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1
尽管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最大的支持,各级领导也对发展现代农业相当重视,但基层工作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识仍然不强。有的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表面做做样子,工作开展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方面,更是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农业科技创新整体体现出形式化的局面,这与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极其不适应,也成为了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能正面面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
二、如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推动农业经济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很可能制约农村的发展。当前,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做好监督与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目标,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人才因素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技能强、素质高的人才,就谈不上科技创新的其他工作发展。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与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以刺激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专业能力、适应性强的人才队伍。此外,如果站在广大农民的角度来讲,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科技不仅能解放劳动力,更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创新、运用新型农业科技的能力,进而促进自主农业科技创新。另外,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开展更多的创业培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发展农业。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
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就要建立相应的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基础作为依托,充分考虑农业产品、农业技术与农业条件,整合资源,加强对农业创新成果的应用。一方面,配置好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各项体制,大力推动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另一方面,仅仅围绕农业的全局性与前沿性,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研究,并激励相关机构自主创新。除此之外,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高效的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实际运用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应加快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搭建科技平台,整个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形成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运用。
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更大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思想,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将我国农业科技国家化。展望世界性的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探讨,分享世界的成果,共同为打造现代化农业努力。同时,仅仅围绕我国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吸收与引进国际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脚步。
三、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2
关键词 新兴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科技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81-02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突破传统定义,逐步向新兴农业发展。广西新兴农业呈现低碳、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在“十二五”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与方向
1.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从农业资源看,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属喀斯特地貌,山多面积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然耕地少。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温、水等资源丰富,具有生产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广西人力资源丰富,2009年全区总人口5092万人,农业人口423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61.24万人,占全区劳动力的54.8%,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
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广西GDP达7759.1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458.49亿元,占18.8%,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种植业比重继续下降,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渔牧业大幅度增长,农作物及动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四个一”的特色优势产业:①“一根蔗”。2009年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4.2%;②“一块薯”。2009年木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与此配套的淀粉、酒精等产业发展较好,据统计,广西木薯酒精取代广西1/10的汽车能源;③“一条虫”。2009年桑蚕产量占全国的33%;④“一棵树”。近10年除种植大量桉树外,其他林木也较多,是全国重要的林业省区。另外,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等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
1.2 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具有低碳、绿色、生态的特征
近年来,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发展生机蓬勃。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如上海鲜花港;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模式的循环农业生机勃勃,如泸洲老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为载体的高新生物技术农业势不可挡,如莱茵生物;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种养植方式的有机农业普受欢迎,如内蒙古清谷新禾、浙江有机茶业。
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蓄势待发。一是广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西风光秀丽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发展低碳的休闲观光旅游新兴农业条件良好;二是地理气候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超过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三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广西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化程度较低,污染很少,一些地区尚保持原始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新兴农业的环境条件良好;四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如2005年广西乐业县制定《广西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先后获得“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兰花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茶叶、薄壳核桃、板栗、野生刺梨、甜竹笋、柑橘、猕猴桃、白凤桃、野生香菇、淮山等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享誉全国。2004年乐业县有机茶获有机产品认证,2005年乐业县有机水稻获有机产品认证,2011年乐业县获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资格。成为我国第3个示范基地,是广西唯一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低碳、绿色、生态必将是广西未来新兴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广西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
2.1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大大加强。目前,广西有6个特色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人才小高地”。据统计,全区有农业技术人员8.3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超过1000人,中级职称人数近6000人,博士约200人,硕士已近1000人;二是科研条件改善,广西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专门的农业高等院校广西大学农学院,已建有1个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三是创新科研体系和创新平台。广西已引进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009年又聘请13名“两院”院士为自治区政府主席农业顾问团,为广西“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2.2 农业科技在广西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1 农业科技支撑力强,贡献率高。“十一五”期间,广西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兴牧133工程”、“科技兴糖1105工程”、“科技扶贫1211工程”、“千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项目,在木薯、甘蔗、桑蚕等产业和领域取得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研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突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牛繁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广应用一大批主导品种和创新技术。同时,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近2000家,其中星火专家大院27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5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85个、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全区兴办以中心农户为基地、致富能手为骨干、自主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农家课堂”2.98万个,每年就近、就地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以上;全区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18万hm2,覆盖农户154万户。三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求“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据测算,广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40%,主要特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其中粮食作物、甘蔗、桑蚕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达89%。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广西农业迅速发展。2,2,2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广西在取得农业科技创新大批成果的同时,通过实施“星火计划”等项目,将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带给农
民,大大促进广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积极引导并建立资源循环、投入节约、生态高效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发展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技术的应用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沼气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目前,广西农村沼气池建设累计超过300万座,沼气入户率接近50%,居全国第一,燃烧稻草秸秆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二是在生产技术标准方面,制定木薯、桑蚕等种养品种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
2.2.3 农业科技投入呈多元化,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广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较快,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广西农业科技财政投入2007年为2.15亿元,2009年为2.88亿元;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较快,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有了资金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
3 靠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创新农业科技组织机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目前,广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机构,有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单位,也有综合研究机构(如大学)和专业科研单位(如农科所等),其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度大,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这种状况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也有组织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有限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的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研究成果易与市场需求脱节。改变这种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行政手段整合农业科技机构,形成符合产业链要求,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研究体系: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按项目需要建立有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的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在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上运行,最终形成资源共享、权益分享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3.2 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必须要在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一是创新科研立项思路,以推动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二是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通过实施关键技术环节的联合攻关,把分散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整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创新。
3.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与新兴农业密切相关的技术链成果。推广“研究机构+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的成果转化模式,继续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和田块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优先运用到农业生产基地(田边地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物流链;二是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作用,把产学研、院企校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把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指导结合起来,利用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基地等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三是要深化科研院所校、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增强互信交流,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等技术转让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3
一、抓首位,加强科技队伍思想建设
加强党的十精神学习,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有关规定,着重强调提高服务质量、提速办事效率、整肃作风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全局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促进了机关效能的提升。
二、抓核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月7日,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了市局举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班,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顺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截止目前,全县有13家企业进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同时积极协调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二)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5月24日,举办了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班,园区内50余家企业专利负责人参加了培训班,截止5月底,全县专利申请量118件,授权量85件,两项指标均走在全省县区前列。
(三)深入调研企业创新工作。先后陪同市副市长姚燕平、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熊绍员、省科技厅副厅长吴文峰等领导一行深入我县调研科技创新工作,通过调研,进一步推动全县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
三、抓重点,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认真完成科技进步考核。按照科技部关于科技进步考核的文件通知精神,通过及时制定文件、合理分解任务,领导动员部署,在县属23家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协调配合下,顺利完成了考核材料的编写汇总上报工作,争取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连冠”目标。
(二)促进企业与特派员对接。注重科技特派员和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不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截止目前,已有39家企业与特派员对接,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和推动下,天佳实业、青岚现代农业等企业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重点新产品鉴定、专利项目申报等领域获得了显著效益。
(三)加快科技入园工作步伐。高度重视“科技入园”工作,大力推动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了县科技入园工作站,为科技入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机构保障,为推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服务。
(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范建设工作调研,先后赴省内、外园区学习调研,详细了解兄弟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成绩与经验,为园区规划建设方向及发展重点提供参考指导。
四、抓服务,加强科技管理水平建设
(一)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力度。制定了2013年科技计划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帮助企业完成各级科技项目申报达90项,其中已有3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星火计划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立项。
(二)开展创新基金申报培训。3月22日,举办了国家、省、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会,针对创新基金项目申请有关事项进行现场说明解读,参会企业60余家,为企业申报上级创新基金项目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强化创新基金项目监督。对2012年度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电气分公司等10家承担并实施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掌握项目实施进展和实施效果,确保项目资金有效利用。
五、抓基础,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一)推进科普知识宣教工作。深入基层举办“科技活动周”,向基层群众分发科普手册1万余册;举办农技科普知识讲座,切实把科技种田知识送到了农民手中;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师生在活动中掌握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防震减灾工作,对“三网一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大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更多单位申报“四个示范”,全县新增了三个地震宏观观测点。
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是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未达到科技部考评要求,与兄弟园区相比,要尽快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建设水平。二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较少,与兄弟国家级园区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比较低。三是项目实施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后续跟踪监督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推荐认定,科技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及保护工作。全年帮助企业谋划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0项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10%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4
一、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河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民增收的紧迫需要。近些年,随着河南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科技创新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然而,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还远远不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环境压力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残留问题严重,由此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制约了农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受财力不足的制约,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也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同时投入结构上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4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构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河南省省级和地市级农技推广部门为国家全额拨款单位,并有一定的推广经费,办公和仪器设备比较完善。而县、乡两级的经费来源比较复杂,在基层财政普遍紧张的状况下,农科经费大多难以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短缺,素质低下,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现实落实受阻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河南省每百万人口中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普遍低下。
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偏低。河南省的农业推广体系分为省、市、县、乡四级,共有职工54万人,数量上不足,尤其是在最基层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尤其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在全部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者只占15%,能够从事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屈指可数。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人口的教育年限仅为737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很大。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科技观念比较淡泊。河南人多地广,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长期以来,农民逐渐养成了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劳作的习惯,对新科技缺乏了解和不愿意去了解,这直接阻碍了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农业科学技术实效的发挥需要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来实现。由于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造成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足,转化率低下。
1.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和协作,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2.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不高,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不密切,技术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鉴定验收合格的成果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3.农业技术市场不成熟。在长期的的背景下,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农业技术市场非常落后,缺乏结构健全、市场开拓能力强、掌握必要农业科技的中介组织。
(四)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下,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河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和内部的凝聚力。目前河南省农业组织化程度只有276%,有2/3的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的状态。即使是处于专业化的组织之中,组织化的程度也很低,松散型居多。在产业化水平方面,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万多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不足10%,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仅占349%.这种在小块土地上分散经营的劳作模式,既增加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也增加了农户的风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二、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要推进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就必须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河南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然而,现实的投入力度却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资金短缺,不仅影响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也影响到农业科技知识在农民中的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建立河南省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实现多元化。在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大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科研单位和部门也应积极寻求其他的资金解决途径。使得各个渠道的资金得到整合,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最后,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二)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科技创新推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不进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和推广队伍,以促进农业科技的有效输出,而且需要及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塑造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以便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输入和合理利用。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志青年加入农业科技创新大军,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懈奋斗。
2.扩展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他们的素质。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措施,充实和稳定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同时,还要通过对技术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使他们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善推广,把农业科技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农户。
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民素质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制约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受。对于人口众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河南省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降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例;其次要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以农业科学技术为重点的专题讲座,强化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最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脑等大众传媒,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破除部分农民迷信经验而忽视科学的陈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深化体制改革,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兴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彻底打破行政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重复建设局面,充分利用各地区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资源,建成布局合理、良性运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改革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使得有限的经费得到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只对那些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科研成果进行资助,减少和杜绝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现有科技创新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配置和优化人员结构,稳定人才队伍。
最后,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及分配制度。在奖励和分配制度上,要合理拉开差距,对那些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进行奖励,分配制度也应该向踏踏实实搞科研的人员倾斜。通过改革,在各个科研机构内部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竞争机制。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首先,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供更广阔的物质平台,确保全省区域内科研设施都能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其次,创建多层次的覆盖市、县、乡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5
提升区域农科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通过把江西数量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简单的整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够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单位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联合共享机制,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缺少统一规划和调控,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①现有科技体制层次不清、力量分散,创新效率有待提高;②受地域和行业局限,科研院所条块分割、重复研究,造成人、财、物浪费;③科研、开发与生产相互脱节,造成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科研定位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前基础研究与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1]。大力推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则有望解决以上这些长期困扰江西农业发展的问题,从而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来源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江西农业的发展对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推进江西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直是江西省委省政府长期紧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江西省政府的相关单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江西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整体来说,现阶段的江西农业现代化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推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来源。
构建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
今年中央一号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地位,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江西省有不少地方农科所尤其是农业厅下属农科所都是事业与企业混合体制,不利于科研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中央要求“加强市地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地市(厅)科研院所首先应彻底改变小科研大农场的不良结构状况,将科研部分从大农场中剥离开来,按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纳入到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统一管理[2]。各级主管部门应站在有利于全省科技资源有效整合、有利于提升区域农业科技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全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摒弃部门利益,加强资金投入,科学制订方案,切实推动江西省农业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分类改革、优化整合现有的农业科研开发机构的工作。由于农业科技事业的公益性特征,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革总体上宜实行非营利机构的运营管理方式。但对不同研究性质、类别和不同级别的研究所、学科、室(组)等,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大改革力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于农业基础性工作,应由政府根据工作重点、方向和实际需要,通过专项建设、基地建设、运行费补助和项目等形式给予长期支持和保障;在科研机构改革过程中,对于市(地)级农业科研机构,除少数具有明显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区位特点的予以保留,进行整合、重组外,原则上应按自然区划、生态类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置,同一自然区划、生态类型区内各保留一个,并把主要力量放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二级开发及技术引进、开发、服务与推广工作上[3]。县级农业科研机构,除少数改建为区域农业研究开发中心的科研示范开发基地外,应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并,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5]。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完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江西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江西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建立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着江西农业主导产业组建若干个创新团队,设置一批科研创新岗位和成果转化岗位,建设一批综合试验站。要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要以岗位设置和实施重大项目为手段,不断抓好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与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院所与单位沟通与合作,积极深化改革,打破现有的体制障碍,通过以产业为导向的创新团队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实现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有机结合。要明确省级创新中心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业务指导与管理关系,根据各地市所的现有优势,规划建设综合或专业试验站。各试验站归属于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管理,创新中心在各试验站设置科研创新岗位和成果转化岗位,明确责任任务,全面带动地市所的科技创新工作[6]。科研单位的定位。地级市农业科研单位不可搞“小而全”式的“综合性”科研所,应分析自己的特点,通过科学客观的论证,集中才、财、物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突破和发展。
只有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并在优势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才有竞争力。建设好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扶持好各地市的优势学科建设,地市农科所应纳入全省农业科技创工作分工合作体系,根据各地市所现有的优势规划建设专业试验站和综合试验站。这样有利于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项目重报,设施重建,机构重设,不会造成经费、人才、物资等资源浪费。农业科研机构的整合与区域分工。从架构和运作机制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涵盖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和实用性技术研究领域的复杂大系统[7]。各区域、各部门农业科研机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有效促成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目前我省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学科专业过窄、缺乏计划和协作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我省必须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目标是形成布局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资源互补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3.1.3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6
一、明确岗位职责,有效开展工作
我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拟订全市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科技进步。组织编制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组织申报科技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组织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信息管理等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负责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建设等等。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才能有效开展科技工作。
二、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联系,经常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与市农业、热作、农技、畜牧、财政等部门进行沟通,经常听取同事、群众的意见,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总之,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统筹协调全盘工作,实现科技工作目标。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抓好当前几项重点科技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技工作。要推进科技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领导方法,改革完善各种不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
整合科技资源,抓好科技项目。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资源特点,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精心组织、策划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以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当前要重点抓好富民强市、兴隆咖啡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