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管理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管理内容

商业管理内容范文1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包括:授信开证、打包放款及进出口押汇等。近些年在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拉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取得了空前发展。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前期调查等风险管理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

贸易融资;信用风险;外汇风险

0 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结算中的各环节为基础,银行提供给进出口商的资金便利或短期融资的总和。贸易融资具备重复性、短期性和高流动性的特点,注重的是操作控制,有助于银企之间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我国近些年国际贸易得到空前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这就必然使得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业务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国际贸易融资上。它与国际结算操作紧密相联,是用国际贸易单据、凭证及货物充当抵质押的一种融资方式。国际贸易融资为商业银行创造手续费、业务利息收入,促进其他业务的发展,使银行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但是伴随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使得该项业务不断暴露出潜在的风险,这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1 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1.1 进出口商存在的信用风险

进出口商信用风险指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活动中的任一方如果不履行合同义务,就有可能导致对方受到损失的风险,从而导致提供资金给进出口商的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大多数都存在融资押汇、结算、多头开户及管理混乱等现象,其信用状况不良;经常由于资金的短缺原因,借助打包贷款、押汇等方式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最终用到其他业务上。更有甚者与外资企业串通,虚列贸易背景向银行申请信用证,然后利用汇率变动赚取汇率差价,使银行经营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1.2 存在的贸易风险

国际贸易从一开始的谈判到合同签订后的履行,这整个过程都属于一种商业信用,不但要注重进出口商的信用度,还要注重贸易活动中商品的质量、市场行情、交货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在交易活动中还会存在贸易纠纷与索赔,这就产生了贸易风险。所以有很多方面都会影响到贸易活动的进程,如进出口双方的经营能力,货物的价格、质量、交货期限、汇率变动、市场行情及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等方面因素都能影响到贸易能否完成。这时只要出现一个不利因素,就可能造成经营危机,导致贸易纠纷,形成贸易风险,最终出现风险贷款。

1.3 存在的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贸易交往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债务,因汇率、利率的不断变动,引发相关货币价值上下浮动,致使任一方都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的风险。外汇风险大致可分为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折算风险指的是以本国货币对以外币计价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进行折算而产生的外汇风险;经济风险指的是预料以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的成本、价格、生产数量产生影响,造成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收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减少的潜在损失;交易风险指的是由外币计价的未来应付款、应收款,在用本币对其进行结算时,受汇率变动影响使其收益、成本面临风险。

2 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

2.1 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近些年,尽管贸易融资业务在改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作用逐渐被高级管理人员了解,但缺乏对其存在的风险的充分认识,在具体风险管理方式的落实上没有做到位。有的人以为在贸易融资中只要开出单据或信用证就能赚取客观的手续费,在此期间实际资金不会被动用,是一个既是一本万利又是无风险的产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贸易融资执行的规则是国际惯例,具有刚性的付款承诺,所以对贸易融资业务夸大了其难度和风险,他们对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持有保守态度,使得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2 缺少复合型人才开拓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对专业性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符合开拓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稀缺的人才资源大多都集中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并且他们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在各家商业银行中都在独立经营国际业务品种,所以从内部机构设置来看,贸易融资业务和国际结算都是由国际业务部来负责。这就导致了有关从业人员虽然熟悉国际结算,但对信贷管理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严重缺乏,难以从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资料中准确分析和判断出其资信情况,不能充分把握国际贸易融资整个过程中的各环节,使得国际业务的市场效果和产品功能降低,也缺乏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2.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前期调查

在以往的信贷评估模式中,我国商业银行过于看重企业本身的财务能力,对企业的上下游实际情况和贸易背景缺少必要的前期调查,即便调查了也只是走马观花。当前不少客户经理对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相对较少,即使去了企业进行调查大多都是一种流程或形式,缺少对企业实质的了解。他们对企业提供的资料比较看重,如资料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资料上体现的数据或指标是否满足银行的要求等,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入调查研究,特别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状况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更有甚者对进出口货物的市场前景、用途等了解甚少,信息这般不对称,必将极大的提高银行的融资风险。

3 解决国际贸易融资中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充分认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的风险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中,防范规避风险应该成为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在金融危机中关注主要客户受到的影响程度,关注客户在市场中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应该加强银行系统内部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系,联合排查风险问题,共同挖掘业务新契机。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风险管理要求,国际业务部应保持与风险管理部的密切沟通联系,此外还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联系,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政策,在保持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基础上,有效处理好防范风险与发展业务之间的关系。根据《巴塞尔协定》相关原则规定,在开展业务时,商业银行必须能够识别、评估出相应的风险,并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或最低水平。商业银行评估贸易融资风险指的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预测和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贸易融资风险的后果和影响,这样做的关键就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融资风险及其风险控制情况,以便对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3.2 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员的素质

国际贸易融资是操作复杂、技术性强及知识面广的业务,它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这项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当前急需既精通信贷业务、国际惯例,又掌握操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看,其本质就是银行相关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竞争。所以要想使贸易融资相关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风险防范的能力和意识,应投入大量精力培养出一支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相关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可以利用培训机构的特点优势,与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合作,选择一些重要的课题邀请培训机构的专家作专场讲座,条件允许的商业银行可以选派优秀员工到国外大型银行学习。二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案例的总结分析,充分积累经验,并且还要特别加强学习保险运输业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具体动态要随时关注,了解商品的市场行情变化,提高识别和判断潜在风险的能力,培养自身对市场的洞察力、敏锐力,以便使自身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三要做好岗位培训,使员工的道德品质和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四要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提高他们识伪和防伪的能力,切实防范、规避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3.3 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加强前期调查

首先,对于控制贸易融资的风险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加强前期调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交易活动中的交易价格、上下游具体情况及贸易的真实性着手调查,有利于银行全面详细的掌握企业贸易融资的真实背景,从而有效掌控风险。此外对贸易背景要加强审核,对客户越是全面系统的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信息不对称在银企间存在的程度就越小,就越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客户经理需要时常回访客户,对客户的主营业务情况要随时掌握,充分了解市场行情,熟悉国际市场贸易动向。其次,国际贸易融资与一般贷款的最大区别就是其自身的有偿性,从单个企业角度看,为其提供贸易融资的银行面对的往往只是整个贸易流的其中一端,而要想掌握贸易活动的全过程仅从整个贸易流的其中一端出发是不够的,那样只能将单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视为考察的依据。当今,伴随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国际化,使得商业银行有条件、有能力通过与境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对进出口双方同时监控,掌握整个贸易中的资金流、物流等,进而现实防范风险,最终达到整体收益得到提高的目标。

4 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国际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和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进出口企业就更加迫切对贸易融资的需求,但是在贸易融资业务的实际发展中不管是在法律的完善上,还是业务数量上和方式上都难以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现实的需要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视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风险,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的风险、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员的素质、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加强前期调查,这样才能在合理有效防范、规避贸易融资风险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3

商业管理内容范文2

西周广泛使用的货币是一种铜质金属的贝币,但并不是唯一流通的货币,市面上还经常以农具、刀具、栗、皮、帛、布、玉、珠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西周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金属类货币供不应求,只能以多种其他物品为补充性流通工具。由此可见,西周时期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助推了商品的流通,各地的市场因此日渐形成并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全面而严密的西周商业管理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从商业市场建置、管理职官设立,到上市流通的商品、商品交易程序,以及商业税征收、商品价格制定等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二、西周时期商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周商业管理的一整套体系。第一,商业市场的建置。西周时期的城市发展还构不成现代城市的雏形,但城市的建筑格局也颇为讲究,总体上为前朝后市的格局。《周礼·匠人》中有言,工匠们所修的王城,方圆有9里,共3个城门,王城中心位置是官府,城右为社稷神坛,城左为祖庙,城的后边部分设有市场。西周时期城中的市场根据参加对象、开市时间、规模大小可分为3种:一是大市,太阳还未出来的凌晨时分开市,主要参市的是平民百姓;二是朝市,上午开市,主要参市的是商贾;三是夕市,傍晚时分开市,主要参市的是贩夫贩妇。可见市场不同,所服务的阶层也有所差别。西周时期,不仅王城中设有市场,很多诸侯国的都城中也同样设有市场,而且市场不仅在城中设置,在城外也设有位置固定的市场。根据《周礼·遣人》中的说法,城中市场与城外的固定市场都是官办的,它们沿着驿道设置,距离较近的两个相邻市场之间还设有1宿3庐,供官员登高瞭望以观察市场活动的情况[2]51。还有一些在乡村中供乡野村民交易的临时市场,因时因地聚散,建置形式比较灵活,大多没有官办色彩。第二,商业管理的专职官员。西周商业市场只要是官办的,就设置有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管理事宜,他们分工明细、职责明确。一个市场商业管理的总负责人叫司市,司市以下的官职有质人、肆人、胥、司稽、司虣、闾师、载师、贾师、胥师等。其中司市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具体而言就是:负责划分市场界限区域;平定物价,控制货物陈列;严控细巧奢侈物品买卖,稳定货物行情;吸引商贾参市充实市场货物;订立交易契约用于信用凭证;防止欺行霸市行为的发生;预防和惩治盗贼等。其他商业管理专职官员职责也有明确规定,如胥师负责货物真假的辨别;贾师负责物价监控和管理;载师负责市场摊位的划分与出租;闾师负责货物出入市场的清点工作;司虣负责市场治安维护;司稽负责发现、盘查和拘捕诸如盗贼等扰乱市场秩序的可疑之人;胥负责平时市场的巡视和惩处违规者;肆长负责代收税和货物的陈列;质人负责度量衡管理和验证买卖契约。第三,对市场交易的管理规定。西周商业管理针对市场交易设置了一定规则及程序。例如市场的大门开闭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司市只要在市场入口处悬挂旌旗就表明可以开市,参市交易者从规定的入口进入市场,入口处胥手持长鞭把守,其他管理官员则各司其职。首先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以次充好,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开市后,贾师、胥师、司市等人准备随时受理各种交易纠纷。期间,若有人违反了市场管理规定,情节较轻者在市场门口当众宣布罪状,情节一般者则游市示众,情节严重的则要受鞭刑。如果触犯法律,则押送至官府处理。第四,商品定价制度。西周时期,贾师负责物价管理和商品价格的制定。他们根据官府的需要制订商品价格。官府不需要的商品,价格被压低,官府所需的商品则价格被抬升,以此来调节商品流通。贾师制订商品价格的标准依据的是量度单位。西周时期,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包括官府出售的部分剩余物资都必须通过贾师制定其价格,否则物品不能够成为商品上市出售。出售的商品按照门类和价格档次高低分区陈列,将价格相近的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出售,便于具有不同需求的买主根据商品陈设的位置区分和比较商品价格,有利于防止商业欺诈。除此之外,贾师还需要定期检查商品的出售是否名副其实,商品成交价格与其规定是否相符。如有自然灾害或疫病的发生,贾师们负责维持人们日常所需商品的价格,避免在其管辖范围内出现肆意哄抬物价的不良现象。除此以外,商品的上市流通、商业税征收、外地商贾管理等都有比较明确的管理规定,在此不作赘述。总之,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措施具体而明确,并基本以一套体系而存在,有效规范了市场和商业行为。

三、西周时期商业管理的特征

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一直处于官府的干预与控制下。政府对商业的干预遵循强化消费管理与促进商业经营相结合的方式,使西周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顺应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发展水平。这对于稳定社会经济和调节社会消费关系有着一定促进作用。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反映出朴素的封建社会系统管理的意识,这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下是较好的管理方式。其一,目的性明确。致力于维护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保护贵族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二,商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整体性。商业管理中的交易地点、时间、度量衡、物价、税收、市场秩序、合同等环节紧密相连,形成统一整体,从而体现出具有优势的整体功能。其三,商业管理具有层次性。从西周时期的临时市场、乡村集市和固定市场的分布情况,贾师、青师、司市、肆长等职官的配设,以及商品价格的定位、档次的区分以及区域的陈设等方面都体现了西周商业管理的层次性。其四,动态发展。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地向前发展。它与周围的商业环境都处于动态的发展和变化中,它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商业环境的发展并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还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商业经济的向前发展。

四、结语

商业管理内容范文3

一、隋代商业的经营管理政策及特征

隋朝以前的封建王朝大多采用对民间商业遏制的方式,汉朝统治者借鉴及发展了管仲的“官山海”思想,实行了严格的盐铁官营政策,对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隋朝,国家对商业管理政策发生了重要变化,改变了传统控制、禁忌的政策,对商业采取了全面开放的政策,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最终经济得到了复苏,社会呈现出繁荣景象。隋文帝时期,政府对商业管理重新定位,其主导思想是与民休息。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了开山泽之禁、除入市之税的良好政策氛围,为民间商业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隋代商业管理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可分为中央及地方经营两大类,其内容也不尽相同。中央的手工业经营及管理主要由尚书省工部、少府监、光禄寺良运、太子家令司、尚宫局等组成,其中的尚书省工部是总政令机关,掌管国家整个的手工业生产。隋朝政府对地方商业的管理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本身或中央直接派员管理,且经济管理还自成体系。太府寺作为国家的储藏及物价的调节机关,与地方政府职能的相关性降低。兴盛一时的隋代商业到了隋炀帝时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在商业管理政策方面,前期许多较好保护商业的政策没有很好地沿袭下来,同时,统治者无视经济规律,对商业直接干预成为了导致经济衰微的直接原因。商业的稳定及发展一定要以社会的稳定为基础,但是隋炀帝时期过度征收劳役,极大地破坏了商业发展的劳动力来源,特别是造成了农业的大萧条,进而使得商业失去了重要的原材料及销售市场。隋代商业在短短时间内走向了发展与繁荣,同时也在较短时间内转向了衰落,这在任何朝代都很少出现这类现象。这除了隋炀帝个人的因素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及管理政策原因。

重本而不抑末是隋朝前期发展商业的主要管理措施,实现了资源与政府的共享,不但允许多方经营,而且还免受关市之税,这些前所未有的商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隋文帝的这一政策是对当时国家财政的根本性调整,主要是根据隋朝小农经济的飞速发展及“输籍制”使得政府的农业税费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这是隋王朝明显不同其他的朝代的显著特征。这些商业管理政策的实施使得隋朝社会经济重新获得了活力,新生政权得到了稳固。同时,这些政策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前,中国的商业完全是一种自然状态,隋朝开始放开铁、盐、酒等商品经营的禁忌,是社会利益的重新整合与再分配。隋朝实行这些政策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连年的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何恢复生产成为了主要问题。另一方面,隋朝政权是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的,统治者为了获取民心及打击其他政权,在政治上有着安抚民心的作用。对商业管理方面,隋文帝及隋炀帝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隋炀帝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果基础上,对当时的社会生产不加重视,并企图将国家及社会成本转嫁到工商业身上,对它们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与压榨,严重损害了当时的社会基础,进而加速了政权的衰微。

二、隋代商品贸易的管理政策

隋朝时期,统治者对商品流通及贸易的政策较为宽松,没有设置较多的障碍,这样商品的流通及交换的发展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再加上政治上的稳定、大运河的开凿等,直接促使了隋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及繁荣。隋代以前各朝为了扩大税收,对商品贸易设置了众多的税收项目,这样就限制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商业的繁荣。但是,隋代对商品贸易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杨坚统一中国后,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治形势,故而废除了入市税收,并在社会经济稳定后向全国推广这一政策。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及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及南北经济的交融,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全国市场。在管理机构上,隋文帝时期是由司农寺掌管,到了隋炀帝时就改为太府寺掌管。它们的最高行政官员的品级都较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在具体管理形式上,中央与地方有着明显的分工,在中央有两京市令,在地方上有不同级别的市令,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掌管商业流动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为了有效保障商品交易的顺利完成,隋代政府对商品市场进行了具体的管理规定。隋代不允许随便的商品交易,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但是它对交易时间还是有所限制的,如“二十门分路入市”。可见,隋代的商品交易是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开市与闭市。在交易地点的选择上也是由政府决定的,并将其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当中。在城市内,政府专门设立了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与居民区分开。例如,隋代根据需要专门设立了两京五市。在商品交易时,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交易的地点。

由于商品流通没有加以限制,同时政府为了加强中央的控制力,政府特地将一些地方性的大商户迁至京城。同时,隋代政府也将度量衡标准的统一作为商品交流的前提。当时隋朝政府统一制定了度量衡器,《隋书•律例志》中记载“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这对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隋朝政府还对商品交易进行了管理与维护,严格打击市场上的不法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隋代对民族及海外贸易也非常重视,特别是隋炀帝更加重视海外及民族贸易。这种贸易主要是政治意义,其目的是扩大政权的影响力及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隋代对货币及物价的管理也有所创新,在货币政策上,铸造新五铢钱,并重新确定了价值尺度,建立了新的货币信用制度。这对商业及社会经济的繁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物价调控上,隋朝政府采取了广泛设仓的政策,这就大大提高了储备能力,为物价的平稳创造了丰厚的物质保证。隋代相对宽松的商业管理政策使得商业经济充满了生机,规范并保障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尽管隋朝后期出现了商业管理政策上的变异与扭曲,但是与其他朝代相比,隋代有着显著的重农而不轻工商的特色。隋代商业作为其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其发展依赖于政治制度的保障及政权的稳定。隋朝前期由于实行较为开明的抚民以静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商业逐步走向了繁荣。隋代的商业数量较少,同时还对下层民众开放了盐、铁等利润较大的行业。可见,隋代的商业管理政策是官不与民争利,这点可从公廨钱的经营管理方式上看出。公廨钱是隋代财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政权曾拨给京中及诸州官府部分经费,并作为他们经营商业的资本,以补贴其官俸的不足。苏晓慈认为这是与民争利,建议废除公廨钱,改用给地以营农的方式来解决官府的财政问题。其具体做法就是不再给官府公廨本钱进行投资、生息等,而是根据行政级别直接拨发土地,以地租收入等形式充当行政经费。这样就避免了公廨钱制度出现的诸多问题。隋炀帝时期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商业成为了政权重要的压榨对象,可见,政策在商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直接决定着商业的发展道路与趋势。

商业管理内容范文4

一、购物中心管理的行业特征

与分散产权的住宅物业管理相对应,商业物业通常包括了购物中心、商场、办公楼、酒店等直接用于商业经营的建筑。从管理的角度讲,购物中心的管理包含的内容最多,也最复杂。即有最基础的通常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内容,具备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具有非常明显的商业规划、商业管理企业的行为特点。

首先,购物中心管理具有基本的物业管理行业特征,但在管理的对象,操作的复杂程度等方面与分散产权的住宅物业、甚至其他商业物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同时,购物中心管理在基本物业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了综合商业零售管理的内容。以天河城购物中心为例:天河城由广东天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00%产权,由天河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全程管理。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4.4万平米、建筑面积16万平米,其中8层为商业经营场地、约10万平米,地下2层为停车场,年营业额约50亿元人民币。场内包括9000冷吨的空调机组、62部手扶电梯和28部垂直电梯、2000门容量的程控电话系统和全自动消防保安系统。场内经营租户320家,员工约8000人。04年全年,客流量1亿2千万人次,车流150万辆次,商品、物资进出量50万吨。全年设备、设施保养项目超过21000项,维修项目超过25000项。平均每天客流量32万人次。设备维护、清洁、园林绿化、租户管理、顾客服务与管理、安全保卫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最基本的物业管理行业的内容,但其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商业物业,更是住宅小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说,购物中心管理具有基本的物业管理行业特征,购物中心管理公司首先是物业管理企业。

但仅就纯粹的物业管理而言,购物中心管理也因服务对象的需求差异,行为特征的泾渭分明等因素,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服务对象包括业主、租赁商户和顾客。业主聘请物业管理公司,是希望创造良好的能持续改善的购物和营商环境,合理的商业业态组合及持续及时的调整,以不断提高购物中心的商业价值,合理控制日常营运成本。相对于住宅物业管理费的消费属性,购物中心物业管理费的支出是典型的投资行为。物业管理费虽然由租赁商户支付,但由于业主将租赁费和管理费捆绑核定,实际上管理费标准由业主核定并转移支付给管理公司。由于实际的需要以及业主的投资行为,购物中心管理费的标准远高于其他商业物业;租户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要求首先是能够创造吸引顾客的综合环境,以增加经营收益,租户本身对环境的要求和体验反倒退居次要地位,由于租金和管理费对租户而言同属费用项目,租户更加关心的是两者之和的高低,对管理费的高低不是很敏感;顾客是典型的通常意义的消费者,要求的是良好的购物、休闲环境,完善、合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良好的商业信誉等,由于其非业主的身份,和流动性大,短期消费(与多次消费不对立)的特点,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评价是用脚投票,间接通过商户和业主来决定物业管理公司的命运。

二、购物中心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购物中心管理既有最基础的通常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内容,具备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具有非常明显的商业规划、商业管理企业的行为特点,是融合了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和商业管理的具有鲜明专业化特征的新兴产业。

从正常运营角度讲,由于购物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消费、生活条件,满足人们购物、休闲、娱乐、康体等等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购物中心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构造和持续地调整、优化行业结构、业态结构和品牌结构,调整商业组合,以形成合理、完善、协调、能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业环境,从而为租赁商户,为业主创造最大的经营收益和商业价值。因此,购物中心管理,既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高度复杂的物业管理内容,合理控制庞大的日常营运和维护开支,同时又要对餐饮、娱乐、影院、百货、超市、各类专业和专门店、对各类商品和服务有全面的理解,并对其组合的类型、方式和组合的基本规律,日常运营的基本要求等有透彻的了解。在市场推广、客户关系管理、品牌管理、商品和文化展示等方面,购物中心管理与传统意义物业管理和零售促销也具有很大的差异,限于篇幅,不展开介绍。

商业管理内容范文5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商业企业在管理方式、营销理念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商业企业信息化要求营业人员表现出更高层次的素质水平。本文就其现状进行列举,旨在找出对策,提升营业员的素质。

关键词:商业转型营业员素质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商业企业在管理方式、营销理念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经营业态从供销社、门市店迅速演化为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制商店、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多种零售业态;经营组织形式也由单体店发展为单体、连锁、分销并举,形成了以供应链为主线的新的社会流通体系。由传统商业向网络化商业转型是商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商业企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在此期间的商业企业表现出双重性,即实体与虚拟并存,现实商品与信息资源相结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提升后者的比重。这时营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发展

商业企业的转型时期营业员素质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内涵

职业素质。营业员是商品的售卖者,应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及时根据自己售卖产品的不同,调整自己的经营服务。这需要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一般地说,它的确立有两个层面:从浅层次而言,仅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并以此释放工作热情,它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难以持久;深层次则是来源于对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的深层理解,从而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就必须从深层次把握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热情服务,乐于奉献。

业务素质。商业企业的工作看似简单的一卖一买,实际商业企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而其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由于传统的营业员主要从事进货、销售、服务、库存的整理、储存和传递工作,因此营业员知识结构仍以会计、统计为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及其在商业企业的应用,流通载体的变化和服务方式的改变,加上学科日益交叉和重叠,原来那种知识结构显得相对单一而不能适应需要,代之的是由商业知识、信息科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等构成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其要点是:熟悉日常的销售和服务活动,又了解商业企业的状况和动向,触摸时展脉搏。

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指营业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觉悟、信息心理、信息主动性等。作为从事网络化商业管理的营业员,其行为直接受本身信息素养程度的控制,从而影响自身信息行为效果的好坏。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就能有效掌握信息工具,发现信息需求,寻找、判断和发现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进而才能较好地为顾客、为供货商、为商场更好的工作。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利用和评价的素养,这是营业员能快速捕捉信息的基本素养。

营业员素质培养途径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营业员应该边工作,边总结,边发展。为此,商场不仅要制定规划,充分重视,形成制度,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构组织合理、人员构成既科学又稳定的营业员队伍,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的素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选择有基础的学校开设现代商业课程,建立现代商业管理研究基地

市场营销、现代商业企业管理、商业分析及商业企业信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各大商业企业的长足发展。为此建议各专科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将高级商业管理纳入到教育的范畴,培养高级商业专门人才。同时,鼓励商业企业中的领导、骨干员工,以专职或兼职的方式投身于商业人才的培育、开发、挖掘之中。

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扩大知识面,增进业务水平

由于目前尚无培训正规营业员的教育体系,所以需要对现有营业员进行在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对新增员工进行商业服务与基本知识的介绍;对老员工进行更新知识、加大外延知识面的培训;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给新员工“洗脑”。当新员工进入企业后,不论其原来从事什么职业,现在从事的均是营业员的岗位,为此企业要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入职培训,转换新员工的思想,更新意识,让新员工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去。

给老员工“输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营业员的素质要求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加强老营业员的培训,及时更新老营业员的知识结构,须作为商场的常规工作来抓。在培训中注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从总体上提高营业人员对现代化技术的掌握、利用能力,要做到营业人员的“软件”与企业经营的商品一同发展,与商场的现代化水平同步。

给所有员工“吸氧”。由于职业道德决定着商场的形象,体现了营业员的素质,关系到商场的前途。若失去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不良的商场,经不起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即使能红火一时,也不能维持长久,其结果必然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在竞争中被无情的淘汰。为了促使营业员更好地履行职责,保证服务质量,并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必要对营业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创造参观与交流机会

让营业员加强对商品的感性认识,让他们不仅知道产品,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知道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原料,这样在介绍产品时如数家珍,增加了商品的卖点也提升了商品的可信度。

商业管理内容范文6

关键词: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

近10年来,旅游经济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大跨步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更是不断增大,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日益丰富,商业信息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直到20世纪末,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一直以旅行社为中间商,连接酒店和景区,实现游客的旅行。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对于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旅游经济来说,无疑是其进一步高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组团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正广泛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在个性化旅游的大趋势下,旅游者对商业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在出行前进行旅行决策时,旅行者需要借助各种媒介(旅游报刊、互联网)了解各地的旅游信息,通过媒介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综合信息来做出决策。而且,旅行者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商业信息服务来选择自己的旅行线路、交通工具、入住宾馆等等。当旅行者到达旅游地后,旅行者希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需要了解当地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等信息,比如旅行者想知道当地的特色菜哪家做得最好,哪里的购物更经济等,这就需要各种信息来帮助决策。

可见,商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是旅游模式日益丰富的客观需要,更是旅游经济整体发展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具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巨大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商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可视化更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日益受到经济学者及旅游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二、旅游经济商业信息网络化的重要影响

目前,虽然传统的知名旅游地域在旅游市场上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游客不再局限于也不再满足于当地旅行社的行程。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更是呈现出日渐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发展趋势。在无形之中,商业信息化已经在改变旅游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

时至今日,据著名的尼尔林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互联网强国, 而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超过美国,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量的第一大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中,旅游经济通过电子商业信息的销售额,比重已经超过了20%。现在全球约有近20万家旅游企业在网上开展了旅游业务,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激增。

以上数据表明,商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将成为旅游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旅游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把握住时展的潮流,就必须要关注商业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主动调整市场营销策略,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建立网络交流信息平台

在旅游经济的运作中,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商业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交流信息平台收集信息源,同时开创旅游经济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对于旅游经营者与管理者来说,旅游网站的建设应该充分融合以下内容:

1、地区旅游资源的推广。包括旅游地的特色、风土民情,旅游线路和报价等等。这些项目在网页上应该分门别类,排放整齐,易于用户查找。对于重要的信息,如针对特殊时段的活动、节庆的打折信息等,要放在显眼的位置,以吸引更多关注。

2、旅游产品安排的合理化建议。特别是结合本地地域特征对路线的安排予以说明,让游客了解得更加直观、透彻。

3、建立交流平台。例如北京乡村旅游网专门开辟了游客论坛,游客们在论坛里信息、交流感受、畅所欲言,还可以与旅游经营者交换意见,给他们提出建议,促进旅游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4、注重网站信息的收集。可以采用会员注册或访问登记的方式了解访问者的信息,以便进行数据的分析、跟踪服务等,进而保持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导向性。

(二)E-mail商业信息化推广服务

知名网络营销专家冯英健先生积极倡导E-mail营销模式。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运用E-mail营销可节约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费用,发E-mail比投放网络的费用要低得多;而且E-mail不受时空限制,旅游企业随时随地可以与客户保持沟通和交流;另外,E-mail营销也有利于保护客户隐私。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发展,所以商业信息网络化是发展中的关键内容。

三、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可视化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在旅游经济中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商业信息可视化,而“信息可视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89年G.Robertson.S.Card与J.Mackinlay的论文中。

信息可视化是指非空间数据的可视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除了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传输、检索及分类等外,更迫切地需要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信息可视化的目的是洞察数据,发现信息,做出决策或解释数据。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应用于指导旅游经济的商业化发展实践。

在旅游活动中的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数据经过分析后得到的即为商业智能信息。为了使它们直观、简练地呈现在旅游主体面前,同时需要采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和出来,通常采用的是一些查询和报表工具。不过,目前越来越多的分析结果是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示出来。这就需要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也就是采用图形、图像、虚拟现实等易为人们所辨识的方式,展现原始数据间的复杂关系、潜在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一)信息可视化在商业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由于旅游经济在应用中需要对不同阶段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因此按照其理论研究可将可视化表达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原始数据可视化。原始数据可视化,是将从多个数据源收集来的商业管理中相关的生产分配、销售数据、地域差异等原始数据,从初始阶段处理的数据中提炼最基本的信息特征。通过曲线、柱形图、柱状二维图等展示出来,提供数据最基本的统计模型。以便从这些信息中观察和分析出整体的规律和趋势,为后续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2、可视化的分析。在商业管理实践中,数据研究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以连锁商业为例,鉴于其业务数据量大,运营方式独特,时空分布广泛和动态变化等特点,信息可视化就是要将上述的各种分析过程一一进行可视化,把分析过程和规则生成过程动态的表达出来,以辅助原始数据理解和最后结论的生成(见图1)。

3、结果综合可视化。由于商业管理的综合交叉性和复杂性,许多重要理论的取得,还需要在硬性数据的基础上辅以名称、区域、时间段、人数等其他综合因素。因此,需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多个侧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可视化表达,从而合理、有效、快捷的指导商业运行,使销售网络优化快捷。

(二)信息可视化在旅游业大型零售商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涵盖了食、宿、行、游、购、娱等6个方面服务。在国内旅游业构成中,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发展对旅游市场整体的推动是巨大的。

在很多旅游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中,大型零售企业交易数据量每天都十分庞大,零售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商品数据流转迅速通畅,经营管理信息准确可靠,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和有效支持经营管理决策等。一般来说,普通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具有组织机构庞大,管理模式复杂,经营商品品种繁多,进货和销售量大和职工人数众多等特点,有着大量的商品销售、顾客购买和货物进出数据。

当前,各个大型零售商业企业都有着用于执行联机事务和查询处理的联机操作数据库和用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系统。

所以,在商业领域信息化越来越快,信息化成为衡量商业领域现代化、高效化的标志,成为了竞争获胜的必要手段。信息可视化的系统管理,可以使遍布在不同地区的连锁门店能够在总部的管理下快速进行商品的进销存管理,减少人力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特别是在旅游经济中,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及需求量的加大,对信息可视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经济整体的发展。

四、案例分析

在前面所述的大背景下,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发展在长三角区域及安徽省已经卓见成效。

伴随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入大发展阶段,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安徽省开始介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2003年,黄山市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首批成员;2004年,黄山峰会上又吸收池州为论坛成员;同年,安徽与江、浙、沪3省正式签署“3+1旅游合作协议”;2005年,宣城、滁州正式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成员。

同时,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上,安徽省也加强与长三角的对接。正努力建立统一的长三角旅游网,各城市的旅游网站争取实现相互链接,大型的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也加快实现行业性联网。

安徽省正在努力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第3辐射环,这一辐射环至少将包括合肥、巢湖、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黄山等地市。包括了安徽经济最发达以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联系便利,旅游合作也有一定的基础,容易打开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向安徽其他地市扩展。

在这些政策及项目的推动下,旅游业的信息化同时带动了商业的信息化,促进了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快速繁荣。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在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初见成效。针对商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迅速转变经营思想和理念,明确旅游经济信息时代的世界性潮流,特别是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光明前景,进而将经营纳入信息化的轨道,以实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略论旅游商业模式与信息服务[J].科技信息,2008(22).

2、李纲,郑重.信息可视化应用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