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1

自从倡导"德育回归生活"及教材内容贯彻"三贴近"原则以来,中学政治教材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为此,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依托本土资源,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备课环节,一是认真钻研教材,能灵活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更好服务于教学,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二是贴近生活。为了更充分体现平遥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课前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材料、图片准备充分,整堂课内容丰富多彩,多角度展示平遥传统文化,给学生提供赏析文化的素材,在赏析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三结合学生实际,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贯穿于这个教学设计中。

情境探究一:感受传统文化。请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平遥传统文化(秧歌、四合院、剪纸和婚嫁风俗等)展示出来,并注意归纳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不仅北京、西安是我国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平遥同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特点做必要的准备。)

情境探究二:感悟传统文化。我们提到的平遥传统文化,有的已经经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保留至今?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平遥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例如,剪纸不但是一种传统习俗,也可以利用其举办剪纸艺术节来吸引各方人士,推动平遥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传统文化的是相对稳定的。

情境探究三:分析传统文化。平遥冠云牛肉集团公司是平遥企业的领头羊,公司在发展中既认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凭着企业拥有高超的传统手艺,肯定能赢得顾客的信赖。但同时也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公司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采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旅游、喜庆、08奥运会纪念等系列产品,产品销售额猛增,公司利润翻番,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对于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你有什么启发?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发展?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情境探究四:指导现实生活。平遥大戏堂位于古城九龙壁处,西临文庙、财神庙,南望魁星楼,东临古城墙,是与法国"红磨房"齐名的高品位演艺场所。"大戏堂"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燕舞名所。一代宗师启功老先生为平遥"大戏堂"题写了堂名。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历史上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宴舞名所。整个平遥大戏堂是一处占地1600多平方米、古朴典雅、环境优美的古典游园,由九龙壁、戏廊、大戏堂、演歌厅、酒吧厅和东南海宾舍6部分组成,集北国豪放大气之雄,兼江南玲珑溢彩之秀。

课堂探究:从上述材料中,对于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应持什么态度?结合平遥的实际,如何发扬平遥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平遥县当地浓厚的文化资源,以"平遥县的传统文化"为线索,辅以丰富的资料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的特点和真正内涵,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正确的态度。这样处理教材,符合新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以学生"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使学生在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2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语文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去,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2.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减缓社会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出现,可以将其中良性的理念传输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制约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因素

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克服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传统文化社会氛围不理想,全民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难以为高中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2.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的融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也难以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

3.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善,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如果上述提到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融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给予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针对于目前高中教师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现状,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便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去:(1)结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和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出符合高中语文教育精神的传统文化素材,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2)合理安排不同传统文化的比重,将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精华展现出来,使得学生从古文化的层次去理解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3)积极健全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为教师开展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基础,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2.积极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形式:(1)举办某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邀请语文教师和学生参与进去,以朗诵古诗词的方式开展,使得更多的高中生参与进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2)在校园内部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写作比赛,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比赛,学生可以在参与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3)积极利用高中校园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在网络环境上构建虚拟的传统文化讲坛,以便发挥传统文化在营造健康校园网方面的作用。

3.注重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只有这样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意义的。具体来讲,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高中可以借助家长会,传统文化活动实践的方式,向家长宣传高中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其意识到家庭成员应该如何去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形成合力。

(2)强化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的培训,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这也是促进两者相互融合的环境因素之一。

(3)高度重视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将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内容中去,使得高中学生处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中。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思法”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既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为指导,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宝贵的资源。在“思法”课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思法”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应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会在课堂上自然的由内而外地释放,使学生具体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生修养、个人气质重要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成为生动的教材,比如个人气质的风度儒雅,课堂上的引经据典,授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等,都会赋予教师个人独特的魅力,使他们在思法课讲台上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只有源自内心的敬佩与欣赏,才会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

2.将本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在“思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找到授课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延伸课程内容,如开展儒家亲子伦理及其现在价值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如采用互动式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视频等手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脑率”,在加强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思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分组讨论式教学

分组讨论式式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相关课题,学生自愿以七八个人一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每人准备3至5分钟的发言。几周之后,在课下集中起来,与教师共同讨论。分组讨论式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发言之后,其它同学以对其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通过访谈,学生把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层面的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紧密结合,气氛既活跃又幽默,不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话题、控制局而、调动气氛、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分组讨论式教学,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也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来促进科研,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2.阅读经典书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具体方法是,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再写出个人的理解、认识与感悟以及推荐给同学们的理由。这是是学生对心灵问题、热点问题的反思与总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并要求学生参照意见进行修改。信息反馈是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利用学校社团开展主题活动

高校社团是开展“思法”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思法”课程组可联系或组织成立国学社、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在中国传统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在孔子诞辰进行尊师重教主题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为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以学生为本位,贴近生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此课程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M].大江网一江西日报,2010-10-18.

[2]刘明武.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M].新星出版社,2006.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思想、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的关系,如同理学家思想,是“一本”与“万殊”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一切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礼、乐、射、御、书、数,衍生出了建筑、书法、音乐、绘画、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影响着古人的审美理念,并通过建筑、雕塑、绘画等美术形式得以呈现和发扬,而诸形式的美术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这些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其中的思想、精神、情感等人文因素。

二、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开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关键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变得混乱,价值取向迷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想、精神和追求,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这对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育形势的需要,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另外,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

三、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要深度挖倔初中美术课程内容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上,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全面的审美能力。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结合美术教育的前沿动态,使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尝试,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思维,为他们美术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量的古代绘画佳作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不同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民俗习惯。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绘画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风貌,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传统文化。如,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教师不仅要跟学生讲解其中的绘画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以及作品中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感受到绘画作品中的内在美,从而有效地提升审美意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5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 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理课堂;应用与继承

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与人文性,既可以将各大地域的自然风光进行介绍,又可以普及该地域的人文风俗与历史文化,其中也蕴藏了其他科目所具有的一些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地理课程都有所涉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正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个性风格,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讲解,对广阔的河流、巍峨的山岭进行展示,使学生领略云南的喀斯特地貌、新疆的荒漠、江苏的湖泊、东北平原一望无垠的田野。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汉族的花朝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

大多数学生因为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对本乡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讲解有关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家乡的认识,迸发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针对东北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讲述小兴安岭的丰富资源、二人转等文化的产生缘由。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施华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崇洋、不守公德、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和谐相处、缺乏感恩之情等现象。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知识补充,可以使学生变得心情平和,饮水思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4.有利于传承和谐理念

通过对包罗万象的自然地理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二、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着人文风俗,还包含着自然景观,对世界各国的光照降雨、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经纬度、旅游热点等都要进行讲解,不仅包含着历史、政治、语文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解地貌形成、寒流暖流时还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知识。而且由于涉及一些理工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地貌的形成、地方时的计算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庞大复杂的学习任务单靠知识点灌输、插秧式教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能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时向学生播放视频《信天游》《黄土高坡》等陕北民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地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果说繁荣的经济是一个民族的衣着,那么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血液,如果一个民族丢掉了传统文化,视汉服为奇装异服,那么这个民族就离灭亡不远了。在国学大热的今天,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将国学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重拾民族精神,培养勤劳谦和、仁厚敦实等优良品德。

3.努力探究地理知识元素,挖掘文化底蕴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文学内涵,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与运用,在讲解的过程中精炼而不乏内容,通俗而深藏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对传统文化应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方法进行讲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效率。

4.实践与应试相结合

很多学校对地理等科目没有引起重视,只学习课程,并没有要求考试,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却忙于其他作业。这样,即使教师的文化素质再高,也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另外,有一些教师以及社会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轻浮和庸俗,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作用。曾经有一位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历史的过程中,讲到汉代张汤的官职时,教师将廷尉一词用司法局长代替,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却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

5.将古典诗词与地理课堂相结合

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地理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古典诗词进行讲述,既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与传统诗词相联系,使地理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和韵味。例如,讲到冷锋时,可以用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讲暖锋时,可以应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夏季风时,可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典诗词还能帮助导入新课,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求学生辨识这是形容天气还是气候。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候,当学生对风力搬运作用不能理解时,可以引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做课堂小结时,如在对月球讲解之后,可以引用有关月亮的诗词,做出总结。将古诗词应用到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从而对传统文化加深感情。

三、总结

将传统文化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爱国情怀,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针对如何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加强利用,多加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在课堂上与古诗词加以联系,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议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6-89.

[2]陈金赛.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