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污水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污水定义

城镇污水定义范文1

关键词:污泥处理,污泥处置,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污泥处理、处置定义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分别针对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准确解释,这一遗漏造成概念不清。过去,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区别即草率地以污水处理厂为界划分,厂内为污泥处理,场外为污泥处置[3]。这导致了责任主体的不清。处理、处置概念的混乱导致污泥处理、污泥处置目标不明,进而影响到管理、技术路线选取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基于这一现状余杰等人的建议对污泥处理、处置分别定义如下:[4]

污泥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单元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通过兼容、减量、稳定以及无害化的过程称为污泥处理。

污泥处置:经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以自然或人工的方式使其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基于这一定义,污泥处理的工艺单元主要包括污泥浓缩、脱水、消化(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堆肥和干化等工艺过程。而污泥处置则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污泥农用、卫生填埋、焚烧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污泥处理处置的总体目标中,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目标可以认为是针对污泥处理提出的,而资源化的目标则是针对污泥处置提出的。

我国污泥处理现状

由于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存在严重的“重水轻泥”现象,大多数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泥处理工艺还停留在传统的调制——脱水模式上。实现污泥稳定化处理的污水厂仍然不多。污泥的稳定化是污泥处理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步骤。未经稳定的生污泥可被认为是污染物,含有易腐有机物、恶臭物质、病原体等,脱水效率低,卫生条件差。不进行污泥稳定化处理即脱水外运会造成如下结果[5]:

污泥体积庞大,造成污泥处置费用庞大;

污泥极不稳定,污泥中有机成分一旦发生腐败变质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污泥中的有用资源未得到利用,带来了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此续发展的目标。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2600多座污水处理厂中只有近60座配有污泥厌氧消化设施,而其中正常运行的不到20座。未经稳定化处理的污泥占总污泥量的55.7%[5]。采用污泥好氧消化技术进行稳定处理的污泥约有26%[2]。与厌氧消化相比,好氧消化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运行费用较高,处理后污泥较难使用机械方法脱水,且不能像厌氧消化一样产生有价值的副产品(沼气)。

我国污泥处置现状

在各种污泥处置方式中,污泥的卫生填埋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处置方法。但由于脱水污泥的含水率较高及填埋场对污泥剪切力的要求,填埋场对污泥进场的要求越来越高。除此之外,污泥填埋不仅会严重危害填埋场的安全,而且会严重污染附近的生态环境。填埋的污泥会造成填埋场渗滤系统的严重堵塞,大大缩短垃圾填埋场的寿命,还会严重污染附近的地下水。

污泥的土地利用是我国污泥的另一个主要的处置方式。但是我国既没有系统、科学的管理办法,也没有配套的污泥标准系统,故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正在受到质疑。在土地利用时,由于施用处理不到位的污泥,使得污泥中有效成分不能被充分利用,有的导致土地盐害、烧苗和病虫害等问题,污泥在很多地区反而成为了一种污染源。

近年来污泥干化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发展很快,污泥单独干化焚烧的案例不多,污泥协同焚烧是污泥热处理的发展趋势之一,国内已有实现了规模化的工程示范应用。

其他处置方法如污泥制砖、制陶粒等方式也有相应的应用案例。

此外,据估计我国约14%的污泥没有得到任何处置,这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造成污泥处理处置现状的原因

技术原因

我国目前的污泥性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

低有机质(发达国家VSS/SS为60-80%,我国VSS/SS为30-50%);

高含砂量(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了圆形沉砂池,脱砂效率低;大量的基建、施工建设,导致泥砂水排入污水管网系统等);

重金属含量高(工业污水源头重金属处理系统不完善)。

由于污泥含沙量高、有机物低、热值低,大大影响了污泥能源化处理的经济效益。重金属含量高直接影响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除去我国污泥性质对污泥处理造成度阻碍之外,我国的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污泥的厌氧消化是最重要的污泥稳定化的方式。其有良好的有机物降解率(40-60%),可使污泥体积明显减小;厌氧消化的高温环境可以杀灭病原菌,实现污泥的无害化;更重要的是厌氧消化相对好氧消化省去了曝气所需的能量消耗,还能够产生沼气,为污水处理厂供给能量。但厌氧消化同样存在缺点:设备多、工艺复杂,前期投资大;系统受环境条件变化影响较大,一旦受到扰动后恢复缓慢。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

我国目前还没有生产厌氧消化设备的能力,厌氧发酵工艺的建设主要依赖进口设备,且水厂管理操作人员的素质也很难达到厌氧消化设备所需要的水平。正是这些技术方面的不足,使得我国实现厌氧消化的水厂十分的稀少。

在污泥处置方面,较为新兴的污泥处置的方式中污泥干化焚烧工艺也依然部分依赖国外进口设备。

由此可见,在污泥处理的技术方面,我国仍有待提高,大量的技术空白仍有待科学研究的填补。

政策原因

除了技术原因之外,政策方面的不足是阻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进步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污水处理,污泥的处理处置投资更大收益缺微小。发达国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30-50%[1]。但若污泥处理处置不当,则会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基于污泥处理处置投资大、回收少的特点,管理上的严格标准,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显得更为重要。

在立法方面,关于污泥的立法明显滞后,缺乏与污泥处置相关的污染环境防治法规,所以社会对污泥的处理、处置不够重视。尤其是对污泥的生产者来说尚未有切实的紧迫感。

另外,污泥的处理处置涉及到的部门广,需要各方面协调和配合,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建设部门等。这一因素也增加了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协调难度。

应对现状的措施及未来发展

面对严峻的污泥处理处置的形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何处,具体的操作措施又当如何制定,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直观最迫切的问题。国外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污泥的处理处置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法律和政策上都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并在执行上通过一系列政策予以保障。

美国有约16 000座污水处理厂,年产污泥量3 500万t(以80%含水率计)。建有650座集中厌氧消化设施处理58% 的污泥。污泥处理中,除了对产生污泥的处理,还将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与污泥处理系统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污水处理中即实现了污泥的共处理(cotreatment)[8]。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分布为:60% 农用、3% 生态修复、17% 填埋和20%焚烧。

自1998年起,欧盟便立法禁止海洋排放污泥,同时规定污泥的卫生填埋需被逐渐禁止[6]。

欧盟国家的50 000 座污水处理厂年产污泥量4 000 万t(以80%含水率计),有50%以上的污泥进行了厌氧消化稳定处理,其中英国的污泥厌氧消化率达到66% 。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为:50%以上农用、20% 填埋、20% 焚烧,污泥填埋量持续减少,土地利用量逐渐增加,焚烧量维持不变。

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起步晚且任务紧迫,可以充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快污泥处理处置设备的国产化,从而降低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基建费用。同时还需要提高水厂的管理运行水平,以满足污泥处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新兴污泥处置领域,当大积极开发污泥资源化处置技术,为污泥的出路广开源。

政策方面,更有效地协调涉及多单位的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方式。制定更具约束力的强制性污泥排放标准,进而改变水厂以往“重水轻泥”的态度。积极扶持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水厂对污泥处理的投入。通过政策调控的手段控制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鼓励污泥的资源化。

参考文献

1. 戴晓虎 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思考. 给水排水 v.48;No.359, 1-5 (2012).

2. 余杰, 田宁宁 & 王凯军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探讨. 中国给水排水, 84-87 (2005).

3. 杭世珺, 陈吉宁, 郑兴灿, 王凯军 & 王洪臣 污泥处理处置的认识误区与控制对策. 中国环保产业, 11-14 (2005).

4. 余杰, 田宁宁, 王凯军 & 任远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探讨分析. 环境工程学报, 82-86 (2007).

5. 许晓萍 我国市政污泥处理现状与发展探析. 江西化工 No.99, 24-32 (2010).

6. Fytili, D. & Zabaniotou, A. Utiliz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 EU application of old and new methods—A review.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2, 116-140 (2008).

7. 余杰 & 田宁宁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有关政策探讨分析.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 7-9 (2009).

城镇污水定义范文2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矿山污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现今,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 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 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为60% ― 70% 。根据统计,中国有3.2亿农民没有饮用水;大约有1.9亿农民是喝受到污染的水。此外,灌溉农田的水散发着恶臭,而且漂浮这一些污染的泡沫。而这样条件下生产的食物,我们却每天都在食用。

以上这一切都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水污染的整治问题已经越发的迫切,它不但威及到现今人类的健康,也威胁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故而,打破我国传统的重经济、轻环保的现状,对于紧迫而又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应用重典调治,调整该问题必须要依赖惩治性强的刑法,这也就是对于此类罪的构成以及刑事责任进行研究的意义。

对于“犯罪”的概念,各个国家的刑法都有不同的立法体例。基本上分为以下情况:①根据犯罪的法律后果来给犯罪下定义。通常形容犯罪是依法应当受到刑罚的行为。②按照犯罪的成立条件下定义。例如,德、日学者通常认为,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违法的、有责的行为。③结合犯罪引起的诉讼程序给犯罪下定义。指明犯罪是能够引起刑事程序的行为或行为结果。④根据犯罪的性给犯罪下定义。⑤结合犯罪本质特征与法律特征下定义。苏联的学者提出,犯罪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危害性、违法性、罪过、应受惩罚性、不道德性并将犯罪实质特征与形式特征结合研究。

我国现今采用的就是此种方式,在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也就是说水污染行为在罪行法定的精神下,在我国要定义为犯罪,至少要符合以下的条件。首先,侵犯上述刑法13条所规定的某种法律客体。此点,水污染罪侵犯的客体可归结在“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以及危害社会的行为;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集体所有财产;破坏社会秩序;”这几点上。其次,要为法律所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338条与346条所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可证明我国的法律保护范围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最后,要达到犯罪,即要排除刑法中认为是显著轻微的裁量要件。据此,依照刑法规定了水污染罪的条件下(在现今中国刑法环境下,暂且归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但并不能否定水污染罪的独立构罪本质),按照法律的规定,侵犯了相应的客体,并且在自由裁量中认为情节(情节可归结为行为方式,后果,影响等)达到了某种危害,以至于要受到刑罚的危害社会行为或行为结果,就是水污染罪。

有关水污染罪概念的争论未曾停止过,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于危险犯是否应该论罪的问题。危险犯是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的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标志的犯罪。例如在投毒罪中,只要行为人故意实施了投放毒物的行为,足以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大量公私财产安全,即构成投毒罪既遂。水污染罪的危险犯应当论罪,理由如下:①水污染罪为公害污染,其危害影响深远较大,应由长远角度观察,而并非专注其行为的实害结果,所以,应将危险犯作为环境刑法的重点。② “由于危害环境行为与其危害结果之间较其他犯罪而言,缺乏一种明确的表面联系,而且危害结果的出现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处罚危险犯就显得尤为重要。”③水污染可对生态平衡造成危害,而对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危害一旦形成,要恢复生态的良性运转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刑法介入的阶段应当前移,以免水污染行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综上所述,所谓水污染罪,应对危险犯予以惩罚。

水污染罪的特征,是此犯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表现。水污染罪除了具有传统犯罪的一般特征之外,在社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仅仅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水污染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比,所指向的对象由一般的社会关系延续扩展到环境生态利益,而不是像其他罪名一样,保护的仅仅是权利以及围绕权利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技术性与专业性的特质:要区分水污染最大的构成,罪与非罪,罪过形态等问题,比如要涉及有关理工类的专业问题,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犯罪的特征之一。

(3)犯罪的隐患性与长期影响难以消除:水质一旦被污染,其影响将长期存在,并且污染危害将持续。而其他犯罪一旦被司法处理,犯罪影响即宣告消除,危害也就不存在继续性。

(4)不可避免性:与其他犯罪不同,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水污染是在社会对经济的要求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的,而一定程度的排污,被国家认为是合法的,其他有关犯罪行为的实施则不然。

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使环境法律的完善变得十分迫切。水污染罪是抑制环境恶化,惩治环境破坏的终极武器,也应当是调整水污染行为的主要形式。但是,水污染犯罪的制定以及其运行和发展,在法律等诸方面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现今,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健全,法律调整的广泛应用,将会不断引发新一轮的立法需求。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本身也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所向,针对水污染罪的特点进行修订和完善。随着我国刑法的逐渐健全,我国的环境犯罪规制必将走上健康的法治轨道。笔者期待着我国的水污染罪能达到独立法条、内涵确定、正义与效率之间平衡,定罪量刑合理的那一天。而且,相信这一天已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吴峰谷,《自然资源概论报告》,工业出

版社,2004年第1版21页

[2]J.C. 史密斯、B. 霍根《英国刑法》,李贵

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3][苏]皮昂特科夫斯基:《苏联刑法科学史》

曹子丹等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22页

[4]宋川.人民法院报,2001-09-18 .

城镇污水定义范文3

1.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政设施差、水体污染严重,区域环境质量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小城镇基础设施原本就不完善,加上规模迅速扩大,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小城镇水资源和能源缺乏、整体环境质量差。一些小城镇是由于大中型工、矿企业的突然建立拔地而起,而这类小城镇原有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由于只重视发展生产,完全忽视了基础设施尤其是环保设施的建设。大部分小城镇的排水管网简陋,排水系统极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污废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环境问题。

1.2原生环境遭到严重侵害、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

不可避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使小城镇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主要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主,由于环境规划工作不足,以及在思想观念上落后,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充分的使用,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

1.3面临大城市环境污染转嫁的危险

一些大城市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为减轻污染严重的企业导致的环境问题,将这些企业或者部分产品的生产迁移到小城镇。另外,很多小城镇为了发展本地经济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在没有系统城镇规划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城镇工业,以求尽早改变其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加选择地引进投资。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观点打破了小城镇自然环境的平衡,使其环境质量迅速恶化。

1.4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后

由于思想认识,经济与技术等原因,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工作展开不利,大部分小城镇还处于脱离环境规划之外的发展模式中,环境管理更是无从谈起。这从本质上导致了小城镇环境问题的突出性。

2小城镇环境规划

2.1概念

小城镇环境规划定义为: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共同规划、共同实施、共同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有效统一,使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地发展。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城镇环境规划是以“环境—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综合生态系统,依据科学理论,在对城镇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

2.2作用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监督对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小城镇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防范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它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进行综合协调,才能保障其顺利实施。城镇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计划,为了使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对环保的概念、目标、指标体系、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进行科学系统论证以及精心策划。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4)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特别是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小城镇来讲,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镇发展的首要目标。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城镇环境规划为其本身提供了科学的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它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并可用于指导环境管理活动、环境建设等。城镇环境规划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方针和发展战略,其所作的宏观战略规划,为其实行环境目标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

2.3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注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在收集了充足的真实的基础资料后,才能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环境规划。但目前,由于小城镇本身缺乏环境规划方面的基础资料,加上城镇化速度过快,部分农民转入小城镇,使得小城镇人口的准确统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受到传统的影响,有些居民不愿透露真实情况等,使得掌握的资料有限并且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所以,只有对当地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同时对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使该环境规划既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又符合小城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2)注重环境规划的可行性。大多数人尤其是决策者们对规划的赞同,是关系到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现实中规划方案能否顺利通过、实施和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还取决于规划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认可,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者,对规划的实施起重要作用。3)必须注重分析区域资源,确定符合实际的小城镇性质。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三农工作的载体。因此,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资源来说,由于相邻镇域和区域有其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特点,这就要求在编制环境规划时,首先要仔细分析和掌握区域资源特征,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以镇域中心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同时还应考虑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新技术应用。4)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可持续性的前提是注重可持续发展规划。小城镇的起源是农村和乡镇,它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农村,受到农村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目前土地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城镇发展而言它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是否被合理开发利用关系到小城镇能否合理地、持续地以及全面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需强调两点:a.平等原则,在自然资源面前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当代人不能将过多消耗土地资源而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后代人承担;b.协调性,要协调好土地资源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协调土地的供需平衡关系,首先应以集约化利用为原则严格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加强对自然生态用地及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保护;其次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引导乡镇工业企业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统一规划;再次通过健全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小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的经济发展和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和控制,势必制约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面临挑战,这就要求在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时,以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最大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可持续发展,规范开发自然的度,确定发展方向,减少规划的盲目性,使自然既能为现代人服务,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

2.4小城镇应从污水、固废、大气等方面开展环境规划

1)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根据地形图以及区域地貌特征规划镇区排水管网,收集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雨水,生产废水的排放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水标准》,污废水集中送往污水厂处理。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主要由管网走向、河流走向、夏季主导风方向等决定。由于小城镇污水日变化系数大,在选择污水厂处理工艺时要注意考虑水量和水质对工艺的冲击。一般来说,一个小城镇只需要一个污水处理厂,经污水厂处理后的水就近排入水体。2)固废的收集与处置。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并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收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处理过程的管理。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做好回收利用和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产生二次污染。3)大气污染的防治。优化工业的能源结构,尽可能多的使用绿色、环保燃料,最大限度控制煤炭使用,并且改进煤炭的使用方式,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完善小城镇大气污染规划与防治措施。

3结语

城镇污水定义范文4

1 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水资源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不同的专家对于水环境承载力有着不同的定义,大致包括纳污能力、支撑能力和社会经济规模等。总的来说,水环境承载力可分为:(1)广义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水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2)狭义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现在,我们在定义水环境承载力时,还需考虑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对其进行理解和界定时应该遵本文由收集整理循持续、系统和综合的原则。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水环境承载力可理解为:某一区域水环境系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一定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准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最优时,能持续支撑经济系统的最大能力[1]。

2 研究区概况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腹地,位于江、湖、河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里。嘉兴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较温和,雨水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能达到1,100至1,200毫米左右。虽然嘉兴全年降水充沛,但时段分布很不均,降水的72.8%集中于梅汛期和台汛期。2010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0.0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879.4立方米,仅为浙江省人均水资源2,955.0立方米的29.8%。

嘉兴有着“鱼米之乡”、“衣被天下”的美誉,有“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繁华,经济比较发达。嘉兴两个区、三个县级市和两个县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全市工业领域在发挥纺织、服装、化纤、经编、皮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2010年,gdp总量为2,300.20亿元,人均gdp达到67,336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65元。伴随着嘉兴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由于工业的发展,大量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再加上嘉兴地处太湖流域下游,上游带来外来的过境污水,嘉兴市水资源污染较严重。2010年,市环保部门分别对嘉兴市80条河道、8个湖荡共128个水环境监测断面进行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按监测断面评价,全年期ⅳ类水体占17.2%,ⅴ类水体占19.5%,劣ⅴ类水体占63.3%。嘉兴市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环境压力大。

3 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3.1 评价方法

目前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主要有多目标决策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向量模法等。向量模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一定的量化过程,得到无量纲的评价结果,能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水环境承载力状况综合比较。向量模法原理、形式和运算较简单,逐渐被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采用向量模法对嘉兴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选用层次分析法[2,3]。

3.2 向量模法

3.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将要评价系统的有关替代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针权重分析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

2)构造判断矩阵。

3.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水环境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受到经济、技术、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指标的选取时要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技术发展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遵循完整性、简明性、可比性等原则[4]。

3.4.1 指标体系的选取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4.1 水环境承载力的计算

4.2 结果分析

城镇污水定义范文5

关键词:生态行政 尹集乡 环卫整治

一、生态行政的定义与内涵

对于生态行政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生态行政”就是环境友好的行政;有学者认为生态行政是以生态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政府环境管理行政事务中倡导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推行生态生产经营。本文引用的生态行政的概念是指所谓生态行政是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目标,对政府等所有组织改善行为具有统一的功能。环境管理标准是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生态行政的载体和依托,生态行政是符合环境管理标准和符合现代行政法治要求的全新的依法行政理念。其核心是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和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环境保护有力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尹集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襄阳市尹集乡位于襄阳市境内西南部。面积49.7平方公里,人口1.2万。尹集目前水环境污染问题基本稳定。千弓水库与张冲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但有部分鱼塘水池水质情况有待改善;空气质量总体良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沿305省道汽车尾气对空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在噪声污染方面,目前存在着一定的噪声污染,生活源所占比重最大,交通噪声级最高。

目前尹集乡根据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等方针。坚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模式,力求从源头控制污染,搞好合理规划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搞好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坚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干部的环境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搞好环境建设。

(一)机遇

1.城市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

中国城市面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襄阳市的城市建设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尹集的发展在这种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蕴含机遇。

2.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襄阳市政府在大力推进尹集乡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相关单位对尹集乡的建设给予了高度支持。

3.襄阳市“四个襄阳”战略

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四个襄阳”的建设都与尹集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绿色襄阳、文化襄阳理念的提出,为尹集“美丽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湖北“城乡协调、绿色发展”导向

在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正是尹集发展的立足之本和核心精神。

(二)挑战

1.由于受到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尹集乡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依然滞后,从发展现状来看,尹集乡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在三产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经营十分粗放,工业化水平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转换产业结构,将粗放的生产方式转化成集约的生产方式,这是尹集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2.目前,尹集的交通、通讯、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较差,这极大地制约了尹集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弱化了其招商引资环境。如何改善和加强尹集乡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是尹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又一必须解决的问题。

3.城市化既是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又是经济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巨大动力。然而,尹集的现状是城镇化水平很低,大大低于周边地区,因此要妥善解决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核心的多重难题,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从整体上看,尹集乡优势明显,劣势也不容忽视,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尹集乡发展的关键。

三、建设尹集乡城乡环卫工程

由于各种原因,乡内环卫设施较为落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环卫设施完备,主要街道上公厕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入厕要求。同时乡内缺少垃圾中转站,导致垃圾收集工作作业劳动强度较大;二是目前尹集还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对城市进行保洁,这种情况已经远远跟不上尹集的城市发展;三是目前尹集还没有配备有密封式垃圾运输车,运输过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按国家标准,垃圾日排放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Q=RCA1A2

Q-生活垃圾日排放量(tMd);

R-收集范围内规划人口数(人);

C-预测的人均垃圾日排行数量(tM人*d);

A1-生活垃圾日排行重量不均匀系数A1=1.1-1.5;

A2-居民人口变动系数A2=1.02-1.05。

预测规划城乡人口8万人,生活垃圾日产量预测达125.70吨。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建设城乡环卫工程刻不容缓。

(一)在环卫方面

一是乡内生活垃圾应全部实行上门袋装收集,居民实行分类收集,对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单位垃圾全部实行计量收费清运。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密闭垃圾转运站转运/特种垃圾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规划,都必须单独收集、清运和处理/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指定倾倒地点,其处置基本上按“谁产生谁负责清运”的原则,没有运力的,可以委托环卫部门有偿代运/粪便经化粪池处理后,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化粪池残渣定期由吸粪车吸取,运往污水处理厂处理;二是在垃圾处理方式上,近期采用卫生填埋为主,高温堆肥与垃圾焚烧为辅的综合处理方法;三是在其他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上,建筑垃圾采取回填土和低洼地填埋相结合,远期建立弃土堆放场/建立医院垃圾专用焚烧厂,医院垃圾以集中焚烧为主,杜绝填埋/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垃圾本着“谁产生由谁治理”的原则,按环保标准和规定处置,环卫部门不承担该项处理任务。

(二)在环卫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规范设置相应的公厕。公厕应按每3-5座/km2设置,中心地段及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设置间距不大于500米,一般街道不大于800米设置一座。30-50m2M座,蹲位9-14个M座;旧镇区居民区每150米设一座,经营面积大于5000m2以上的沿街大型建筑物,一律按国家二类标准,建设内外两用公厕;在新建居住区,按照设计规范设置相应的公厕和垃圾桶等。

二是新建居住区垃圾收集方式。新建居住区垃圾收集方式以垃圾桶定点收集为主,垃圾桶的服务半径在70米以内。垃圾回收流程为:袋装垃圾-垃圾桶-垃圾运转站(分类、打包、压缩等处理)-垃圾处理场(或填埋,或焚烧或回收利用);旧镇区垃圾回收流程为:垃圾收集站(200米以内)-转运站-处理场。废物箱一般装置在街道两侧和路口、居住区或人流密集地区。商业大街每50米设一个,交通干道每80米设一个,一般道路及居住区内主要道路100米设一个, 车站、广场、体育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应根据人流密集度合理设置。

三是设置一个小型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站与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结合设置,占地面积约5800m2,位于襄城大道与规划南六路交叉口处。垃圾转运站与周围建筑物的间距不小于10米,设置不小于5米的绿化隔离带(绿化率不应大于30%)。其外形应美观,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操作应实现封闭、减容、压缩,设备力求先进。飘尘、噪声、异味、排水等指标应符合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

四是粪便无害化处理。粪便由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经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再处理后排入水体。远离污水管道的住宅区可设立净化沼气池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是建立环卫清扫保洁工人休息场所。按作业区内一万人左右设置一处,每处占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00平方米,全乡共设6处。

六是道路清扫。全乡道路分三级标准清扫:一级清扫路面包括主干路、主要商业街、主要旅游景点的道路及公共建筑密集、人流较多的街道,实施24小时清扫;二级清扫路面包括次干路,实施一天三次清扫;三级清扫路面包括支路,视清洁度灵活控制清扫次数。

(三)在水体保洁方面

对乡内水体建立动态监控,发现污染物应及时清理;强化科学措施,定期对水体进行清污和维护,保证水体的清洁;制定水体保洁规定,对破坏水体及其沿岸绿化、污染水体的个人及单位进行教育或惩罚,对保护水体、举报破坏水体卫生的个人及单位给予奖励;对水渠进行定性定线保护,整治水体周边环境,实现水体景观化。

生态行政学的兴起赋予了尹集乡建设“美丽乡村”新的机遇。“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更需要全乡的共同努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应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动员全乡共同参与,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刘铮,雷志松.绿色行政的定位、价值及其实施路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0-13. [2]张金鉴.行政学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2:292.

[3] 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机制探微[J].甘肃社会科学,2011,(02):175-178.

城镇污水定义范文6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引言

1.1绿色基础设施概述。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人们为了寻求一种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干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为GI)的定义,其目的是寻求一种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模式。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体系的存在,是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由网络中心((hubs)、连接廊道(1inks)和节点(Sites)这三个结构性要素组成[1]。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因规划方式的限制,通常格局小,连通性差,功能不完整,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组织特性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特点有:系统性、连通性、复合性以及层级性等。1.2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下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2]。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并能维持其持久稳定运转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从根本上对付全球挑战,实现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随着2012年的“里约+20”峰会的召开,可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总钥匙”。

2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

2.1指导土地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差,不能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在土地开发前,应首先对大区域进行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分析,从国家、省级、市级的战略视角,在大尺度、系统化和生态化视角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再从中观、微观层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规划设计,形成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绿地系统。2.2绿色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功的GI规划能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其中,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国家的生态安全、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效益方面,GI建设有利于提高地方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引进创新企业入驻,增加财政税收,同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最后,环境效益方面,优化雨水收集方式和雨洪管理,优化地方土壤、空气、水的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网络,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3.1建设和完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1)建立城市绿色廊道。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系统的规划,建立城市绿化控制带,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生态廊道。(2)绿色枢纽。以城市住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态农田、经济林地等枢纽结构,利用这种生态恢复结构模式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3)绿地系统的整合。将现有的城市绿地进行有机连接而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开拓更多城市绿色空间的途径。3.2修复城市边缘废弃地。目前,城市化发展正向城市边缘地带扩张,城市边缘废弃地包括被过度开采的山体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等。这些边缘废弃地的修复可以依靠良好的风景规划,向城市废弃地和污染区域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斑块廊道结构模式,稳定区域土壤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进而改善区域气候环境。3.3对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化处理。(1)雨水系统:采用设置滞洪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对雨水进行过滤,再返还至接收区等途径,模拟自然状态,减慢和存储地表径流。(2)污水系统:从污水源开始减少污水的产生,并利用人工湿地和骨料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建筑和社区范围内采用生态技术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再进行回收和利用。(3)能源系统:利用自然能和废弃物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能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使资源保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4)交通通讯系统:减小社区服务半径,增加自行车和步行系统,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行低碳出行。

4结语

在新常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城镇化建设,传统的绿地规划理论必然不能满足现状。因此,当下更需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的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国土进行全局的统筹策划,珍视每一寸土地。现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云路,李雄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漠河北极村生态景观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