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消费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消费调查范文1
有些同学,他们穿着所谓的流行新款服装,脚上穿着几百元的运动鞋……面对这些部分学生感到羡慕,然后纷纷效仿,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是想住那种追逐潮流时尚的感觉。
从有关资料上知道,我国目前中学生的消费人数高达7300万,因此他们的消费趋势及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据初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每月零用钱人均为100至300多元,有甚至达到500多元;而主要用于购买零食和文化用品的中学生约占了80%,其中男生乐于去运动场所和书店的占了50%,而30%至40%的女声则热衷于书店和商店,读报方面,以晚报和电视节目报接触率高,25%左右的中学生其印象最深的广告则是自己喜欢的明星等。
长期以来,假期消费在学生生活中一直扮演看调剂品的角色,他被认为是文化生活的一种补充。60%的中学生认为假期消费本来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恢复体力和放松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但在我们目前看来,多数区县城市中,因环境的局限,除少数学生能够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文娱,体育领域之外,大部分学生的假期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的小天地了被动的进行,如闲聊,闲玩,看电视等,另有相当于50%的中学生则沉浸在无所事事的消费之中,如打扑克,打电子游戏机等,还有50%的中学生则从事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活动。而在一些专门为学生提供的消费活动中心看到的中学生,简直少的可怜。
其次,中学生的“人情消费”也在日趋加温。就拿我们就读的实验学校中学生消费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园里,没有送过礼物的同学很少,男生一般都请吃饭,而女生都是送小礼品或小玩意。学生用在“人情消费”的费用1年之中,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据了解,学生这些人情费的支出,主要向家长要。面对学生这一消费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学生的消费怎样才能合理进行?政治开放的大好形势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富先富孩子”。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愿。家长对孩子的收入和关注往往是超过对自身的关爱,使他们在孩子身上大把花钱也在所不惜。在这样的优越条件下长大的孩,吃要好,穿要名牌,用要新奇,享受高档消费,成为理所当然的要求。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校园里刮起了超前消费之风,而同学间的互相攀比更主张了“风”势。可是,同在一间教室里上课的同学,各有个家的不同的经济状况,面对收入微薄的父母,面对下岗的父母,面对经济负担沉重的父母,“穷孩子”怎能伸出手要钱?于是“寒酸”“不潇洒”,使这类孩子觉得“脸上无光”,心理不平衡。有条件高消费的同学,物质上的优越对他们未必是一件好事。俗话说:“丧志”。物质欲望的满足往往抵消了精神上的追求,害怕吃苦,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青少年意志消沉,害怕困难。他们很难接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中学生应有怎样的消费观念呢?
首先,应树立适应的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应中学生正常需求量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合学生的消费需求之度,这就是说,提倡学生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过份追求。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养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吃,去穿,去玩互相攀比看花父母辛苦赚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
其次,中学生还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着个。”“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观,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中学生消费调查范文2
[关键词] 体育消费 中学生 现状调查
一、前言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中学生体育消费是满足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活动,它反映了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通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了解到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提出对策,引导重庆市中学生合理体育消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重庆铁中、重庆九中、长安一中、三十五中,四所中学的170名学生,其中男生98人,女生73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171份,占95%,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为98.83%,用CASIOA-28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
(2)文献资料法:参考有关的文献资料。
三、结果分析
1.体育意识、经济状况、空闲时间和运动场地是进行体育消费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兴趣爱好,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才有可能发生。调查发现,89.94%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有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明确的,动机主流是好的。53.25%中学生明确表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36.69%中学生表示有点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大多数中学生具有了体育意识,这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
2.影响中学生体育消费因素。分析影响中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原因,可以找出具体问题关键所在,对症下药,有利于引导中学生正确进行体育消费,树立体育消费意识。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第一因素是太繁忙,时间不够;第二因素是体育场地设施太少;第三因素是体育消费种类太少,体育场地质量差;第四因素是没有体育兴趣;第五因素是经济条件差。许多中学生反映体育场地设施太少,一是学校没有在体育设施方面投入太多,二是学校建设占用体育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许多中学都没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也没有排球场。一般都是只有两百米跑道的田径场,篮球场很少,也不标准。田径场标准,质量好点的有重庆八中、重庆七中、等几所中学。学校方面应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调动更多中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为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创造条件。
3.中学生体育活动投入时间不够。据调查,79.29%中学生有闲暇时间,10.05%中学生极少有空闲时间,10.65%中学生完全没有空闲时间。这说明大多数中学生是有可以自己支配的空闲时间的。他们的闲暇活动,排在第一位的是看电视或影碟;第二位是一般性活动,如聊天、睡觉、逛街;第三位是上网;第四位是体育活动;第五位是读书、看报,第六位是玩电子游戏。从中可以看出,上网、电视影碟之类占用了中学生大量闲暇时间,这是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不断上升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表现,中学生在网上吸收知识的同时,大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各种肥皂剧和惊险刺激的影碟,特别是有暴力情节的影碟,特别受中学生的欢迎,这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的一个根源。聊天、昏睡、逛街也成为中学生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方式,虽然中学生有那幺多的空闲时间,但是他们闲暇活动的主流却不是体育活动,这到底是由什幺原因造成的呢?这应该引起中学体育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4.中学生体育投资的项目。中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种类丰富。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投资最多的项目是篮球、足球、排球;第二位是羽毛球,第三位是游泳,第四位是乒乓球,第五位是桌球、跑步、钓鱼等,第六位是健身健美,第七位是网球。其中篮球、排球、足球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篮球、足球、和排球在中学具有普遍性,学生接触较多,此外他们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就算学校没有标准的篮球场、足球场和排球场,随便一块空地也勉强可以代替。大多数中学生也喜欢小球类。中学生网球投资少,他们对这项体育活动接触的还不多,网球对场地要求的也比较高,中学一般都没有网球场,而外面收费的网球场,费用比较高,最低的也要十元一个小时,中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还不能接受这个收费标准。调查发现,男生体育投资最多的项目依次是:三大球、乒乓球、游泳、桌球、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女生体育投资最多的项目是羽毛球。男生普遍对三大球、乒乓球、游泳等运动项目感兴趣,女生则对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感兴趣。调查表明,中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学生普遍活泼好动,但是男生和女生之间已经有显着差异,男生参加的项目,运动量大,竞争与对抗激烈,而女生怕累,爱干净,则喜欢运动量小的项目。
5.重庆市部分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偏高。调查表明,重庆市部分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偏高,28.93%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20元以下,29.59%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20元~50元,41.42%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上。男生体育消费总额大于女生,这与男生的性格取向,兴趣爱好和力度有关,这也是与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是一致的。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女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鼓励更多的女生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中学生自己没有稳定的个人收入,他们的活动资金都是来自家长。这说明,家长对中学生体育消费持支持态度。据调查,42.6%中学生家长明确支持中学生体育消费,47.34%家长不反对体育消费。56.8%中学生家长支持孩子在假期参加体育培训班,如武术、游泳等等。
6.中学体育消费情况。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物质消费。41.42%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上,那么他们的体育消费主要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据调查,中学生体育消费最多的是运动饮料,排在第2位的是体育服装鞋帽费用,排在第3位的是体育器械费,如球、球拍等,第4位是体育报刊、图书音响费用,第5位是体育场地器械租用费,第6位是体育医疗,第7位是比赛表演门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体育消费最多是运动饮料,这与他们的运动量和强度以及重庆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1.从中学生体育活动项目来看,中学阶段,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已明显表现出来,需要合理地引导他们的消费,使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合理化与多样化,综合娱乐性、求知性、智力性等因素,以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79%中学有闲暇时间,又具有明确的体育意识和兴趣,但是体育活动却不是他们的休闲主流活动,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思考这一问题,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3.制约中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依次是太繁忙时间不够,体育场地太少,体育消费种类太少,体育场地质量差,经济条件差,没有体育兴趣。体育场地设施太少,已成为制约中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势在必行。
4.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支出依次是:运动饮料、体育服装鞋帽费用、体育器械费、体育报刊和图书音响费用、场地租用费、体育医疗、比赛表演门票。男生体育消费总额大于女生,学校应着重加强对女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5.中学生体育投资最多的项目是篮球、足球、排球,其他依次是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桌球、网球、健身健美。这与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关,他们开始喜欢运动强度大的项目,享受运动体验。中学体育教学可以加强对乒乓球、羽毛球方面的教学,使中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
6.针对以上现状,建议中学体育教育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体育法规宣传和普及力度,营造良好健康的学校体育氛围。让更多的中学生关注体育事业发展,开成科学的健康、健身理念,增加体育消费投入。
参考文献:
[1]姜振: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J].体育学刊,2000,(6):125~126
中学生消费调查范文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物质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我们中学生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消费也越来越高,大手大脚的消费似乎成为一种习惯
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也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变得自卑,和为了所谓的攀比,去做一些不理智的事。作为中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所用的都是父母所勤劳赚来的血汗钱,因此本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的理财情况。
研究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的理财、消费情况,以及中学生的消费观念。
研究内容:调查中学生的零花钱用途、来源、数量
研究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了解
研究对象:临高二中高一年级学生
二、 调查问题及结果
问题一:你每个月零用钱是
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0~150元 D、150元以上
结果 :A、40% B、25% C、20% D、15%
问题二:你每个月零花钱的来源
A、父母给的 B、勤工俭学 C、新年的储蓄款 D、亲戚的资助
结果 :A、50% B、25% C、10% D、15%
问题三:零用钱的用途
A、购买学习用品 B、去游戏厅 C、存储起来 D、其他
结果 :A、45% B、30% C、5% D、20%
问题四:当你购买一件商品时,你最关心的是
A、实用性 B、外观包装 C、是否符合潮流 D、价格
结果 :A、20% B、40% C、30% D、10%
三、 调查分析:
根据问卷的整理,了解到中学生大多都是父母给的,还有中学生的消费很高,大部分中学生的用处是购买学习用品,但也有不少的中学生把零用钱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当代的中学生的依赖性还是较强,大部分都是依赖父母,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自赚零用钱,但即使如此,中学仍是高消费人群。中学生的消费意识还是很淡薄,不懂得赚前的幸苦。
提倡:中学生应去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以增强中学生的简朴的生活观念,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xx二中高一(1)班
活动内容
xx一日行
活动目的
活动人员
活动时间
总结与体会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组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感触,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大自然的芳香,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呵护大自然,歌唱大自然让每个角落不再有污染物、废弃物;让大自然永远绽放它的美丽,散发出它独特的芳香,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组的每一个人都互相有了深入的了解,觉得用学之间并不是那么陌生,而是缺乏互相交流,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组的友谊关系进一步增强,直至最好。
xx二中学生早餐情况调查
x年x月x日九位学生的早餐情况:
项目对象
馒头
方便面
海南粉
烧饼
豆浆
鸡蛋
其它
学生1
√
√
√
学生2
√
√
学生3
√
学生4
√
√
√
学生5
√
学生6
√
√
学生7
√
√
学生8
√
√
学生9
√
√
x年x月x日学生的早餐情况汇总:
项目对象
馒头
方便面
海南粉
烧饼
豆浆
鸡蛋
其它
学生
30%
5%
10%
10%
20%
10%
中学生消费调查范文4
PPD试验强阳性率中学生(4.8%)高于小学生(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P<0.01)。中小学生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929.15/10万和161.1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P<0.01)。结论 会宁县四房吴乡中小学生肺结核患病率较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
【关键词】 结核,肺;患病率;结核菌素试验;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21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59-02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是国家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结核病蔓延的有效措施。根据第4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当前的结核病疫情呈现青壮年患病多的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以集体生活为主,人口密度大,相互接触较为密切,一旦发生结核病疫情,极易爆发流行[1]。因此,做好青少年学生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是控制结核病蔓延,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解甘肃省四房吴乡学生结核感染及患病状况,于2007年5月25日-6月27日,对该乡的4 824名学生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四房吴乡20所中小学校4 82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 489名,女生2 335名;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18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县卫生局、乡政府召开学区校长会议,进行防痨知识培训,在取得校方的支持和帮助后,在学校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师生能够了解结核病,认识结核病,并积极配合参与此项普查工作。
1.2.2 结核菌素试验 对实施结核菌素(PPD)试验的医务人员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要求掌握PPD试验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本次使用的试剂是北京祥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卡介苗菌素纯蛋白衍生物50 μmol/(s•mL)(批号:20061202),有效期至2007年11月。PPD试验采用皮内法,于前臂下段掌侧皮内注射0.1 mL PPD试剂,72 h观察结果,测量硬结的横径及纵径,<5 mm者为阴性反应,≥5 mm者为阳性反应,≥20 mm 和(或)接种处出现水泡、坏死、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反应[2]。
凡强阳性反应者进行胸透,对出现可疑阴影者摄后前位胸片,同时送晨痰、即时痰、夜间痰各1份,涂片镜检。对中小学生确诊结核病后给予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对强阳性反应而肺内未发现病灶者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治疗,并进行远期观察。对未做预防性治疗的学生,告知一旦出现肺结核的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检查。对确诊为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结核病的筛查,以便及时发现传染源,达到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目的。
2 结果
2.1 PPD试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PPD试验强阳性反应率在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P<0.01),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不同学段学生阳性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05)。
2.2 结核病确诊结果 通过对PPD试验强阳性反应的158名学生和有密切接触史的67名学生进行胸片检查,发现肺结核21例,检出率为435.32/10万。其中,痰涂片阳性6例,痰涂片阴性15例。小学学段肺结核检出5例,检出率161.19/10万;中学学段肺结核检出16例,检出率929.15/10万。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P<0.01),中学生检出率明显高于小学生。男生检出14例,女生检出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P>0.05)。
3 讨论
PPD试验筛查可以获得结核杆菌感染的大致情况,是发现中小学生结核病人的有效途径。据报道,该实验筛查发现病人的效率是因症就诊方式的12倍[3]。因此,PPD试验筛查是提高病人发现率,控制结核病疫情的有效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当地中小学生结核病患病率处于高水平。其主要因素为:一是该乡为甘肃省贫困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学生的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加之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长期奔波劳累,机体抵抗力差,易患结核病;二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和生活环境拥挤,班级严重超员,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高度紧张,营养状况不良,体质下降,当地气候干燥,教室宿舍空气流动差,使学生成为结核病易感人群。建议加强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做好学校的健康体检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以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机会。
PPD试验阴性率较高,为75.70%,说明该地区中小学生对结核菌的易感性相当高。其可能原因:一是卡介苗在出生时接种质量不高,BCG在具体接种过程中仍存在着接种剂量、疫苗效价、保存与运输条件等技术性因素,直接影响着应有效能的充分发挥;二是PPD试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差异。
控制结核病传染源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健康人群不受结核菌的感染[4]。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近期密切接触者是肺结核病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一个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如果得不到正规治疗,1 a中可传染10~15人[5]。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学校开展结核病普查工作非常重要,加强对学生的结核感染和患病的监测,做好学校的结核菌素试验工作,一方面是发现病人和控制结核病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对强阳性反应者给予预防性治疗,可以减少结核病的发病。
4 参考文献
[1] 赵宝军.易县中小学生结核菌感染及发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81-382.
[2] 屠德华.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中国防痨杂志,2001,23(2):123-125.
[3] 李玉华,郭玉霞.结核病人三种发现方式的分析与评价.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3,2(9):39-41.
[4] 张立兴,屠德华,何广学,等.北京学龄前儿童结核菌自然感染的研究.中国防痨杂志,1998,20(2):51-57.
中学生消费调查范文5
[关键词]家庭收入;中学生;运动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331
1引言
影响中学生运动鞋消费的因素较多,由于中学生经济不独立,几乎完全依赖于家庭,家庭收入便成为了其品牌运动鞋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此之外,中学生性别、喜欢何种运动、运动鞋定价、质量、品牌等因素也对其运动鞋购买价格产生着影响。在当前的研究中,关于中学生运动鞋的消费状况的研究较多,多使用市场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学生运动鞋消费的消费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但是较少使用数学线性回归分析对中学生运动鞋消费进行定量分析,本文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得出中学生运动鞋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把家庭收入作为影响中学生运动鞋消费的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分析家庭收入对中学生品牌运动鞋消费的影响方式及影响程度,有利于为品牌运动鞋的营销提供良好的借鉴。
2调查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1数据获取
本文数据选取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等四所中学,实地发放问卷200份,问卷详见附录。调查对象限定为男生,主要调查中学生品牌运动鞋购买价格和品牌,中学生家庭收入,由于这两项采取主观填空式,这客观上就对问卷的调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需要在问卷方面更加具有策略性,同时设置父母职业、户籍、独生子女等,结合其大致调查者回答的问题是否合理。由于直接问及收入可能后导致调查对象不适,为了保证确保调查数据可靠性,问卷设置了其他选项,通过与中学生交谈,从而将问卷话题引到至收入上,尽可能减少误差。
22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收集到了200位中学生的基本信息。
本文通过调查得到了调查对象最近购买的一双运动鞋的价格和品牌,由于在调查中,部分中学只能回忆起运动鞋的大致价格,比如500多,550多之类的模糊结果,笔者通过对比大致价格区间,结合其购买的运动鞋品牌官方旗舰店的相似价位运动鞋价格进行适当修正,得到品牌运动鞋消费价格。
关于家庭收入,笔者通过将调查结果与北京市统计年鉴关于北京市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做对比,结合调查对象主要考虑父母的职业状况、工资收入,剔除明显不合理的问卷,并对部分收入加以修正,得到相应家庭人均工资年收入数据。
其他控制因素,由于本文主要考虑收入与品牌运动鞋消费的关系,本文剔除的问卷包括:不穿运动鞋的中学生,学生家庭是非京籍,家庭收入非父母为主、家庭为非独生子的问卷。最终得到88份问卷,从而能更为明确的分析家庭收入对品牌运动鞋消费价格的影响。
3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1调查对象家庭收入水平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家庭人均月工资收入平均值为7576元,中位数为7000元,最高收入为16000,最低收入为3000,极差为13000元,对收入水平进行分组,各个收入组的基本情况结果涵盖了不同收入水平的中学生消费者,其中月人均工资收入分布集中在6000~8000元,基本接近北京市平均工资水平。这有利于我们对中学生品牌运动鞋消费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分布见表1。
32购买品牌运动鞋基本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消费的品牌运动鞋见表2,最受欢迎的为阿迪达斯,在样本中占20%,但总体来看消费品牌呈现多元化特点,各个品牌消费均占一定比重,分布较为均衡。
从价格分布上看。品牌运动鞋购买价格最高为1699元,最低为279元,极差为1420元,平均价格为834元,从400开始每以200为区间长度对运动鞋价格进行分类。可见,中学生品牌运动鞋消费的价格主要集中在400~1000元,但是,运动鞋消费价格变化范围较大。
4中学生品牌运动鞋消费的回归分析
41模型的选取及介绍
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变量之间有唯一确定的关系,即函数关系;另一种关系,为不完全确定的相关关系。中学生购买品牌运动鞋的价格Y与家庭平均收入X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完全确定的关系。
由于中学生经济不独立,生活完全依赖于家庭收入,因此家庭收入必然是其购买运动鞋的重要考虑因素。虽然收入之外的因素如品牌,质量,外观款式也对运动鞋的购买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对于有相同家庭收入的中学生,购买的运动鞋价格也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总体来看,收入水平越高意味着越强的消费能力,从而中学生也相应就会购买更高价位的运动鞋,这也为我们对品牌运动鞋消费价格与家庭收入做数学回归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通过抽样调查88位中学生的品牌运动鞋消费价格和家庭收入作为样本,从而可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即所有中学生家庭收入与运动鞋消费价格的关系,根据EXCEL对家庭收入与运动鞋消费价格做散点图,可看得出下图,可知家庭收入与运动鞋消费价格基本呈现出线性关系,并且根据相关性检验,家庭收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系数达到097,因此我们假设,家庭收入和中W生购买运动鞋的价格的这种不完全确定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模型yi=a+bxi+εi(i=1,2,3n)来表示,即样本回归函数,其中,Yi为品牌运动鞋消费价格,Xi表示中学生家庭平均月收入,εi是随机误差项,i表示对样本的编号,通过对上式中参数a,b的估计,我们可以用回归直线方程[AKy^]=a+bx近似的表示这种不确定关系,其中X为家庭收入,Y为对应收入下中学生品牌运动鞋消费价格,从而得出比较符合事物内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进而科学客观地描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42模型的求解和检验
421求解方法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简便地求得未知的数据,并使得这些求得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为最小。对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a+bxi+εi(i=1,2,3…n),我们依据误差最小的原则通过样本来计算a与b的估计值[AKa^]和[AKb^],推导过程如下:
43 模型的参数解释
回归系数01019>0表示,家庭收入越高中学生购买的品牌运动鞋价格越高,并且在保持其他因素(品牌运动鞋的款式,牌子,质量等)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人均收入每增加100元,中学生购买运动鞋的价格大约平均增加10元。回归系数6195可以解释为中学生购买运动鞋的价格不受家庭收入变化影响的部分,反映了最基本的品牌运动鞋购买价格需求。回归后的模型只是涵盖了家庭收入这一个自变量,运动鞋的购买价格中还受运动鞋款式,品牌,质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能全部解释因变量。
5结论及建议
实际的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中学生品牌运动鞋消费市场存在以下特点:首先,“一家两制”现象凸显,即家庭在消费方面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自身的需求则尽量的去抑制,中学生在家庭消费中占有特殊的消费权利;其次,中学生在不成熟的消费心理下盲目攀比,专注于运动鞋的品牌和高价位,品牌运动鞋几乎是北京市中学生的必选。
根据本文对问卷的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整体来说,在其他因素(运动鞋的品牌,外观款式,质量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学生所在的家庭收入越高,中学生购买的运动鞋价格就越高,具体来看,家庭人均月收入每增加100元,中学生购买的运动鞋价格就平均增加大约10元,可以看出中学生在家庭消费中的影响力很大。各家庭收入段来看,品牌运动鞋消费在消费者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不同,随着收入的增加,比重在不断的下降。
针对中学生运动鞋的消费特点和家庭收入对购买运动鞋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整体来说,品牌运动鞋消费与家庭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品牌运营商应当在不同价格范围均有相当数量的运动鞋款式,争取极大可能的赢得各个收入阶段的消费者。第二,中学生存在盲目消费和攀比心理,品牌运营商应当进行中学生运动鞋消费行为调查,合理制定营销战略,比如投放恰当的广告和代言人,家长应当更加理性的教导中学生的消费观,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第三,针对“一家两制”现象,相对于运动鞋的价格,品牌运动鞋运营商应当积极设计出更加专业,更优质质量,款式更加时尚的运动鞋。第四,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品牌运动鞋消费在消费者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就越小,因此根据不同的分布情况,合理的设置运动鞋的价格,更大程度的迎合目标中学生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赵莉城市中学生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08
[3]潘昭弘城市中学生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231-232
中学生消费调查范文6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的界定
首先,在受欢迎的游戏论坛上搜寻相关的文章进行经验分析;制定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纲目,并将拟好的问卷发到网上游戏论坛中进行网络初步测评,以此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核对每项题目的可读性和适宜性,删改语意不清和重复的题目,形成了一份由18个题目组成的正式问卷。第二,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学校地段的繁华程度、学校总体学生的学业成绩指标、以及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初中和高中)为依据,选择南京市的3个区(建邺区、鼓楼区、白下区),抽取学校5所,其中重点中学2所,普通中学3所,分以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的16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2份。并对36名中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16名)进行开放式访谈。在收回的有效问卷762份中,其中男生398份,占47.3%,女生364份,占52.7%;男女生人数差异主要是因为结构性的因素,不为研究者的主观选择。
二、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概况
在现今城市中学生的休闲娱乐生活中,网络游戏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余时间比较零散,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大型的娱乐休闲活动,因此上网、听音乐、篮球运动(男生)、看课外书成为广大中学生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其中,选择上网的学生比例最多,高达78%,这也与城市家庭中网络的普及应用和网吧的密度直接关联。而在中学生的网络行为中,网络游戏、在线看电影、阅读小说、查找信息、交友聊天是现今中学生最常用的休闲方式,其中网络游戏所占比重突出,达到33%。调查显示,中学生网络游戏点卡和软件的购买方式是托朋友代购(19%)和网吧购买(19%),其次是书报摊及报亭(17%)、网上订购(11%)和软件专卖店(11%)。城市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因性别、年龄、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中学生网络游戏的时间跨幅较大
调查显示,网络游戏者的游戏龄(即从开始玩网络游戏至今的时间)与网络游戏的心理需求强度没有显著相关,而每周玩游戏的时间与心理需求强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者把每周玩游戏的时间划分为3小时以内、3~7个小时、7~14个小时、14小时以上4个时间段。发现在各个维度及问卷总分上不同游戏时间的群体都体现出了显著心理需求强度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每周玩网络游戏时间在3小时以内(即一般游戏者)和14小时以上(即过度游戏者)的心理需求情况。由表1显示,49%的中学生每周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三小时以内(包括不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其中女生比例较大,占据六成,而占据四成的男生中,主要是重点中学的男生;33%的中学生每周花费大约3至7小时在网络游戏上;13%的中学生平均每周花费7到14小时在网络游戏上;5%的中学生每周花费14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上,而在这5%的学生中男生占据8成的比例,并且大部分为普通中学的学生。
(二)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数额差距明显
高年级男生网络游戏消费数额较大,在网络游戏每月花费80元以上的中学生中,高中男生占据65%的比例,属于中学生中网络游戏的超级玩家,其中以普通中学的高中男生居多,占50%以上;中学女生的网络游戏消费数额相对较少,每月花费在20元之内的60%都是中学女生。
将数据还原到每份问卷中,研究者发现,中学生网络游戏花费的时间与其消费的金额是成正相关的,即花费时间越多的学生其消费的金额也越大。并且通过访谈了解到,在普通中学中不少男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逃课去网吧玩游戏的情形时有发生,而在初中阶段,网络游戏高消费现象不甚显著,归因于低年龄中学生的零花钱数额限制所致。
三、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的特征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游戏倾向性别差异显著由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学生的网络游戏消费上,男女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消费额度、时间分配和游戏偏好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男性、女性中学生的网络游戏时间的消耗差异上。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女性中学生中,约60.4%的学生每周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都控制在3小时以内,不存在网络游戏上瘾的现象,游戏的目的主要是放松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找点新鲜,找点刺激,适可而止;约33%的女性中学生平均下来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为一个小时以内;只有不到3%的中学女生每天花2个小时以上在网络游戏上。而男性中学生中7.7%的人每天花费2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上,显著高于女性中学生;有38%的男性中学生每周花费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也明显低于女性中学生的60.4%;约7.7%的男性中学生每天花费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上,比例大大超过了女性中学生的比例。
第二,在网络游戏的消费数额上男性中学生显著超过女性中学生。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17%的男性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每月花费80元以上在网络游戏上,这个数额在大多数中学生的月零花钱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占据初中男生零花钱的很高比例,而在女性中学生中只有7%的人每月花费80元以上在网络游戏上;女性中学生中有60%的人每月网络游戏消费不足20元,而同状态的男性中学生的比例为40%。
第三,中学生网络游戏的偏好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问卷中,研究者让中学生列出自己喜欢并且经常玩的10个网络游戏,发现在同性别的学生中排名前十位的游戏基本相同,只有排名末端的游戏有个别差异(见表3)。可以看出,在网络游戏的选择上,男性中学生和女性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中学生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和战略对抗相结合的游戏品种,游戏中多以战争为主题;女性中学生倾向于选择“非暴力”轻松型的网络游戏,细腻描绘的人物形象、唯美的场景、神秘动人的背景音乐和自由选择消费的服饰、道具让女性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愉悦。
(二)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符号性显著
网络游戏消费的符号性是由消费商品本身的非实物性决定的。网络游戏消费是对虚拟物品的消费,而网络虚拟物品是通过电子技术所虚构出来的种种形象和符号表征,它有别于现实的物品,是虚拟的、没有实在形体的商品。网络中的虚拟物品与现实中具有同样符号属性的物质商品相比,更加时尚、富有个性,更容易为喜欢追求新鲜的中学生所追捧。城市中学生通过对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消费来满足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需求,体验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因此,他们更加重视商品所承载的符号属性以及消费物品的过程,网络游戏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符号性的,网络游戏玩家购买的就是种种虚拟符号。这种符号是各游戏制作商以一定的故事情节虚拟建构出来的,玩家购买并使用这些符号,并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符号与他人交流、相处,产生新的人际关系和团队。
(三)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的差异性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