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欣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范文1

教师:边城,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翠峰如簇,薄雾缭绕;沱江似练,缓缓流淌。这里萦绕着淳朴的湘西情调,更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理想:这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边城是一泓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的清泉,边城是一首田园牧歌式的无韵之诗,边城是一幅不饰雕琢的天然之画。

二.检查预习效果,理清小说人物关系

教师:边城风景如画,边城的人至善至美。时隔多年,《边城》这部经典之作,仍然款款走进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重温经典。请同学们回顾《边城(节选)》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天保、傩送兄弟同爱翠翠,但没有为争翠翠兄弟反目,而是互相谦让,手足情深。爷爷五十年来守着渡船,忠于职守;“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情表示理解,不加一个重的字眼”,表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教师:如果说这些人物的心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的话,那么翠翠就是这些宝石环绕着的最亮的一颗。

三.学习新课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翠翠的心灵歌谣吧。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景物能够衬托典型人物。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呢?

学生:林黛玉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天飞舞、枯萎凋零的花瓣恰似她愁绪满怀无法排遣;水生嫂月夜编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勤劳能干的水生嫂,劳动场面富有诗意。

教师:典型景物对典型人物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景与人水融,使人物鲜活生动起来。同学们看,《边城》中与翠翠联系较为紧密的景物是什么?

学生:白塔、碧溪、渡船、桃花色的晚霞等等。

教师: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渐渐懂得一点人事了,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会想到生死,能感到孤独;而这一切对她又非常飘渺,如梦一样,不久便消失了,爱情也在这朦胧中降临。文中对什么植物的反复描写让我们能体味到翠翠这种青春的萌动呢?

学生:虎耳草。

教师:对,虎耳草。虎耳草的花语是“真切的爱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几处写虎耳草的地方。思考:为什么写虎耳草浓墨重彩?虎耳草与翠翠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学生找出《边城(节选)》有四处地方写到虎耳草。教师展示虎耳草盆景:叶,心形;花,紫红色。)

教师:中国文学作品传达感情的方式很含蓄,感情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不光虎耳草,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传递爱情的如:

水乡――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国――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虎耳草这一意象,解读自然之女翠翠的爱与梦。

教师:下面我们来赏析文中第一次写虎耳草的地方。

一生读:“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悬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全像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教师:虎耳草结合了什么在写?为什么要写歌、写梦?“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此刻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学生:虎耳草结合了歌与梦在写。写歌和写梦是因为在歌声中、在梦中去摘虎耳草。歌是爱情的歌,写梦体现翠翠对爱的憧憬。“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欣喜幸福的心情,反映出她天真纯洁的性格。

教师:那翠翠欣喜幸福之前,她有怎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归纳。

学生:翠翠感到欣喜幸福之前,心绪是“薄薄的凄凉”;假想出走吓唬祖父,感到“空落悲伤”。少女的春心萌动,但无人可诉说,听了父母的爱情故事后“神往倾心”又“沉重”。

教师:翠翠憧憬着爱情,她的爱情之旅是否一帆风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第二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生齐读)

教师:“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是什么含义?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心理?体现了翠翠什么性格?

学生:实际上此时翠翠已经明了她爱的对象是傩送,她不是不知道把爱的心迹表露给谁,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表露,反映了翠翠迷茫的心理和含蓄内敛的性格。

教师:翠翠不知道怎样向傩送表白,所以才有爷爷进城打探,打探到底谁唱了一夜的歌。爷爷打探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来品味文中第三处写到虎耳草的地方。(生分角色朗读相关语段)

学生:唱歌的是傩送,傩送与翠翠心灵相通。爷爷打探到是傩送唱歌后,爷爷又试探翠翠:“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想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爷爷把傩送为翠翠唱了一晚上的歌变相告诉了翠翠。

教师:傩送既然与翠翠两情相悦,按道理说他应该趁热打铁,将爱情进行到底,但他没有继续为翠翠唱歌,翠翠这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抓住关键句。(师范读)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去,在房门边摸着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学生:这两段文字把翠翠的心情刻画得很细致。首先,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现了她的期待。其次,歌声“久候不至,自己吹芦管吹不好”,用“草虫的清音复奏”衬托翠翠这时候纷乱的心情。第三,翠翠听爷爷吹芦管,她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教师:月华如水,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满心都是期待。在爷爷的芦管声中,她驿动的心寂寞守侯,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跟爷爷聊天,后来又央求爷爷唱歌她听,在爷爷的歌声中,翠翠是怎样的心理呢?我们来一起赏析第四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学生读)“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听来的歌。”

学生:翠翠主动要求爷爷唱歌她听,印证了爷爷唱的就是傩送那天晚上唱的歌,她的心里踏实了。

教师:翠翠在歌声中无比沉醉,她对爱的表达也由先前的含蓄羞涩变得勇敢热烈了。几处虎耳草的描写与翠翠爱情意识的觉醒是紧密联系的,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一)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纯洁、含蓄羞涩,在爷爷讲父母故事的鼓励下,她大胆追求爱情,变得勇敢热烈,坚定执著,虎耳草寄寓着她爱情意识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

(二)主题:

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古朴纯洁。人们不讲等级,远离功利世俗,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外公对孙女无私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都突出了湘西人心灵的明净无瑕。

五.拓展探究

1.翠翠选择虎耳草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你选择什么植物来寄寓当代的爱情呢?为什么?

2.结合虎耳草续写翠翠的爱情之梦。(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学生1:我选择莲来寄寓当代的爱情。莲,圣洁高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情是无比神圣、不容亵渎的。莲,温柔娇羞,柔情似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爱的柔婉动人让人回味不已。莲,坚定执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谁说那在时光的来回里摇曳的清香不是对爱情的坚守?

学生2:我选择梅花来寄寓当代的爱情。梅花洁白,代表着爱情的冰清玉洁。梅花凌寒不屈,傲然绽放于冰天雪地中,象征爱情的坚贞伟大。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也要散发自己的缕缕幽香,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坚毅无私呢?

文学欣赏范文2

从上面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戏剧文学剧本和电影文学剧本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式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中、高考不考戏剧的缘故,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往往放弃戏剧的教学,或者只是安排几个课时,让学生简单了解。因此,学生到初中毕业时,对文学剧本往往还不甚了解。在学生的作文中也难以见到剧本的写作,中、高考的考试作文中剧本这一体裁几乎绝迹。其实,剧本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式样,和诗歌、小说、散文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剧本的教学,不要让这一优秀文学式样失去光彩,而应当让它发扬光大。笔者试从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的特点,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几方面对剧本的阅读欣赏进行探讨。

一、文学剧本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剧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掌握阅读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欣赏戏剧电影的一般常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剧本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把握结构特点,如让学生了解剧本情节的一般特点,把握戏剧冲突,了解剧本中的“幕”“场”“情节层次”的相对完整性及其相互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剧本内容,理解剧本的思想意义,包括了解相关背景,进入规定情境,设身处地地感受、理解剧情,分析人物性格,归纳主题思想;指导学生分析语言的形式特点,理解戏剧语言的独特要求,读懂潜台词,明确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点,同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舞台空间感。

3.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剧本同样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同是叙事类的文学作品,从欣赏小说中学到的分析人物的方法,可以移到戏剧文学中来。

欣赏戏剧要抓住矛盾发展的线索。有戏剧必有冲突、有冲突必有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发展线索,戏剧矛盾往往比其他叙事文学更为尖锐突出,能紧紧抓住读者或观众的心灵,让读者的心灵随剧情发展而忽忧忽喜,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和效果。戏剧矛盾往往有张有弛,有自然节奏,而最终矛盾发展到。具体地说,戏剧冲突有如下特点:(1)高度集中性。如在《白毛女》剧中,杨白劳和黄世仁家恩怨多年,在大年三十晚集中爆发出来。(2)尖锐性和独特性。如在《威尼斯商人》中,正义一方和邪恶一方不共戴天,斗得你死我活,而夏洛克坚持要履行条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这在舞台上可以有,生活中未必有此事。(3)戏剧冲突自始至终贯穿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主题的定位和提炼。戏剧冲突必须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如《白毛女》意在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性和农民斗争的必然性。抓住了冲突的线索,就等于抓住了全剧的纲,人物性格及戏剧主题都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

4.读戏剧文学剧本还要注意欣赏人物的语言,戏剧表演是综合艺术,而戏剧文学则是语言艺术,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如下特点:(1)既来自生活又比生活中的口语更精辟,更有表现力,它舍弃了生活语言中不健康的、偶然性的、乏味的杂质。(2)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主要靠语言表现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的语言就充分显示出其极端利己主义,复仇心理。而安东尼奥的语言则表现出仁爱、友谊的精神。(3)推动情节的发展。(4)潜台词在戏剧文学中具有独特作用。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如《白毛女》中喜儿多次对杨白劳深情的呼唤“爹”就有种种复杂情味在其中,是千言万语都难于言状的。

二、阅读欣赏戏剧、电影文学剧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的兴趣。只有对剧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组织学生观看戏剧。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剧目,特别是课本中所选剧目,以看促学,以看加深对剧本的理解。(2)让学生学写文学剧本。学写剧本并不难,教师只要告诉学生编辑剧本的一般常识,学生就可以试着写剧本。学写剧本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编写课本剧,教师让学生把课本内容改写成课本剧。(3)组织学生对课本中的剧目进行表演,以演来激发兴趣。

2.读戏剧、电影文学剧本还要注意,课本节选的是全剧的一个部分,并不是一场完整的戏剧。要更好地欣赏戏剧,就要阅读整个剧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全剧或观看录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品位。

3.读电影文学剧本,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文字所传达的画面和意境,电影文学剧本类似于小说,但比小说更注意“可视性”。《泰坦尼克号》剧本是由一个个镜头组合而成的,这些镜头就是一个个场景或画面,这些场景或画面能很好地起到表现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像对待诗歌、小说、散文一样,给文学剧本以应有的地位,只有我们教学工作者先重视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使这一优秀的文化成果得以发扬。

文学欣赏范文3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时候影视艺术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编剧和导演对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中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而且也起到令文学作品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通过对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悟及审美享受。

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文学欣赏范文4

“言为心声,音为心语。”①“文学语言的语音和音乐性质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是思想和语义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这些说法皆体现了音乐与文学艺术的互通性,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在保持音乐特性的基础上,寻找音乐与文学的契合点,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互相学习与提高,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潘梓年先生曾在《文学概论》中说:“人们的生命是一个流不断的向着一个永久流去,也有时聚成大海,波浪拍天;有时汇成小河,慢声低唱;有时受着太阳吐金光;有时常对明月发笑;更有时蒙了云雾,显出凄惨的颜色。然而,它究竟是个流,永远不停的生命之流。这个流反映在声音上成为音乐,反映在色彩上成为绘画,反映在形体上成为雕刻,反映在动作上成为舞蹈,而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为文学。”③音乐与文学皆属艺术范畴,虽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却相互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音乐、历史和文学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部“音乐史诗体小说”。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被毫无名气的奥地利女作家摘得桂冠,是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拥有音乐般的韵律。而柏辽兹曾就《罗密欧与朱丽叶》说到:“何等样的题材啊!这一切都是为了音乐而写得。”④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内涵去感受音乐本质。比如,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奥涅金》是在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基础上谱就的,对此他曾写道:“如果说我是以火一样的热情来创造的话,那这把火是普希金点燃的,如果我的音乐能包含了原美的十分之一的话,我将会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了。”⑤所以,在欣赏《奥涅金》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通读一下普希金的那部诗体小说。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了解到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了解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了解在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真实而丑陋的一面。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工作,等到真正去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会很容易与音乐作品融为一体。而在欣赏法国作曲家比才音乐剧《卡门》时,同样有必要让学生先了解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创作的的短篇小说《卡门》(《嘉尔曼》),当音乐声响起,吉卜赛女郎生性无拘无束的形象和刺激冒险经历会同时涌现出学生的脑海。

诗歌隶属于文学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具有音乐的诸多精神气质和审美品格,甚至可以说是音乐促成了诗歌的产生。音乐与诗歌融合的最优秀成果莫过于赏乐诗歌的出现。我国的赏乐诗歌的兴起比较晚。汉末以前只在辞赋等韵文中略有涉及,诗与乐还没有明显的分化。直至汉末,诗与乐才得以形成独立的艺术种类,并产生以“义”明用的诗和以“声”明用的乐。同时,在桓、灵时,出现了最以《西北有高楼》《今日良宴会》为代表的最早赏乐诗。到了魏晋时期,俗乐兴起,但因统治者追求享乐,蓄妓成风,形成了一批艺术成就并不高的以“听妓”为主的赏乐诗歌。直至唐代,诗歌的发展才达到鼎盛时期,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曾言:“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⑥这些诗歌不仅在意境上富有深意,也在节奏、韵脚的变化、叠韵等的运用上营造出旋律,堪为诗与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典范。

由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也应加入诗歌的元素。如,在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鉴赏古诗《春江花月夜》原文,从诗词句式中感悟其意境,这将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时把握音乐教材,激发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首古曲。又如,在欣赏古琴独奏《思乡曲》时,我们可以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入手。除此之外,一些流行音乐也是基于诗歌而产生的,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徐小凤的《别亦难》、安雯的《一剪梅》等等。对于以上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 “诗”去欣赏“歌”。当然,这里所说的诗并非限指于古诗,目的也并非为鉴赏诗,而是希望通过诗的韵律,达到诗与乐的“通感”,进而更好地感悟乐。

现代音乐中,诗歌仿佛已离人们的生活远去,实则不然。在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流行音乐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诗歌的影子。说到这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在我国近代流行乐坛享有盛誉的词作家――方文山。他被喻为周杰伦的“御用”词人,周杰伦的成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笔者曾看到过有关方文山的访谈,那是一个略带腼腆的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可正是这位看似毫不起眼的年轻人,引领了全新的“中国风”。他的音乐作品既传承了诗词的意境,又运用现代的创造技巧对其进行转化,不仅在听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在意象上凸显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因此,在欣赏周杰伦的《发如雪》时,有必要先让学生吟唱一下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欣赏《娘子》时有必要先让学生读一读《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比物理老师给我的多得多。”⑦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Plato)则认为,“节奏与乐(曲)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入。”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很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大多关注的是怎样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怎样让学生在综合的学科领域中获取音乐体验。新课改的颁布,学科综合的强调将有望改变这一现状。相信通过以上五个章节的阐述,大家对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多学科融合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那就是:多学科融合并非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的手段,旨在通过这一手段,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科视野,增加教育途径。它在教学中的运用,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视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 就其直接性来说,音乐的美感当然是由音乐形象所引发的,但是,对于缺乏足够的艺术修养的人,有许多高层次、高品味的艺术却不能引发他们的美感,所以才需要艺术教育。但是,艺术教育如果仅仅讲到形式层面,也不一定能够引发他们的美感,因为形式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关系,而美感则涉及关系背后的内涵。文化正是这种最深层的内涵之一(另一方面的内涵是生命),对它的阐释必然会有助于艺术美感的产生。文化阐释能够激活美感的机制不仅是因为文化本身可能具有美,更重要的是,这种阐释能够改变人的认知内容、感觉结构和评价态度,能够开掘人的感受深度和直接性,使人的心灵与艺术形式形成同构,发生共鸣。因此,音乐教育如果不将各种音乐现象同产生它的文化(包括文学)相联系,不从特定的文化模式出发对它加以阐释,就不可能使自己的阐释获得深度和卓有成效,自然也就难以引领学生“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非常值得每位音乐教师深思。

注解:

①金亚文:《音乐课程内容标准》,《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版第1期。

②希穆涅克著,董学文译:《美学与艺术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③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张承漠:《西欧十大名歌剧欣赏》,上海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

⑤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文学欣赏范文5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英语文学作品是不同时期西方社会发展的文学表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英语文学作品对时代的反馈,为读者描述的西方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利于学

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积累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知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文学作品激发想象力除了有助于英文写作之外,其文学素养也会随之提高。因为英语文学作品总是一段时期社会历史的综合反映,通过高超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描述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人文风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潜意识。而跨文化背景的历史文化知识熏陶,会使学生在文学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英文的学习兴趣。另外,典型人物当中的优秀代表也很容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文学作品是集合了历史、民俗风情与语言的艺术表达成果,受汉语环境影响的英语学习,需要营造英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纯英文氛围,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语感。同时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跨文化交融,能够使英语教学通过知识性内容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眼界,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的表达,更获得了了解国外文化的途径,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的来说,英语文学作为外国语言与艺术的结合,传递了异国的历史和文化。一是通过纯粹英语环境与氛围的营造,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表达应用能力。二是学生通过欣赏英语文学,领略中外文化差异,逐渐加大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三是英语文学欣赏课程融汇多种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

二、英语文学欣赏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文学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而结合方式的多样化及其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一,将英语文学作品的优美句式放在英文句式学习中,通过英文句式的分解与组合,了解文学作品句式的结构,欣赏文学句式的特殊用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英文句式的理解与应用。第二,可以将英语文学段落植入英文阅读理解之中,通过对文学经典桥段的阅读与分析,了解其文学架构手法,为英文写作提供框架思路。第三,可以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性阅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欣赏文学艺术的价值。换言之,通过英语文学的句式、段落与文学整体的解构,在英语教学之中融入不同层次的英语文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学艺术性。但应该注意的是,英语文学欣赏融入英语教学需要一定的步骤,逐渐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控制英语文学融入英语教学的节奏语言学习本身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英语文学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在规范性学习过程中通过营造英语语境、交融国内外文化以及英语语言内容的综合推进,实现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句式等英语学习内容的传授。如果一开始就将英语文学欣赏作为全部的英语教学内容,将大段大段晦涩难懂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学习,不仅提高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效率。一般而言,文学欣赏在教材中有具体的进度安排,要遵循教材内容的设计,使文学作品不脱离教学目的。所以,应该注意英语文学融入英语教学的节奏,如在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将文学欣赏有计划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熟悉某部文学著作,并在一定阶段对著作进行全面解析,通过逐步推进学习,实现文学与教学的整体结合。

(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文学欣赏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书籍的阅读直接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对文学名著的形象化再造为英语学习营造出纯粹的英语语境,还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经典桥段的戏剧化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在日常教学中,要将文学作品内容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成为必需。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同时,通过文学内容进行语言训练,既改变了纯粹的死记硬背式教学的单调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场景的结合,文学是提炼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缩短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理解作品过程中增强人文意识,更便于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嫁接艺术与生活。

(三)注重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与创造性英语文学融入英语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挑战,也是突破教学瓶颈的途径。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作品的知识性引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自身也要注意培养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力,通过加深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点拨,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学模式的改良往往需要教师能动性地创造,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语

文学欣赏范文6

论文摘要: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文学欣赏》课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创设研讨与互动的教学情境等方式,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开设文学欣赏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所以,目前还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而面对涉猎文学作品相对少的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选择哪些文学作品,这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为此,在开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喜欢的作家,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了解学生的欣赏趣味。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学生的欣赏趣味不一样。有喜欢古典文学的,有喜欢现当代文学的,有喜欢台湾文学的,有喜欢外国文学的,这样,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尽量顾及每个学生的兴趣,有的放矢。同时,也应选择一些他们不熟悉但非常重要的作品穿插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欣赏趣味,而且还可丰富他们的学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让学生认识到,名著思想深邃、艺术精湛,阅读和欣赏名著是一生一世的精神享受,课堂学习只是让他们走近名著,感受名著,从而喜欢名著,只有不断地阅读、理解名著,他们的精神世界才会不断丰富宽广。

    随着影视、网络的普及,学生的文本阅读量越来越少,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巨著读过原著的人寥寥无几,多数学生是从影视上了解故事情节的,无法感受原著的语言美。建构主义研究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是一个主体不断建构的过程,即只有通过个体的真实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是最有效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每次开课之前,把要讲的篇目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在课堂上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读评论文章,以免先人为主的评论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个体见解。而对于一些诗词,可以采用课堂诵读的方法,激发学生在诵读中分享文本中的情慷。最有价值的尝试是自编自改文本剧情的方式:学生以“导演”的身份进人文本,对其中的结构、情节、人物设置进行自己有特色的删改和重新编排。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兴趣,使学生与作品问的交互作用得以深人,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

2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和引领作用

    将课堂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转变,必将有效提升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经常是被动、机械的教育对象,没有作为主动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某一作家或作品,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著名片,然后谈观后感。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在课后阅读了许多作品,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更有许多同学把改编成影视的名著与原作进行比较讨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更善于听取和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还要不时地给他们以启发、引导。课堂上,老师既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学习者,更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生命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学生思考的成熟与否,观点的幼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3创设崭新的教学情境

3.1学生研讨式

    对话教学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提倡建立自由、开放的心理场境,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力求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和谐氛围,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不轻易指责或批评学生,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没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在欣赏金庸小说时,设定的情景是“金庸小说研讨会”,同学们坐成圆桌式,畅所欲言,教师不加任何评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谈到金庸小说中的“大侠”时,有的认为是郭靖,因为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有的认为是令狐冲,因为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则认为是萧峰,因为他为了和平,为了阻止大宋与契丹两国交兵而不惜牺牲性命。在谈到谁的武功最高时,有的学生说是韦小宝,因为他的逃跑功最厉害(不时引起哄堂大笑)。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使之满腔热情地投人学习。

上一篇文学创作

下一篇近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