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范文1
四项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与法院业务的深度融合,更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着力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以强大的运维技术团队为支撑,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具有表现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为业务部门和人员量身定制电子政务工具、展示或传播业务信息、提高业务效果和工作效率,让业务人员切身感受到应用电子政务给业务工作带来的便捷和效率的提高。
2.建立电子政务培训机制
建立电子政务培训机制,加速信息与业务融合过程的技能培训,对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和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和个性化的引导,提高业务人员对电子政务应用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业务人员更有效地驾驭信息系统,变被动使用为主动应用,对促进信息与业务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构建电子政务考核体系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管理机制,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为电子政务与业务融合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考核电子政务信息数据录入不真实、不准确的问题,促进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考核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提高和加强信息安全意识。
4.形成螺旋上升发展态势
通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贴身服务机制,运维工程师与业务人员密切接触,深入了解业务实际工作流程,并将其整理转化为新的业务需求,为下一阶段的规模性开发建设积累经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用管理破难题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下简称北京高院)在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探索提供贴身服务方面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实践中也暴露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难题
作为促进业务深度融合而发展出的贴身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即时处理业务部门提出的电子政务需求,但法院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在什么样的规模下通过运维外包的贴身化信息服务模式予以满足?什么规模下作为独立项目开发申报?如果都通过贴身化的信息服务模式予以满足,势必混淆运维工作与开发工作的专业性界限,同时也会给传统运维工作造成极大压力。因此,在运维外包模式下发展以贴身服务为引导的业务深度融合机制,需要制定专门的策略,科学、有效、合理地控制贴身服务项目的规模和范围。
2.经费保障难题
目前,虽然北京高院运维服务全外包模式得到推广,成为我国电子政务运行最佳实践,但财政批准的运维经费,仍然是以一般运维工作结合运维资产为基础的核算方法。虽然在运维项目招标中通过“交办工作”的费用项目进行核算,但其费用额度和比例是尝试性的、是不高的,无法真正满足深度融合需要的支出。随着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即时性、阶段性的需求也必然越来越多,需要提供的贴身服务也会越来越多,投入的非一般性运维工作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在财政未设置该类别费用科目的前提下,仅凭借“交办工作”中有限的运维资金,很难使贴身服务工作得到充分满足。如果资金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可能造成业务部门提出的即时性需求难以满足,业务深度融合的效果和受惠面必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也可能造成运维人员投入的不足和提供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运维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效。因此,要通过运维服务全外包模式,实现电子政务运维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需要财政部门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3.人员配置难题
在实践中,业务部门提出的即时性需求的种类很多,需要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如果全部通过驻场运维队伍解决,需要配置的专业种类和人员级别也很多。而根据运维管理的通常规范,我们要求运维服务机构提供的工程师是针对一般运维工作的,职能相对单一,有限的经费难以做出不同级别和专业的多名人员的配置方案。如果单纯依靠驻场运维机构解决全部业务即时性需求也会存在相当困难。灵活多样的运维人员配置方案,是运维与业务融合策略重点考虑的问题。
北京高院在运维实践中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已经取得的成果让我们逐渐意识到,以创新电子政务管理工作来对应法院业务工作的日常变化,也许正是解开“深度融合”难题的钥匙。这一关键难题的破解,不仅为运维工作开创了新的领域,也将为电子政务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链接
北京高院IT“贴身服务”显成效
面对越来越多的即时性业务需求,两年前,北京高院在电子政务运维项目招标时,就尝试性地将贴身服务工作机制以“交办任务”的方式纳入运维工作任务范围,虽然每年仅规定了250人日工作量,用于完成“交办任务”工作项目,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范文2
发展云服务是“十二五”信息化的重大课题
中国宏观经济正面临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云计算、云服务和云安全,将成为新时期信息化理论、技术和实践重大突破的前沿。
海量数据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数据海量化的同时,信息化模式更加多样化。在多元化模式下,云计算是新的信息产业技术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未来信息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把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收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要强调的是,面对国际竞争,我国信息化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现今我国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在这重要的转型时期,电子政务建设需格外注重五个关键转变,即从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从信息网络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信息网站自建自管向发挥社会力量转变。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转变中也面临一些瓶颈:资源浪费现象多有发生,信息孤岛阻碍信息的交流共享,高难度开发制约着应用,管理和运维成本都在增大。
以上问题说明加快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必须解决几个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与共建共用;依据需求,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的新信息机制创新和交换、汇聚与共享;运用IT新技术,整合形成能够构建适应不同领域和部门的统一平台,为公众和其他用户实现面向应用的协同共享;以业务内外分解为原则推进服务适度集中和适度社会化,哪些是内务哪些是外务,业务梳理好了才能从基础搞好建设。
以应用为核心,推进政务云和云服务健康发展
IDC的《中国政府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2011—2015年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未来五年是中国电子政务整合发展时期,电子政务的“云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政务云要服务于“十二五”时期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即对促进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建设服务性政府的作用更加显著,对核心政务业务支撑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政府网站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支持电子政务的软硬件基础环境进一步完善。
政务云建设必须围绕新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即能不能改善公共服务,能不能加强社会管理,能不能强化综合监管,能不能完善宏观调控。
关于云计算致力于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的难题,必须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硬件使用效率低,资源无法共享。我们的各委、办、局子系统独立运行,特定时间一些业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其他业务却处于空闲状态。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多层虚拟技术,实现各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硬件共享,甚至与各地的“云计算中心”平台的硬件资源共享。优势是充分利用共享的硬件资源,实现应用系统按照需求,向电子政务云动态申请计算与存储能力的“云计算”。
第二点是服务质量保证参差不齐。我们不断申请上马新的业务系统,运维压力不断提升,水平却很难提高。一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应用系统,能够实现高可用性,而更多的系统服务质量完全依赖各信息中心的技术与资源,运营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可以通过集中化的虚拟化管理,轻松实现统一的低成本高标准的运维管理。优势是各委、办、局系统都能达到统一标准的运维管理。原信息中心,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各自业务系统中,不必再过分关注备份恢复、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细节。
第三点是客户端维护成本高。每个系统都有特定的客户端应用。这些应用的分发、维护工作随应用的增加而成本增长。我们可以通过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全面虚拟化客户端上的行业应用。简化客户端应用运维需求,实现动态管理。优势是大幅降低客户端运维需求,将有可能实现低成本的客户端运维或客户端外包与租赁,如同现在的网盘可以取代优盘一样。
第四点是灾难恢复困难。遭遇重大灾难,造成全面彻底的破坏,除个别特殊设计的系统外,多数政务系统将完全瘫痪,而按照现有模式,把所有系统都实现异地灾备,成本和复杂度极高。我们可以在部门间或城市间达成共识,利用对方的“电子政务云”互为备份,实现低成本异地灾备。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范文3
北京市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政府的现实需求和大力推动下,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近两年,云技术的出现及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应用,推动了电子政务向新层次的发展。作为北京市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运营商,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都信息”)正在结合云技术打造北京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力图将首都的电子政务水平整体推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电子政务“云”阶段
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是手机,无论你是企业主还是普通个人,缴税、证件办理等业务、问题咨询的快速回复、快捷的信息查询等等,在家或者办公室,甚至在旅途中都可以完成。对个人、企业、政府,更加快速、便捷的处理事务,是电子政务力求达到的效果。云计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得这些设想正在加速变为现实。
十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异常迅速。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电子政务应用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虽然经历了高速发展,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仍然参差不齐,而一些共性化的问题也阻碍着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继续高速推进:其一,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总体建设速度虽然不慢,但是面向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二,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封闭运作,各自设立标准,导致信息共享与政务协同难以实现。北京市的电子政务系统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首都信息”公司首席技术官龚承亮认为,依靠云计算技术本身数据存储规模大、廉价、可靠性高等特点,加入云计算技术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智慧北京”建设的全面推进,北京市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服务能力的提升,支撑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间的应用协同、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的智能利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集约化的建设和应用,降低建设成本,减少运行能耗,提升整体运行管理水平。云计算模式是确保集约高效、促进标准化和共享协同的有力手段。
投资运维模式的创新
云计算的概念近两年被广泛提及,时下的观点普遍认为,将云计算技术带入到电子政务之中是一种多赢的局面,不仅百姓、企业可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务,也可以有效降低电子政务的成本,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同时还能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云计算的概念可能并不好理解。龚承亮认为,云计算理念与核心技术早在30年前就已出现,只是随着现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基础设施与网络带宽的提升使得相关技术赢来了发展契机。“‘云’代表的是一种服务模式,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好云计算的技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优势,而不是任何人都去理解它”。
2011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筹规划确立重点推动北京市市级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建设,“首都信息”成为了首批北京市电子政务云平台的运营商。截至到2012年底,“首都信息”公司已建成了900个标准虚拟主机、100T存储规模的市级电子政务云,主要面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服务。市级电子政务云的建设以政府部门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提供基础设施、系统平台、业务应用三个层次的云计算服务。对于以往的电子政务平台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首都信息”也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及创新,以期打造高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
如果政府作为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运营单位,很难保证其持久的高效运行。利用“云”的储存规模大、廉价等特点,“首都信息”公司在北京市电子政务云的建设中,采用了“企业出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创新投资建设模式,政府租用服务,按需使用、按量计费。“如果你的系统与服务落后,那么政府就可以选择不再继续合作,而选择别的单位”,龚承亮说道。“这种集约化的建设运营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各政府部门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建设,同时也降低了政府投入成本和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的复杂度和风险,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可以促使服务提供商保持政务平台的高效运维。”
在龚承亮看来,以往地方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在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电子政务平台水平出现差距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投资浪费,还导致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政务协同难以实现。云技术的介入,或许可以让这种问题在将来得以解决。依托云技术自身的特性,“首都信息”按照统一标准打造的北京市市级电子政务云平台,不仅可以使各部门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降低建设、运维的复杂度,从而消除部门之间的水平差异,同时也能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作为云平台的提供商,“首都信息”在业务应用层面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以期其他公司好的应用可以加入到政务云平台的系统之中,将更多选择留给市场。在“首都信息”看来,这样的选择可以使具有商业价值的应用被推广、接受,促进企业共同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安全问题上,“首都信息”也丝毫不敢大意,从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多层面进行了整体的安全设计。在云计算平台建设中,“首都信息”对旧有系统的设备进行利用,作为云计算环境的管理、开发和测试服务器,以避免浪费。无论是大的框架设计还是小的细节,“首都信息”都力求做到最好。
转型智慧城市服务商
随着智慧城市的加速建设,北京市也从“数字城市”往“智慧城市”转型。作为当前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首都之窗”网站群总体运维商的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发展方向也从“数字城市服务商”转型成为“智慧城市服务商”。而北京市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也是“首都之窗”的一个转型与升级。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范文4
已经成为政府应对信息时代的必然之举。纵观国内外政府门户网站,公民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发送电子邮件、在线问答,也可以是网上投票、写信反映问题,通过这些方式,政府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公民的利益诉求点和矛盾多发点,并做出的相关决策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需求,体现民众意愿,保障民众权益,从而提高政府网站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相比较而言,河北省政府网站在这一方面也是参差不齐,主站点“中国•河北”在开通“在线咨询,网上提问,在线投诉”等传统途径的同时,还增设了“向政府咨询,投诉,建议”板块,加大了民众的参与力度,可以更多地倾听市民的呼声。邯郸市的“清晨行风热线”,邀请政府不同部门的官员与民众网上交流,政民互动,解决了很多民众关心的问题,但让人遗憾的是已经停办。此外,邯郸的“纠风网”,廊坊的“政风行风热线”、“民意表达”和“网上”等,都在推进民主方面做出了探索与尝试,积极疏导民众表达利益,调动了民众的参与,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其他市级门户网站的民众参与度不高,几乎是政府的“独角戏”,有一些虽然设置了参与栏目,但实际并无互动内容,使得民众的参与虚置。
信息公开的力度需要增强
信息公开不是政府对老百姓的一种“恩赐”,而是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提出的一种法定要求。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可以说,对信息的公开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网站的建设实效,中国目前一些发展较好的政府网站已经把信息公开程度纳入相关的绩效评估工作中,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参数。如商务部积极坚持政务信息“首发地”的服务理念;广州市早在2003年就通过政府政令颁布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5年,广州市政府又对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作出了全面梳理,2009年,又将114个部门的预算信息加以公开,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上海市早在2004年就领先于全国颁布实行了包括《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在内的一系列的法规与制度,对信息的随意、无序公开进行了有效遏制,促使其向制度化转化。相比之下,河北省一些市级政府网站值得肯定,廊坊的“政府采购”信息透明度较高,更新频繁,最多的时候一个月8次公开采购信息,打造公开透明政府的力度可见一斑;秦皇岛、衡水政府网站在政府采购信息方面也值得肯定,招投标公示,中标公示,程序清晰;承德在网上还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等,比较之下,其他市级网站中能够公开的信息则主要集中于政务信息方面,尤其是在机构设置、领导信息、政策法规以及方面公开程度较高,但是对于民众想要了解的政府决策、政府办事、政府采购、行政收费以及人事信息类的信息公开程度并不理想,往往是政府公开的信息民众不感兴趣,而对于民众感兴趣的信息政府又没有或是不敢公开,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运营维护的实力需要提升
河北省各地区政府网站的发展意识日益增强,同时应提升对电子政务运维的重视程度。早在2006年,中国就印发了《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战略明确指出:在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同时建立运营、维护管理体制,这就为电子政务的运维提供了法规保障。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河北省一些地区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3,资金投入总量不少,但这些资金中的80%都用于了电子政务的建设,用于运维的资金仅占大约20%,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作为保障[3],而一些电子政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资金投入比与中国则正好相反。此外,目前河北省各地区政府网站普遍运行着两套网络:内部的办公网与互联网,一些稍大的部门还运行着中央——地方这样的纵向业务网,3个网络系统并存,在建设运维方面存在着定位不明确,职能不清晰的问题,阻碍了河北省电子政务的推进与发展。
河北省政府网站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政民互动,打造公开透明政府
不论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如何健全,“政务信息的第一源”应是政府网站的一项基本职能,即第一时间对于重大事项作出深入、详实、权威、公正的报道,而非简单意义上的转载。要始终强调“从政府到百姓”的视角转换,强化信息公开,甚至可以规定“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要求,同时要加大民众的参与力度,以此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河北省的一些落后市级网站可以向廊坊、秦皇岛、保定等城市取经,也可以借鉴国内商务部网站的“司局长访谈”栏目,还可以参考北京“首都之窗”率先引进的“纠风问责制”,同样可以学习上海市政府增加“无障碍浏览”工具条以保障视力障碍者及老年人参政议政权利的理念。
诚然,政府网站的运行状态直接折射出政府的权力运行状态与效率,所以要真正打造透明、责任、服务、公开的政府,就要从制度上转变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变“政府主导”为“民众参与”,在未来的建设中,政府可以设置硬性规定,使民众对决策的参与制度化,而且可以尝试将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度与民众参与的广度统一纳入到评审机制中,并以此作为衡量各地方网站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加强为民服务理念,打造为民服务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民众需求的日益增加,网站的在线处理能力也需要逐步提高,未来的必然趋势是政府网站要具备统一注册、统一认证、统一受理、统一反馈的在线办公能力。国内走在前列的如青岛,探索形成了一套以集中统一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并独创了“四统一分”的新型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结构,统一软件,分级管理,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861”核心技术支撑体系,即有8个平台、6个中心和1套目录,成为全市机关信息共享的良好平台。河北省衡水与邯郸的政府门户网站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未来,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就成为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河北网站可以尝试以用户的不同主题服务为依据制定公共服务,廊坊市政府网站的“服务场景导航”、秦皇岛的“场景模式”均能够使用户清晰找到自己所需服务,高效地完成网上业务的办结。保定的“百姓家园”涉及到的民生问题细致而繁杂,但是却体现出了为民服务的理念。一些落后地区如张家口、承德等需要转变观念,将各种在线的服务系统与资源加以整合,加强为民服务的理念,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打造“全天候零距离为人民服务”的格局。
(三)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保障门户网站良性运作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评价电子政府完备程度有这样一套指标体系:一是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电子化的参与指数;四是人力资源的素质,此外还有电子化决策、电子化征询、电子化信息等指标。许多国家也都重视建立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2007年,欧盟颁布了《2007——2010年提升电子政务效率、效能的关键行动计划》,这是欧盟历史上指导电子政务提升效能的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而美国采用了“电子政务记分卡”制度,日本则成立了“电子政府评估委员会”,同时还引入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工程管理体制4(见图1),河北省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激励措施的实施,廊坊、秦皇岛等地都作出了积极探索,通过绩效评估体系促进政府网站的良性建设,推动政府网站的可持续发展。但总的情况还不是非常理想,政府的理念还不是非常到位。
(四)注重运维工作,开拓投资渠道
政府网站建设不容易,运维更加不容易,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落后于时事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存在的情况,各级政府应该把运维工作贯穿于网站建设的始终,明确运维工作的职责分工,提高相关领导与人员对运维工作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运维机制。可以考虑将门户网站的运维工作纳入到年终目标考核工作中,对子网站进行年终测评,引入竞争机制,还可以考虑发动网民对网站的运维提出意见与建议,促使网站工作不断改进,保证网站的良性运转。
同时,在运维工作中,还可以尝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将电子政务的相关项目建设、运维以及服务等工作,部分或者是全部委托于第三方,交由专业的IT外包服务商来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与功能,还可以极大地节约资金,精简机构与人员,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外包公司在技术、管理上的优势,更好地为政府提供优质的系统建设与运维服务,解决电子政务运维难的困境。此外,还要积极拓展电子政务投入资金的渠道,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难以保障其正常良性运转。因此,迫切需要探索筹资的新思路,建设新的模式,可以尝试走市场化的途径,吸引资金,更好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范文5
关键词:政务外网 运维服务 体系
随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接入用户不断增多,网络承载业务陆续开通,对政务外网运维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维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政务外网能否发挥预期效益、能否获得持续发展。
一、统一运维体系的提出
政务外网是服务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部门的政务公用网络,逐步覆盖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务部门,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为我国各级政务部门的非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提供承载服务。
当前,政务外网建设与我国行政体制同构,采用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模式。作为公共网络,政务外网承载的业务应用具有端到端的特点。以某个中央部委发起的纵向业务应用来说,其范围包括中央部委和各省与之对应的厅局,跨越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务外网。
对于业务应用来说,它并不关心网络是如何组成的,也不关心两级网络是如何维护的,它关心的是数据通信的高速畅通,故障出现时的快速响应等。换言之,政务外网为业务应用提供的应该是统一的、端到端的服务。
业务应用的特点决定了政务外网必须要构建统一运维体系,为承载业务提供统一的、端到端的服务,保障业务应用的高效、顺畅和稳定运转。
二、政务外网的运维服务内容
“运维”是运行维护的简称,包括运行和维护两方面内容,对于运行管理来说,主要是面向网络承载的业务,侧重监视、控制、调度;对于维护管理来说,主要是面向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侧重软硬件的维护、测试、管理。政务外网必须在面向业务和面向网络两个层面开展各项维护服务工作。
从工作内容角度衡量,当前政务外网必须开展运行监控、设备维护、配置管理、故障管理、变更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业务开通、故障响应等项工作(参见图1),才能保证全网的稳定运行及对已承载的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运行监控:包括对链路、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安全事件的实时监控及面向部委业务应用的实时监控等。
设备维护: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测、保养,数据备份,配置检查,主备功能的倒换测试等。
配置维护:管理网络的配置参数,按要求完成路由、访问控制、策略控制、设备端口等数据的配置、修改和删除。
故障管理:包括制定故障管理办法,建立故障资料库,故障发生时快速定位故障,调度全网进行解决,控制故障的影响等。
资源管理:包括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定期进行资源数据的整理、核对、统计等,备品备件的使用管理,资源使用的请求响应等。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的制订与变更,安全配置检查,安全事件响应,安全日志的分析、审计,以及定期的安全预警等工作。
变更管理:指设备、资源、配置的变更管理工作,以及业务的割接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变更管理办法、提出变更申请、变更的审核与实施,以及变更的响应等。
信息管理:通过网络运行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网络运行数据。
故障响应:实时响应客户网络故障申告,全程跟踪、协调处理并反馈信息;对故障处理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向客户提供故障处理报告、网络运行分析报告。
业务开通:按照相关接口部门(如工程技术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等),制定的网络、业务开通方案,完成具体的设备配置、尾纤跳接、开通测试等工作。
三、统一运维体系的基本框架
政务外网必须建立统一运维体系,其核心主要体现在上级运维机构对下级运维机构的统一调度上。为了实现统一调度,必须在组织建设、制度规范建设、流程建设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实现统一(参见图2)。
⒈统一组织体系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务外网都需要设立相应的运维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本级政务外网的运维保障工作。
参照电信运营网络在运维管理方面的具体实践,结合政务外网的实际需求,按照管理一条线、维护一条线以及客户故障响应一条线的原则,中央级政务外网运维机构划分为运行管理、运行维护和客户故障响应三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政务外网的运维工作。
管理线内,可设置综合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资源管理等职能;维护线内,可设置网络监控、设备维护等岗位,其中设备维护岗位可以按专业进一步划分为网络设备维护、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维护、应用维护、基础安全维护、CA系统维护等,响应线内设置客户故障响应职能。
为了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调度,地方运维机构的设置必须和中央保持相对一致。根据中央运维机构的设置要求,地方运维机构需要按照运行管理、运行维护以及客户故障响应三条线来设置相应的职能,以便接口中央的相关调度工作,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维护工作(参见图3)。
⒉统一制度规范
政务外网内必须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全网的、规范全网维护工作并要求全网各级运维机构共同遵守的制度规范,从根本上保证维护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提高管理效率,并防患于未然。
统一的制度规范包括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两类。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全网运维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工作要求等;技术规范用于对设备维护提出操作规范,对网络运行提出质量规范,对运维支撑系统提出功能性规范、接口规范和数据格式规范等。
通过建立全网统一的制度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同时实施监督与考核,才能保证各项维护工作有章可循,全网一致,最终保证全网网络运行稳定、业务服务高效。
对于中央运维机构制订的各项制度规范,凡是对地方运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的,各省级政务外网运维机构都应当严格遵循并贯彻执行(参见图4)。
⒊统一业务流程
全网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面向网络维护、面向业务保障的标准工作流程,以流程的方式固化标准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范围。
业务流程既包括运维机构的内部日常工作流程,也包括各级运维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流程。对于业务协同流程,要求各级运维机构、人员共同遵守,全网范围内都要做到统一。
中央和地方的业务协同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业务开通和故障处理。业务开通主要指中央部委用户利用政务外网开展全国性的业务,需要依托中央骨干网和各省级政务外网,建立联结中央部委和省内有关厅局用户的业务网络。一般来说,此类业务开通协作由工程建设/技术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应视为工程建设任务。因此,和运维相关的协同内容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在故障处理方面的协同,统一业务流程也主要指的是统一故障处理协同流程。
中央和地方在故障处理协同方面需要遵循两条原则:首问负责原则和属地受理原则。原则上,用户应当向故障发生地或用户所在地的运维机构申告故障,第一个受理客户故障申告的运维机构或人员,有责任协调故障处理,全程跟踪故障处理的进展状态,并及时向客户反馈。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从故障受理、判断、处理、测试、反馈5个阶段分别进行协同,配合完成故障处理(参见图5)。流程要点如下:
①地方必须设置服务响应岗位和网络监控岗位,在故障处理协同中,作为中央网络监控和地方网络监控协同的接口;
②在故障受理时,中央和地方均可以受理客户申告,遵循首问负责和属地受理的原则,谁受理谁负责;
③在故障处理过程中,中央指导地方,相互沟通协调并遵循先抢通后修复原则进行故障的处理。
⒋统一运维支撑平台
运维支撑平台作为政务外网统一运维体系中重要的IT支撑工具,从技术方面减轻了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压力,有力地支撑了政务外网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建立起全网统一的运维支撑平台,以电子化的手段实现全网范围内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维护,从而实现横纵一体化的运维支撑体系。
运维支撑平台分为两级三个子系统:中央级运维支撑系统包括监控管理子系统、电子运维子系统和资源管理子系统,与此相对应,省级运维支撑系统也应当包括上述三个子系统,在满足中央统一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各省也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扩展(参见图6)。
⑴监控管理子系统
实现全网拓扑和故障、性能告警的监控,并且将网络运行状态和故障、性能告警信息与业务应用进行有效的关联,重点显示和分析对业务应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网络运行监控要实现“下看一级”,即中央监控子系统能够动态监控省级政务外网的运行状态,中央运维人员能够实时发现和中央部委业务运行有关的省网的告警信息。
⑵资源管理子系统
资源是指需要独立进行分配、维护和监控,且具有配置、性能和故障等信息的物理或逻辑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管理政务外网的相关资源,提供相关资源的配置信息,掌握各种资源的配备及使用情况,对资源进行统一规范管理,逐步做到对资源的动态管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政务外网资源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中央和各省的资源数据动态统一与共享,满足网络运维统一调度管理的要求。
⑶电子运维子系统
电子运维子系统通过电子化的流程管理和工单管理,实现日常运维工作的流程化、自动化、规范化,保证运维管理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留业务痕迹,为业务统计、考核、监督提供基础数据。
三个子系统在横向和纵向上都通过相应的接口,实现数据交换功能:
在横向上,监控管理子系统可将告警信息送到电子运维子系统中,形成事件提交运维管理人员处理,通过与资源管理子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告警、性能、拓扑等监控信息与网上承载业务信息的关联。
在纵向上,中央监控管理子系统与省级监控管理子系统通过告警数据的交换,支撑全程全网的统一监控功能。中央资源管理子系统与各省资源管理子系统能够通过资源数据的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中央电子运维子系统和各省电子运维子系统通过各类工单的传递,支撑并实现“中央-省级”故障处理的业务协同。
四、结束语
政务外网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政务网络平台,不同于任何一个政务部门的内部专网,具有“公共”的属性,如何管理好这样的公共网络,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笔者对构建政务外网统一运维体系所需要考虑的组织体系、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支撑平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相信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政务外网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网络平台,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徐春学,男,汉族,1977年生,江西瑞昌人,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副处长,政务外网工程办运行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IT服务管理。
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范文6
【关键词】标准规范;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外网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支撑各级政务部门行使职能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基础,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可靠的重要前提。“统一标准,保障安全”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的工作原则之一。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为规范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指导各级、各政府部门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健康发展,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内容,在山西省政务外网建设的同时,进行了有关标准规范的编制。
一、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标准规范体系总体框架
本标准规范总体框架分为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附录三部分,涉及网络、安全、应用、管理和机房五个方面15项(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
网络方面的标准规范是本项目建设的重点内容。内容涵盖网络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网络管理标准;
安全方面的标准规范主要内容是如何确保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直接采用为主;
应用方面的标准规范主要内容在目前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需求情况下,参考相关电子政务应用标准制定;
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涉及外网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等各层面的技术和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在外网项目建设阶段直接采用国家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建立在外网项目运行维护阶段需要的相关标准、规范等。
图1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总体框架图
二、本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内容
(一)内容选择原则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主要内容选择的原则是:
坚持国家已有标准为主、制定为辅的原则:所选指标元素都要求符合国家统一的技术路线、符合国家外网体系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修订或制定适合本省政务外网特点的、专用的、不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冲突的标准规范。
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指标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发展的差异、省内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分多个级别制定标准,供不同市县选择参考。
需求主导、急用先行的原则:考虑到目前电子政务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标准化工作的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必须坚持急用先行的原则,密切结合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实际需求,确定标准化工作的优先顺序,以便使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能够有效地为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随着政务外网的发展和建设运维实践的积累,不断完善该标准体系。
重点加强省级平台标准编制和网络接口的标准化编制:由于外网建设将涉及到大量的设备和系统,并且外网需要实现与互联网安全可控的逻辑隔离,因此系统间的隔离、互通和互操作等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重点强调对网络接口,特别是互联网逻辑隔离接口的标准化工作将有利于在复杂、异构系统的互通和互联工作环境中实现系统的互操作,以确保省市县三级政务外网之间、各政务部门网络之间、各设备或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范共编制技术标准9项。其中涉及安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直接采用为主,涉及网络和应用的标准规范以制定为主,以下是本次编制的内容重点。
1.《总体结构》包括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体系结构、总体技术框架、网络模型、统一平台设计、接入范围、网络关系、访问方式、省市县各级网络结构等。
2.《网络互联与接入规范》包括市级节点和省级政务部门政务外网与省政务外网的互联要求及政务部门纵向专网的接入要求。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要对政务用户接入各级政务外网的流程做出指导。
b.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外网类“王”字结构,对各级平台间的互联和接入都要做出指导和规定。
c.对纵向VPN业务的互联和接入做出指导和规定。
3.《IP地址和域名管理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外网地址、专网地址和私有地址的分配原则、编码范围、命名规范及IP地址和域名的注册、变更、撤销流程等。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结合本省实际,在标准中给出对全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管理流程的参考,特别对上下级之间的分工和审核流程做出规定。
b.结合政务外网业务类型和业务范围对本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分配做出规划。
4.《移动电子政务智能接入平台运营商接入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运营商接入移动电子政务平台的技术实现和设备选型要求
5.《设备选型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主机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选型的技术要求和命名规范等。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充分考虑市县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将设备选型要求和各类设备指标分成几个不同的适用范围档,并对不同档的设备指标分别给出指导。
6.《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结合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实际情况而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技术、规则等;
7.《机房建设规范》是为了统一全省各级政务外网机房建设标准,确保政务外网设备安全、运行可靠而制定的标准。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根据对省级电子政务外网机房和市县级电子政务外网机房要求的不同,在标准中给出两档指标作为不同适用范围的参考。
b.在指标中要对各级外网的部门接入用户机房标准给出指导。
8.《综合门户网站设置及风格展示规范》对政务外网内、外门户网站名称、网站定位、服务对象、域名规划、栏目设置、页面布局、功能要求、风格特色和开发技术等进行了规范;
9.《山西省市、县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参考标准》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节点的建设提供基础网络规划和设备选型参考,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根据本省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国家有关要求确定各级外网的安全保护等级并在标准中给出指导。
b.综合考虑等级保护要求和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技术路线等要求,在标准中给出市县外网的参考拓扑结构,并给出参考设备部署和预算。
(三)管理规范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范共编制管理规范5项。与外网项目建设阶段有关的内容直接采用国家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与外网项目运行维护阶段有关的标准规范以制定为主。
1.《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编写时结合了几年外网运维的经验,主要从保障省、市、县(区)三级政务外网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等方面考虑,目的是促进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健康发展。
2.《数字证书应用及管理规范》考虑到各级节点的RA中心和LRA中心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党政机关提供属地化电子认证管理和服务,指标选择的出发点是保证电子认证工作的规范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3.《安全运行维护管理暂行办法》是针对政务外网安全运行维护制定的管理要求。
4.《运行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重点是针对政务外网运行服务制定的管理要求。
5.《项目建设档案管理规范》主要是政务外网项目工程建设方面的档案管理规范要求。
(四)附录内容
附录《政务外网基本术语参考》从政务、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分类整理收录了有关政务外网常用术语及缩写词约140条,便于约定和查询。
三、编制经验
(一)建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成效,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外网工程办成立了《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编制组,成员由省经济信息中心相关部门的技术业务骨干及省内有关专家组成。
在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规划、框架构建、技术路线拟定等前期工作,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
在制定有关通用技术标准的过程中,邀请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参加,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对标准编制的方式、规则提出参考意见。
(三)采标为主,制定为辅
优先采用国内外相关的技术、业务标准,集中精力制定符合本省外网特点的具体标准。
(四)加强沟通与反馈
对于一些暂不具备条件制定标准规范的工作,依据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建议,并按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程开展相应的工作。
(五)建立标准应用试点
利用试点对标准适应性进行检测,并根据实践检验不断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以保证标准规范能最好最贴切地指导实际应用。目前,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已作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指导性文件。
(六)专家审核把关
为了进一步提高标准规范的编制质量水平和实用价值,避免重大事项的遗漏和重大问题的出现,编制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审核组,对已编制的各项标准初稿进行了由下至上、由内至外多层次的审核修改。这些专家的审核意见对本标准规范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创新与突破
本标准规范编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制定标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行政地域广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现行的一些标准指标较宏观,各省的标准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这些因素。因此,编制时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市县电子政务建设、经济发展水平、国民信息能力和素质不平衡的现状,以及各级政务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情况,积极探索外网平台建设机制和运行模式,跟踪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最新成果,遵循国家政务外网的总体路线,坚持急用先行、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让标准更加合理。
本标准规范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编制内容涉及网络、安全、应用、管理和机房等,并加强标准宣传贯彻,深化标准应用,形成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切实发挥标准规范对我省政务外网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确保政务外网的统一性。
五、意义与价值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在这样一项横跨各部委办局、纵深至地方基层单位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中,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可以使整个工程在全省以至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规范和促进电子政务有序、高效和健康发展。电子政务外网标准规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通过电子政务外网良好效能的发挥来体现。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用于指导省、市、县(区)的外网建设和管理,对贯彻我国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统一网络结构、统一网络管理、统一地址规划、统一域名管理、统一安全保障、统一外网门户、统一运行维护、统一名词术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指导各级、各政府部门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我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已作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指导性文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中国社科院,2009,8.
[2]《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
[3]《关于印发《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通知》国标委高新【2002】42号.
[4]EGS N308-1.《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版)》[S].2005,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