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1

关键词:电子政务 农业发展

一、电子政务概述

1、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内涵。在探讨如何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前,对于什么是电子政务必须澄清。关于电子政务,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多种多样的提法,如电子政府、计算机化政府、政府信息化、数字政府、网络政府等,但比较普遍的理解为“电子政府”或“电子化政府”,它的原意是指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新的政府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 ―虚拟政府,其月的是使政府机构在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精简、高效、廉洁和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l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要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而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是经南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问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主要从应用、服务及网络通道等三个层面进行电子化政府基本架构的规划: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具体地说,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第一类电子政务的范畴;国家最近建设完成的“三金” 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就是第二类电子政务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卜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则属于第三类电子政务的范畴。

2、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根据CNNIC统计报告,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以govern结尾的域名总数6686个,是1997年l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323个的2l倍。政府网站数量的上升充分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尤其是“政府上网工程” 的丰硕成果。在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很多省市都在努力推进政府信息网上公开,重大决策网上调研等工作。

二、农业生产现状浅析

我国的国情就是农业人口多,农村范围广,在政府工作中,一直是比较难管理的一部分,基层情况上报和政府文件下达都存在层层传递的问题,这样在时间上延误不说,还存在数据失真以及上传而下不达的情况。农业是我国的根本,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使得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在技术还足在理念上都比较落后,农业管理的方式落后,信息不畅通,造成

严重的供求不挂钩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管理服务的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还是沿袭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 并形成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缺陷, 使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 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内贸外贸脱节、产供销脱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这种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

2、信息滞后现象明显。在传递农业生产服务信息方面, 大多数还是采用过去的传递渠道, 现代先进的传递工具应用的不多; 传递的信息经常在时间上滞后, 而且所传递的信息以事

后信息居多, 事前预测分析性的信息偏少; 农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不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农村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生活处在维持温饱状态, 不具备购买计算机等人网设备的能力。据C N N I C 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我国上网人群当中, 农民只占0.4%,不能上网的非网民占非网民总数的31.4% 。即使在比较富裕的地区, 对于昂贵的网络、计算机设备的购买能力还是比较有限。

三、发挥电子政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具体举措

1、建立和完善农业专家系统。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难以应对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种子品种选育、虫害防治、牲畜养殖等, 这就需要建立起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农业专家系统,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在系统中开设针对农业生产的不同栏目,如种植业、养殖业等,对养殖业又可以分为猪、鸡、兔子等子栏目,每个栏目中添加相关的农民可能遇到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也可开设专家咨询栏目,请专家为广大农民答疑,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2、建立和完善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信息的闭塞扭曲了市场主体的行为,而让农业信息畅通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设立和完善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专门针对农业相关的农产品购销信息,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相关的购销信息,并达成购买意向, 甚至签订购买合同;买卖双方还可以购销信息,并注明地区、价格、数量、品质以及种类等详细信息;还可以设置在线拍卖系统,对农产品进行在线拍卖。

3、注重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系统

建设的关系, 防止信息的“ 片面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 农业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的竞争要面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四、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有部分地区在发挥电子政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鉴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农业信息大多分散于不同的相关管理部门, 不仅给农民和涉农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不便,也难以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所以我们在电子政务在农业中的应用一定要注意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信息的共享问题,建立相关的标准,确保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何海波.“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浅析”[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 年第 12期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2

摘 要 电子政务的建设、应用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重要标志,是我国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公务员队伍的电子政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公务员能够意识到这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对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公务员队伍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公务员 电子政务 影响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政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价值链以及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分配,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国政府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持久竞争优势,这对政府组织竞争力水平提出了新挑战。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政府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执行者,其电子政务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我国政府信息现代化的发展,提高政府的竞争力必须要首先明确我国公务员队伍电子政务的意识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电子政务

从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开始,电子政务这一概念便出现在《NaLional Performance Review》杂志上。所谓电子政务是指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打破行政部门的组织界限,改进行政组织,重组公共管理,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务业务流程信息化,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广泛、高效和个性化服务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借助信息手段集成,实现更高效、更廉洁务实的政府。电子政务在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办公模式,彻底打破地域和时限,促进政府政务的公开,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打破旧有的权力平衡,使由服务对象象进行信息流转变成网络自动流转。

宽泛地说,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改造政府,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使公众更加容易得到政府的服务,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电子政务在1997年流行开来,己经迅速地升上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全球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府)计划”,如美国的政府再构建计划(ReinventGoverment)、英国的政府现代化汁划(Modernizing Goverment)和新加坡的政府互联计划(ConnectedGoverment)。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推动了当代全球政府竹理改革,逐步从工业社会的传统行政模式,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

同样在我国,党的十六大也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电子政务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对于加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实现民主管理,进行和谐社会主义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影响

和传统政务相比,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广泛开展和应用的结果将全面提升政府公务员的各方面的能力,随着政府管理的虚拟空间的不断扩大,公众对公务员的监督性也更强,公务员的观念等也必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电子公务对公务员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提升公务员的行政能力

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官僚制或科层制,基本上包含三个层级,即处于最顶部的战略层(决策部门),位于中间的战术层(行政和竹理部门),和位于最底部操作层(即运行部门)。在这个层级化的管理结构中,每一个层级负责完成不同的职能,对数据和信息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和控制,对政府的使命和功能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视野。在最底部的操作层上采集到的信息沿着纵向的指令系统在每一个层级上处理后,逐级向上流动而到达顶部的战略层。战略层利用这些信息作出有关的决策之后,决策部门的指令再沿着纵向的指令系统层层传达并逐级予以实现。电子政务使操作执行层与决策层直接沟通,将使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和决策制定能力两个方面。

电子政务使得政府管理大大提高了沟通能力。首先电子政务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提高了沟通中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同一个业务过程或业务流中的不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分享和处理信息,完成各自不同的职责,实现信息源头的一次性捕获与业务流程中的信息共享。另外,电子政务也使得信息也可以方便地在横向进行传递,而不需要通过纵向的管理层次一层一层地递。管理者和其下属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乎段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

电子政务能够拓展决策者进行理性判断和提高决策制定能力。行政人员应用信息技术,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获取信息提供了的极大便利,大大开阔了行政人员的视野。另外,电子政务中的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扩大工作人员的知识面。经过授权的一般的工作人员只要信息充分,权责明确,都可以借助于一台计算机和决策支持系统来做策,不一定要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层层上报审批。

(二)发挥民众监督作用

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的政务公开,加强了群众对政府公务员的监督。在中国早己建成内外部相结合的行政监督体系,但是,这一体系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民众监督是一种最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监督形式,而政治力量对民众要求、意见的整合难免会有一定的曲解。电子政务发展则有利于规避这些曲解,强化民众监督机制的效用。

电子政务可使公众用鼠标打开政府的“门窗”,敲击键盘就可以与政府公务对话。这样的沟通方会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向民众传达其违究责任的各种信息资源,使公众对政府的行为有足够的了解。同时,电子政务还为大范围民意测验提供了技术支持,民众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揭开行政执法的帷幕,将行政主体执法过程与法律规定和自身权益对照,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对违法执法人员进行检举,实现民众广泛参与行政执法活动,既有利于追究违法者的责任,又有利于调动民众广泛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电子政务简化了监督信息反馈的传输渠道。计算机网络对决策监督反馈环中的中间环节的替代,能够有效地排除行政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避免了反馈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保持行政程序和行政信息的完整和中立。可以有效防止下级政府或组织利用“信息垄断权、知情权”搞暗箱操作,避免出现“拦路虎”,这无疑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保证下级政府或组织更好地执行上级政府或组织的决策,规范、条理政府行为。

(三)深化公务员服务理念

传统行政管理是以“个人本位”为人文精神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行为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关系(大陆法系国家)或者是命令与控制关系(英美法系国家)。随着行政管理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现代行政法是以“社会本位”为其精神的,政府公务员与公民之间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关系,行政机关在本质上既是执法机关又是服务机关,是通过执法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国家机关。电子政务的应用,对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带来巨大冲击,为深化公务员的服务理念提供了新的论证基础。“服务行政”的观念产生于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已冲破空间、行业和人格化的屏障,政府与相对人的信息交流成为简易而经常的活动,政府的行政服务和相对人的交流与合作合为一体而成为“服务行政”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公务员应当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为民服务的观念;不要把自己手里的职权看作一种绝对的命令和强制,而要看作是为公众服务的职责;不要把公众当作敌人或小偷来防范和对待,而要充分信任我们的公众,把公众当作行政的主人和参与者。

电子政务的本质,就是公共政府。走向公共政府,就要求中国政府将自己变成一个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是以顾客与消费者为导向的政府,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政府对公众的要求进行快捷有效地回应,更直接、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包括了两点:一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取得政府的信息和获得政府的服务;二是政府机关相互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相互沟通,政府可以根据管理对象的需求、管理对象可以使用的形式、管理对象要求的时间和地点,向管理对象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

参考文献:

[1]杨骆.我国电子政务与责任政府交互发展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陈祥荣.成都市公务员电子政务素质与能力调查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3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不对称 政务流程 信息共享

一、前言

电子政务的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继电子商务之后互联网等技术在政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是互联网技术与政府职能现代化改造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电子政务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1]。

电子政务的实践在各国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概念本身也还处在发展之中。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等政务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管理以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来看,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来构建更适合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作方式。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⒈信息不对称理论内涵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初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3]。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特定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进入市场进行管理。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保持下降。如果把它引申到更广泛的领域,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理解为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从而导致利益单方倾斜,产生不公平,妨碍公正进程。

⒉政务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学领域,信息的不对称表现在,政府难以确切地了解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能力、需求和偏好方面的信息,社会成员信息的难以测度造成政府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在经济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政务处理中同样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在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政府处于信息强势地位,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局限性,常常出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管理失效和服务失效,这也是信息不对称性在政务领域的突出表现。

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传统政务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提出通过实施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电子政务,增强政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同时使得政务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从而使传统政务开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传统政务中的信息不对称

⒈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政务中的表现

在传统政务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信息资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总的来说,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政务中表现主要存在以下3类:

⑴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公众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基层群众的想法、基层群众的现实情况、基层群众的要求均需要层层上传,才能到达决策者手里,这样导致信息相当滞后;此外,若是信息传输通道不畅,公众的信息就不能到达政府手里,这样就造成了政府部门对于公众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公众对于政府的各种信息不很了解。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又是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者,相对于公众而言,它处于信息强势地位;而政府的信息要经过层层下达的方式或通过新闻到达公众的手里,很多公众对于政府的各种办事流程不很了解,而且公众在没有涉及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的时候不太愿意去了解政府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公众对政府信息了解的局限。

⑵政府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的很多都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的,而传统政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各自规定,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政府办公效率。

⑶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同的政府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于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

⒉信息不对称对传统政务的影响

在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政务暗箱操作、不公平行政[4]。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政府较之公众而言处于信息强势地位,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行为的非公开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政府人员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的机会。另外,掌握或者操纵信息的政府官员可以把这些信息作为筹码,从中获取不正当的收入。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无法保证监督者清楚地了解政府人员是否廉政、勤政,是否依法行使职权。

在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公民对政府漠不关心、对公共事业缺少热情等社会问题[4]。一方面,政府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在传统政务处理过程中许多部门的信息的公开度是很低的;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即使将信息公开,也大都是面向所有公众的,却没有针对不同的公众的需求差别地提供信息,而且公众在没有涉及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的时候也不太愿意去了解政府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造成了公众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的冷淡。

四、实施电子政务以降低信息不对称

⒈必要性

在传统政务处理中,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政府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管理运行透明度低、政府信息流动机制的不对称以及政府职能不明确。构建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降低传统政务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

⑴电子政务可以提供高效的政府组织模式

从政府的组织结构来讲,在传统政务模式下,政府管理一般都是呈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管理幅度比较狭窄、管理层次比较多,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局限性,常常出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管理失效和服务失效。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电子服务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实时在线、快速回馈和信息量大等特征,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改变传统政务环境下的规模庞大、职能交叉、信息失真、沟通不畅等缺陷,通过提供一个高效率的政务运行平台有效降低传统政务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⑵电子政务可以增加政府管理运行的透明度

从政府管理运行来看,在传统政务模式下,政府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信息和权力集中于层级体系的上层,政府管理运行是一种层层审批、控制、管制,是一种政府的单项沟通,整个管理过程透明度比较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这容易导致一些政务暗箱操作以及不公平行政等腐败现象。电子政务环境下,一方面电子政务改变了信息流通方式,使得各层级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以极低的成本迅速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过程基本置于公众视线之内,公众意见可以在行政决策和执行中得到反映。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加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及对重大的双向交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腐败现象。

⑶电子政务可以构建对称的政府信息流动机制

从政府信息流动机制来看,在传统政务模式中,政府与公众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权由政府部门独自掌控;同时政府也是主要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应用和扩散机构,这些信息资源大都在政府系统内部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对公众封闭的。电子政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公共服务信息从政府部门脱离出来成为共享资源,便于所有服务对象及时获取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使得各种服务对象也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中来,使公民具有更多的政务信息和参与途径,从而构建起一个对称的信息流动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⑷电子政务可以突出政府服务职能

从政府职能来看,传统的政务模式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而进行行政管理,而政府的服务功能被弱化,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电子政务可以改变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方式,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比以前更快捷。利用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快速、方便、廉价、准确地传给社会公众,减轻公众为此要付出的经济和时间代价,通过适当的信息提供与制度,使公众能够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实施电子政务,使得政府管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⒉对策

实施电子政务,能有效克服传统政务模式下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具体采取以下策略:

⑴政府部门进行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调整

在传统政务模式下,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人们只习惯于被动接受上级安排,不敢主动创新,官僚观念的影响还存在于我国部分政府机关人员头脑中;同时政府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信息和权力集中于层级体系的上层,在这种等级层次结构中信息传递透明度不高,容易产生腐败问题。

实施电子政务,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和官员进行观念的转变,培养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的意识;其次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改变权力运行的方式,加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及对重大的双向交流,使政府的行政过程基本置于公众视线之内,避免出现暗箱操作和不公平行政等腐败现象。因而,政府部门需要进行观念转变,同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⑵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实施电子政务,要将公众视为政府的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植于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实施中,按照用户的意向来设计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这样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为特殊需要的客户提供差别服务,从而建立起新的、更好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公众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些具体的信息需求,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⑶政府部门进行政务流程重组

在传统政务模式中,政府的组织机构一般是等级的层次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虽然便于计划和控制,但是由于政府机构条块分割、层级繁多,往往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不易实现信息共享,而且信息传递也容易失真。

电子政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使得金字塔式的等级层次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式结构。通过这种转变:首先,信息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横向进行传播,而不需要通过纵向的管理层次一层一层地传递;其次,同一政务流程中的不同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享和处理信息,完成各自的职责,实现政务流程中的信息共享;第三,管理者及其下属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最终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政务流程重组,降低信息不对称。

电子政务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它的建成将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要发展电子政务,必须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并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务的构建。

五、结语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所固有的属性,在经济领域中是这样,在政治领域中也是这样。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由于传统政务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不利的。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降低政府与其他实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虽然通过推行电子政务不可能完全解决文中所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却可以降低或减少信息不对称。本文在对电子政务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实施电子政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必要性以及一些策略,希望能够对降低传统政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肖春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4

2 王斌,刘红丽,陈月英.实施电子政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z1):824-826

3 王斌,刘红丽,陈月英.电子政务与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师,2005(4):118-136

4 李卫华.电子政务的经济学分析[EB/OL].省略w.省略/applic/forum/htm2003/20031209_11LA2.htm

5 胡广伟,仲伟俊,梅姝娥.电子政务调节公共信息非对称性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3(10):86

6 王润理.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4

[关键词]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 信息化 对策

西南地区包括川、云、贵、渝、桂三省一市一区,总面积137.3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3%。2004年,西南地区的生产总值为17092.88亿元,占全国GDP的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714.9亿元,占全国的10.6%,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6822元和228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6%和55.0%。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商贸业发展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但它具有建设地区商贸中心和面向东南亚开展商贸活动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一、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涵

1.商贸中心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英国购物中心专家纳丁・贝丁顿认为购物中心是在统一管理之下规划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学者曾庆均提出,商贸中心是以专业化协作组织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经营形态,对大范围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集中区域或中心城市。笔者认为,商贸中心是商贸产业、企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在实现横向多元化买卖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商贸中心以大量的商品流通、信息流通及货币流通为活动内容,其凭借雄厚的物资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及各类信息优势,发挥组织一定区域内的商品、资金、信息的大量流通的功能,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商贸中心可分为国际商贸中心(纽约、香港)、国家商贸中心(上海、北京)和地区商贸中心(如西南地区商贸中心)。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涵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其是指通过选择西南地区的一级、二级、三级商贸中心为大节点,以联系这些节点的铁路、公路、河道为干线及干线上的中小商贸城市、城镇为小节点,按照“点轴”开发的要求构成大中小商贸节点结合、空间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由点线结合交织而成的商贸中心网络体系。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的一级商贸中心有重庆市中心区(重庆都市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和成都;二级商贸中心有南宁、昆明和贵阳;三级商贸中心有重庆的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南川和长寿;四川的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南充、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广元、雅安、遂宁、西昌和达州;云南的大理、曲靖、丽江、昭通、玉溪、个旧、景洪、保山、楚雄和瑞丽;贵州的遵义、毕节、都匀、安顺、六盘水和铜仁;广西的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钦州、悟州、玉林、贵港、河池、崇左和百色。

二、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信息化的内涵

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63年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问题。1967年,日本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提出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信息化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的核心是资源共享,特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储存形式和光速的传递速度影响商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质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在时空上的阻隔,被计算机网络的联结所打破。物质生产与销售方面的竞争,随着信息作用的提高而被信息竞争所替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开展好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商贸中心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商贸中心聚合辐射功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顺应数字化时代要求,西南地区商贸中心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由单一的实体商贸中心向由实体商贸中心和虚拟商贸中心共同体转化。信息技术对商业流通现代化起着加速器作用,信息化为位于西部的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括:⑴流通业技术与管理手段创新;⑵信息服务中心建设;⑶电子商务发展;⑷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发展;⑸商贸信息网站建设;⑹ E-CBD建设;⑺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

三、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树立“大网络”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应突破条块体制的束缚,树立“大网络”概念,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对现有“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信息中心”,通过统一规划和联网,按照效能原则进行跨部门、行业、系统和地区重组,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信息化建设中,可率先在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和南宁商贸中心城市建立起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带动西南地区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建立网络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2.建设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

信息服务中心是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商贸中心提供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是物流系统的中枢神经,是进行物流过程调控的前提与基础。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可设在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和南宁商贸中心内。其功能是服务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通过信息化带动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举措有:⑴建立和完善流通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好商业情报中心数据库和商业门户网站――西南地区商业信息网,完善“商贸信息”网上直报系统,并与大型商贸企业、物流园区、批发市场联网,与地区的电信、数据电视、邮政等信息平台和全国相关信息网络对接。⑵加快商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⑶制定商业业态的技术服务标准和其他标准。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可以降低其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借助自己的商业卫星,沃尔玛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全球联网,通过这个网络,全球5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和销量全部盘点一遍。高效先进的信息系统配合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帮助沃尔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库存和在途时间,压缩了营运成本,从而使其成为业内的成本领先者。据统计,我国连锁商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占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为1.2%~2%,投入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1,国外是1:1或1:2。西南地区企业信息化滞后,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低。对成都市50家重点优势企业和2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超过60%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初级水平。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可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为此,可采取以下举措:(1)扶持生产资料市场、大宗消费品市场交互式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网上商品交易。(2)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3)推进网上身份认证和网上支付系统建设。(4)加强区内外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提供内外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内外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政策法规、案例、标准、企业、人才、国际动态、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资源库,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⑸加强电子商务相关法规及标准建设。⑹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可逐步将商贸中心商贸活动涉及的各部门和机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提供电子化、网站式的对内对外贸易信息与交易服务。为此,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快内外贸政府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根据内外贸发展要求以及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整合,加快政府管理中的决策分析、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条件。

4.增加投入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强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流通软科学专题研究,全面提高流通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地方政府的技术创新、创业基金要给予匹配的资金支持。

从长期看,能满足技术投资长期性要求的是资本市场。因此,西南地区除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外,还应引导银行支持流通企业信息技术创新。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建设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培育风险投资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商贸企业信息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系。

5.建立商贸中心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

随着商贸流通技术进步的加快,流通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应随之提高。加强流通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改变流通领域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因此,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城市政府应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信息技术的研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日等国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培训的机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有关部门应制定电子商务应用考核制度,建立相关认证体系。

6.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体系

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体系是信息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应逐步将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转向中介组织,发挥已有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中介组织,引导它们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和规范行为,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风险融资与担保、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服务。

7.消除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体制

流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的拉力。但是,流通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的形成不是自发的,它还需政府和法律的支持。要推动流通技术创新,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使流通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应加强西南地区地方政府的调控职能,通过诱导性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来推动流通技术创新,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流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获益主体。

8.引导IT厂商加大对流通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研发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5

[关键词] 客户关系管理 用户满意度指数 偏最小二乘法 场景式服务

推进政府网站建设,有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行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网络建设、硬件配置、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税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了办税效率。但是,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税收制度和征管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税收系统网上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引导。

我国税务系统网站在实际办税服务功能的实现上跟国外先进网站还存在较大差距,西班牙税务系统网站,美国纳税服务网站,新加坡税务管理局网站等都属于较为领先的办税服务网站,这些网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实现了网站从内容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转变,网站以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为主,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我国税务系统网站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没有一种合理的、具体的、贴近用户的办站模式的指导。从本质上看税务系统的办税服务与商业服务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服务至上”“客户(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商业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完全可以借鉴用来建设我国的纳税服务网站,将公众定位为通过纳税行为而享受公共部门服务的“顾客”,把“顾客至上”作为部门存在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税务系统网站应该将对效率的关注转向为对“顾客满意”的关注 ,对网站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可以作为评测网站服务质量和行为公平程度的主要指标。早在1936 年Dimock 就提出“顾客满意标准在政府运作过程中的运用应当与企业中的运用一样广泛……如果行政官员能够像企业管理者那样始终关注最终结果,即顾客满意度,那么内部行政运作亟需改革以改善服务就不言自明了。”

本文中主要通过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中的顾客满意度模型与税务系统网站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希望为税务系统网站评估及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适合我国税务系统评价的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服务与信息公开是政府网站功能定位的主要方面,其中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在线办事与公众参与。服务与信息公开的好坏与否就成为评价政府网站功能的主要指标,尤其是以税务系统网站为代表的既要求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渠道,又必须提供全面、便捷、高效的服务渠道的政府网站,就更必须两条腿走路,各项不可偏颇。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定位很好的体现了政府网站服务用户,贴近公众的出发点。本文在税务系统网站的评价中引入了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中的用户满意度指数,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税务系统网站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完善信息和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客户情况的详细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指数CSI(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是目前许多国家积极开展研究和使用的一种评价指标, 主要意义在于对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与过去的质量评价通常采取的管理部门进行评比、检测、认证等方式不同, 这一指数是由顾客直接根据使用产品或服务的经验对其质量做出主观评价, 再经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 更全面、精确。

对SCI模型的研究很多国家都在进行,也开发出了一些用于评价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模型和方法,ACSI(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并且美国政府也将ACSI模型应用到了其政府绩效的评价中,我国税务系统网站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网站对办税服务功能的要求更高,要求信息更及时、准确,通过对ACSI模型的研究,结合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网站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改进的适合中国税务系统网站的用户满意度评测模型CTSCI。

1.税务系统网站用户满意度评测模型(CTCSI)介绍

我国税务系统网站用户满意度模型(CTCSI)是基于美国用户满意度模型(ACSI)而构建的,保留了该模型中的合理成分,又充分结合了我国税务系统网站服务的特点。CTCSI模型是一个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的测量体系,可以在系统内的不同时间以及税务系统不同网站之间树立标杆(Benchmark),为部门注入竞争的压力,促其积极进取,追求卓越。CTCSI 模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够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绩效紧密结合。

该模型将用户对质量的感知与满意度的评价结合在一起,其相对于ACSI模型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注重了测度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定位的实现,以及广大纳税用户对税务系统网站服务功能实现的认可程度。用户满意度是该模型的核心和最终指标,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用户满意度指数的结构变量主要有用户期望、感知服务、信息质量、感知价值四项;而因为用户满意度不同导致的结果主要是用户抱怨和用户信任。用户期望、感知服务、信息质量、感知价值、用户满意度、用户抱怨、用户信任七个结构变量称之为潜变量,它们各自有多项测量指标,各潜变量与其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称为外部模型,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内部模型,确定了变量之间的整体关系,我们建立了应用于实际的测评指标体系:

在用户满意度指数测量指标体系中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感知服务(α2)、信息质量(α3)、感知价值(α4)三项。感知服务是对税务系统网站在线办事与公众参与功能实现程度的全方位度量,从用户的角度、以用户的切身感受为基础,普通用户通过网上办税希望能够比实地办税更便捷,效率更高,更安全,部分特殊用户也希望能通过涉税网站获得人性化的服务,如果用户对在线办税服务水平的感知不够理想,那网站的建设上必然存在问题,另外用户对公众参与渠道的认可程度也是反映网站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公开作为政府网站职能的重要方面,同样也是税务系统网站职能评测的重点,在CTCSI模型中将信息公开转换成对信息质量这一结构变量的计算,有效的融合到了模型当中;网站提供的服务,公开的信息都可以给用户最主观的感受,用户通过税务系统网站向国家纳税,对政府网站提供的服务必然产生一种价值上的感受,感受价值也是很好的测度用户对税务系统网站满意度的指标。

2.CTCSI模型层次结构变量分析

根据CTCSI模型经过层层筛选,建立了应用于实际的测评指标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可以获得较为准确地用户信息用于计算最终结果,另外该指标体系的建立深入清晰的表达了用户满意度指数的内涵。CTCSI模型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用户满意度指数;结构变量(潜变量)层――用户期望、感知服务、信息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用户抱怨、用户信任;测量指标层以及数据获取。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展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数据的获取过程,下一层的指标都是由上一层测评指标展开的,而上一层指标是由下一层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其中用户满意度指数是整个评测体系的一级指标,潜变量层包含了评测的二级指标变量,测量指标层的各个变量是经过优化筛选后所保留的指标,是可以直接测量的三级指标。最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可以获得样本数据。

二、CTCSI模型的数学分析方法

本文构建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多自变量对多因变量的情形,该模型中的结构变量无法直接度量,必须引入大量的观测变量(测量指标)才能得到有效的数据,另外各结构变量之间又互有相关性,模型中设计的观测变量只是在实际应用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并不能将各影响指标全部包括在内,另外本文构建的CTCSI模型中的大部分观测变量均是认识变量,是对用户感知的记录,通过对模型情况的分析,本文认为偏最小二乘法(PLS)将是解决该模型回归问题的有效方法。

偏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其将模型式的方法和认识性的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在PLS下,可以同时实现回归建模(多元线性回归)、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

1.偏最小二乘(PLS)模型中的应用原理:

(1)外部模型。外部模型描述了测量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每个潜变量αj可以通过对一系列测量变量Xjh(与第j个潜变量有关的第h个测量变量)的观测而间接得到,它们存在以下一元线性回归关系:

xjh=πjhαj+εjh(1)

式中:πjh为回归系数;εjh为测量误差。

(2)内部模型。内部模型描述的是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线性方程来描述:

αj=∑βjiαi+εj (2)

式中:αj和αi是两组相关的潜变量;βji为多元回归系数;εj为测量误差。

以用户满意度α5为例,图1中有4个箭头指向用户满意度变量,表示α5受到用户期望α1、感知服务α2、信息质量α3和感知价值α4的影响,表达式为:

α5=β51α1+β52α2+β53α3+β54α4+ε5

式中:β51为用户期望α1对α5的影响;β52为感知服务α2对α5的影响;β53为信息质量α3对α5的影响;β54为感知价值α4对α5的影响;ε5为测量误差,表示该方程未能解释的部分。

2.PLS对模型中参数的估计方法

潜变量αj的估计方法包括外部估计和内部估计。

(1)外部估计。外部估计就是潜变量αj由j组可测变量Xjh的线性组合来估计,记为ηj,可表示为:

ηj =∑ωjh Xjh(3)

式中:ωjh为外部的权重。

(2)内部估计。内部估计是潜变量αj由与相关潜变量α’j的估计值ηj 来估计,记为Zj,可表示为:

Zj =∑ejj’η’j (4)

式中: ejj’为内部权重,它表示为ηj与η‘j的相关系数的符号函数值。

3.权重ωjh的估计方法

权重ωjh为可测变量xjh关于zj的协方差系数,可表示为:

ωjh=cov(xjh,zj)(5)

式中:zj是标准化的数据。因此,PLS路径分析的迭代算法如下。

步骤1:初始的权重可以任意赋值,如令其中一个ωjh=1,其他的权重为0;

步骤2:依次按照公式(3)、公式(4)、公式(5)计算得到新的权重向量ωjh,重复步骤1、步骤2,直到收敛为止,得到最终的ωjh;

步骤3:通过公式α’j =∑ωjh xjh /∑ωjh 计算α’j,其中α’j是潜变量αj的估计值;

步骤4:用估计值α’j 代替潜变量αj后,运用 PLS回归的方法,估计内部模型中的参数。

4.结果表示

令用户满意度指数为Q,则CTCSI的一般表示形式为:

??(6)

式中E[……]代表变量的期望值;min[……]代表变量的最小值;max[……]代表变量的最大值。变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由相应的测量变量值决定:

(7)

(8)

式中X5i为用户满意度潜变量的测量指标;ω5i为外部权重。

通过该公式以及前面所述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税务系统用户满意度指数CTCSI。

5.数据获取

对于用户满意度模型中测量指标数据的获取,我们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模型中数据测量的主要是用户的主观感受,最合适的获取数据的方式就是采用调查问卷,对于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我们采用了Liker五级量表度量,每个题目都分五个不同等级的选项,例如,非常好、良好、普通、不好、非常不好,在对调查表进行统计时,按照从高到低依次给与5分,4分……1分。

三、根据CTCSI模型指标对税务系统网站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本质上目的是为了引导政府网站更好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提出的CTCSI模型作为税务系统网站的评测模型,其基础是测度用户对税务网站服务质量的预期和实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的比较,而要满足用户的预期必需提高网站建设水平,加大建设力度,丰富网站内容,完善网站服务,不能希望通过用户满意度测评就能够自然的实现政府网站功能的完善。

通过对CTCSI模型的深入分析和对我国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网站发展现状的调研,本文对税务系统网站提出了几项建议:

1.加强网站层级体系建设,落实服务功能

税务信息化建设要求统筹规划,我国税务机关政府网站必须形成一个整体,面体现我国各级税务机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的成效。由于税务部门的工作特点,其必然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层级体系关系,税务机关政府网站建设不能仅仅成为个体局部的行为,而必须发展成为整体全局的行动。网站建设仅在某一层级政府上取得成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会十分有限,并不能全面促进面向用户的导向型服务水平的提升。税务机关政府网站具体发展策略必须要建立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协同配合,最大限度提高政务工作效率,为广大纳税用户带来更大实惠。

2.细分办税对象,整合办税资源,加强在线办事的人性化程度

税务机关门户网站在线服务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内容,不断适应用户的新需求,丰富服务主题、扩展服务数量。加强对社会公众、各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等用户对象的细分,根据用户需求提炼凝聚主题,依据主题策划税务网站公共服务。税务系统网站必须围绕业务流程整合服务资源,设计场景式导航服务,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人性化程度。所谓场景式服务流程整合是在继承按用户对象分类整合资源等做法的基础上,按场景流程整合资源,提供场景式在线服务。场景式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进一步体现了税务网站以“客户(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建好反馈渠道,接受用户意见,进一步明确客户需求,完善纳税服务

实现人性化的服务功能是税务系统网站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构建“客户关系管理”服务模式的核心内容,而良好的公众参与、反馈渠道的建设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互动交流渠道,应当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同时,要避免渠道建设的技术导向,不能片面强调网站互动交流的实现形式。通过对公众交流互动基本需求的分析,应重点加大以下渠道的建设和完善力度。实现税务系统网站人性化、民主化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 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Claes Fo rnell 刘金兰 康 键 白寅编译: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J].武汉,管理学报,2005年

[3]陈 华 王新平: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方法及其应用[J].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

[4]Federal Consulting Group.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 faction Index (ACSI) and itsValue inMeasu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D].Washington,D. C,Ap ril 2001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6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信息化就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从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来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有效地推进传统的行政组织的改革,使行政组织趋向精干、高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行政组织的重构,使传统的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扁平化。在政府的管理体系中,中间管理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容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信息技术使决策层与执行层直接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中间管理层的减少和撤销也可以减少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要的行政人员。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立全新的行政模式奠定了基础,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等信息技术,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次,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行政运作效率。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政府文件、公告、通知等,使公众能迅速地得到政府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将政府内部的信息在网上传输,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传送或反馈信息。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递成本。

第三,降低了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解决政务边际成本递增问题。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是公正、高效和廉洁。降低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是政府信息化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之一。在政府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行政管

理的组织结构得以优化,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会大大减少行政的运作成本,以至致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政务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各个社会层面的核心管理领域,而政府的信息资源也已经成为了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和依据。因此,政府有责任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包括统计数据、计划数据、政策、法规、国际协议数据、管理统计数据,等等。应该通过建立一个稳定、可靠、规范的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渠道,让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能为社会所用,成为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和提高全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工具,顺应政府公开施政的国际趋势。

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信息化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无公平就无所谓和谐;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发展就失去了和谐社会存在的意义;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公平的实现和效率的获取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秩序,而结构正是秩序的基石。由于我国政治、社会领域等各种条件的约束,社会有序运行所需的法律、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组织、管理等还存在许多问题,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因素制约着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

推进政府信息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传递速度及方式的改变,为拓宽人们的视野、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公平原则的实现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提高经济、社会、文化的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特征在于程序和规范,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规范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的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来规范政府行为,而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正是规范政府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我国政府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金字系列工程,一个是政府上网工程。在金字系列工程方面,主要包括: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和金税工程。这几项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上网工程是由信息产业部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建设的。目前,国务院几乎所有部委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省市区政府也建立了政府网络系统。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而言,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对政府信息化认识层面的问题、体制层面的问题和技术层面的问题。

关于对政府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政府部门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服务将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以政务信息化的推行为契机,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塑。目前,在这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主要问题是观念滞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向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可是很多干部并没有这种服务意识。同时,政府的工作程序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工作条例中,只有信息保密制度,却无信息资源开放的制度和规定,这种政策上的不协调也在严重地制约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服务的进程。

关于现存体制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

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无不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对信息化进程的规范和保障。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书削减法》(PaperworkReductionAct)。该法案是一部完整的有关现代政府信息收集、维护、利用和传播的法律,它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制定了对政府信息资源实施管理的具体框架,要求将政府信息管理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文书削减法特别提出了“制定和推行统一、连贯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要求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局长监督这一过程,促进信息管理原则、方针和标准的运用。由于我国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规范化进程。

关于政府信息化中技术层面的问题

对于现有的信息资源而言,如果能够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既可以有效整合原有资源,又能及时开发更新的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是树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摆脱只注重局部应用或以网络为核心的观念,将各个政府部门信息资源进行后台集中和统一管理。一个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政府的内、外网资源,提高政府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形成具有高度互动与协作能力的政府对外办公环境。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是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重点是解决好对分布在政府内网、外网和因特网上的多源异构数据源的整合;二是建立灵活的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使数据获取源、信息管理数量以及信息输出接口等都具备可扩展性。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三是建立迅捷、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机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举足轻重,安全机制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管理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没有确立子系统之间的有效组合结构和形式。这个问题需要权威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来加以解决。

以上三个层面问题的解决,必将大大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而不是现代化的内容。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高效率,要依靠信息化来实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着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因此,通过政府信息化进程逐步规范和重塑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信息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针对我国的国情,研究政府信息化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影响,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查先进.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4)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社论,2005-2-26

内容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政府信息化作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国政府信

息化存在认识层面、体制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进程,而且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予以重视。