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 消防部队 应急通信 保障 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防应急救援工作逐渐呈现跨区域化、跨行业化。因而如何实现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各行业资源的调度配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实现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的调度有序、条理清晰对于提高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消防部队也应该开发出一套完整、可靠的通信系统,为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指挥平台,争取各种救援资源能在第一时间送达现场,从而缩短救援时间。但是目前我国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尤其是没有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组织体系。二是通信手段落后。三是应急通信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不。
二、完善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措施
2.1完善应急通信指挥体系
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建设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无指挥系统的应急救援工作是无法正常开展的,虽然目前大多数消防部队都有其指挥体系,但是并不够完善。总的来说,消防部队应该做好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本级应急通信反应机制两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工作效率。所谓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是指各级政府部门搭建的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这样在灾害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就能完成对医疗、消防、公安等各个行政部门的紧急调度。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应该是以政府为中心,一体化的调度方案。指挥中心可以对灾害事故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以方便安排相应的应急救援部门。总之,应尽量做到以政府应急救援为主体,其它部门为辅助力量。而本级应急通信反应机制则是指应急救援部门应该应该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在灾害事故发生时,能够建立起相互协作的通信机制。如发生地震事故,应急救援部门应该快速调集应急救援人员,同时将卫星电话、救援物资等设备迅速送到现场,另外,还应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个部门做好全方位的应急救援工作。
2.2建立多渠道的现场通信网络体系
由于灾害事故现场可能会发生网络中断、信号传输不良等问题。所以消防部门应该建立多渠道的通信网络能够帮助消防部队开展应急救援指挥、救援工作。首先,消防部门应该重点建立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灾害事故发生的区域范围是不确定的,如小范围的地震事故和大面积的地震事故。如果灾害事故现场面积过大,网络信号体系较弱,消防部门的现场指挥工作难度就会加大。而通过建立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由于各基层单位的需求不同,因而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应该具有拓展性、应变性的特点。移动通信指挥车一般由驾驶室、指挥室、设备存放室等部分组成,整车集卫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为一体,包括视频会议、图像传输、火灾现场作战指挥、广播、电子信息显示等功能。移动通信指挥车一般会采用3G远程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GPS卫星定位等当今国际先进技术,组成一个功能较为完备的“临时作战指挥部”。另外,为了在电力、通信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的灾害事故现场,还应该组建起现场独立、全面覆盖的信号网络体系,以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2.3加强消防应急通信人才队伍建设
在完善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时,消防部队还应该配备专业的网络通信技术人员,并落实责任制,提高通信人才的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升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对于人才的专业知识培训,消防部队可以结合院校开展在职培训。在加强应急通信人才的业务理论知识和信规章制度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应急救援案例,提高应急通信人才对各种通信操作法的熟练程度。尤其是要充分了解现代化的灭火与应急救援的通信组织指挥方法和技术手段。另外,各消防大队还可以开展应急救援事故演练活动,真正提高应急救援人才的水平。总之,消防部队在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时应该重视现代化通信体系、人才、设备的建设。
总结:综上所述,消防部队应该针对灾害事故的特点,制定完善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以提高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消防部队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多渠道的现场通信网络体系,并重视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李斌. 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探讨[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05:608-610.
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范文2
总体而言,美国作为全球领先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的实践者,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颁布像“国家应急计划”(National Response Plan, NRP)与“国家应急通信计划”等这样的行动计划,给美国各级政府部署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和发展指引了行动方向,逐步形成了高效清晰的操作流程与科学协调的运作机制,使得应急通信在各种灾害的应急救援中发挥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在应急管理和事件响应方面,中国和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地域广阔,事件发生的种类、频次和影响面都很类似;应急响应也是各部门、各级政府(中央/联邦、省/州、市/市、县/郡)协同作战,对事件处置/响应的客观要求和现场应急通信的现实需要应该是相同的。相关的做法和经验对正在面临同样需求的我国而言,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美国应急通信管理
美国应急通信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国家通信系统(Nati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NCS)。NCS 通过委员会、立法以及附属组织进行管理,目前的组织成员包括联邦应急管理署、国土安全部等35个部、委、局机构。同时,NCS 负责管理国家通信协调中心等共24个组织或理事会,这些组织和理事会都是为国家安全和应急准备(National Security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NS/EP)计划服务的。“9・11”事件后,美国联邦政府将22个机构合并组建国土安全部,作为美国最高应急管理机构。
NS/EP 计划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推行的,主要是为了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该计划是在通信系统中嵌入了应急容灾功能,寓应急容灾通信于民用系统中。NS/EP 计划进一步强调全国通信系统对于保障应急通信的责任,通过硬件布设、冗余度、移动性、互连性、互操作性、可存储和安全性等手段,保证关系联邦各机构命运的全国通信基础设施的抗毁性。美国应急通信管理体系的架构如图1所示。
2008年7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在国会的指导下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应急通信计划”,其目的是在国家层面对应急通信作整体战略规划,提高紧急服务提供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应急能力,加速实现全国应急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
为了充分保障政府部门应急通信的需要,美国在应急通信网络管理方面,不仅注重公共电信网络实现应急业务的布置,同时更注重加强公共安全(应急通信)专用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美国50个州都有覆盖全州的公共安全通信系统,70%都是政府共用、专用网络,还有各地方政府的专用应急通信系统,覆盖了美国75%的人口区域。2010年3月,美国了“国家宽带计划”,通过宽带,可使得应急救护人员能发送和接收视频及数据,确保所有美国人都能享受紧急服务,并能改进紧急时刻通知美国人危险的方式等,而建设专用的公共安全宽带系统就是“国家宽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全面提升美国应急通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美国政府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在全球具有示范意义的“FirstNet” (First Responders Network,即“第一应急响应人员网络”)项目的建设,这一项目的实施为建设全国性的应急通信网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为夯实应急通信基础、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探索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FirstNet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实时的跨机构的通信和协作、现有公共安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安全分组通信、覆盖范围延伸到没有网络覆盖或者覆盖效果不佳的农村地区、可部署的处理大范围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等。从现场应急处置的业务需求来看,这一网络将为一线应急响应者提供以下业务功能:从摄像设备或者从现场直升机的监控设备中获取现场视频进行实时传输,将正在燃烧的建筑的图纸下载到手持终端,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地与其他城镇和城市的人员进行在线安全联络等。经过2年多的运作,FirstNet项目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我国应急通信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应急通信规划体系和系统建设的研究,并与我们国家应急通信规划和建设的现状对比,发现目前我国应急通信系统规划和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急通信体系的规划、建设和完善,需要各部门、各专业领域(技术、体制、体系、管理和使用)的统一协调和努力。我国对应急事件的划分和主管从顶层设计上就分开了。具体规划实施上也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各自为阵。尤其是针对现场统一指挥和协调的系统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现场参与事件处置/响应或救援的各部门第一响应人员的通信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国家应急通信建立在几乎完全依赖公共电信网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国家应急通信的主管部门,这样描述我国应急通信的现状:“应急通信是在出现突发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资源,保障应急指挥、紧急救援的重要通信方式。应急通信依托公众通信网,是公众通信网的重要延伸和补充。”但问题是电信企业的公共通信系统的恢复和畅通并不能真正保障政府应急响应、应急通信的要求。我国有《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但没有政府应急通信保障规划和方案。国家最近的“宽带计划”没有包含政府应急通信宽带的相关内容。
应急平台体系建立和项目建设偏重于领导决策型的系统。应急联动只考虑了报警呼叫、辅助和支持政府各部门在指挥中心决策,或与不同部门指挥中心应急联动的要求(远离属地或现场)。快速接入报警和领导快速决策很重要,但这只是救援或响应的开始。正确决策后,大规模的人员、装备和救援物质如何快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协调和调配,是应急响应更重要的过程。这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现场统一指挥体系,面向现场第一响应人员应急通信专用系统,统一规划与实际的大范围部署、覆盖来实现。目前,只有很少的城市有这样的规划和具体实施。
现在可以考虑的应急通信,偏重于利用快速部署和临时通信手段(卫星、常规对讲机和单兵系统),但与政府应急通信专用无线系统相比不够完整、全面、可靠。
目前,地方政府只认为重大事件需要政府专用无线通信系统来保障,已规划建设的城市大多数是因此而为,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等。跨部门、跨区域、面向事件响应的现场统一指挥和协调体系或机制不明确、不完善。缺乏保障这一体系或体制高效运转、稳定可靠、互联互通的政府无线应急通信系统。这就是国际电信联盟定义的、欧洲各国实施的公共保护和救灾(PPDR) 系统。
已经有的各部门的专用系统也不完善,正在讨论的PPDR平台没有将主要的PPDR部门和用户包括进来。目前只有公安与消防系统的无线通信系统规划建设比较完善,其他政府响应和支援部门,如卫生、救援、交通、电力等还没有完善的规划和装备,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和实现现场互联互通,从而保证统一指挥。
完善我国应急通信体系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中对应急通信的完整定义,尤其是明确政府专用无线指挥、调度和面向现场事件响应的所有部门统一协调的通信保障。
制定国家应急通信规划,对于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政府专用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网的建设,建议以省为单位,规划一个共享的、为所有应急响应部门和第一响应人员使用的、适合所有应急事件,包括重大计划事件和日常使用的统一网络。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推广和建设实施。在“国家宽带计划”中考虑并加入政府专用应急通信宽带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内容。明确规划建设主体和政府预算保障,按电信系统的客观要求,建立从系统规划、投资建设,到系统运营维护和升级管理及人员、技术保障机制等方面完整、不断完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重心向下,面向现场,充实基层(省规划,市县全覆盖)专用无线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落实和体现“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和响应机制能力。以公共安全和政府电子政务有线与无线专网为核心,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辅助快速部署和卫星通信系统,形成完善、可靠的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城市消防 通信 通信技术 现状与发展
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消防部队已逐步成为城市主要的应急救援力量,广泛参与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中,并承担了部分非紧急的社会救助任务。消防通信是消防部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的根本保障,是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信息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警察和消防员未建立统一的通信手段而造成的惨痛教训凸现出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在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合理规划和部署消防通信的建设和发展,在规划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执勤备战和灾害救助中全面发挥应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障。
一、我国消防通信规划的现状
我国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消防部门共同完成。由于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地消防通信系统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升级,消防通信建设所依据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等规范文件的要求与目前的应用现状相差较大,内容滞后且不全面,对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不够充分,一些通信指挥系统虽已达到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灭火救援通信调度等应用的基本要求,实际中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指挥的需求。并且由于消防通信规划的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高、涉及的领域广泛繁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使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工作难以有效和深入开展,造成部分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内容空泛、缺乏深度、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城市消防通信建设和发展。此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部分消防通信规划内容仅片面集中于火灾事故方面,缺乏城市应急救援总体发展的综合考虑,造成消防通信建设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脱节。
二、我国消防通信建设现状
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建设按照公安部消防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具体要求展开,实施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当地公安部门和电信部门的通信网络建设以及消防部队自身的信息化装备建设来完成,目前各级消防部队均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消防信息通信体系。以下将从基础通信网、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几个消防规划中涉及的重点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1.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是消防通信和城市应急通信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消防部队的信息应用能力,所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发展是消防通信规划的重点。目前消防部队依托公安信息网、公众电信网、无线超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多种通信网络传输语音、图像和数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防通信网络体系,以下归纳为计算机通信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网等几部分介绍。
2.计算机通信网
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单位均已接入了以公安信息网为基础的计算机通信网,这一网络是消防部队数据通信的基础网络,承担灭火救援指挥调度、消防综合信息管理等大部分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并可实现IP语音电话和视频传输等多媒体应用。为保证调度指挥等重要信息的可靠传递,部分节点间还建立了指挥调度专线和备份网路。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按照当地公安信息网和消防部队自身信息通信的建设情况以及各级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需求,合理规划消防计算机通信网,确保网络的全面接入和可靠畅通。
3.有线通信网
有线通信网包括报警电话接入和报警信息查询专线、指挥调度专线、办公市话网和公安专线网等通信网络,是城市各级消防队站获知灾害事故发生和传递调度指挥命令的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其中报警电话接入专线是用于接受公用电话网的报警和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火警信号及相关信息的通信线路。报警信息查询专线是用于获取报警电话的位置、装机人身份等信息的数据专线。指挥调度专线是用于连接火警受理终端、各消防站以及各相关联动单位的通信专线。办公市话网和公安专线网是消防部队内部各级部门之间和与公安机关之间通信的办公电话网。有线通信网是传统的消防通信基础网络,目前各城市基本完成了消防有线通信网的建设,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以未来网络容量和性能的改进及发展等内容为主,确保消防有线通信网的完备可靠,保证消防部队对灾害事故快速响应和出动调集命令的有效传达。
4.无线通信网
无线通信是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展开和进行过程中用于灾害现场信息传递的主要通信方式。目前各级消防部队普遍配备了用于现场通信的350MHz超短波无线常规通信设备,并利用转信台扩展网络覆盖的范围。大部分城市还依托当地公安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建立了消防集群通信网,北京、上海等地还建设了具备网络容量大、通话质量高、应用功能多等特点的数字集群通信网。消防部队以超短波无线通信为基础构成了由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网、现场指挥网和灭火救援战斗网组成的三级无线通信网络,并且利用GPRS、CDMA、3G等公众移动通信技术以及超短波、微波数传设备等多种手段建立无线数据通信网,用于传输灭火救援现场的图像和数据信息。此外公众移动电话网也是消防部队重要的辅助通信手段。合理规划城市消防无线通信网,构建可靠的无线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战斗力有效发挥的根本保证。
5.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
在地震、泥石流等大型自然灾害救援或野外应急救援中,依赖中继站的常规无线通信网往往会受到传输距离和范围、电力供给、极端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局限,不能满足消防部队信息通信的需要,此时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等应急通信方式成为救援现场最有效的信息通信手段。目前公安部消防局已对消防卫星通信体系做出总体的规划和部署,并推进消防卫星通信网的建设,一些城市的消防部队先后配备了“动中通”卫星通信设备、便携卫星站、短波电台等应急通信装备,在玉树地震和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救助和部分大型跨区灭火应急救援中显现出极强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消防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是应急通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城市有效抵御极端灾害的基础保障设施。
6.消防通信指挥中心
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是消防部队信息通信和作战指挥的中枢,具有受理报警、灭火救援指挥调度、信息情报支持等功能,负责火灾及其它灾害事故的接处警受理和消防救援力量的调度指挥。按照公安部“三台合一”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均已设置了包括治安、交通、消防在内的接处警指挥中心,建立了统一的集中受理和多部门联动的接处警平台,一些城市还进一步将医疗救护、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相关的领域纳入其中,并形成城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部分通信指挥中心还具备使用手机定位技术和GIS技术确定报警人的位置、使用短信平台受理报警、即时监控救援力量的行动状态、通过图像监控系统获取灾害发生区域的现场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功能。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确定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的建设发展方案。
移动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是设置在专门的通信指挥车中并集成了消防通信指挥相关功能的移动指挥平台,通常包括调度指挥台、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多种无线通信系统、火场图像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广播、供电及照明等其他辅助设备,是众多救援力量参与的复杂灾害事故处置现场中通信指挥的关键因素。按照城市规模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情况,配置不同功能组件和不同移动及通信能力的消防通信指挥车是消防通信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7.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
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是包括了灭火救援指挥、消防监督管理、部队管理和消防公众服务等多种应用功能的信息系统集成,是消防通信中应用软件的主要部分。按照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部署,各级消防部队将逐步推广和应用包括消防基础数据平台、消防公共服务平台及各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部分的一体化业务平台。目前各地统一按照公安部消防局部署方案的要求,逐步开展了消防监督管理、部队管理和公众服务等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而对于消防基础信息平台、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等面向灭火救援指挥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因受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局限,各地的应用程度差异较大。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将建立和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火灾风险信息、危险源信息、水、电、生产、医疗救护信息等内容的城市应急救援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按照城市应急救援的具体需求开展消防指挥调度系统、消防指挥决策系统、重大危险源评估系统、模拟演练等系统的应用纳入到消防通信规划中重点建设。
三、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众多高性能的通信技术将逐步应用于消防通信领域中,不断推进消防通信的发展。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已进入实验性应用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将成为消防通信体系中高质量传输数据信息的重要手段。信息通信硬件设备的发展,使信息通信装备的通信性能和移动性能不断提升,设备成本将更加低廉,未来随着多媒体单兵信息装备的深入应用,使灾害救援现场各级指战员具备强大的信息通信能力,数字集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数据通信等通信设备也将广泛装备到各级消防部队中,逐步成为普遍配备的常规通信手段。随着城市灾害联网监控系统的建设,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可以智能感知火灾等灾害事故的发生并及时获取相关灾情信息,极大的提高消防部队对灾害事故响应能力。此外物联网、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Ad Hoc网络等应用于消防领域,可以即时、全面、深入的获得灭火和应急救援现场的灾情状况和救援实力状况,实现天空地一体的消防通信体系和数字化指挥调度体系。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结合未来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合理规划和部署城市消防通信建设。
四、问题和建议
消防通信的发展应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相关领域的具体情况协调统一。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较高,消防通信规划编制中应准确预见未来城市消防通信的需求,在首先确立适合消防通信发展总体框架基础上灵活的选择兼容性好、生命力强并具备开放和统一标准的技术和设备,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并尽量降低系统升级换代和改造的成本。发展中还应重视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切忌盲目追求新技术和热点技术。可靠度和抗灾能力是消防通信系统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应急状况下缺乏电源供给、设备损坏、大量用户占用等特殊情况的系统运行,合理划分系统中紧急与非紧急应用的分工、采取冗余和备份设计、增设应急状态的专用模式等手段提高系统可靠程度和对灾害的抗击能力。此外消防通信系统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到互联网、公安网、公众话务网、政务网等多个独立通信网络中各种系统间数据的融通,设计中应尽量将系统各具体应用建立在统一的平台和网络中,并采用一些安全稳妥的连接手段,共享和交换各网络间的信息数据。
参考文献:
[1] 张昊.论重特大灾害消防应急通信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2):132-136.
[2] GB50313.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S].
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范文4
1.1地震地震具有破坏程度深、难以预测、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芦山地区的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地壳活跃,再加上近年来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采,加重了芦山地区的地质不稳定问题。2013年“4.20”芦山地震,造成雅安等十多个市州、100多个县受灾。共计造成196人死亡,150余万人受灾,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受灾总面积为12500平方公里。此次地震给芦山人民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严重的制约着芦山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泥石流泥石流以冲毁危害为主,淤埋危害次之。泥石流是芦山频发的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芦山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降水量丰沛;加上芦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复杂,植被破坏降低山区植被覆盖率,泥土疏松,一旦发生地震,极易引起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4.20”芦山地震之后,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灾区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1.3滑坡滑坡是芦山次于地震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类型,具有规模大、密度高、分布广的特点。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由于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表层的土石层饱和,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导致滑坡的产生。地震对滑坡的影响与地震对泥石流的影响类似,地震造成山体松动,进而促成滑坡。
2国外城市关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的分析———以日本为例
2.1防灾减灾管理指挥管理方面日本灾害实行分等级管理,日本将灾害分为一般灾害和非常灾害两类。一般灾害属地方管理范围;非常灾害属国家管理。按日本行政系统设置,从中央、地方到基层,即从首相府到村均依法设立中央防灾会议(国家级),都道府县防灾会议(省部级),市町村防灾会议(基层),在灾害发生后,作为应急反应机构,各级政府自动转换为本行政部门的灾害对策总部,各级政府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2.2在对灾难的预防方面日本尤其注重现代科技在防灾减灾预防中的应用,日本每年投入上百亿日元在国立防灾研究所,积极利用遥感遥测技术,提高灾害气象的监测预警水平,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长期气候研究,努力把握气候变化规律。
2.3在防灾减灾法制保障方面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立系统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细化内容,使其具备可操作性,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防灾工作中的职能。
2.4在灾难的应急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制,对其灾害的应急处理起到了重大作用。将交通、电力、通讯、建筑、商业、物流等重点行业纳入救灾应急体系,灾害发生后实行统一调度,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
2.5在防灾救灾知识传播教育方面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加强防灾宣传和防灾训练,防灾意识教育是所有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防灾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覆盖全民,也突出防灾救灾的团结精神,强调灾难后互助互救的相互扶持精神。而且日本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的防灾演习。现以日本东京都为例,介绍日本大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的概况。东京的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是通过东京都防灾中心实施的。东京都防灾中心为一实体,平时为东京都防灾会议的常务办事机构,执行东京都防灾会议的指令,实施综合减灾管理职能;灾时为东京都灾害对策本部的紧急办事机构,执行东京都灾害对策本部的命令,实施应急指挥调度职能。从东京对防灾减灾的经验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灾害的预防。(2)管理有序。(3)负责救灾的权威机构具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和广泛的指挥权利。(4)救灾过程指挥得当。
3芦山县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3.1灾前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
3.1.1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监测台、站、网、点的建设,建立以主管部门为中心、专业监测台站为主体、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监测网络,大力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项目的研究、示范、运用和推广。
3.1.2加强预报体系建设。不断拓展灾害预报内容,推进地质灾害的综合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特别是短临灾害预报的精准度。
3.1.3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广泛采用互联网、电话传真、报刊杂志、高音喇叭等有效形式,将重大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发送到公众,特别要重点关注警报盲区和老、弱、病、残、幼人群。
3.2灾害应急指挥及统一协调体系建设
3.2.1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本部门的应急预案,把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衔接紧密的应急预案体系。
3.2.2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工作职能,形成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实现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协调行动,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3.2.3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深化各级政府应急机构的职能,履行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理顺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加强地方、部门间的协调职能,实现统一领导、分类管理、互联互动和快速高效处置机制。
3.2.4加强应急处置联动制度。防灾减灾工作不只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只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行动,才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3.2.5建立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立信息采集、预警预报、灾害评估、远程指挥和灾害救助在内的以图像监控、无线指挥调度、有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综合保障五大技术系统为依托的指挥平台,实现救灾现场与指挥部的视频、音频、数据信息的双向传递,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的共享和灾害管理远程指挥。
3.3灾后减轻灾害的风险措施
3.3.1建立灾害情报收集传递系统。为了确保地震发生后有效地收集传递情报,灾害应急预案中应该制定详细的灾害情报的收集、传递等方案。此外,灾害情报的共享也是实施救灾抢险的关键。所以,除了制定灾害情报收集、分析处理、传递的方法手段外,还应该就灾情如何公开、与媒体的合作等制定出详细的方案。
3.3.2建立灾后应急救援救助体系。自然灾害发生后,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应急处置工作的首位,紧急疏散转移险区群众,搜救失踪和被困人员。
3.3.3加强灾后恢复重建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分轻重缓急,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建方案。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的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安排灾后重建的相关工作,形成政府救济、社会互助、政策优惠等多种救助的有机体系。
3.4建立芦山县防灾减灾系统平台当前,四川全省监测台网布设不足,监测系统整合与集成不到位,监测能力偏低,预警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对极端事件的基础还很薄弱。通过全面总结“4•20”雅安地震工程抗震经验教训后,结合芦山县自身发展特点,建立芦山县防灾减灾系统平台。
4结束语
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 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42-02
完善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功能强大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应对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实施医疗救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设和管理,提高紧急救援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多种建设和管理模式,虽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特征都是以医学专业化建设为特征,因此,在急救医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现将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1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组织架构
1.1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
1.1.1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是隶属于泸州市卫生局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指挥调度平台实施全市120呼救集中受理,按照就急、就近原则统一调度指挥。指挥调度系统配备有线通讯、无线通讯、计算机应用技术、GIS技术、车载信息终端GPS等。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沪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已完成了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建立了17个急救站,有急救车52辆,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2 243平方公里,480.696万人口,城市区内实现6公里急救半径,15分钟以内响应。
1.1.2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职责
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检查、督促各急救站及网络单位执行《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设立“120”医疗呼救指挥平台,24小时接受呼救(通过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多途径通讯实现)并进行分诊;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对社会急救医疗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定期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负责把拒绝接受调度或参与抢救的急救站或医院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向市政府或市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在社会急救医疗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并提出表彰建议。
1.2 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救站
1.2.1 概况
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基础,也是实现紧急救援“快速”的前提,应根据市区人口情况,合理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新标准,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制。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政府举办的市级、(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驻泸的省级单位医院(包括泸医两所附院)组成,现已评定了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共4家为一级急救站,(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12家为二级急救站。
急救站以各医院急诊科为基础,组成医学专业院前急救队,配备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配备先进的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终端,形成指挥平台、急救站、急救车辆相互间的通讯网络,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整合医院内急诊相关科室,形成院前、院内紧密配合的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
1.2.2 急救站职责
急救站应服从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社会急救医疗任务,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服务,开展急救常识的宣传,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负责急救信息的收集、报告、传递,参与维护急救“绿色通道”。
1.3 泸州市紧急救援储备医疗机构
为应对特重大型突发事件,将所有未加入120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作为储备,纳入紧急救援体系管理。储备医疗机构职责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接受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具备急救条件的医院转送。
2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模式
2.1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为市卫生局直属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为单纯指挥调度型管理模式,以制度管理网络的方式运作,网络管理实行准入制、责任制、考核奖惩制。与全国其他城市的管理模式相比,此模式科学地整合了卫生资源,减少了区县急救中心的重复建设,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强化了医疗急救专业化队伍建设,缩小了出诊半径,缩短了反应时间。不足之处是此模式由于各入网单位的人事权、财权互不约束,因此存在网络管理难题,120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的权威性缺乏保证;各接诊医院把病人送往本院为主,各医院间存在协调沟通不畅的问题,易出现不按患者病情送往有救治条件医院的矛盾等。
2.2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架构
2.3泸州市120急救医疗网络运行架构
3 泸州市紧急救援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等均涉及人的安全问题,包括受害人员、施救人员的安全保障以及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按照政府应急预案要求建立与 110 、119、122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日常状态下以各业务分散接警、分散指挥,应急状态下实现联动处理、集中管理、快速反应,构建全面的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大大提高了城市对突发、应急、特殊和灾难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4 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紧急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和提高紧急救援中心救援质量的关键。根据本市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人员素质、资源条件,按照现代急救管理理论和方法制定了一套急救网络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出台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规划》《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120急救网络入网标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标准》《院前急救若干规定》等,以制度来管理网络,规范了院前急救医疗行为,明确了各个岗位、各类各级人员的职责, 对泸州市紧急救援网络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泸州市医疗紧急救援工作规范、快捷、高效与优质的服务宗旨。
5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
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承担着对调度人员、急救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的培训任务。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质量。
5.1 中心调度接警人员培训
接受岗位专业训练,掌握接警技巧。车辆调度、现场急救处理指导、大型事件病人分流,熟悉全市地理概貌、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等相关知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5.2急救医护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人员经培训须重点掌握检伤分类、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气管插管、清创缝合、防毒和隔离消毒等基本技能,医师应具有医师执业资格,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实行持证上岗。
5.3 驾驶员、担架员培训
重点掌握急救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外伤抢救四大技术 ( 止血、包扎、 固定和搬运),并实行持证上岗。
6 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建设,120指挥中心已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的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体系, 在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可紧急调动全市医疗资源,实现了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并取得了以下成效:整合全市医疗资源,降低急救的运行成本,减轻了政府财政再建投资和运营成本负担;急救站布局合理,有效缩短急救半径使市民得到了方便、快捷、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医学专业化队伍;实现了泸州市急救医学服务人性化、结构网络化、反应快速化、指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经受了大型突发事件、旱灾、洪灾、火灾、乙脑疫情等事件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abstract】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is the drug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deficienc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drug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measures
应急管理是人类正面地、主动地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其管理体系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包括假劣药及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药害事件在内的药品安全突发安全事件是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必须加强药品检验系统的应急管理建设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建立一套立体化、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准确透明的信息体系,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下面着重探讨如何加强药品检验系统中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的经验
我国密切关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经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以法制、体制、机制以及预案为基础的立体体系网,在以后的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大众的利益。我们从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经验:1、法律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为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法律依据;2方面,国家及省市市县三级相继颁布了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其他诸多方面也做了探索。目前,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当面对突发性药害问题时,仍没有妥善的应对策略。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应急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快速响应,它直接影响应急管理成效。目前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药害事件的处理,如指挥不协调、指令不畅通、响应不一致等。
2.2 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只有在得到资金上的保障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由于资金不足,政府财政支付只能应对少数突发事件,无法应对所有的危机。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解决资金问题。
2.3应急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扎实落实各预案才能有条不紊的推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2.4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风险评估机制对遏制要害事件的发生能够发挥积极的预警作用。虽然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警发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5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往往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便会在社会上流传不真实的信息,这样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恐慌。
3 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3.1 工作机构与职责 首先,成立一个由药品检验机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组成成员的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一旦出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通力合作,协作处理整个突发事件。
3.2 组织指挥体系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在处理突发事件的级别和检验工作时,能及时的作出快速、高效的应对。该体系应由4部分组成:应急检验领导小组、专家技术小组、综合协调小组及应急检验工作小组,各小组之间,要明确工作职能,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3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一套完善、有效的应急预案,主要涵盖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应急检验、信息通报、考核评估等5个方面——这是应急检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在遵循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在实际的突发事件中,合理安排,有条不紊的应对。
3.4 应急信息报告 根据应急管理预案的相关规定,一旦接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向相关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分合理利用3种方式:初报、续报及处理结果,进行汇报。一般而言,初报是在接到任务2小时内,通过电话,直接汇报任务的初步发展情况;续报是基本查清事件后,对事件的起因和进展做精确的书面或网路报告;处理结果报告是向有关部门书面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所应对的策略、事件发展全过程及结果。
3.5 应急实验室网络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卫生实验室资源平台,对各个部门和学科的资源做出整合,建立一个具有多维度、多领域的,能协调统一管理的综合应急实验室网络平台,应对复杂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此平台,在平时,可以做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一旦出现突发药害事件,就是应急处理平台。应急实验室网络应吸收有资质的实验室,完善整个平台,提升实力,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有次序,有规划的应对,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有力的帮助。
3.6 后勤保障 后勤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保证应急器材和设备的供应以及搭建完备的实验环境。在应急检验的第一时间,提供完备的设备信息,保证检测的顺畅进行。
3.7 培训演练 由于应急检验有部门、人员多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专业,制定配套的应急培训。通过培训,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让相关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在相应培训完结后,要对培训给出相应的绩效评估,如:知识的掌握、培训满意度等方面,并要通过书面和模拟等各种方法来检测演练的实际效果。通过培训和演练,使得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已经指挥能力得到提高。
3.8 总结评估 在处理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应组织专业人员,从应急准备、保障评估、应急处置措施评估以及处置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并完成总结评估。通过对事件处理过程的总结评估,要总结经验教训,做的好的方面要继续保持,做的不好的方面,要积极改进,找出问题所在,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 结语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非常重要,是整个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中,药品应急检验工作有很强的突发性、紧急性、强制性,要求实验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鉴定,得到最后的精确结果,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所以,我们要从工作和技术上加强管理,提高各类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安,李铭禄,陈宁,等.现代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新思路[j].科技与社会,2008,23(6).
[2] 江德元.中国食药安全应急初具轮廓,四块“短板”待补[j].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