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数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数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1
作为一名传统产业的从业者,你可以不理会云计算的发展趋势,但每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尤其当你置身于商业和服务领域时,如果像对“云计算”那样,把“大数据”当成信息产业的事,那么在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你很可能错过重大的机会,甚至因此在竞争中落败。
大数据的功力
有关“大数据”,有这样一个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位父亲怒气冲冲地跑到沃尔玛卖场,质问为何将带有婴儿用品优惠券的广告邮件,寄送给他正在念高中的女儿?然而后来证实,他的女儿果真怀孕了。这名女孩搜寻商品的关键词,以及在社交网站所显露的行为轨迹,使沃尔玛捕捉到了她的怀孕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商家可以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女儿。
“大数据”对商业的改变,这仅仅是个露出水面的端倪。
在有关大数据的著名书籍《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作者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2009年出现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全球的公共卫生机构都担心它会大规模蔓延,他们迫切想知道流感传播到了哪里,是沿着什么路径传播的。但通常,他们只能等到事情过后,才能根据门诊量得到数据,而此时数据价值显然已大打折扣。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谷歌的工程师们给出了答案,其依据就是人们在网上搜索的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如“感冒药”“喉咙痛”“发烧”和“咳嗽”等。工程师们对比了过去两年美国疾控部门对流感传播的总结报告,发现过往的搜索数据和流感的传染路径相关性达到97%。也就是说,今后疾控中心完全可以通过谷歌的搜索数据第一时间掌握流感的传播方向,而无需等待事后统计。
比起前一个故事,后一个商业故事更能激发人们对“大数据”应用范围、应用方式的遐想。所谓“大数据”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潮流,而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之后,人们如何开发利用数据为新的商业模式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是一种基于新工具的新的解决问题思路。
挖掘数据的宝藏
不久前,我应邀考察光大银行。坐落在北京西单十字路口西南方的光大银行北京分行营业厅,是国内银行营业场所信息化、网络化的前沿之地。无论是在ATM机上安装的iPad和手机操作界面,还是在ATM机上实现的与银行顾问实时远程视频通话的功能,都让人耳目一新。而大堂经理的iPad不离手――顾客一旦进门刷卡领取排队号码,其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资产状况等就会实时显现在这部iPad上。这样,大堂经理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向客户提供办理业务的建议。
这是银行利用客户数据对服务进行细化的应用,这种应用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沿着这个思路,其实可以进行更多服务项目的开发。
比如:银行可以统计每位客户办理相同业务的时间,甄别那些总是很耗时的客户,交给更有经验的柜员,这将有利于提高营业部的效率;如果统计发现某位客户总是频繁进行简单的转账业务,那完全可以主动教他使用网银或手机、电话银行;而倘若通过数据甄别出理财者交易的风险倾向,那么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理财信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向用户频繁提供对方不需要的信息……
大数据时代,“影响了企业评估其拥有的数据及访问者的方式,促使甚至迫使公司改变其商业模式,同时也改变了组织看待和使用数据的方式”。《大数据时代》的这段话重新定义了数据的价值。
当我们建立了对“大数据”更广义的定义后,就会发现,大数据并不是谷歌、百度、Facebook、推特、门户、微博、微信们的专利。大数据隐藏在所有的信息化工具后面。生产、销售、管理的信息化产生大量副产品,过去这通常被浪费,就像富含稀土的铁矿石用来炼钢之后,矿渣总被毫不犹豫地扔掉。而今,每个企业都可以在这些“稀土矿渣”中发现财富。“数据的全部价值远远大于其最初的使用价值,在初次使用之后的每次使用中都会发现其新的价值”。每个企业在经营中产生的原始数据都可以通过重新统计和重组产生新的价值。
举个例子,每个超市都有用于防盗的监控设备,之前它只用来监控卖场的治安和员工的工作状态,而现在已经有企业用它来总结客户在商品前的停留时间和行走方式,据此调整商品的摆放方式。而各大商场,无一不掌握着各个经销商每天的所有交易明细。过去这些数据只充当结算的凭据。但如果将其进行深度开发,就能对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卖场的布置、摊位的租金、经销商的返利数额等得出更精准的判断。有效应用大数据,还能让卖方在最短的时间内精准找到潜在买家并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沃尔玛那样。
冲击大卖场
大数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2
P键词:信息化;教育督导;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04-03
为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大连市确立了“建立教育督导综合应用平台,推进督导工作方式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逐步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不断创新督导与评价方式,完善监测与分析模型,建设现代化的督政、督学、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2010年开始研究设计具有大连本地应用特色的“大连教育督导平台”。平台的建设理念:一是依据“发展性督导评价”理论,针对督导评价目的的建设性、内容的个别性、主体的多元性、过程与结果的开放性等特点研发;二是依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对必要的督导工作实行过程化督导管理,包括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三是互联网思维,全样本、相关联、混合数据的个性化反馈、适应性分析、趋势统计等。平台的建设特点是模块化、可插拔、云服务。平台由全市统一的数据库和若干个应用子系统构成,满足教育督导部门及学校开展督政、督学、质量监测的应用需求。
一、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由档案查询展示功能模块和督导评估功能模块组成。档案展示模块包括:永久有序的单位档案云端存储、查询展示督导评估档案、自定义展示其他档案、独立的个性化单位门户首页等功能。督导评估模块包括:市对区、校进行督导评估、区自评及对学校督导评估、学校自评、社会人员参与辅助评估等功能。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督导评估内容和要求,选择和组合督导评估类型、定义与督导评价体系;搜集和分析督导评估资料,对评估对象进行查审和量化考核督导,科学统计和分析督导评估结果;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督导评估效益最大化。
2.优势与价值
该系统创新了教育督导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提高了督导效率与质量,实现了:
(1)网络化档案管理。档案的生成与积累规范、系统、适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快速地对档案进行整理、上传、管理和展示,实现无纸化办公。
(2)多元化督导评估主体。不但发挥了被督导评估单位的主体作用,而且还保证了督导评估主体的权威性,特别是将社会组织、个人的评价纳入评估活动中,为家长、学生、社会参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实现了督导评估中多边互动等多主体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即时化督导评估实施。督导评估更具时效性、可追溯性,不受时空和时间限制,可即时发现过程中的问题、监督工作进展状况,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督导评估效能效率。
(4)智能化统计分析。各评价职能部门和个人独立登录打分,可设定多种取分方式,系统自动计算,避免繁重的统计工作及人为的计算错误。运用数学模型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各项区域发展综合指标,并可以自动生成详细的统计图、表,结果一目了然。
3.适用范围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可满足基础教育各学段、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的需求。只需将每项督导的评估指标体系或标准嵌入到系统,系统就可以按照评估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每项评估在系统中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4.应用案例:个性化的综合督导
督导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年度责任目标。年初确定责任目标,市政府与县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市政府督导室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及评估细则,应用《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为县区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标准。
第二阶段:全年推动责任目标落实。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评估与服务并重”,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督学的相关人员担任评估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过程资料,责任督学参与实施全程跟踪,并根据需要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督导。
第三阶段:年末完成考核评估。注重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在县区自评的基础上,组织评估组现场考核评估,利用《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收集的过程资料和数据进行网上打分。
第四阶段:督导评估结果应用。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科学统计和分析督导评估结果,使督导报告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结果,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文件形式,并在每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向社会和媒体通报评估结果,依据督导评估结果发放奖励资金。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另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包括数据上报统计、均衡发展状况分析、均衡发展监测和教育决策支持四个模块。系统支持自主、任意定义与监测体系;对各项基础数据自动进行拆分与统计、计算与分析,对于没有达标的指标项系统自动报警;以多数据、全样本、相关联的形式,及时地对跟踪与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拓展,并实时、个性化地将义务教育均衡与发展状况、趋势和可能发生的概率及规律揭示出来。
2.优势与价值
(1)网络化数据采集。所有指标均在系统中编辑与,基层单位可及时获知指标内容,可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与规范,同时又能快速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上级管理部门,便捷高效。
(2)智能化数据处理。基层单位仅需按照相关要求填写最基础的数据和信息即可,所有数据的分类、拆分、汇总、计算,系统自动完成,并能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表。
(3)常态化跟踪监测。系统对不达标项目设有自动预警功能,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督导部门也可根据需要,长期跟踪和监测基层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度与工作成效,常态化地掌握各地指标的达成状况。
(4)科学化决策支持。依据监测到的详实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科学计算出差异贡献、差异基准。并通过对异常差异贡献、差异调整空间的提取,最终给出改进这项工作的具体量化标准,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依据。
3.适用范围
系统满足省、市、区三级督导部门及学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的需要;为教育决策、管理、评价提供高效的工作方式、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可靠的信息依据。
4.应用案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分析
在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重点评估县(市)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尤其是“差异系数”的引入,将传统的定性评价发展为定量评价,使评估更科学、更公正、更有说服力。大连市正是在国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与应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覆盖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为全样本监测。
使用“差异系数”和“达标率”,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均衡水平,“差异系数”和“达标率”是国家教育部门考核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达到标准的两个重要指标,“差异系数”反映了各义务教育学校某项指标的数值与该项指标区域内所有学校平均值的离散度;使用“发展指数”和“发展程度基尼系数”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发展程度指数”反映区域教育八项指标超出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的程度;使用“倾斜指数”和“效率指数”分析评价县级政府对县域义务教育投入的倾斜程度和投入的使用效益,“倾斜指数”反映了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相比的倾斜程度。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监测与分析,为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投入、科学决策等提供数据依据。
三、责任督学管理系统
责任督学管理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另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系统由市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块、县应用模块和第三方接口(省、国家)构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工作成果的展示与共享、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治理、责任督学和责任区日常工作、全样本数据分析和处理、个性化内容即时推送和反馈等功能。具体为:
(1)督导任务(计划)。月、学期、年度责任督学工作计划和任务。
(2)资源包。将工作计划、交流反馈、总结报告、整改报告、督导报告按事件的时间轴捆绑成资源包。
(3)责任督学注册与责任区划分。包括责任督学的基本信息、背景信息和扩展信息,设置统计条件与结果输出。可在网上直接划分、调整责任区。
(4)责任督学工作考核与统计。统计工作任务的数量、完成百分率和优质率等。统计责任督学下校次数、回应投诉次数和满意率等。
2.优势与价值
(1)任务布置多元化。
督导任务由常规任务、规定任务和自主任务构成。任务时,可根据区域整体计划部署任务,也可以结合责任督学自身业务优势和学校个性化发展需要,在个性定制前提下设计、布置、上传,实现了督导任务一键式传递,一对一,实现督导信息直通。
(2)结果反馈公开化。
责任督学督导报告经由责任督学,在公开权限下以全样本方式整体公示、反馈督导结果。系统用户通过对督导报告的阅读、评论,既可互相学习,也可及时发现工作的问题并改进。
(3)监督整改社会化。
整改情况由系统、门户网站多窗口同时,接受教育内外全域监督,并通过对反馈情况的混杂数据收集,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发现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完善整改工作。
(4)投诉处理便捷化。
管理系统与移动终端功能整合,用户可通过留言方式直接对话责任督学,开通了家长、社会与责任督学便捷的联系通道。责任督学也可以使用手机,即时完成信息传递、情况反馈、投诉受理等工作。
3.适用范围
系统既可满足省、市、县三级教育督导部门对责任督学管理的需求;也可满足责任督学日常工作的需求;还可在委托责任督学参与综合督导、专项督导中应用。
4.应用案例:大连市金普新区责任督学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大连市从2014年开始自主开发建设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系统,大连市金普新区应用该系统辅助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他们按国家督导办的要求,设了5个责任区,配备5名专职责任督学和20名兼责任督学。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每个学校设置了1名督学助理,赋予督学助理专门对口联络本校责任督学的职责,落实责任督学的工作,对校长直接负责,受学校和区督学室双重领导。
金普新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通过责任区督学管理系统将全区责任督学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支跨区域、专家型的责任督学队伍。专职督学与兼职督学及督学助理之间密切配合相得益彰,使责任督学的经常性督导与团队定期督导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常态化成为了可能。以“保障”与“实性”为基础,以“体系”与“创新”建设为抓手,创建了金普新区教育督导GPSI的1234模式。一是保障(Guarantee):人财物保障;二是实性(Pracpical):实践性、实效性;三是体系(System):构建完整的工作体系、完善有力的保障体系、创建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四是创新(Innovate):无缝覆盖的范围创新、三方联动的队伍创新、项目跟进的任务创新、技术支撑的手段创新。创新了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强化了督导职能,延伸了教育督导的触角,让责任督学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及全社会都参与责任督学工作、反映问题、监督学校和各级政府教育治理工作的“汇聚点”。密切了政府、教育治理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畅通了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落到了实处。
通过对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经初步尝试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督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给我们教育督导工作带来的好处,我们将坚定信心,不断创新与实践,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
大数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3
关键词:ISAS教学法;自主学习;综合素养
一、高职中外工艺美术史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中外工艺美术史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公共文化课,是衔接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纽带。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引导学生回溯设计历程、品味设计精品、解析设计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目前,高职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教学任务重但课时有限。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涉及中外各国包括陶瓷、染织等在内的十多种主要的工艺美术种类,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大、工艺种类多,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等矛盾。
第二,知识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传统教学以课程教材为主要提纲,教师讲授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教材承载的教学信息量是有限的,同时,教材从编订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新、最快、最详细的信息,而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分享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第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一些学生的课程基础较差,灌输式教学无法与学生取得很好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积极性较差,受到手机的诱惑,课堂上的“低头族”屡见不鲜。
二、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ISAS是英文“InformationSearchandAnalysisSkills”的缩写,即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ISAS是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ationalInstituteofInformationTechnology)计算机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教学。ISAS团队由4至5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整个过程分为组建团队与确定选题、信息收集与整理、现场演讲、现场评价、项目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展示、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大数据为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提供了信息基础
ISAS教学法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搜索到与中外工艺美术史教学相关的课程、图片、文档、视频等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教学空间,在网络上组织教学。
2.广泛的社会性网络服务为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提供了交流平台
在实施ISAS教学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指导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主要通过在线方式对每个团队进行指导,而具有广泛社会传播性的新媒体如QQ、微信、微博等,为教师实现跨越时空的在线指导提供了交流平台。
3.学生较好的互联网基础是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条件
目前,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对象主要是“95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针对“95后”群体的研究报告显示,属于“Z世代”的“95后”平时与电脑接触的时间比较多,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求知识与课程,他们属于移动互联新生代,具有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
三、ISAS教学法在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ISAS教学法在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笔者以“古埃及的金属工艺”为例进行分析。“古埃及的金属工艺”是古埃及工艺美术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2课时。首先,教师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流程划分为四个项目。项目一: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图坦卡蒙的宝藏。项目二:古埃及金属工艺的发展历程。项目三: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设计解读。项目四:古埃及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然后,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南和学习资源,学生依照学习指南,按照ISAS五个步骤完成学习任务。
1.组建团队与确定选题
班上学生以5人为一组组建项目团队,每个团队选出1人担任组长。其中,选择“古埃及的金属工艺”相关项目的4个团队,分别由4个小组长根据选题组织团队成员规划项目完成路径,撰写项目任务书,确定每个成员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设计出PPT内容的整体框架。
2.信息收集与整理
每位团队成员针对具体任务,参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南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制作PPT、撰写演讲稿,在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在线咨询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在线指导。
3.现场演讲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4个项目,内容呈现出递进式关系。4个项目团队分别对项目内容进行现场演讲,每个项目演讲结束之后安排项目团队成员解答师生疑问,教师根据演讲内容设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讨论,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化学习。项目一属于导入课程的内容,针对本次课程内容,项目一小组的任务是讲述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图坦卡蒙的宝藏,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历程、文物数据、图片展示、考古发现的影响等。项目二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项目二小组的任务是带领学生了解古埃及金属工艺的发展历程,赏析每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工艺作品,总结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艺术特征。项目三为本课的深入学习阶段,项目三小组重点对古埃及金属工艺设计的造型、纹样、文化意蕴、配色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总结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设计特点与艺术法则。项目四为拓展延伸阶段,项目四小组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如对2004年Dior的春夏高级定制——金色埃及王朝服饰、2010年一对埃及兄弟成立的一个新的腕表品牌等经典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4.现场评价
现场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自我评价由4个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分享完成本次作业的经历、体会;学生互评是班上参与学习的其他项目团队为本次课上表现最好的2个团队投票,得票成绩按30%的比例计入课程期末的总成绩;最后,教师对每个项目团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并布置课后作业。
5.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主要在课后完成,主要分为教师总结和项目团队总结两个部分。教师针对本次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各项目团队针对本次项目的完成情况撰写项目总结报告。此外,学生在线完成教师的各项学习任务,并按照学习指南进行课前学习,使整个教学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系统。
四、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显示,ISAS教学法通过具体项目、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课后学习时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卓.ISAS教学法在英语泛读课程中的运用.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36).
[2]李琰.大学城空间的“管理英语”课程ISAS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以长沙民政学院“管理英语”教学为例.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大数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4
一、总体要求
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抓手,从全局着眼,从小事着手,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以更加科学严谨的管理,更加入微细致的服务,着力解决人口计生政策、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着力解决管理工作粗枝大叶的问题,着力解决服务工作不实不细的问题。以管理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促进全镇人口计生目标任务的完成,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促进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一条主线”,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紧紧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主线,坚定不移地抓好基层、打牢基础。
1、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科学管理制度,促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省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规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乡级技术服务管理规范》、《省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规范》、《省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规范》各项规定,建立健全精简、实用、合法、配套的基层计生工作规范体系,把日常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
2、层层靠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市、区出台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落实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公开公示制、有奖举报制和入户访视制度,特别是要落实乡村干部包村包组包重点对象责任制,靠实责任,明确任务,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一位计生干部头上,强化乡村专干、自管小组长入户访视服务,技术人员的产后、术后随访服务,做到对重点对象底子清、情况明,管理到户,服务到人。对责任性不强,不称职的自管小组长,要及时更换,把有文化、素质好、热心计划生育事业的人推荐到计生岗位上。
3、坚持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根据本乡镇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作基础,确定适宜本各村实际的工作重点,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着力夯实工作基础,推进优质服务,在精细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工作水平。
(二)围绕实施“两大工程”,构建新型服务网络和信息支撑体系
1、实施“陇家福”工程,构建新型人口计生服务网络。在政策层面,整合国家、省级的各项法定奖励优惠政策和市、区(县)的特色政策资源,建立有利于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在工作侧重点上,农村不断强化村级服务功能,开展对孤寡老人、留守家庭的关怀关爱,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儿童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老年咨询指导和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在方式方法上,将“陇家福”工程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扎实开展“文明倡导、健康促进、致富发展”三大活动,宣传新型婚育观念,促进家庭健康水平,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2、实施“金人工程”,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上门采集(入户核查)、办事采集和共享采集(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三个信息采集渠道,及时补充更新全员人口数据信息,解决户里信息与WIS数据不符、人口漏统、育妇漏管、性别错报的问题,着力提高全员人口信息准确率。年内建成全员人口个案数据、人口计生业务数据、全员人口决策支持数据三大数据库。实现全员人口信息库与相关部门共享,流动人口信息快速查询和网上办证,在业务库上进行日常考核三个目标。
(三)围绕“三个创建”,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亮点工作
1、深化“利益导向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和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促进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核实核准受惠对象,认真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2、深化“优质服务示范站”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国优”创建成果,在“精”字上想办法,在“细”字上出成效,力争把我镇服务站打造成区的优质服务示范站。
3、深化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创建活动。严格执行生育政策,加强对生育审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依法履行审批程序。认真贯彻方便群众办证的八项措施,进一步简化办理计划生育证件的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把社会抚养费征收和打击“两非”作为执法切入点,开展依法治理。依法查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工作民主监督机制和有奖举报制度,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及时整改。
(四)围绕推进“四项工作”,全面提升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
1、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落实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和早孕及妊娠结局追踪寻访八个步骤,严把信息采集、临床检查、质量分析、跟踪随访、资料管理等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筛查,对高风险对象进行面对面优生指导,严格落实妊娠结局随访工作。落实村居负责动员告知、乡镇负责健康教育、县站负责优生检查的工作流程。继续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进一步深化生殖健康教育、咨询、检查和优生促进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职能。积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生殖健康援助行动”,切实发挥“医用综合蓝氧治疗仪”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妇科疾病诊疗服务。
2、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优生优育、生殖保健、药具发放等政策措施,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
(1)健全服务网络。组建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镇计生专干、村计生专干、居民小组长、为成员的管理队伍。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村委“一站式”服务范围,建立领导包村、计生专管员包组包对象的划片分段包干责任制度。
(2)完善管理制度。发挥村委生力军作用,构建乡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流出地要对重点管理服务对象落实服务管理措施;流入地要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工作平台,落实“两个互考”,通过“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等方式,推进属地化管理。
(3)实现信息化管理。全面摸清各村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建立人口宏观决策信息系统流动人口子系统数据的录入、审核工作,建立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数据库,为户籍地和相关部门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坚持市民化服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格局,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措施,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继续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百工程”,切实解决好流动人口在生产生活、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困难;依法落实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技术服务。
3、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坚持不懈地开展打击“两非”活动,加强镇村协作,强化目标责任和督促检查,实施综合治理,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
(1)宣传贯彻落实《省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规定》,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继续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
(2)从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推进各项工作规范管理入手,全面整顿B超设备使用、实行终止妊娠手术、销售使用终止妊娠药品及各类执业人员的执业行为,依法管理,全面净化环境,形成依法执业、治理防范的工作局面。
(3)对已孕对象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孕情变动。对缺检人员认真排查原因,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跟踪管理。
(4)与卫生机构配合,建立完善出生实名登记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孕妇到医疗、保健单位住院分娩;依法加强对《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
4、深化宣传倡导。进一步加强人口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人口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入户。深化舆论宣传,规范户外宣传,改进入户宣传,鼓励建设群众性人口文化社团,探索运用博客、微博、飞信、QQ等网络载体开展互动式宣传,繁荣人口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加强人口文化阵地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全镇预新建一批人口文化书屋、人口文化大院、婚育文化长廊、婚育文化广场,着力打造“点、“线”、“面”为一体的宣传教育平台。
(2)刷写更新宣传标语。按照内容温馨、书写规范、制作高雅、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人文关怀的总体要求,在辐射面广、群众聚居的醒目地带制作宣传标语;在交通干道、村委周边制作公益宣传牌;加大乡村公路和村庄的标语刷写更新力度,每个村民小组达到至少要有3条新标语的要求。
(3)加强婚育分校建设。按照“校所一体化”的要求,达到有培训计划、有培训内容、有师资力量、有教学设备、有培训名册、有测试成绩“六有”标准。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发放药具、获取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娱乐“五位一体”功能。
(4)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采取开办专栏、知识讲座、政策问答、学习园地等形式,全面扩大社会宣传效果。
(5)开展宣传活动。采用现场咨询、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分层培训、演讲比赛、免费服务、发放资料、图片展览等形式,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开展“7.11”世界人口日、“10.28”男性健康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日和节假日的社会宣传活动。
(6)做实面对面宣传教育。发挥人口计生工作网络优势,依托乡镇、村(居)、组各级入户访视、集中培训、开展活动、查环查孕、咨询服务、发放资料等时机,加强对群众的面对面宣传,全面提高群众相关知识知晓率。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村专干要定期向村党支部、村委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积极争取村党支部、村委会支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形势,寻找工作差距,协调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细化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二)强化部门责任。各村支委加强同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按照部门责任书要求,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中相应的职责,建立健全情况沟通、信息共享制度,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三)强化动态考核。注重对平时经常性工作落实的监控,突出求真务实这一核心,加大对弄虚作假的处罚力度,实行平时抽查、督查扣分通报备案制度。对工作求真务实、成绩突出、效果明显的村委,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被动应付、措施不硬、工作滑坡的村委,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用严格的责任追究强化计生专干责任意识,引导基层转变传统思维定势,改变被动应付模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大数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5
要制造高品质的优质产品,并赋予它永恒的生命力,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定期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3.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
4.确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和运作系统。
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市场的不断放开和外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对每个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系统的改善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曾在几个国际性大公司任职,并担任不同的职位,对外资公司的管理体系和运作规范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同大家讨论。 一、年度经营计划和业绩指标的制定
任何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均以年度计划为基础,因此,企业各生产环节和各个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另外,年度计划所制定的只是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目标。为了使企业的运作发展具有连贯性,我们在制定年度计划的同时,还应提出三年、五年,甚至是七年的远景规划。本节是由年度计划的制定而展开讨论。
(一)年度经营计划
年度计划的制定应由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直接负责,经高层讨论,并以上一年度的各项业绩指标为依据,制定出公司的总体目标(如:销量、利润或市场占有率等)。再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公司的总体要求,编写本部门的年度计划。最后,由财务部协调汇总,将其打印成册。这样,通过二至三次修改后完成。
年度计划所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是通过一定的计划指标来表示的。计划指标就是企业再计划期内,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水平。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建立各项指标,并严格执行。通常,在每年8、9月份,开始准备制定下一年度的计划。并最迟于11月底完成
(二)各部门具体指标的确立
计划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往年的实际数据,并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才能达到的(所有数据应细分到每个月,并根据运作情况每月或三各月更新)。由图1.1所示,可将其分为:
·市场推广计划:广告、促销活动、客户开发和市场调查等;
·销售预测计划:不同品种或包装的产品的销量和销售额、应收帐款的回笼;
·生产计划:各生产线不同品种的产量;
·预防性维修保养计划:预防性维修保养计划和大修时间表;
·采购计划:原辅材料和包装物的采购量、定单发出时间和到货期等;
·工程项目:新增设备的购买和基建项目等;
·资金需求计划:财务部根据各职能部门的需求准备资金;
·新产品开发计划:根据市场信息,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或研发新产品;
·人力资源需求和培训:根据各职能部门的需求,提供合适的人员配备,并对新员工或现有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在企业确立了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总体目标后,接下来年度预算的编制。我们可将年度预算分成年度总预算和期间费用两个方面,分别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独立完成。预算汇总后作为整个企业的运作目标,而期间费用是作为各部门考核指标的其中一部分。
(三)计划指标的检查、调整和考核
为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任何计划需经上一级批准后严格执行,各职能部门不得随意修改。如确因客观原因影响,经努力仍不能完成计划时,调整指标必须办理审批手续。各级主管须随时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更正行动计划,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要体现经营计划的作用。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主要工作业绩指标
在年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主要工作业绩指标是计划顺利完成或改进的保证。通过主要工作业绩指标的制定和落实,使每个员工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和奖罚尺度,能充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产品的开发和质量管理
(一)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开发是指运用研究中所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使其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新的产品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好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投入市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管理程序:
产品开发的三各关键因素:人员、资迅和资金。其中,人员最为关键。负责新产品开发的人:首先,应拥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宽广知识面;其次,有一定的成本核算能力;最后,应有较强的市场嗅觉。“专业技术知识”的定义较容易,“成本核算能力”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达到,最为困难的是“市场嗅觉”,这是我国长期保守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而且,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否则,研发所完成的课题不是无法转入批量生产,就是产品不被市场所接受。
现在,产品在市场上的寿命逐年下降,其更替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样,提高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和质量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研究发展的成本多半很高,不过钱花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钱花得对不对才直接影响企业得成败,这需要管理阶层与研发部门共同努力。根据专家的经验,只要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即有助于建立一个高生产力的研发环境。
第一,许多研究人员并不以获得加薪或多漂亮的头衔为满足,相反,他们期望获得外面的世界,也就是同行的认可。晋升与加薪当然能激励他们,可是,他们希望个人在科学或工程方面的成就为世人所知,甚至得到专业领域的肯定。企业主管应该认同这样的事实。
第二,要想留驻优秀研究人才的心,就一定要保留发表研究成果的管道畅通,支持研究人员在专业刊物上以及参与专业研讨会,只不过要小心保护公司的专利及商业机密。
第三,企业提供形式或实质的奖励,对研究人员也是一种激励。有些企业设立杰出贡献奖或创新奖,有些企业则实施双轨职业阶层制度,提供研究人员另一种选择,让喜欢研究工作的人员可以选择不担任管理人员,能继续从事研究,同时,享有较高的研究地位及薪金。
另外,企业主管经常关心及同研究人员交流,也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市场需求、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和资源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和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1.市场调研
·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客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前三名和国际品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以及使用情况;
·广泛收集国内外资迅,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2.方案论证
·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论证市场动态和发展该产品所具备的技术优势;
·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包括:原辅材料、设备和辅助设施等)。
3.新产品开发周期
任何产品的生产经营都有一定的阶段性,为了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或新包装,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产品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产品的开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就一般产品而言,开发周期为6个月,最长不能超过1年。具体程序周期规定为:
·市场调研和论证周期: 1~2个月;
·产品设计周期: 1~2个月;
·工艺制定周期: 小样 – 1~2个月;
批量试产 – 2~4个月;
·产品鉴定和移交生产: 1~2个月。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其市场寿命周期各不相同。但均可将其分为:产品开发(无销量)、进入市场(销量增长)、成熟发展(销量稳定)和逐渐衰退(销量逐渐降为零)四个阶段。企业应在产品的第二个阶段的后期就开始升级产品的研发,以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
(二)产品质量管理
所有人类的机构,无论是企业、学校或政府的存在是提品或服务给客户。现在,就产品而言,使用者的兴趣是在于所提供服务的成效。如自行车或轿车,使用者的兴趣是它所提供的运输效能;又如牛奶,主要是营养及味道;而饮料是清新怡神、解渴、口味和外观。
一种产品的生产或一种服务的提供,要令它能适合预期的作用。产品或服务越是能适合预期的作用,就越是得到使用者的考虑。就因为如此:质量的定义为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产品要符合如下要求:
·能够扮演它应有的角色;
·当客户需要时,能随时提供;
·可靠性:就是没有经常性的差错;
·可维护性:就是有差错发生时,能及时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将这些特性或要求建立在产品中。品质控制的最终目的或功能是监察实际的生产活动以保证产品是真正符合客户的要求。所以,品质控制是用来监察生产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
另一方面,品质保证的功能是引导及督导品质控制的活动,以保证它能达到目的。所以,品质保证是引导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品质控制。接下来将分别对品质控制和品质保证进行讨论。
1.品质控制
我们要定义什么是品质控制。品质控制是借助各种活动来组合一个程序,以使最大分量的产品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首先,为何我们需要品质控制?
最初,所有物品是由使用者自己生产。当然,使用者们知道他们的要求并尽量制造适合他们需要的物品。在制造过程中,任何必须的调整或改良均可即时进行。然而,在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在一小时内可生产出数以百计同类型的产品,有时甚至在一分钟内。要检查每一件产品是很困难的,这样更谈不上调整或改良。以饮料为例,许多测试是需要把一些检查过的物品丢掉的。另一方面,偏差被引进生产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如这些偏差没有及时被纠正,产品就会出现问题,以至不被客户所接受。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实施品质控制。因此,品质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活动的组合能维持生产最少量的不合格产品。
上图所示为制造型企业的供应链,它用图表表示:从原辅材料的供应到商品的流程。当从供应商接收了原辅材料后,就必须取样试验,并把结果同标准作比较。假若样品测试合格,便可接收进入生产流程。否则,便不能接收并且要退回给供应商。如对生产过程要有一个有效的品质控制,那么就必须对样品作抽样检查。在一个连续性的流程中(例如食品生产),需要每隔一定的时间来测试样品,然后将测试结果同标准作比较。如果样品合格,便可接受产品;否则,便要测试更多的样品。如发现产品不能被接受,将以废品或次品处理。在许多情况下,产品或许能被接受,但有些测试结果已提出警告,我们就必须采取纠正行动。总之,品质控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取样:取样频率及样本大小是由产品的本质及生产流程而决定;
·测试:用以确定样本主要的特性值,要测试那些特性及采取的步骤因不同的产品而不同;
·同标准作比较:计算出偏差值;
·更正行动:通常品质控制人员不会直接采取更正行动,而是向生产部人员提供必要的行动建议。
2.品质保证
品质保证的功能是指引及督导品质控制的活动,以确保它达到目的。品质保证的功能有以下二个主要部分:
第一个主要功能是提供指引大纲给品质控制,就是品质保证有责任提供必要的资料给品质控制,使它能达到目的。这是与取样、特性、测试步骤以及标准有关。品质保证应当提供或帮助品质控制作出决定取样量和有多少件数来组成样本,以及取样频率。假若产品特性有大幅度的变化及流程需要时常调整时,取样频率就应增加。另一方面,样本数量则取决于对测试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另一种需要提供的资料就是哪些特性需要检查,这些特性是影响质量的关键,称作主要特性。标准就是与测试结果作比较的特性值。可分为四类:
·设计标准:是用来建立或生产一种有效的产品。
·原辅材料标准:是用来避免任何外来毛病介入产品中。
·中间标准:是用来正确地控制生产流程及避免生产期间任何毛病地介入。
·产品标准:是决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
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监察或督导品质控制地活动。尽管品控人员地责任感很强,但是,很多外界因素还是会影响检测结果。品质保证的责任就是尽量避免事情的发生。所以,品质控制的活动要受到督导来确保:
·检测样本的数量和检测频率的正确。
·所有必要的特性均被检测。
·测试的方法正确。
·使用正确的标准。
·如需要时,提出正确的更正行动建议并被采纳。
这督导是透过三种不同的活动推行的。其中一种是审阅及分析来自品控的报告,这些报告包括了所有活动的总结以及测试结果,要符合操作标准,以及所推荐的更正行动和其他资料。品质保证人员对品控提出合适的建议。
另一种很重要的督导活动是品质保证代表去巡视品控的操作。透过这些巡视,品质保证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另外,这些巡视能直接及肯定地检查一些项目,如取样程序、测试步骤和更正行动等。
第三种督导活动是由中央试验室对市场产品进行检测,并将测试结果连同评论报告送至有关的部门主管。
另外,品质保证人员同样需要对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供应商的品质控制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提高采购物料的品质保证程度。
总之,品质控制和品质保证是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功能。品质控制是量度及控制原辅材料、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它借助于衡量某些特性,把结果同标准作比较,以及推荐合适的更正行动来完成任务。但另一方面,品质保证是指导品质控制的各项活动,以保证任务的完成。它借助于审阅报告、巡视品控操作以及定期测试产品样本来完成任务。
(三)产品的货架寿命
对于快速消费品来说,还存在着产品货架寿命的问题。因此,品质控制的目标在于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不仅具有稳定的、高质量的产品,而且有较长的货架寿命。正确地注意到以下方面的产品就能完全保证其一个较长的货架期。
·由符合标准规定的程序生产出来。
·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用符合标准的设备生产。
·包装在一个符合质量标准的容器中。
·密封完好无损。
·处理、贮存的方式正确。
·在仓库和出料处,都必须掌握‘先进先出’的原则。
·所有的包装上应有清晰的编号。 三、人力资源的挖掘和管理
现在,很多企业都将‘人事部’改成‘人力资源部’。作为人事主管真正能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制定相应的政策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人却非常少。大多数只是记考勤、代交保险和发工资等。其实,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应该是员工的代言人,是员工同老板之间的桥梁,将员工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反映给老板,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一)制定合适的工资标准和奖励制度
在各企业中,均要求员工对自己的收入严格保密。但是,能够做到的公司几乎没有。这样,同岗位而收入不同的矛盾就显现出来,势必影响员工的情绪而降低工作效率。我个人认为采用半透明的方式来处理较为合理,即工资保密,奖金公开。
要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设计和执行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去做对公司最有利的事,并鼓励他们在想法及做法上当作自己拥有这家公司。以下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我们的奖励制度是否以适合今天的各种标准为依据?想一想公司真正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公开奖励那些有贡献的人,并将其引入薪资管理中。要把重点放在绩效管理上,而非人格特质上,借以激励员工改变行为。
2.报酬项目是否太多?大多数公司开始都只发本薪,然后逐年增加一个又一个的报酬项目。例如:指标奖、回款奖、绩效奖和特殊服务奖等等。报酬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项目多少,而是如何整合这些薪资项目。如未经妥善研究,员工并不知道哪一种绩效会得到奖赏,自然无法把注意力放在有关公司竞争力的绩效上。
3.我们是否利用自由裁决的奖励来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冒险?卖力工作并不等于实际的绩效。管理者应利用自由裁决的奖励,发出明确的信息:对贡献大、绩效卓越的员工发放高额奖金、给予破格提升。以及让他们有机会在公开场合显露自己的才华。要采取这种做法,管理者需要自己清楚期望哪一些关键性职位要有创新和冒险,要如何衡量它。
(二)培训计划的制定
每年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使得每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做到驾轻就熟,使公司内各环节运转自如。对于人力资源和培训的关键在于危机管理和创新意识,各级主管必须对其有明确认识,并鼓励员工的通报行为,这样可减少损失,同时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效益。 四、生产计划和管理
(一)采用计划和管理系统的目的
计划是一个经济的应用人力、物力及设备的策略,以达到销售的需求。有效的计划有二个要素。第一,让经理知道所有由他管理的事情的情况。他应能分析他的资源强弱,并能在问题发生前预测到。第二,经理应有每一时间段的销售需求,通过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用最低的成本来完成目标。计划和管理系统是工厂获得最大生产力的关键。其目的是:
·确保有效的劳动力和设备的利用;
·避免产生缺货或过度的库存积压情形
·提供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的采购计划
·建立基本的预算信息资料
当所生产的是大量产品的包装组合或库存组合(SUK)时,在计划、调度和库存品保管方面对计算机辅助的需要远远大于少数几种产品和单一的生产线时的需要。
建立一个有效的计划和管理系统的关键因素和关键步骤是:
·生产预测:是基于对销售预测和趋势的分析后作出的。是最重要的。
·材料计划:需符合生产预测需要的材料准备。当销售量变化时,现有的库存水平应有响应的调整。
·劳动力计划:计算出符出合生产预测的劳动力需求。
·库存/仓库空间:评价库存和随之产生的仓库空间需求。
·生产计划:准备实际的生产时间表,向生产线主管下达生产时数和产量的要求。包括将每日报表的实际生产数量同计划安排的数量进行比较。
·评估和管理: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应包括证实销售需求已得到满足。应将实际的销售同预期的销售进行比较。应证实生产效率,然后对今后的计划安排进行调整。
1.生产预测
根据销售预测,计算出符合每个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生产线时数:产品生产线时数=产量 /生产线的生产能力
2.劳动力计划
满足销售的劳动力要求:工时数=生产线时数×每小时的生产线工时数
3.材料计划
决定什么时候定货和定货的数量将基于价格和可获得量方面的考虑:
·库存量维持多大?
·什么时候再定购?
·再定购的量是多少?
定购材料可以是人工的或自动的过程。以一种及时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定货是将来计划的要求,这一过程的基础是确定再定货点和再定货数量。并且,为确保连续生产而需要经常保持的安全库存水平来确定再定货点。
再定货点的确定是基于一个在下次装运的货物到达之前的这段期间的预期使用量和要求的安全库存水平。
定货数量(再定购一种产品的多少)可以定量地计算出,以便库存量总的可变成本减至最小。这包括:
(1)计划成本
·转换时间和劳动力
·破裂或擦伤的材料
·在生产起始阶段的劳动力效率
(2)带出成本
·库存空间的成本
·维修成本
·资料管理成本
·损坏、损耗、报废成本
关键是材料计划涉及到销售预测、季节趋势、能按要求发货的供应厂商和许多其他的只能在当地才能确定的因素。因此,极其重要的是仔细地计划并根据计划和历史的资料来确定材料的需要,在已建立起了的市场上,供货厂商的供货能力已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此时,采用及时交货方法(Just-in Time)是可能的。及时交货方法的目的是使工厂储存的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数量保持最低,从而减少成本。并允许材料尽可能地在接近它们被用于生产的实际时间时收到。。
4.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是决定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使用可获得的劳动力。在哪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什么产品和包装。总的途径包括下面四个步骤:
·明确需要生产什么产品
·明确原材料的基本库存,以确定什么产品优先生产
·明确生产需要的设备和人员
·以设备的生产能力及可行性为基础,落实具体产品或包装的生产时间
(二)生产业绩指标
1.总的目标,要求和益处
业绩指标的确定有着双重的目标:
·通过一个效率数据追踪系统,提供了一个决策手段;
·通过下述步骤,进入一个日常的改进循环。
(1).结果分析
(2).展开改进行动计划
应针对一个理想的目标设定值,测定现有的效率。当获得利润时,应对目标进行重新评估,看看是否应将其提高。
一个用于分析生产操作的持续系统,能对公司运作的基本状况和服务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效率分析系统的益处包括:
·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消费者的质量需要上;
·保证对销售提供支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改善获利能力;
·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使得解决操作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和改善;
·评估改进操作系统的有效性。
2.生产业绩指标
生产业绩指标已被发展来测定在有能力对成本和消费者满意度产生巨大影响的生产操作中的那些领域或过程。测定这些领域的关键是持续性。一当数值被确定,对该值将以同样的方式,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地进行监测、计算和评估。
(1).原辅材料利用率
测定在生产中使用的不同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消耗是控制成本的关键。通过生产中基本数据的记录,并将这些结果同标准成本相比较,就能提高工厂材料使用的利用率。并将各项指标列入各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
(2).设备效率
应通过下列三种关键效率指标对生产线效率和使用率时行详细的追踪和持续的测定:
·生产线利用率:测定生产线的效率,它考虑所有的非生产时间,是对生产线正在如何有效地被管理、调度、维护和操作进行的最全面的测定。生产线利用率将随操作而变,因为它依赖于转换的次数和工厂特有的其他特性。
·机器效率:反映了在排除了外来因素的影响时,生产线本身和辅助设备的效率。机器效率测定设备目前的维护保养程度如何。
·设备利用率:是反映总的工厂效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在正常情况下被用于计划生产能力。
生产线利用率和机器效率在正常情况下是基于主要设备的额定速度。应作出一切努力来维持主要设备以正常的额定生产速度稳定地运行。
(3).日常报告
在生产方面,有关生产线利用率和效率、产量和材料消耗、破损和次品、质量控制、以及有关劳动力、停机和系统维护保养资料的日报告应递交给管理部门。逐日的和一段时期的资料被用于如下用途:
·日报告基本上用于获取有关生产过程的信息,是一种便于集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表格。
·每周的和一段时期的/逐月的报告从逐日报告中归纳集中信息,并对工厂的生产线和综合效率进行分析。
在所有层次上,必须做到充分理解信息要求的重要性,确保准确的报告。有效的数据资料是一个有效的追踪系统的基础。
(4).适用于人工追踪系统的表格
人工追踪系统通过一系列由生产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完成的表格来获得所有的信息。这些表格可用作产生逐月的/一段时期的总结和最终的逐年趋势分析的连续数据资料基础。主要的数据资料表格如下:
·日生产记录表:日生产记录表显示了一个工作班的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也显示了设备的运转情况。在净生产量和总生产量之间的差值代表了由于破裂、完全的废品等而引起的损失。日生产记录表由每个工作班的管理人员完成,并将一份复印件送交生产经理。
·破损和次品报告:日破损率和次品报告显示了原辅材料的损耗。日破损率和次品报告指出了问题领域,以便于制定出正确的更正行动计划。应由工作班管理人员编制每个班的日破损率和次品报告,并将复印件提供给生产经理和维修经理。来自日破损率和次品报告的信息可在每周的基础上使用一个相同的表格进行总结。
·日劳动报告:日劳动报告提供关于付工资的劳动时数的信息。根据工时表记录,按每个生产班编制这一信息,并将复印件送给所有的生产部门经理。
·周生产总结报告:周生产总结汇集了日生产记录表的数据,以便显示出一周里的总生产量。这一总结指出了:生产线的总生产率水平和组成生产线的各部件的性能;对不同类型产品的效率进行比较。这一报告必须由生产经理完成。
·周停机率报告:周停机报告总结了每条生产线每周的机械停机和操作停机。报告将指出损失的生产率是否是由机械停机或操作停机引起。这些总结将强调哪些机器引起了最大的停机,需要维修或进行操作人员培训。操作停机显示了程序和/或生产调度是否应进行修改。这一报告应由生产或维修经理编制。
·周原辅材料利用率:总结显示了工厂的损耗情况,不同类型的产量之间的比较可以指示产量损失的来源。另一方面,生产总结也可提供需要的信息。必须由生产经理编制。
·周包装材料利用率:总结显示了生产线的各部分的利用率。在周生产总结的基础上对包装破损和包装次品进行比较可以指出损失的来源。其他损失来源包括:差的储存条件,在生产结束之后,不能归还剩余的生产材料。总结应由生产经理利用来自仓库的库存量资料进行准备。
3.劳动力管理
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善劳动力计划和效率。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应有效地进行管理。没有可靠的劳动力效率管理,要有效地管理一个生产厂是极其困难的。管理将对下述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
·直接进入生产线或间接进入辅助职能部门的劳动力成本;
·公司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其生产能力来使投资的回报达到最大;
·充分地计划生产操作的能力。
制定可靠的劳动力成本的关键是管理部门以一个合情理的准确度来衡量。工作量度为:
·在生产一批产品的操作期间,完成生产线的工作所需的时间。(直接的)
·完成修理一个阀门一类的任务所需的时间。(间接的)
我们可使用不同工作衡量技术中的一种,如象时间研究、工作抽样或预置时间系统等。根据工作衡量数据资料,工厂可将工作标准、目标和人员配备进行汇总,对工厂内的不同活动进行定量。需要了解有关针对不同活动的衡量手段、报告表格和合情合理的目标的细节资料。每一家工厂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工作环境。然而,随着工厂发展和改进其测定效率的能力,都能提高劳动力成本的有效利用率。 五、采购管理
(一)采购人员的必备条件
企业管理者选拔采购人员,应有‘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观念,应以采购人员的人品和专业知识为选拔条件。四项基本条件如下:
1.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能力
采购支出将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采购人员必须具有成本意识,必须精打细算。其次,必须具有‘成本效益’观念,随时将投入与产出加以比较。此外,对报价单的内容应有分析技巧,不可以简单的‘总价’比较,必须在相同的基础上,逐项(包括:原料、人工、工具、税收、利润、交货时间和付款条件等)加以剖析评判。
2.预测能力
在动态经济环境下,物品的采购价格与供应数量经常调整变动。采购人员应能依据各种产销资料,判断供应是否足够。从物品原料价格的涨跌,也能推断采购成本将受影响的幅度。总之,采购人员必须扩充视闻,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对物品将来的供应趋势预谋对策。
3.表达能力
采购人员无论是用语言或文字与供应商沟通,必须能正确、清晰表达所要采购的各种条件,例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和付款方式等,避免语言含糊而滋生误解。特别是忙碌的采购工作,必须使采购人员具备‘长话短说,简洁明了’的表达能力,以免浪费时间。‘说之以理,动之以请’来取得优惠的采购条件,更是采购人员必须锻炼的表达技巧。
4.专业知识
采购人员对其经办的产品,若能了解原料来源、组合过程、基本功能、品质、用途和成本等,将有助于与供应商的沟通,并避免‘敌暗我明’吃亏上当。有了专业知识,更能主动开发新来源或替代品,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
(二)道德品质
采购人员必须保持“平常心‘和不动心’,否则以牺牲公司利益,图利他人或自己,终将误人误己。我常以‘停工待料’为最大耻辱来告戒采购人员。当然,造成原料短缺的原因很多,如采购人员不能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负责调度所需物料。那么,很可能会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另外,采购人员虽然较占上风,但对供应商的态度不可趾高气扬、傲慢无理。与供应商的谈判或议价过程可能相当艰辛和复杂,采购人员更需要有耐心和等待的修养,才能做到克尽职守和事半功倍。
(三)采购部门的建立
为了使采购部门能有效的运转,就必须对内部工作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划分:
1.采购主管
规划、组织并协调各种采购功能、采购人员,以及维护与其他部门和外界的关系,有时许直接负责重要项目的采购。出席有关会议、报告部门计划和业绩,以及纠纷和问题的处理等。
2.采购人员
负责有关项目的采购、询价、议价和评估供应商等工作。
3.采购工程师
负责采购物料品质的分析与控制,提品知识及信息给采购人员。
4.预测人员
这是属于经济分析、统计技术等背景的工作。负责各种价格、经济趋势和产业情况等的资料,将其提供给采购人员或管理人员
(四)采购流程
采购人员在进行每项采购操作前,须将订购量同现有的库存量进行比较,以便确定最终的采购量。最后,须注意采购工作的要素:
·对于任何的原材料采购必须签定采购合同;
·必须填写请购单和采购定单,并严格按审批程序操作;
·进厂后的原材料必须经过品控检查,合格后才能入库。否则,拒绝签收;
·对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商,须执行品质保证的认可程序。并且,品控人员定期拜访;
·对采购过程及时追踪,以保证做到采购数量、品质和到货时间等都符合要求。 六、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是一个用于衡量生产成本效率的尺度。它监控的是生产厂能直接控制的或有能力影响的那些产品。一般而言,控制成本可解释与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或者是一箱成品)有关的所有成本组分的作用,除了典型的不能直接由工厂管理改变的包装和配料成本外。控制成本包括下列内容:
(一)直接的(可变的)
·劳动力:直接与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有关的所有劳动力(生产线配备人员);
·利益:与直接劳动力有关的利益成本;
·材料利用率: 指在操作过程中损失的那部分配料和包装成本;
·破裂:在生产过程中毁坏的货物;
·生产物料/供应:直接与生产过程有关的物料/供应(包括:生产线材料,清洁卫生化学用品,编码机墨水等);
(二)间接的(固定的和/或半固定的)
划分为两类:生产的和仓库的。用于说明不直接与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有关的哪些费用。
·劳动力:不直接与生产线有关的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小时工等的工资;
·利益:与所有间接劳动有关的利益成本;
·维修保养:由两个部分组成:
(1).机器和设备—与生产线设备和直接的辅助设备的维修保养有关的所有经费项目。
(2).建筑物—与建筑物和地面的维修保养有关的所有经费项目(这些项目不包括主要的基本建设费用)。
·折旧:与建筑物、工厂设备、计算器硬件、家俱、地面和场地有关的折旧;
·所有其他的管理:不直接与生产有关的材料和供应,废料移去,外部服务(即:草坪维护、害虫控制),训练费用、公司的小车、托盘费用;
·所有其他的承担义务:能源、加热燃料、水和污水、电话、机械租费、产品责任保险。
下列为适用于工厂的控制成本总结报告: 七、维修和预防性维修保养
(一)目的和定义
工厂制定维修保养计划的目的是保证所有的设备和装置都处于高效率。设备的操作必须有效地生产产品,满足销售和客户的需要。故障和生产线的停机降低了生产线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预防性维修保养可将设备的停机和故障发生减至最小,并在设备启动之前就将隐患解决,同时也使设备修理的总成本变得恰当或减少,并减少了由于设备运行问题而造成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损耗。
预防性维修保养被定义为通过一个批准了的程序来进行设备的计划检修,这一程序包含了周期性的预定检查、清洁、调节、修理和备用零件的替换。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设备运转状况的反馈系统。
预防性维修保养程序的成本应与设备的停机成本进行对比。一个完美维修保养程序可以100%保证在零件损坏前进行更换而杜绝了设备故障的隐患,但需投入昂贵的维修资金。而一个无预防性维修保养程序的工厂将由于设备停机而付出极高的成本。最佳的方案是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一结合点,在此点维修的劳动力和零件成本是处于一个可接受的水平,而潜在的停机风险最小。
(二)系统建立的关键因素
预防性维修保养程序建立和实施所需的五个关键因素有:1. 人、2. 记录、3. 系统程序、4. 备用零件库存量、5. 信息交流和反馈。下面将分别对五个因素展开讨论:
1.人
最关键的因素是有责任心和主动性的人,在实施预防性维修保养程序时,对维修人员(包括一个维修经理、技工和电工)应指定具体的职责,但维修人员必须依靠生产线操作人员的合作。操作人员是处在发生实际故障之前检测出问题的最佳位置的人员,取得操作人员的合作支持对程序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生产主管接受了关于设备检修的必要训练,故能在操作人员和维修部门之间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2.记录
在追踪过去的维修活动方面,历史的记录提供了有用的数据资料。这些记录包括生产记录、维修记录、备用零件定货和备用零件使用记录。有了这些文件,重建关于设备故障的频率和型号的记录和统计将变的较为容易。
记录可以帮助制定出所有部件的标准寿命期望值。例如,设备制造商建议,在设备运行2000个小时后更换传动链。但如果工厂记录显示该部件的标准寿命仅为1500个小时,则将对制造商的建议进行调整,以便适合工厂的实际情况。
利用历史记录和制造商的建议能制定针对每家工厂的专门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保养时间表。
3.系统程序
可采用一个系统来保证维修保养任务不会被遗忘,任务已被分配给专门的人选,以及这些人知道什么时候每项任务必须被完成。这一系统包括:
·一个关于所有设备和构成设备的零部件目录。
·针对每一零部件来制定维修保养程序,该程序是根据设备制造商建议和工厂经验而决定的。
·设定实施每项任务的频率的有详细说明的时间表包括:
·指派一个维修主管来负责维修任务的日常安排和监督,以便确保任务的完成。
·建立记录保存和追踪程序。
4.备用零部件库存量
尽量维持一个零部件的库存量,由于存在一定的成本,但维持一个库存量的成本必须与当需要产生时,由无零部件而引出的成本进行比较。详细的零部件定货和使用记录将有助于维持零部件库存量处在最经济的正确水平上。需要的库存量的类型和水平依赖于设备供应商的推荐和维修人员的经验,设备的使用时间和状况,当地的环境条件,采购周期和当地货源的可获得性。
备用零部件计划中的关键文件是备用零部件目录。下列信息需要被记录下来:设备名称、地点(工厂、部门、生产线)、制造商的名称、系列号、零部件名称、每台机器的零部件数量;库存量水平,最大/最小的购买定货数量、储存地点和编号、采购周期
5.信息交流和反馈
通常,信息必须通过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生产班次进行交流。实行书面交流的形式,以克服可能存在的交流障碍,提供一个反馈机制来保证预防性维修保养程序的状态和效率,并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录,供制定今后的维修计划时使用。
一个有效的预防性维修保养程序,需要一个反馈系统来改善:
·记录程序的效率
·按需要更新检查频率
·按需要增加检查次数
·控制由系统检查产生的工作
·评价备用零部件的管理
·评估维修保养程序的成本
6.预防性维修保养程序的应用工具
一个成功的维修保养程序建立起来后,还需要进行管理。为了帮助进行这一管理,以及作为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工具而起作用,可使用下述几个基本的报告。
(1).设备停机报告
停机报告通常是由生产线管理人员或机器操作人员来完成,是同正常的生产报告一道完成。这一报告帮助记录程序的效率,提供改进的机会。在一个区域出现连续的停机将导致一个深入的研究。然后,一个永久的预防性维修保养计划被实施。
(2).基本设备记录档案
基本设备记录将用作基本数据,供建立备用零部件库存量和制订维修保养程序以及维修频率时使用。基本设备记录也可用于有关工厂内的所有设备的主要参考资料,它通常是从制造商的数据表、合同和目录的基础上产生。
(3).预防性维修检查表
针对每台设备制订了一个特定的检查程序,并标明必须完成的所有检查任务:每日的检查要求,每周的检查要求等等。检查目录可用于提醒被指派在这一程序中负责每项任务并采取适当监督措施的技工或操作人员。它也可用作一个已完成了的检查工作的记录,以便于计划管理人员能随时相应地更新记录。检查目录也可被制订来支持与如象启动或关机一类的特定程序相关的任务。
(4).维修申请单
维修申请单是由任何一个查觉或注意到需解决问题的人来完成,例如,设备操作人员,生产线管理人员或品控员。
在对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申请单应由一个管理人员批准,并呈送给维修协调人。随后,一个正式的详细的维修派工单将产生。在较小规模操作的流水线系统中,维修申请单也可作为一个正式的命令派工单被分配给一名技工去完成。
(5).维修派工单
维修派工单是由维修部门签发的详细文件,它充分地叙述了将要进行的维修保养工作。派工单应包括下列信息:检查的设备、要完成的工作、优先次序、完成工作的日期、工作分配、需要的材料/使用的材料、预计检查工作的成本、完成检查工作后的实际总成本
(6).派工单的管理
派工单的管理是计划协调人用来追踪所有签发工单的主要工具。它也有助于优化工作和监控劳动力的使用。从本质上看,它是一个正在运行着的所有维修保养活动的记录表。 八、仓库和运输管理
库房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材料的贮存和控制,库房收入原料,满足生产需要,装载、入库和运输成品满足市场需要。
库房的设计和所需空间受待处理的包装的数量和类型的影响。这也受市场的需求影响。气候条件对库房空间是极重要的。在大多数适温市场内,外部的停车场和划线卡车的停靠处是理想的选择。但在特别寒冷的气候里,这是不可能的。送货卡车应停放在有遮盖的、隔热的建筑中过夜。
库房应尽可能安排使用全部有效空间。原料、包装材料和成品应贮存在设计的区域内。地面布局应设计得能最大限度的用于工厂生产并尽可能避免设备密集布置和地面破损。
(一)库房布局
有效的布局是提供有效的使用空间和材料管理,同时加强控制生产线上所需材料的库存和到货。库房地面布局的设计依赖于产品和包装的数量,所用装货操作的类型、气候条件及工厂新包装材料到货的频率。基本原则如下:
·产品的放置地点和排列结构应使所用的卡车装货方式容易进行,最常见的是直线行驶方式;
·需求量大的品种应比周转慢的品种更易接近;
·使相关操作间的距离最小:集中卡车装货区域、集中放置需求量大的品种、贮存材料应就近使用
·设计有效的物流形式:直线移动、尽可能减少倒车、避免空载(运货卡车卸货后,返程应装载货物)
·尽量利用空间;
·选择区域自身补充以减少产品的搬运;
·每排的长度应符合货盘的数量,而货盘数量须满足产品的预计库存水平;
·物品从放置地运往使用地时,应放置在卡车经过的路线上,以减少运送时间;
·保留地面空位,对需求量低的产品,使用短的贮存通道,划线标记出巷道,优化中心通道的位置并有效地使用;
·成品贮存在库房内;叉车通道应能用于转向;
·卡车通道应是叉车通道的两倍宽;
·柱子和其它障碍物应避免发生叉车危险事故并很好地由货盘货物包围着;
·应定期地检查库房布局以进一步核实确保生产、贮存和销售的需求
总体要求:确认是否采用了有效的空间管理和使用了适当的立方体积空间,这对良好的库存效果和生产率是重要的。这需要充分利用全部设施(即,地面面积和上部空间)。当检查地面空间时,应密切注意建筑的结构组成以确认所有障碍物(即,柱子、固定物)都被查明并得到了补救。正确利用上部空间可能意味着需两层或三层地堆放货盘,但这点受屋顶高度和障碍物的影响。为了选择恰当的地面布局,应仔细考查库房空间。
(二)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被定义为:
1)使正确的产品保持正确的数量,满足计划的销售需要和由于促销活动所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化,以及反常的气候变化等等;
2)不要出现过多的存货,由此而带来过高的库存费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应重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物料的可利用性、生产计划/生产线能力、库房的贮存空间、销售情况预报、运输限制、有效的控制系统
不正规的存货管理会带来以下不利的后果:
·对市场的无效服务
·存货中投入了过多的成本
·在库管工作中产生无效工作时间
·有价值的库房空间未得到有效利用
·过了保质期的产品成为废物
适宜的产品和原材料运送是以24小时或48小时的成品运送为基础的。这一体系的调节是根据贮存的产品和材料,在投入使用前所花费的公司资金多少来进行的,而这笔资金转入其它用途会更有成效。所以产品和原材料的运送与存货管理系统直接有关。在原材料供货条件好的地方,经常有可能进行“随买随用”的运送和生产,这就进一步减少了保存在库中的存货量。
(三)运输管理
“运输”功能被定义为采用运输车辆将产品从生产车间运到卫星仓库、经销商仓库或客户。运输必须与销售预报,生产安排和存货控制形成一个整体。特定产品/包装必须放进特定的库房。在上市的产品/包装数量种类很多,且在许多部们要达到日常的库存平衡,这就成为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及时、准确地交流情况,仔细进行计划。
大数据技术总结报告范文6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防范与减少错弊、损失的发生,而风险发生错弊与损失的可能性较大,风险管理就是要把可能的错弊和损失控制在企业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和再控制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由于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地位和系统规范的行为准则,在治理结构设计中被赋予监督管控职能,能够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遵循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建议,协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改进风险防范工作,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同时,审计活动自身发现的问题和漏洞,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企业依法经营、规范运作。
(三)风险管理为内审工作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努力方向
企业面临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使得风险因素日渐成为影响审计计划制定、资源配置、技术水平和审计内容的重要因素。首先,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识别评估的重要风险和内控漏洞,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其次,由于风险管理主要是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面对的是不确定因素,强调的是过程控制,因此内部审计也由事后监督,逐步前移,对风险的关注贯穿于审计全流程。第三,随着审计地位和重要性的提高,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大,为防止出现审计失效、错误确认、审计声誉受损等情况,审计部门也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管控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辅相成
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内部审计无法顺利开展,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会加重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审计风险。同样,如果没有内部审计积极参与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评价,也不利于企业克服“当局者迷”的局限和不足,及时发现短板和不足,加大了风险管控的难度。
二、内部审计为什么要积极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一)内审属性的本质要求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不从事具体的经营活动,不受业务职能的局限,同时拥有熟悉各业务领域的人才,能够从企业全局角度、遵循专业标准客观公正地开展监督评价活动,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组织环境、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控制活动方面的信息,并有效识别出企业存在的高风险领域。同时,治理结构的设计赋予内部审计负责人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沟通报告的权利,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地位,不仅能够帮助管理层获得充分可靠的风险信息,而且能够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加强企业的重视程度,也更容易被管理层接受。
(二)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及不确定性因素的需要,各项涉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相继出台,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作用也予以了明确规定。例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四十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每年至少一次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内部审计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三)管理提升的客观需要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应对复杂形势,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于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涉及专业领域交叉面较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既要发挥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保障作用,又要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有机融合,难度和要求非常高。由于审计人员涉及企业主要专业领域,审计活动贯穿企业整个业务流程,因此审计成果广泛运用于企业各个阶层,客观上能够帮助和促进风险管理各项举措“可控在控、偏差预警、闭环管理、持续改进”。
(四)发展转型的有力推动
从国内外内部审计实践经验看,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改进企业治理环境、运行模式和业务流程,帮助改善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仅仅停留在“看家”和“守护”层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好“诊断”和“增值”功能,实现企业价值保护和价值创造的目标,成为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改进运行机制的重要力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原主席杰奎琳?瓦格娜指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服务企业战略,坚持风险导向,实现保值增值,成为内部审计顺应形势变化,谋求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参与风险管理进程,使得内审活动更贴近企业的需求,更贴近单位经营活动的价值链,更适合提出被管理层采纳的建议,更容易实现内审活动的增值作用。
三、内部审计应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
风险管理是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重要职责,其中管理层负责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过程并使其发挥作用,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判断,确保风险管理适当、充分、有效。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是由董事会和高管层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和管理需求来确定的。由于集团公司建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应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清晰工作界面,避免职能重叠以及因承担不必要的管理职责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一)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作用
按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这意味着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最后堡垒并承担着监督风险管理的角色。一方面,要求审计活动中发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要及时反馈给被审单位、业务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作为改善风险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和补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领导眼睛、企业良医和评价专家”的作用,对企业风险框架的运行效果和主要风险的识别管控情况进行确认评价,把好最后一道关。
(二)认真履行“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监督职能
风险无时不在,风险无处不在。这需要审计触角的全方位覆盖,包括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性、风险识别的有效性、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风险报告的充分性、风险措施的到位程度等方面。需要审计监督的全过程跟踪,就像嵌入式审计模块一样,集成应用于风险管理各个阶段,做到实时在线监督。需要审计工作的全面推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增值为目标,切实履行好再管理和再控制的职责。
(三)积极扮演风险管理运转流程中“剂”的角色
内部审计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流程,拥有灵活开放的沟通机制,具备向董事会和高管层直接汇报的组织地位,应发挥“剂”角色,促进管理无缝对接、流程顺畅、运转高效。一方面,审计活动中,采取现场交流、征求意见、落实整改、跟踪检查等举措,这本身就体现在沟通协调过程。同时,利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高管层对审计结果的重视,采取签报、内审专报、总结报告的形式对重要审计信息进行上传下达。另一方面,充分与企业内部大监督体系深度融合,采取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约谈、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互动,不但提请各部门关注自身内部风险,而且通过共同研究协商形成应对企业综合风险的共识,实现风险管理的联动协同效应。
(四)努力实现风险防范的“鲶鱼效应”
内部审计在履行自身职能过程中可以为企业风险管理注入活力。首先通过开展审计活动发现风险漏洞和控制的薄弱环节,为高管层和风险管理等职能部门带来持续改进的动力和自我完善的压力。其次,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参考利用审计结果,准确识别风险和研判风险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和完善计划,减少重复性工作,集中有限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以较小的成本取得较佳的管理效果。第三,相较于外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更熟悉企业情况和业务流程,能实时地掌握风险动态,将管理指令渗透到风险管理的各个层面。
四、如何提升以风险为导向的内审能力
(一)风物常宜放眼量――提高自身主观能动性
(1)统观全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站在服务企业发展全局和中心任务的高度,有所作为,有的放矢。审计视角要跳出局限于经营活动具体过程的传统模式,注重从战略角度和企业目标层面上防范和控制风险。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既要关注单个企业、部门、业务流程的风险,更要把握集团、部门之间、业务流程之间接口的风险。既要分析外在显现的风险因素,更要挖掘隐含潜在的风险因子。要努力协助董事会和高管层及时获取富有前瞻性的风险信息,为企业增值和提高管理效率,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2)置身其中。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和倡导者作用,真正置身于公司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之中,积极参与和了解企业各阶层的各项业务和流程,积极从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获取有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不搞秋后算账,不当事后诸葛。同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倡导风险文化的建设,积极协助企业搭建有效的管控体系和大监督机制。
(3)沟通协调。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沟通的力度,丰富沟通的渠道,更新沟通的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强与高层沟通,明确高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获取领导的支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和业务部门的沟通,争取理解和有效配合;加强与外部监管机构的沟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沟通过程应准确、客观、清晰、完整、富有建设性。避免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沟通不利,导致决策失误和决策缓慢,进而造成的机会丧失、士气低落以及利益冲突等不利因素的发生。
(4)改进方法。风险导向型审计相对于传统审计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存在加大差异,审计人员应该主动研究,结合实际,改进方法。提高效力。在工作方式方面,以对企业风险的高度关注为前提,注重对经营活动过程的检查和评价,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对企业目标影响较大的项目中去。在审计范围方面,审计重点不再局限于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更广、审计面更宽,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流程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应逐步纳入日常审计项目中。在审计内容方面,既要关注“硬性控制”,即公司经营活动是否在严格授权之下,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要关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软性因素的作用和风险,确保审计更加全面。在报告建议方面,审计报告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向分析风险成因、加强控制、规避、转移风险转变,审计建议应更具前瞻性。
(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依托组织保障支持力度
(1)组织地位。地位决定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越高,其作用的范围越广,审计成效也越大。必须切实保障和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组织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独立客观的作用。要充分利用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开展内部管理提升工作的契机,进一步理顺董事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管理界面、沟通渠道和报告机制,明确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任务目标和职责权限。同时,建立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和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并根据实际,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加大审计在外部沟通和内部协调的力度,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权威性。
(2)机构设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风险管理要求,在公司重要子企业和分支机构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总部逐步推行审计派出制或设立审计中心,切实提高“上审下”的工作力度,确保审计监督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全面覆盖和实时监控。
(3)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建设满足企业风险防控需要的复合型审计队伍,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领域,确保审计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