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电子政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电子政务范文1
(一)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网站是便民服务的窗口,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政府的各项服务,在网上实现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二)对于农村而言,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支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强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利于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从而有利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随着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二、目前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实施中,不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导向
以顾客为导向,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是发展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缺少了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基层领导的正确认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便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很难做到服务于农民。除了农民本身信息化意识薄弱之外,一些县乡(镇)主要领导及公务员队伍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也不完全,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当中认为电子政务就是买几台电脑、建几个网页的大有人在,根本没有明确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
(二)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长期存在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包括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各种信息化设备。虽然,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率都达到90%以上,但农村的互联网络普及率还非常低,特别是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还存在互联网络盲区。此外,很大一部分农民目前还只是维持在温饱状态,不具备购买计算机等人网设备的能力。据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上网人群当中,农民只占0.4%,而因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不能连接互联网)而不能上网的非网民占非网民总数的31.4%。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借助信息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为公众提供不间断的“一站式”公共服务,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完善的信息网络和方便快捷的信息终端。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削弱了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字鸿沟被拉距,导致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长期存在。
(三)电子政务服务主体之间不能有效配合造成效率低下
到2005年底,我国95%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5%以上的地方政府拥有门户网站。涉及“三农”信息服务的部位就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7个部委,然而这些部委大都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系统,没有实现统一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使信息的利用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
三、农村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一)要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农村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公共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是公共服务的原则,因此,农村电子政务应该在研究农民、农村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对症下药,才能解决新农村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和提高政务效率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普遍的错误倾向之一是技术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技术看作是万能的,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也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技术上的障碍。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如上所述。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电子政务的实施应充分认识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并找到克服制约因素的对策。
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就不能发展电子政务。农村电子政务不能照搬城市电子政务的模式,应采取“务实”的态度,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优先发展的项目。
(二)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农村电子政务
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提供方式来看,服务“三农”问题的应用模式亟待创新,接人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当前我国电子政务比较重视借助互联网络开展应用服务,这符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但是,根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农、林、牧、渔等农口行业的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农口电子政务服务过度依赖互联网络难以取得满意的普遍性。因此,电子政务在解决我国农业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具体问题时,信息化的接人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必须注重应用模式的创新,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实际效益。所以,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应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化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化模式是指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在政府的主导下,调动和利用社会多方力量(如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等),综合多方实力(理念、管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共同来推进和完成电子政务建设。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集团和IT企业等工商企业纷纷看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事业,采取多种模式多种形式进人其中,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空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四大电信运营商和联想集团即将与农业部签订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所以,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化模式是一种基于政府主导下的集合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建设模式。
电子政务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枢机构来协调各种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也需要有政府中枢机构进行统一部署,做出整体安排。因此,这种社会化模式必须是在政府机关主导下进行的协作模式,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以弥补政府部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实力的不足,同时。功能完善的农村电子政务系统又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信息反馈和监督商情信息等综合服务,促进农村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现状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特提出以下的县一乡一村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如图1:
1经济富裕地区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架构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县乡电子政务系统通过专线或VPN方式将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以及县政府联接起来。以县为中心。建立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和管理中心,县、乡、村网络互连互通,在同一个政务平台上采用不同的级别和权限的系统,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共享。县级电子政务系统再通过专线或VFN网络与市级政府相联。实现政务外网互联。
县级政府通过集中的外网服务中心,对村民和公众提供村务信息和政策公开、县乡级行政审批、在线投诉等各种服务,村民的接入方式可采用村民直接接人或通过信息站的方式访问外网门户系统。这样就形成了县-乡-村办公网络。
在乡村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是与乡村相关的业务,通过县-乡-村这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县一乡一村业务的集成与整合。在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建设电子政务管理中心、政务信息交换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和内网应用服务中心,以此来联结、管理县-乡-村这一电子政务三级体系。
2在较落后的农村实施电子政务的方法
公共信息服务站模式。在乡镇设立信息站,设置几名专业的服务员,配有几台电脑,在每一个行政村都设立信息员、信息点,基本的运作模式是提供计算机信息服务的开放性站台,为农民提供政府、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各类信息服务。这一模式中,要注意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中发展农村信息员。
“农户+基地+公司”的大户带动模式,也就是通过大户或协会等来带动农民实践电子政务。利用“电子农务”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农民的专业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在农民之间形成统分结合的生产联合,从而实现政府所不能做的或者效率比较低的一些事情。通过这些组织,使农民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办事的效率更高。
借助一些声讯、短信等其他手段实现信息咨询。开展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试点工作。近年来。农村的手机用户增长速度快,利用手机发送农业信息是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一个有效途径。
农业电子政务范文2
一、2018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政府网站信息报送情况。2018年通过市政府网站信息报送系统和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共上报各类信息547条,其中工作动态类523条,重点领域类12条,综合调研类12条。
(二)网站运行情况。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市农委网站改版正式运行后,服务器、病毒控制、漏洞防护及程序源代码维护等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真正做到机房统一、数据库统一、出入口统一,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市农委严格按照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要求,保证新闻动态类信息每2周更新10条以上,内容更新及时准确,进一步增强了网站内容的可读性。
(三)信息安全方面。为了切实做好我委网络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我委网络与信息安全,结合实际工作,专门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与《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预案》,确保本系统网络安全畅通。在网络运行期间如遇有信息安全事故,由信息科汇总交主管领导审核后及时上报。截止目前,网站运行实现了零事故。
(四)信息公开情况。我委网站及时、准确农委政策性文件、行政性法规、行政执法责任制文本、公示公告以及自由裁量权等内容,详见朝阳农业信息网。我们严格信息公开程序,在网站内容公开前,严格执行审查审批制度,由分管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对拟对外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核,合格后方可上传。
(五)电子政务工作自评得分情况。我委网站改版运行以来,运行良好,网站更新及时,为全市各级领导、农业战线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
1.网站单项否决方面。我委网站不存在站点无法访问现象,内容保持两周内更新,不存在严重错误,互动回应良好,在国家、省、市网站检查中未出现重大问题。
2.工作机构和管理方面。今年以来,我委电子政务年初计划、半年工作和年末工作总结及时更新在网站上,同时每月按时上报政府网站自查表和信息。
3.功能建设方面。网站栏目建设基本完成,其中新闻动态类信息2周内更新10条以上,对农业类文件及时公开和解读。领导信箱回复及时,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重要文件等征集公众意见。
4.运行维护方面。网站安排专门的负责人管理和运行。能及时发现、接收、处理网站问题并进行反馈,网站链接错误能做到及时修改,及时完善。
5.安全管理方面。网站子页面无病毒,没有被搜索引擎收录为恶意网站的情况;及时升级安全漏洞补丁,有完备升级日志。网站全年不存在因无法访问、被篡改、被挂木马或者被入侵等造成的事故和恶劣影响。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按照市农委下发的《关于做好电子政务工作的通知》文件,对电子政务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年终进行分析总结;市农委分管农业信息工作的领导主抓政务信息工作,并将各项工作层层细化,落实到每名工作人员;在召开的主要业务会议上,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进行安排部署,为电子政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各项管理制度。全系统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工作,各科室、直属各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及时、准确地报送各类农业信息,全面反映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工作重点和取得的新成绩;制定了《电子信息制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制度》,规定各类信息先由信息科初审,交市农委分管领导审核后,确保了涉密信息安全,规范了计算机操作安全。
三是将电子政务工作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今年初,市农委将电子政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努力提升信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机关信息服务水平,推进政府机关收、发文网上处理和流转应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农业电子政务范文3
兴安盟是一个农牧业大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低,农牧业人口比例高,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兴安盟168万多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农村,遍布在近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因此对于兴安盟来说,建立电子政务更是当务之急。
兴安盟农村电子政务
发展障碍
近几年,兴安盟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总体成效明显。但电子政务建设相对薄弱,有个别的地方村级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绝大部分农村,村级电子政务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电子政务建设认识不清。由于历史和现在的各种原因,兴安盟很多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认识,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与网络服务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服务,这种想法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推进。目前,电子政务采购额中硬件支出高达80%以上,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即是明证。
资金缺乏,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落后。资金问题是制约村级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对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的兴安盟而言,资金成为村级电子政务发展的 “瓶颈 ”。互联网在兴安盟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还比较低。从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截至 2013年 12月底,兴安盟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率仅为 10.7%。农村经济实力较差,支付上网成本对于农民收入水平而言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网络和电子政务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使得网络技术的传播、扩散速度减缓,出现传播 “衰减效应 ”。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建设村级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村级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基础,然而建设成本较高,加之兴安盟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乡村结构比较分散,区域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同程度上加大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和费用。
乡村干部中缺乏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目前,兴安盟的乡村干部普遍缺乏电子政务的有关知识,尤其对电子政务的网络技术知之甚少。据调查,许多乡村电子政务建设的障碍在于缺乏电子政务的网络技术人才。
电子政务信息人才是建设电子政务的最前沿力量,而目前农村出现高层次人才难招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的工资相对企业来说太低, 政府部门按照行政级别确定的工资又很难变动,结果政府信息人才纷纷外流, 造成既有丰富政务管理经验, 又具备相应网络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端缺乏。
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 如何留住信息人才, 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 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区域自然条件制约。兴安盟面积6万平方公里,全盟160多万人口;850多个行政村分布在区域广阔但地理结构差异极大空间里。区域内的山川河流分布较多,农村居住相对分散,乡村与基层政府之间、村落之间以及同村农户之间都相隔较远。物理上的距离从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接入点建设以及农民前往公共信息亭获取信息的难度和费用。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形成天然屏障,造成了“信息孤岛”大量存在。
多举措助推兴安盟农村电子政务发展
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对于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加速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对兴安盟正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也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促进力量,实现农村电子政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条件。
目前,发展农村电子政务面临着许多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如何加快兴安盟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是兴安盟干部群众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加强教育,普及网络。加强农村教育水平,保证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逐步提升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劳动和致富技能。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政府给各乡镇各村委配备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给农民们定期培训,并提供上门服务,农民有什么不懂的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政府也可以采用多样化培训主体,鼓励社会中介和公益组织等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
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目前,各地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考虑引进计算机和网络的专业人才促进农村基础电子政务的发展。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要求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开始,因为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会牵涉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会流于形式;其次要求广大政府公务员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思想,认识到电子政务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与方法;再次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进行“系统思考”,克服本位主义思想,从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使兴安盟农村的电子政务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站。结合兴安盟盟情,不必拘泥于单一的上网这种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现有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把信息和政府的服务送入千家万户,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方便和实用。在乡镇设立信息站, 设置几名专业的服务员,配有几台电脑, 在每一个行政村都设立信息员、信息点, 基本的运作模式是提供计算机信息服务的开放性站台,为农民提供政府、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各类信息服务。
在邮局、村镇办公场所、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场所建立公共信息亭,由农村信息员协助提供有偿的信息服务,获取的收入部分用于扩充设备和完善网络。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理建设电子政务。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作坚强的后盾。只有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才有足够的力量完善农村的网络设施,才能有足够的力量配置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并对其进行保养和维护,也才有足够的力量对公务员信息应用技术进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农业电子政务范文4
【关键词】 电子政务;过程和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13-02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后在网络上实现运作,为社会提供超越时空和部门分隔限制的优质且全方位的、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在世界电子政务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电子政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在这些基础之上,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即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应用的深刻变革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将加强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的五年规划,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将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及现状
电子政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两年发展势头很猛,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各政府部门逐步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不同程度地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20世纪 90 年代初至 90 年代末的启动阶段,以“三金工程” 的实施为主要标志, 加速了中国政府信息化进程, 为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 90 年代末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1999年 1 月,40 多个部委联合发起 “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中国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也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在最近几年中,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政府机构为龙头,以南海、邯郸为代表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十余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可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体系正沿着最初“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设想稳步发展,“以公民为中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为社会公众、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电子政务不断发展,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并开通运营。到目前为止,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从此前以能力建设为主转向现在以应用主导为主,既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能力、应用、绩效之间客观存在的不平衡发展的现实矛盾所致,又符合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到“十五”末期,我国电子政务在实践中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信息内容建设与服务取得显著成绩、政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推进顺利、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电子政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重点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急剧提升,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忽视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及人员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等。
(一)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虽然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宏大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二)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我国自电子政务开展以来,突出问题是政府部门的横向、纵向之间缺乏合理的信息通道,各系统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流,特别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了信息的顺畅流通和有效使用,信息利用程度不高;部门间采集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信息的深度挖掘和使用困难重重,形成了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
(三)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政务信息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相对于其他信息来说更具敏感性。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已明显跟不上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关网络安全、信息认证、加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对网络犯罪的预防、监管、责任追究等也没有完整的法律依据。所以,法律制度的欠缺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大阻碍。
(四)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五)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发展电子政务的具体规定, 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至今还没有制定全国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特别是没有出台统一的技术标准。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之间产生冲突。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从而出现标准不一、内容简单重复等现象,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农业电子政务范文5
**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关心支持下。州信息化办公室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年自治州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回顾
(一)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一是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全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今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启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县市办公OA系统和各通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搭建了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切入点,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用工岗位、农产品供求、市场信息、农业政策、龙头企业、名优产品等栏目。截止目前,农村经济信息网共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43587人、输出32951人,用工岗位65942个、招聘5707人,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600余条。自治区信息产业厅苏副厅长在我州检查工作期间,通过电话抽查,许多农产品信息后不久便找到买家。通过农村信息网的建成,在方便农牧了解种养技术、农产品市场行情、劳动用工信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加大农村经济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了农村经济信息网应用范围。今年4月开始,州信息化办公室编印了《自治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使用手册》,抽调人员到各县市对农村经济信息员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训,培训人员1500人。今年11月,利用冬闲,开展了为期两个月“信息技术进农村”培训活动,现已培训20个乡镇的村干部、农业大户和农牧民1000余人。采取“小手拉大手”(将农村经济信息网制成挂历发给学生带回家向父母介绍)的形式,对全州农牧民进行农村经济信息网宣传,发放挂历3万份。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农村经济信息网走进千家万户,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效果明显。
(二)完善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公开大屏幕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网站功能,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始终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抓手,督促州直部门建立网站或网页,将各单位工作职责、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办事指南、联系方式等通过网站,方便群众办事和公众监督,目前已有50个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今年,围绕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对州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增加了“网上办事大厅、政务公开、三农服务”等栏目,还首次对自治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进行了网上视频直播,改版后的网站体现了便民服务、宣传巴州等特点。截止目前,政府网站累计访问量1800万人次,今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我州政府门户网站在全疆绩效评估中获第一名,并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取得靠前位次。若羌、轮台、尉犁县政府网站在全疆县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分获前三名。全州政府网站受到广大网民和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是加大“州长信箱”督办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州长信箱”督办力度,申请成立了“州长信箱”督办室,增加编制3名。并对“州长信箱”办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功能进行了完善,增设满意度调查功能,加强了群众对部门承办信件的监督,信件的受理、审核、转办、签收、答复、督办等基本实现了网上办理。今年,“州长信箱”受理群众来信1470件,较上年增长50%;答复群众来信1440件(公开答复群众来信1376件),办结率达98%。来信主要反映医疗教育、房产物业、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社会救助等关系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督办,大部分信件都得到了满意答复,暂时不能解决的,都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三是精心安排政务公开电子大屏幕节目播出,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大屏幕作为党政机关推进政务公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窗口,今年播出内容增加了“农村经济信息”、“劳务用工信息”和“周末影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并对党的十七大、自治州“两会”等重大事件进行了直播或转播,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群众关心的信息,通过电子大屏幕传递出去。
(三)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一是对政府专网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办公效率。今年将州政府到县市专网升级为2M光纤,把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乡镇。目前,从州到县、县到乡的公文、信息全部实现了网上交换,实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子公文可直发至县市。
二是扩充政府内部信息网,强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今年以来,对政府的公文处理、政务信息、督查事项、提案议案、州长信箱等工作实现了网上处理、网上督办、网上,大大减少文件、信息等印制数量,节约了行政开支。进一步规范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和使用,完善制度,强化责任,保证会议质量,全年共召开视频会议70余次,节约行政经费60多万元。
三是认真做好州党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机关,统计局、档案局等办公楼的网络和300多台计算机的维护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四套班子网络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全年无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巴州”项目建设。
积极帮助博湖苇业公司申请“倍增计划”项目,获取3000万元贷款规模贴息资金,建设企业ERP项目。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积极争取,“数字巴州”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列入备选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已上报国家财政部批准,项目进入设计实施阶段。
(五)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打造阳光政府。
州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事机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组织人员编写了《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得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肯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大屏幕建设,不断完善功能,注重时效,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以政府网站为平台,整合各部门的办事指南、流程、表单和人员的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同时,与州行政服务中心配合,开发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系统,实时将办事时限和结果及时到网上,便于社会监督。
(六)强化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促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健康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事件时有发生,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日益重要。今年,加大了对各县市、州直部门从事电子政务的人员进行保密知识培训,与州保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的通知》,定期对安全保密薄弱单位和环节进行检查排除,主动与保密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强化对全州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保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
为确保国庆节和党的十七大期间的信息安全,制定了《自治州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的预案》,9月30日,会同州公安局、安全局、保密局、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中国电信巴州分公司等单位进行了“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网络安全事件的异常发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七)建立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工作机制。
今年初,针对各县市、州直各部门及信息办工作人员,分别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进行考核,加强对各县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对信息办工作人员按月考评,提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效能,更好地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部门分散、职能重叠,技术人员缺乏,且整体优势不能发挥,有待于对州直信息化相关部门进行整合。
二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州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网上办事功能等还不够健全,网站综合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应用不够、效益不高,相对滞后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缺少项目支撑,工业、农业及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还有待加快。
四是信息化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办公自动化的各类软件和系统管理平台等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年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及“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精神。按照自治州确定的三大目标,不断提升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为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我州新农村建设服务。**年力争全州所有乡镇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有专兼职农业信息员,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联网条件,保证农村经济信息网得到及时更新,通过公告栏、农信通、乡村广播向农牧民信息。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点,协调电信部门提供廉价的宽带服务,通过培训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业大户使用农村经济信息网获取市场、政策和技术信息,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二)加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网上办事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不断提升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结合《国务院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加大网站信息公开力度,配合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推进“网上办事”的进程。建立州政府门户网站蒙文版和维文版。
(三)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企业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介绍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建立ERP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自治州重点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州内重点企业通过该平台与州政府分管领导、经济部门进行沟通联系,使政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建立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上,建立完善我州国民经济动态数据、督查办理、政务信息、法律规章、民情民意等信息库,并对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数据和政策法律依据。
(五)提高电子政务专网建设水平,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乡镇。采取“小内网、大外网”的原则,不断扩大政务外网的应用范围,各县市、各单位的经济发展主要数据,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及时进行更新。同时,提高政府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应用水平,州直各部门与州政府文件、信息及材料通过专网交换和处理。在州到县市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州、县市、乡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会议效率,节约行政经费。
农业电子政务范文6
一、概念辨析
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或者按照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不仅仅是“政务的电子化”“政务网络化”。而需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对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一)、引发政府管理观念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将使政府部门的管理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像所有的改革一样,电子政务要求改变官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部门之间、政府与商界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方式。
(二)、重塑政府的业务流程。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三)、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从政府业务角度上讲,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
(四)、重构政府的组织结构。将政府组织看成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当代政府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融合型政府,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官僚制政府,而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形态应该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产物。电子政务将使得政府纵向结构趋于扁平化而横向结构趋于整合化。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向
客观地讲,电子政务这个公共产品并不能完成行政管理的全部功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电子政务构建的网络平台只是拉近了政府与公众、管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在行政管理的范围内架起了政府同社会方方面面的便捷而可能的沟通渠道。
但是,电子政务功能的实现最终还要落实到传统政府的人、才、物、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基础上来实现。这就是说,电子政务这一先进技术手段与行政组织机构的结合,要发挥其理想的效益,还必须探索创新行政管理的路子。
(一)、行政管理的创新导向:无印政府(SeamlessGovernment)
电子政务的实施增加了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加强了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程度,使社会能够全方位地对行政活动和行政人员进行评价、监督和考核,使行政决策更为直接地置于社会舆论的评判之下,这种开放公开效应要求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必须迅速回应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说,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的创新导向是无印政府(SeamlessGovernment)。
无印政府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拉塞尔·M·林登指出:“为了实现无印政府服务仅有机制是不够的。一旦职能壁垒被取代,管理人员需要基础结构来支持‘随时随地’的无印服务”。无印政府这一政府形态内在地要求加强政府与顾客之间在信息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达到提高顾客的参与程度,满足顾客的求知需求,使顾客获得最大限度满足的目的。
(二)、“管制型政府”到“服务管理型政府”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以政府的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或公众围绕政府部门转。企业或公众要办一件事,必须了解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权限、处室分工,然后一个个部门跑,来来回回反复报批。结果管制型政府大行其道。
随着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政府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方式也得以改变,服务比以前更快捷,对公众意见和需求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电子政务的外向型信息服务功能利用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快速、方便、廉价、准确地传给社会公众,减轻公众为此需要付出的经济和时间负担。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的推行,内在的要求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三)、推行电子政务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互动
电子政务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只是简单地将现有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或网络化,而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改进的重大创新,本质上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行电子政务必须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其互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电子政务的推行,将不断改变政府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2、电子政务重塑政府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但是也许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政府业务和运行流程都滞后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它们在发展中不断的相互调适互相促进,最终建立一种良好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