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8-2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总结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和谐社区;杭州市

城市社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鉴定[1-4],但基本要素大多为一定的人口、地域、设施、文化、组织等[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力量出于不同原因,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社区,社区与社区发展成为国家层面上社会经济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并吸引一大批理论学者研究社区[2]。社区研究的源头追溯起来当始于古典时代的城邦理论[3]。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理论界依然存有一些新的城市社区管理理论,包括传统邻里社区开发理论、麦克伯恩的“都市小村”等思想[4]。国内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城市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区不断变迁。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方法

为较为准确的反馈杭州城市社区建设现状,按照老社区与新社区、老城区、城郊与远郊的原则选择星洲、古荡、萧山宁围三个城市社区作为调查对象(星洲社区位于市西北角古墩路星洲花园;古荡小区位于市西北角古荡街道;宁围社区位于宁围镇南部,萧山开发区内)。所选社区内按居民户的约10%进行抽样,以问卷为主的调查方式,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7份,有效问卷回收291份。

二、杭州市三个城市社区的实证调查

(一)社区居民归属感调查

问卷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居民是否在乎别人对其所居住区的评价和看法;二是如果要离开所居住的社区是否会很留恋。数据显示30%的人很在乎别人对本社区的评价,有44%的人不在乎或觉得无所谓。有59%的人表示如果要搬迁会对本社区很留恋,只有11%的居民表示不会有留恋。

居民对社区的依恋还表现为居民对社区的依存关系。从居民遇到困难会向哪些人(机构)寻求帮助来看,居民在遇到困难时已经有意识地会想到向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寻求支持,大约占17.8%的比例,已经超过其工作单位15%的比例,这说明社区在居民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比重逐渐增加。但是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及对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只占9.3%的比例。

(二)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交往程度

绝大多数的居民(78%)不喜欢串门聊天;邻里之间“见面点头,说句应酬话”的占64.9%,邻里关系正从传统紧密互动型向礼仪型的交往过渡,调查的星洲小区,甚至于有一户人家不知楼上楼下住的是什么人。这种人际关系的表面化是导致大多数居民感到人情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居民大部分人也认为,邻里交往不多是因为缺乏交往的客观条件,特别是中青年人,工作事务与家务的繁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社区也很少提供这样的平台,社区组织的很多活动大都是针对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加上集中在工作日,这就很不便利上班族利用这一平台进行邻里间互动。

(三)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

一是参与的主观愿望较强,但实际的参与程度不高。经常参加社区文娱活动的只占所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当被问及社区居民是否应多多了解本居民区的公共事务,有近73%的人表示很同意或比较同意。二是老城区比郊区和新城区的参与热情更高。古荡小区有近一半的居民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而萧山宁围区只占15%,星洲社区占33%。三是老年人和小孩参与的频度比年青人和中年人更高。

(四)居民对社区的整体评价和满意度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有71%的居民对社区的总体满意程度较高(含“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人群),有19%的居民感觉一般,有10%的居民满意程度较低(含“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群)。总体说来,杭州居民对社区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三、杭州市三个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三个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整体管理意识有了提高但管理的主体仍然停留在政府层面,居委会权力仍然源于上级街道,从而促使居委会的组织往往不够健全,已成立的居委会或因经费问题或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不会开展工作。

二是,居民参加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遭到限制,即使有很强烈的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也缺乏相应的发展平台。以古荡社区这样老社区为例,社区的设施普遍比较陈旧,一方面存在隐患;也在实际生活中限制了居民的民主参与渠道。

三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社区组织不够健全。居委会、物业及其他社区组织关系交叉,工作内容各有分工,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部门。但以星洲小区这样的新商品化住宅小区调查显示:现在社区出了什么事,包括协调邻里关系,首先想到的是物业而不是居委会,显然居委会不如物业与居民的联系紧密。

(二)完善三个城市社区管理的策略

一是以居民参与为重点,建立自治型社区。建立自治型社区已经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新生长点,随着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自我管理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渴望亲自管理社区。同时政府职能也在不断转变,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将从纵向控制逐步转为横向互动[5],因此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社区居民的要求,不断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才能保持社区民主制度的生机。

二是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建设服务型社区。一方面是服务公众群体。社区的所有工作都应当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来开展。另一方面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寻找社区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积极鼓励社会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发展。

三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建设人文型社区。首先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了以邻为伴。其次以社区文化为载体,深入开展广场文化系列活动、文娱活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品位、活动能力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这样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加强。

四是健全社区管理法制。一方面对于社区管理机构本身,要完善社区居委会基础管理制度。如制定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明确居民小组和楼长的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另一方面逐步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和素质。可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和选拔优秀人才等方式,拓宽社区干部来源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候玉兰.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4

[2]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8.

[3]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4-15.

[4]刘君德,靳润成,张俊芳.中国社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

[5]Thomas Wolff.The Future of Community Coalition Building[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1, 29 (2).263-268.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空巢家庭;社区养老;多元化;保障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28-02

随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黑龙江省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承担养老重任,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也随之蓬勃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迫切需要更全面的研究和合适的定位。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高龄化的来临,养老逐渐变成一种弥漫全社会的压力。2007年,黑龙江省老龄委统计,黑龙江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446万,占人口总数的11.67%。并预测,2010年以后,黑龙江省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将达到4.8%;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数将达到792.67万,占人口总数的19.4%;到203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全省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 120.74万,占人口总数的28.27%。国际上判定社会老龄化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10%或5%以上,就认为其进入老龄化社会。依据这个标准,黑龙江省已经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

2.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历史演进至今,家庭养老仍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然而,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一系列的冲击。由于黑龙江省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家庭日趋小型化,“四・二・一”家庭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养老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青年人的跨地域职业流动加大,空巢家庭增多,老年人的照料问题面临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0年黑龙江省的空巢家庭将到达80%,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

3.老龄化超前于城市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普遍是在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开始老龄化过程,如英国老龄化滞后于其经济“起飞”约50年。而我国城市老龄化则超前于城市经济发展,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进入人口老龄化时(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8 500元。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才5.5%,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9%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未富先老”成为黑龙江省城市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开展城市社区养老工作两年多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观念认识不到位

社区养老观念的问题主要来自社区职能管理部门和老年人自身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高,很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社区关系密切性,同时,对社区服务还存有一定的顾虑,总觉得服务人员的服务没有自己儿女照顾的好。这两方面的观念问题都影响了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2.政策法规不健全

政策法规的出台,制度的健全,能够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发挥有力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黑龙江省一些地市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困老人补助办法》等相关文件。但是,由于黑龙江省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等现象时有发生。

3.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

黑龙江省的社区养老服务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高福利国家实践表明,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福利制度的。而且黑龙江省的经济尚不发达,仅依赖政府直接的经费会给政府带来财政压力。目前,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是民政厅投入。同时,民政厅用于社区养老的经费的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服务难有大的发展。

4.服务设施与服务内容不完善

判断社区养老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黑龙江省整个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黑龙江省各类福利机构仅为1 400多家,床位3.5万张。其中,长期照料床位更是少得可怜。以哈尔滨市为例,全市拥有11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生活不能自理和半不能自理的约占到4.8%,也就是近6万人。而哈尔滨市目前仅有一家可专门长期照料老人的“临终关怀”老年公寓,仅能容纳30多位老年人。同时,黑龙江省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多数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保障的建议

1.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

要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来支持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在规划市政建设时,应把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设施列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和发展老年社区服务,对举办社区服务给予优惠政策。可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在学校开办社区服务的学科,培养从事社区服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开展基础服务培训,为提高老年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发展老年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对社会福利机构的非营利性质进行统一,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黑龙江省各城市应结合本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黑龙江省各地应发挥福彩公益金作用,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给予支持。为了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争取省能从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协调争取省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引导资助资金,支持各地开展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资金拨付程序,规范管理,禁止虚报、瞒报和挪用社区养老补贴经费。适时组织抽查,发现问题将立即停止对该市引导资金的资助。要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资养老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和筹资机制。

4.丰富和创新社区养老的服务方式和内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城市各社区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日托照料服务、机构辐射服务,并通过设立“社区养老”服务点和发放“社区养老”服务卡等形式,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不断健全老年人信息资料和为老服务信息档案,构建更加便捷、及时、高效的服务信息系统。在创新服务方式的同时,要拓宽服务内容,努力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餐饮供给、精神慰藉、送货代购、法律援助等项服务,全面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心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对于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民政、老龄部门在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要普遍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统一大纲和教材对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要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还应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吸纳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区养老的服务队伍中,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付林,李志宝.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0,(1).

[2] 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8,(3).

[3]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4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我的论文《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地方政府;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服务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的倡导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城市以基层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服务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为解决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因社会变迁加速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僻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对身边社区细心观察和了解,深切体会到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对发展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发现到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同日益变化的现实需要相比,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要求相比还不能完全适应,也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应当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对城市社区管理的能力是个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的定义与服务范畴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就一般而言,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构成社区这一共同体的要素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有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地域界限;第二、有一个以一定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第三、有一个维护该地区的公共利益的管理机构;第四、有一套维持该地区和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生活服务设施;第五、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这五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区位体系就是我们所指的社区。

尽管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把社区作一个这样的界定,但是由于社区的存在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对社区的认同会有差异,尤其是在城市中,由于人口集中,成份复杂,社会和经济的活动频繁,不仅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而且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因而对城市社区的区划更为复杂。我们在这里所分析的城市社区是按照功能划分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生活社区,具体是指城市中的以街道或居委会这两个层次划分的区位体系,包括辖区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内。

二、城市社区服务广泛开展的必然性

城市社区服务是指在一定层次的城市社区内,建立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基础上的,既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又突出重点对象和特殊需求的福利。在我国所倡导建立的社区服务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以民政部门为主导,以街道办事处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以城市居民委员会为依托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相互联合,建设服务没施,组织服务队伍,开展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加强社会服务是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新建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家庭对社会的需求愈加丰富,呈现出高层次、多样化。与此同时,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保健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老年人保障和青少年教育等社会问题愈加突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旧城区的成片改造和高层居民小区的普遍兴建,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客观上造成了对社会化服务更广泛的需求。正是适应这种客观的社会需求,社区服务在短短的几年中便广泛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地方政府应该更好地引导社区服务的开展。

三、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

1、城市社区服务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一般来说各地社区服务状况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是呈正比关系的,但是这种认为社区服务发展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可能由于党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倡导和支持,通过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参与而获得超前发展,继而反过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反之有的地区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社会缺乏支持,群众没能参与,而使社区服务发展滞后,继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见,社区的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的地方政府去做,我们地方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

2、社区服务的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目前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社区服务设施中专职的社会工作者,另一部分是来自于社区内的一些行政或者企事业单位并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普通居民,他们属于志愿服务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支社会服务工作者队伍存在着人员少、素质差及水平低、年龄偏大等问题,他们几乎没有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训练,其服务方法多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在服务技术方面是传统的、落后的,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尤其在挖掘社区潜力,运用社区资源,与服务对象建立积极关系,把握社会工作者角色身份,发挥社区机构的功能等方面缺乏规范化的技术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地方政府在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也有相当多得工作要做。

3、法规建设不配套导致各部门间协调常常出现矛盾

现在在我国各地开展社区服务所依据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中的相关规定、民政部门制发的社区服务文件和民政部门拟报政府批转的地方社区服务发展规划,除个别城市制定有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外,其他许多地方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并没有更具权威性的法规可循。但由于社区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它往往需要民政、公安、司法、劳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规划、城建管理、房地部门、市容及工商管理等部门和工、青、妇、红十字会等组织的协调配合,现在由于各部门行政上的关系,大家对社区服务工作缺乏认同感,再加上无法律法规约束,各地在实践中常常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行动,故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四、地方政府改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思路

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事业经过地方政府十几年的积极引导和发展已逐步从蓬勃兴起时期迈向了稳定发展时期,但它毕竟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和工作的改善而逐步得到解决,而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解决城市社区服务发展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1、健全地方法规建设,为社区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各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区结构、服务需求等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地方性法规对社区服务的指导和规范十分重要。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大力加强社区服务的地方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工作。从实践情况看,这些政策法规应包括各项服务的管理办法、社区服务业务的指导和评比检查考核的有关规定、发展社区服务资金的筹集与使用办法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规定,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调节各种关系,从各方面扶持社区服务事业,从制度上保障社区服务的稳定发展。

2、理顺体制,健全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系统

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主要有市、区、街、委四个层次,市、区两级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为主要任务,以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评比检查考核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使得社区服务工作在城市基层成为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街道社区服务的协调管理机构,则以工作的组织实施、资金的筹集使用,各项服务的管理为主要任务。居委会的社区服务组织,以开展具体服务为主要任务。当前应当大力加强对居委会工作和活动的领导,使其按照相关法规所规定的职责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

3、地方政府对社区服务要因地制宜,努力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

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别很大,即使在一个城市,不同社区在人口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都有很大差别,无论是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不同社区的主体成员对社区服务的需要层次、要求程度、承受能力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对这些具体情况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服务方式。

4、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居民互助服务

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着重视地方政府对社区设施的服务,而忽视居民互助服务的倾向,但实际上在社区服务中,居民互助服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发达国家,居民互助服务在社区服务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在社区服务方面美国的许多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美国参加社区互助服务的工作人员太多是志愿,他们社区服务志愿人员活动的标准是每周无偿为社区服务4小时。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家庭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了人们的满足感、社会感和成就感,而且居民对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改善了社区的人际关系。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的普通居民对参加互助服务的愿望也很强,但现在没有很好地组织,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地方政府对于这种普通居民的志愿应该积极加以引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社区服务。

5、开展城市社区服务,实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根据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我们认为不加强政府的社区服务管理职能,就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增多,必然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或不信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均已发生变化,尤其是利益的分散化,使得发展社区服务单纯依靠以往那种政治灌输或意识形态的传统方式已不可能。地方政府应该从发展经济入手,充分发展社区化服务,但经济的发展不是指日可待,社区化服务也不是一徽而就。因此,必须考虑目前这种状况,采取适合社区发展的具有群众自我服务特征的城市社区服务方式,通过提供服务解决社区社会问题,形成社区整合。这样地方政府职能通过社区服务这一方式输入基层社区,然后通过基层社区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实现地方政府职能在基层社区的整合。这一结果向外输出,就成为政府职能对社会稳定的贡献。所以说,有效地开展城市社区服务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家庆.徐容雅.地方政府能力刍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2][美]奥斯特罗姆等主编. 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孙金富. 社区服务与社区工作[M].北京:百家出版社,1991。

[4]陈喜强.城市社区服务范畴新论[J].广西社会科学,1999.(3)。

[5]唐钧.北京市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北京社会科学,1992.(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87-05

Abstract:

In urban community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our society. So a study on it is regarded as a look-forward subje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in urban communities, and put forward what we can do to meet the demand. In promoting public sports service in urban communities, the article can give you some help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ey words:

urban community sports; public services; supply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指由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体育设施、服务方式和制度等有机整体结合的总称[1]。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最根本的核心问题。随着国务院“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和《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等文件的颁布实施,给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赋予诸多新的研究内容,作为构建城市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领域,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发展过程。近几年来,虽然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对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深入展开对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研究,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主体双方关系及面临的突出矛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的确立和贯彻落实,城市社区就业与保障服务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社区为老服务建设等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社会需求相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一个涉及十分广阔的领域,从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公共服务对象、公共服务类型、公共服务的程度以及公共服务方式来看都是如此。正是因此,要全面研究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是困难的。本文主要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主体双方关系及面临的突出矛盾展开讨论,因为从这两个侧面看会涉及更多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及其满足。

1.1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主体双方关系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指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体育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体育服务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政引导支持、市场运作和社会多元参与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运行机制。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一种综合性的公共服务供给系统,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民生要素的综合载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息缩影,是政府、市场、企业等与市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任务是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向城市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及体育产品,以保障市民的体育权利的实现,其服务功能是体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最根本、最直接的社会价值,它决定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性质、方向及最终质量和效果。本文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解是:包括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主管部门在内的政府部门和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乃至具备相应的私营部门向广大城市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包括是否提供某种公共体育服务、如何提供、谁来供给和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等的一系列规定。有效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城市居民生命的重要支点。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文化体系关系到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社区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绩效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逐步演变成为市民、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外部环境等多方合作的运作过程,理解它们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在整个运行系统的供需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主体的双方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提供的供给以及市民的需求构成的(如图1所示)。

城市社区居民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主要的需求主体(即服务对象),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供给主体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向市民提供各类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和公共体育服务,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都具有特定的属,同时在供给体系内部形成主体间的互动功能,产生协同供给效应,形成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供给最优化、保障市民享有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一般来说,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供需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主要有服务供应者、服务生产者、市民和外部资源等4类参与主体。其中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应者主要指政府等公共机构,其主要功能包括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服务范围划定、服务监管和财政预算,这类主体具有提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定义务;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生产者主要指产出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等所有具有产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功能的组织单元;城市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接受者和体育公共服务价值的创造者,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和生产过程,具有享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定权利;外部资源是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供应者、生产者和市民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借助的一切社会体育资源。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需求主体是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根本参照系,重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拓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途径,保障城市社区居民享有的底线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是政府职责的所在,是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需要。但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主体双方关系上,政府作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主导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律法规、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良性运行[2]。目前政府供给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包含供给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产品结构、运行机制供给方式和绩效评估等5方面内容。

1.2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面临的突出矛盾

作为公共体育服务重要组成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为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公共体育物品和公共体育服务、保障城市社区居民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的系统。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崛起,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普通民众的包括体育健身在内的各种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市社区中名目繁多的娱乐、健身项目,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市场化标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供人们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见表1。

从表1中可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旺盛需求与薄弱的体育公共服务物质基础及紧缺的体育公共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矛盾。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还处在初期阶段,处于建立和完善的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因为,城市社区居民得不到相应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和福利,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产生怀疑,他们的城市社区体育公供服务供给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可能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和谐社区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城市社区体育公供服务供给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市民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和产品服务的福利性优惠,保障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公平,加快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关乎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发展的重大问题,相应的,全民健身问题也获得一定关注。

2 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发展路径

2.1 创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机制

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机制创新,是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机制是政府、社会与市场围绕城市社区体育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进行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城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动态过程[4]。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政府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方式简单和供给缺乏管理机制制度保障等问题。因此,在不能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情况下,如何拓展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运行渠道,创新多种供给运行发展方式,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提高供给效率,满足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日益增长的需求,创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机制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在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建议政府供给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应从主导理念、产品结构、供给方式和供给评估等途径进行,即实现由管制向服务创新的理念、单一向多元的服务产品结构、垄断向竞争的运行机制和重视绩效向投入等方面转变,在注重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着重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良好的配套设施环境,通过充分发挥和实现其应有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功能和潜在的健身价值,提高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管理绩效。

2.2 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最核心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体育服务,因此,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的对象处于服务运行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最终接受者和核心评价主体。不管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如何,一旦缺少了城市社区居民这一元体育服务元素的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便随即消失。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运行机制,需要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率是衡量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否完善、有效和合理的唯一标准。然而,与经济、社会的广泛深刻变革相比,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提高体育健身的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资源,构建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民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满足了城市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基本途径,以及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同时也顺应了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趋势。

城市社区体育的消费、服务、文化、娱乐等结点相交织在一起所能作用的范围就成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面。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面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结合,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面是通过由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共同负责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面是一个混合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框架。就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面而言,政府要对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负责,企业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体育责任,社会组织要提供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邻里互助、家庭亲切和居民的参与都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断拓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面,加强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发挥城市居民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发展中的作用,沟通协调,重塑政府与市民的关系,构建多元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区域面的要素,培养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观念和素养,引导和壮大社会体育组织的力量,对于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公民合法的体育权利,实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3 构建多元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城市公共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是否提供某种公共体育服务、如何提供、谁来供给和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传统体制下政府直接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不仅存在成本高、风险高和效益低等问题,而且会因政府偏好和公众偏好的分歧,浪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成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长久以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政府直接提供,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导致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现象存在,机构重复建设,造成财政资金的低效率和浪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有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拓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将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本文综合相关研究以及国内外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构建多元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不断提高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中,逐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消费总量,扩大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消费水平,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多元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对于增强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素质、提升城市社区体育文化软实力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创新机制、服务供给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市场管理机制以及社区体育组织队伍的建设机制,以构建多元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核心,以推动政府履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统筹谋划,精心部署,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建立比较健全的覆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体系,努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与任务,以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良性运行,是构建多元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

2.4 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不仅包括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规模和基础设施、公共体育产品的增加,还包括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结构设计、管理体制、社会体育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在内的整个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象的识别系统。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就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象的识别系统。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应该是使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

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大众传媒公共空间透过统一规范化的视觉设计,系统有效地将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理念、服务意识、服务使命感等传播给社会公众,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服务供给形象,从而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效益和延伸功能。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主要由3个子系统组成:(1)体育公共服务理念识别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实现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理念、服务意识、使命感及服务战略的统一化。(2)体育公共服务的行为识别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行为、操作实行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以便形成统一的市民形象建设工程。(3)体育公共服务视觉识别系统。它主要是在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确立理念的基础上,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设计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交流的识别符号,以刻画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性,使社会各界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3个整体系统以理念识别系统为基础,以行为识别系统为支撑,以视觉识别系统为表现,必须统合设计,不能割裂对待,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框架见图3。

2.5 实施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满意服务战略

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实施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满意服务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服务需求作为根本,在体育产品服务功能、价格设定、分销促销环节建立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利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使市民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感到满意。实施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满意服务战略的服务功能与价值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服务的供给应从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出发,首先提供基本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再次提供社会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最后提供商业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因此,在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运作机制的发展过程中,实施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满意服务战略的主导内涵就是为城市所有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提供满意服务,成为实施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社区居民满意之花,使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得可持续发展。最后,需要提出的是:为了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满意服务战略,特别是政府不应该认为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就履行自身的全部责任,其他服务会自发而政府可以无所作为,还应该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体育服务和商业性体育服务的发展,构建适合全民健身环境,特别是构建制度环境下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遵循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系统化、便利化、景观化、设施化、信息化等原则,通过增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自治功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整合、功能重组、政策扶持、资金来源多渠道和扩大支援队伍等综合服务战略措施,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社区体育治安、社区体育文化、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和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网络体系[5]。

3 结论与建议

3.1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与城市社区居民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在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和构建和谐社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之一。但当前我国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没有哪个城市社区体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运行机制,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路径仍待探索。因此,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应立足于各地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的实际,探索促进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应把握的重点、难点和阶段性目标。

3.2 城市社区作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中心,既是城市和社会接口的重点区域,又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传统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属于政府单一型供给体制,政府利用规模经济和行政力量提供体育公共服务,造成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简单和供给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因此,为了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克服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一是强化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理念,建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运行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二是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服务方式和方法,逐步建立起以城市社区居民为导向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让各种类型的城市社区居民都参与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来。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 邱宗忠,周涛,赵敬华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要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32(5):54-56.

[3] 陈潇潇,朱传耿.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J].重庆社会科学,2007(9):108-11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