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化学教学显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内容降低了某些化学理论的要求,限制了化学计算的类型,明确了某些化学内容的深广度,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教学的原则。从课程标准来看,对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实行分段教学,所有高中生在高中一、二年级都要学完化学必修课内容,并参加国家认可的省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二、高三时仅对理科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志向学习化学选修课内容。这样,既可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克服偏科现象,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由于现行教材维系新课程标准体系,仅将化学平衡、电解度溶液、糖类和蛋白质等内容整章、整个知识点地抽出,列为选修课内容,教材体系也未作大的变动。因此,在初中与高中必修课,高中必修课与高中选修课之间存在着一个合理衔接的问题。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大多数学生

初中阶段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对全体初中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完成化学的“扫盲”任务。高中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普及化学知识,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多种社会选择能力。而高中化学选修课是化学知识的提高阶段,它仅对部分高二、高三学生而言的。这三个阶段学习的对象、任务不同,因此要搞好三个阶段化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多年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化学教学的要求以高考试题的难度为标准,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两年完成,第三年的教学成了对付高考的解题训练。结果多数学生在高考这条羊肠小道上被挤下来,他们过着痛苦的伴读生活,毕业时没有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高一化学老师常在未认真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关系的情况下,加快车,赶进度,造成大批学生不适应,化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低下,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初三化学教师为对学生升学“负责”,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加深教学要求,以求学生能适应高中学习。如讲溶解度时引入了结晶水合物的结晶计算;大量练习有关过量法、差量法等计算技巧;从反应物角度补充介绍酸碱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规律。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掌握不好,既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高中化学的学习。只有明确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这个根本性质,面向大多数学生,才能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任务。

二、教师要钻石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初中化学教材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不再复述,而是加深、应用。因此,熟悉教材,明确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是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

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有关分子式、溶液浓度、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常见化学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氢、氧、碳、酸、碱、盐等知识,以及涉及到的一些化学理论与概念,都是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高中进一步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立足于加强双基教学,同样有利于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的衔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但不能单纯考虑高中的学习要求,而进行拓宽加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教材中选学的内容和选做的实验,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科学素质。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对于课程标准的常识性介绍或只作介绍不作要求的内容,不能因为不列入中考范围而不教不学,以免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空白,不仅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不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统筹兼顾,相互配合,是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做好初、高中两个教学阶段教学衔接不可缺少的一步。

三、教学衔接要讲究方法,注意教学效益

教学衔接的方法应视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

一是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必修课开始时,可集中几个课时复习初中学过的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复习内容最好选择高中化学不再重述的,而对高中进一步学习有迁移作用的知识。复习时,避免旧知识浓缩复述,要善于归纳、总结和提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2

2006年秋福建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我全程参与了两轮教学大循环。回顾这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高中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困难所在。由于我们学校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从而成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在两届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谈几点认识,以供同行借鉴。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认真研究一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便可知道初中化学非常基础,知识少且零散,很多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少,再者中考化学要求简单。有些学校对实验要求很低。初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较模糊,给高中后续化学学科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当初中学生满怀信心步入高中学习时,一下子被复杂的化学概念当头一棒就打晕了。化学不好学的情绪滋生蔓延,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典型的例如:初中化学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转化根本没有什么拓展与讲解,有的连最基础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规律都不知道,而高中前几节课就开始教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一下子要求学生书写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无非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和负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完几节课就对化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了。

为此我校采取的第一种策略:组织高一老师认真学习九年制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时遇到学生知识基础欠缺问题采用及时的补救措施:(1)开学初利用一个星期集中补 。(2)分散补,即学习高中内容时,何时需要何时补。例如,我校在期初学生学习课程负担不大的情况下,重新教会学生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其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典型的如本人在教学时出了这样一些题目补上初中内容。题目一:下列物质间在水溶液能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①硝酸钾和氯化钠;②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题目二:给出四种元素钠、碳、氧、硫,请同学们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质的化学式:碱性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_________含氧酸________无氧酸_________酸式盐_________。利用以上题目训练与讲解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采用的策略二:利用班会团队军训时间请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学姐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讲座。由于初中大部分知识点是靠记忆,没有系统性,而高中知识信息量较大,课堂容量难度也较初中大了很多。初中的知识点应用单一,而高中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强,强调灵活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就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为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转变。(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2)学会及时总结,即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尝试回忆书写本单元的重要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用途、存在、制备方法和鉴别、化学方程式;(3)重视实验,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以上知识和方法衔接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没有正确处理好模块知识教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每周安排两课时,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一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必修一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半的教学内容,这样对于刚迈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由于对高中学习还不太适应,老师又一下子在这36节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让学生们感到困难重重。而必修二内容涉及的知识可谓繁多,宽度更大,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得太多太深,导致学生恐惧化学,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例如:必修二中原电池、电解池内容教学,起初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讲解从原电池、电解池的概念、构成条件到原理(包括两极的名称,电子的流向,离子的迁移方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上了一个星期后,为了巩固知识,老师受市场上参考书习题的干扰和影响,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写出在酸性介质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不会写要么写出错误的答案,仍然无法完全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后来我们分析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校采取的策略三: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求老师一定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大胆取舍习题,该了解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教学,避免一步到位,造成学生两极分化。2013届我校备课组做了大胆的尝试,先按照新课程要求上完《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到了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我们回过头重新复习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这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涨了,而老师又可以利用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化学双基知识牢固多了,又为高三化学总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箭双雕。

三、没有解读好《高考考试说明》,人为加重学生负担。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说明了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试层次是属于“了解”“理解”“掌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胸中有数,不能随意挖掘。由于许多老师受旧高考影响,在某些知识点深挖,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比如2011届讲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内容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某温度下,硫酸钡的溶解度为2.33×10-5g,求在该温度下1L硫酸钡溶液中硫酸钡的溶度积常数。这一下子就懵住了学生,然而老师却大讲特讲,而最终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已经删去了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学生根本不懂得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回头细读《考试说明》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是属于新增的考点,在高考中是属于了解内容,即使高考涉及此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粗浅的,它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沉淀溶度及常数的表达式,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事实上也是如此,纵观这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本节的内容所涉及的也只是沉淀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并不考查繁难偏旧的题目。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3

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概念 教学设计 改革措施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课程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对探究物质反应原理、理解生产生活实例、改进化学实验等内容有极其重要作用。这一知识板块在高一化学必修教材中,属于基础性知识,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板块成为很多学生的恐惧,经常性犯错,失去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由此可见,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氧化还原反应,对这种反应类型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是关于“氧”的反应。高中阶段,教材从电子本质转移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很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的本质过于简单,忽略向学生传授的细节,导致很多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正确认知。

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分散到不同章节,贯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面对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通过交流和总结的方式探索相关知识。问题的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规律。教师应该从学生了解的部分入手分析,利用教材不断深化,将尽可能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做出螺旋式的内容升级,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具有迁移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其他类型的化学规律和知识。从反应类型看,给学生开设新视角,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从能量转化看,反应中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了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让学生对能量本质有新的了解;从物质性质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了解物质的价态变化,预测物质的特性。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部分知识体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具有化学学科的研究特性,值得教师们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概念、电子转移、化学分类的顺序进行了解。每部分内容都要按照外在、共性、本质特征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认清本质和类别。本节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对氧化还原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

1.电子转移部分教学设计

无论怎么说,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展的,需要让学生从概念理解开始,逐步接近电子转移核心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排除干扰的根本依据。根据教材的安排,课堂以“Fe■O■+3CO=2Fe+3CO■”为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变化。在学生对本方程式有充分了解后,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三种反应类型进行比较,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共性:反应前后发生了电子转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在课堂引导下学生会自动思考采用怎样的方式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各个要点信息标明,以便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性质。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和“电子转移守恒定理”。每个学生都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在方程式上明确标出各个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双线桥法和电子守恒定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最关键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应该将课程的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升降变化,使得学生不仅理解这种方法,更利用这种方法和定律分析问题,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氧化剂、还原剂部分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直接应用。虽然氧化剂、还原剂是在概念章节接触到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如同桥梁,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归纳,帮助学习者思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梳理清楚思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串联和讲解。

这一部分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学生讲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反应方程式(如:2Cu+O■=2Cuo)入手分析,利用电子转移和化合价进行定义,让知识前后相连,思维相接。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做出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初步利用探索,并在大量化学反应案例中分析氧化剂、还原剂存在的规律;第三步:以氧化性和还原性为跳板,进行知识迁移,将其延伸到其他章节,主要包括原电池、电解池两方面内容,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价值。如此便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和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有所期待。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课程,学生从概念、电子转移本质、方程式判断方法和原则、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具体角度了解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价值,对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章节的利用不感到陌生。如此师生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盘活,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解题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思维,将各部分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看到化学知识的特点,按照化学学科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理智性、层次性地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伟定.不同教学设计对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理解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 导学案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49-0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满堂灌,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这导致了学生只能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其他方面则比较缺乏,例如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导学案是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编写,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导学案是由教师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标编写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案,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各地推行先学后教、先思后评、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鉴于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要能够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导案,转变学生以往机械接受、死板硬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以主体者的身份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改变现在的培养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4520”导学案教学模式内涵

“4520”导学案教学模式即是在编写教案时设定学生看、读、记、练四个环节,并有师生互动的时间,以使做到“先学后教,先思后评,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的时间分配和要求如下(表 1):

二、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导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问题的平台和机会,是实现学生独立探究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进行课前导学案的编写。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以《乙醇》为例,设计导学案如下:

(2)实验分析:类比推测乙醇的结构,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你推测的结果写出乙醇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结合教材74页内容,描述什么是烃的衍生物?结合乙醇与钠的反应说说什么是官能团?你认为哪些物质属于烃的衍生物?你知道哪些官能团?试写出羟基电子式 和OH-离子的电子式 ,并比较二者的区别

〔环节2〕教师小结:以上我们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了乙醇的结构,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十分严密的,要准确得出乙醇分子的结构,还需要辅以定量的实验,或借助于核磁共振光谱等先进的测定方法,我们将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学习

〔板书〕

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结合课本上讲解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自学任务之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尝试着做课后的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到自己的不足。

三、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交流,

当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自主探究过程之后,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讨论。小组内部首先是一对一分层讨论,其次再进行组员内部的交流和讨论,交流在学习中的收获、疑惑以及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部互相促进,帮助后进生更好地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打开思路,积极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四、知识展示,全班补充评价

当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教师可以选择一组组员,把他们的知识网络以及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其他组的成员可以对该组的知识网络进行补充,也可以对他们的疑惑进行解答,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

五、教师总结导学案,点拨学生,拓展知识

当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疑问进行总结完以后,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然后根据学生的总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答,对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的知识网络更严密、更完整。进行练习题的拓展,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导学案学习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究与合作,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工作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我经过几年的高一化学教学,有这样一个感受:很多高一新生化学基础不好。比如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标不出,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新课很难开展;再如教授离子反应这一课时,学生不会书写常见的离子,如OH等,导致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无法进行。这些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举步维艰。再加上高一化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开快车,诸多因素让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不适应感。上课听不懂,题目不会做,很多学生很快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过渡,成了高一化学老师面临的首个难题。2011年,我校高一化学组成员共同努力,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我们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除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因此,高中老师要注意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打好基础。

二、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知识的衔接方面,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要求比较低,而高中化学与义务教育衔接,即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和创造性,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由于初高中教学各自独立,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中化学老师一般对初三教材内容不熟悉,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脱节,知识出现断层。因此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学生具备了怎样的化学基础;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掌握,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学生一知半解,理解错误。高中化学要对初中有关知识加深、完善,要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性质,典型两性氧化物性质,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常用方法,溶解度概念及计算,等等。还要注意总结初高中教学的盲点,即新的初中教材将知识降低要求或删减了,而高中教材又没有补充这部分内容,但在高考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

高一化学老师在正式讲解新知识之前,可以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初中知识。复习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针对学生这些掌握不牢,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和初高中内容连接上的盲点做重点介绍,如溶解度的计算,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基础概念,等等,而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则可以一带而过。

复习时要坚决杜绝“炒剩饭”式的教学。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地总结,那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使复习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题目中,这就要求教师做大量的翻阅工作,查阅当年的中考题、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和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的初中考点,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精编出一份试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和讨论可让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自然就认识到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情况,再组织几套复习题,覆盖初中所有重要考点,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对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让其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一系列的习题可使学生明白化学“难题”如何去审题,如何去思维,既复习了初中的知识,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原理去解答各种问题,不能停留在讲一道题记一道题的学习模式上,而是学一道题会解一片题,并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调整好学习态度和方法,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初步学会从本质上理解每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每个问题。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学生要学好高中化学,要学会分类、归纳、推理、类比、联想;要理解性地记忆,不要死记硬背;要重视实验,自己动手探索、思考出来的知识记忆是最深刻的;要坚持课前预习,记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速度;要养成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教材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又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主要内容的理解且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经常选读是指有选择性阅读那些重要的或难以全面理解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总之,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实现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平稳过渡,使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师生需要一起努力,寻找更加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学案设计 自主学习

如何使教学更有成效,是教育界永恒的课题,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希望寻求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方式。如何以人为本,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完成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建构,而学案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学案即导学方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编写的文本。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学案实施的必要性

1.高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年龄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起始阶段,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显稚嫩,高一开设科目多,学习密度大,能力要求高,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焦虑情绪和不适应性表现得很明显。对于初中化学,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记忆背诵阶段,还未形成对化学学科系统的学习方法,再加上高中化学思维量的提高,学生深感不适。在这种情况下,高一化学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而学案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优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课改理念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才是舞台的主角。学案的提出正源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解惑”,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发现问题的引路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同时学案设计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二、学案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课程展现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的设计也是如此,通过它能体现一种舒心愉快的课堂文化。在学案中我尝试使用这样的语言:“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好”、“考考自己,相信自己行”、“这道题虽然综合性有点强,但挺有意思,请你试一试、“这道题你肯定觉得自己会,但很容易出错,不信你试试”等。这样的语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收获。

2.探索性原则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

3.梯度性原则

在学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差异。因此在学案设计中不能跨度太大,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量把一个问题按知识梯度,从基础到提高分层设问,循序渐进,分层推进。这样既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作了铺垫和引导,又能把知识间的联系展示给学生,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落实检测已有的知识,同时感受知识向纵深的提高。高一正是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对于初三知识的遗忘及学习中的漏洞,直接影响新授课的学习。因此在学案设计时可以添加“知识牵引”模块,唤起学生的记忆,梯度式设计问题,过渡到新授课知识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4.系统性原则

新教材高一内容知识点多,许多学生感到化学知识零碎、难以把握,很多知识点属于纯记忆,印象不深,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忆逐渐模糊。化学知识体系是有其完整性、逻辑性的。所以教师在学案设计中应注意到该问题,对知识点重新进行整理、归纳,理出思路,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学案设计与实施

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同,选用的学案也有所不同。

1.新授课学案――自主探究,启发教学

(1)性质课学案――问题引导,实验探究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必修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这方面内容时,对知识点死记硬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学案设计要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层层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从而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如以《氯气性质》学案为例,课前我引导学生有目的预习,在“知识牵引”板块,回顾、总结已有的相关的元素性质知识,如氧气、氢气等非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激活学生记忆库,从而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迁移。在“预习导引”板块,提出一些通过学生自学,可以在书本上发现的简单问题,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在自学中归纳总结、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听课的目标更明确了。

上课时,在“问题探究――共同练”板块,我将课堂实验探究条理化、系统化,以设计的问题作为导引,探究实验为依托,向学生展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问题1:根据结构决定性质,预测氯气的性质。在复习原子结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研究元素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我演示铜与氯气的反应,并提出问题2:金属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与氯气反应剧烈,说明什么?再次强调结构决定性质,加深学生的印象。根据氯气与铜反应生成高价氯化物,提出问题3:预测铁与氯气反应产物?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很自然地能得到以下结论:氯气与变价金属反应,得到高价氯化物。再如氯气与水反应部分,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们利用学案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设问问题1: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呢,还是氯气溶于水只是个简单的物理变化?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尝试试验氯水的酸碱性。将氯水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试纸中间白,四周红。该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说明反应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是什么呢?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我适时提出问题2: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联系旧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pH试纸中间白的现象?我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方案推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演示实验红色花瓣分别放入装有氯气、盐酸、氯水里。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通过探究实验,问题导引,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紧跟课堂节奏,从一个探究到下一个探究,一直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利用学案启发思维的同时,学生可以将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直接记录在学案相应要点、关键词空白的位置上,一边上课一边完成学案,节省笔记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后整理、复习提供方便。

(2)概念课学案――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化学某些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不感兴趣。我们可以设计预习学案――家庭小实验,如在“物质的分散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准备粗豆浆、盐水、糖水、淀粉溶液、茶水、蛋清溶液,放入单层玻璃杯,用激光笔照射杯中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这样操作无危险且容易成功,不仅让学生提前了解了课堂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实验中粗豆浆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这与豆浆是胶体的结论形成矛盾。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丁达尔效应的本质原因,一举两得。除了家庭实验,我们还可以其他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授知识点前,学案以“拓展视野”模块展示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化学发展史、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最新科研成果、生活小百科,等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离子反应是较为抽象的一节课,在学案“情境引入”部分,可以展现一则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为什么哑泉水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为什么成为灵丹妙药?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上课注意力明显集中,通过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底。利用学案,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学契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复习课学案――知识梳理,总结规律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体系和相互关系,学案更多采用章节知识网络、表格形式等。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里面涉及了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变关系,复习学案只要将各物质之间关系理顺就可以了。如下图:

在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如果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不强,教师可以给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填上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则可以只给出几个知识点,其余让学生自己完成。

最后精选一些配套的综合习题,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适当练习及时巩固,并体验学习后成功的乐趣。攻克了这一堡垒,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八九不离十了。

3.习题课学案――方法指导,精练巩固

采用学案,弥补了教材编写的大众化,教师针对性选择习题,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路,预习到位,上课有目的地听课,笔记记录少而精,课后整理笔记有依据、也为以后复习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习题课学案主要集中在专题训练上,有针对性地集中教学一类典型例题,归纳学习方法,变式训练、实践巩固,在节省抄题时间上很占优势。当然,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地设计习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有效讨论和交流,而不是完全“放羊”,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不是贪图热闹、流于形式。

教无定法,每位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类型课堂的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设计的学案也不同。因此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应该深信,只要怀着满腔热情,秉着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一定能让学案设计教学进一步趋于完善、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业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学,2009.11.

[2]房宏.以学案为载体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