展模式的经济体制,因此需要政府协调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管理,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林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完善并且改革林业森林资源的产权机制,从而使林业资源符合市场化的经济体制。
3.4应用科技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现今林业经济管理的模式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上,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从而为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加大林业科研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结束语
总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我们要加大措施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广利.浅谈林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01(7):13-17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3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9-2
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全国的商品粮大省,主要盛产水稻、大豆、玉米、杂粮等农产品,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以及玉米的出口量均为全国前列水平,目前,全省粮食总产已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此外吉林省是全国新兴的牧业大省,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生猪出栏量为1454.6万头,牛的出栏量为293.7万头,羊的出栏量为305.65万只,家禽出栏量为3.78亿只,2010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为232.72万吨,鲜蛋类总产量为95.64万吨,牛奶总产量为43.50万吨[1]。
1.2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53万公顷,地表水下降到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降到113.18亿立方米。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共同原因是过度的垦殖开荒,过度的垦殖开荒,使吉林省原生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具体表现为草地的退化和森林植被的退化,而这两项无疑又造成了水土流失,从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来看,目前东部山区和半山丘半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程度比较严重。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指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的污染以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包括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污染。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农民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工业污染主要原因是在农村工厂进驻门槛低于城市。所以近些年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开办在农村,大量排放物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农业资源利用能力来看,目前吉林省全省的农业资源利用能力还不高,尤其是水资源、土地、森林以及农作物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利用粗放,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例如,在农村,大量秸秆、麦秆、稻草在田间焚烧,极少数畜禽粪便用做沼气原料和转化有机肥,绝大多数畜禽粪便都当做垃圾而被丢弃,利用率极其低下。
2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前,吉林省传统农业的发展面临的压力逐渐上升,主要来源于日益减少的农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吉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资源的耗用量,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残留与排放,防止农业有害物种的侵入,恢复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可再生功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能量。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加农业经济运行的效益,达到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三者相协调。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模式[2]。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下,为了片面追求农业高效率、高产出,农民盲目地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肥力状况低下,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重的污染,此外,多数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极差,污水垃圾、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屋内田间秸秆焚烧烟熏火燎。农民生活环境很差急需改善。如何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产品品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在选择食品时,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在市场供求上绿色无公害食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很好。农业循环模式下可以消除化肥、农药给农产品带来的污染,达到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因为发展农业循环模式是通过物质、能量在生物间的合理流动,使环境与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完成能量的利用与物质的合理流动[3]。
3 吉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
3.1 自然资源优势
全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可更新资源的恢复能力较好。此外吉林省不同地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如果按照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生长习性,可以把吉林省具体划分为三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域素有“中国三大药库”之称,在那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吉林省中部广袤的松辽平原,这里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产玉米和大豆。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粮食商品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西部区域是科尔沁草原的边缘,属于农牧交错地域,这里的总土地面积约为52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占34.3%,林地和草场占33.7%。在这里人均占有耕地、人均占有草场面积都是全省第一位的。
3.2 物质基础优势
吉林省是全国粮食大省,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近600亿斤的阶段水平,这样一来秸秆等副产品年均产量可达到1500亿斤。这些粮食及农业生产废弃的秸秆等资源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3 政策优势
吉林省在1999年就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生态省规划与建设,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建设生态大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意见,有效的规范和指导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换,落实了生态省的建设规划。
3.4 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日益成长起来,表现为以肉鸡、玉米、肉牛等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在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环节之一,农业循环经济下的加工业强调在加工过程中通过资源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能使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相互联接[2]。
4 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4.1 生态整合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整合效应,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程度,最终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整合模式具体形式有耕养结合、耕养加结合、森林覆被、田林镶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吉林省自2002年对西部盐碱地进行了规模治理,启动西部治碱工程,对东部山区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这些治理工程都是生态整合模式的运用。
4.2 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
这种运行模式主要基于整个生态链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关系所建立的。例如“粮—蔬” 、“粮—果” 、“林—果—药”、“粮—蔬—果”等。这种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关键在于健全的经营机制,此外选择具体模式还要根据当地优势、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例如,吉林东部长白山林区,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药用林木、果类的种植,所以可以选择“林—果—药”模式,中部平原地区适合农田生产,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选择“粮—蔬”、“粮—果”、“林—粮”、“粮—蔬—果”等模式,一方面,作物与林果之间空间资源利用充分,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3 食物链延伸模式
此模式按照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系来安排设计的,主要是种—养结合,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例如“稻—鱼—蛙” 、“果—蛆蝇—鸡”、“家畜—蛆蝇—鸡—牛—鱼”、“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牛-蘑菇-蚯蚓-鸡-猪”等,这些模式在尊重食物链关系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物链系统自身功能,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
4.4 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技术密集,它是以科技的研发、示范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升级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为最终目标。不断扩大园区建设的内容与范畴,打破了单一的工厂化和大棚栽培等运作模式,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以及围绕农业科技在生产主体间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中去。
4.5 家庭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省内多数农村,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主要单位,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较小、资源利用较分散,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农业生态园区式的生产,但是可以大力提倡家庭型的循环模式,以一户或几户家庭为单位,发展小规模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沼液生产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这种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农业能源节约、农村废弃物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5 结束语
吉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相继出现了瓶颈,突破瓶颈根本途径是发展循环农业,吉林省在农业发展上应正视劣势,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确定各地区适宜的循环农业运行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循环,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各产业共同发展,使整个社会物质和能量实现循环流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2011.3.9.
[2] 李辉作.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模式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3] 晏明,贾乃新.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观察,2012,3.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4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30-02
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建筑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及房屋结构的相关知识。[1]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将学习建筑绘画、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作准备。本课程一共64个学时,每周8个课时,教学时间共历时8周近两个月。其中包括了两周的园林建筑抄绘,两周的一次草图构思及设计模型构公开讨论,一周的两次草图定稿,两周的正式成果图绘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
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
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
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
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2]
[ 注 释 ]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5
关键词:超声;盆腔积液;诊断;应用
盆腔积液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出现月经不调、腰部酸痛、下腹胀痛等症状。盆腔积液的治疗前提为明确的诊断结果,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妇科超声已经成为妇科临床诊断中主要手段,其具有无创、无痛以及诊断结果确切等优点[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诊断资料来源于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盆腔积液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不适。患者年龄分布为26~49岁,平均年g为(36.2±4.6)岁。
1.2方法
1.2.1仪器 本次诊断仪器为GE-LOGIQ5超声诊断仪,将探头的频率控制在2~5 MHz。
1.2.2诊断方法 取患者平卧位,并适度充盈膀胱,对患者下腹部进行连续扫查。先掌握患者盆腔积液的范围,然后再观察子宫和两侧附件情况,必要时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实施后穹窿穿刺以及腹腔穿刺手术,帮助患者确定进针的位置和进针的方向,抽液进行化验。所有患者均行1~3次超声检查。检查结束后,收集盆腔积液患者超声图像资料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判断患者病症的具体类型,以便为后期的治疗提供指导[2]。
2 结果
2.1盆腔积液患者病症情况分析 68例盆腔积液患者中,正常排卵27例占总例数的39.7%;宫外孕破裂7例占总例数的10.3%;黄体破裂11例占总例数的16.2%;盆腔感染14例占总例数的20.6%;盆腔囊肿4例占总例数的5.9%;巧克力囊肿5例占总例数的7.3%。
2.2不同病症超声图像分析
2.2.1正常排卵 经超声检查显示,27例正常排卵患者子宫直肠凹陷部位能够看见少量液性暗区,盆腔中积液的深度
2.2.2宫外孕破裂 7例宫外孕破裂的超声图像特征为:患者子宫大小无异常或略大,在子宫旁能看见杂乱无回声团。在其腹腔以及盆腔中可以看到游离性的暗区,腹腔积液的深入为8 cm左右,盆腔积液深度为5.5 cm左右。
2.2.3黄体破裂 经超声检查显示,黄体破裂患者子宫大小以及子宫两侧附件无明显异常,超声影响显示患者卵巢边缘存在裂口并跟盆腔液相通。盆腔积液的深度为5.5 cm,液性暗区的透声较差。黄体破裂常常发生在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对尿液检测,HCG显示可为阳性。
2.2.4盆腔感染 针对盆腔感染患者,所有盆腔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和腹腔痛现象,其月经史基本正常,白带较多并伴有明显异味,通常是在月经期后或者人工流产术后发病。通过观察其超声影像,显示子宫包膜粗糙且模糊,急性炎症时患者子宫明显增大、增厚,子宫肌层出现网状回声区,并且在子宫肌层后方回声增强,子宫周围积液较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子宫直肠陷凹位置,暗区的深度为3~5 cm,暗区的透声不佳,内部呈现点状、条索状、斑状中高回声,若患者伴有慢性炎症时,局限性包膜会增厚,子宫增大轻度,穿刺阴道后穹窿后,抽出的液体为黄色,经检验,属于渗出液。
2.2.5盆腔囊肿 4例盆腔囊肿患者存在大量液性暗区,并且边界模糊、粗糙,包裹现象非常明显,邻近液性区的暗区透声效果很差,声像图特征明显。
2.2.6巧克力囊肿 患者子宫侧后方出现不规则液性暗区,表面粗糙且有包膜,盆腔液性暗区的直径达10 cm以上,且月经期有增大趋势,其内回声亦有所增强。
3 讨论
急性盆腔疾病的发病急,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伴有寒战、下腹疼痛、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通过对其盆腔检查,显示阴道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子宫以及双侧附件伴有反跳痛和压痛。若患者为慢性盆腔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腹坠痛等,对盆腔进行检查,子宫主要呈后位且活动受限。盆腔积液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各类疾病的一类病理过程,主要有两种,①渗出液;②漏出液。前者主要是因为炎症、宫外孕破裂、结核以及恶性囊肿引起,而后者主要肾衰、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和柏查氏综合症[3]。
盆腔积液会给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盆腔积液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诊断。妇科超声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便,能够清楚地显示患者的积液部位,并且能够测量出积液的深度范围,再充分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声像图像特征,临床医师便可以准确判断出积液的性质和原因,因此诊断效果确切、诊断过程不会给患者造成创伤等优点被患者广泛接受。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在运用超声诊断声像的基础上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能够准确揭示盆腔积液患者液性暗区的分布情况、积液的深度、积液的数量以及子宫的发育状况,再通过分析透声效果和回声反射差异比较明显的盆腔积液部位特征来明确患者具体的疾病类型以及情况,以便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当前超声诊断已经成为妇科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4]。
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超声诊断,结果发现正常排卵27例(39.7%)、宫外孕破裂7例(10.3%)、黄体破裂11例(16.2%)、盆腔感染14例(20.6%)、盆腔囊肿4例(5.9%),巧克力囊肿5例(7.3%)。
综上所述,对妇科盆腔积液患者实施超声诊断,操作简便,安全迅速,其准确性高,不会受到患者病情危重的限制,能够为妇科临床医生实施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妇科超声在盆腔积液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普永芬.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临床诊断研究[J].大家健康,2014,8(21):56-57.
[2]唐宇明.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临床诊断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7):101-102.
林业科技研究范文6
关键词 锌剂联合叶酸;小儿腹泻;临床效果;可行性
小儿腹泻是儿童时期的多发病、易发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发的消化道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性状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春季和秋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且发病人群以0.5~2岁的儿童为主,经常发作的小儿腹泻会给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卫生部已将其列入重点防治疾病范围内,而轮状病毒及大肠杆菌则是诱发小儿腹泻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尚未研制出可以完全治愈的药物。本篇文章将针对锌剂联合叶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价值进行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3.25±1.2)岁;治疗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66±1.4)岁;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关于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腹泻、大便量较多、大便次数也有明显增加、水分较多,也有蛋花样大便或者大便呈黄色水样,无脓血也无腥臭味,同时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呕吐症状,也有少部分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对患儿实施血常规检验可知患儿的白细胞总数情况或上升或降低,对大便进行常规化验结果显示或正常或存在少许脂肪球。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以及给予肠黏膜保护剂、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施加锌剂联合叶酸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如果患儿年龄1岁,可将元素锌的剂量调到20 mg;同时给予患儿口服叶酸进行治疗,患儿年龄1岁,可将叶酸剂量升高至5 mg,3次/d。10 d 1个治疗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儿治疗3 d后,大便的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且其他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患儿治疗3 d后,其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改善,但并未完全恢复正常,且其他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③无效:患儿治疗3 d后,上述所有临床症状并未出现任何改善且病情加重。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2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4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小儿腹泻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病因素有很多,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该病的病因非常复杂,部分病例的病因至今为止尚未查明,有人认为是先天畸形、药物、免疫方面的缺陷,有人认为是感染、过敏或酶缺陷等,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发病后患儿小肠黏膜都会发生充血及水肿,特别是肠黏膜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会导致连锁反应,双糖酶的活性也会因此而发生下降。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机制:叶酸属于蛋白质和核算合成的必需因子,同时也是合成细胞DNA的必需物质,具有良好的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促进了肠黏膜对水、钠离子和葡萄糖的吸收,进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有效地缩短了发病时间。此外,叶酸对细胞分裂及增殖也起着重要作用,缺乏叶酸就会阻碍细胞核算的合成,及时补充叶酸可有效地改善细胞代谢功能;叶酸能够促进小肠刷状缘的上皮细胞重生,从而加速了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恢复;除了以上功能,叶酸还对绌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着调节作用,增加红细胞及白细胞的繁殖速度,有效改善贫血症状,增加食欲进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